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勞動部一名吳姓公務員疑似在長期過勞、長官霸凌等壓力下輕生,在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報導者》接獲許多公務員來訊:有人被上司要求邊深蹲,邊在辦公室講故事,當作「練膽量」;有人因拒絕替不符合標案資格的廠商背書,遭主管「冷凍」,考績連年乙等、換調單位。 這些情況算不算職場霸凌?事實上,「職場霸凌」的字眼與定義不存在任何一條法律中,僅《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要求雇主要避免職員遭受「不法侵害」。然而,「不法侵害」難以界定,加上公職體系相對封閉的職場文化,即便有申訴管道,受害者也罕有發聲。 這集,《報導者》採訪許多公務員、工會代表、律師後,看見申訴「霸凌」會遭遇哪些難題?而不管任職於公家機關還是民間企業,如果感受自己正遭受不當對待,又可以怎麼做? *節目播放音檔經變聲處理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雨佑、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一名公務員之死引發醬缸風暴:如何重造職場反霸凌的法律防護網?】https://bit.ly/3Ou7LN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21年提出的論述,在台灣引發廣泛討論。面對中國逐漸走向威權帝國、共機擾台更多且屢屢擦邊的此刻,與台灣同處第一島鏈上的日本與沖繩,近年其實也備受威脅,根據日本防衛省公開資料,解放軍船隻不斷侵入日本12海里領海範圍。但若台灣真有事,日本會如何反應?為何台日之間對「亞洲安全」認知存在巨大落差? 《報導者》新書《島鏈有事》以15萬字,揭開與台灣同屬第一島鏈的沖繩,面對相似的殖民、戰爭等歷史處境下,所帶來的內憂外患。而又為何台灣與沖繩明明有類似困境,對彼此卻仍有著不小誤解?作為主權國家的台灣,該以何種角度與國際社會對話,促進外界對台灣人民國際處境的正確認知? 這集,你將會聽到《島鏈有事》首場新書分享會精華,吳叡人老師與《島鏈有事》主編張鎮宏分享與日本學者、沖繩本土人士對話的經驗與觀察,精彩對談之外,也回應現場聽眾所關心的事。 來賓|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報導者》副總主筆、《島鏈有事》主編張鎮宏 製作團隊|李雪莉、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搭配閱讀: 《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https://reurl.cc/r3xKQN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https://reurl.cc/DK9bXe 📍參考書目: 《台灣與沖繩:帝國夾縫中的提問——超越「台灣有事」論的視野》(台湾と沖縄 帝国の狭間からの問い――「台湾有事」論の地平を越え)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台灣房價在COVID-19疫情後持續大漲,新建案樣貌也略有轉變,受到歡迎的主流物件已從10年前的25~35坪,到如今的25坪以下。《報導者》就發現,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一處建案,公設比達64%,以該案推出的15坪套房來算,扣除公設後,室內面積僅剩5.4坪,總價卻突破2,000萬元。 在代銷與建商的包裝下——以相對低總價入住精華地段、步上租金轉房貸的減壓之路,這類小宅看似提供想購屋的人們一絲「希望」,實則住進無法隔間、無處儲物,連洗澡都難以轉身的「鳥籠」。 這集,聽入行20多年的房市分析師徐佳馨的第一線觀察:台灣如何走上「小宅時代」?隨之升高的房價又對我們的社會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孔德廉在大量採訪後,看見居住在小宅的他們,生活體驗又是什麼? 來賓|住商機構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小宅住屋時代】https://bit.ly/3UPjaL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今年4月起,台北南西和赤峰商圈內有超過70間店遭檢舉,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住宅區」使用規定,不少店家面臨歇業危機。 