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嘉賓:高亞雯姐妹(Logos 聖經軟體)

    Q: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事奉效率?

    A:在繁忙的事奉中,科技能幫助我們有效節省時間。透過數位工具,我們可以快速檢索原文資料、查閱工具書,AI 技術更能摘要書籍、生成講章大綱,大幅提升研經和講道預備的效率。同時,雲端同步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靈活利用零散時間,使事奉更具彈性。

    Q:如何兼顧屬靈反思,平衡使用 AI ?

    A:我們知道在 AI 時代,科技雖然能輔助事奉,也能節省時間,但它不能取代我們在神面前的屬靈反思。解經與講章的深度仍取決於我們的禱告、默想與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將科技節省的時間用於靈修,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才能平衡科技應用與屬靈深度。

    👍董牧師提問💬

    聽完訪談後,您會如何看待 AI 對研經效率的提升?同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度依賴 AI ,保持屬靈的敏銳度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 Logos 聖經軟體中文官方網站
    🔗 https://tc.logos.com/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彭盛有老師(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Q:為何教會需要重新發現「美」的價值?

    A:神學美學的核心不僅限於藝術表現,而是上帝藉由「美」來啟示自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重新發現「美」的價值:

    1. 美,上帝的自我啟示

    上帝的啟示超越文字教義,更在創造、藝術與五感中彰顯。基督的十架看似醜陋,卻恢復了秩序與美善、重新定義了美,並讓我們感知到神的臨在,是至美的救贖。

    2. 美,活化深層的信仰連結

    上帝透過「美」與我們建立深層連結,美的經驗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進入禱告並回應祂的呼召。同時,「美」如同一座橋樑,其公共性讓我們能與他人展開對話,引導我們見證上帝的真善美。

    重新發現「美」將幫助教會更新敬拜、禱告和傳福音的方式,激發更深的靈性渴望,促使我們更深刻地經歷上帝的臨在。

    Q: 為何「美」是門徒訓練中重要的一環?

    A:原來「美」不只是知識傳遞的輔助,彭盛有老師指出,神學美學正是門徒訓練本身。因為美能增強信徒對上帝啟示的感知力,開啟愛與禱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美能培養信徒的分辨力,在複雜的世界中辨別真理與美善,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將「美」融入門徒訓練,能促進我們的全人發展,活出基督美善的樣式。

    👍董牧師提問💬

    聽完這集訪談,你對「美」與信仰的關係有什麼新的體會或反思? 你覺得在門徒訓練中,可以怎麼培養對「美」的感知力,進而活出基督的生命?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美麗的神:教會美學八堂課》(For the Beauty of the Church:Casting a Vision for the Arts),大衛・泰勒(W. David O. Taylor)編/ 劉如菁 譯,校園書房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82964

    2. 《深邃又美麗的福音》(The Magnificent Story: Uncovering a Gospel of Beauty, Goodness & Truth),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著/ 張韞 譯,校園書房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481595

    3. 《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Culture Making: 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柯羅奇(Andy Crouch)著/ 陳逸茹,盧筱芸譯,校園書房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15023

    4. Balthasar, Hans Urs von. The Glory of the Lord: A Theological Aesthetics. 7 volumes. Ed. Joseph Fessio and John Riches. Trans. Andrew Louth, Francis McDonagh, Brian McNeil, et al. San Francisco: Ignatius, 1982/1989.

    🔗 https://www.amazon.com/Glory-Lord-Vol-2nd-Ed/dp/1586173219

    5. Hart, David Bentley. The Beauty of the Infinite: The Aesthetics of Christian Truth.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3.

    🔗 https://www.amazon.com/Beauty-Infinite-Aesthetics-Christian-Truth/dp/080282921X

    6. De Gruchy, John W. Christianity, Art and Transformation: Theological Aesthetics in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https://www.amazon.com/Christianity-Art-Transformation-Theological-Aesthetics/dp/0521772052

    Support the show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чтобы обновить ленту.

  • 🎙️嘉賓:呂慶雄博士(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Q:如何跨越世代,健康傳承?

