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今年七十週年堂慶,台北靈糧堂在全世界各地的植堂,已經是華人世界的看板指標(靈糧網絡在台灣、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已有706間堂會)。本集節目,邀請到來自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策劃動員部的曉恩主任,從她自身不知不覺開始參與宣教動員的經歷聊起,直到上帝呼召她,並給了她兩句話「讓更多人知道宣教是什麼,讓想要宣教的人有路可走」使她決定全職投入宣教動員。然而,這兩句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話,實際執行起來卻比想像中更為困難與複雜。

    透過成立I mission1這個推廣平台、策劃更活潑更有創意的宣教年會、舉辦多語言的宣教和敬拜禱告會等等方式,李曉恩姐妹讓我們看見參與宣教的千百種可能性,無論是以教會單位、團契單位,甚至是個人單位,我們都能看見投入宣教的方法。即便沒有受過神學訓練、對於宣教可能仍是矇矇懂懂,但任何人都能透過自己的一己之長,找到自己在大使命計畫中的一片拼圖。無論那項專業是寫作、是美容、是設計、是攝影,甚至是土木工程。

    原來宣教不僅僅是前往異國他鄉,更多時候是一種影響力的擴展,讓基督徒在自己的專業與生活中實現大使命。

    特別來賓:李曉恩姐妹。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策劃動員部主任

    如何在台北靈糧堂參與宣教|無邊界宣教|Imission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3RUb-3Eqw

    IMission1 360度探索宣教
    https://linktr.ee/imission1life

    聖經裡雖找不到宣教 ( Mission ) 這個字,但聖經裡那些「跟過耶穌的人」,一個一個成了有使命感的人;越是緊緊倚靠祂,生命就越是為祂燃燒綻放。IMission1 期待我們所做的一切,有聖靈的印證,有為神燃燒的「使命感」,有「合一」的心志,然後,有你一起。不論是隔一條街或跨一道海,倚靠主,一起去!就有同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本集同時邀請到兩位大家熟悉的來賓——思溫格和老酒,帶我們走進「大山與大河」,與我們分享「女性」的身份帶給她們在跨文化服事過程中的各種經驗與挑戰。

    在「大山」地區,那裡的傳統文化對女性領導者有著根深蒂固的抵抗。老酒曾經作為一名女性隊長,卻面臨到本地同工的抗拒和情緒反彈。但卻也因為自己女性的身分,反而讓她更容易接觸到當地婦女,甚至能夠打破文化屏障,成為這些婦女心中的依靠和朋友。

    而在「大河」邊的中東地區。思溫格宣教士作為一位亞洲女性,她面臨的挑戰與老酒不同,但同樣充滿層次。因為她遇到的挑戰並非來自當地人的異樣眼光,反而是在團隊內部被自己人所傷。但同樣的她也觀察到了,相較於其他白人同工,自己身為亞裔女性在當地服事的便利性。

    思溫格和老酒的分享帶我們看見女性的身份在宣教工場上猶如一把雙面刃,而很多的挑戰與處境是我們難以想像與理解的。然而她們兩位卻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神在這些傷害中大能的作為,讓她們如何去理解不同文化處境中的侷限,經歷饒恕、被神醫治。而她們的分享也再一次的提醒我們,當我們的身份認同建立在「神兒女」的這個身份上,不管是「女性」或是「亞裔」等標籤就再也不能定義自己,這也是從神而來最大的自由與喜樂。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老酒姐妹。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可以差派女性做宣教士吗?(9Marks)
    https://tc.9marks.org/article/can-women-be-sent-out-as-missionaries
    早期,很多人的確顧慮是否差派未婚姐妹,但是到19世紀中期也已開始差派未婚女士。那麼現在,問題主要不是在於「是否可以」,而是「如何」差派。

    【宣教小學堂】我們渴望看到,女性能自由發揮恩賜服事神——關於單身女宣教士,教會應該知道的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чтобы обновить ленту.

  • Betty,傳仁基金會會長。今年77歲最愛說故事的周媽媽,最喜歡說的是神的故事。

    「只要我的心臟還在跳,我就可以繼續事奉、傳福音」

    事奉逾四十年的周姐,即便眼睛也不好、膝蓋也不好,傳福音的工作卻片刻不停歇。因為她的心,仍為著還未得救的靈魂而著急。
    雖然心裡迫切,但她明白這條大使命的道路是急不得的,因為基督徒要做的不單單是介紹耶穌,也要以實際行動幫助人成為耶穌的門徒,與耶穌的生命聯合。正如周姐提到,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是相輔相成的,而「觸摸生命,傳遞使命」是傳仁基金會,也是她服事的核心思想。無論是扶貧工作、教育工作,目的都是要領人來到耶穌的跟前。如同歌羅西書1:28說的:「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本集節目,讓我們一同聽聽神在周姐的生命所寫下的故事,而77歲的她,如今仍繼續著這個故事。

    嘉賓簡介:
    周芷芸教士為傳仁基金會負責人,曾在拉丁美洲開荒植堂,多年在創啟地區,透過教. 育、醫療服務與社區發展等不同的平台見證主。透過訓練及教導,激發當地人的潛能,使其所處社區得以發展,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全人健康得以改善,貧困得以舒解。