這類「商圈內住宅區」在台北市至少有25個,其中師大、五分埔及四平街等商圈都曾發生過被檢舉事件,但這次赤峰、南西商圈檢舉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有人覺得不捨巷弄裡特色商圈文化消失,但居民生活品質如何兼顧?11月5日,市政府終於白紙黑字公布商家有條件經營的規定,最終仍要在地居民討論同意商業開放的程度。 這集,我們走入商圈,聆聽業者、在地人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11/15(五)19:30-21:30《島鏈有事》活動,報名連結:https://reurl.cc/vvlnVa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赤峰、南西商圈求生記──北市府放寬納管,街區能保留風貌、與居民共贏?】https://reurl.cc/jyXvN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島鏈有事》系列活動,免費報名連結 場次一:https://reurl.cc/vvlnVa、場次二:https://reurl.cc/7dg2Ok、場次三:https://reurl.cc/WN54j5 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沒帶傘怎麼辦?除了臨時買一把,你還可以在捷運站租用「共享雨傘」,以銅板價「以租代購」,既省錢又環保!但你知道嗎?這項服務的背後,竟然有高中生的創意和貢獻。6位建中的學生在「參與式預算」校園推廣課程中,從自己曾經遇到的困擾出發,提出了「幫我撐10秒!」企劃。最終,這個提案被落實,讓忘記帶傘的民眾也能方便使用。 什麼是「參與式預算」呢?孩子們雖然沒有投票權,卻也能決定政府預算的使用方向。本集,我們從台灣的課堂出發,探討這個已在全球推行30多年的概念,正如何在世界各地被兒少們實踐。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從兒童節禮物到公共建設──台灣兒少參與式預算的小革命】https://reurl.cc/dyYAkV 【幫市府花百萬、替議會刪預算──世界各地的孩子怎麼為公共預算發聲?】https://reurl.cc/KlGRWM 【「只想讓學弟通勤不淋雨,沒想到台北巿民都受惠」,建中生提的捷運共享雨傘計畫】https://reurl.cc/7damz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一年多前,《報導者》接獲讀者來訊:「在機場看到好多東南亞年輕人,他們不太會講中文,真的是來念書的嗎?」 帶著讀者的疑問,記者們將自介及聯絡方式翻譯成各國語言,到招收大量東南亞學生的私立高中職門口發傳單,或進到緬語禮拜和社區大學緬甸語課,試圖打入學生們的圈子。步步追查下發現,這群16歲到20歲左右的東南亞學生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等7個國家,只要考過最初階的華語檢定,就能以「僑生」身分來台就讀「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也就是俗稱的「3+4專班」。 在3個月實習、3個月學習的制度裡,這群學生漸漸成為台灣服務業、電子業基層勞動生力軍,但多數為「續命」而招收大量僑生的學校,卻未能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 這集,你會聽到完成僑生先修班、正就讀大一的Kyaw Kyaw分享,東南亞學生透過不同管道來台念書,教育品質與生活方式會有哪些不同?為了生存打工的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的學校及工作場域,是否真能將來自東南亞的年輕人們,培育成續留台灣的人才? 來賓|緬甸華僑學生Kyaw Kyaw、《報導者》記者許詩愷、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搭配閱讀: 【僑生製造——新南向政策下,跨海北漂的2萬名東南亞年輕人們】https://bit.ly/3C97gF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你也有失眠困擾嗎?即使入夜後仍精神奕奕,躺在床上數羊也沒用,隔天又要早起上班、上學⋯⋯ 根據衛服部統計,在台灣,每5人就有1人吃安眠藥,全台安眠藥的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龐大的用藥量,不僅反映出現代人日益增多的生活壓力,更讓檯面下的「黑市」悄悄滋生——有假官網販售由「褪黑激素」偽裝而成的「使蒂諾斯」(Stilnox),也有病友間互相「週轉」真藥。然而,在網路買賣處方、指示藥品,已違反《藥事法》,未經諮詢專科醫師的用藥行為,更可能導致成癮危機。 