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пизоды
-
在三月即将结束之际,我们讨论了本月上映的两部女性电影:《还有明天》和《初步举证》。电影分别讲述了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妇女争取基本权利,和2017年开始的Metoo运动中,具体的女性个体争取和抗争的故事。
我们分别从影片的美学风格、题材、及相关女性主义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还有明天》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来时的路,女性权利始于一张选票。到了《初步举证》,部分女性已经成为这个父权社会游戏规则的胜出者了,但当女性成为性侵案件的受害者,会发现由男性制定的游戏规则往往不适用于女性的生命经验,于是女性再次站出来反抗不公平的体制。我们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女性主义学习的,在分享了我们的生命经验和思考之后,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觉醒,开始推石头,明天一定会更好。
0:00:48:两部电影刚好对应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和第四波女性主义运动
0:02:18:《还有明天》继承意大利粉红新现实主义传统
0:03:30:女性身体与电影镜头的韵律性
0:04:27:黑白影像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选择
0:06:27:本片从性别与阶级两方面“改写”了经典意大利电影
0:08:27:以舞蹈呈现暴力:暴力是受害者与施害者的一场共舞
0:09:07:舞蹈和商业广告的形式都体现了女性的一生是一场建构
0:10:48:暴力:与战争的同构性和代际遗传性
0:12:19:暴力是高度性别化的现象
0:13:05:暴力是父权制度下男性气概的建构
0:14:10:施暴的欲望生成无从追究,只能用法律阻断暴力的传播
0:15:05:视听语言制造了暴力的“仪式感“,传递了暴力的恐惧
0:16:20:围绕选举的剧情的争议
0:18:03:电影对家务劳动的呈现以及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研究理论
0:21:20:电影中的母女关系描写如同一场接力
0:24:20:《初步举证》中Jodie Comer的精湛演技
0:27:05:戏剧文本的精妙
0:27:55:背景的案例架象征人类的法律实践,而法律是由男性所书写的
0:28:30:本剧与“me too”运动的背景交织
0:32:19:第二波女性主义中的“性议题”
0:35:12:戏剧的现实回响:推动英国立法改变
0:36:02:麦金农论“性同意”
0:38:00:me too运动让我意识到自由是有性别的
0:40:00:女性主义学习让我对新自由主义下的精英话语祛魅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电影
《还有明天》宝拉·柯特莱西 2023
《初步举证》贾斯汀·马丁 2022
《My Mad Fat Diary》蒂姆·柯比 / Benjamin Caron 2013~2014
《killing eve》荣·伊斯特 / 达蒙·托马斯 / 哈利·布拉德比尔 特拉·科拉迪 / 阿努·梅农 / 艾米莉·阿特夫等 2018~2022
《好东西》邵艺辉 2024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 2023
书籍
《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凯瑟琳.A.麦金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上海三联书店
音乐
Outkast - B.O.B.
1 in 3 (I’m Fine) Rebecca Taylor
-
自上映起截至2月23日,动画片电影《哪吒2》的电影票房已经突破127亿,登顶全球电影票房冠军。这一现象级的作品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不禁好奇这部电影为何有如此魔力。
从古老的儒道释文本,到丰富的影视形象,哪吒的身影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吒2》用数据改写动画电影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写我们记忆中的少年英雄叙事。对于成长于九十年代的主播们而言,哪吒是一个经典的反叛形象,他反父权,反威权。这种反叛是出于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普世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随着城市化的潮水席卷华夏大地,激烈而决绝的反抗消融在“家庭之爱”的温和叙述里,哪吒的形象是否失去了几分叛逆?
本期播客我们将从自身的观影感受开始,将饺子版本的哪吒与记忆中的经典作对比,分析为何这个形象没有得到我们的喜爱。其中有剧作上的缺憾,也有一以贯之的性别视角缺失。而这次春节档的大获全胜,与其说是电影本身的胜利,不如说是电影工业化的胜利。
01:05 《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是一个文化现象
02:00 哪吒的起源,以及不同年代的影视文学改编
03:50 《哪吒闹海》和反叛精神扎根童年记忆
PART1 观影感受
05:10 电影中把低俗当有趣的一些情节设计
08:40 没完没了的男性在大银幕撒尿情节?
