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夏至已到,七月将至,暑气渐浓。位于西安市安东街的西安人防纳凉中心再度开放,成为周边市民暑天纳凉的首选。殊不知,历史上,西安城墙里也有很多防空洞,并在抗战时期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七七事变”82周年纪念到来之际,今天的西安话·麦克风就让我们跟随主播的声音一起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城墙里防空洞的故事。
西安城墙里的防空洞拯救了数以千人?
文章来源:遇见城墙微信公号
烈日下的酷暑难当,去防空洞纳凉就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
位于西安市安东街的西安人防纳凉中心,这就是西安市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防空洞。走进洞里,顿觉心静气爽,洞里的温度只有15℃左右。
在长达1公里的防空洞里,有写作业的、读报的、看电视的、打牌下棋的、睡觉的,还有绣十字绣的……享受着清凉的生活。
殊不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西安城墙内部的防空洞可是起了极大的免遭生灵涂炭的保护作用。
西安城墙的防空洞主要产生于三个时期,一是1926年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时期,将士们挖洞以防炮轰,筑暗堡以备藏身突袭。
二是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有政府、军队挖的安置电台、仓库的防空洞,还有老百姓挖的“躲警报”的防空洞,老百姓把钻防空洞叫“躲警报”。三是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部队挖了防御攻城的暗堡,但西安和平解放,没派上用场。这些窑洞大多成了流落到西安的难民、及贫困市民的蜗居之所。
这些大大小小、曲曲弯弯、遍布城墙上的洞,对于防空设施薄弱的古城西安,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虽未攻至西安,可日本飞机对陕西多地进行狂轰滥炸。先有城墙附近居住的民众,在城墙上自行开挖防空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1940年12月22日,省防空司令部沿城墙一周共建防空洞625个,洞高1.5米、宽3.1米,总长5100米,而且全部用砖衬砌。这些在城墙上挖掘的防空洞挽救的西安人生命数以千计。
西门里到西南城角登城马道处当年还有十几孔防空洞。这防空洞有几种样式:一是直通城外环城林的单洞;二是几个单洞中间有横通道的双联洞。
防空洞巷道一般一米五左右,主巷道有高接近二米的。洞内巷道每隔几米就朝洞旁边挖一个小洞,是专门藏人的洞。大一点容一家三四口人,小一点仅够两个大人容身。
1937年,以防空和整顿市内治安为目的,当时的省政府防空协会和警察局联合勘察城墙的防空洞,探明共有大小洞穴211个。
但1938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对西安不断地狂轰滥炸,有些老百姓就自己在城墙上挖洞,便于在轰炸来的时候避难。到了1983年,西墙管理所对城墙上的防空洞又统计了一遍,全城内外共有洞穴的数字就达到了1991个。从那以后,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城墙整体完整,填补了几乎所有的防空洞。
如今,我们只能在“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内看到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空洞,继续为世人展示抗战留下的历史记忆。
本期主播:成芃,怀揣梦想,热爱生活,走遍世界都只爱家乡西安的90后姑娘。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就是你!这个夏天西安发布不仅让你“听见西安的声音”还要与你一起“寻找西安的声音 ”。活动持续进行中,快把你认为能代表西安的声音告诉我们吧!具体的参与方式是:分享此内容至微信,然后扫下图二维码参与游戏及查看活动详情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音频剪辑:王珊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文章来源:遇见城墙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我们互为彼此的影子》贾平凹
一个儿子酷似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儿子自豪得多。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蜕皮一样地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往往愿意像蝉蜕壳似的裂变。
中国的传统里,有“严父慈母”之说,所以在初为人父时可以对任何事情宽容放任,对儿子却一派严厉,少言语,多板脸,动辄吼叫挥拳。在整个少年时期,儿子可以随便呼喊国家主席的小名,却不敢悄声说出父亲的大号。我的邻居名叫“张有余”,他的儿子就从不说出“鱼”来,要吃饭桌上的鱼,就只好说吃“蛤蟆”,于是小儿骂仗,只要说出对方父亲的名字,就算是恶毒的大骂了。可是每一个人的经验里,却都在记忆的深处,牢记着一次父亲严打的历史,耿耿于怀,到晚年说出来仍愤愤不平。我们总是发现父亲对儿子的评价不准,不是说儿子“呆”,就是说他“痴相”,以至儿子成就了事业或成了名人,他还是惊疑不信。
可以说,儿子与父亲的矛盾是从儿子一出世就有了,他首先使父亲的妻子爱心转移,再就是向你讨吃讨喝,以至意见相悖惹你生气,最后又亲手将父亲埋葬。古语讲,男当十二替父志,从儿子12岁起,父亲就慢慢衰退了,所以做父亲的从小严打儿子,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人之生命本源里的嫉妒意识。若以此推想,女人的伟大就在于从中调和父与子的矛盾了。
只有在儿子做了父亲以后,他才有觉悟对自己的父亲好起来,可以与父亲在一条凳子上坐下,可以跷二郎腿,共同地衔一支烟吸。但是,做父亲的已经丧失了一个男人在家中的真正权势后,对儿子能促膝相谈的态度,却很有几分苦楚,儿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诚,父亲在本能的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他开始钟爱起孙子了。父亲钟爱孙子,便与孙子没有辈分,嬉闹无序,孙子可以嘲笑他的爱吃爆豆却没牙咬动的嘴,在厕所比试谁尿得远,自然是爷爷尿湿了鞋而被孙子把一根胡子来惩罚了。这样的场面,往往使做儿子的感到了悲凉,在孙子不成体统地与爷爷戏谑时,就要打自己的儿子,但父亲却在这一刻里凶如老狼,开始无以复加地骂儿子,把积聚于肚子里的所有不满全要骂出来,真骂个天昏地暗。
我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前半生,儿子对父亲不满,后半生,父亲对儿子不满。记得有一个理论解释说,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存在着什么优劣,而质量的秘密全在于次序排列,石墨和金刚石构成的分子相同,而排列的次序不一,质量截然两样。所以我认为一代一代的人是上帝在一次次重新排列后,推到世界上来的,那么你曾经是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何尝又不会是你,父亲和儿子原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明白了这一点多好呀,现在为人父的你还能再压制你的儿子吗?现时为人儿的你还能再怨恨现时你的父亲吗?不,不,还是这一世民主、和平、仁爱地活着为好!
