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谢柯
本期主题:在谢柯看来,家的舒适程度来源于人。不仅仅是指家的主人对自我生活环境的营造,更在于家人和邻里亲人。日积月累的熟悉感营造了这种舒适的生活氛围。
关于嘉宾:谢柯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尚壹扬设计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尚壹扬设计主张“做纯粹和人文的空间设计”,并一直探寻和解决商业设计如何能够更加具有现代主义表现力,以及中国现代设计如何找寻文化本源的设计问题。
本期音频策划:陈思蒙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青山周平
本期主题:在青山周平眼中,家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概念,也是一种记忆,可以留存在城市中或旅行中,伴随着某些契机被重新唤醒。
关于嘉宾:出生于日本,2014年于北京创立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他长期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生活方式,主要设计作品有“南锣鼓巷大杂院住宅改造”“灯市口L形之家” 等。
本期音频策划:鹿璐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朱敬一
本期主题:写书法时要有“自在”的心境,书法作品要让普通人能读懂;而家一样要有“自在”的感觉,空间需要留白,随时间而不断被填充。
关于嘉宾:朱敬一,是一名艺术家,不仅热衷创作“怪力乱神”主题的绘画,还因“潮流书法”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期音频策划:OUO FILMS、黄沛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郑忠
本期主题:在郑忠眼中,酒店就是一个旅行中的家,承载着不断变化中的生活方式。他是如何理解设计的潮流,并将其转化成空间、家具和产品?一起听听他怎么说。
关于嘉宾:CCD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及设计总监。CCD专业为国际品牌酒店提供室内设计及顾问服务,是国际顶级品牌酒店室内设计机构之一。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吴滨(Ben Wu)
本期主题:东方概念如何在室内设计领域里呈现。
关于嘉宾:在室内设计、家居设计领域经验超过二十年。他自幼随“张大千关门弟子”伏文彦先生学习中国水墨画,有传统艺术的功底。他主张“摩登东方”的设计理念,将西方优雅设计与东方人文气息相融合,完成了汤臣一品、翠湖天地等代表性项目,近期还有安吉桃花源、广州珠光云山壹号会所。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陶磊
本期主题:对陶磊来说,家的“舒适性”是最关键的元素。 他设计了自己居住的房子,注重内部空间的连贯与自然的交流。未来的家会是怎样的?在一期中,他将给出一种居住形态的畅想。
关于嘉宾:陶磊,TAOA创始人。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现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从1997年正式学习建筑开始,便一直参与中国的建筑实践,秉承设计概念应与社会实际问题统一的设计原则,2010年开始受到业界及媒体的特别关注,作品广泛发表于各种媒体及国际专业杂志,并受邀参加各种专业论坛及讲座,2012年受到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提名。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鹿璐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董灏
本期主题:对建筑师董灏来说,“家”是一个有温度感的名词,但在不同年龄段,我们对于家的情感需求是不同的。而未来的家,是私密性和公共性兼有的,能容纳我们对于生活场景的“多元畅想”。
关于嘉宾:董灏本科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获得建筑学硕士。在美国完成学习及工作五年后于2002年回到中国,2003年任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 2008年成立BIAD国际工作室至今。2005年作为合伙人建立Crossboundaries,同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曾在北大附中、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分校、探月学院、启行营地教育 (IDEAS) 等机构为中小学生教授创新思维课程。
音频策划:鹿璐
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庄子玉
本期主题:对庄子玉而言,家是承载各种场景的容器,是“回家的感觉”让家这个空间成为“家”。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细微尺度、触感、质感的变化,回应人体和心灵的需求。
关于嘉宾:庄子玉是德国科隆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师从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肯尼思·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并同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游学奖学金(WilliamF. Kinne Traveling Research Fellowships)。其后在纽约西萨.佩里(César Pelli)事务所任建筑师多年,2010 年底回国与数位知名德国建筑师创立 RSAA 事务所中国公司至今。