    延伸閱讀:永不後悔
    ___
    沒有人逼我走上全職宣教的道路!正如主的老僕人邊雲波弟兄在他「給無名的傳道者」的短文中寫到:「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選中』這條不自由的道路並非出於無奈,相反地卻正是大膽地使用了自己的『自由』!所以,寧可叫淚水一行行地向內心湧流,遙望著各各他的山頂,就是至死也絕不退後!」
    在宣教的道路上曾經面對種種的困難,有從人來的,也有從環境來的,有如經過水火、死蔭的幽谷。但是,無論何遭遇都有神的美意,深信祂必引領我到豐富之地。「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2-4)


    傳仁基金會:基金會聚焦於三個主要事工:社區發展、人的發展和醫療發展。我們的使命是藉著重建基礎建設、投資弱勢群體兒童、提供急需的醫療幫助,使得物質及精神層面缺乏的社區獲得持續性的發展改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趁著來到美國,知道他們今年從工場回來述職。特別給聽眾福利,直接來到思溫格宣教士的家裡作客,享受一頓營養豐盛的早餐後,直接在餐廳錄音聊起來。這次仍然不閃躲,我們就來講講跨文化團隊的種種,分享在宣教工場上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當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教會、不同的民族碰撞在一起,產生的可能是很多的傷害,卻也有可能因著在耶穌基督裡的合一,結出美好的果子。

    無論在這集聽到了什麼鬼故事,要記住:神的工作在一團混亂中仍從不曾停止。
    當我們跟隨耶穌的腳蹤,效法耶穌的榜樣,神必會與我們同在使我們能面對這一切挑戰。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多元世代裡的多元團隊 (華傳特輯)
    跨文化傳播學者Craig Storti提 到,跨越文化的過程中,大部分經歷都 來自於一些文化事件/衝突(Cultural Incident)和我們的負面回應1。追根究 底,它的問題在於我們對外在環境不切 實際的期望。我們大多以為別人的行為 反應,應該與我素來熟悉的文化表達方 式一致,卻忽略了在不同文化處境中, 所表達出來的行為就是不同。此苦惱現 象會一直存在,直等到我們發現原來 問題的癥結,是在於我們自己的行為反 應——畢竟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唯一能改 變的是我們自己。

    中東難民事工——憐憫困苦流離者(思溫格)
    整本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許多關於憐憫貧苦者的教導。耶穌更是極大地憐憫受苦者。祂不僅對困苦流離者宣講天國的福音,也關心他們實質的需要,醫治他們各樣的病症(參《太》9:35-38)。
    這種事工原則,當然也非常適用於難民事工。當我們看到中東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是否也注意到,過去一千多年以來,該地區一直是抵擋福音的營壘?
    這20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國家裡的基督徒,數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註2)。上帝顯然在伊斯蘭世界動工。如今藉著戰亂,上帝把這些飽經苦難的中東人帶到有信仰自由的國家,甚至成為基督徒的鄰舍,這不正是我們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機會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民族敬拜工作者就好像助產士,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陪伴福音對象,幫助他面對各種不同的情況,陪他生出福音的果子,並且能有生命力可以延續下去。」

    邀請任教於達拉斯國際大學世界藝術系的孔祥寧老師(Dora)以及她的博士研究生凱玲師母,以「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Seven Steps for Facilitating Arts in Community」(中文版: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這本書為基礎,更多的與我們分享民族敬拜工作者的實際工作內容與步驟,也讓我們更加具體了解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的內涵。

    「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中所提及的許多實際內容和步驟,已由GEN(Global Ethnodoxology Network )在世界各地舉行工作坊「Arts for a Better Future」(ABF)帶領許多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們實際投入操作。透過Dora與凱玲師母的分享,我們也再一次的的看見:我們的福音對象是主體,宣教士是學習者,透過認識與對話來看見對方的天國目標,協助他們用自己的藝術題材去達到這個目標,追求這個「Better Future」,也就是上帝的國。這才是真正的道成肉身。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
    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完成博士學位。Dora自2010年投入國際學生事工,專注於中國、印度學生的福音工作。如同「得人漁夫」,神以「Heavenly Musician」呼召Dora投入全時間服事,盼望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得以認識主,圍繞寶座前敬拜真神羔羊。

    Dora自2017年加入校園事工組織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Inc. (IFI) 至今,現於達拉斯國際大學(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世界藝術系擔任助理教授,教授民族藝術(Ethnoarts)。致力透過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萬國敬拜的宣教異象。

    潘凱玲傳道
    建道神學院跨文化部兼任及儲備講師,前德國宣教士。建道神學院神學碩士(主修跨文化研究)及道學碩士(教會音樂),正修讀美國達拉斯國際大學世界藝術(哲學博士)課程,為全球民族敬拜學網絡(Global Ethnodoxology Network)成員。現在教會、差會及神學院從事教學及訓練工作,致力推動「忠於聖經,文化適切,轉化生命」的藝術宣教事工,建立有跨文化藝術視野的宣教人。


    延伸學習:
    Global Ethnodoxology Network (GEN) https://www.worldofworship.org/

    《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William Carey出版社
    《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強調「共創本地藝術」(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CLAT)中的七個步驟,啟發與當地音樂家、舞者、說故事者、演員和視覺藝術家等進行藝術創作和協作。在本手冊中,藝術被視為特殊的溝通系統,與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社會背景相關聯。當本地群體運用在他們獨特文化中發展起來的創意天賦,來敬拜上帝並延伸祂的國度時,這會展現出上主那綜合藝術之美。


    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
    Seven Steps for Facilitating Arts in Community
    https://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creating-local-arts-together


    #民族音樂學 #Dall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 #DIU #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一位宣教士從領受呼召到實際去到工場,需要多少的預備和裝備呢?讀神學院、牧會、植堂經歷是否為標準配備?