本期主播:
大白,本名白旭东,82年地道陕西楞娃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就是你!这个夏天西安发布不仅让你“听见西安的声音”还要与你一起“寻找西安的声音 ”。活动持续进行中,快把你认为能代表西安的声音告诉我们吧!具体的参与方式是:分享此内容至微信,然后扫下图二维码参与游戏及查看活动详情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俗话说:忙归忙,不忘六月黄!今天,小布邀请到大咖主播、西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凌江带你在西安话的音韵里一起遥想那个麦场……
《遥想那个麦场》作者:王昆
初夏的一个傍晚,太阳的大半个身段已经隐藏在起伏的群山之后,露着头的那部分依然饶有威力的把整个西边映照得红红彤彤、影影绰绰。在夕阳余辉中,我独自一人来到村外,踏着布满蓑草的田埂,迎着扑面而来的阵阵麦香,伴着不绝于耳的蛐蛐声,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时,对面走过来给菜地里打完药的六叔。说起快要到来的夏收,他显得很轻松:“现在这麦,没啥收头,收割机开到地里,一个多小时麦子全部装到袋子就运回家了”。六叔这句话,道出了现在农村人对于夏收的理解,却淡化了我不少的期许,约束着我的想象。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便是,那个镌刻着我童年无数美好时光的麦场,却真真切切地在社会进步的年轮中愈加的隐退和疏远了。而我记忆中的麦场,时常会随风而至,随梦而临。
当麦子完成升浆,鼓鼓的麦穗逐渐泛黄时,麦田上空的“算黄算割”,总是三三两两、一声紧似一声地低空翻飞着,相互追逐着,在不知疲倦地催促着麦子熟了收割。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闲不下来的爷爷就会从我家的门楼上取下放置了一整年,落满了灰尘的镰架和镰刀,端半盆子水,在门口支好磨石,磨起镰刀来。听着那“呲呲呲呲”的磨刀声,总有一种龙口夺食的紧迫感。在村子的东头,隔着芋子壕,有一块20多亩灌溉不方便的荒地,这就成了全村多少年来固定的麦场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夏收时除了牲畜碾场外,每个村的麦场上都会出现一台“电碌碡”在绕着圈的碾压着麦子。在那个没有车,也很少见到拖拉机的年代,能开个“电碌碡”碾场是全村的男劳力们都争抢的最美差使了。我村开“电碌碡”的好把式叫美社。这人精瘦干练,个子不高但走起路来却箭步如飞,搭眼看就是个灵性人。六月的响午,毒辣的太阳烘烤着整个麦场,没有一丝风的闯入,闷热的让人难以抵御。美社一蹬上“电碌碡”神气劲就来了。草帽之下,时髦的墨镜戴着,花花衫子穿着,很有一种驾驭的底气和派头。“电碌碡”在他的操控之下快速自如地翻滚着,随后就听见麦秆受重压后不断发出的啪啪声。此时,我们一帮孩子都蹲在场边,一个个都带着稀罕羡慕的眼神瞅着很是风光的美社。趁着翻场的间隙,美社让我们几个轮换着坐在“电碌碡”上,然后掀起电闸,孩子们都欣喜若狂地兜了几圈,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到双脚离地时,飞起来的那种妙不可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的麦场还是村东的那片地。到了夏收时节,麦场上燥热不堪的空气很容易引燃男人们的爆发点,有借打骂孩子发泄的,有夫妻之间边干活边带着火药味的埋怨呐喊的,有时还上演着为争抢打麦机两家人大动干戈,赤膊扭打的闹剧。除了燥热下的鲁莽,更多的是在机器的轰鸣声和不断泛起的麦尘中,邻里乡亲们那不顾其倦,舍尽其力,相互帮助的暖心场景。
抢着打麦子时,总是伴随着不止的嘈杂和突起的争执,而在晾晒麦子时,都不见了大人,孩子们则顶着直射的太阳,时而带有任务地用木锨翻搅着有些发烫的麦子,时而天性毕露地在场上尽情打滚撒欢。到天快黑时,场上又会来不少看守自家麦子的人,他们铺开一张张席,睡在堆放的小麦旁。有一晚,我也加入了看麦者的队伍。前半夜,场上还在释放着白天吸收的热量,没有一丝凉意,还是捂突突的热,看麦人则两个一伙,三个一堆地吃烟、听戏、说闲话。随着夜色更加浓重,鼾声从不远的几个地方响起,麦场终于在一天的喧闹中消停了下来。困乏袭来,我欲睡去,却时弱时强地飘来那熟悉的箫声。我知道,十二爷又拿起他的箫,在排遣着心中的苦闷,打发着慢慢长夜了。十二爷年轻时就一个人拉扯孩子,既当爹又当妈,父子二人在缺吃少穿中相依为命。十二爷白天只埋头在地里劳作,顾不上想家里的难场事。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生活的那些忧思愁绪就会涌上心头,十二爷家的窗户就会传出《忆故人》《苏武牧羊》等两三首低回沉郁的箫曲。那夜,麦场上的箫声没有任何阻隔,清晰而悠扬,在夜色的笼罩下,如此的幽婉悲壮,意境缠绵,好似在倾诉着活着的艰难,又好似传递着一种无限的牵挂。后半夜,起风了,而且越发地强劲起来。一波紧接一波的风浪,掀推着城壕里的芋子,发出那声势浩大的哗啦啦的响动,更让人寒颤。被惊起的“呱呱叽叽”还在稠密的芋子间慌恐地鸣叫着,也许在寻找着自己的窝巢,也许在召唤着自己飞散的伙伴。
俗话说:“忙归忙,不忘六月黄”,我心中的那个“麦场”不会因为时世的变迁而尘封和褪色。(End)
主播介绍:凌江
西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交通旅游广播副总监,陕西朗诵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第一至第四届陕西朗诵大赛评委。
作者介绍:王昆
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中青年作家关中片区培训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就是你!这个夏天西安发布不仅让你“听见西安的声音”还要与你一起“寻找西安的声音 ”。活动持续进行中,快把你认为能代表西安的声音告诉我们吧!具体的参与方式是:分享此内容至微信,然后扫下图二维码参与游戏及查看活动详情
音频主播:凌江
音频文章:《遥想那个麦场》
文章作者:王昆
内容统筹:陈颖 陈克 屈雪娇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五月的浪漫属于关中的麦田,在五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小布为大家“安排”一篇充满着麦香气息的文章,一起来听主播棠棠的演绎。
《五月麦香》作者:冯敏生
当枝头的山杏渐渐泛黄,红玛瑙似的山樱桃格外晃眼,风吹着金色的麦浪,就在芬芳的五月,故乡的麦子成熟了,淡淡的清香,糅合着山野清新的风,直在天底下飞翔。
每到麦子成熟丰收在望的时候,我的老父亲就舒眉展颜,每天都要到我家的麦田边,驻足伫立,他手搭凉棚,极目远眺,一地金色的麦穗,棵棵坚挺饱满,整整齐齐地昂首站立,我的老父亲,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在检阅他凯旋的队伍;也有时候,父亲在午后的阳光下,或者在夕阳的余晖中,在麦田边徘徊,他一边吮吸风中丝丝麦香,一边有滋有味吸着旱烟袋。金色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在蓝天白云,在青山绿水,以及在村庄袅袅炊烟的映衬下,成为山村最壮观的风景,这时的老父亲,欣赏这赏心悦目的风景,哼着无词的乡曲野调,丰收的喜悦,在他的眸子里闪烁。
夜晚,星光满天,故乡的缕缕麦香袭入我的房间,我和弟陶醉在五月麦香中蒙眬入睡。第二天,天色尚未大亮,我和弟被父亲有节奏的“嚓嚓”磨镰刀声所惊醒,再也睡不着。我们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就是不想起床。直至父亲连声喊叫了几遍,我和弟才慢腾腾穿衣起床。父亲早已把几把镰刀在一块磨刀石上磨得锃亮锃亮。这时,东山梁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们迎着田野飘来湿漉漉的麦香,全家人拿着镰刀,走向村东头自家的麦田里。
早在我们之前,村里人一字排开,纷纷弓着腰,在自家麦田里争先恐后地收割麦子,他们的身后留下一行行刚收割的麦堆子。我们来到自家的麦田里,父亲神情庄重地率先挥舞着镰刀,“噌噌”几声,怀中一拢小麦欣然拿在手中,父亲左手举起夏收第一镰小麦,就如同高举起一面金色旗帜,那布满沧桑岁月皱纹的脸,灿烂地笑了。于是,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纵情地挥动镰刀开始收割,一棵棵饱满穗大散发着香味的小麦,在我怀里跳跃舞蹈,这是收获的成就感。
