Episódios
-
楊誠齋夫人羅氏,年七十餘,每寒月黎明即起,詣廚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後使之服役。其子東山先生啟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清晨寒冷,須使其腹中略有火氣,乃堪服役耳。」東山曰:「夫人老,且賤事,何倒行而逆施乎?」夫人怒曰:「我自樂此,不知寒也。汝為此言,必不能如吾矣!」東山守吳興,夫人嘗於郡圃種佇,躬紡緝以為衣,時年蓋八十餘矣。東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積券,曰:「此長物也,自吾積此,意不樂,果致疾。今宜悉以謝醫,則吾無事矣。」平居首飾止於銀,衣止於綢絹。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饑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誠何心哉?」誠齋父子,視金玉如糞土。誠齋將漕江東,有俸給僅萬緡,留庫中,棄之而歸。東山帥五羊,以俸錢七千緡,代下戶輸租。其家採椽土階,如田舍翁,三世無增飾。東山病且死,無衣衾,適廣西帥趙季仁饋纈絹數端。東山曰:「此賢者之賜也,衾材無憂矣。」史良叔守廬陵,官滿來訪。入其門,升其堂,目之所見,無非可敬可仰、可師可法者,所得多矣,因命畫工圖之而去。誠齋、東山清介絕俗,固皆得之天資,而婦道母儀所助亦已多矣。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王覺一,諱希孟,號覺一,原籍山東人,三歲喪父,七歲喪母,十二歲為劉府牧羊,即著有「嘆五更」。
《證道歌》原文:
「大道分明在心頭 有作有為盡下流
識得當前真淨土 萬部丹經一筆勾
凡情已了夜得燈 不隱不現真性宗
勸君休撈水中月 一輪皓月在當空
修行大眾理看穿 休泥丹田與玄關
真性心中無定所 佛在心頭無影山
玄關一竅引誘人 及到彼岸捨此心
人生壽限難滿百 何不早早將師尋」
「人情世事如水波 一腳跳出是非窩
自在菩薩常常守 五蘊皆空為大羅
萬法皆空無去來 那有酒色與氣財
世人先理後來死 未見先死後來埋」
「人心不悟夜無燈 真性不復有何能
百尺竿頭再進步 光明寂照處處通
念盡不起有何言 靈靈惺惺樂自然」
「浮雲不起紅日現 何嘗有心去尋明
有心尋明明不明 出離此籠入彼籠
自覺自身無塵垢 那知還在泥水坑」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Estão a faltar episódios?
-
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縣人,明朝理學家。
《讀書錄》卷三
提到:「人亦有此理,我亦有此理,人不能全,而我能之,視不能全者憫憐之可也,鄙笑之不可也;引掖之可也,棄絶之不可也。」
我們都有別人不及之處,也有不及別人之處,各有所長。
發揮自己的優點長處去幫助人,而非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高斌凱,為民國初年的一位哲學家、宗教家、作家,具有很大的愛心以及救世的熱忱。 他博覽群書,也為《大學》和《中庸》兩本著作,特別有心得,而寫下了《中庸說義》和《大學探源》,講述自己對於兩本書的心得與闡釋。
高斌凱,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本名叫做高金澄。 高家世代定居在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安東省寬甸縣罄川的山溝內,這裡的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罄川距離鴨綠江不遠,風景秀麗。
(安東省現已併入遼寧省,當時的東北九省 分別為安東省、遼寧省、遼北省、興安省、合江省、嫩江省、松江省、黑龍江省、吉林省) 現已合併為東北三省 (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 。 而安東市在西元1965年,改名為丹東市。
逃難時期的高斌凱一行人,因為靠著信心,而感招了大海龜的相助,平安的渡過海上急流的漩渦。
行海的人,稱大海龜為「老帥」。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唐代(浙江紹興)人,為禪宗 曹洞宗一脈之開創祖師。
《辭北堂書》與《後寄北堂書》是洞山良价禪師寫給母親的信,為了報答恩情,選擇出家。文中流露出他堅定的志向與孝順。
《辭北堂書》原文: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彙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 相牽沈沒,永入輪回。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故經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捨,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摩耶之聖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一)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裏,獨我淹留在世塵。謹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不須洒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二) 巖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壓力來時,跳脫出來,凝視風暴,凝視以後的坦然接受,找尋正確的解決之道。
如何釋放壓力,在21世紀的人類,物質科技文明的進步之下,也許心靈缺乏了泉源。 「快樂只存在於接受中。」 喬治·歐威爾
