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主持人|陳晞
本集來顆讀書丸,邀請到多年來組織「一群人的自學」的青年策展人孫以臻,與我們一起讀這本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當代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撰寫、高文萱翻譯的《策展之道》。
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
而奧布里斯特所象徵的當代跨領域策展,也在臺灣的2010年起方興未艾。在節目中,以臻將會我們一起談談書中的重點,以及它與臺灣當代藝術策展的跨學科、跨領域發展如何產生對照。
▍來賓介紹|
孫以臻,1990年生於臺北臺灣。她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主修文化生產與策展。她曾立志成為探索生命的科學家,後因有感於思考及學習受制於既有的學科分類而走向當代藝術策展,自此,策展實踐成為她行另類知識生產的方法。
2015年起,她致力於群島社群(台灣生物藝術社群)的社群空間經營,並於2016年發起「一群人的自學」,每月舉辦策展讀書會、專題討論會等自學聚會。投身社群是她延續著策展志趣,實踐與研究共同生產另類知識的途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晞、陳思宇
你是否好奇過一個展覽的空間是如何設計的?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怎麼把握住策展人的策劃概念,又要讓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最佳觀賞狀態?
在一個展覽的整體體驗中,展呈空間的設計,絕對是細節中的魔鬼!
本集節目邀請到建築設計師顏大喆來分享他的經驗,他曾經操刀電影導演陳芯宜於北師美術館的第一個個展「無法離開的人」,利用空間形構出在黑暗中重見光明的身體感。
由音樂創作者王榆鈞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策劃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展場以半透明的紗網作為展牆,使空間像是一層層被細膩推疊的圖層。
以及由王韓芳、馮馨於嘉美館策劃的「天天上演」,透過「椅子」打造具有現場性的有機舞台。
除了展覽之外,更曾設計過牯嶺街小劇場的空間改造與觀眾席、新竹市動物園的狐獴園區。
具有豐富空間設計經驗的他,也與一般我們想像的「建築師」不太一樣!?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顏大喆,野之建築主持設計師,畢業於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設計學系碩士班。設計核心理念是批判式地域主義,探索於建築設計、空間設計、構築創作、展示設計等實踐與實驗間。設計作品含括:新竹市立動物園狐獴棲地場域、地方中小學校教室再造及私宅等;也與不同美術館、創作者及策展人的跨領域合作計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主持人|陳晞
在跨領域從「實驗」成為文化內容生產者的常態之後,藝術的意義也正在產生質變。與此同時,許多文化場景也展現出實驗與混種的一面,它們也許不需要被稱為藝術,但藝術與它們似乎在互為繆思的過程中相互擾動著。「#場景次世代」便是在關注這些當代創作現象中,衍生出來的想法。
「場景次世代」是一個對臺灣另類文化場景現象的抽樣觀察,我們邀請場景的觀察者對談、採訪跨文化的團隊,與創作者的文化實踐,藉此思考幾個問題:在目前不同的文化場景中,有哪些新的狀態出現?另類文化社群(社區)的發展又被哪些因素影響著?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李京樺
▍來賓|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在過去,抵達巴黎似乎是藝術家們需要攻略的任務之一。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們所接受到的「西式美術」,是臺灣逐步建立起與「現代的世界」連結之伊始。當時臺灣作為日本「南國想像」之地,所舉辦的臺展也一直服膺於「南方藝術特色」而無法有所突破,更多是以作為「學習者的角色」,透過日本來觀看、模仿與學習世界的樣貌。
而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以及陳清汾四位藝術家們,試圖找尋日本之外的「世界」,因此踏上了巴黎這個藝想世界。他們返回臺灣後,也為當時的畫壇帶來新的轉變,藉由來自他者的差異經驗,擴增自身的知識系統涵養。
本集節目邀請師大美術系教授白適銘老師,來為我們解說,這群藝術家到底在那時候的巴黎看見、學習到了什麼樣的內容與知識?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白適銘,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所)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學台灣藝術史研究中⼼主任。擁有豐富的藝術史學者背景與策展經驗,並參與多項臺灣藝術史展覽之學術工作。
▍延伸閱讀|透過「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重新勾勒臺灣藝術史的多元性與國際觀
▍展覽資訊|「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1樓、2樓
展出期間:2024/09/13 ~ 2024/12/0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林奕碩(百合花樂團主唱)、李佳泓(藝術家)
