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如果生命还剩下10年时间,你要如何度过?
对于大多数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为时尚早,但对于谢微宁来说, 早在她年幼不懂事时,生活就已经告诉她答案了。
2022年,谢微宁被确诊为小脑萎缩,这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她会一步步失去说话、写字、行走的能力,直到躺在床上,因器官衰竭而亡——这是她亲眼目睹的,发生在舅舅、姨娘和妈妈身上的事情。只是当时她尚不能理解,疾病不仅侵蚀着病人的身体,还会夺走他们的尊严。
前不久,微宁把上一辈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发表在了我们的公众号上,你回复“小脑萎缩”四个字查看。
微宁说,她的舅舅和姨娘,什么都没有留下。她记录下这一切,是为了能让他们留下一些存在过的痕迹。
而如今,微宁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她自己即将失能的身体,还有心灵的煎熬和对母亲的愧疚。真故编辑部和微宁仔细聊了聊,发病之后,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打击,以及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她还能去做些什么。
【制作人员】
对谈者 / 谢微宁 一舟
策划 / 一舟
剪辑 / 一舟
编辑 / 温丽虹
文字整理 / 一舟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Nostalgic Piano - Rafael Krux
Pensive Piano - Jason Shaw
Mother - 久石让
-
一个月以前,TFBOYS在西安举办了他们的十周年演唱会。在路人眼里,那场演唱会最后发展成了三家粉丝的一场“战争”。
可以说,是TFBOYS的出现,让“养成系”偶像和饭圈文化开始在内地疯狂发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4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音悦V榜年度盛典上,粉丝们通过一系列打榜操作,让TFBOYS成功打败当时正火的韩国男团SJ-M,第一次登上了领奖台,获得了直播人气歌手和内地最具人气歌手两个奖项。自此,打榜、应援、做数据,这些来自日韩饭圈的文化,开始成为了内地粉丝圈的标配操作。
真故编辑部好奇,为什么明明是一家粉丝,却分化成了三家唯粉?为什么粉丝没有变成队友,而是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
从这些疑问出发,我们找到了几位TFBOYS的粉丝——两位团粉浅浅和小悦,以及一位王源的唯粉莱莱,聊了聊为什么三小只的粉丝之间没有友情,反而成了彼此的劲敌。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02:35 现场其实没有大家传的那么乱
04:27 被三家唯粉包围的团粉,不敢暴露自己的属性
08:45 心灰意冷的团粉,看完十周年感觉可以再爱十年
14:52 十年前开始追星,一步步“养成”TFBOYS
19:00 唯粉出场,只爱王源
21:28 十周年演唱会,不想再去第二次了
28:19 面对饭圈的规则,很无奈,也没办法改变
32:40 团粉亲身经历被唯粉线上攻击
36:38 唯粉之间没有友谊只有竞争,不可能和平共处
41:46 与其说是相互依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
42:46 追星最大的改变,是学会更爱自己
【制作人员】
对谈者 / 浅浅 小悦 莱莱 一舟
策划 / 一舟
剪辑 / 一舟
编辑 / 温丽虹
文字整理 / 一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Inspiration - Rafael Krux
Relaxing Ballad - Alexander Nakarada
Finally See The Light - Bryan Teoh
Lovely Piano Song - Rafael Krux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叶海燕。前不久,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小姐代言人」的退却》,她就是故事的主角。
在十几年前,天涯论坛和博客火热的年代,叶海燕是炙手可热的网络名人。她因在天涯论坛上发布自己的大尺度照片而爆红,后来建立了为女性发声的网站,开设「红尘热线」,倾听性工作者的心声。当时「女权」还不是一个流行词汇,她成为了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主义者,这个身份也成为了她那个十年的重要印记,如今叶海燕已「退隐江湖」,在瓷器店里,小心翼翼地经营着生意和婚姻。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和叶海燕聊了聊,一名女性主义者走入婚姻后的生活。我们好奇在爱情和自我中,她如何平衡或选择。如今的她又是用着怎样的方式继续关心、践行着女性主义。
当一个女性主义者走入婚姻,她还能坚守自己的理念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叶海燕的过去,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上回复“叶海燕”三个字,阅读这篇文章。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03:25 叶海燕的自我介绍:我靠画画和写字为生
05:28 35岁以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写作
07:44 从0开始,成为一个画家
12:42 人生的转折点:认识仁哥
15:52 要赚钱养家,牺牲自我,甚至失去了写作的表达欲和灵气
23:41 一个女性主义者怎么能出让自己的权利?