    5歲就立定心志要成為宣教士的葛姐,大學畢業後來台灣短宣兩年,便待在三義的客家莊服事至今約40年的時間。
    從呼召、裝備聊到動員,葛姐笑著說自己沒有神對她說話直接呼召她的奇妙經歷。沒有神學院文憑,動員也做得不好,自己的宣教團隊到現在仍是只有她一人。但她到哪都與人分享「與神的關係才是關鍵」:因為和神有好的關係,神要呼召自己會帶領。論到裝備也是,即便出發前有再多的預備,若沒有聖靈的裝備,這一生的功課是難以持續下去的。而這功課正是「全心的愛神愛人」也就是成聖的過程。

    葛姐也提醒:「使萬命作門徒」不僅是神給牧者和宣教士的呼召,是神給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使命。
    無論是誰,我們都不會因為坐了一趟飛機就變得會傳福音、帶領門徒。無論我們身處何處,我們都不能停止回應神對我們的呼召。
    所以這趟「使萬民作門徒」的旅程,對我們每一位基督徒來說,從我們選擇跟隨神的那一刻早已開始,未來也將持續下去。


    特別來賓簡介: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一位來自泰國的移工,命運使然地報名了由德國宣教士夏牧師夫婦開設的中英文學習課程,最終成為了台灣泰友教會的傳道,也成為泰國移工口中的「美麗媽媽」。訪問的時候,多次我必須請她再解釋一次她的內容。因為口音,也因為我們用的是中文,而不是她的母語泰文,受訪者也有時候需要透過翻譯才比較了解我的問題。但若是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特別在這個故事裡深深的感動。

    美麗傳道在四十歲時信主,五十歲時成為傳道人。從最初認為自己能力有限,到如今不僅帶領泰國移工認識神的話語和福音,更以實際行動接待、照顧、陪伴這些移工。她說:「夏牧師是德國人,他非常愛泰國人;美汎宣教士夫婦是台灣人,他們也非常愛泰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泰國人自己不去愛我們自己的同胞?」正是這份來自神的愛,以及對泰國人的深厚情感,建立了泰友教會這個跨語言、跨文化的教會。

    本集節目中,泰友教會的唐美麗(Maliwan Tang)傳道與陳美汎宣教士將透過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在台泰國移工的處境,以及泰友教會如何通過實際行動來服事和支持這群移工。

    特別來賓簡介:
    美汎生長在傳統信仰的家庭,高中時因著同學的邀請而去到教會並得以決志信主,後又因陸續參與多次國內短宣而被上帝感動,繼而開始尋求全職服事。大學畢業後在母會新竹勝利堂實習一年,清楚上帝的帶領後即報考中華福音神學院道碩,畢業後回到母會服事,十四年中除了牧養青年族群,也動員國外短宣和推動宣教。
    2021年與先生巨凡在上帝的感動之下看見在台散聚宣教的契機,經由母會差派成為本地跨文化宣教士,與泰友教會的泰國宣教士一起同工,向來台泰國移工宣教至今。


    延伸閱讀
    泰友教會接待70多位失聯、被騙來台打工泰國人 牧者:耶穌愛他們,才讓他們找我! (論壇報2023.7)
    近年來「假觀光,真打工」事件頻傳,來自泰國的新竹湖口蒙福之家唐美麗傳道,今年陸續協助接待超過5、60名失聯或被詐騙來台的泰國朋友,前往移民署自首、接待他們暫住在教會,並親自送他們去機場,確保他們能順利返回泰國。台中大甲泰友教會主愛之家李文忠傳道說,5、6月先後接待14名泰國朋友。泰友教會的牧者們,期望這些可憐被騙來台打工的泰國朋友能記取教訓,知道耶穌愛他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你是否曾經想過,作為宣教士在工場服事,可能會留下什麼遺憾?想到宣教士,多數人看見的是宣教士的熱情與信心,渴望聽見的是來自工場的見證與好消息。然而在宣教士付上的代價背後,我們是否看見,那些他們可能錯過的人事物,會在心裡留下什麼樣的痕跡?