今年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首獎《#壁Piah》,改編自日治時期左翼劇作家簡國賢,在1946國民黨來臺初期寫出的獨幕劇「壁」,該劇首次公演後隨即因題材敏感被禁演。
2020年藝術家李佳泓與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根據「壁」的劇本,將其改編成一首結合Drill, slap Bass, 和808 booming bassline,融合南北管傳統器樂的饒舌歌曲。
後由製作人鄭各均、金獎VJ邱智群等多位創作者,透過AI即時生成技術、lider sensor感應裝置、手機現場實拍等,聯手將《壁Piah》打造為前所未有的新型態科技展演。
本集節目邀請戲劇構作李佳泓、林奕碩來跟我們聊聊《壁Piah》的製作過程,以及兩人合作經驗,相識多年的他們其實製作過多首未正式發表的歌曲,還一起創作台語兒歌!?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來賓介紹
李佳泓,出生於彰化,在豐原長大,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目前居住於台北。創作形式主要以版畫、影像、裝置、音樂、劇場、參與式藝術為主。
林奕碩,藝術家,生於台北。2016就讀赫爾辛基美術學院、2019畢業於於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視覺作品涵蓋攝影、裝置與表演,關注人文景觀,曾在泰國、韓國、芬蘭、台灣展覽。現為樂團百合花主唱、詞曲創作者。持續學習漢人傳統音樂、文化與台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蔡家丘(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臺陽美術協會創立於1934年,最初成立的創始成員有8位,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
當時這些畫家們年紀最大的是陳澄波39歲,最小是陳清汾24歲,他們大多擁有留學日、法的經歷,同時也都曾在官展或在野畫會美展中有著出色表現,都是當時畫壇中公認的菁英藝術家。
今年是臺灣最長青、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成立第90周年。
本集邀請到臺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專書《裝飾台灣的春天》的顧問老師蔡家丘,在2024年尾聲,帶我們一起重新認識臺陽美協是一個怎樣的美術團體?這群在1934年創立台陽美協的青年畫家們,對於臺灣美術發展的未來有哪些期許?如果以臺陽展為主題辦展的話,未來還有哪些值得發展的面向?
*本集提及史料、作品:
〈石川欽一郎寫給陳澄波的信〉,約1933-1934年。
李石樵《合唱》,1934-1944年,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來賓介紹
蔡家丘,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台灣美術等。早在2018年便曾以台陽美協為題,執行科技部研究計畫。更在2024年出版的《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擔任研究顧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高文萱(《藝術家的工作室》譯者)
過去「藝術家工作室」不同於展覽現場的作品展示,是一個私密的環境,一直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世界。
如今藝術家工作室多褪去神祕薄紗,搖身成為對大眾開放的空間,也成為藝術家創作風格的一種展示。
藝評人詹姆士・霍爾(James Hall)《藝術家的工作室:藝術產地×創作故事×行業祕聞的文化史》就透過神話、傳說、彩繪陶瓶、圖畫和攝影等各式視覺紀錄,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進入藝術家的工作室。
本集節目邀請藝術史專業背景的譯者高文萱,來為我們分享小從作畫細節、生活起居,大至空間配置、設備陳設等,從工作室看安迪沃荷、庫爾貝、委拉斯奎茲、莫內等大藝術家的創作軌跡與行業秘辛。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高文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藝術史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藝術家的工作室:藝術產地×創作故事×行業祕聞的文化史》、《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藝術評論的終結》、《策展時代》(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延伸閱讀|創造力的煉丹爐:藝術家的工作室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貽安
▍來賓|陳貺怡(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提到常玉,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拍賣市場上屢屢刷新紀錄的高價作品。然而,你知道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其實擁有一批最為精彩豐富的常玉收藏嗎?
為慶祝重新開館,史博館邀請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以這些館藏為基礎,策劃了「他者.他方:常玉與亞洲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
睽違七年後,常玉的作品再度完整展出,這次陳貺怡與策展團隊將如何從不一樣的視角帶領觀眾重新認識常玉呢?
