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陽明山國家公園為距離城市非常近郊的群山,除了因地形景觀擁有多元的自然生態資源外,人文聚落也相較其他台灣國家公園來得豐富。陽明實驗山屋於園區中成立即將屆滿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陸續認識了同樣在這片自然中扎根共存的建築基地及藝文團隊。
本集節目便邀請到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的設計總監 曾志偉老師,長年在台灣與峇厘島兩地工作的他,節目中除了探討在東南亞更為熱帶的自然風土經驗外,更進一步分享團隊在2014年於臺北外雙溪成立「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同樣透過跨域與探索,更深入探討大自然裡未知的議題,在都會與森林的交界之地,透過半開放式的黑網所打造的實驗場所,與周遭地景交融,使人在置身其中時,彷彿可以張開所有原始感官,觸發更多的自然經驗。 -
▥ 講者|蔡岱樺|台灣猛禽研究會祕書長
猛禽是神秘又孤傲的生物,看著牠們盤旋空中的身影,人們總希望能長出跟一樣的翅膀,傲視大地、自由行動。台灣有49種猛禽,牠們各自有喜好的棲地環境,透過台灣猛禽研究會蔡岱樺祕書長的分享,了解在陽明山上的草山猛禽中心在保育上的貢獻,一起在講座中凝視這些藏匿在翅膀之下的秘密。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 講者|林正洪|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2011年,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老師與研究團隊於陽明山成立TVO大屯火山觀測站,經過長期監測,於2019年判定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為活火山。藉由林老師與研究團隊的傾心投注,讓大眾暸解火山的神秘面貌,並在這次的分享中,深入暸解大屯火山的最深處,一起聆聽火山的秘密聲音。 -
陽明山國家公園鳥類豐富多樣約有138種,因在地的留鳥及逢候鳥過境,每年秋季的10月及春季的3月是鳥種最豐富的月份,時常能聽見鳥鳴響徹於空中、樹林、草叢及溪畔間。鳥語大致分為兩種,簡單短促的鳴叫為警戒防禦、複雜多變的鳴唱則是宣示地盤或取悅伴侶,不同野鳥的鳴聲獨特而多元,在山間交織成層次豐富的自然交響曲。
本集節目便邀請到獨立創作歌手黃士勛 FINN,常在線上線下分享登山賞鳥紀錄的他,是第一次以自然愛好者的身份,在節目中揭開他十多年來的在城市與自然間賞鳥經歷,透過FINN質樸又貼近生活的分享,帶來許多鳥類的觀察趣事,細膩且充滿熱情,內容想必對於賞鳥有興趣或嘗試入門的聽眾收穫良多! -
陽明山因多元的物種生態,讓山林的聲音也變得豐富有趣,無論是夏天響徹山間的蟬鳴或是風吹過林間如海浪般拍打的頻率,更有獨特的火山景觀所形成的噴氣或冒泡聲響,這些自然元素,透過PUZZLEMAN的想像,將環境音變成音樂的主旋律、編曲的樂器,製作出一首首,大家從未聽過的陽明山。
本集節目便邀請到上山採樣的音樂創作者 PUZZLEMAN,與聽眾深入分享他在陽明山的創作過程,從前期的製作到發行,以及舉辦的攀聽行程活動,每個細節安排,最終只為呈現最獨特的陽明山天籟創作! -
三月正值陽明山的花季,漸漸回暖的山林正在復甦,百花齊放的山頭可以看到一叢叢綻放的櫻花,春天的來臨為竹子湖帶來絡繹不絕賞海芋的人潮,接下來亦還有繡球花的盛開。本集節目邀請到CNFlower的主理人 凌宗湧,平時的他是位花藝設計師,這次特別來與聽眾分享他在陽明山火口湖下的神秘小花園,以及在這個充滿實驗性的自然場域間,收穫的一切與自然共處的真誠經驗。
-
常說「見樹不見林」,自啟蒙以來,「看見」一直被尊崇為認識自然最重要且最具權威性的途徑,彷彿「看見」是認識樹或認識森林唯一的方式。在這次晚間舉行的講座中,由研究演化論的科學史博士 洪廣冀教授來介紹森林「被看見」的歷史,以及在這「看見」過程中,人們可能忽視的,值得反省的自然與社會的現象。