这时,东山梁上的太阳越升越高,一群小麻雀在我们头顶上“叽叽喳喳”叫着,盘旋着,偌大的麦田里,麦香弥漫,侧耳聆听,整个旷野里收割声整齐有序,富有音乐感。中午时分,太阳火辣辣地在头顶上照着,我们全家忙碌了一大晌,直累得腰酸背疼,口渴难忍。正在这时,母亲送水来了,提来一大木桶凉茶水。母亲一大早精心挑来山泉水,在铁锅里烧开,用勺子舀在木桶里,泡上新采的鲜竹叶、金银花、薄荷,凉茶清香可口,我坐在麦堆上,一连牛饮几大碗,舒服得很。一地麦子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就收割完了,我们用车把收割好的麦子运送到麦场上,暮色中,空荡荡的田野里,在晚风中依旧弥漫着浓郁的麦香。
“集麦垛”、“敬场神”,是村里人最隆重的仪式。村子人也习惯称为“集麦尖”,就是把今年所有麦秸秆很艺术地堆放成上面是圆蘑菇形,下面是圆柱形,这样堆集成一个比较大的麦秸堆,防风防雨,麦秸堆不容易腐烂变质,成为牛羊过冬的极好草料。每当我家的麦垛堆放成功时,父亲总是很庄重地把镰刀、麦叉、竹扫帚、皮绳之类的农具,放在碌碡上,摆上母亲用新小麦刚蒸的大花馍,全家人聚拢一块,父亲领头,烧香,磕头作揖,最后再燃放一挂鞭炮,以庆祝今年夏季麦子获得好收成,并祈求场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集麦垛”“敬场神”仪式之后,我家还要摆上几桌酒席,父亲总要宴请村里帮忙集麦垛的左邻右舍们。这时候,母亲用新打的麦子,在石磨上磨成面粉,蒸成雪白的麦面馍,或者在铁锅上烙成焦黄的大烙饼,放在餐桌上,招待村里帮工的人。其间,白面馍,或者烙饼,香气扑鼻,馋得我直流口水,每次我总是放开肚子,接连吃下三四个大烙饼。至今回味起来,依旧香味缭绕,余味犹存。本期主播:棠棠,本名唐芸 一个靠谱着调 非典型关中文艺女青年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这个夏天西安发布不仅让你“听见西安的声音”还要与你一起“寻找西安的声音 ”,快把你认为能代表西安的声音告诉我们吧!具体的参与方式是:分享此内容至微信,然后扫下图二维码参与游戏及查看活动详情
音频剪辑:王珊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来源综合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魂断蓝桥》的“蓝桥”在哪里? 作者:张旭辉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起点是英国伦敦的滑铁卢大桥。
“喂,当兵的。”这句经典的对白让人久久难忘。
那天,英国陆军上尉克罗易在休假中邂逅了女孩玛拉,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
然而残酷现实使得这对鸳鸯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快速升温的爱情,一方面是随时都要出征的战场。
军令如山,不可抗拒。克罗易还没来得及向亲爱的玛拉道别就赶赴战场。后来,玛拉以为爱人战死沙场,被生活所迫堕入风尘。谁知道战后玛拉与克罗易意外相逢,巨大的惊喜和绝对的落差让玛拉自觉形秽。她无法给予克罗易想要的爱情,她也不能回到过去重新再过一次。于是,玛拉来到了两人初识的滑铁卢大桥,走向了车轮下,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表演中令人回味无穷。
看完电影,我脑海中一直有两个疑问。那个滑铁卢是拿破仑遭遇的滑铁卢吗?那个桥是蓝色的吗?为啥又叫“蓝桥”?
滑铁卢很快搞清了,拿破仑失败的地方在比利时,这个大桥在伦敦。
其实,除了天蓝,大桥和蓝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么,电影的名字为何要叫“蓝桥”呢?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陕西。一次在去蓝田葛牌镇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路牌叫“蓝桥”。当时就很诧异,这个“蓝桥”和电影《魂断蓝桥》中“蓝桥”一样吗?有没有关系呢?
很快自己就先打败了自己,人家多高大上的伦敦大桥,咱这小可怜的乡野小桥,怎么比也不在一个档次啊!
后来,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慢慢发现,这个蓝关、蓝桥太不一般了,以至于电影《魂断蓝桥》引用的这个名字就出自我们的蓝桥,而且我们的蓝桥,除了美好的故事,还有着神圣的诺言。
各位看官,这个蓝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在古代,蓝田和商洛是连接秦楚的要冲,军事上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的都是这里。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就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接近咸阳的一段险道。蓝关古道从峣山到蓝桥段是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此也把古蓝关称为“青泥关”。苏东坡先生赞誉“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往潮州路经这里,就曾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
唐宋时期的文人,路经秦楚古道,吟咏歌赋中多涉及蓝田、蓝关、蓝桥、秦岭、商山、武关等地名。所以说,蓝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蓝桥。之所以叫蓝桥,是因为蓝桥是当时古道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除了派发军事、行政命令的人,升迁的官员和南来北往的人也常常在这里歇脚。自然,这里也成了各类信息的汇聚地,蓝桥也因此成为秦岭深山中最负盛名的地方。很多诗人喜欢在此处题诗留念,蓝桥俨然成了墨客骚人的乐园。
此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唐长庆年间(公元821年—824年),外游的京城秀才裴航梦中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醒来买了船,打算回到京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裴航口渴难忍,就向老太婆讨水喝。老太婆转身招呼女儿云英,手捧“一瓯水”出来。裴航喝了水,感到甘如玉液,他发现云英姿容绝世,所以向老太婆提亲。老太婆说你要娶我女儿,“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裴航不辞辛苦,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过的玉杵臼,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迎娶了云英。后人把蓝田的一座仙窟,称呼为月宫。(此段为编者补充,音频无此部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蓝桥这个名词实在是太响亮了。《陕西通志》赫然写着:蓝桥,蓝峪水上,尾生期女子不至,抱柱而死。《陕西通志》引用的是《庄子·盗跖》中这样一段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一个多次被中国雅士文人引用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他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这里啰唆一句,那个淹死尾生的河,叫霸河。春秋五霸之前,它叫滋水,后来秦穆公称霸,把滋水改成了霸水。隋文帝杨坚觉得这个霸水有些生猛,于是给霸字加了个三点水,成了现在的灞水。光一个霸水,叫了一千二百年,改成这个“灞”字,又用了一千四百年,足见中国历史的悠久,哪是什么英国伦敦滑铁卢大桥可比的。
可是,给人讲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惊讶一下,感叹道:“啊!这个傻子,洪水来了不赶快跑?”