▍來賓介紹
陳貺怡,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美術學院院長,擁有豐富的藝術史學者背景與策展經驗,並參與多項國際藝術展覽的策展與學術工作。
▍《歷史文物》電子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思宇、陳晞
▍來賓|高千惠(《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作者)
藝人王陽明近期因拒絕與粉絲合比愛心手勢,並回應「我不做娘炮的動作」,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
如果我們再盤點近半年與「性別」有關的爭議,巴黎奧運奪得金牌的拳擊運動員林郁婷,因外表特質和不透明的檢驗機制被認為「不是女生」。
曾獲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冠軍的變裝皇后妮妃雅,於今年五月獲邀進入總統府演出,亦引起正反兩面評價。
這些案例不外乎都是與少數與多數、主流與非主流的兩套性別價值標準之辯論。
《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是藝評人高千惠最新著作,即是一本為少數、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
她從神話到神學、從藝術史到當代流行文化,爬梳關於性別認同與差異的人類文化史,重新對焦「性別」與「酷異」。
▍來賓介紹
高千惠,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貽安
▍來賓|陳懷恩(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英國泰德美術館、國巨基金會合作的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6月底正式開幕。
結合陳泰銘先生的收藏與泰特美術館的典藏,55幅從畢卡索、安迪沃荷、里希特到杉本博司等大家名作,探索百年來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
繼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的古典學分之後,我們再次邀請到陳懷恩教授為我們解析「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完整從古典到當代的藝術認識。
把握藝術家想傳達的關鍵點,當代藝術其實是我們最熟悉也最容易有共鳴的時代顯影。
*本集提及作品
佛洛依德,《女人與白狗》
蘭格(Dorothea Lange),《移工母親》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巴塞利茲,《吃橘子的人之二》
傑夫.沃爾(Jeff Ward )《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鑑葛飾北齋)》
杉本博司「海景」系列(擇一)
里希特《兩支蠟燭》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
安迪.沃荷(Andy Warhol)《自肖像》
▍來賓介紹
陳懷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著有《尼采的藝術形上學》、《當代美學對文化與生活的反省》、《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等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日治台灣開始攝影創作的藝術家彭瑞麟,出身於新竹客庄的漢醫家庭,藝術啟蒙雖為繪畫,但卻以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著名。
在他十五年的攝影創作生涯中,從在日時期開始接觸的畫意攝影與後來廣州從軍時期的紀實攝影,形式幅度極廣。
現今由其後代彭雅倫主持經營的粉絲頁「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與「彭瑞麟資料庫」也已上線,在整理家族長輩的遺產時,雅倫遇過那些挑戰呢?我們就邀請她來分享一路走來到當下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彭雅倫(藝文工作者,彭瑞麟後代)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彭雅倫,「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臉書專頁、「彭瑞麟資料庫」共同創辦人與管理者。甫以〈落木.無邊〉作品獲得「亻厓等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首獎、2024年獲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駐館藝術家。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覽《創世的松茸》,創作橫跨十年家鄉地景的轉變,其中展出〈我們一起這裡〉曾於2013年獲竹塹奧斯卡紀錄片銀獎。
說明:本集節目中,出現的客家詞彙,以受訪者彭雅倫的海陸腔為準,其中「阿公 a+ gungˋ」為爺爺、「阿婆 a+ po」為奶奶、「阿伯 a+ bag」為伯父,發音與台語「父親」的「阿爸 a-pah」接近,特此說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晞
▍來賓|立方計劃空間(鄭慧華、羅悅全、區秀詒)、水谷藝術(彭才瑄)
替代空間之所以與藝術空間不一樣,或許是因為它的經營者更期望,這個空間更能有某種特定的態度或本質,而不只是單純做展覽與藝術推廣。而替代空間的出現,在臺灣也有它與藝術機構與藝術市場對話的異質性實踐與主題。
近年來,替代空間也隨著藝術生態改變,如今的替代空間還能替代什麼呢?本輯邀請要邁向15年的立方計劃空間,與成立10年的水谷藝術等兩個空間團隊,來談談他們承接了哪些替代空間的核心價值。這些空間跟他們所身處的環境有什麼關聯?而他們又是怎麼看「替代」空間在今天的異質共存?