28:38 “女权”属于公共空间,但爱情是私人领域的事
31:24 婚姻带来的改变:我学会了爱
42:56 女权主义者有哪些特征?
45:15 我依然是一个坚定的女性主义者
【制作人员】
对谈者 / 叶海燕 一舟
策划 / 一舟
剪辑 / 一舟
文字整理 / 一舟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Noel - Jason Shaw
Gotta Keep On Movin - Bryan Teoh
Finally See The Light - Bryan Teoh
Aretha Franklin - (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al Woman
La Citadelle - Komiku -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曾经在流量爱豆身边工作过的人,她叫西西,在娱乐公司做了两年的“艺人宣传”。
这是一份许多人,尤其是追星女孩男孩们梦寐以求的工作。在大众眼里,做这份工作,意味着你可以和娱乐圈打交道,接触许多明星,掌握着外行人好奇又无处知晓的行业秘密和八卦。在娱乐圈聚光灯的笼罩下,不只是明星本人,明星工作人员的生活看上去也十分光鲜亮丽。
但是,西西在进入这个行业后,发现一切都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骄傲和满足的时刻也是有的,但她更多地在这份工作中感到疲惫和焦虑。
前不久,西西离开了之前的公司,我很好奇她的经历,于是和她聊了聊她的工作和她离开的原因,也谈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业真相。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28 Aussens@iten - Stefan Kartenberg
Mellow - Darkroom
The adventure - Komiku
Stay Quiet - Monplaisir
【制作人员】
对谈者/ 西西
策划/ 肖瑶
剪辑/ 瑞雪
文字整理/ 瑞雪
-
今天我们要聊的故事,跟妈妈有关。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叫 #带妈妈取环#,一位女性健康科普博主在话题下科普节育环的原理和副作用,分享大家带妈妈去取下节育环的故事。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关注到这个陌生的概念,并且发现,原来这个小小的金属环就藏在自己妈妈的身体里。
节育环是一种放置于女性宫腔内的避孕装置,它通过刮擦子宫壁使子宫内膜的无菌炎症加重,从而防止受精卵着床。市面上的节育环大部分到了一定的时间都需要更换,且对女性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我们的上一辈人,在带上节育环时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并且,据统计,1980年后的30年间,全国实施了3.46亿次节育环放置手术,而最后取出的节育环手术只有1.06亿次,这意味着,还有70%的妈妈的子宫内仍然放置着节育环,而这个环很可能已经严重超过了使用期限。
父母一辈缺乏的知识正在逐渐从子女们的身上获得补偿,了解了节育环的95后、00后,开始跟自己的妈妈谈论她们身体里的环。我们本期的三位讲述者就有这样的经历。通过与母亲共享身体的疼痛,他们也获得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Intuition - Quarkstar
Two Pianos - Stefan Kartenberg
Always Alone - Martijn de Boer
【制作人员】
讲述者/ 文静、水查、Q
策划/ 瑞雪
剪辑/ 小宽
文字整理/ 瑞雪
-
因为春节期间一条“独居女生被困浴室30小时”的新闻,独居的风险又再次被大家频繁提起。一人住的自由和快乐之下,是发生意外无人知晓的风险,有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是,与这种风险背道而驰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选择独居。《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9年时我国超过7700万成年单身人口独居,并且预计2021年将达到9200万。
这个庞大的群体催生出了许多讨论:独居青年为什么要独居?他们感到孤独吗?他们在生活中发生意外该怎么办?而这其中,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独居生活又有着不同的担心,这种区分在性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女性似乎承担着更多不安的感觉。