這集,從記者芊凌潛入黑市買藥、驗藥開始,看見人們為何一步步走向依賴安眠藥物?為何寧可在網路上買來路不明的藥,卻不願就醫?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又有哪些第一線觀察?飽受失眠煎熬的你我,可以怎麼做? 來賓|精神科專科醫師徐志雲、《報導者》記者王芊凌 製作團隊|梁玉芳、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未來叫食物外送時,除基本外送費,還可能額外產生等待費、樓層費、夜間加成等費用,你贊同嗎?交通部10月初預告,將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及「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透過運價準則法制化,確保外送員的收入穩定與合理。消息一出,出現不少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外送費用將因此增加,有損消費者權益,對此,交通部已蒐集意見並邀請相關單位討論。 其實,不透明的外送運價機制,長期為人詬病,平台業者自2019年起連續三年調降報酬制度後,送一單報酬6、70元已成歷史,外送員們必須拉長工時,在街頭拚命才得以達到原薪資水準。 這集,看見外送員的勞動處境、台灣當前把外送費價格法制化的可能方向,也聽聽國際間如何正視平台接案工作者的勞權保障!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支持交通部明訂外送員基本運價,保障他們生計刻不容緩】https://reurl.cc/pvG91r 【受困的自由:平台演算法霸權下的《超級外送員》】https://reurl.cc/ad39N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2024美國總統大選將在台灣時間11月6日登場,由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決代表民主黨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 歷經川普因槍手襲擊受傷、現任總統拜登中途退選後等波折後,選情陷入膠著。賓州、密西根州、內華達州等7個搖擺州,雙方民調差距甚至僅有0.5~1%,近日川普更出現拉尾盤氣勢。 為何選戰如此激烈?候選人對墮胎權、貧富差距、外交等議題的態度,對選情帶來哪些影響?而由移民組成的美國社會,為何不見得反對川普的「反移民」政策?這集,請聽《報導者》從民調數據中的爬梳及發現,以及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分享長居美國南方的近距離社會觀察:這一次,誰可能更勝一籌? 來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報導者》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Rebecca Noble/AFP 📍搭配閱讀: 【數字下的美國大選割喉戰,誰是川普與賀錦麗的「關鍵選民」?】https://bit.ly/4eU0Tof 【川普2.0和賀錦麗的外交戰略,有差嗎?「美國優先」的選戰國際觀】https://bit.ly/4f9IT9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愛奇兒(Angel)是一群家長為身心障礙孩子取的美麗代稱。但當外界多把目光放在愛奇兒時,經常忽略同一家庭裡健康手足,他們在成長過程承受外人少見的壓力,無形中擔負起照顧者的責任,無論他們是否已經成年。 「我花了很多年才敢講出來……。」今年26歲的照軒,6歲時認知到自己有個多重障礙的愛奇兒弟弟。童年時期的每個週末,皆在醫院陪伴弟弟早療;國小帶弟弟上學,曾是他認為世界上最難走的一條路,怕被嘲笑,但又不能不硬著頭皮走完。為了不讓父母操心,他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但努力的背後,卻是渴望父母能多注意到自己一點。直至大學後,他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家庭是多麼與眾不同,也才明白父親對家有愛奇兒的內疚感以及過度施加於健康手足身上的壓力。 家有愛奇兒的健康手足是如何長大的?成長時得走過哪些不容易的大山?以及什麼是他們心裡無法放下的事?這集,從一封聽眾來信,講述自己52歲唐氏症哥哥開始聊起。 