    「到了工場服事,才發現自己有一些很脆弱的地方會被觸動」老酒說。

    離開家鄉,與差派教會的關係越來越疏離,與親友漸行漸遠,不僅少了共通話題,想連法也越來越難以彼此理解。過往的熟悉在每次久久回來述職的過程越顯得陌生。甚至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結婚都可能成為一種遺憾。

    本集節目,再次邀請老酒與我們分享,在過去十多年服事的歲月裡,曾經的遺憾,如今的看見,以及未來的盼望。

    「如果你的心裡很肯定神的心意原是好的,你的眼睛會不知不覺一直看到讓你生命更豐富的事情,看見上帝的作為,看見每一天的意義都是那麼深厚。如果內心與神的連結不夠,那麼我們每天看到的,都可以有千萬個抱怨,覺得留在家鄉有多好。」

    「我相信我所愛的上帝更愛,我所擔憂不能參與的事,祂已都眷顧都照顧好了。有一天當我退休回到家鄉,這一些漸漸疏遠的關係也會在上帝的愛中從新建立。」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妹。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散居(diaspora )一詞,最早出現在舊約聖經中,描寫被亡國後分散在歐亞非的猶太人。在新約,我們也看見保羅向猶太地區以外的亞細亞、希臘甚至是羅馬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傳講福音。可見,散居宣教其實從來不是新鮮事。

    無論是移民、難民、移工或是留學生,在散居人口呈現爆發性的成長的今日。不變的是,即使身處於不同環境時空,一個簡單的關心、問候或是幫助,所帶來的溫暖仍然是那麼的具有力量。

    本集節目,我們再次邀請思溫格博士與們聊聊散居宣教,除了「散居宣教」ㄧ詞的歷史背景和定義。思溫格博士與我們更多聊到了散居宣教的核心,也就是「接待」(hospitality)聽聽主持人書睿和思溫格博士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周遭那些「接待」與「被接待」的故事。也讓我們從新思考,無論是散居宣教也好,家門口的宣教也好,相信我們如何能對身邊的異鄉人多付出一點關心,才是上帝最希望我們所看重的。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散聚宣教學 (溫以諾教授)
    溫以諾教授 學術文章 集錦
    https://www.enochwan.com/zh/articles/

    宣教與接待 邱顯正牧師 校園雜誌
    上帝對世界的祝福,往往是透過人口的移動來完成,當中有離開,也有聚集:而人們也同時學習接待與被接待,學習看見在身旁有需要的人。那麼,在台灣今日的處境中,我們應當學習接待誰呢?面對眾多的移工與移民,教會又可以如何接待呢?
    聖經有許多經文提到接待,勸勉以色列人要善待住在他們們當中的外邦人,因為他們的先祖也曾寄居在埃及。善待寄居的外人不但彰顯上帝憐憫人的恩慈屬性,也是落實真宗教、真敬虔、真禁食的倫理試金石。揆諸聖經和教會歷史,上帝更是藉著流動人口來完成亞伯拉罕之約,成全祝福萬族萬民的大使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說到跨文化宣教的挑戰,你會想到的是什麼?
    語言學習的挑戰?文化的隔離?環境的適應?
    葛欣如宣教士葛姐與我們開誠布公,她最軟弱的挑戰,就是自己的老我。

    來台三十多年,每當她在宣教工場遭人誤會,受盡委屈時,內裡的老我總是會希望為自己辯護,離開工場的念頭也常常浮現。然而經過神不斷的提醒,現在的葛姐已經可以笑笑地與我們分享 「我真的發覺,神更在乎我是誰?而不是我做了什麼。因為祂根本不需要我們為祂做什麼」

    對於葛姐來說,跨文化宣教的事工雖然重要,但是在事工之前,更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我們的老我必需先死透」


    特別來賓簡介: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宣教士如何面對灰心喪志》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原載於《華傳》季刊第73期(2022年7-9月)
    全職宣教領域服事25年,深深體會到「灰心」是宣教士最常遇見的心理狀態。傳福音難見效果、同工人事問題很多、教會的支持和參與度不足、用心栽培的人生命不見成長、所做的努力不被肯定、聽到別人的冷言冷語、遇見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生活遭遇各種困難、禱告許久沒有得到回應……都會造成灰心。作為神國工人,如何面對灰心顯然是必學的功課....

    關愛台灣客家人三十多年的美國「媒婆」(Christianity today/台灣教會公報 方雅惠 )
    美國女宣教士尊重客家文化、注重信仰處境化,以極大的愛心在台灣鄉下傳揚福音。
    在台灣苗栗鄉下,有一個叫做「三義」的小鎮,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三義住著一位相貌明顯與當地人不一樣的外國人,她在客庄定居了30多年,這裡早已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這裡,成為台灣鄉下的一道風景。當人問她是否來台灣「傳教」時,她回答:「我不是來『傳教』,我是來當『媒婆』。媒婆的工作是介紹兩個人,給他們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關係,但不能勉強他們。我來讓人有機會認識創造及愛他們的神,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宣教士遇跨文化衝突怎麼辦?華神21世紀宣教論壇看見宣教反思與趨勢 (論壇報 2022)
    有些文化要求你察顏觀色,同一句話的表情和口氣,遠勝過字句所要表達的;像是中國的古裝劇,縱使有英文字幕,但是對外國人來說還是很難懂,因為字幕無法表達出中國的歷史、傳統、故事、甚至眼神交流等;有些文化是注重字義,不需要猜測,像有些美國人不喜歡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喜歡清楚表達。
    又如有些文化屬於椰子文化(Coconut),如亞洲國家,關係一開始很難建立,但是一旦建立了就可以很深入。有些國家是桃子文化(Peach),如有許多種族文化組成的移民國家,關係一開始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一旦再挖深一點,就很困難。這些都會造成文化溝通上的差異,影響決策、領導、團體事工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過去30年間,穆斯林的歸主浪潮一波接一波的興起。無論是因著《30天為穆斯林》禱告手冊、國際愛穆網絡的成立、亦或是聖靈奇妙的工作。我們看見,上帝將我們的眼光放在這19億的穆斯林人口上。而在這條穆宣之路上,華人教會又是如何參與其中?

