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我们针对《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做个小总结,做为易读《道德经》的第三部,本部我们就称为《不败自胜》系列吧,在这十章中,我们已尽深刻的窥探《道德经》的精要,因此,我们也总结一下,《道德经》启发我们应该以「不败」为最重要的原则,而不是以「求胜」为目的。不败能自胜,同时还能终吉无吝,我们本篇文章就跟大家一起来复习及总结《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的奥秘与精髓。
-
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图取止战的目的,而不会以兵力做为取强天下的方法。用兵之道,切忌矜持自大,切忌贸然出征,更切忌骄纵妄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真正用兵出战,甚至,即便用兵出战,也不会强力用尽、强力无道。
武力强盛的人,最容易好战、好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对于宠辱极为在乎且敏感的人,都会很容易陷入争斗,动不动就想发动争斗,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内心不能平静,然后,便忽视了争斗所带来的伤害,甚至义愤填膺,宁可玉碎也不愿意瓦全,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多呢?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做生意不外乎就是求财,和气生财,价格战也好,口水战也好,都不是意气之争,而是最终就是以求财为善果,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发动战争,目的是什么要想清楚,不管争与不争,其实,都是因果而筹划的,战争不应轻易启动,而是要预先做好更周全的准备,一旦发生,也不应该负气用强,因为,物壮则老,用力过头,最后迎接的必然是自身的衰败。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所以,有智慧的领导人,不会妄意以自己的欲望及意愿强力谋取,也不会仅凭自己的欲望强加管理于百姓,做百姓想要的,为百姓想要的创造适合的环境,那自然就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做事情都必须有节、有度,这个道理估计没有人不懂,但是,真正能够这么做到的人,那就是少之又少。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不管是家庭教育、管理企业、治理天下,「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或是牵头引领、或是跟随助力,或是插手相助,或是干预抑制,我们要做到不仅凭自己的欲望、妄想来处置,其实是有极高的难度,因为,我们的所有行为不都是靠着我们都意念所为,我们如何判断其界限?
-
我们都很容易世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也知道彰显是人之所好,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可以把大家不喜欢的、不在乎的事情,都能一如既往的照顾好、管理好,那我们就能把天下治理成为典范,如果这些模式都是符合大家期待的,那百姓的爱戴又怎么会有改变。能够平衡,不外乎就是要做到阴阳相生的无极的状态。
本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抱朴成就」,「老子」想强调一个重点,只有内心朴素简单,才可以有成大事的条件。所以,我简单的再把整篇文章梳理一下:
「知其雄,守其雌。」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威风八面,可以驰骋四海,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想成为国家人民的母亲,以爱护、呵护的心做好各种忍辱负重的经营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想要风风光光的,大家都「知其白」,却不愿意「守其黑」,宁可摇摇摆摆的接受众人的欢呼喝彩,却不愿意默默无名的做好每一件大家不喜欢、又不关注的事情。要把天下打造成一个世界的模范,难道就是只要做好那些大家喝彩、关注的事情就好吗?
-
真正善于行军的,不会留下辙迹;真正善于游说狡辩的,不会留人语病;真正善于谋略的,无需要刻意筹策计划;善于做门锁的,也不用栓梢,让你想开都不知道怎么开;善于捆绳打结的,不会留下绳头而使人无法解开。
本篇文章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虚心以待」。人不能自满、骄傲,应该随时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各种经验,如果别人比我厉害,那我就把他当老师,把人家厉害的,人家成功的经验都学起来。相反的,如果别人比我们笨,那他犯过的错,我们也要把他学起来、记起来,也要知道从中去获取借鉴,不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最好还能够从中看到机会,这才是重点,所以,「老子」解释了那些很厉害的人,他们都是怎么成功的?