    A:面對思維和學習方式截然不同的年輕世代,呂慶雄博士提醒我們,世代間的領導與傳承其實是一種跨文化的挑戰。以下兩點可以幫助我們健康地領導與傳承:

    1. 整合 ( integration ),而非發號施令

    領導者應該專注於整合,我們透過聆聽來理解各代成員的特質,從而創造機會,賦權讓年輕人展現優勢,參與決策與成長。

    2. 透過長期陪伴的「師徒關係」傳承

    傳承不僅是職位交接,更是關係的延續。透過長期的陪伴與引導,我們一起反思領導中的挑戰與機會,讓交接建立在共同成長的經驗上。同時重視那些看似隱藏的資深信徒,他們在教會中擁有長期的影響力和信任關係,可以與年輕領袖同心同行。

    我們謙卑地聆聽彼此,透過反思落實賦權,讓陪伴的關係成為共同成長的基礎。

    Q:如何避免家長式領導的偶像化?

    A:為了避免領袖被偶像化,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是否過於依賴職位或外在的肯定,錯置了自身的價值感。呂慶雄博士提出,領袖可以學習「退居幕後」,避免自己的影響力成為下一代的負擔。當我們放下控制,聆聽並賦權年輕一代,並更多扮演「生命導師」(Mentor)的角色,才能真正幫助彼此成長,促進教會的健康發展。

    👍董牧師提問💬

    聽完訪談後,你對自己所在教會的領導傳承模式有什麼新的想法?在華人文化的背景下,你覺得如何落實「整合」和「師徒關係」,同時避免家長式領導的困境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文化地圖》(The Culture Map),Erin Meyer著/ 李康莉,唐岱蘭譯,好優文化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1206?srsltid=AfmBOooda8KJbBkRY7pxkvc14qva-ruNarx-yP6WsQqa7vwizeSga1Gq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黃偉仁牧師(馬來西亞神學院)

    Q:為什麼我們需要「使命型教會」?

    A:後疫情時代,如何讓教會重拾影響力?單靠活動吸引人來聚會,效果有限。黃牧師指出,「使命型教會」並非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裝備信徒在多元社會中活出「整全福音」,不只在意靈魂得救,更回應全人的需要。透過裝備和賦權,讓每位基督徒都能在職場、家庭、社群中,成為福音的見證,為了神的使命而散、而聚!

    Q:如何透過社會關懷,活出整全福音?

    A:傳統的社會關懷,往往只有少數人參與。使命型教會則是讓每位信徒都參與在服事中。就像黃牧師的長輩小組,每月固定探訪戒毒中心,學習陪伴和聆聽,讓原本封閉的邊緣人漸漸感受到溫暖與接納,願意敞開分享、建立關係。當我們真實地關懷他人需要,福音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更新的火花,門訓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董牧師提問💬

    黃偉仁牧師提到,使命型教會強調信徒參與、社會關懷、以及活出整全福音。在聽完他的分享後,您有什麼啟發?您會想在自己的教會中嘗試哪些改變,讓福音的影響力,從教會走進社群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海星與蜘蛛》(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Ori Brafman、Rod A. Beckstrom著/ 洪懿妍譯,遠流出版社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8125?srsltid=AfmBOorAb4L4CQoebxfefG46q_McfcH86KEPKpRKJ_aIRlDUIdXVIsmz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林日璇教授(台灣政治大學)

    Q:什麼是「中介的真實」?

    A:「中介的真實」(Mediated Reality) 指的是,科技並非否定真實,而是提供另一種體驗和互動的方式。例如視訊會議、虛擬實境,這些科技中介的體驗同樣真實,並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虛擬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延伸,科技能幫助我們更接近真實,例如透過虛擬實境,體驗聖經場景或不同文化,增進信仰理解和同理心。

    Q:科技如何促進心理幸福感?

    A:真正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不同於易受環境影響的情緒感受,更強調個人成長、生命意義,以及與上帝的關係。科技可以幫助我們:

    1.⁠⁠突破限制,創造連結

    線上聚會雖然無法取代實體聚會的溫度,卻能連結因各種原因無法參與實體聚會的人,透過科技保持聯繫,增進歸屬感。

    2.⁠⁠促進成長和學習

    在虛擬環境中互動、克服挑戰、完成任務,能增進「勝任感」。透過虛擬身份的扮演,探索不同的角色、可能性與文化,能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甚至增進同理心。

    善用科技時,這些中介能刺激我們持續學習、累積生命體驗,形成穩定持久的心理幸福感,讓我們在追尋生命意義的信仰路上,與彼此和上帝建立更深刻的關係。

    👍董牧師提問💬

    林教授分享「中介的真實」與「心理幸福感」,這對您的牧養和信仰實踐有什麼啟發?我們又如何在數位時代應用科技,促進信徒靈命成長,並在其中經歷上帝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洪繼育牧師(印尼基督教衛斯理教會)

    Q:為何印尼華人教會要在傳統中創新?