“尾生抱柱”后来成了一个成语。我也曾多次想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恋爱中的人啥事都能做出来。因为爱情,人的情商到顶智商为零。所以古人在看待这件事上,并没有苛责尾生,而是将他化身为守信的标志。
据介绍说,现在这里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抱柱处”。好多人都来此照相留念呢。
其实《魂断蓝桥》的英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译的话就是“滑铁卢桥”。翻译过来的时候,引用了中国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蓝桥”来指代滑铁卢桥,从翻译原则的“信”上讲,有点差距,然而却成功做到了“达”和“雅”。到了现代,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作“魂断蓝桥”。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这里曾有过古桥,后来废掉了。到了明朝,有个叫王天枝的先生在这里修了个便桥,后来毁于明末李自成时期。清初在这里又修了座桥,不知何时也毁掉了。现在从这里通行的,是西康高速公路大桥。桥下就是我们很多文人作品中常提到的蓝桥。东坡先生有《南乡子》的词就叫蓝桥。其中有句写道: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坡公经过蓝桥的那天下雨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天又晴了。酒后的先生,望着天空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和蓝关的美景,他惊呆了,他不想走,他想停下来歇歇……
本期主播:大民,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主持人。十几年的主持生涯,他始终陪伴在荧屏前,妙语连珠为您带来各种新闻。
本期文章作者:张旭辉,1971年生,陕西长安人。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曾先后任“陕西都市热线”“陕西都市快报”等节目制片人。张旭辉除热爱新闻工作外,还喜欢历史和写作,先后发表散文集《正行》《回望长安》等作品,达上百万字。本期诵读文章即出自张旭辉散文集《回望长安》。
音频剪辑:王珊
内容统筹:陈颖 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来源综合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5月12日,不仅是母亲节,也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11周年的纪念日和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在这个充满爱与坚守,铭记与希望的日子里,今天的西安话·麦克风邀请到一名西安的普通护理工作者,听她用动情的声音讲述汶川地震期间关于母爱的伟大故事……
地震中的母亲:“亲爱的宝贝记着我爱你”
母亲,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名字。
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废墟中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一具遗体,她诡异的死亡姿势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停止呼吸,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他们再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原来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由于母亲身体庇护着,怀中的孩子毫发未伤。救援人员抱出孩子的时候,他还在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随行医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面是这位母亲在死之前给孩子留下的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用生命写下的字,这是用生命完成的爱。
她用怀抱为孩子搭起了最伟大的庇护所,孕育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那一瞬间,伟大的母爱定格。
常言道:世事无常,我们根本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也许你常年在外生活工作,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母亲,甚至少有问候。
但这个世界上为人子女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吧:拼尽全力,想给母亲最好的,可越过山丘之后,却发现无人等候。
趁还来得及,给自己的母亲多些爱与陪伴吧。主播介绍:张阿妮,平凡护理岗位上的平凡人
心中有爱,无畏前行。在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愿每一个生命都被呵护、愿每一份爱都被善待、愿每一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愿身边的感动永远常在。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综合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平时你喜欢读什么书?还有哪些书在你的待读清单里?今天的西安话·麦克风就让我们跟着主播的声音一起聆听贾平凹是如何“谈读书”的~
谈读书(节选)作者:贾平凹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
好读书的坏处自然很多。譬如终生受穷别想当官,没个好身体,不是好丈夫,没有好人缘,性格古钻。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而且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比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
你若喜欢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读书要读精品,你真真爱上一本书了,可以在一个时期多找些作家的书来读,读他们长中短篇,或者散文、诗歌甚至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就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
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手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寻,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但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的。我读中国的老庄、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我读书太多,悟觉浅薄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入另一个大家。
大言者不语。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独,孤独是文学的价值,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这途径明明摆着,许多人一心想当文学家,却不愿在这条路上走,那有什么办法呢?诚然虚名可以浪得,但成名并不一定成功是如此无情。
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到大人物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希望同我们一样的小人物也慢慢长大。
主播介绍:杨亚楼,一个连续四年义务书写春联,累计超过1500副的西安90后小伙儿。
音频剪辑:小半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来源综合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民间有“祭仓颉”的传统,在文字始祖仓颉的家乡——陕西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节选)
黄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聪明的陕西渭南白水人叫仓颉,黄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他头脑灵活,记忆力非常强,所以黄帝就让他负责史官的事。
仓颉做了史官之后,由于事情太多了,他的记忆力就不够用了。每天那么多的事情,他根本没有办法将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清晰地记下来。他开始采取结绳记事的办法,但是他一天最少的时候也要使用3根绳子,每根绳子上都会有几十个结。
后来绳子不够用了,仓颉又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在这时远不能适应需要了。
特别是黄帝不仅发明了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这时,仓颉也开始想办法用什么东西来记事又快又准呢?
有一天,仓颉看到鸟兽的脚印留在地上,清晰可辨,特征明显,这便触发了他的灵感。
他灵机一动,就模仿着在地上用小棍画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大致模样或某些具有独特形状的部分面貌,然后他再请别人来辨认这些图画所指代的具体事务,别人看完后,也很快地就能辨认出了这些图画所代表的事物。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心意所想用符号拼凑成几段,他拿给别人看,经他解说,人们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颉的尝试获得了初步成功,他把这种方法向旁人推广,得至人们的认同,汉字就这样诞生了。