▍來賓介紹
鄭慧華(立方計劃空間藝術總監/策展人)
鄭慧華是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為實踐,致力於與藝術家、文化行動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並發展長期的研究暨策展計畫。自2010年起,她共同推動台灣現代聲響文化的研究,並以立方計劃空間為平台,將其延伸至展覽、出版、線上資料庫及網路廣播電台等多種文化形式的實踐。鄭慧華策劃過的展覽包括:「液態之愛」(2020,台北)、「現實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爾)以及「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11,威尼斯)等。
羅悅全(立方計劃空間與企劃經理/策展人)
聲響文化研究者,立方計劃空間共同成立者,長期關注於台灣獨立音樂、實驗音樂、及聲響藝術及文化等相關領域。1990年代曾為數家報刊撰寫台北獨立音樂文化相關報導文章。此外,他是「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共同策展人,並擔任該研究讀本(2015)的主編,同時他是「聲軌: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網站(soundtraces.tw)及網路廣播「話鼓電台」(Talking Drums Radio)的總策劃。
區秀詒(立方計劃空間國際交流計畫主持人/策展人)
出生成長於吉隆坡,現工作、生活於臺北。其創作主要以動態影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吉隆坡實驗電影、錄像及音樂節(KLEX)與「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之一。
彭才瑄(水谷藝術創辦人暨總監)
曾任艋舺龍山文創中心總監(2018),創辦加蚋仔藝術季(2016),創辦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2018、2019)。曾於文化部藝術行政與策展工作坊擔任主辦人,獲得201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進入社區計畫獲最佳藝術獎,並於臺北雙年展論壇任與談人。曾協助水谷藝術與世界各地的美術館、藝術節、雙年展、藝術機構交流。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貽安
▍來賓|陳懷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2024最受矚目的展覽莫過於奇美博物館舉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展前便以一分半鐘售罄一萬張早鳥票的紀錄,寫下臺灣藝術展覽史的新紀錄,足見大家對此世界級藝術的熱情與期待。
在最新一集的Podcast中,我們有幸邀請到深諳藝術史與圖像學的陳懷恩教授,為我們深入解析這次展覽的重要性與亮點。
懷恩老師將帶領我們探索國家藝廊的獨特收藏特色,從南北方文藝復興的風格差異、到古典繪畫中的明暗法與暈塗法的運用,以及作品中象徵意義的解讀。
而同樣都在畫肖像與風景,為什麼有些作品就是經典,可以寫入藝術史?藉由這場機會難得的展覽,讓我們一起從藝術史的角度認識藝術。
提及作品:
波拉尤洛(Piero del Pollaiuolo),《阿波羅和達芙妮》
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書房中的聖傑洛姆》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
馬賽斯(Quinten Massys),《寶座上的聖母子與四位天使》
荷賽特(Jan Gossaert),《年輕公主》
布克雷爾(Joachim Beuckelaer),《四元素:水》、《四元素:火》
卡拉瓦喬(Carravaggio),《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六十三歲自畫像》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陳懷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著有《尼采的藝術形上學》、《當代美學對文化與生活的反省》、《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等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晞
▍來賓|Shawn CHANG(《Juksy 街星》總編輯)、Kea TSAI(DOPENESS ART LAB 創辦人)
自去年開始,藝術博覽會中逐漸出現「潮流藝術的潮水退了」的聲浪,在藝博會
中,我們越來越少見到那些通常會被大家視為潮流藝術的藝術作品。也因為潮流藝
術在市場上總是以行銷明星般的手法被宣傳著,而鮮少被冷靜地討論它的好與壞。
有些人認為,潮流藝術不過是具有時尚文化資本與娛樂經濟資本的素人藝術家作
品。但也有人認為,這個不被藝術學院討論、從「圈外」誕生、被市場炒作的藝術
類別,其實承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
大概在2010年代開始,藝術市場逐漸出現「潮流藝術」這四個字,它是中文世界
獨創的分類,在英文的語境裡,通常被認為與「Urban Art」較為接近。而潮流藝
術的內裡,則揉雜著街頭藝術、塗鴉藝術、低眉藝術、藝術玩具,乃至於村上隆的
「超扁平」美學。這讓我不禁好奇,那潮流藝術跟潮流文化在亞洲的誕生有什麼樣
的關係?它們之間又有哪些同質與異質的地方?潮水退了之後,我們可以怎麼討論
它?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圖片勘誤:《Jusky 街星》應為《Juksy 街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劉錡豫(藝術史作家,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大家還記得北師美術館曾展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等現象級轟動全臺的大展嗎?重新發現黃土水《少女胸像》與《甘露水》的故事,帶給臺人的感動至今仍深刻難忘。當現象級展覽熱潮落幕後,一波一波臺美展覽的推陳出新,又為臺灣美術史帶來什麼變化?或者成長?