10:20 Get不到的流行文化梗
PART2 人物塑造
11:35 哪吒的“魔丸”人物塑造以及三次肉身重塑
13:15 整体上低幼化的人物改编
14:35 哪吒的反抗性已经大大缩减
16:20 哪吒的“魔丸”属性并没有深入Nature VS Nurture的心理学探讨
17:44 哪吒的“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本土化改编及被收编
20:10 禅宗对于哪吒的“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解读是超越的
PART3 家庭关系
23:15 新版对于哪吒的家庭关系的改编,尤其是李靖形象的重塑
24:55 新版的改编与城市化和中产化的关系
26:35 母亲牺牲以及让女性人物牺牲换取男性主角成长的设定非常陈旧
28:53 男性爽文套路和女性人物设计的典中典
30:00 女性观众难以带入“好大儿”主角
30:45 哪吒是无性别的人物形象
PART4 社会环境和舆论基础
31:35 哪吒面临的舆论基础从深得民心到避而远之
34:35 “他人即地狱”的叙事机制
37:08 春节档中的“屠城”设定
40:00 我能共情的是改编后的申公豹
42:00 电影的成功少不了庞大的视效团队的辛勤工作
43:25 周楞伽的《哪吒》反抗到底
46:50 哪吒是流动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哪吒闹海》[Nezha Conquers the Dragon King] (1979).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唐探1900》[Detective Chinatown 1900] (2025). 导演:陈思诚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Creation of The Gods Ⅱ: Demon Forces Demon] (2025). 导演:乌尔善.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 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 Paramount Pictures.
《速度与激情10》[Fast X] (2023). 导演:Louis Leterrier.
书籍
《三教搜神大全》(元代)佚名.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影印清叶德辉校刊本)
《西游记》吴承恩. 《西游记(校注本)》. 黄肃秋, 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封神演义》许仲琳. 《封神演义(校注本)》. 陆树仑, 竺少华, 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五灯会元》(宋)普济. 《五灯会元》. 苏渊雷,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 《景德传灯录》. 顾宏义,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哪吒》.周楞伽.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音乐
《闹海》- 哪吒乐队
-
Пропущенные эпизоды?
-
本期节目我们将近几个月跟女性相关的热点议题串联起来进行探讨,包括由苏敏阿姨真实故事改编、尹丽川执导的电影《出走的决心》,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杨圆圆执导的纪录片《女人世界》,一代言情小说家、作家琼瑶在家中“翩然”远去,以及邵艺辉导演本人遭遇的舆论争议等热点话题和议题。我们从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女人从父权制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的故事,并持续为女性力量所感动。我们最后再次谈到了生成女人的概念,并从金斯伯格大法官的经历中学习女性做事的方法。在2025年到来之际,我们祝愿每一位听众新年快乐,平安喜乐~
4:16:《出走的决心》描绘了一种普遍的“一女三吃”式的女性命运
5:10:《出走的决心》中女主的2.5次出走
7:00:身为“父亲的女儿”的厌女机制
9:08:男性获得权力,女性获得责任
10:38:女性出走的欲望也是人对自由和审美的精神性渴望
12:17:婚姻幸福的女性出走的“合法性”
13:45:女性进城务工对农村父权制的松动
16:05:因为金爱烂爱上韩国女性文学
17:33:《素食者》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暴力
18:40:韩江的小说“精神分析”倾向明显
20:32:”成为植物“是对暴力的绝对拒绝
23:00:女性对暴力的体察具有独特视角
24:25:”成为植物“也是对女性”洪荒之力“的肯定
25:47:《女人世界》中人的生命力盖过了议题性的批判
26:50:Cobie做衣服也是一种反抗的方式
29:00:琼瑶作品中”情“作为一种反抗方式,继承了五四传统
32:35:物质至上时代谈”情“是否已经不合时宜
33:28:从琼瑶的逃离宫廷叙事到甄嬛传”熹妃回宫“观众对权力态度的转变
36:52:琼瑶对”父权“的细腻体察和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38:52:琼瑶的作品也遵循了言情小说写作的套路
41:00:”打小三“的叙事中的厌女机制
49:15:女权代表RBG是如何在实践中做事的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电影