汉字的发明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传说仓颉造字时,天空下着像粟一样的密雨,地上的鬼神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了,并为此整晚地失声痛哭。
其实,汉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若干年代,它产生的确切年代仍是一个历史之谜,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传说则只流传了四五千年,可见汉字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渭南白水县史官镇北。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那天,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如今,每逢谷雨节这天,白水县史官镇一带都举行拜仓颉的庙会。主播介绍:杜星,一个不爱吃面食的西安土著90后。
最后,感谢汉字始祖仓颉,让我们通过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字沟通、阅读、聆听、交流……见字如面,遇见你,真好~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来源综合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创业史》,一部诞生于西安,记录了时代与奋斗的不朽名篇。它的作者名叫柳青。
此时的神禾塬上,柳色正青青。本期西安话·麦克风,我们推荐的是作家和谷的一篇关于柳青的文章:《柳青与梁生宝》,一起来听……
柳青与梁生宝(节选)文/ 和谷
记得是在1987年初春,我与朱鸿结伴,去长安皇甫村走过一趟。这里是诞生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地方。作家柳青在这里生活过14年,死后葬身于此。访问被当成“梁生宝”的人物原型的王家斌和老乡长董廷枝,听他们讲柳青与他们的故事,至今使我不敢忘怀。
王家斌说,柳青言语头子重,社里的事,把他日倔扎啦。小小个事,柳青也要从根根问到梢梢,给你讲理论。你若不服气,鼻疙瘩几乎要碰到你鼻疙瘩上,一个劲问你“是不是”。合作社弄个油坊,只能给公家加工,私人想沾点光,没门儿。在油坊上干活的,由家里送饭吃,他看这些人碗里有香油没有。他说,开始拿筷子头蘸油吃,慢慢就拿壶倒,然后觉得家里人没吃上油又会往回提,凡事由小到大,不惯瞎毛病。这方面的事,他能把芝麻大说得蒲篮大。
王家斌说,柳青常穿上个庄稼人褂褂,蹴在人堆里,看这看那。村上红白喜事都参加,看人家谁哭得有没有眼泪。王曲镇量粮食,他从人缝里挤进去,不是看粮瞎好,专看人脸色哩。他给人家帮忙看秤张口袋,把这个一盯把那一盯,像要偷人家啥哩。杂肝肉摊上,他看人家切肉,一群人端着碟碟吃,他盯个不停。有人说,给他吃一点,看可怜的。柳青说:“我不吃。”人家以为他是要饭的。有一回,他数人家汽车,看他像是外地人,怀疑他是特务,追问了一番。
《创业史》出版后,柳青对董廷枝说,我想用稿费给乡上办一点福利事业。董问,几个钱?柳说,一万多些。董吃了一惊,这么多钱哩!柳青把支票给了董廷枝,计一万五千六百元。柳青说,这事不准任何人知道,之后用这笔款办了一座卫生院。
柳青在外欠人不少债,包括修破庙的五百元,也有预支的稿费。有人还不理解他,说他把稿费捐了能咋,稿费也是国家的钱。他弟从老家来,不给盘缠,说咋来的咋回去。说人活在世上,是创造财富的,有本事给国家做些贡献,没本事也得自己把自己顾住,要么活个啥意思?记得那年几个人在原畔上转,柳青对董廷枝说:“老董,你是当地人,死了埋在这儿。我也想把坟埋这神禾原上,死了也在一块儿。还有王家斌,还有老孟。这儿地势高,能看见蛤蟆滩,好地方。”之后,柳青的骨灰一半在北京八宝山,一半埋在了这里。
本期主播:朱致良,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创业在西安的90后青年创业者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清明节,慎终追远。千百年来,在陕西黄帝陵有一片我国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林。也是黄帝陵最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最珍贵的自然与历史景观,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贾平凹笔下的《黄陵柏》(节选)
黄陵柏(节选)(作者:贾平凹)
从铜川往北数百里,全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到了桥山,出奇地却长满了柏树。一棵树一个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天放晴的时候,湖泊纹丝不动,绿得隐隐透蓝;逢着刮风下雨了,满山就温柔地拂动,绿深起来,碧碧的,青青的,末了,似乎愈晶莹了,在这黄褐褐的世界里,像一颗偌大的绿宝石,灿灿地要映照出一切。
山上有一条小路,曲曲折折爬上去,山顶就有丘土堆,活脱是一个山上的山:这便是黄帝陵了。站在陵墓往下看,才知满山没有一眼流泉,也不见飞禽走兽,柏子在倏忽落地,簌簌地如洒起细雨,满鼻满口都是柏的荃香了。最有趣的,那柏全都枝叶瑟瑟缩缩,如一根一根桩的模样,肉肉的,依山而微微趋身,似乎是向陵墓肃然静默,立即使游客失去了轻狂和浮华,刹那间入了庄重、虔诚的境界,再不敢有了言辞,只提了脚步儿在厚厚的落针上悄悄起落。
我三次上过桥山,每次都在这窸窣的柏林里静观,一待半日,于是看出柏的好多妙事。回来用笔记下,归类十多余种,竟成了一本柏谱。
柏谱这么记载:
山下柏:阴面少枝无叶,阳面枝叶却繁极密极,腰身弓弓的,如负重载。顶端是一丛柏朵的三角形状,似乎是拉长了脖子,向山上仰望着什么;下边的柏枝便垂垂下来,又像在做着无可奈何的手势。它奋命地向上长着,但终没有山上的一棵草高,于是,寄希望于后代,枝头累累的,都是些柏子。
伞柏:这柏如伞一样,光光的身子上,突然顶一蓬枝叶,圆圆坨坨的。从上看不见干,从下望不着天;树下从不见雨,亦不见光,数丈之地,不长出一棵小草。一早一晚,山风拂来,伞顶嘎嘎作响,如雷电爆裂。
坡坎柏:它处在险恶之中。似乎永远没有安全感,但却正如此十分地安全。根从坎壁上横出,然后突然崛上,形成一个直角,每一条枝,每一根节,都表现着十分的努力,以致全扭歪了。柏叶却很丰腴。临风袅袅浮动。如悠悠的云,日光下泄,倩影便款款落地,如动画一般,显出如狮,如虎,如隼的万般形象。
默默地从这无数的柏中走过,我总要站在黄帝陵前肃立片刻,作我的幼稚而荒唐的遐想。最后那次上山,是在夜晚,月亮就在天上,林中远影憧憧,近处迷离,陡然间,产生异样的感觉: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今日主播:刘志民,一个生于西安,长于西安的地地道道西安人,热爱生活,更热爱古城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在春天绽放的花朵不胜枚举,眼下,我们生活的城市处处芬芳,美不胜收。哪一朵才是你的“心头好”?相信有很多人的回答是桃花。本期节目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和桃花有关的生活趣闻。
桃花依旧(节选)(作者:庞华坚)
李白有诗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理解桃花并不单薄、浮浅,而是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在我看来,桃花是一种拟人化的植物,它的内心,对春天有着固执的守望。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一棵棵桃树,如一根根木棍插在冻土上,某一夜过去,晨光初露,早起的人,惊喜地发现,门前的桃树竟然开花了。一种植物,一朵花,在漫长的冬日里守望春天,在手脚麻木的寒冷中感受春天,在春天尚未真正到来之时,单薄的花瓣率先开放,这样的生命气息,岂是佩服两字所能代表的?
喜庆的是,桃花真的期待到了春天。桃花般烂漫的春天!
看到桃花开,我就想到了家乡。在我们那里,桃是蕴含仙气的植物。要参加红白喜事了,家里长辈一定叮嘱记得带上一两片桃叶,辟邪。我母亲就是这样。常常临出门,她都会指着后院里的桃树问,摘没?我和弟弟就笑了,忙说,摘了,摘了!
其实,我们家并没栽有桃树,桃树是邻居家种的。树高丈余,树干比大海碗还粗。桃树虽然栽在邻居家,枝叶却跨过围墙长到了我们家后院。邻居曾担心桃枝长得过于“热情”影响到我们进出,问要不要砍去。我们当然乐意桃树的慷慨了。正因此,每年的春天,我们家后院都桃花灿烂,桃子成熟时,也桃子飘香。那时街坊有需要,就到邻居家摘桃叶,他们家没有人,就会到我们家。如果正好我们也没有人在家,他们就推开我们家后院虚掩的木门,自己摘就是了。后来离开小镇到城市里生活,我把小镇的风俗也带过来了,有时带儿子去参加什么,会在小区楼下的桃树上摘一两张叶子塞到他的口袋里。小家伙满脸不解,问,这是做什么的?我搪塞他,等你长大自然明白。在明白和不明白之间,一个个春节过去了,现在,桃花开,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如此甚好!
在一年最寒冷的时节,从春节开始,在山野,在街道拐角,在屋边,在案头,在花瓶里,不管不顾地开向春天,既开进阳光灿烂,也开进阴雨连绵,直开到满地落红,化作春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如愿以偿,不管流年时逝,物是人非,都开得尽兴尽情!
主播介绍:冯宁莉:一个热爱西安,热爱生活,喜欢声音艺术的工程类司法鉴定人。
音频文章:《桃花依旧》(节选)
文章作者:庞华坚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说话”是一个汉语词汇,一般指“用语言表述事实或表达态度”,也有指责、非议、闲谈、说理、交涉等意思。会说话的人怎么说别人怎么爱听,听众个个心悦诚服;不会说话的人,说到一半就不知所措,甚至胡言乱语,听众对其也兴趣寥寥。本次朗读者马新辉偶然读到贾平凹先生《说话》一文,恰好感同身受,大大赞服,推荐给大家。
主播介绍:马新辉,陕西粮农某储备库职员文章来源: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内容统筹:左海茹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
(分享本文至微信朋友圈长按扫码观看)
1949年5月20日这一天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瞬间,而对于古城西安却是一个永恒闪光的日子——西安解放了!