    本集節目,思溫格宣教士透過在博士論文期間的調研,帶我們看見過去十多年來,北美的華人教會在宣教態度上的轉變。從多為專注在自己同文化的華人福音事工上,逐漸拓展視野,以更全備的眼光,開始更多關注並投入宣教資源在穆宣工作中。

    然而不僅僅是北美的華人教會,當我們身處在全球化下的遷徙浪潮中,當散居宣教的事工更多被人看見。你我是否都能跨出一步,走出語言和文化的舒適圈,探索家門口宣教的可能性?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新月子民-認識我們的穆斯林鄰舍文/思溫格『華傳期刊』第72期《貼近,世界宗教的跟隨者》
    當我們聽到穆斯林和伊斯蘭教,我們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是身穿罩袍、頭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還是成千上萬身披白布的麥加朝覲者?或是冒生命危險偷渡到其他國家的難民?抑或是蒙面高喊真主至大的恐怖分子?我們若是真實地接觸穆斯林,與他們為友,就能化除這些刻板印象,而真正將他們視為和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和我們一樣需要福音與神的恩典與慈愛。

    標籤: 基督徒, 大使命, 好客, 宣教, 宣教士, 接待, 散居穆斯林, 未得之民, 款待, 禱告, 穆斯林, 華傳, 跨文化, 鄰舍, 難民

    中東難民事工——憐憫困苦流離者(思溫格/舉目)
    整本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許多關於憐憫貧苦者的教導。耶穌更是極大地憐憫受苦者。祂不僅對困苦流離者宣講天國的福音,也關心他們實質的需要,醫治他們各樣的病症(參《太》9:35-38)。
    這種事工原則,當然也非常適用於難民事工。當我們看到中東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是否也注意到,過去一千多年以來,該地區一直是抵擋福音的營壘?
    這20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國家裡的基督徒,數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註2)。上帝顯然在伊斯蘭世界動工。如今藉著戰亂,上帝把這些飽經苦難的中東人帶到有信仰自由的國家,甚至成為基督徒的鄰舍,這不正是我們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機會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 一門探討在不同文化中的基督徒,如何合乎聖經並適切地以當地的文化敬拜上帝的學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敬拜形式,這些形式不僅呈現神多元且富有創意的創造,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深層價值和美學,並帶出不同民族最真誠的敬拜。

    本集節目,朵拉老師透過不同文化民族的敬拜音樂讓我們稍稍理解了民族敬拜的概念。並且提到,在不同文化面前,我們都是學習者的姿態,當我們去發現和欣賞不同文化中的敬拜形式,便能豐富我們對上帝多樣化敬拜的理解。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敬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從而實現一種更加包容、多元和豐富的宣教異象。

    特別來賓介紹: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完成博士學位。Dora自2010年投入國際學生事工,專注於中國、印度學生的福音工作。如同「得人漁夫」,神以「Heavenly Musician」呼召Dora投入全時間服事,盼望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得以認識主,圍繞寶座前敬拜真神羔羊。

    Dora自2017年加入校園事工組織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Inc. (IFI) 至今,現於達拉斯國際大學(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世界藝術系擔任助理教授,教授民族藝術(Ethnoarts)。致力透過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萬國敬拜的宣教異象。

    #民族音樂學 #國際學生工作 #天國音樂家 #Dall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 #DIU #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

    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https://www.diu.edu/
    達拉斯國際大學是一所以基督為中心、面向全球的大學,培養未來的領導者,透過私人、公共和非營利組織塑造我們的全球化世界。 DIU 強調精神形成、關係學習和學術嚴謹性,為學生在文化、語言、藝術和基督教聖經相關領域的可持續和有影響力的職業生涯做好全面準備。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特別來賓簡介:
    台灣苗栗三義。它是個山城小鎮,也是客家族群聚居的地方。從日據時代,它就開始發展木雕工藝與相關產業,近年更因苗栗縣政府規划舊山線鐵道旅遊的觀光路線,而吸引不少南來北往的遊客。整個三義有一萬六千人口,怎麼看都不是個大地方,廟宇很多,小小的教會不過才三間而已,主日聚會人數加起來不到五十人(她笑稱這裡是標準客家庄信主的比例:0.3%)。
    然而在小鎮上,有一位宣教士葛欣如(Brenda Carter),待在這裡比任何一位傳道人都久。1989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她,離開第一個來台服事的地方(基督書院),到客家莊服事。時光荏苒,已經將近四十年。在這個只有幾條街的鎮上,那些路邊的餐廳和商家,都知道這位永遠笑容可掬的「葛老師」。在她的故事裡,有面對帶着攻擊性的精神病患,被鬼附身的男子,走不過人生死結的姊妹,被主內同工閒言閒語的排擠,也有可愛調皮的孩子們,還有一個又一個像我們這樣的過客。其實,一直沒有改變的,是她。她沒有走,她一直在這裡。 (宣教日引/差傳換日線/彭書睿)