    A:隨著政府開放華語教學,印尼的年輕一代開始學習中文,但教會領導層卻普遍不諳中文,語言隔閡和傳統牧養模式難以吸引年輕人。此外,大量中國移民湧入印尼,帶著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成為新的牧養對象。因此,印尼華人教會極需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有效牧養這些群體。

    Q:如何在團隊中建立信任坦承的文化?

    A:印尼 Cornerstone 教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了信任坦承的團隊文化:

    1. 用宣教精神實作本地植堂

    在傳統中創新的核心是「宣教精神」。當母堂以宣教意識裝備植堂團隊,新團隊便能放下限制,不再複製過往經驗,開始根據年輕一代的文化和需求進行創新。

    2. 塑造信任敞開的團隊文化

    " Trust and Openness " 的原則,強調團隊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坦誠溝通,保持資訊的公開透明。決議時不使用投票表決,而採用團隊決策,透過溝通和討論達成共識,這有助於團隊的團結和穩定。

    我們看見,傳統教會可以透過裝備宣教思維,在創新植堂的過程中,建立信任、坦承的團隊文化,不斷擴展福音的影響力!

    👍董牧師提問💬

    洪牧師分享了印尼華人教會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如何在語言隔閡、新移民湧入等挑戰下,以「宣教精神」和「信任坦承的團隊文化」為基礎,開展創新植堂。關於這些,哪一點最觸動你?它如何挑戰你對傳統教會的理解,或帶給你哪些關於教會更新的啟發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 《Corner Stone》 官網

    🔗 https://msha.ke/cornerstone.jog

    2. 《Corner Stone》 Instagram專頁
    🔗 https://www.instagram.com/cornerstone.jog?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ZDNlZDc0MzIxNw==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林恆志牧師(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宣道團)

    Q:移民教會如何突破增長瓶頸?

    A:當移民潮減緩,增長不穩定、第二代流失嚴重,移民教會的未來在哪裡?林牧師點出「移民心態」將安全感建立在文化同質性上的局限,並指出提升「文化商數」是關鍵。當教會開始培養文化跨越的能力,就能將自身的多元優勢轉化為宣教助力,不僅扎根本地社區、重新連結新世代,更能使教會多元發展,邁向未來!

    Q:如何讓「宣教」成為教會事工的核心?

    A:林牧師強調「教會是宣教的主體」,每個成員都應當參與其中!讓我們用全員參與的心態,重新想像教會的可能性:

    1.⁠ 兒童主日學:宣教士的搖籃

    兒童主日學不是托兒所,而是孕育宣教心志的沃土,當宣教士故事和為萬國的禱告成為主日學課程的常態,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從小培養「傳揚福音」的渴慕!

    2.⁠ ⁠主日講道與門訓:深挖宣教信息

    整本聖經都在訴說上帝宣教的心意,當我們用心挖掘經文中的宣教信息,不論是在講臺,還是門徒訓練中,更可以配搭短宣的實踐,逐步醞釀出「以教會為本」的宣教,讓宣教成為教會的DNA。

    宣教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當我們正視宣教是教會的核心使命時,大小事工便開始聚焦。移民教會成為使命教會,指日可待!

    👍董牧師提問💬

    在這個全球人口不斷遷徙的時代,林牧師提醒我們把握「散聚宣教」的契機。請問在你的教會和個人生活中,看見了哪些可以回應這個呼召的機會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宣道團》官網
    🔗 https://cccmforhim.org/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鄭路加老師(國際歐華神學院)

    Q:如何從「歷史」看待當代議題?

    A:面對當代議題,鄭老師提醒我們別輕易斷言「因為 A,所以 B」這種簡化的推論,因為歷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舉如東方的五胡亂華、維京人向南入侵,政府失能固然是個因素,但氣候變遷才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因此,唯有拉長時間軸,宏觀且多層地分析,才能梳理出事件的發展脈絡,找到適切的回應之道。

    Q:如何為歐洲華人教會預備未來?