为了了解独居女性和独居男性,对一人住的生活分别有着怎样的忧虑,我们请来了两位朋友,一位是23岁的大文,一位是27岁的小杨,他们回答了关于独居的11个问题。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Crazy Glue - Josh Woodward
Lilly....so far away - Fireproof_Babies
The Quiet Time Before First Light - Squire Tuck
【制作人员】
讲述者/ 大文、小杨
策划/ 瑞雪
剪辑/ 小宽
文字整理/ 瑞雪
-
今天我们要聊的故事,和死亡有关。
微博上,有一个叫“逝者如斯夫”的账号,专门记录逝去之人。从2011年7月至今,这个账号已经发布了4593条动态。翻阅时间轴上的信息,像是在查看一块块“赛博墓碑”:除了吴孟达、科比等名人的讣告,更多的是普通人发布的关于逝去亲人、朋友的回忆。评论区里,陌生的网友们不约而同地为这些死去之人点上一根蜡烛。还有一些人,会在这个赛博公墓里,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
今天故事的讲述者小白,是一位97年的男生,曾经运营过这个账号近一年半的时间。他告诉我,做这份工作时,自己像是一位“网络入殓师”,在虚拟的世界里帮人们记录对亲人的想念。
而这份工作也并不轻松,他每天除了处理大量纪念逝者的投稿,也收到了一些遗书和抑郁症患者的求助。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From Dreams to Melanchol - Kai Engel
The Code of My Heart - gurdonark
【制作人员】
讲述者/ 小白
策划/ 肖瑶
剪辑/ Mizu
文字整理/ 肖瑶
-
在今天,性自由似乎是许多当代年轻人拥抱的观念。但是,在享受这种自由的同时,一些人也正在衡量背后需要付出的心理和生理成本。
前不久,豆瓣上有一篇关于“女性的性生活成本高”的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文章中,作者算了一笔账:即使是在正确使用避孕套的情况下,身为女性的她仍然会在避孕和预防疾病等事情上付出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也和身边的女生们聊了聊,发现她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焦虑。比如服用避孕药可能需要承受如异常出血、心情低落等副作用;还有女生提到,有了性生活后,她们跑妇科检查的时间变多了,而一次普通的全面妇科检查就要花费300到600元。
今天我们请到了其中的三位女生,聊了聊她们经历过的怀孕焦虑、妇科病和身体羞耻。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Memories - The Arctic Light
Wind on my legs - Monplaisir
Between Worlds - Aussens@iter
First stop - TRG Banks
A Reason To Smile - Pitx
The Parting Glass - Aussens@iter
【制作人员】
讲述者/ 小卡、Luna、鱼鱼
策划/ 瑞雪
剪辑/ 小宽
文字整理/ 瑞雪
-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抑郁患病率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
但是,目前,“青少年抑郁症”仍未在社会上得到广泛重视和讨论。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故事,来自闰土,她曾在2017年确诊抑郁。但据她回忆,早在高二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症状:比如,她每天至少需要花两小时才能入睡,而且每次考试头都非常疼。不过,在那个时候,未成年的她还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仅仅靠着吃中药调理,但根本不管用。
直到大学毕业,闰土才开始正视自己也许生病了的事实。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她不仅需要服药,还需要不停地和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抗争。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Memories - Lee Rosevere
Night Light - Blue Dot Sessions
【制作人员】
讲述者/ 闰土
策划/ 肖瑶
剪辑/ Mizu
文字整理/ 肖瑶
-
本期节目,我们要聊一个可能今天很多人都不大了解的职业,调查记者。