    關愛台灣客家人三十多年的美國「媒婆」(Christianity today/台灣教會公報 方雅惠 )
    美國女宣教士尊重客家文化、注重信仰處境化,以極大的愛心在台灣鄉下傳揚福音。
    在台灣苗栗鄉下,有一個叫做「三義」的小鎮,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三義住著一位相貌明顯與當地人不一樣的外國人,她在客庄定居了30多年,這裡早已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這裡,成為台灣鄉下的一道風景。當人問她是否來台灣「傳教」時,她回答:「我不是來『傳教』,我是來當『媒婆』。媒婆的工作是介紹兩個人,給他們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關係,但不能勉強他們。我來讓人有機會認識創造及愛他們的神,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


    金髮「道地」客家人 (客家電視台 2021 紀錄片)
    《活力新故鄉》EP31:美國 X 葛欣如《Home, sweet home》【ENG SUB】
    30年前保守的三義客庄,沒有人聽過上帝,他說自己就像媒人婆,介紹人們與上帝認識,但忙著服務與奉獻,卻沒能牽成自己的婚姻,喜歡小孩的他對此有些遺憾,但也相信一切上帝自有安排。一個人的生活會很無聊嗎?葛老師每一天的行程都很精采,他知道三義哪裡有好吃、好玩、好看的地方,也有很多好朋友,好客的他說:歡迎大家來三義,我的故鄉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你知道目前在台灣有十多間的泰國教會嗎?本集節目,透過服事於泰友教會的陳美汎宣教士分享,為我們揭開「本地」跨文化宣教事工的面紗。美汎傳道及其團隊的工作主要聚焦於在台灣生活和工作的泰國人,這群人多來自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為尋找更好的生活機會而遠渡重洋。這些泰國移工大多從事工業、建築等行業,面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勞動強度大等挑戰,生活環境與台灣本地居民相對隔離。

    透過與泰國牧師合作,她參與服事於台灣十多個泰國教會,這些教會成為了泰國移工精神家園和文化聚集地。團隊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聚會、節日慶典等,以促進泰國移工在異國他鄉的社交融合和文化認同。透過她的分享,使我們能對在台灣從事跨文化宣教工作的挑戰更多認識了一點。也讓我們看到,當我們選擇走在神的心意中,委身於神託付給我們的,那屬天的喜樂將會成為我們每一天繼續前進的動力。

    特別來賓簡介:
    美汎生長在傳統信仰的家庭,高中時因著同學的邀請而去到教會並得以決志信主,後又因陸續參與多次國內短宣而被上帝感動,繼而開始尋求全職服事。大學畢業後在母會新竹勝利堂實習一年,清楚上帝的帶領後即報考中華福音神學院道碩,畢業後回到母會服事,十四年中除了牧養青年族群,也動員國外短宣和推動宣教。
    2021年與先生巨凡在上帝的感動之下看見在台散聚宣教的契機,經由母會差派成為本地跨文化宣教士,與泰友教會的泰國宣教士一起同工,向來台泰國移工宣教至今。


    延伸閱讀
    泰友教會接待70多位失聯、被騙來台打工泰國人 牧者:耶穌愛他們,才讓他們找我! (論壇報2023.7)
    近年來「假觀光,真打工」事件頻傳,來自泰國的新竹湖口蒙福之家唐美麗傳道,今年陸續協助接待超過5、60名失聯或被詐騙來台的泰國朋友,前往移民署自首、接待他們暫住在教會,並親自送他們去機場,確保他們能順利返回泰國。台中大甲泰友教會主愛之家李文忠傳道說,5、6月先後接待14名泰國朋友。泰友教會的牧者們,期望這些可憐被騙來台打工的泰國朋友能記取教訓,知道耶穌愛他們。

    泰友教會移工宣教 網站與禱告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德國的散居華人,美國芝加哥的難民事工,中東轉眼八年,要有學歷有學歷,要經歷有經歷,思溫格是華人在仍是西方主導的全球宣教圈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用頻繁的中文與英文寫作來建立起從華人/女性的觀點與宣教神學。這一集聚焦在今年正式復刊的華福文字事工今日華人教會,主題是普世宣教的十字路口邀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她的「直面苦難的跨文化宣教」。跨文化的裝備為什麼是要從直面苦難的進路開始呢?她從在工場的時候一位失去丈夫的遺孀堅定的信心與盼望,回顧自己服事與神的作為帶來的深義。
    跟她分享的過程當中,作為主持人我很有感觸也講了很多,甚至還提到了剛回天家的孔薇宣教士。她也靜靜的聆聽,並且用盼望的作為結尾。真正的困難不在跨文化的轉換,而是人與團隊的江湖,也許我們都是彼此的功課。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

    Global Diaspora Network
    GDN seeks to mobilize followers of Jesus to fulfill God’s missional purposes among the people on the move. We operate under the Lausanne Movement and embrace its philosophy of ministry: “Together we seek to bear witness to Jesus Christ and all his teachings, in every part of the world—not only geographically, but in every sphere of society and in the realm of ideas”.