    A:面對歷史底蘊薄弱、世代傳承困難和移民身份認同模糊的壓力,歐洲華人教會迫切需要能貼近在地處境的教會領袖。歐華神學院正採取以下策略,積極回應:

    1.⁠ ⁠三育並重,實踐、學習並進

    透過靈修、服事和學識等三育並重,神學院設計出了學習與實習地圖,讓學生逐步發展出落地服事的僕人品格,有效牧養。

    2.⁠ ⁠強化在地連結,培育未來師資

    神學院老師不只在課堂上教學,更要以身作則,透過實際服事參與在地教會、了解本地需要,同時投入資源培育本地師資,讓熟悉在地語言、文化和教會處境的下一代,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神學院主要師資。

    透過神學教育與實際服事,我們願意以史為鑒、承擔呼召,用福音價值觀回應各議題,栽培下一代在各領域成為神國人才。

    👍董牧師提問💬

    路加老師以歷史的眼光,分析了氣候變遷、科技發展等議題對教會的影響。請問在您的牧養經驗或其他經歷中,有哪些議題或是現象是教會需要關注並回應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5xPWh5Ee8M3fk2kZ6

    📚延伸資源💡

    1.⁠ 《宫堡基厅》
    (鄭老師為了教會歷史教學而開始的Youtube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aihelukezheng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劉育仁牧師(馬來西亞新山 Oasis JB )

    Q:門徒訓練為什麼需要「客製化」?

    A:面對多元時代的需求,劉牧師提醒我們,今日的門徒訓練需要「客製化」,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1. 效法耶穌生活化的門訓,不盲目複製

    耶穌的門訓不侷限於課程與活動,也沒有複製所謂的「成功模式」,反而,祂帶領門徒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吃飯、相處,將信仰量身訂做地活在門徒的生活情境中。

    2. 主動接觸未信者,自然地發揮影嚮力

    「客製化」的門徒訓練關注門徒的全人發展,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在生活中與不同背景的未信者互動,並在各領域發揮恩賜、活出信仰,進而影響社會。

    為了迎向神國度的未來,我們用心陪伴,不再追求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看重陪伴門徒在生活與信仰中經歷成長和蛻變。發展出量身訂做、生活化的門徒培育。

    Q:教會要如何成為所在城市的祝福?

    A: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缺口,我們可以積極發掘並填補這些缺口。就像綠洲教會看到了當地缺乏戲劇藝術資源,開始與不同領域連結合作,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當我們面向未來,嘗試以創新而適切的方式服事人群,就能為城市帶來新的可能性。

    👍董牧師提問💬

    聽完劉牧師的分享,我們可以反思:在現今世代,我們是否需要調整既有的門徒培育模式,發展出更「客製化」的門訓方式呢?

    此外,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需要,我們的教會可以如何回應?是否可以嘗試一些創新的策略,讓教會成為當地人的祝福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5xPWh5Ee8M3fk2kZ6

    Support the show

  • 🎙️ 嘉賓:李志秋老師(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

    Q:初代教會為什麼被逼迫?

    A:初代教會因堅持信仰耶穌基督,拒絕參與當時普遍的多神與君王崇拜,被視為對傳統信仰和當權者的挑戰,而各種刻板印象和不實指控,加劇了社會的恐懼,使他們成為攻擊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代教會面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不論是勇敢、退縮、妥協或堅持,都反映出他們在逼迫下的複雜處境和多元思考。

    Q:今日教會該用什麼態度回應逼迫?

    A:李老師從她的新約研究中,驚喜地發現,「同理心」是初代教會應對逼迫的關鍵力量,也值得今日教會效法。

    1. 新約敘事:多元回應的空間

    初代教會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除了堅守到底的忠誠,他們更嘗試理解反對者、釐清誤解,並以智慧與彈性回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堅持信仰,同時理解與溝通。

    2. 「同理心」是面對逼迫的關鍵力量

    在逼迫的環境中,受苦的基督徒群體所需要的,未必是指導性的語言,李老師梳理了新約聖經中多處的敘事,指出耶穌同樣可以體會受逼迫的苦,而「同理心」正是新約作者用以陪伴受逼迫者的關鍵力量。

    透過同理心,我們知道回應逼迫的方式是多元的,也因此能創造一個友善的空間,讓教會慢慢醞釀、表達出對耶穌的忠誠。

    👍董牧師提問💬

    想一想,在你所在的教會或機構中,有哪些人正面臨著逼迫或挑戰?這些逼迫的形式有哪些?

