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如有字幕,字幕由ai生成,我無時間檢查,如有需要,自行取用)
每一本好書都想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槍炮、病菌與鋼鐵》要解決嘅問題係源自於一個新幾內亞(New Guinea)政治人物亞力(Yali)嘅問題:
「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點解係白人整嘢、運過嚟賣,但黑人無整到啲咩出嚟?}
{點解係白人殖民黑人,而唔係黑人殖民白人?}
呢個問題令作者賈德・戴蒙印象深刻,因為問題雖然簡單,但的確對於亞力嚟講係最基本嘅事實。明眼人都會見到,一般嘅新幾內亞人同歐洲人/美國人仲有好大差異——當時嘅新幾內亞仲係由澳洲治理,但努力爭取獨立。(今日,新幾內亞已經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係一個自治政府。)
對於新幾內亞人嚟講,同歐美人嘅差異係直接而平面,因為佢哋嘅視角並無離開佢哋身處嘅土地。佢哋見到白人嚟到呢個地方,公然鄙視新幾內亞人,話佢哋「原始」、「落後」。呢種差異{西方文明,非洲原始}係一個基本事實,但係真實嘅原因卻好難說明。
有好多歷史學者已經放棄給予一個正面答案。而賈德・戴蒙本來嚟新幾內亞係為咗研究唔同鳥類喺新幾內亞嘅生活情況,要佢提供一個解答,可謂係強人所難。於是,「與亞力一席話後,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人類演化、歷史與語言的其他面向。經過二十五年,本書是為了回答亞力的問題而作。」本集章節:00:00 開講06:31 不平等何來?17:53 族群間有生物差異37:16 寒冷創意,熱帶遲鈍40:54 氣候乾燥之河谷低地44:55 研究西方殖民史49:40 作者計畫閱讀材料:《槍炮、病菌與鋼鐵》
-
「活人與死者都不需要擔心死亡,因為前者不受死亡的影響,後者則是不復存在。」
人對死亡或多或少都有啲直覺上嘅恐懼,今次我哋會睇下Shelly Kagan作為一個物理論者會點樣思考死亡嘅壞處,亦即係死亡之所以壞嘅原因——佢認為死亡之所以壞,唔能夠歸因於死亡令他人傷感,而係因為剝奪,因而呢種立場又叫做剝奪說。
物理論者嘅基本立場
死亡導致他人傷感
剝奪說
另外,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對於死亡有一個著名論證:
「所以,所有禍害當中最令人害怕的死亡,對我們其實毫無傷害,因為我們只要存在,就不受死亡的影響;而死亡一旦來臨,我們就不再存在。因此,活人與死者都不需要擔心死亡,因為前者不受死亡的影響,後者則是不復存在。」
Kagan會用兩種詮釋嚟理解伊壁鳩魯,我稱之為時間假設,以及存在者可載,不存在者不可載。然後我哋會睇下剝奪說會點樣回應伊壁鳩魯。以下係我分出嘅部分:
00:00 開講
04:25 物理論者嘅基本立場
18:24 死亡導致他人傷感
29:22 剝奪說回應伊壁鳩魯——死亡對邊個有害? 54:20 事情成立,需要時間假設
1:04:36 存在者可載,不存在者不可載
1:13:52 剝奪說與未曾存在者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主流嘅觀點認為,如果想得到人生當中夢寐以求嘅嘢,例如係大隻、成功、財富自由、唔使煩惱、可以有多啲時間做自己鍾意嘅嘢……咁就唔使問阿貴,最好嘅方法就係設定確切目標。
好多年以來,《原子習慣》嘅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都係用呢一種方式面對習慣,亦即係話,將每一個習慣視為達成目標嘅手段,呢種就叫做目標優先嘅心態。經過年月嘅洗禮之後,佢發現到呢種目標優先嘅心態係一種誤入歧途,因為成果同自己所設定嘅目標係冇乜關係,而喺同自己遵循着系統息息相關。
系統同埋目標有啲乜嘢唔同呢?著名諷刺漫畫《呆伯特》嘅作者史考特.亞當斯講到:「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
系統聽落去相當重要,咁咩係系統呢?
