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息」這個字,就是自己的心。這一集線上訪談錄了兩次,因為新村芳山長施岑宜老師,當初選擇搬到水湳洞去住,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wifi強度。
「學校的結構與誕生背景有其限制,怎麼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與社群的關係,甚至是自己怎麼經營與自己的關係,都很難被放進去」
施老師當時在火車轟隆隆的後站找空間,是作為不一鼓的「乾媽」,想為練鼓找一個家。空間來了,原本的需求卻消失了,想起自己博班畢業跟老師說過的辦學夢想,開創了這個空間。「一開始,我沒想過我的辦學,最後會與在地學子結合,甚至一開始,我也沒想做我學術的原點:社區營造。」這些行動,是怎如何堆疊一起的呢?從共學社群建立後,培力了因理念結合的整個社群,再有力量再去服務更多人。甚至,也與雙中劍道關懷班有了因緣,來聽聽這段歷程吧。 -
吳老師現居雲林水林,但與雙溪翫書院杜老師,相遇在原住民部落步道志工行動中。因為這樣的緣分,他發揮木工專長,協助轉換了雙溪舊屋成為獨立書店的新面貌。「其實,整理舊的房子要花的心力,超過直接蓋一棟新的」,吳老師這麼說。什麼樣的理由,讓他喜歡上老房子呢?從都會區搬回鄉村生活,需要重新適應的人情世故有哪些?每個月都會拜訪雙溪1-2趟的他,又是最愛雙溪的哪一點呢?聽聽這集節目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蓉蓉」保護當事學生,使用同音化名。每個月都會跟媽媽回雙溪的女孩,未來的夢想,是到鄉村地方開一間小動物獸醫院。他對於雙溪的印象是什麼,與同年齡的在地玩伴,一起經歷過哪些難忘的事?悠遊於都市與鄉村的他,又會如何看待「生活感」經營這件事?來聽聽看吧~
-
點開上林國小官網,校長室那一欄,是四個孩子拿著畢業證書,在標高3952m的玉山主峰開心合照的相片。剛接校長時,上林是全新北學生數最少的學校,七年過了,學生從13人快成長到30人。國發會地方創生有幾個重要指標,其中一個就是在地學校的註冊人數,如果用這個標準看,校長應該要拿到一個「功在地方創生」的牌匾。經營鄉村小校的心路歷程是什麼?如何帶動整體社區與師生的向心力?如何勇敢放手讓孩子堆疊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聽聽校長「乃瑞春」的專訪~。#感謝翫雙溪書苑提供錄音場地
-
潘政鵬是家傳三代的神明服務人,從小在瑞芳猴洞長大。錄製節目當天,他正準備著到瑞芳高工領取「榮譽校友」的成就。當年那個在瑞芳高工夜校,永遠滿江紅的浪子,怎麼在40多歲時有感,從投入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的學士學位開始,一步步取得海大碩士,到現在攻讀淡大的博士?他是怎麼在為神明服務,與為學術服務這兩條孤單路,持續堅持.一步一腳印走下去的?來聽聽這集節目~
-
翫雙溪是個美麗的小店,在這裡,每天排班的顧店志工店長,可能是心理諮商師、可能是氣功老師、可能是外交部退休人員,大家來到這裡山明水秀的雙溪,除了探索美景外,也是為了走進自己內心的平和。書店名片上印著宗旨:「心靈的擺渡場」。
店主杜老師原本在金融業服務,因為身體健康因素,短暫留職停薪,也意外開啟自己很想做的事:「開啟一個讓人練習與自己獨處的空間」,透過過往專業的經理能力,短短幾個月,就從火車、美景、車程、非觀光區這幾個條件交集中,選中雙溪。從選書、裝潢、舉辦活動,再再圍繞著這樣的宗旨,翫雙溪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呢?我們一起用耳朵認識~ -
「我真的很享受,火車穿過隧道,好像就到了新天地的感覺。」花蓮讀完大學後,回新北市中心的家裡,吳社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往訪瑞平雙貢,訪視與服務身心障礙者家庭。十年後,他還繼續維持著這樣的生活,只是升上了社工督導,更多的時間必須留在都會區的辦公室,協調各種行政業務。他怎麼看待社工這份工作,怎麼看待這樣兩地移動的生活呢?
-
本集節目,邀請到服務東北角十多年,承接新北市「樂融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的社工督導,來談談我們與社會福利的關係。所謂的轉銜、急難救助,到底是什麼,我們能夠怎麼樣使用公共資源,幫助自己,幫助他人呢?