    延伸閱讀
    白衣與冠冕:宣教工場上的苦難與逼迫 (思溫格/華傳)
    使徒行傳以及教會歷史一再地見證,神如何透過基督徒所經歷的患難、逼迫,彰顯祂自己的作為、使祂自己的名得榮耀。如同我們的主所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12:24-25)神擁有我們生命的全部主權,神可以使用宣教士的生命,也可以使用宣教士的死亡。無論當今世人如何譏諷、汙名化為主殉道的基督徒,神的話語永不改變。

    中東難民事工——憐憫困苦流離者(思溫格/舉目)
    整本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許多關於憐憫貧苦者的教導。耶穌更是極大地憐憫受苦者。祂不僅對困苦流離者宣講天國的福音,也關心他們實質的需要,醫治他們各樣的病症(參《太》9:35-38)。
    這種事工原則,當然也非常適用於難民事工。當我們看到中東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是否也注意到,過去一千多年以來,該地區一直是抵擋福音的營壘?
    這20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國家裡的基督徒,數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註2)。上帝顯然在伊斯蘭世界動工。如今藉著戰亂,上帝把這些飽經苦難的中東人帶到有信仰自由的國家,甚至成為基督徒的鄰舍,這不正是我們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機會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跟老酒從小一起長大,幾乎沒有不可以講的。作為 #國度換日線 最忠實熱心的聽友(每一集都聽兩次以上!每次傳信息都在催:「怎麼還沒有新的上線!」)講到最有熱情的宣教內容,我們談到國際團隊的性別與角色,做一個宣教士在跨文化的心理裝備,還有不到工場就碰不到的生命功課,通通好好講出來。一次聽到底,真的暢快。一個知其以然,然後知其所以然的過程...雖然,一定不舒服,但也就是最珍貴的學習。在敏感地區現場超過十年,醞釀已久的大白話~

    關鍵字: #宣教士關顧 #團隊衝突 #宣教生命課題 #Membercare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妹。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宣教士談團隊衝突(蔡頌輝/基督教今日報)
    對事工造成最大破壞的是團隊不和,但相信很多宣教士都會認同,給宣教生涯留下最多美麗回憶的也是團隊。到底我們要讓自己的團隊經驗留下傷害還是甜美回憶,一大部分在乎我們如何有智慧地處理配搭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


    宣教士關顧的重要(王鈴惠/跨文化關懷官網)
    宣教士流失的原因包括六大類別:1.婚姻和家庭因素,2.機構因素,3.個人因素,4.團隊因素,5.文化因素,6.事工相關因素。在這些諸多的原因當中有29%是無法避免的因素,諸如正常退休、父母年邁、疾病死亡等等;而71%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因素,諸如缺乏支持、與同工問題、與宣教機構和教會的不和、呼召不清楚、婚姻和家庭問題、適應不良、訓練不足等等....
    宣教士面對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環境的困難,而是人的問題。可是大半的宣教士職前訓練都集中在「事工」和「成果」,往往忽略了宣教士這個「人」和「照顧」,宣教士的配偶和孩子更是容易被排除在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敬拜是宣教的終極目標,也是宣教的動力所在。透過民族藝術的表達,我們深入探索了民族敬拜學的核心理念。然而,我們也意識到教會內外的音樂和表達形式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也是民族敬拜學在關注的。從『音樂難道不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作爲切入的大哉問,正是與朵拉老師對這個話題的交集。她說敬拜是真正用心語言與神相遇,做出發自肺腑的回應。
    透過歌曲創作工作坊,我們深入了解了為什麼藝術如此重要。我們通過救贖當地藝術形式,將其融入全球化的敬拜中,實現了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回饋。因此,民族藝術與敬拜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教會的敬拜體驗,更深化了宣教事工的意義與效果。


    特別來賓介紹: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完成博士學位。Dora自2010年投入國際學生事工,專注於中國、印度學生的福音工作。如同「得人漁夫」,神以「Heavenly Musician」呼召Dora投入全時間服事,盼望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得以認識主,圍繞寶座前敬拜真神羔羊。

    Dora自2017年加入校園事工組織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Inc. (IFI) 至今,現於達拉斯國際大學(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世界藝術系擔任助理教授,教授民族藝術(Ethnoarts)。致力透過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萬國敬拜的宣教異象。

    #民族音樂學 #國際學生工作 #天國音樂家 #Dall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 #DIU #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

    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https://www.diu.edu/
    達拉斯國際大學是一所以基督為中心、面向全球的大學,培養未來的領導者,透過私人、公共和非營利組織塑造我們的全球化世界。 DIU 強調精神形成、關係學習和學術嚴謹性,為學生在文化、語言、藝術和基督教聖經相關領域的可持續和有影響力的職業生涯做好全面準備。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好人死後會變成天使,或成爲比人類更高等的存在形式」是一種信念,而在台灣,抱持這種信念的人很多。我自己聽過小孩子說去世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變成天使,網路上也有不少討論「人死後是否會變成天使」的文章。每年清明掃墓,更常看到一些人,包括基督徒,站在墓碑前,低頭默禱向已故親人訴說生活大事,期求亡者能護佑遺族。甚至也可以在基督教追思禮拜中,聽到牧者教導或暗示這種觀念。

    但是問題是「好人死後會變成天使」符合聖經和基督教正統信仰嗎?
    (節錄自「我們所愛的親人死後會變成天使嗎?」(Christian Today 陳鳳翔 | 2023年5月12日))

    本集節目透過Christianity Today的「我們所愛的親人死後會變成天使嗎?」ㄧ文作為切入,除了亞洲總編輯程松大哥,也特別邀請到文章的作者陳鳳翔老師,與我們一同從談談基督徒的「天使觀」與「靈修觀」是如何受到儒釋道以及流行文化的影響?另外也聊聊此篇文章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面對不同文化語境所產生的種種挑戰,是否真的換一種語言就需要換一顆腦袋呢?