同時,本場講座也邀請到長期在大屯山系夜間行走踏查的引爆火山工程團隊來分享夜觀的不同面向,從「生態夜觀」到「夜行者」的山林暗訪,結合山林地景與歷史傳說,藉由一系列的行程活動、穿戴裝置設計,強調知識共享的規劃,帶來不同於日間文化觀光、夜間生態夜觀的獨特感受。 -
節目第二集以展覽主題「陽明奈奈」切入,延伸探討在燈火通明的時代造成的光污染(Light pollution)議題,本次邀請到長期在推廣暗空保育相關倡議的台灣暗空協會會長與陽管處解說課課長,與聽眾們聊聊為什麼山林的夜如此重要?藉由兩位對於暗空議題的闡述,除了暸解暗夜對於人的影響力,更認識有關國家公園中的暗空保育計畫,讓陽明山除了休憩健行的日常外,也提供關於夜的知性與樂趣,引領民眾以全新視角重新觀看「夜」的國家公園。
-
2019 年,紐西蘭舉辦「星光研討會」,聚集了來自 15 個國家、112 位各領域的專家,共同討論如何在「守護自然環境」、「復興原住民文化」、「發展世界級天文旅遊」與「提升整體性生命福祉」的四大基礎上,讓紐西蘭成為守護璀璨星夜的「暗空國家」。 紐西蘭的眾生,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被星夜滋養著;近代努力復興的原住民星空文化,古老的智慧為現代人帶來了療癒。從紐西蘭回到台灣,同為太平洋島嶼上的南島民族,我們有沒有可能,也與星夜相互守護?曾於紐西蘭任職國際暗空保護區星空嚮導—許舒安,於2015年起旅居紐西蘭,曾於國際暗空保護區,任職星空嚮導。2020年回到台灣,懷著住進身體裡的星光,走讀家鄉城市、鄉野、海洋與群山的星夜文化,陪伴人們憶起與星空宇宙的古老連結,深根回日常生活之中。---✦refs✦第一支影片:NEW ZEALAND l 8K 60 看見紐西蘭|馮業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qewUQy8DQ)第二支影片:Navigating the Stars: Hawaii Root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uA5lsiJuc)第三支影片:Tiaki – Care for New Zealand. Our Kiwi kids' promise to future visito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4xGiD_bLw)第四支影片:Brown Kiwi Mating Spectacle | Wild New Zealand | BBC Ear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kUpu7_Aic)第五支影片:WeAreStardust 2021 Shuan 7mins(許舒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GEbE2GqTE&t=82s)
-
在陽明實驗山屋正式開幕後,總會收到山友們的熱烈回饋,例如:「台灣的山屋也能改造成這樣嗎?」、「國外的山屋跟台灣的山屋有什麼不同呢?」,對於山屋的可能性開啟了一番討論。本集節目中,邀請爬過數座八千公尺大山的台灣登山家呂忠翰 a.k.a.果果,分享數十年國內外在山裡過夜、住宿的經驗,同時與曾經擔任過全人中學戶外冒險教育、體育課程老師的果果,一起談談台灣山林教育。
-
歡迎來到陽明實驗山屋YANGMING MT. LAB,將由策展人 格子帶領觀眾深入每一個空間細節以及解說展覽的完整內容。
-
歡迎來到陽明實驗山屋YANGMING MT. LAB,將由策展人 格子帶領觀眾深入每一個空間細節以及解說展覽的完整內容。
-
歡迎來到陽明實驗山屋YANGMING MT. LAB,將由策展人 格子帶領觀眾深入每一個空間細節以及解說展覽的完整內容。
-
實驗山屋即將對外開放,小小的空間是進入山林前的預備點,也是爬山後一個提供休憩及知識補給的地方。本集節目中,邀請同為本季登山隊成員進入山屋錄製Podcast,由小人小學創辦人 陳子倢(扣扣老師)以及EMBERS主廚 郭庭瑋(Wes)分享田野採集的經驗談,以及兩位從個別的專業中投射出不一樣的山屋可能性,期待未來山屋有更多實驗精神的想法,也期待你來到山屋,發掘你與山林的相處之道。
-