古老的醫療系統阿育吠陀中,名為「阿瑪」(ama)的肉體毒素會累積下在我們人體的細胞內,而心靈毒素則會以未解的「憤怒、恐懼、猜疑、渴望、衝動、沮喪」等型態累積下來。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朱熹在遇見延平李侗先生以後,開始由禪學轉為儒學,並且屏除了駁雜的學習範圍,從一入手,其中獲得很大的心得。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爲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爲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爲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朱熹在15、16歲時,因為讀到北宋學者呂大臨的《中庸解》,感觸非常的深,也在他以後的著作中,不只提起一次自己讀到這本書的感悟。
使寄人籬下的朱熹體認到人生不應該自暴自棄,故作《不自棄文》。
《不自棄文》全文: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節之可取,且不為世之所棄。可謂人而不如物乎? 蓋頑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藥之需。糞其穢矣,施之發田,則五穀賴之以秀實。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則衣裳賴之以精潔。食龜之肉,甲可遺也,而人用之以佔年;食鵝之肉,毛可棄也,峒民縫之以御臘。推而舉之,類而推之,則天下無棄物矣。今人而見棄焉,特其自棄爾。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經以學其學。有格致體物以律其文章,有課式程試以梯其富貴。達則以是道為卿為相,窮則以是道為師為友。今人見棄而怨天尤人,豈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無志。反求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銳然策其功,視天下之物有一節之可取且不為世之所棄,豈以人而不如物乎!」
天下之物,均有其物性。只要該物有一點可取之處,便不會被世間丟棄。難道堂堂之人反而不如物嗎? 堅硬的石頭而有琢玉的作用,劇毒的蝮蛇而為配藥所需求。糞物是污穢的,用來施肥發酵田土,則五穀作物能依賴它抽穗結粒。草木灰已是冷寂的殘物了,用來洗滌,則衣裳就能靠它得以清淨潔明。食用龜的肉,其甲殼可以扔了,而人們能用它來占卜。食用鵝的肉,其毛羽可以扔了,而侗族人把它縫在衣服上用來抵禦臘月之寒。推舉實例,如此考究下去,則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了。而今天人們有被遺棄之感,僅是自己放棄自己而已。以“五行”之說論定事物相生相剋之屬性,以“五事”之理關注事物的各種情形,以“五典”之教義來教化需教化之人,以“五經”之典來學習應當掌握的知識。擁有風格氣韻及體察、推究事物之理的認識以用於考究文章,懂得考核政績的法則及相關程序以用於富貴晉級。人生通達時要以這個道理身居高官顯位,窮困時也應以這個道理拜師交友。當今世人因無事可用而怨天尤人,哪有這個道理啊?所以常埋怨上天的人並不勤快,總怪別人的人是沒有志氣的。應反過來找找本身問題並怪罪自己、怨悔自己;要卓然地樹立志向,努力用功。看天下之物,但有一點可用之處,就不會被世人丟棄,哪有人而不如物的呢!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
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的父親-朱松在病重之時,把年幼的朱熹託付給他的好友(胡憲、劉勉之、劉子翬),在三先生門下學習,當時僅十四歲。
15歲的朱熹遷居武夷山,直到63歲移居建陽,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在武夷山創立了武夷精舍,也在這裡完成了他代表性著作《四書章句集注》。
在朱熹童年的歲月裡面,影響他最深的是劉子翬,因為劉子翬滿腔憂憤,報國無門,歷經於北宋、南宋的更替-靖康之難,目睹了金朝攻陷首都,國家的滅亡,讓他寫下了《汴京紀事》20首,字字血淚,令人長嘆的詩作也深深地進入了朱熹的心田。
朱熹在15-18歲,也是劉子翬去世前的四年間,大部分時期都是追隨劉子翬學習。
「不遠復」
「木晦于根,春容曄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樹木的根扎的越深,春天枝葉就會越繁茂;人越內斂謹慎,他的精神就越清爽,內心也就越強大。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吳靜宇,《浮生餘夢》的作者,生於西元1921年,祖籍山東,出生於哈爾濱,是當地名傳遐邇的孝子,報社亦登載其「割肉療母」的事蹟。 西元1937-1945年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東北淪為戰場,年輕的吳靜宇,也看到了戰亂的不堪,與人民顛沛流離。
吳靜宇的爸爸(老吳),和當時的馬賊談判,以性命交換為保護鄉紳雇主陸文舉先生,而陸文舉乃是樂善好施之人,並不同於當時奢侈淫逸的鄉紳大糧戶。 民初的東北,民間交易的誠實風氣,一般生意人與顧客之間多是公平交易,童叟無欺,因此一般不需要用現錢,而是實行三節清帳的條件。
所謂三節即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民國初年的東北,都市的居民,添購生活用品,都是以「褶子」來購買,不需帶押金或保證金,完全以互信為基礎,也就是分文不花的先取貨後給錢。
吳靜宇寫下對於爸爸的感念,原文如下: 「爸爸不認識字,而且處於「固窮」的惡劣環境中,但他卻能做到「臨財勿苟得」的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也真正體現了「路不拾遺」這句美德。況且更甘願站立在冰天雪地上,等待遺物者來取,這並不是講故事,而是我親眼見到的事實。我經過了很多幕似真還假的夢,有困苦、有歡樂、有自負,也有大起與大落。但亡者已矣,都成了過眼雲煙,模模糊糊不成記憶了。只是這一個爸爸拾遺不昧的夢,卻對我印象特別深刻,並常記在心,永懷不忘。」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四攝法,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幫助人,不只是物質上的,心靈上的,一種眼神,一種關懷,都是佈施的一種。