-
其实通篇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广积粮、缓称王」。「老子」用君子远行来做比喻,没有足够的装载,又怎么能够安心无虞的走到目的地,那又何况在打仗的时候,怎么可以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君王没有做好准备就出征,那就是跟让老百姓去送死,没有什么不一样。
上述关于打仗的道理大家都觉得很容易明白,很难理解为什么君王不是如此。所以,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来找些案例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
-
「老子」在冥想中预见了宇宙的生产与变化,我们不知道「老子」看到了什么,但是,在「老子」探索的天地生成的奥秘中,我们参考了现代物理学家对于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发现中,我们的得到了一些更为具体、更为视觉化的理解。
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描述,我们便觉得为何于「老子」所描述天地诞生的经过,是如此的相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而逝,逝而远,远而反」。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地不违天,乃得全载。天不违道,乃得全。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所以,自然之道是一切的终极。
-
怕别人看不见自己,就想站的更高,让别人看见;怕跟不上别人,就死命的把脚步迈的更大,怕不能超越、怕被他人超越。在竞争的世界中,我们是不是易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呢?
我们总以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所以,当朋友跟我们交恶,我们想到的都是对方的过错,我们总看到自己的理由,认为自己都是自然而然,别人都是因为不能理解我们,然后别人都太过分,而我们自己的无辜、无奈则没有人可以理解。我们越想要表达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越想表达自己做这些事情的理由,我们就发现对方的情绪越激动,明明我们只是在讲自己的理由,对方却觉得我们总是都有理由,觉得我们是对的,那对方就是错的,明明是为了解释,最后朋友也一样不能理解,我们徒留一肚子委屈吗?
-
话说多了没有人听,话少说,才符合道。同样的,政令也要从简不宜繁杂,管理规定太繁杂,记不住,也就不会有人遵守了。就好像天气也是这个道理,狂风再大,刮不了一个早上;暴雨再大,不会满满下一天;天地变化都不存在亘古不变,那人更是不会不变的。
在「老子」智慧中,真正符合于道的说法,其实听起来都非常简单,但是,因为淡然无味,也就不会被听进去。所以,「老子」提出了一个观点:当一堆聪明巧智的人不断给「为政者」各种建议的时候,再多一个说法,也无济于事,或许可以客观的等待,风雨再大也都有停的时候,与其再去说,何不如等?
-
能弯曲才能保全不折;能矫枉才可以直伸;有低洼才能充盈;旧了坏了自然需要革新;手上拿的少,才能再多拿;拥有的太多,人则会迷惑。
人若不争,大家想跟你争,你也忍住不争,那别人拿你没有办法,你就赢了。
我们嫌恶没有刚直个性,矫枉改正我们嫌恶批评,坑洼凹洞我们嫌恶不平坦,残破陈旧我们嫌恶鄙陋,好追求丰盛嫌恶少有,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我们从事情的另外一个角度看,却可以看到事情反面的价值。
-
为什么很难读懂《道德经》,除了文章本身用字精简外,因为不能还原当时时空背景及对话的场景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就是太多学者更乐意于用非常高深、玄幻的个人主张来诠释,这就让人觉得《道德经》实在太高深了,这也对学习起到了非常大的障碍。
您读懂《道德经》了吗?开始阅读及学习道德经之前,最好能先建立一些《易经》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阴阳相生」如何对万事万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道德经》有非常大的比重都是在描述圣人、君王应该如何作为,所以,如果用不用作为就能天下大治来理解,那就没法窥探老子对于经世治国的智慧与奥秘了。
本张专辑主要就《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来做解读,目标在还原更简单的场景,让《道德经》的阅读更轻松,也更接近「简单」就是精妙的主意,并针对每一篇文章的精髓阐述《易经》跟老子都特别强调的「不败而胜」、「不败自胜」的奥秘。
-
我们针对《道德经》的第十一章到第十二章做个小总结,做为易读《道德经》的第二部,本部我们就称为《自然致富》系列吧,在这十章中,我们开始进阶的掌握《道德经》的巧妙之处,因此,我们也总结一下,《道德经》是否也能够成为我们追求财富,最好是自然致富的妙方,我们本篇文章就跟大家一起来复习及总结《道德经》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的奥秘与精髓。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但是,对于人们所畏惧的,我还是不能不存在慎言慎行的警惕。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未来也不会改变。那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呢?