在国内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前,是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当时,许多调查性新闻报道推动了许多变化的发生,而成为一名调查记者,也是许多有志青年的梦想。但在2017年,一份关于国内调查记者行业生态的报告显示,研究过程中只能联系到175名调查记者,调查记者从业人数显著下降。
真实故事计划的创始人雷磊,曾经就职于南方周末新闻部,有过一段作为调查记者的职业经历。我们找到他,聊了聊当时的故事。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自己会在南周干到退休。
【时间轴】
06:31 在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新闻记者享有优厚的待遇
09:09 南周实习生卧底富士康,调查工人十四连跳案件
17:00 《碘盐致病疑云》记者:好的调查记者是一个优秀的“贼”,“偷”出那些不被允许发布的信息
20:00 从都市报纸的边角料里,挖掘调查性新闻的选题线索
24:07 做报道的初衷:推动社会对公共议题的关注
27:58 不留情面的编辑部评报会:主编曾经被记者批评哭
33:00 “编辑部里游戏竞赛一样的创造氛围,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36:37 在做调查记者的过程中,曾经被受害者家属当作获得高价赔偿的砝码
39:00 调查记者这类职业为什么会消逝?
47:04 “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后,商业推动社会进程的力量远大于当时的媒体”
50:29 我们今天还需要调查记者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he Directories - Howard Shor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 Howard Shore
Spring Rain - Aaron Ximm
Into The Mystic - Van Morrison
Dear God - XTC
【制作人员】
对谈者/ 雷磊
策划/ 肖瑶
剪辑/ Mizu、张航宇
文字整理/ Mizu
-
提起工作,许多在格子间里打工的年轻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每天都重复相同的生活好痛苦啊,不想当一颗螺丝钉。”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小杨,是一名90后北漂,他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为了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他还曾经在2019年离开北京,回老家徐州开店创业。当时,他希望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摆脱螺丝钉的命运,并实现财富自由。但小杨最后并未成功,一年后,他背负着几万元的债款回到北京工作。
重新回到北京后,小杨又回到了每天重复单调的工作节奏中,但他现在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之前那么不可接受了。他说,这种转变和他开店时碰到的一些人有关,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更真实和残酷的生活。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Reflections in Bossa 2 - Martijn de Boer
Calming Elegance - Jared C. Balogh
птичий бит -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е сегодня
【制作人员】
讲述者 / 小杨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张航宇
文字整理 / Mizu
-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开始养猫。
真故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负债养猫的年轻人》的文章,其中的主人公小艾是一位北漂女孩,养了一只叫丸子的异瞳小猫。即使在经济窘迫、自顾不暇的时候,小艾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给丸子最好的生活。
其实,除了小艾,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为猫咪付出大量金钱和情感的都市年轻人。对于他们而言,为什么愿意为猫咪付出这么多心血?他们和猫咪之间,只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吗?