來賓|成年健康手足黃照軒、諮商心理師羅子琦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照片|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上個月,《報導者》Podcast討論了當人迎接生命尾聲,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境——過度或無效的醫療,延緩了死亡卻也延長痛苦;自己沒房,又擔心造成房東困擾,找不到一個安心善終之處。 而在系列報導刊出、節目播出後,我們也舉辦了一場實體座談,討論在這些掙扎之外,生命的最後一段路還有哪些可能?居家安寧護理師程子芸和她的先生陳嘉瑋成立「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5年來騎著一台摩托車深入社區,看見不同臨終家庭各種不同的需要,也看見現行體制下安寧醫療的匱乏困境。 程子芸從無數個家庭故事裡看見:如果希望自己的家人好走,可以做哪些準備?有哪些方式?前來現場參與的聽友也分享生命經驗——有人正在照顧長輩,身心俱疲;有人在寵物離世後,對死亡有新的體悟;有人預計自己將會單身終老,想預先做好安排;也有人好好地送走父親,從安寧護理中得到莫大安慰。這些聽友們好奇的、想說的又是什麼? 來賓|居家安寧護理師程子芸、《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 製作團隊|方德琳、陳星穎、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筱勻 📍搭配閱讀: 【我們,沒有地方好死?】https://bit.ly/3B2KA9m 【余尚儒/「多死社會」的警鐘!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s://bit.ly/3ZoIFG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Live Podcast活動/10月24日(四)報名連結:https://reurl.cc/93AmxO 2024年4月,義大利威尼斯首創針對一日遊旅客的「城市入場費(Venice access fee)」;年破百萬人次旅遊的台灣小琉球也自7月開始,在3處潮間帶收取「觀光保育費」。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怕觀光客不來嗎? 人潮就是錢潮,但人不嫌錢多,環境卻負荷不了太多遊客,威尼斯居民抱怨生活品質受影響,小琉球美麗的海洋生態也發出警訊。 觀光的質與量,如何能兼顧?加收費用有效嗎?那些向觀光客收來的錢,可以怎麼用?這集,一起借鑑國外、檢視國內思考平衡可能。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當城巿觀光也要「買門票」,威尼斯首創入城費是個好主意嗎?】https://reurl.cc/ZVdLZp 【替海龜和珊瑚守護美麗家園,小琉球收費潮間帶觀光新制上路】https://reurl.cc/OraKYR 📌重溫集數: 【海龜媽媽上岸,卻要先對抗獨木舟?年破百萬遊客潮下,小琉球的觀光暗影】https://reurl.cc/Gpq2G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根據統計,2023年台灣共有332萬「一人戶」,占總家戶數的36%,65歲以上長者有20%以上獨居,反映「高齡者不與子女共居」、「未婚未生」等社會結構變化,而這也成詐騙集團的下手目標——不只是在年老時,更是在死亡後。 2022年,人在美國的施嘉接到台灣一家銀行來電,告知她有人拿著已逝母親的遺囑提領存款。這通電話令施嘉困惑,追查之下竟揭開一起為期至少兩年多的台版「地面師」詐騙——土地掮客蔡尚岳結合里長開發「孤獨死」案例,買通公職人員勾稽戶政資料、聘用職員假冒親友場勘、鎖定逝者留下未辦理繼承的高價不動產,並聯手律師造假遺囑——精密設計的犯罪網絡,成功獵取上億元。 台灣的未繼承不動產到底有多少,「地面師」又如何騙過銀行與地政機關?各方專業人士及公務員,如何被吸納加入這場組織騙局?這集,請聽《報導者》資深記者德廉的調查幕後。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拆解台版「地面師」騙局:獲利1.4億元、鎖定孤獨死者的土地繼承詐欺】https://bit.ly/3YeIso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台灣第一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用典禮,因颱風延至 10 月 21 日。儀式雖被推遲,但也象徵著台灣碳交易時代的來臨。這項轉變,讓減碳再不只是一種環保活動,而是可被買賣的金融商品。 森林碳匯近年備受關注,什麼是碳匯(Carbon Sink)?當企業家和政治人物帶頭種了很多樹,就代表在努力減碳?這集,討論最夯的淨零減碳關鍵字,以及了解原來有些植物是不能隨意種的!