如果我係球隊教練,咁我嘅目標就係要奪得冠軍,而我嘅系統就係要徵集球員、管理教練同訓練模式。
如果我係企業家,咁我嘅目標就係建立起價值百萬美金嘅事業,而我嘅系統就係測試產品概念、請人、行銷
如果我係一個音樂家,咁我嘅目標就係演奏好一首歌,我嘅系統係管理練習嘅頻率、處理困難嘅部份、尋找指導者
有趣嘅問題係:如果我哋徹底無視目標,只係關注系統,仲能唔能夠成功呢?
作者嘅回答係,答案係肯定嘅。
以運動為例,但凡牽涉競技嘅運動嘅目標當然就係想隊波攞到高分,但係攞到高分唔係靠住望住個計分板就得。
「真正能帶來勝利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都進步。贏得三屆超級盃的美式足球教練比爾.沃爾希是這樣說的:「分數會顧好自己。」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生其他領域。想要更好的成果,就不要管目標了,把焦點放在系統上就好。」
目標能指引方向,但進步靠系統實現。過分專注目標而忽略系統,往往事倍功半,因為要進步就要靠系統。諗得太多個目標,而用太少時間去設計個系統,就會出現好多問題。
今集係十分鐘跟住《原子習慣》改變人生(3),我會同你一齊睇下點解作者要咁強調目標係方向、系統係進步——原來目標優先嘅心態,會令人陷入嘅四個誤區,使人追求目標會越追越攰。
-
「我們缺乏對話。」
當教宗方濟各諗起一個故事,佢就會如此感嘆道。
呢個故事喺教宗方濟各曾經所駐嘅教堂,首都主教座堂( Metropolitan Cathedral)門面描繪住——約瑟同佢嘅兄弟重逢嘅故事。約瑟曾經被兄弟所賣,經歷入獄、誣蔑,最終因為解夢能力,成為埃及宰相,喺饑荒時期救返前嚟求助嘅兄弟,最終彼此以擁抱消融幾十年嚟嘅恩怨,然後佢哋向對方問到:「我的父親仍健在嗎?」
對於教宗方濟各嚟講,呢個故事對我哋嘅時代有重大嘅提醒,因為我哋生活喺一個築牆而非建橋嘅世代,人與人之間被錯誤資訊、蜚短流長、偏見、誹謗、中傷所分裂,習慣見到文化中嘅嘩眾取寵,而無辦法同他人完全坦誠、開放。無論係對話定係接觸,往往都會失敗告終。
不過,唔願意溝通並唔係人嘅天性,只係我哋唔容易放低阻礙自己同他人對話嘅身段,以霸道、唔願聆聽、挑釁言辭嚟阻隔自己同他人。
靠住首都主教座堂門面嘅重要提醒,喺跨宗教對話方面,教宗方濟各作為一個榜樣,同猶太教嘅思科卡拉比開啟對話——要知道,喺好長時間以嚟,猶太教同天主教嘅宗教領袖都無對話機會。
呢度補充少少天主教同猶太教之間喺歷史上曾經有過嘅張力。喺中世紀,歐洲嘅宗教衝突同誤解導致猶太人屢受迫害,甚至被指責為耶穌受難嘅「兇手」,令兩教關係處於緊張嘅狀態。直至二十世紀,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年)通過《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拉丁語:Nostra Aetate),正式否定猶太人集體承擔耶穌之死嘅罪責,開啟兩教和解之路。但即使係咁,真正嘅宗教領袖對話仍然罕有。因此,教宗方濟各同思科卡拉比嘅會面,唔單止係個人友誼,更係跨越數世紀隔閡嘅歷史性一步。
而思科卡拉比係咁樣回憶兩者嘅會面:
「有一天,我們安排了時間與地點,讓兩個人可以坐下來好好聊一聊。我們討論的話題是關於生命本身,透過我們所處的社會、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周遭環境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的善與惡來表達我們的觀點。我們兩人的交談完全屬於私人性質——如果你不把神的臨在算進來的話。雖然我們沒有口口聲聲提到神(也許應該要?),但我們感受到祂一直都在。 這樣的聚會後來固定舉行,每次都有不同的討論議題。有次聚會是在我的猶太會堂的辦公室舉行,我介紹那些裝飾在牆上的裱框,講到其中一個是偉大的思想家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Abrabam Joshua Heschel) 拉比的手稿,以及其它一些文件。 但我的朋友沒有在聽我說話,而只專注於掛在赫舍爾文件旁邊的一幅賀詞,那是幾年前他在猶太新年時送給這個會堂的。在我稍加整理一向零亂的辦公室時,我看到他仍然注視著那張有他自己簽名及日期的賀詞。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那一刻他的心中在想什麼?我把那張紙裱裝起來有哪裡特別嗎?我會將它保存並展示出來,是因為我認為那是一份跨宗教對話能在這世上達成的珍貴見證,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我沒有問他。有時,沉默的片刻本身就構成一種答案。」(頁15-16)
有一次,當佢哋喺教宗方濟各嘅辦公室傾偈,教宗方濟各因為想拎兩本關於拉丁美洲貧困議題嘅書畀思科卡拉比睇,轉身入到書房摷下書。呢個時候,思科卡拉比喺辦公室入面隨意張望,喺書架上見到一啲相,而其中,有一個相框裝住思科卡拉比送畀教宗方濟各嘅禮物——一張兩人聚會時影嘅相。
喺當刻,思科卡拉比就決定邀請教宗方濟各一齊將兩人傾談嘅部分內容寫成書。教宗方濟各回憶到:「當他提議將我們的一些對話彙集成書出版時,我衝口而出就說「好」。後來我獨自省思此事,我想,我會毫不思索地贊同,是因為我們這樣的對話已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段深刻的經驗鞏固了我們的友誼,也見證了我們雖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卻仍然可以並肩同行。」(頁12)
呢一本書係一個見證,顯示真誠嘅溝通終究能令兩個人、兩個文化、兩套思想建立關係。教宗方濟各講到:
「與思科卡拉比相處時,我從不需要折損我天主教徒的身分,他也同樣不需要委屈他猶太教徒的身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彼此尊重,也是因為我們對宗教交談的了解。這條道路的挑戰是:如何懷著尊重與關懷,與臨在的天主一同前行,力求完美無缺。本書就是對這條道路的見證。我將思科卡拉比視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深信,在這些心靈反省的過程中,我們兩人的心永遠都不會停止注視著主教座堂的那個門面,它是那樣強而有力,讓人滿懷希望。」(頁12)
今集,係有文有路嘅第八集,我哋打斷一下關稅系列,藉由佢哋嘅第一場對話——〈找尋天主的路徑〉,感受兩個宗教領袖點樣共同詮釋神與人嘅關係。內容有三個部分:
天主與路徑——兩個宗教領袖,會點樣一同用「路徑」呢個概念講述自己同神嘅關係?