我们找到《负债养猫的年轻人》的作者爆炸糖,和她聊了聊关于年轻人负债养猫的故事和观察。
【时间轴】
03:44 “猫没有那么社会化,不像人需要遵循很多东西”
07:45 为了给猫治病,花了几千块钱,因此负债
10:20 养猫像是在进行亲密关系的练习
15:06 人猫相处的状态,与当代年轻人追求的恋爱观很类似:既享受亲密,又保持相对独立
17:30 宠物摄影、宠物婚礼、宠物保险、宠物殡葬……当年轻人把宠物当做人一样对待,出现了越来越细分的宠物经济形态
20:01 通过照料宠物,年轻人开始提前面对生离死别
25:07 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将猫咪当作孩子养
27:01 独生子女年代,和动物的互动教会我们分享时间、培养耐性【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Banana Pancakes-Jack Johnson
Four Lean Hounds-Justin Rutledge
Skyler Stonestreet - My Favorite Song
Wells-Joshua Hyslop
Sam Reynolds - caroline
【制作人员】对谈者 / 爆炸糖
策划 / 肖瑶
剪辑 / 张航宇、Mizu
文字整理 / Mizu -
回顾2020年,虽然疫情打破了美好生活的平衡,但它也给了人们机会,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找到三位朋友聊了聊,他们在2020年的珍藏时刻。其中一位因为疫情经历了一场“结婚冷静期”,一位和自己离婚的老爸达成了和解,还有一位参与到救助宠物的行动中。
疫情还未过去,但生活仍然要继续。希望今天分享的三个故事,能陪伴大家顺利跨过新的一年。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Low & Low - Mothervibes / Elaine
Remedy for Melancholy - Kai Engel
Meekness - Kai Engel
Every myths are true stories - Komiku
【制作人员】
讲述者 / 朱亚楠、YOYO、陈小盐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
-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作家袁凌。在他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调查记者,前媒体人,知名作家,以及“非虚构”。当人们自然地将目光投向流量明星时,袁凌始终关切着那些沉默的普通人:矿难死者、留守儿童、被忽视的盲女…… 在他笔下,他们虽“命若青苔”,但自有一股生命力。
自1999年进入新闻行业,出身陕西小镇的袁凌也曾接近过主流意义上的成功。2005年,他时任新浪网新闻中心副总监,但对“成功人生”的恐惧莫名困扰着他;当他回头,记忆中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正快速消失。他想到“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袁凌选择了“自我流放”。他回到故乡村庄呆了一年多,“开始住在一个算命先生废弃的粮管所里,后来住在一个路边小店”,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写了20多篇,但直到十多年后才有机会发表。
这成了袁凌数十年来漂泊的开始,在村落和城市之间,他不断尝试接近记忆中的家乡,却总处于一种失败的状态中。他感到自己只是被迫去写一种漂泊、无根的境遇。而这种漂泊不安的境遇不仅是他的,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这期节目,我们和袁凌聊了聊新书《在别处》背后的故事,以及作为写作者,他如何理解时代进程下个人的命运。
【时间轴】
7:38 每个人都有乡愁,但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回到故乡
10:32 始终处于失败的状态:不喜欢分裂的状态,但被迫去写漂泊无根的东西
12:21 身为小镇青年,但害怕过上“成功人生”
18:04 写作的力量源于母亲和外婆:她们像大地一样,让人不至于感到完全漂泊无根
20:39 故乡是一种精神资源吗?
22:05 要习惯“在别处”的漂泊状态,并在其中寻找答案
22:55 回不去的故乡:被城镇化消灭得很厉害,找不到安顿的感觉
24:30 关于故乡的梦:「在别处」和「在家乡」是一种循环,人在其中来来回回
28:42 时代和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人们失去了把生活变个样的能力
34:06 面对社会对个体选择的限制,“把自己作为方法”真的可行吗?
38:43 今天我们真的拥有自由吗?
42:11 如何理解“有用”: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有限的用处,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蜉蝣 - 齐秦
Balance - Komiku
Far from home - Kai Engel
The Broken - Admiral Bob
家(Ⅲ)- 罗大佑
【制作人员】
对谈者 / 袁凌
策划 / 肖瑶
剪辑 / 张航宇、Mizu
文字整理 / Mizu
-
今年年初,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件,造成3死4伤的悲剧。其中,一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不幸遇难。在网上的评论中,除了替这位中国遇难者哀悼,也有人对在美留学的学生表现出不理解:“美国这么危险,如果是我,就算去了之后发展前景再好,我也会选择留在国内”。
翻阅社交媒体上关于美国的新闻,有诸多类似于“2020年美国近2.7万人因枪死亡”、“美国新冠肺炎超2523万例”的消息。对于那些从未到过美国的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美国的确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
但是,对于那些仍然选择赴美念书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想什么?当真正身处于美国社会中,是否有过感到不安的时刻?他们关于美国的想象,是否受到过冲击?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做出回国,或是留在国外的选择的?