《出走的决心》尹丽川 2024
《东邪西毒》王家卫 1994
《好东西》 邵艺辉 2024
《赤裸裸》迈克·李 1993
《女人世界》杨圆圆 2024
《还珠格格》孙树培 1998
《情深深雨濛濛》李平导演、琼瑶编剧2001
书籍
《素食者》韩江
《心灵革命》李海燕
《阅读浪漫小说》珍妮斯·A.拉德威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孙萍
《金斯伯格大法官》简·谢伦·的哈特
音乐
《Love again》Late Troubles、Reonda、罗可居
《this feeling 》Alabama Shakes
-
上个周末我们一起看了《好东西》,在其中我们发现了与导演首部作品《爱情神话》一脉相承的创作痕迹,如都是都市轻喜剧,都发生在上海梧桐区,都有孩童视角等。也发现了一些镜像关系:从上海土著到异乡人,从男性到女性……
影片最打动我们的是其中对女性情谊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呈现。节目一开始我们以各自的人生经验为根据,聊起了女性友谊对我们的馈赠。还有美剧如何塑造了我们对都市生活方式的想象。随后我们就影片的人物塑造展开漫谈,最后提到了一些影片瑕不掩瑜的小缺憾。
总体而言这部影片具有浓烈的女性视角,十分贴合当下都市女性的生活。我们很推荐大家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充满新意的电影,也希望各位“都市丽人”继续勇敢地去生活,去感受,去探索。
Part1 主题:女性友谊和都市生活方式
02:20 《好东西》的推荐语
04:01 《好东西》的观影体验跟《芭比》很像
05:10 最受感动的是女性朋友大城市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07:08 两位友人谈起女性朋友一起走夜路,相互打捞
09:38 《欲望都市》等都市喜剧对我们的影响
11:13《老爸老妈浪漫史》等美剧对我们的都市生活启蒙
Part2 人物:《爱情神话》和《好东西》的异同
12:40 《好东西》的主要人物介绍
14:22 女性故事围绕关系,而男性故事则更符合所谓的“英雄之旅”
16:10 《好东西》中的女性角色没有了传统意义的“女性气质”
19:18 王铁梅理性而思辨,小林感性而柔软
20:36 王铁梅和小林的关系是流动的,密友、母女和情人
22:43 三位女性的共同养育也是流动的
24:42 "女权表演艺术家"前夫哥
28:39 跟父权划清关系的男性小马
30:06 “儒家大孝子”性缩力满满
32:43 父权制特产一种"空心"男人
34:40 线上交友的文化是非常有毒的
Part3 视听:遗憾与突破
36:50 邵导润物细无声地处理结局的方式
39:20 邵导对音乐的运用,也是双刃剑
43:29 邵导对声音的使用很别致
45:35 美术置景太“小红书”化了
46:19 《好东西》的“新”:我们不要再玩他们的游戏了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爱情神话》邵艺辉 2017
《老友记》大卫·克雷恩 玛塔·考夫曼 1994
《老爸老妈浪漫史》卡特·贝斯 克雷格·汤姆士 2005
《欲望都市》 戴伦·史达 1998
《曼哈顿》 伍迪艾伦1979
《午夜巴黎》伍迪艾伦 2011
《爱在罗马》伍迪艾伦 2012
《神秘列车》 贾木许 1989
《凡尔赛》加里·勒斯培 2015
音乐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Iris DeMent
《蜜湖》- 简约情人
《旧社会顶穷的人》还潮
I put a spell on you-Screamin' Jay Hawkins
-
久违的一次录节目,我们首先回顾了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的几部电影,其中,我们关注到《抓娃娃》首先是一部以刺激观众的爽点为主的一个娱乐产品。其次,创作者虽然触达到了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主体性的剥夺,以及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但创作者却采取了捣糨糊的方式处理了这个议题。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了《逆行人生》这部电影,并从优绩主义精英价值观以及传统家庭叙事等方面展开进一步讨论。最后,我们引申至去年年末的《年华不能停》,讨论了工作的异化和狗屁工作对人的异化,以及为什么女性能够书写新的叙事。
05:16: 哭片当道,情绪电影席卷院线。
05:55: 新旧叙事轮番上演
06:50: 中年男性依然是院线电影主角大多数
07:30: 新媒体作为宣发手段对情绪电影的促进作用
10:06: 《抓娃娃》对童年创伤处理过于轻巧。
12:50: 娱乐至死的产品本质与批判性天然不相容。
13:45: 《抓娃娃》设定与男性爽文套路高度一致。
15:54: 《逆行人生》是“鸡汤现实主义”电影。
17:25: 《逆行人生》依然缺乏对系统的反思和批判。
20:28: 高志垒人物高度典型化,堆砌感严重。
21:45: 配角也十分“工具化”。
23:35:《逆行人生》对“优绩主义”的推崇,从电影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说都有些“过时”。
28:55:电影对家庭关系的呈现十分真实,对亲情的歌颂却令人不适。
36:38: 至少真实地展现了骑手的生活。
37:28: 电影的目的是安抚“中产阶级”对于阶级滑落的恐惧。
40:30: 创作者没有区分奋斗和“rat race”带来的异化。
42:05: “解构”的视角是否更契合时代风貌?