    聽完李老師的分享後,你會如何運用從新約而來的智慧,帶著「同理心」去理解和回應這些處境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5xPWh5Ee8M3fk2kZ6

    📚延伸資源💡

    1.⁠ ⁠《當基督徒面對逼迫:新約神學面面觀》,李志秋著,賢理·璀雅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0699

    2. 恩道電子書:《當基督徒面對逼迫:新約神學面面觀》
    🔗 簡體版:https://ebook.endao.co/book-1931#
    🔗 繁體版:https://ebook.endao.co/book-1718

    3. 微讀書城(電子書)
    🔗 簡體版:https://wdbook.com/dp/73226686799873
    🔗 繁體版:https://wdbook.com/dp/67391736221697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黃大熊宣教士(西宣學院)

    Q:門徒培育的「三大痛點」是什麼?

    A:少數民族的跨文化門徒培育經驗,讓我們發現了當代門訓的三個痛點:聽不懂、學不會、用不出來。因為文化與生活經驗的差異,學員其實未必能領會教導者的想法,單向的知識灌輸看似讓我們記住了神學詞彙與概念,卻沒有學進心裡,導致不能活用、無力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Q:如何培養「帶得走」的信仰?

    A:要培養出「帶得走」的信仰,黃大熊宣教士建議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開始著手:

    1. 以「為父為母的心」來牧養

    當放下權威,不再以「知識傳授者」自居,我們成為了一個陪伴、引導者,可以自然地貼近他人的生命經驗與需要,這心態的更新,恰好是有效教學模式的起點。

    2. 在實踐中,以多元的方式學習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做中學,學中做」與彼此互動,我們不斷觀察、反思和模擬、實踐,以多元的方式強化,讓知識緩慢而紮實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3. 用接納與聆聽,建構「身分認同」

    一旦我們用心聆聽,感受彼此內心世界,真實的接納能讓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基督裡那穩固的信仰身份認同!

    👍董牧師提問💬

    請問,在少數民族地區,黃大熊宣教士如何運用「認知學徒制」——一種透過模仿、實踐和互動,將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的學習模式——來克服「聽不懂、學不會、用不出來」的門徒培育挑戰呢?

    他所謂「為父為母的心」,又能如何啟發你應用在傳福音、培育門徒、領袖訓練或神學教育上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陳振威醫師(美國加州凱撒醫療中心醫院,已退休)

    Q:科技倫理挑戰,教會如何回應?

    A:生物科技的進步同時帶來新的可能性和倫理挑戰,以下兩點值得我們反思。

    1. 科技是一把「雙面刃」

    細胞複製、生物列印、基因編輯、AI 等科技,一方面帶來益處,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甚至引發複製人權利、基因歧視、人工智能失控等倫理擔憂。

    2. 「人定勝天」vs 「敬畏神」

    當科技突破人類的有限性,似乎能使我們獲得更長壽、更聰明、更快樂的生命時,我們更需分辨這背後的動機:是「扮演上帝」的驕傲,還是敬畏神而做的委身?

    面對科技倫理的挑戰,我們不袖手旁觀,而願意敞開、進行反思,積極參與公共討論,連結科技領域的信徒,帶著福音的使命,謙卑地參與,讓科技來榮耀上帝。

    Q:如何與科技浪潮中的下一代同行?

    A:年輕世代對科技充滿熱情與好奇,也可能因此面臨信仰上的挑戰。顯然,單純「說教」無濟於事,我們需要正視這些挑戰,並調整與年輕人的相處模式。讓我們放下焦慮,創造對話的空間、互相激發,在聆聽和關係中,陪伴彼此釐清問題、探索科技世界,並一同在信仰中找到方向。

    👍董牧師提問💬

    聽完陳醫師對生物科技的分享,您心中是否浮現了一些問題呢?也許是對某項技術的應用感到好奇,也許是對倫理議題感到困惑,也許是對信仰的回應感到挑戰...

    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和疑問,讓我們一起在信仰的光照下,探索生物科技的未來!

    🔗https://forms.gle/5xPWh5Ee8M3fk2kZ6

    📚延伸資源💡

    1.⁠生物科技相關影片(陳振威醫師提供)

    📌 做出一模一樣的你?複製人 (Cloning)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Fdw0jvd9g

    📌 如何打印一颗心脏?生物列印 (Bioprinting)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1ZP114xh0

    📌 基因編輯 (Gene Editing)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quBF83Roc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袁瑒老師(跨文化宣教機構)

    Q:如何從「女性因素」理解宣教歷史?

    A:想更完整理解宣教歷史,我們需要看見神如何通過性別互動來推動祂的國度。

    1. 宣教團隊中的性別比例

    研究發現,19 世紀中以來,宣教士的性別比基本上維持在 1 : 1 : 1 ,即一對宣教士夫妻,再加上一名單身女宣教士,女性因此長期供給宣教團隊約 60% 的人力資源,如此貢獻不容忽視!