本期音频策划:鹿璐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高古奇、墨白
本期主题:高古奇与艺术家墨白住进了新家,这是两人来北京10年后的第10次搬家。回想这住过的房子,高古奇直言“哪个都不是,哪个也都是我的家”。而最终,他们在每一次的搬家中学会了“极简人生”。
关于嘉宾:梵几创始人高古奇与艺术家墨白。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鹿璐
本期音频录制:韩健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张迪
本期主题:张迪不到30岁就完成了建筑师的职业梦想——设计一座美术馆。对她来说,工作室堆满材料、“未经整理”的空间状态反而是好的;但回到家中,她希望空间是有色彩、有情绪的,不需要设置太多门来阻隔,空间的层次感和布置关系可以创造家人之间的交流。
关于嘉宾:张迪是英国皇家注册的建筑师,其于2010年创建waa未觉建筑事务所。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鹿璐
本期音频录制:韩健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袁烽
本期主题:建筑师袁烽说:“家当然是有物质的空间构成的,但其实物质的东西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的氛围。”袁烽把家的核心归于人的存在。桌椅板凳要有,但这些物件的存在源自所有者的喜好。家的核心是能不能通过人的喜好来营造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关于嘉宾:袁烽,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数字建造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袁烽主要专注在建筑数字化建构理论、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与工艺研发,并在多项建筑设计作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一直积极推广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本期音频策划:陈思蒙、黄沛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周光明
本期主题:设计师周光明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想象的家,但从功能上来讲,家其实就是让我们休息的地方。物理上就是身体的休息,心理上就是修行。”在设计师周光明看来,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人对他的认同感。认同便有相同的气息,认同便有相同的价值观,如此,家就会成立。
关于嘉宾: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及创意总监。作品类型涵盖公共、商业展厅、办公、酒店、餐厅、住宅等,朱周空间设计洞悉不同客户的需求并具备精准定位能力,从室内设计角度给予综合性设计解决方案。
本期音频策划:OUO FILMS、黄沛
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建筑师张永和说:“我有一个朋友叫梁文道。梁文道旅行的时候,他那个箱子啊,我没见过这么大的箱子,可能有一米多高。我就问他,你这里面装什么呢?他说要带很多的书,还要带一套音响,听音乐,带咖啡壶……当时我觉得我不理解他,因为我和梁文道是相反的,我带很少东西。我在路上的时候,我没想把路上变成家。他每时每刻想把路上变成家。我就觉得他可能挺恋家的,从这个角度其实我自己也是……”
主持人:Beryl Hsu
本期嘉宾:张永和
本期主题:张永和曾说建筑师不是去帮人构建一个家,而是去帮人把他的历史找回来。就像小孩子睡觉抱在怀里的小恐龙,家里的物件都是我们的“小恐龙”,这些与我们有亲密关联的“小恐龙”就是家。
关于嘉宾:非常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其与鲁力佳于1993年创建非常建筑,在过去20多年中,非常建筑从一个以研究、创新为特色的个人工作室逐渐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国内外建筑、文化艺术和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荣获了众多国内外重要奖项,其作品在国内外被广泛介绍和发表。
本期音频策划:Beryl Hsu、鹿璐
本期音频录制:韩健本期音频制作:OUO FILMS
*欢迎关注安邸AD官方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节目 -
建筑师张永和说:“我有一个朋友叫梁文道。梁文道旅行的时候,他那个箱子啊,我没见过这么大的箱子,可能有一米多高。我就问他,你这里面装什么呢?他说要带很多的书,还要带一套音响,听音乐,带咖啡壶……当时我觉得我不理解他,因为我和梁文道是相反的,我带很少东西。我在路上的时候,我没想把路上变成家。他每时每刻想把路上变成家。我就觉得他可能挺恋家的,从这个角度其实我自己也是……”
张永和曾说建筑师不是去帮人构建一个家,而是去帮人把他的历史找回来。就像小孩子睡觉抱在怀里的小恐龙,家里的物件都是我们的“小恐龙”,这些与我们有亲密关联的“小恐龙”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