44:45: 《年会不能停》通过年会反映了新自由经济的发展历程。
45:40: 影片是《狗屁工作》的影像化。
46:44: 影片中女性角色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反抗,而男性顺应了制度。
49:00: 从“生成女性”的概念来看女性主义缘何能团结一切受压迫者。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电影
《抓娃娃》闫非 / 彭大魔 2024
《姥姥的外孙》帕特·波尼蒂帕特 2024
《祝你幸福》 康博 2024
《出走的决心》尹丽川 2024
《逆行人生》徐峥 2024
《1984》迈克尔·莱德福1984
《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5
《美丽心灵》朗·霍华德 2001
《黑镜》奥图·巴瑟赫斯特 / 尤洛斯·林 / 布莱恩·威尔许等 2011
《年会不能停》董润年 2023
书籍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孙萍
音乐
《湘江中路》庄达菲
《打工累》大鹏、白客、庄达菲、孙艺洲
-
七月已经过半,我们才聊起上个月的上海电影节。电影节是城市的文化盛事,也是影迷的狂欢。在上海的年轻影迷身上,我们看到了热爱文艺的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们也回溯了各自在上海的生活经验。这座提前一百多年进入现代生活的城市,哪怕已经被景观化,但依然提供着一种精致的小资想象。小资即小市民,市民生活有庸俗的烟火气,但也有一种温馨的可爱。就像黑塞在《荒原狼》中写道:“我住的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不是贫民窟,我一直都住在小市民的安乐窝中……”。市民精神在我们看来也象征着摩登,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就是分寸感和边界感。虽然这样的想象和摩登精神在一个特殊的春天中断了,但我们依然相信它的扎根和复苏。最后我们漫谈了各自在上影节看的电影,对于梦君而言这是一场大师祛魅之旅,而晓碧从影展的编排上看到了反战的主题。最后我们以对女性主义创造一个无战争世界的畅想结束了这次深夜对谈。
Part 1 生活在上海:漫谈与回望
01:36 从上影节抢票聊起,伤痕与治愈
02:55 《爱情神话》:小红书打卡式景观化的上海
05:07 城市的士绅化
06:50 张爱玲的市民生活视角
07:25 上海的市民生活和现代摩登精神
08:20 与上海建立联结始于与陌生人联结
10:45 市民精神的表达
11:16 年轻人带来治愈与希望
12:25 在失序中,身体诉诸于暴饮暴食
13:21 寻找到一种救赎
15:08 通过运动改变自己
16:08 一边遗忘,一边铭记
18:15 上海的现代性
Part2 上影节我们看了什么电影
20:20 上影节,对大师的祛魅之旅
21:45 刘别谦《女儿王莲香》
24:45 塔可夫斯基《牺牲》
28:33 安东尼奥尼《呐喊》
28:50 杜拉斯《恒河女》和《卡车》
31:13 《长别离》
34:05 宝藏导演:史云梅耶
35:22 重读经典:《最后一笑》
40:00 重读经典:《大都会》
42:10 宝藏导演:增村保造
46:15 用女性视角看战争的荒谬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爱情神话》邵艺辉 2017
《女儿王莲香》刘别谦 1920
《爱比死更冷》法斯宾德 1969
《牺牲》 塔可夫斯基 1986
《呐喊》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57
《恒河女》玛格丽特·杜拉斯 1974
《卡车》玛格丽特·杜拉斯 1977
《长别离》 亨利·科比 1973
《广岛之恋》阿伦·雷乃 1959
《爱丽丝》等 史云梅耶 1988
《最后一笑》F·W·茂瑙 1924
《大都会》弗里茨·朗 1927
《M是凶手》弗里茨·朗 1931
《清作之妻》 增村保造 1965
《妻之告白》增村保造 1961
《伦敦生活》菲比·沃勒-布里奇 2016
书籍
《上海摩登》李欧梵
《副领事》玛格丽特·杜拉斯
《劳儿之劫》玛格丽特·杜拉斯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上野千鹤子
《明智的孩子》安吉拉·卡特
音乐
Georges Delerue — Trois petites notes de musique
-
徐誉庭编剧并执导的剧集《不够善良的我们》在刚刚过去的4月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豆瓣上超过15万的观众对其进行了评价和打分,其中近一半的观众给了五星好评。在剧集播出之初,剧集引发观众惊呼:"台剧已经到达next level了",但在大结局中简庆芬认爱回归家庭,Rebecca患乳癌去世的设定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以至于豆瓣评分从9分跌至8.3分。