    2.「女性因素」也來自禾場的婦孺文化

    過去我們總認為,宣教是西方影響東方,但實際上,當時宣教禾場的婦孺文化反過來讓教會看見女性宣教士進入家庭的優勢,因此調整差派策略,甚至催生了純女性的差會,專注於向婦女與孩子傳福音。

    從實際的數據與歷史上宣教策略的改變,我們意識到「女性因素」的深遠影響,並開始從這個角度來重新理解宣教運動。

    Q:兩性平衡參與宣教,教會該怎麼做?

    A:袁老師提醒我們,革新不會一次到位,但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現當代的教會文化有「女性化」的現象,無形間降低了弟兄的服事參與。面對身分認同危機,弟兄與姐妹更當同舟共濟、共商大計,才能幫助彼此發掘在基督裡的使命與歸屬,同心宣教!

    👍董牧師提問💬

    不知道你在聽完袁老師的分享後,你覺得我們可以如何不走極端?但正視上帝在2000多年的教會歷史中,使用男性宣教士,也使用女性宣教士,把福音帶到各地呢?男、女信徒又可以如何的彼此賦權,幫助不同性別的人都能被成全、回應大使命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5xPWh5Ee8M3fk2kZ6

    📚延伸資源💡

    1.⁠ ⁠《「中國之後何處去?」:中國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CIM/OMF)和國際傳教運動之全球地域化》,袁瑒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31

    2. 中國內地會廣播劇(共52集)
    🔗 https://ourfaithstory.blog/zgndh-all/

    3.⁠《溪水边的Andrew》 袁瑒老師系列節目

    📌〈1878年初内地会宣教士写给英国教会儿童主日学的两封信〉https://reurl.cc/vv5YNy

    📌〈一八七七年内地会宣教士笔下的浙江教会〉https://reurl.cc/5dojAq

    📌〈一八七七年内地会宣教士湘贵川巡回布道旅行日志〉https://reurl.cc/0dDArx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李偉良宣教士(中國信徒佈道會)

    Q:什麼是「好玩的」事奉哲學?

    A:李偉良宣教士所說的「好玩」並非指事奉輕鬆,而是在面對挑戰和環境變動時,依然確信上帝同在的喜樂。尤其在跨文化宣教中,與神同工的「好玩」能讓我們放下自我設限,保有彈性和幽默。即便困難當前,仍能照常發揮專業,通盤地思考溝通,果斷做出決策,拓展神國疆界!

    Q:如何重新點燃「全人事奉」的熱情?

    A:「全人事奉」是一種願意將信仰融入生命各個層面的渴望與實踐。我們從石頭在泰國宣教的經歷,看見以下兩點啟發。

    1. 放下過去的成功經驗,重新學習

    建立教會沒有公式,每個地區的處境不同,經驗未必適用。我們需要放下過去,重新學習,才能在新的環境中有效服事。

    2. 學習與失望共處,與軟弱共存

    我們在服事中經歷的挫折和失望,不是失敗,而是學習謙卑倚靠神的機會。我們不一定總是能正向思考,盼望滿滿,但可以學習接納自己的有限,並在軟弱中經歷神的同在和恩典。也正是這些日常的脆弱時刻,讓我們可以真實地活出天國的價值觀,在困境中彼此支持,一步步建立真實、真誠的團契與團隊。

    👍董牧師提問💬

    我們聽到李偉良宣教士分享他在泰國宣教過程中,如何透過不斷「unlearn & relearn」來適應不同的文化和處境,並在面對挑戰和軟弱時,依然帶著「好玩」的心態,享受與神同工的過程。

    他的經歷帶給你哪些啟發?在你的事奉環境中,有哪些過去的經驗或模式需要被「放下」或「重新學習」?你會如何應用李偉良宣教士的「好玩」事奉哲學,來面對自身的挑戰,活出屬於你的「全人事奉」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

    📚延伸資源💡

    1.《還我教會:重尋信徒建立教會的基石》,李偉良 (Sabrina Li Wai Chun) 著,福音證主協會出版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881281807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林欽慧姐妹(印尼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公司)

    Q:年輕世代流失的迷思,如何打破?

    A: 印尼華人教會的經驗提醒我們,年輕人離開,未必是因為信仰不堅定,他們可能是在尋找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教會文化。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賦予責任,也期待在教會找到歸屬感和發揮恩賜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調整牧養方式,打造出讓彼此都能自在委身的環境。

    Q:該怎麼跳脫框架,發展華人事工?