約伯與看見——教宗方濟各認為約伯故事提醒人要親眼看見天主,而思科卡拉比補充到從約伯故事,正正見到神唔係單純賞善罰惡嘅電腦
禮物與任務——教宗方濟各指出天主為人提供禮物同任務,但只顧任務嘅人係得咗「巴貝耳症」(詳情內文再講)。思科卡拉比補充到《米德拉什》同《塔木德》點理解巴別塔寓言
-
上次莊子哲學入門(2.1),我哋提到莊子喺亂世中決意「游戲污瀆之中自快」,今次就要講埋佢游戲人間嘅態度,其中,佢提出「陸沉」呢個有趣表述。「陸沉」唔係講緊一個海島被乜嘢淹沒,而係講緊一個人嘅精神狀態——如果你搵到一個「陸沉」嘅朋友(雖然佢好可能「陸沉」緊但你睇唔出,但我哋假設你可以知道佢係「陸沉」),記得好好珍惜佢。若然你唔理佢,佢可能就會變咗全沉。
另外,明明我哋聽開嘅寓言都有啲童趣、溫和,但王博居然話寓言都係一種狂,到底狂咗喺邊呢?呢個部分有一定難度,建議你睇住文稿。
-
上次我哋講到《貿易大歷史》嘅作者指出,歐美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各國高舉關稅,但貿易暢順嘅現實。而唔少經濟史家都認為關稅同大蕭條嘅關係唔大。如果你未聽,就記得聽咗上集先。
今次,係有文有路嘅第七集,為咗說明關稅嘅作用同關稅歷史對現代嘅啟示,我哋就要講講一個重要嘅關稅理論——「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喺開始之前,我哋先睇下關稅嘅背景知識——關稅同市場競爭之間嘅關係。
-
戰國時期,「人人都想做官,唔通人人都做官咩?」莊子會同你講,咪鬼做官啦。不過,莊子又唔係要你Hea住過,而係要用一種「狂」嘅態度,去顛覆嗰啲假惺惺嘅價值觀——佢唔鍾意做官 ,覺得名利只係過眼雲煙;鍾意同啲「畸人」做朋友 ,因為覺得佢哋夠真;成日講啲奇奇怪怪嘅「狂言」 ,不斷挑戰你嘅常識。
王博表示,莊子嘅「狂」唔係真癲或者假傻,而係一種對自由嘅追求。為咗唔被束縛,佢選擇喺 「學而優則仕」嘅社會,要 「學而優則不仕」 。王博更形容到,莊子嘅人生態度就係「游戲人間」 ,要喺荒謬嘅世界入面,活出真我。
想知莊子點樣用「狂」嚟面對人生? 今集,我哋嘅內容分成咗五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係「所謂中庸」。我會先補充儒家口中嘅中庸(過猶不及),去講講狂狷嘅大致意思。
之後會總結王博嘅諗法,得出「不仕之狂」、「天之小人,人之君子」、「游戲人間」、「寓狂言」呢四個部分。
前三種狂,都係從莊子嘅人生故事去論述莊子之狂。「寓狂言」,就係講緊莊子支筆嘅狂。
從以上論述,你就會見到莊子點樣用人生同文字,成為戰國最狂嘅文人。即使時隔千年,你我今日都仍然能夠理解佢狂之所在。
(本身係一次過寫完。但錄完發覺太長,尤其係第5部分本身有啲麻煩,所以決定分成2.1同2.2。)
-
最近見到有人因為特朗普祭出嘅全球關稅,擔心會令大蕭條再現。佢哋嘅論點係1930年到1933年嘅《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將關稅推高,以致美國貿易失去動力,結果造就出1929年開始嘅美國大蕭條。
呢種講法,聽落係幾有文有路,但實際上對應唔到經濟學家嘅研究結果。今次有文有路,我會用財經及貿易史作家威廉.伯恩斯坦所寫嘅《貿易大歷史》,同你回顧一下二十世紀嘅關稅大戰——大蕭條呢隻鑊,關稅實在係揹唔起。伯恩斯坦講到:「在所難免的結論是:與大眾理解相反,大蕭條不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造成的,甚至也沒因為它而加重多少」——要明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嘅影響,我哋先要了解關稅喺工業革命後點樣成為貿易嘅常態……
-
喺單車界入面,最大型嘅賽事莫過於環法單車賽。英國喺呢場比賽入面嘅表現,一直都唔係咁好,長達110年嘅時間入面,係冇一個英國選手喺環法單車賽當中奪冠。自1908年起,英國單車選手只係喺奧運會上拎過一塊金牌。有一啲專業嘅品甚至因為英國單車選手表現太差,唔想影響自己嘅專業形象,所以唔肯賣商品畀英國團隊。
終於,喺2003年,英國單車協會嘅命運改變咗,因為佢哋雇用咗戴夫.布萊爾斯福德作為國家隊教練。布萊爾斯福德極度着迷一套原則,佢相信住喺每一件事情當中要搵到微細嘅改善空間,就可以得到「微小增長的總和」。布萊爾斯福德講到:「整個原則的概念在於,如果把關於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
死亡係咩?呢個問題係我哋好著意,但又未必會深入思考嘅問題。喺你嘅回憶當中,你有無試過喺靜落嚟嘅時間,問自己:如果心跳停止,咁我仲存唔存在?唔知你嘅答案係咩呢?又或者有無給予答案呢?