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森林碳匯非台灣減碳靈藥,我國森林管理不能只考慮碳排】https://reurl.cc/vv88d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把各縣市土地重新整合、依照特性進行功能分區,並且杜絕地主隨時可申請變更地目所造成的混亂,看起來立意良善——但為何《國土計畫法》卻讓雲林縣政府劍指屏東?這部一般人幾乎難以搞懂的法案,其實與你我未來的生活空間息息相關。 立法10年後,《國土計畫法》經歷漫長的規畫期程,終將在2025年上路,將全國「非都市計畫土地」從目前《區域計畫法》中的11種分區,轉換成《國土計畫法》下的4大分區,解決過去「既破碎又僵化」的土地利用現況,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管理彈性,同時也負起妥善規劃、以計劃引導使用的責任。 然而,「農業發展地區」卻成為各縣市爭點——屏東縣的「最優良農地」(農1)面積從4萬公頃降為5千多公頃,將多數私有地劃為農2,引發其他農業縣市不滿;被劃入農1的農民,是否等於失去彈性變更土地使用目的的權利? 而在「農民權」的爭議之外,政大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認為,被劃入「城鄉發展區」的「未來辦理重大建設地區」(城2-3)更需審視,他也批評桃園市將大量平地農田轉為潛在開發區的做法,前後兩任市長一以貫之,有如未規劃就先「圈地」,可能讓投機炒作有機可乘、農民卻蒙受損失風險⋯⋯ 這集,一起從頭理解《國土計畫法》到底是什麼?為何規劃學界咸認不該再拖,而立法院不分藍綠,卻傳出暫緩的呼聲? 來賓|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國土計畫法》上路風暴】https://bit.ly/3XQY7Zt 【投書/盡快為土地利用失序止血,國土計畫不應因人為風雨延宕實施】https://bit.ly/3TQVINh 【護地變炒地?「增劃編」原保地缺乏監督,只是廉價的土地正義】https://bit.ly/3BEMNIi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2024)8月底,包含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等7縣市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20%以上,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也意味著,眾多生命同時老、衰、死的「多死社會」即將到來。 你是否想過如何跟世界告別?你想過,善終可能很難,甚至會「沒有地方」死嗎?《報導者》採訪許多生命尾聲的患者、家屬,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發現,即便生前預立不再急救的決定,仍難以避免無效治療,甚至難以「安寧」;買不起房的租屋族,更可能在生命盡頭,面臨無處可臨終的另種「居住不正義」。 這集,跟著曾陪伴母親臨終的玉芳,看見醫療現場與病人自主之間的衝突與鴻溝;耕耘醫療、臨終議題多年記者玉梅從與34歲的癌末受訪者佳吟碰面到最後的對話中,她又有哪些觀察和反思?而從醫師到家屬,還有哪些「安寧」觀念需要補課? 來賓|《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總主筆梁玉芳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蘇威銘 📍搭配閱讀: 【我們,沒有地方好死?】https://bit.ly/3B2KA9m 【余尚儒/「多死社會」的警鐘!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s://bit.ly/3ZoIFG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相隔25年,大法官於今年9月20日做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在更嚴謹的法律程序與制度保障之下,死刑制度在我國仍屬合憲,且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未來,法官如何判死?釋憲結果對仍在監所的37名死刑犯,帶來什麼改變? 