我找到两位有过在美留学经历的朋友,和她们聊了聊,关于赴美留学想象的变化,以及她们如何在整体趋于保守、排外和混乱的留学环境中,做出关于学业、生活的选择。
【时间轴】
11:46 最开始对美国的想象:言论自由、注重人权、年轻开放……
16:57 在洛杉矶附近的小镇亲历不一样的“BLM”活动
19:18 留学生的自我身份识别时刻:用中文名,还是英文名?
25:15 持枪抢劫、杀人、种族歧视……在美国,我们是否有免于害怕的自由?
35:40 疫情之下的美国:戴不戴口罩变成一种政治问题
38:56 疫情之中,各国媒体对他国情况的报道失真了吗?
44:24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理解国外的防疫政策,以及来自他人的偏见?
52:56 推特宣布封杀特朗普,人们重新思考言论自由
56:44 一味通过媒体看世界,会把立体的世界扁平成单一的标签
58:30 “我倾向于留在美国,因为这里有更合理的工作制度,但如何赡养老人让我发愁”
1:08:46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回国,现在我从美国来到英国,也是在从一种「美国中心主义」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1:19:52 留学后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到了异国他乡之后,反而更能确信自己是中国人
1:24:55 如何从自己的身份出发理解“多元化”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im Walker - It Hurts the Heart
Serrini樹妮妮 - 若葉之年
【制作者】
对谈人 / 子涵、小李
策划 / 肖瑶、鲁瑶
剪辑 / 张航宇
文字整理 / Mizu
-
这个冬天,来写字楼送餐的女外卖员越来越多了。她们大多是四、五十岁的样子,用口罩和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在过往印象中,人们早已习惯用“外卖小哥”“外卖大叔”等名号称呼外卖行业从业者。我很好奇,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进入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力的行业?她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编辑部的阿诗聊了聊,她曾经带着同样的问题采访了好几位女外卖员,并写出《女性外卖员挤进系统》一文。
她说,这些女性外卖员大多是农村女性,家中无地可种,只得外出谋生。受疫情影响,不少人之前谋生的出路断了,只得另谋它法。而外卖工作具有低门槛、多劳多得、时间自由的特质,这让她们可以同时兼顾赚钱和照顾家庭。但当她们进入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也遭受了不少来自同行和顾客的歧视。
今天,我们邀请阿诗来说一说在文章之外,她在采访中看到了什么,那些女性外卖员背后的家庭和生活是怎样的。
【时间轴】
4:40 送餐途中,来自男外卖员的恶意:“你们女的,跑不过我们男的”
6:25 除了男性,毕阿姨在送餐时也会收到来自女性的偏见
8:31 回家无地可种,赚钱少还会遭到乡亲非议,毕阿姨夫妇从农村来到城市讨生活
9:28 送外卖之前,毕阿姨还做过6年保洁工作,但那份工作赚钱少还要被管,她觉得很憋屈
10:25 多劳多得、时间自由……相较保洁工,毕阿姨更喜欢外卖员自由的工作模式
12:09 阿诗亲自和毕阿姨一起跑了一单外卖,真正体会到外卖员的辛苦
15:11 许多女外卖员的家庭常态:孩子留在老家照料,自己和丈夫外出打拼,和孩子的关系日渐生疏,但也无能为力
16:47 女外卖员的一天:送餐,做饭,送餐,睡觉
18:45 阿诗:阿姨她们不大愿意说自己累的时候,因为累对她们而言成为一种常态。相较于过去干农活、做厂工,送外卖好像更轻松一些
20:07 这个冬天,为何女性外卖员越来越多?