    關於特別來賓
    Sean Cheng,中文名程松,筆名“基甸”,媒體及散居海歸宣教士,全球福音派媒體《今日基督教》亞洲編輯。曾任中文福音雜誌《海外校園》主編。美國改革宗神學院(RTS)宗教學碩士。從1995年開始活躍於網絡跟中國知識分子談道,著有《萬有之上——基督教與科學的奇緣》、《追尋與回歸》和《穿越網絡的信仰思辨》。2011年開始全職事奉,從事網絡、文字、媒體福音事工及散居海歸事工,並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各地福音佈道、培訓、擔任營會講員。

    陳鳳翔傳道
    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兼主編、神學院聖經老師、《每日活水》靈修月刊「聖經解密」專欄作家。
    台灣神學院舊約神學博士進修中,台灣神學院新約神學碩士、信義神學院道學碩士。
    著有《穿越聖經去旅行—埃及、以色列》浸宣出版、《名字,你以為你懂》道聲出版。

    本集重點
    00:00 intro
    02:08 這篇文章怎麼產生的?
    06:44 作者陳鳳翔(陳小小)談本篇文章的誕生背景
    09:53 這篇文章在語言和文化翻譯上的困難
    26:30 靈修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30:44 程松哥後續想在CT聊的主題:基督徒如何處理信仰與文化的關係
    37:23 透過文化比較回到聖經的本質

    信望愛信仰與聖經資源中心
    「信望愛資訊中心」,是一群基督徒共同夢想的初步實現,有點像唐吉柯德發現自己原來不孤獨,還有一群人一同做著相同的夢想─夢想著有朝一日上帝的話可以穿越時空和文化的限制,清晰的傳達到上帝的子民耳中。
    透過信望愛資訊中心的建立,我們一方面可以集中優良資源,讓渴慕的基督徒可以透過網路連接的方式取得最新最好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透過與非基督徒的網路對話累積經驗,把基督信仰消化過,用一般人能瞭解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音樂來源:
    Ray Lin-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Z_zYZcCsg

    Ray Lin-夜 涼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ioRmQz3ZA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三月底,有機會去到了北馬其頓,與蔡家存牧師一起在第四屆的華歐宣教研討大會參與。短短的幾天當中,我們聽了來自於巴爾幹半島教會領袖的分享,從十一世紀的東西教會分裂,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帶來五百年伊斯蘭文化,進入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戰火也從這裡開始點燃,戰後加上共產鐵幕無神論政權,到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後過去三十年來的種種。
    巴爾幹半島的福音派教會在千年的東方教會和五百年奧圖曼帝國的影響下, 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長時間。這裡未得(Unreached)未觸(Unengaged)的程度, 不會比那些地理位置在中東中亞中國那些最受迫害的國家來的好。新模式的宣教植堂模式,已經實際的發生。在地(尤其是東歐與中東)的傳道與本土神學裝備, 加上中國(或廣義的溫州)基督徒的熱錢, 搭上全球華人的關係網絡。大家都在摸索也某種程度的觀望, 卻真實的發生。 跨文化跨領域國度事工, 其實是複雜又美麗的, 許多誤會, 期待與不同動機交錯, 最好的未來和最糟糕的狀況都還沒發生。。。但這是上帝允許的 God's sovereignty... 祂仍掌權。

    華歐宣教研討大會的六個主要目標:
    一、認識廿一世紀華人教會在歐洲的挑戰與使命
    二、促進歐洲教會的合一與更新
    三、回饋歐洲、關愛歐洲人,帶下福音與福利的雙祝福
    四、動員華人教會基督徒,邁向跨文化宣教使命。
    五、抓住今日華人教會在歐洲的福音使命。
    六、關注華人教會第二代的事工。

    本集節目,書睿與蔡牧師要來和我們聊聊這次在研討會上的觀察與看見。另外,也與我們分享歐洲華人教會的樣貌以及在研討會後的vision trip,蔡牧師所看見的東歐福音現況與挑戰。「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翰福音9:4

    關於特別來賓
    蔡家存牧師。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博士課程教務主任兼宣教主任。Dean of Doctoral Studies and Missions Initiative


    本集重點
    00:00 intro
    04:25 蔡牧師的馬來西亞的背景
    06:15 什麼時候開始對國度事奉開始有負擔
    09:12 馬來西亞的生長背景對跨文化經歷是否有幫助
    15:03 歐洲華人教會的樣貌 
    20:27 關於華歐宣教研討大會
    23:35 書睿對於對於研討大會的觀察
    30:43 會後vision trip深刻印象的地方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音樂來源:
    Chris Haugen-Hulu Ukule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gaXyj0VYU

    lauren Duski-Timel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lSCcYXAp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