故事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李梅樹紀念館開始,4月27日李梅樹紀念館舉辦了臺陽美協特展「春色無邊──初代臺陽人的春日和鳴」,因為展覽主視覺看板選用了李石樵《橫臥裸婦》,裸體畫作遭附近家長抗議要求撤下,最終館方也妥協下架了事,卻在網路上引起不少討論。而成立於1934年的臺陽美術協會,今年恰逢90周年,是臺灣最長壽的民間藝術團體,這個民間藝術團體與日治時期《橫臥裸婦》曾發生的撤畫風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次邀請臺灣美術史專家劉錡豫,我們將一起撿拾過去歷史的記憶,透過他的經驗分享,一起來聽聽近期臺灣美術展覽的發展動向吧!
※典藏新書折扣※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https://reurl.cc/EjWoOA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劉錡豫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朱貽安、藍玉琦
本集編輯部臨時動議,以2024年五月號《典藏古美術》與《典藏.今藝術&投資》專題為內容,邀請雙方進行古今QA,互為讀者亦為彼此的聽眾。
「故宮體檢」與「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題目,是否能有交集點?在彼此不同的視角中,又能看到什麼?
我們所關心的話題,不侷限於各自且試圖理解彼此,可以是已然發生的歷史,可以是正在進行的事務,可以是國際視野,可以是在地關懷。期待我們都能在這些對話中找到更多共鳴與靈感!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專題介紹
【故宮體檢】
1925年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正式成立,隨著歷史流轉,國立故宮博物院經歷北溝時期,終在1965年落腳於臺北外雙溪。2025年將是故宮百週年,也是故宮在臺60週年,作為指標性的博物館,故宮的未來除依循政策,更需聆聽公眾的聲音。
現在就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故宮迎向百年的前一年《典藏.古美術》組織專題,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提出對故宮的觀察與期許,從硬體設施、軟體服務、展覽規畫,到館藏開放應用、行銷宣傳……「國立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又該如何以具體作為去實踐?並就現正進行之新故宮計畫「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詳實說明其爭議交鋒。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近年來,黑人藝術、全球南方等後殖民與解殖議題成為藝術世界的顯學。它在藝術領域的發展脈絡是什麼?從流行全球的嘻哈與街舞,到近期的黑人藝術研究展與第三世界電影,我們又可看見什麼發展趨勢乃至於值得借鑑的地方?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由此出發,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
電影《星際大戰》中,其惡勢力正是一個靠工業與科技征服銀河系的「帝國」,反抗軍由受到帝國高壓殖民統治的多元族群組成,而天行者聯合原住民等少數族群,利用他們的地方知識與力量瓦解了帝國統治。結合了古典英雄神話和東方思想,展示了典型的後殖民抗爭結構,我們也正從殖民抗爭終曲走向後殖民時代開啟的未來神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第22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1日揭曉得主!這份入圍名單反映出什麼樣的現象趨勢?身處後端的藝術獎又該如何回應時下的生產結構?本次邀請三位提名觀察人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出來打球。
從本屆熱議的「文本」與「田野」兩個關鍵字切入,我們除了回頭探討兩者之於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各自發展脈絡,亦相互借鏡、省思藝術創作與觀眾/大眾的關係距離,如何彰顯「形式」與「內容」之間,乃至「雅」與「俗」之間的互動張力。其中的微妙變化,又如何牽動著藝術獎的評判標準?