七十年前,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国民党胡宗南部残敌,解放了古老的文化名城西安。
今天,西安发布邀请来自西安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十位“西安话·麦克风”栏目诵读主播共同集结,推出西安解放七十周年的声音钜献:那个永恒闪光的日子。砥砺前行七十载,奋发有为奏华章。一代代西安人奋勇向前、追赶超越祝福美丽大西安明天更美好。
音频文章:《那个永恒闪光的日子》
文章作者:柏雪梅
音频诵读:
左小航、冯宁莉、杜星、刘赛红、杨亚楼
朱致良、高彩芹、蒋焱、穆骊虹、尚国庆
序言配音:周伟
音频剪辑:王珊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张亚岚
参考书目:《西安解放档案史料选集》《西安解放》
出品:西安发布“听见西安的声音”工作室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西安吧!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西安骨子里的东西,就来听听夏小红朗读的贾平凹的文章——《西安这座城》
西安这座城(节选) 文/贾平凹 主播:夏小红
我住在西安这座城里已经20年了,我不敢说这个城就是我的,或我给了这个城什么,但20年前我还在陕南的乡下,确实做过一个梦的,梦见了一棵不高大的却很老的树,树上有一个洞。
在现实的生活里,老家是有满山的林子,但我没有寻见到这样的树,而在初做城里人的那年,于街头却发现了,真的,和梦境里的树丝毫不差。这棵树现在还长着,年年我总是看它一次,死去的枝柯变得僵硬,新生的梢条软和如柳。我就常常盯着还趴在树干上的裂着背已去了实质的蝉壳,发许久的迷瞪,不知道这蝉是蜕了几多壳,生命在如此转换,真的是无生无灭,可那飞来的蝉又始于何时,又该终于何地呢?
于是在近晚的夕阳中驻脚南城楼下,听岁月腐蚀得并不完整的砖块里,一群蟋蟀在唱着一部繁乐,恍惚里就觉得哪一块砖是我的吧,或者,我是蟋蟀的一只,夜夜在望着万里的长空,迎接着每一次新来的明月而欢歌了。
我说,你信步在城里走走吧,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再倘若你是搞政治的,你往城东区看秦兵马俑,你是搞艺术的,你往城西区看霍去病墓前石雕。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
记住,历史当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的西安当然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的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了。
主播介绍
夏小红,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朗诵小组,陕西省慈善协会残障服务服务队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就是你!让你的声音被西安听见
内容统筹:陈晨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编辑:宽宽 | 审核:何砾 周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农历正月已过,“龙抬头”已过,崭新的春天裹挟着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正式启幕。在西安市临潼区,平日里每当遇到红白喜事当地人都会摆上“十三花”宴席。关中的民俗特色,老祖宗的智慧传承,自古至今的科学养生理念都在这一席间,尝尽人生百味。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本期主播史雯娜为我们带来的《临潼的“十三花”宴席》。
“十三花”宴席 (作者:马小江)
在临潼,大凡上了些岁数的人,一般都知道宴席上的“十三花”,属于地方流水席中的一种。它是临潼当地农村人过年待客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平日村里人过红白喜丧事的一种待客方式。
“十三花”象征着花样繁多、配料考究的菜品,体现了当地人待客实诚、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观念。它堪称关中大地宴席中的一朵奇葩,集各地美食于一体。
临潼“十三花”体现着关中民俗的特色,曾在广大农村地区过事待客中十分盛行。它讲究的是四荤八素一顶盘,一般情况下,一场宴席做下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
“十三花”的内容,一般包括大肉片子、肘子、酥肉和丸子,即所谓的四荤,其他为热菜或凉菜共九个菜。“十三花”宴席中的肘子,并非大荔县所流行的那种带把肘子,而是一碗盛放着八块边长为三四厘米的方块肉,是用带有肥膘的猪肉做成。厨师将挑选好的带膘猪肉,经过水煮、上色、过油、切块和装碗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再上蒸锅蒸熟。上蒸锅之前,厨师把切好的肘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蒸碗里,肉皮朝下贴着碗底,上面撒上葱、姜、辣子等调料,再适当添加一些像白菜帮之类的菜蔬。蒸好后,上席前才用一个白底蓝花的喇叭口碗扣在蒸碗上,翻倒过来。农村人通常把这叫作翻碗子,翻过来之后,那八块白花花、油晃晃、厚墩墩的肉块就亮相了。这道菜做工考究,用料地道,做出来的肘子色正、肉烂,摆放整齐有序。放在过去那个吃用匮乏的年代里,乡下人肚子里一年到头缺少油水,见了这种东西,可是馋得直流口水的。
肉片子呢,就跟现在宴席中的梅菜扣肉相似,但北方人很少放梅菜,而是在每碗八片的肥肉下面垫些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片子与肘子的做法相同,只是刀法上不同而已。这两道菜可是过去农村人过事待客时的主打菜,它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主人待客热情与大方的程度。
酥肉和丸子,都用猪瘦肉做成,这两者工序相似,肉都要经过油炸,只是用料方面有些许不同。酥肉用的是小块猪瘦肉,切成拇指大小。丸子是将瘦肉用刀剁成末儿,里面放上生姜,其他像盐和五香粉都是必需的。弄好之后,用鸡蛋清和上一些淀粉,做酥肉时,须将肉在糊状的淀粉水里面过一下,再下油锅。而丸子呢,则是往剁好的肉末里,加少许和好的淀粉即可,油烧好了,边做边往锅里放。炸好的金黄色的酥肉和丸子,在待客做烩菜时,常常放上少许,既好看又好吃。譬如说,一大盆烩菜里面,白菜、豆腐、粉条、蘑菇、木耳、青菜、黄花,再加上几块酥肉或几个丸子,那才叫完美。真可谓色、香、味、形俱全!