-
不喜歡讀A國小,直接跑去B國小從開學典禮開始讀起;為了領營養金,誤打誤撞成為了籃球員 … 離鄉20年又返鄉10餘年的阿賢,在「回鄉從事觀光導覽,花了一年時間耕耘,月薪直逼在台北從事銀行業時期」的傳奇背後,有著更帥的叛逆故事。他關心故鄉的什麼,怎麼看待鄉村生活機能,希望怎麼串連地方的青年,來聽聽這些神奇故事。(至於主持人我開頭時緊張,把擔當兩個字念成丹丹,大家就不要太認真ㄌ~)
-
本集對談的陳紀曲,台大大四學生,因為修了台大設計學院的兩堂課,跟雙溪結下了因緣。這一集主要談他們到雙溪高中做的一項調查「到底雙溪高中的師長/學生,對畢業生未來職涯的想像,與都會學生有不一樣嗎?」結果竟然超乎他們想像~
-
年輕的時候編劇本,玩藝術,在大街上、廢棄的人行地下道或者海邊破倉庫演出,奠定了永萍老師對於空間活化上的關注;之後在紐約攻讀學位的經驗,開啟了她對於文化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刻理解,之後的政治工作經驗,也多有藝文活化上的建樹,她會如何詮釋「社區的文藝復興,在廢墟中找到鑽石」這句書上的副標題呢?聽聽他與牡丹生態農園飛魚老師的對談~
-
國小公民課本有寫,要讓社區動起來,效果最顯著的不是共同利益,而是「一起面對傷害」,雙溪曾經發生過許多次跟水資源開發有關的議題,林曾文彥老師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來聽聽他怎麼投身這樣的運動中吧。小編自己的感想是,我們常說的「社區要先凝聚共識」,而這樣的共識,又常常是誰的共識呢?在追求「認同」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也讓其他的「不同」可以在社區裡安身立面,或許就像社造4.0談的,認知到社區內其實是個異質組成,但大家還是能相互合作扶持共好,會是重要的事。
-
這一集的受訪者居住在雙溪牡丹里。作為一個輪椅族障礙者的他,有一套自己的謀生絕活。作為街賣者的他,與聽眾朋友們分享了他在雙溪的童年、求學生活,與從批貨到顧客關係經營的種種做小生意秘訣。一起來聽聽,從另一個角度,生活在東北角的故事。(畢竟坐輪椅視線高度就獨樹一格了)
-
「飛魚」是專業的戶外體驗教師,一次學生無意的提問:「結束這次體驗後,我們有什麼方式能繼續跟自然有連結?」開始了一連串都市/鄉村二地居,努力打造理想田園生活的各種嘗試與堅持 …
-
美髮游碧玉老師,關不住的上進心女孩,一路從雙溪牡丹出發,到基隆、台北、遠征新加坡、扎根高雄;先後跟隨上海師傅、香港師傅、到自己開班面對百位學員授課,之後思考自己的專業,聯合師生學徒,奉獻關懷與技術給需要的朋友。每一次的新挑戰,他是如何準備好自己的心態,如何把握住每一個機會,而看遍世界的他,為何又轉身回到生長的家鄉生活,來聽聽她的故事。
-
花十二小時熬冬瓜茶,不到十坪的店面還安裝瀑布水幕?即將在牡丹開幕的養生茶館老闆娘還好嗎?2021.1.2 雙溪區牡丹142號的養生茶館就要開幕囉,老闆娘找了樂隊,準備了超用心的茶點,而且竟然一大早從08:00就開始,東北角人快去給他交關 kau-kuan 起來!!!!
-
【在東北角小鎭蹲點工作兩年多的感想】本集專訪貢寮智作所的楊勝堯社長,談談她移居東北角兩年的心得,與協助公部門做地方活化的一些心路歷程,節目只有26分鐘,因為大概有24分鐘都不能播出,大家不要沒有錄影就暢所欲言好嗎,畢竟還是公播的。
-
本集邀請觀光與導覽從業的李大哥,談談她沒事逛google,發現到東北角一些可能的神秘故事,包括消失的城堡,藏在地名中的真正語意…(怎麼越講越像哈利波特…)這一切怎麼發現的,聽說是冬天一直下雨太無聊,所以拿來打發人生的研究。在忙碌的要吐ㄉ社畜面前,聊如何打發人生,真的是太令人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