24:31 有读者指责女外卖员家穷还要生育二胎,阿诗:有时候在农村,生孩子可能是她们跳脱现状的方式
26:25 阿诗:我和毕阿姨像是可以互相关心的陌生人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unset on the beach - Komiku
【制作人员】
讲述者 / 阿诗、毕阿姨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
文字整理 / 张航宇
-
如果要盘点真故2020年的年度词汇,“小镇做题家”是很难回避的一个。
当出身小镇,擅长应试,却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年轻人,把这个词视作自嘲和自怜的普遍表达,我们还想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只针对当下的回声。
如果我们看向更长的时间线,会发现70、80后中同样不乏“小镇做题家”。真故创始人雷磊出身于一个偏僻乡村,依靠高考走出家门,而我也有相似的经历。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分享关于各自困境和选择时,发现不同代际的想法差别很大。
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天,“小镇做题家”格外引发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在2021年伊始,我们想把这个讨论分享给大家——从两代人的个体故事出发,聊一聊“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选择和困境,也希望可以从更大的层面探讨一下今天“小镇青年”还可以往哪里走。
【时间轴】
11:38 进入大学后,高分带来的优越感逐渐丧失,开始质疑自己的“做题家”身份
13:02 在职场上,因“小镇出身”遭受质疑和攻击
14:37 在面对真实世界,并开始独立地探索自我时,感到强烈的迷茫与不适
16:00 进入大城市生活之后,局限的小镇视角对自我职业选择、恋爱观念带来了挑战
18:45 迷茫和矛盾:“无法在大城市落脚,但也不想回家”
20:18 两代小镇做题家自白:80后 vs 90后“小镇做题家”有何不同?
24:49 试图挣扎外界标准对自己的束缚,但也害怕面对打破束缚后的未知状态
29:09 从时间维度看“小镇做题家”的诞生:70后、80后“小镇做题家”仍然可以通过高考等途径达成阶层跃升,但如今,人们通过同样途径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能性正在下降。
31:54 互联网媒体创造出诸如“财富自由”、“一夜暴富”等梦幻的泡泡,给年轻人带来遥不可及的梦
34:37 “小镇做题家”如何处理自我期待与外界期待之间的落差?
38:20 接纳自我身份,同时不断实践,把做题的方式运用到解决现实难题中
39:42 自我写作和记录,或许可以成为重新思考和接纳“小镇做题家”身份的起点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Hometwon - 大沢伸一
カラフル - 山下智久
Brand New Day - Emi Meyer / 瀬川英史
【制作人员】
对谈人 / 雷磊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
-
提起“女性友谊”,许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闺蜜”这个词,而一提到它,人们又会联想到姐妹吵架互撕、互相算计等负面事件。脆弱、虚情假意,似乎成为了闺蜜故事的代名词。但是,这恰恰是对“女性友谊”的窄化想象。
最近,编辑部里的女孩子们在追一部叫《流金岁月》的新剧。她们说,剧中的姐妹情很吸引人——当朱锁锁从舅妈家搬走无处可去时,蒋南孙二话不说为她提供了住处;当蒋南孙因父亲破产落魄时,是朱锁锁倾尽全力帮助她重回正常生活。两人的神仙友情恰如亦舒在原著中所写:“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轻视。”
没有狗血的争男人桥段,也没有因为虚情假意的奉承,有的是惺惺相惜的彼此扶持。这样的神仙友谊只存在于电视剧中吗?现实中的女性友谊长什么样?2021年伊始,我们找了几位女孩聊了聊她们的友情岁月。
-
前段时间,我认识了春良,一位北漂的80后,也是一位新手爸爸。他告诉我,妻子难产那天,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艰难和疼痛。在情感的冲击下,他选择停薪六个月回归家庭、照顾小孩。
在女性生育话题讨论日渐激烈的今天,“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许多女性的共同焦虑。而春良的选择,展示了一种男性参与家庭分工的新尝试。我很好奇,在他变成“全职爸爸”的六个月里,这种努力是否有效,家庭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也希望借这个故事,展示一种新的家庭关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3:44 “全职爸爸”的产前准备:读文章,和女性朋友聊天,了解“产后抑郁”是什么
07:50 “为了防治产后抑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转移老婆的注意力,让她投入到工作中”
09:34 面对停薪留职的选择,春良的妈妈一开始并不是十分理解
11:42 春良的“产房噩梦”:第一次体会到女性的痛
21:55 妻子在产后偷偷发布动态表达无助,春良安抚妻子的情绪
25:23 “全职爸爸”初尝试:前两个月,照顾老婆比照顾宝宝更多一些
28:36 “全职爸爸”心得:照顾孩子很让人崩溃,比出门赚钱付出更多心力
33:08 家庭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共同付出
34:26 和妻子的关系就像是“合作伙伴”,培养一个孩子像是在做一个“项目”
36:35 如何看待大多数男性在育儿中的缺位?