宴席上,有了这四个荤菜,其他九个素菜就看主人家的条件而定了。家底儿厚实一些的,也可以再加上一个荤菜,备上八个丰富多样、平时少见的素菜;经济不宽裕的人家,就用一些常见的蔬菜来配摊子了。
这“十三花”宴席,在饭桌上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桌子的四个角,分别摆上四碗硬菜,也可称之为主打菜。中间呢,放着一个顶盘,内盛大烩菜之类。四个角代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间的顶盘代表着太阳,寓意宇宙万物均绕着太阳转,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体现吧。在菜品的颜色方面,黑红白绿黄相互衬托,味觉上,酸甜苦辣咸彼此搭配,在营养方面,可谓有荤有素,科学均衡,营养丰富。
一桌“十三花”宴席,处处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承载着自古至今的科学养生理念。仅仅从这一方饮食上,就足见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
本期主播介绍:史雯娜,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西安的可爱酒窝女孩
如果你也爱生活、爱西安话,说不定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就是你。这个春天,西安发布不仅让你“听见西安的声音”,还要与你一起“寻找西安的声音 ”。请把你认为能代表西安的声音告诉我们!参与方式见:
分享此内容至微信,然后扫上图二维码参与游戏及查看活动详情
文章作者:马小江
音频主播:史雯娜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编辑:皓月 | 审核:何砾 陈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几场春雨,唤醒了古城春意。柳不拒春,正如城市不拒绝希望,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再次进入了春天。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西安的春天;听一听这个城市和这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
西安的春天(节选)作者:王皓
这是我在西安度过的又一个春天。
不同于北国的春天,这里似乎多了一些温润如玉的气质,不疾不徐,不会有积雪下的新绿,亦不会有带霜的寒梅。
但正是这样温润的春天,在安安静静的脚步中,安安静静地洒下了春天的气息。
于是,这气息触地便蔓延滋长,长出了一片生机勃勃。
于是,温润如玉的春天,有了更多的活力,一如这座踏过千年历史巨浪的城市,在温润厚重的历史基石之上,迸发出新生的力量,温柔但强大。
穿越了大秦国的刀光剑影,穿越了长安城的歌舞升平,西安静默地立在这里,让无数男儿为之执着坚守。
穿越了鹊桥上织女牛郎的柔情缱绻,穿越了钟楼里景云古钟的浑厚低语,西安静默地立在这里,让千万男儿为之无悔守护。
这里是西安,一个厚重得一如脚下黄土地的城市。
雨,从壶口怒吼而生,疾驰过仙气缭绕的药王山,飞过神秘莫测的秦陵,飞扬千里终于来到这里,滤去岁月的泥沙,带来春日的生机。
风,从秦岭烈烈而起,狂奔过曾经杀机重重的陈仓,踏过曾经大火冲天的咸阳,辗转千年,终于来到这里,褪去历史的风尘,带来春日的和煦。
这里是西安,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城市。
我们,在这个春日降临的城市,却有着远比这春日活力还要多的激情。
我们,共沐这温润的春风,望着那伫立千年的城墙,生活在这个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
我们,一步一步,走在西安的春天里,无惧,亦无悔。
主播介绍:周君,西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所做节目有《西安全视野》《西安之声》。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众所周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很多人都有过请客的经历。大家在乎的不全是宴席中美味,而是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热闹劲。陕籍作家贾平凹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主播魏夫涛的声音,来听一听贾平凹先生的请客观。
《说请客》(选自《自在独行》)作者:贾平凹
本期主播:魏夫涛,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
请客半日忙。大包小袋地从街上买着东西回来了,就操心自己的手艺,能否把一桌饭菜烹饪得有形有色有味,再是操心要请的客人会不会到来。一切都按心愿进行了,送走客人,满屋狼藉,身心仍是不累的,立在房门口要给邻居家诉说:“他是某某某呀!”某某某总是有权有势或者有名的人。
如果是男娶女嫁,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以及分到了房子,评上了职称,请客是熟人来,把一个欢乐扩大成十个欢乐。可某某某是何等人物,席好摆,客难请的。于是,请过了客的夫妇在这个晚上吃残汤剩水时,一个在说:“我真怕他不来的。”一个在说:“他总算是吃过咱们的了!”拿上等的饭菜给人家吃了,似乎那饭菜是多余的,像门口的垃圾,垃圾车来拉走了,就得感谢呀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请吃,有人吃请。请吃和吃请,都是一个吃字,人活着当然不是为了吃,但吃是活着的一个过程,人乐趣于所有事情的过程。在西方,社会靠金钱和法律维系,中国有时候讲究权势和人情,一切又都表现在吃。在普遍没有吃的时候,你冒着生命危险捕获到食物让我吃,这岂能不让我感动?当我们看见母鸡辛辛苦苦啄死了一条蜈蚣,锐声叫唤着小鸡来吃,就想到最初请客也就是这样吧。
最初的请客是一种抚养或者贡献,而现在的请客有些则沦落为一种公关。请客就请吧,帖子越来越精美,言语越说越诚恳。请客者大多是有求于别人,或者在求人前,或者在求人后,深谋的还有个早些渗渠,短见的只要个立竿见影,吃一次饭当然是送蝇头以图牛头。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不得不请客的人家请过客了,仍一脸无声的笑,拉拉扯扯的,一边送客走,一边要说:哎呀,天还早的,多坐会儿嘛!心里想的是“客走主人安,跳蚤蹦了狗喜欢”。若请吃了事未办成,吃过这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这一次也是“权当喂了狗啦!”吃请的呢,有帮了你的,就等着你有什么表示,连一顿饭也不请吗?或许也知道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他家里并不缺一顿吃的,吃请是一种身份和荣誉呀。
有的人却是吃请吃烦了,饭菜是人家的,肠胃是自己的,花时间,穷应酬,说免了免了,会给帮忙的。但不吃人家不相信,这饭是一种凭证,吃吧,实在是把自己做了人质,把肚子做了坟墓,一股脑儿地埋葬那些鸡鱼猪羊的尸体了。
可请吃的和吃请的哪里又会明白,人是离不得吃的,吃食的不同却要改变人的品种的。秃隼之所以形容恶丑、性情暴戾,秃隼的食物是腐肉;凤凰吃的是洁莲之果,清竹之实,凤凰才气质高贵,美丽绝伦。湖南人吃辣多革命,山西人吃醋少铺张,请吃者什么都让你吃,吃请者有什么吃什么,凡是胃囊什么食物都能盛的,少悟性,乏技艺,去干一般的官儿,只能肥头大耳。
说请客,社会上相当多的聪明能干之人其实是善请客而已,而被请者又有哪一个是讨妇乞儿?为请客如何费尽心机,赴吃请又怎样丑态百出,这其中生动的例子,随便在任何地方稍加留意,就能看到和听到,令人捧腹一笑。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没有被吃请过,却谁是没有请吃过呢?笑别人就笑自己吧,骂别人就骂自己吧。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鲁语与秦音交错,听陈爱美讲述祖辈 "闯关中"
很多人听过“闯关东”,却很少有人听过“闯关中”。100多年前,在辽阔的渭北平原上,曾发生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近五万山东人闯关中,在陕西开荒、扎根、融入,形成了渭北至今仍坚守着祖先文化传统的无数山东村。
今天,当你走进这些村落,依然会有老人说起祖辈传下来这段历史,尽管只是吉光片羽,难以拼凑,却鲜活如初。2015年,一本名为《叶落大地》的小说问世,作者吴文莉写下了这个从未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表现过的“闯关中”故事,还原了一百年前中国式农民大迁徙、重建家园的生活原貌。
这部关于漂泊挣扎、浴火重生的作品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尤其是那些至今生活在陕西关中的山东移民后代。这其中,就包括陕西著名主持人陈爱美。
陕西电视台播音指导、节目主持人,陕西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的第一任出镜播音员,戏曲专栏《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的第一任节目主持人。现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播音主持学院院长。
近日,陈爱美做客丝路阅读马拉松,跟我们谈起了《叶落大地》。作为在陕的山东移民后代,《叶落大地》所叙述的历史和陈爱美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家族往事相契。
陈爱美从小在陕西阎良的“山东窝”长大,能说一口地道的山东话,她曾在散文《追忆我的父亲》中写到少时住在阎良宝合村和山东乡亲往来的热闹情景,“之后有一段日子,一到晚上,家里总是坐满了人,大伯大娘叔叔婶子,大家围炕而坐,听父亲讲年轻时在西安城工作学习的新鲜事……父亲用地地道道的山东话绘声绘色地讲述,大叔大爷们也不时用山东话回应对答,无拘无束,浓烈夸张。”
陈爱美说,“我的祖籍是山东,我奶奶家是1890年从青州迁来陕西的,我姥姥家是1907年从高密逃荒过来的。吴文莉是我的老朋友,之前她写的《叶落长安》就是以1942年中原战乱饥荒为背景,讲述了河南籍的外乡人在西安五十年间的艰辛生活和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后来还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多次热播。然而我并不知道在此之外,吴文莉还记录了我们山东人‘闯关中’的这段历史,在她之前,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样一段恢弘岁月,因此,她这一举动让我感佩不已。为了这本书的写作,吴文莉一次次去临潼、阎良、富平等地采风、采访,和山东老人聊天,在我还不知道的时候,她就已经和我们山东的很多老老少少成为好朋友了。”
《叶落大地》的作者吴文莉
《叶落大地》一书展现了上世纪1898年至1937年,近五万山东人从山东漂泊挣扎到陕西并在此落地生根的生存传记。书中塑造了冬莲、桂枝、青女、谭守东等勤劳、坚韧的山东人形象,也刻画了高婆婆、德空、高宝娃等陕西人在接纳异乡人过程中的耿直、质朴,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侧面彰显出陕西文化的包容特质。
故事开篇以连年大旱闹饥荒为背景,主人公刘冬莲挺着大肚子和丈夫、女儿等一群山东人逃往陕西,不想刚过了潼关丈夫被黄河水卷走。为了给孩子一条生路,她又忍痛卖掉年仅三岁的女儿。之后,冬莲在关中热心老人高婆婆帮助下生下了儿子。冬莲和所有"闯关中"的山东人一样,头无片瓦、脚无寸地,一心盼着用双手开荒种地,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她的面前却有着无数想不到的困难……
在现场,陈爱美用声音对这一部分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用普通话、山东方言和陕西方言诵读了冬莲刚刚生下儿子后的故事片段。在陈爱美演绎的情节对白中,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山东女性冬莲,热心、耿直的陕西人高婆婆,人物之间揣测、好奇等细腻微妙的心理过程也在她的表达里无比传神。无疑,这其中倾注了陈爱美个人与这部作品的深度共鸣和独特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听!