這次釋憲,是台灣社會「死刑存廢」討論的關鍵時刻,不管是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從各自關切的出發點展開思辨,然而不管是單一案件判死刑的法官、做出合憲或違憲意見的大法官、甚至是執行槍決的法警,都不是簡單的決定,這集除了儘量白話解釋死刑釋憲結果與意義外,也分享一名法警槍手陳志明的執法真心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死刑釋憲案出爐:在更嚴謹的審查標準下,最嚴重犯罪類型處以死刑合憲】https://reurl.cc/ReRoNx 【在死刑的罪與罰天秤下,一名30年法警槍手陳志明的告白】https://reurl.cc/2j7Od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從《報導者》上個禮拜發布有關「活豬國道跳車」的文章以來,今年(2024)截至目前(9月中),網路戲稱的豬隻「降肉」事故,又從8件上升到10件,平均每月至少一件。為何總有豬出現在高速公路?這趟被宰殺前的長途旅行,牠們會經歷什麼? 台灣每年吃掉的700多萬頭豬,在現行產銷制度中,8成以上豬隻採活體拍賣,以確保消費者吃到「新鮮」屠宰的肉;為符合市場需求並賣出好價,南豬北送更是常態。 但「溫體豬」真的是最佳選擇嗎?長途公路上,不僅豬隻得忍受禁水、禁食、緊迫、日曬雨淋,從人類經濟而言,惡劣且充滿風險的「乘車」條件,也折損許多豬隻——動保團體根據保險資料估計,每年約有7,000頭豬死於運輸途中,在變成食物以前就在痛苦環境下結束豬生。 相較於備受關愛的毛小孩,經濟動物的福祉較少被關注;即便有「動物運送管理」相關規定,但監管機制仍不足。這集,因愛貓、養貓而長期關心動保議題的《報導者》總主筆梁玉芳,將分享歐盟經濟動物的運輸經驗,也回應讀者在社群上熱烈的回饋與提問。 來賓|《報導者》總主筆梁玉芳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每月都有活豬「降肉」國道──台灣豬變成食物前的「死亡長征」】https://reurl.cc/yvKRY2 📌推薦書單: 《動物解放》,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https://reurl.cc/2jldv6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哈爾.賀佐格(Hal Herzog)著:https://reurl.cc/eyVNoL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前台北巿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容積率一案涉圖利、收賄,9月5日被裁定羈押禁見;7月初,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被控犯下收受賄賂罪,在羈押47天後以2,800萬交保並限制住居,目前檢察官已起訴。 什麼叫圖利、怎麼認定有收賄?身為法治國家的公民,你對「貪污治罪條例」這兩罪了解多少?不是公務員也可能觸法?另外,檢察官憑什麼聲請羈押?法官判決交保或無保又代表什麼? 其實,羈押禁見是一種為了保全證據的暫時行政處分,不代表當事人有罪,在法槌落下、判決定讞前,都應以無罪推定。根據現行法令,公務員只要有要求不正利益,就可能構成收賄罪,而圖利罪則須符合「違反法令」、「使自己或他人圖得不法利益」、「明知故意」三大要件,是法庭上關鍵攻防焦點。 這集,一起聽懂這些法律用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主觀不知道違法,圖利罪就難定罪?】https://reurl.cc/ReLVl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戴上口罩、走近郊外鐵皮屋、清理亡者滲進被褥乃至地磚的組織液⋯⋯為了理解特殊清潔工作,演員鳳小岳走入一般人未曾想過的死亡現場,為孤獨死者的人生做最後收拾。作為「特殊清理員」出勤的他,不止揣摩角色狀態,也藉此整理許多埋藏在自己生命中的逃避與不適。 「許多日常場景,比劇情還drama,」公視職人劇《人生清理員》9月7日上架,4年籌拍期間,製作人楊凱婷深入田野,直視台灣孤獨死現況,也透過戲劇反思「面對死亡」的意義,以及死亡場景背後的家庭面貌與社會關係。 國中時,凱婷經歷父親驟逝,一度因避談死亡而「卡住」的情緒,卻在戲劇作品中得到釋放;鳳小岳3年前也在太太懷孕9個月時失去寶寶,他坦言曾是充滿「厭世」感的人,但音樂創作與他熱愛的悲喜劇也帶給他轉變的力量。這集,聽曾經失去至愛的他們如何轉化出這部戲的功課,從自己的經驗與特殊清潔工作出發,由死談生。 來賓|《人生清理員》製作人楊凱婷、演員鳳小岳 製作團隊|李雪莉、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 【遺體修復師的奉獻──我願意待到最後一刻】https://reurl.cc/rv35Q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