自然山林彷彿是座渾然天成且遼闊開放的博物館,採集觀察者則是通過不同的觀看角度,在這座博物館中記述著當下環境的時空軌跡。本集節目中,邀請曾為黑熊保育協會一員的郭彥仁 郭熊以及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 陳科廷,前者是長駐山中的動物保育觀察者,後者則擁有植物病理學的相關背景,兩位來分享長期在山林中觀察動植物與整個生態環境所獲取的啟發與體悟。
*小提醒:國家公園內禁止攀折花木,請打開感官用心感受。
■ 本集重點 ■
所謂田野採集的狀態
山林居民的狩獵議題
太平洋島國的居民與環境的關係
辨別植物的氣質
科廷的海外工作經驗
進入山林探討個人的存在本質
都市人的荒野之旅
老獵人的智慧
網美野餐墊下的動物痕跡
入山採集的交戰守則
■ 延伸閱讀 ■
《第三極的饋贈:一位博物學家的荒野手記》喬治.夏勒(George Schaller) -
山徑導聆者|
吳士緯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長時間對於蛾類生物進行深度研究,持續推廣生物多樣性資訊與公民參與。
[ 夜的陽明 X 夜間生態觀察 ]
夜晚山徑中的自然觀察,首先感受的是寧靜,鄰近首都圈的火山地帶,相對白晝,絡繹不絕的訪山者多已離去。再來是對黑夜本能的未知,在確保自身安全之下,藉由手邊燈源發掘一花一草間所潛藏,一天下半場才得以活躍的場景。從萬籟中緩步依循,拇指最末指節般大的中國樹蟾扶握在芒草之上發出求偶的鳴唱;同樣以聲波溝通的蝗蟲與螽斯,也在夜間燈源照明下,容易被與相似色調的芒草分離,顯露清晰精細的輪廓。這夜,我們一起暗訪夢幻湖,體會生物多樣性真實的面貌。 -
山徑導聆者|
郭庭瑋(Wes)
EMBERS 主廚,有著食材獵人之稱,致力探索臺灣各地物產,透過料理詮釋島嶼內不分族群的文化樣貌。
[ 味的陽明 X 山徑風味探尋 ]
進入山裏,如果能留意身邊植物進而認識它,有時頗有望梅止渴的效果。二子坪步道往向天池方向前進,沿途山壁秋海棠成群,秋海棠葉柄的酸尖銳明亮,陽光穿透灑落的石壁邊,帶刺的懸鉤子那莓果在白花退去後正膨大,嘴裏似乎嚐到了些甜味,面天山登山口前的金銀花奮力飄香,想像與臺灣款冬的葉柄一起醃漬,肯定是一道好料理,配上沿途可見的魚腥草曬乾後的茶,鮮葉的魚腥味成了酸香花果的風味,午後在山徑間享用了一頓精彩的山林午茶。 -
山徑導聆者|
陳子倢(扣扣老師)
親子溝通規劃師,創辦小人小學與成立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在臺灣推動創新親子教育,突破教育空間的設限。
[ 地質的陽明 X 親子生態教育 ]
山是一所學校,在都市的郊山裡,陽明山像是後花園一樣的存在。總會有某個時刻,全家預備一起去陽明山走走,一個說走就走的透透氣、一個只要登山杖與布鞋就可以流汗放電的場域、一個滿是生態與特殊地質樣貌的大自然教室。從眼睛的觀察、到身體皮膚的感受、再來打開小耳朵仔細聽那些穿著隱形斗篷的小小聲音。一場讓孩子學習專注與觀察找秘密時刻,看看他們能找到什麼線索吧。 -
山徑導聆者|
郭彥仁(郭熊)
投入台灣黑熊研究領域的自然保育者,長期在山林之中追蹤獸跡,把登山視為一種回家的路。
[ 冒險的陽明 X 地景風貌穿梭 ]
大屯火山群如同島嶼般獨立於中央山脈之外,創造獨特的自然景觀。地景的多樣性不只豐富人類的視覺與身體感受,多樣性的棲息地也充滿許多自然觀察樂趣。野生動物在穿越之時,即可抓住觀察的機會!
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山徑上,穿越感會比攀爬百岳更加明顯。冒險是不斷穿越的過程,不僅是物理性的在自然環境中穿越,從平地到高山;同樣也是心理性的穿越,從舒適迎向挑戰;更包含社會性的穿越,由文明來到荒野。由臺北市至陽明山僅需1小時,來回家與荒野也僅數小時即可完成,無需等待,身體即刻進入自然。 -
在推動大眾親近自然以前,我們也不斷思索著何謂才是現代公民認識自然的方式,又該如何透過設計導入將這些與自然共處的新觀念,實現在國家公園系統之中。本集節目中,台北市立委 吳思瑤與太研規劃設計公司主理人 吳書原,與我們暢談兩位對於都會型國家公園的無限想像,而你對於這個自然介面又有什麼期待呢?
■ 本集重點 ■
世界級的野山行程
大屯火山的防災推動
把山作為一個國家品牌
用拖鞋征服七星山
國寶級的筆筒樹
認識島嶼生態提升國家認同
日本m34案例
建立野外求生能力
防災教育中心的想像
火山咖啡
城市山林的一日生活圈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