如果你也曾读过这本书并深受触动、如果你正身处漂泊深陷困惑、或者只是刚刚听完了陈爱美的诵读就对那段历史发生了兴趣……2019年1月11日—1月17日,陕西省图书馆一楼展览厅将举办“阎良关中山东移民文化绘画展”,陈爱美老师主持了展览开幕式。欢迎带上你的各种感触来观览。在文字、绘画与影像中回到100多年前,去经历一场精神的寻找与扎根之旅,去走近一盏散发着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文化精神传承的温暖明灯。
文:小森林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音频制作:王珊 屈雪娇
编辑:小森林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出品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
没有比方言 更中国
这是说的平台 这是听的场景
拿起麦克风 用西安话 传西安风
“西安话 麦克风”每周六如约和大家见面以“清正廉洁“得名,以“酥软香绵”而受热捧的三秦名点,它究竟是什么好吃的呢?水晶透亮的它,也是老西安的精致下午茶
水晶饼是陕西名点。此饼不仅凉舌渗齿、甜润适口、酥软香绵,且饼面金黄,周帮白亮,饼馅透亮,好似水晶一般,既美味可口又美观精致。有句著名的话:“女人有两个胃,一个用来装正餐,一个用来装甜点”,那么放在西安本地人这里,可以这么说:陕西人有两个胃,一个用来消化面和馍,一个用来消化水晶饼。
据说水晶饼的扬名得益于宋代名相寇准。寇准19岁中进士,北宋梁德元年出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深得民心。百姓尊称其为“寇青天”。
有一年,寇准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探亲时,正逢五十大寿。乡亲们知道后,纷纷送来寿桃、寿面、寿匾等表示祝贺。寇准于是摆下寿宴邀请众乡亲共饮。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一个精致的礼盒,请寇准过目。寇准打开一看,盒中摆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一般的点心。在点心的上面还有一张红纸,写着:”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下面的落款是渭北老叟。这是对寇准最好的赞誉。
寇准心生感激,收下这份礼物,告诉自己要永保清正廉洁。他还根据这种点心的特点,给它取名为水晶饼,并吩咐家厨照此仿制,使他时时记住“廉洁”二字。水晶饼因而流传下来,久盛不衰。
水晶饼以西安德懋恭生产的最为正宗有名。德懋恭水晶饼是古城西安名特风味食品,因其馅晶莹透亮,犹如水晶而得名。是秦式糕点的代表,曾与燕窝、银耳、金华火腿齐名。
清光绪年末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避难到西安,曾在广济街口闻香停车,品尝了德懋恭生产的水晶饼大加赞赏,逐将其钦点为“贡品”,这之后德懋恭更是锦上添花,名价倍增。130年来,德懋恭人依据“德、懋、恭”三个字的语意去做人、经商,使德懋恭的名气越来越大,德懋恭水晶饼信誉越来越高。
其成品小巧玲珑,皮酥馅足,滋润适口,层次分明,油多吃而不腻,糖重入口渗甜,且以其浓郁的玫瑰和橘饼清香使人见即想食。水晶饼面色金黄,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银帮鼓鼓腔,红色印章盖中央”的赞誉。被称为“秦点之首”。一口酥软香绵的水晶饼入口,让我们在新的一年精神抖擞,一起追梦吧!
主播介绍:崔平,中学高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喜欢文学、摄影。“陕西话读陕西名著”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好声音。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编辑:皓月丨审核:何砾、陈颖 -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有馅儿没馅儿都好吃,据说它是西安冬天最牛的时令甜食?
柿子,这个只有在秋天和初冬季节可以吃到的食物,大多数地方只会将它直接吃,或者晒干吃柿饼。而在盛产柿子的西安,你可以吃到它的plus版——黄桂柿子饼和柿子糊塌,这就是西安本土最牛的时令甜食。
黄桂柿子饼和柿子糊塌每年秋天开始售卖,直到第二年四、五月份(现在正是时候啊)。过了这个季想再吃,就要等来年柿子下来的时候了。
这是一种用临潼特有的“火晶柿子”为原材料,将新鲜的火晶柿子打成浆,和面粉混合成面团,再包上黄桂酱、玫瑰酱、豆沙、枣泥、黑芝麻等馅料用手揉成团,整齐地码在煎锅中经过几番油炸煎制而成,成品两面鼓起,形似油糕而稍厚。
在关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轶闻: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以后,继续进军北京。起义军途经临潼县时,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短缺。临潼的老百姓为了慰劳起义军,便用当地盛产的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饼子慰劳起义军,让他们带在路上当干粮吃。由于这种柿子饼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起义军官兵食后精神焕发,斗志昂扬,英勇杀敌,很快以破竹之势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从此,每年秋季柿子成熟之时,临潼的老百姓都要做这种柿子饼吃。以后,柿子饼传入西安,经厨师的不断改进,最后成为现在的黄桂柿子饼了。
柿子饼一定要趁着刚出锅的热乎劲儿吃,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内馅绵软,入口香甜。若变凉,内部的糖份会凝结变硬,味道自然大打折扣。贾平凹曾写道:临潼有火晶柿,红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吃一想二,饱一人思全家。但季节有限,又不易带,遂柿子糊塌应运而生。
柿子糊塌与柿子饼略有不同,是没有包馅料的,把面粉加水和搅碎的柿子和匀,铺在一面凸起的特制容器上,放入滚烫的油锅煎炸。炸好的糊塌色泽金黄,油衣薄脆酥香,内里软糯香甜,咬一口看着热气从里面冒出来,感觉超级棒,捧在手心里更是温暖~吃起来感觉没有加糖,就是柿子本身的鲜甜,不腻人!
相较于黄桂柿子饼,我更喜欢柿子糊塌,一种食物让舌尖有了两种不一样的体验,油煎的酥脆与柿子的甜柔在唇齿间蔓延,在嘴里不断反复地回味,矛盾在一个小小的柿子糊塌上和谐地存在,这种纯粹的柿子香,让舌尖被无限的宠溺,竟让人有了幸福的味道~
今日主播:高爱红,中共党员,供职于西安市新城区、文化体育局,从事文化工作近二十年。下一期“西安话 麦克风”的主播可能就是你!让你的声音被西安听见。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音频主播:高爱红
内容统筹:陈克 屈雪娇
- Показать боль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