【本期使用的音乐】
Borrtex-Happy Holidays
Andy G. Cohen-Warmer
Martijn-Nocturnal Improvisations
岩井俊二-阳光
岩井俊二-转校生
【制作人员】
对谈人/ 春良
策划/ 肖瑶
剪辑/ 张航宇
-
在今天,其实有很多人会发现,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相爱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人们仍然在尝试各种方法:比如刷约会软件,或者参加相亲局。
最近,我们的编辑杨柳去参加了一场陌上花开的985相亲局。在现场,她看到了一种“绩效化”的爱情:在背负高房价压力、没有时间谈恋爱的都市生活中,一群人聚在一场线下相亲局里,进行着像面试一样的“八分钟约会”。希望快速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和ta建立一段少风险、少负担的亲密关系。
杨柳本人是一位95后,在她看来,在今天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脆弱的人们是需要爱的支撑的;爱,充满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甜蜜和痛苦,同时 ,它也可以是有多元形式的。
今天,我们请来杨柳一起聊一下关于“爱”这件事:她自己在985相亲局中看到了什么?她在自己的6段恋爱经历中有过哪些转变?当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慕强”的恋爱叙事,现实中两性关系充斥着暴力和伤害,缺失了爱的教育的人们还可以有哪些关于“爱”的想象?假如现实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恋人之爱,我们是否还有别的关于“爱”的选择?
【时间轴】
03:35 在北京初雪那天,我参加了一场985相亲局
07:15 八分钟约会:在相亲局进行的“面试”
11:17 参加“绩效化”的相亲局就该被指责吗?
16:36 “当今社会评价女性的体系太单一了”
18:44 理想的恋爱关系:不是“势均力敌”、“灵魂伴侣”,而是“志同道合”
27:39 青少年时期,被恋爱小说和言情剧塑造的“恋爱模板”:青梅竹马、打小三、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31:07 大学之后,影响恋爱观的影视作品:从《爱乐之城》和《婚姻故事》聊起
37:50 “女性主义是允许失败的,我不必成为某一种特定范式的女性”
40:36 当代人的“摩登爱情”:最爱的还是自己
42:45 爱是痛苦的
47:53 交友软件中的“速效商业”爱情
49:55 爱是有不确定性的,交友软件会放大这种“不确定性”
53:09 “我们普遍缺乏爱的教育、练习,害怕受到伤害,又渴望得到理想的爱”
01:05:03 母胎solo、空窗期两年……单身潮中的年轻人还有别的选择吗?
01:06:57 听爱情课的感觉:爱可以有多种形式,爱情只是其中一种形态
01:09:30 “人机之恋”:在与AI的交互中寻求依偎
01:12:58 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愈发常态化,我们更需要爱的支撑
01:17:30 “我们不要变成孤岛,要有爱的联结”——爱父母、爱朋友、爱来自附近的“陌生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Little Tomcat Instrumental Version-Josh Woodward
Everyday-赵正熙
Jenny-Natalie Prass
Gentle Joy-Martijn
【制作人员】
对谈者/杨柳
策划/肖瑶
剪辑/张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