尤其,表演藝術近年邁入大場館時代,確實更受市場機制左右,專業化的精品講求文本的精雕細琢;相對來說,視覺藝術雖看似較能維持在野特質,卻也無可避免地靠攏菁英、學術品味,而可能得另闢蹊徑、辨識模糊的觀眾面孔。
兩者所共同指向的,或許是從獎補助到場館資源分配等整體生產機制的成熟。生產鏈與資本鏈的需求,漸取代培育理想性的環境,為愈發朝向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的藝術創作,複製出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隨著台新藝術獎成立二十餘年,過去的文化生產正走向今日的文化消費,政策環境亦大力擁抱文創產業的永續經營;此刻,藝術獎作為結構中的一環,又該如何意識到此一問題,並匯聚不同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從彼此差異的現實條件,與共同面對的處境難題,商議因應之道?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研究專長為華語文現當代戲劇,批判文化與性別表演理論,除了出版專業學術論文,也長年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寫評論文章。
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曾任《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深舞蹈編輯,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評論文章亦散見於媒體。2002-2022年間擔任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室主任,同時協助雲⾨流浪者、創計畫、羅曼菲等獎助計畫的運作,淡水雲門劇場成立後擔任劇場節目經理。目前為自由評論人。
張韻婷
藝評人。現從事教學、書寫與展覽策劃。線上藝文平台「藝術圈圈」總編、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長領域為當代藝術與藝術評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318學運十週年之後,我們怎麼觀看當代藝術創作與公民運動之間的關係?
▍主持人|陳晞、陳思宇
▍來賓|呂佩怡《「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作者
在318運動十週年之際,終於有一本專門討論臺灣當代藝術與公民運動的專書出版了!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學程(CCSCA)呂佩怡副教授撰寫出版的《《「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從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尤其是視覺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不以全景式解釋歷史變化,而採用個案串接時代轉折,透過論述分析、訪談與參與觀察,希冀提供一個不同的觀看視角,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正在變動中的多重關係。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呂佩怡老師,除了與她聊聊《「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這本書之外,也談談十年前她在318學運現場中,感受到藝術與運動之間的何種關係。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張靖委
在本單元的前一集,民俗眼看陳澄波主題中,我們透過他的繪畫看到了日治時期,在現代性都市概念下,嘉義與彰化的地景改變,所帶來的台灣本土民俗景觀變動。
另外一條由日本政權帶來的宗教脈絡之下,神道的神社以及日式佛教的相關建築物,也順勢進到這座島嶼,不只陳澄波透過了他的畫筆,記錄了這樣的改變,當時在台灣的日本畫家們,如木下靜涯、鄉原古統和野村泉月也曾將神社入畫,在不同的眼界視角之下,這些畫作又傳遞出怎樣的訊息?而我們又如何定義神社與佛寺的文化遺產?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張靖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民俗亂彈」編輯。
*主視覺圖片:
木下靜涯,口繪,《臺灣警察時報》,書籍插圖,1938-01-05。(新年特別號)
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勘誤|28:06 原鄉古統姓氏應為鄉原古統姓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可愛不可以嗎?
▍主持人|蔣倪
▍來賓|李芸蓁
一幅作品是否會因為「可愛」而讓藝術價值打折扣呢?可愛是透過線條簡化、形象拙趣、擬人化、稚齡化實現的嗎?藝術家如何發射可愛光波攻擊?可愛之於藝術創作,是風格、是目的?還是可愛就是正義!?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收錄俵屋宗達、伊藤若沖、與謝蕪村、圓山應舉、長澤蘆雪、仙厓義梵、歌川國芳,共七位江戶時代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介紹他們的可愛作品,也介紹作品相關的文學體裁與文化表現。
本集邀請到《可愛的江戶繪畫史》譯者李芸蓁,她除了精通日文,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史博士生。我們將邀請她分別從譯者與藝術史研究者的兩個角度,來談談《可愛的江戶繪畫史》。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李芸蓁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在日比嘉高教授指導下,取得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日本文化學講座碩士學位。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興趣為解析日與文法結構與學習日臺韓藝術史。
*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封面影像由石頭出版提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