你係咪相信自己有個靈魂,會喺肉身消失後繼續飄蕩下去?定還是話,死亡只係一場徹底嘅終結,連你嘅意識都化為烏有?
如果你需要有個人認真同你思考死亡,咁Shelly Kagan——呢位耶魯名師,同時係《令人著迷的生與死》嘅作者——會係你好好嘅引路者。佢係一個有趣嘅哲學家+哲學老師(有時哲學家無口材就做唔到好老師)。呢個留住落腮鬍、著牛仔褲同帆布鞋嘅老頑童,從1995年起喺耶魯大學開咗一門叫「死亡」(Death)嘅通識課。
Shelly Kagan唔似傳統教授咁悶,成日盤腿坐講台,幽默又熱情咁同學生講人生同死亡,令哲學課變得相當吸引。2007年,耶魯將呢門課拍成公開課程,全球破億人次點閱,同哈佛嘅《正義》、《更快樂》並列長春藤三大王牌課程。《令人著迷的生與死》就係卡根將課程精華重新整理寫成嘅書。2012年喺韓國出書,賣咗超過15萬本,係超暢銷哲學書;2014年仲攞咗中國《新京報》年度最佳思辨書獎。
呢本咁活潑嘅哲學著作,會同你一齊嘗試揭開死亡嘅面紗,問一啲你可能從未敢問嘅問題。而Shelly Kagan為咗等大家對本書有啲合理預期(如果本書唔啱你,你都可以即刻知道),佢喺開始嘅時候,就要首先講下呢本書唔會討論啲乜……
-
相信大家喺行誠品嘅時候,長年都會見到《原子習慣》呢本書位列暢銷榜頭一二,唔知你腦海入面會唔會有一個疑問:到底呢本書有咩咁吸引呢?
有人好鍾意呢本書,覺得係人生指南;有人睇唔起,話內容只係老生常談。點解一本書會咁兩極分化?我曾經都係睇唔起《原子習慣》嘅一員,覺得呢種「工具書」講嚟講去都係三幅被,根本唔抱咩期望,得閒去睇Stoic好過。依家當我睇完呢本書,我只能夠話:ok,作為一本「工具書」,佢直接、無乜廢話,可以話幾值得睇(比我想像中要睇得耐)。
《原子習慣》其中一個有趣嘅位係:佢唔係一本先有理論,再講道理嘅書,佢係經過作者實證,點實證法?