人的說話,愛語就像溫暖的太陽一樣,讓人頓覺生命的意義;而傷人的話如同利刃,一體兩面。
利行,是看到人遭遇困頓時,為他掃除前方的障礙,讓他人生的旅途,走得更為順暢。
設身處地,感受別人所感受的一切,也就是「同事」。 而在工作職場上,我們常聽到同事這兩個字,為一起工作的夥伴,但在這裡卻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司馬承禎,唐代道士、學者、書法家,字子微,道號道隱,又號白雲子,河南省溫縣人。
司馬承禎在他自己的著作《坐忘論》,寫下了自己作為道士一生的體悟。 唐朝時期,佛教、道教盛行,在當時的皇帝,也曾邀請民間多位大修行者來到宮廷,作為皇帝的國師,甚至是座上賓。
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邀請司馬承禎來到宮廷裡,親自受他法籙,法籙是道教的用語,是用來「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
司馬承禎將人們在修正改變的過程中,分成七個步驟,稱為「七階次」。
1.敬信—2.斷緣—3.收心—4.簡事—5.真觀—6.泰定—7.得道。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世集。
[原文] 春風解凍 和氣消冰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原文] 寬厚待人 養德遠害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原文] 淨拭冷眼 勿動剛腸
「君子宜靜拭冷眼,慎勿輕動剛腸。」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
在明代閹黨橫行混亂的時代下,創作出影響後人偉大的著作-《菜根譚》《仙佛奇踪》。
《菜根譚》書名取自宋儒汪革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十翼》,亦稱《易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文言傳〉等文篇,舊稱《十翼》。
第一則:
同人「先嚎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有沒有好知己呢?
第二則: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言語、行為的重要性!乃為人處世的法則。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吉翂,字彥霄,南北朝時期 南梁人,因有孝行而聞名。
登聞鼓是懸掛於朝堂之外的一面大鼓,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直訴方式之一。登聞鼓有專門的官吏看守,遇有擊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報。
《梁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撓,乃更和顏誘語之曰:「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觀君神儀明秀,足稱佳童,今若轉辭,幸父子同濟。奚以此妙年,苦求湯鑊?」翂對曰:「凡鯤鮞螻蟻,尚惜其生;況在人斯,豈願齏粉?但囚父掛深劾,必正刑書,故思殞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領,以聽大戮,情殫意極,無言復對。」翂初見囚,獄掾依法備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脫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聽,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豈可減乎?」竟不脫械。法度具以奏聞,高祖乃宥其父。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由北宋縣官鄭俠所繪,畫中流民為逃荒農民。宋神宗時,鄭俠上流民圖。
原文:「切聞南征西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山川之形為圖而來獻,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妻賣兒、流離迯散、斬桑伐棗、折壊廬舍而賣於城市輸官糴粟、遑遑不給之狀為圖而獻。前者臣不敢以所聞聞,謹以安上門逐日所見,繪成一圖,百不及一。但經聖明眼目,已可咨嗟涕泣,而況數千里之外有甚於此者哉!其圖謹附狀投進。如陛下觀圖,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徳門外,以正欺君謾天之罪。如稍有所濟,亦乞正臣越分言事之刑。甘俟誅戮,干冐冕旒」(《西塘集》卷一)。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歷經安史之亂的戰火,挺立一時的堅韌風範,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不僅侍母孝順,妻死終不再娶,晚年醉心於佛學。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明朝 蓮池大師 沈袾宏 可以去欣賞明代淨土宗大師《竹窗隨筆》!值得一看。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 -
裴秀的媽媽是小妾,卻因孝順而受敬重。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12251225/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