    A: 在破框之前,我們需要先觀察並瞭解局勢,以下兩點有助於我們下一步行動。

    1. 觀察趨勢:華人身份逐漸轉為優勢

    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對全球政經影響日益增加,華文和中華文化重新受到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文,在印尼,原被排擠的華人身份逐漸轉變為一種優勢。

    2. 繼往開來:開展新的事工模式

    過去印尼的華人事工常被侷限於「華語」和「長輩」,這框架雖有其歷史背景,但也限制了事工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鏡其他地區的經驗,鼓勵年輕世代參與決策、承擔更多責任,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開發多元創新,且符合時代需求的事工模式,為教會注入新的活力!

    👍董牧師提問💬

    每個教會面對年輕世代流失的處境都不同,在你所身處的環境中,你觀察到年輕人離開教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是文化?是世代?還是⋯⋯?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

    💡你的聲音,很重要!💡

    為了讓《使命門徒》Podcast能更好地服事眾教會,開闊國度的視野,培育國度的領袖,我們需要你的聲音!

    🙏 邀請你花2分鐘填寫問卷,分享你的寶貴意見,讓我們一起成長!

    🔗https://forms.gle/Wd7Zo7mSsQCxnDtu7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曾衡揚老師(印尼瑪琅東南亞聖道神學院)

    Q:「華人文化」是負擔還是祝福?

    A: 印尼華人教會在經歷多年的排華運動後,面臨兩難:該全力融入社會?還是優先保有自身的文化根源?我們發現,雖然文化會隨時間改變,但若將華人文化視為一種恩賜,它有可能成為傳福音的一大助力,幫助教會與不同世代與背景的人建立關係的連結,為福音搭橋、祝福萬邦!

    Q:如何善用華人文化來傳福音?

    A: 華人文化蘊涵著許多等美好的價值觀。我們可以發掘華人文化與信仰共通的元素,反思連結並比較異同,再帶出福音的獨特性。我們首先肯定文化既存的價值(如孝道)與智慧(如儒家思想),但不將其等同於福音,而是創造對話交流的空間,讓基督的救贖恩典慢慢更新我們的文化。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知道你對移民教會所面對的處境,以及福音的處境化有何觀察和想法呢?我特別想聽聽你對於把「華(Chineseness)」視為恩賜而不是身份認同的基礎,你是怎麼想、怎麼看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

    📚延伸資源💡

    1.《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尼布爾.利查 (H. Richard Niebuhr) 著/賴英澤、謝扶雅譯,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TC219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何仁豪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會阿根廷教會)

    Q:阿根廷教會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A: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通貨膨脹率動輒飆破100%的阿根廷,當地華人教會不僅站穩腳跟,還不斷開拓新的聚會點!原來,我們可以把「苦日子」視為和上帝建立真實關係的機會,以感恩的心領受幫助卻不倚賴,同時憑信心尋求突破、積極培育人才,一起見證福音的韌性與生命力!

    Q:怎樣塑造「親愛又忠心」的教會文化?

    A: 華人教會普遍重視「忠心」服事,卻容易忽略「親愛」的關係建立。然而,保羅屢次在書信中提及美好的同工關係,同時具備了「親愛」與「忠心」這兩種特質(西4:9、林前4:17),而阿根廷教會的文化,讓我們看見親密關係是何等的重要,值得我們重新發掘和活化!

    來效法阿根廷足球隊的精神吧! 他們不僅在球場上全力以赴,更注重平時與彼此連結、享受「在一起」的時光,因此建立起無可取代的默契與信任。同樣地,教會的聚集確實是要為了福音齊心努力,但我們「怎麼聚集」也同時是福音的展現。當我們放下「事工導向」,而選擇單純地與彼此團契時,就有機會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讓「親愛又忠心」成為教會的DNA!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知道中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對你現在的服事有什麼樣的啟發呢?在你的經歷中,是否也曾在逆境中體會到「忠心又親愛」的團契關係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劉曉亭牧師(聖地雅歌台灣基督教會)

    Q:疫情如何引發了「第二次宗教改革」?

    A:疫情迫使我們關閉實體聚會,轉向線上,這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教會運作模式,也讓我們開始反思:「什麼是教會?」劉曉亭牧師認為疫情宛如「第二次宗教改革」,因它促使我們直視並公開討論教會長期存在卻難以撼動的議題,這些改變為教會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革新的契機!