喺呢個十分鐘跟住《原子習慣》改變人生系列,今次係第一集,我哋會嘗試用十分鐘睇完《原子習慣》個〈前言〉。睇下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點樣用自己從瀕死意外到重建生活嘅親身經歷,證明微小習慣累積嘅威力。
依家,我哋一齊跟住佢回憶一下佢點樣從一次差啲攞佢命嘅意外當中意識到習慣嘅重要。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
原片:https://www.youtube.com/live/cW2pK5Vmc64?si=08ri1Cf6OQ3buoi2
Patreon觀看: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
(如有字幕,字幕由ai生成,我無時間檢查,如有需要,自行取用)本集章節:00:00 開場白
序言
16:57 繁體版序言
28:08 序言
51:07 第一部 尋找雜訊
56:43 01犯罪與量刑雜訊
01:16:44 02系統雜訊
01:44:28 總結閱讀材料:《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 Follow IG:https://www.instagram.com/cowgortalk🐂 加入讀物農莊,一齊閱讀,一齊討論!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文稿可於Patreon免費閱讀】
-
你有冇諗過,喺公元前750年,歐亞大陸嘅兩端,一邊係西陲荒野鐵蹄震地,一邊係台伯河畔城牆初起,同時冒出咗兩個改變人類歷史嘅巨獸。佢哋嘅「生日」只係相差咗三年,結果一個大致統一東亞大陸,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打通歐亞非大陸,而佢哋唔單止「生日」接近,連崛起之路、對黃金嗰鋪癮,甚至連帝國壽命都似到嚇人。呢兩大帝國,就係秦漢同羅馬。歷史學家通常都會將中國歷史分成咗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係秦漢帝國,稱之為第一帝國。第二階段為隋唐宋帝國,稱之為第二帝國。第三個階段係元明清帝國,稱之為第三帝國。而喺呢三個階段入面,秦漢帝國尤其引人注目,因為佢同遠喺歐洲嘅羅馬帝國,有著剪不斷嘅歷史「巧合」。歷史學界相當熱衷比較秦漢帝國以及羅馬帝國,為此出咗唔少書籍同論文。原因係:秦漢同羅馬係當時世界上「唯二」嘅兩大帝國,佢哋之間又有住奇妙嘅共鳴。究竟呢種共鳴從何而來?我哋不妨從佢哋嘅地理同時間入手睇睇……
本集章節:00:00 開講
02:53 神奇巧合
13:53 內在不同
---------------------------
覺得好聽記得畀個like,subscribe同幫手share出去!牛哥講經Patreon歡迎你嘅加入!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
入面有相當多精采內容等你嚟聽!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如有字幕,字幕由ai生成,我無時間檢查,如有需要,自行取用)尾段總結有啲甩咗,唔好意思。
原片:https://www.youtube.com/live/xoavZQaT1-U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
本集章節:00:00 開場白第一部分,前言10:00 何謂啟蒙18:01 西方近代之啟蒙主義26:17 理性,自然之光1:04:30 第二部分,從啟蒙觀理性與情感 1:08:36 孔多塞:理性嘅堅信者1:16:06 盧梭:人類良知嘅提燈1:37:08 他鄉遇知1:40:20 兩種面對懷疑論嘅態度2:06:22 人類情感論2:12:30 總結閱讀材料:《世界哲學史6 近代篇(I)啟蒙時代的思想變革:理性與情感》🐮 Follow IG:https://www.instagram.com/cowgortalk🐂 加入讀物農莊,一齊閱讀,一齊討論!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文稿可於Patreon免費閱讀】【聽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R7YK...🎧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Cknf1m🎧 KKBOX:https://bit.ly/3RneS9t
-