世上的人熙攘往来,无不乐于热闹欢畅,诸如乐于参加盛大的餐宴,或在春天里簇拥登台眺望美景。
为什么偏偏老子说: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
绝圣弃智,并非是打到圣人、放弃智慧的意思吗?
不要去刻意标榜什么样才是圣人,致使一堆人都去争当圣人;不要去树立什么才是聰明巧智的代表,进而促使一堆人刻意装扮聰明巧智,自然能够让百姓好好去扮演自己,去承担自己本份该做的事情,那国家生产力自然倍增;
绝仁弃义,是应该摒弃仁义道德的意思吗?
不要刻意去标榜什么才是仁心,也不要刻意去呼吁什么才是道义,因为如果你刻意的去标榜了,那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坏的结果,你有说的,大家争着去做,你没有说的,但是明明是该做的,又没有人去在乎去关心。
-
「老子」提出这样的观点非常有意思,如果人间至善,那将不知仁义为何物。所以,「老子」认为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设计改善的方法,也就是彻底的思考该如何设计制度,才能创造出可以让社会上下都以和善互动、协同发展为风尚,所以,也呼应了「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无争」,如果大家都很好了,那还有需要特别去表彰谁很好吗?从这个标准来设计国家治理制度,是不是会比以标榜仁义、仁义竞赛来呼吁社会向善更好?
-
本章值得探讨的重点,我以为是「太上,不知有之」。也就是最好的管理,就是让你根本察觉不到有管理的痕迹。果真如此吗?有没有太理想?又该如何实现呢?
在这里我也提出一个观点跟大家交换看法,在过去,应该很多人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是否有一种「老子」总在谈「政治理想」,谈一种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理想」,要求人应该恪守一些大家都做不到的「超道德」标准。您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
人性、天性、自然规律,能依循规律的人,不会因私偏袒便能被世人包容,所以能坦然公正,唯有能公正方能周全、保全,周全,就是依循天道,这世界只有依循天道的规律或事物可以长久,这样,即便自己死了,这些符合大家所期待又符合天道的事情,都仍然持续。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有提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变化极快极大,几乎每一年都是一个趋势,前天还在流行的事情,我们常常跟到一半,事情就没办法往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经》给与我们那么多的智慧、道理、方法,都能用的上吗?
-
在《易经》中有两个卦非常有意思,就是水火「既济卦」,跟火水「未济卦」,这两个卦彼此互为错卦,两相对立,又互为综卦,相辅相成。既济卦是由「坎卦」的水在上与「离卦」的火在下所组成,水在上,但水性向下;火在下,但火性向上,于是上下相交,在人事上代表着居上位的人与下属关系相交融洽、相辅相成,寓意一切圆满。但是,在《易经》中,既济卦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小的我们用眼睛怎么看都看不到,这些可以简称为「夷」;也有很多声音小到耳朵怎么听都听不到,这些可以简称为「希」;还有一些物体小到不能再小,怎么摸都摸不到。很奇怪的,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东西,「老子」为什么能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
本篇文章有两个比较大的启发。其中看起来比较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子」透过想象来构造一个宇宙微观世界,也可以理解为「老子」透过了什么修炼的方法来查探物理世界的微观现象。
-
生命是有目的的,就好像为官为政,原本都是有目标、有使命的。但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在为人处世的行进中,我们是否还明镜自在?不忘本,无负所望?
这个就会回到自心检视了。我们是否对于上级与朋友对我们的评价表扬更甚于我们的使命呢?
您可曾因为有受到宠爱便倍感惊喜?或因为失宠、受辱便惊慌忧虑?荣辱之间,让我们不自主的就像生了病一样,以至于还把荣辱看的比自身生命还珍贵?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