    Q:教會該如何面對後疫情與 AI 時代?

    A:面對後疫情與AI時代,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兩點,反思並重新回歸信仰的本質。

    1. 讓信仰「回家」

    疫情爆發後,我們不得不回家。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家庭關係時,「回家」挑戰了我們的信仰是否真實,我們要回到聖經,看見耶穌的門訓正是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的。

    2. 對自己的信仰「負責」

    面對AI崛起,若我們的信仰徒具形式,那先進的科技只會讓人倚賴、迷失。因此,我們不該為弟兄姊妹的生命負全責,而是要一起裝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彼此直接面對上帝,建立真實而親密的關係。我們可以開始練習不盲從,好好思考並付諸實踐,為自己的信仰負責任。

    讓我們回家生活,活出扎實負責的信仰!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知道你是否認同劉牧師的觀點,認為我們在「第二次中宗教改革」的過程中呢?面對後疫情和AI的時代,你有看見什麼挑戰或機會嗎?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回應喔!
    🔗https://forms.gle/akmTTibJ24p9cNkK8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跨越教會藩籬,合一服事?

    A:
    1. 承認困難,回到福音本質

    首先,我們承認在教會裡、機構與神學院之間存在著隔閡,這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溝通所造成的。但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基督裡我們已經合一」這個事實,因為福音的核心是基督已成就的合一,這正是我們重新與彼此連結的根基。

    2. 建立平台,把握機會溝通與聆聽

    要見證基督已成就的合一,我們需要有聆聽彼此與溝通的機會。《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一書嘗試建立一個平台,透過連結教會、神學院、宣教機構和職場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思考如何實踐「工作即宣教」。過程中,我們發現福音不只呈現在事工成果上,連結本身所帶來的安全感、彼此成全與相愛,也同是福音的展現。

    Q:世界華福中心的事工理念為何?

    A:華福中心致力推動福音的「連結文化」,不論是透過Podcast訪談、出版書籍或舉辦會議,我們相信,透過連結,我們能夠聆聽到上帝在各地的工作,並在深度交流中創造出讓彼此感受到安全感的環境,在這其中,我們願意成為互相學習與信任的使命門徒,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

    👍董牧師提問💬

    聽完這一集,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什麼呢?你對華福中心推動的「連結文化」和「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呢?在你的教會或機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促進合一?你又在職場中如何實踐信仰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與我分享你的經驗、挑戰或任何想法喔~

    🔗https://forms.gle/akmTTibJ24p9cNkK8

    📚延伸資源💡

    1. 《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以上帝為中心的所召、所是與所做》,董家驊主編,校園出版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98927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Ray Lin 傳道(自由音樂傳道)

    Q:《哪尼?!》動漫也能傳福音嗎?

    A:動漫文化席捲全球,影響力甚鉅。《哪尼?!》以日式動漫MV的流行元素表達福音信息,期望引起共鳴。我們看見,動漫風格的福音歌曲開啟了信仰對話,我們需同時用生命見證與真誠的關係,陪伴人們持續靠近耶穌,也開始關注如何善用藝術與文化,讓福音的種子在人心萌芽。

    Q:基督教藝術在今日的意義為何?

    A:
    1. 藝術關乎生活,不只有功能性

    我們發現,除了具有敬拜和傳遞福音的功能外,基督教藝術在生活中,往往更能陪伴我們渡過困境,潛移默化地幫助我們活出信仰,同時,藝術了恢復基督信仰的故事性,讓我們更自然地與人接觸、對話,與上帝一同續寫祂真、善、美的故事。

    2. 多元卻以神為中心,跳脫實用主義

    基督教藝術能以多元形式來表達,但始終以上帝為中心,當我們跳脫實用主義的思維,不再只以「有沒有用」、「能不能直接領人信主」作為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就能慢慢看見藝術在靈命塑造與傳遞價值觀等方面的長期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投入更多心力培育藝術家、鼓勵創新創意,並實際支持優質的信仰創作。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Ray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過去在傳福音各樣的嘗試之後,不知道這讓你對傳福音有什麼新的體會,會不會在傳福音的方法上,產生什麼新的想法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akmTTibJ24p9cNkK8

    📚延伸資源💡

    1. 《哪尼?!》華人首支動漫福音MV
    🔗 https://youtu.be/roM-OJ_vOPE?si=h8PT_mKg6faGTMVP

    2. 《Ray Lin創作集》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6ECEFCCBB13CEBAF

    Support the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