只要係人,總要為三餐而奔波、煩惱,廣東話好傳神,一方面稱之為「搵食」,一方面稱之為「醫肚」。工作,就係搵食,搵食,係因為我哋個肚有病,所以要定時去醫佢。而肚嘅醫生,就係廚師。
今日要同大家介紹嘅書,係關於為俄國政客醫肚嘅廚師訪談錄,叫做《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歡迎你返到嚟有文有路,有文有路,文化方見道。今集,我會同你以廚師秘聞,窺探蘇聯政治秘辛——秘,指隱,辛,指苦。
呢本,係一本用俄國飲食,講俄國政治嘅書。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被認為係波蘭最優秀嘅報導文學作家之一,佢透過走訪前蘇聯嘅唔同地區,訪問當地嘅廚師,將訪談結果集結成呢本書。佢講到:「為了寫這本書,我東南西北跑遍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與一名又一名身分特別的廚師交談,因為這不僅是一本歷史書或報導文學,同時也是一本……食譜。我走訪了在克里姆林宮擔任多年主廚的維克特.別瓦耶夫,跟另外幾場由俄國掀起的戰爭中的廚師聊過,也向車諾比或給太空人做飯的廚娘討教。」
點解廚師同政治可以拉上關係?作者一開頭嘅故事,就會表露得相當清楚……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建議於Spotify/ patreon觀看
原片:https://www.youtube.com/live/aEuoobxhIkA?si=JLwUcL79J_qBbVJW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
本集章節:
00:00 開場白
08:26 引子:變動自由與個體化過程
23:21 生命歷程
40:32 「個體化過程」之兩個面向
01:02:49 物種發展史:消極自由的獲取
01:22:07 伊甸園:積極自由的實現
01:36:51 自由史:中世紀到現代
01:46:34 總結
-
大部分人都聽過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點樣諗出嚟嘅呢?今次,我會通過講述青年馬克思嘅生平,以及簡述佢所遇上嘅時代顯學——黑格爾哲學,幫助你明白馬克思主義所面對嘅時代背景。內容分成咗四個部分:
「青年馬克思」:我哋會藉由馬克思嘅故鄉特里爾嚟補充德國人嘅歷史觀,以及講下青年馬克思嘅成長環境「黑格爾之歷史哲學」:用《歷史哲學演講錄》解釋精神同歷史嘅關係,以及用例子說明辯證法嘅意思「歷史發展與經濟存在」:黑格爾係最早期將人視為經濟存在嘅德國哲學家,因而佢預見到經濟對人類未來嘅巨大影響「哲學之意義」:我哋會一齊睇下黑格爾嘅演講,睇下佢點講哲學之於人嘅意義(我覺得講得唔錯)。之前喺《逃避自由》只係好快咁講咗德國學術嘅流變,至於點變,呢集就係好好嘅補充。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建議於Spotify/ patreon觀看
原片:
https://www.youtube.com/live/WInCkxKsP5Q?si=WNvUv9arABPXLYRB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cowgortalk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
本集章節:
00:00 引子
04:35 背景知識
第一章 自由是心理學的問題?——由社會發展重觀人性
37:07 爭取自由之路
43:34 轉折點
50:05 略思自由:從社會到人心的思考
1:00:17 社會崩潰前的先知
1:25:02 社會心理學
1:33:29 適應與調整
1:50:15 「避免孤獨」的需求
2:04:05 總結問答環節
閱讀材料:《逃避自由》
-
書接上回,我哋講到葛雷高向門外嘅經理say no。一聲「唔得」之後,成間屋陷入一片靜默。只係從右邊嘅房間傳嚟妹妹嘅啜泣聲。大家都好擔心葛雷高,唔知佢喺房入面搞乜。
不過,如果葛雷高打開門,咁會發生咩事?
今次,我哋就要揭曉當好想打開門嘅家人們,遇上好唔想打開門嘅葛雷高,呢場矛盾大對決嘅寫實結果。
依家,講返妹妹嘅啜泣聲先。
點解妹妹會喊呢?係因為擔心葛雷高唔開門畀經理入嚟,會畀人炒魷魚?定係驚父母啲陳年舊債會畀人追數?但呢啲都係無謂嘅操心,葛雷高無打算放棄家人。葛雷高只係諗緊之後可以點樣搵個藉口,同經理解釋,照道理係可去推搪過去,唔會即刻畀人炒。
葛雷高諗,與其喺門口又喊又勸,倒不如等佢靜下。不過,門外嘅人根本唔知道葛雷高嘅情況,佢哋有咁嘅反應,都可以算係情有可原。
呢個時候,門外傳嚟經理把聲……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