剧中男性角色中心位置和隐身与现实中的男性的第一性位置和隐身是同构的,剧中两位女性关于“事业还是家庭”的选择与现实中女性选择的分野也是同构的,而关于该剧“新”与“旧”的讨论本身也映射了现实中关于女性议题讨论的撕裂。事实上,这些争议和撕裂均源于一个共识,就是女性的选择太少了,无论怎么选择,每一条道路都是崎岖而艰辛的。这是一个苦涩的现实。尽管该剧在两个主播内部也存在争议,我们还是尽可能坦诚地完成了充分的表达,最后agree to disagree。同时,我们也认为,有争议是好的,自由地表达本身是我们所珍视的。
06:18 社交媒体“视奸”作为切入点很当代
07:44 双女主作为女性故事的常见设定
12:45 本剧结局引起的争议
17:30 简庆芬人物塑造的成功
19:30 简庆芬回归家庭的选择之辨
25:26 Rebecca人物塑造的成与败
38:35 人物的死亡是创作的偷懒还是仅仅体现一种命运的偶然
41:30 Rebecca人物的“陈旧”之处与“独立女性”之间的矛盾
53:20:两女一男中的男性角色塑造
56:10: 何瑞之“忠孝”难两全的道德冲突
60:00 东亚家庭的无爱之苦
63:40 剧集对看护工作的细腻描述打开了新的视角
71:20 女性之间最后的临终关怀:是“情敌”是友人也是母女
74:00: 两位女性的结局激辩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两生花》基耶斯洛夫斯基 1991
《花与爱丽丝》岩井俊二 2004
《青蛇》徐克 1993
《七月与安生》曾国祥 2016
《我的天才女友》S1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2018
《繁花》王家卫 2024
《荼蘼》王小棣 / 黄天仁 2016
书籍
《恋人絮语》[法] 罗兰·巴特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音乐
《善良的我们》蔡健雅
-
本期我们想要聊一聊最近在大陆上映的《坠落的审判》。这部电影的首映嘉宾会谈掀起了一阵小小的喧嚣,旧制度下男性的傲慢展露无遗,与影片的女性视角形成了有趣而讽刺的映照。
我们首先从性别视角谈起,谈论了庭审戏带来的“猎巫”感,和性别倒置的不可能性。电影层面,人物的精彩塑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所谓“弱势”的男性,被围剿的女性还是敏感的孩童。而电影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通过不同的媒介展现了真相的多义性,二是展现了共同生活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聊了聊关于婚姻生活的经典影片,看不同的大师是如何从各自的视角去呈现和解读共同生活这一复杂主题的。
PART1 《坠落的审判》观影感受
01:28 对女人的审判与中世纪“猎巫”
04:10 波伏娃的主体性选择与普遍的社会偏见
06:45 拥有知识的女性让人害怕?
07:48 “女强男弱”的脚本缺失
10:01 电影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互文
12:10 电影中的多视角解读
13:30 创作者的困境
16:20 Samuel 的困兽之斗
20:45 孩子丹尼尔代表电影叙事的重要视角
23:50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相信一种真相
25:08 电影的观赏性很高
28:22 桑德拉·惠勒拥有把人吸进去的表演能力
PART2 共同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30:19 弱势的人如何与强势的人相处呢?
34:22 亲密关系的双方要不断地重申主体性和自我空间
38:20 桑德拉的消极抵抗
42:28 桑德拉和Samuel的创作者身份
47:05 男性为什么不能为妻子的成功喝彩?
48:50 历史上的“背后的女人”
50:50 金斯伯格夫妻的“女主外男主内”
PART3 延伸环节:婚姻故事的影视探讨
54:32 伯格曼的《婚姻场景》
59:20 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的婚姻故事
62:22 诺亚·鲍姆和《婚姻故事》
63:50 《坠落的审判》反类型的结局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复仇之日》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1943
《圣女贞德蒙难记》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1928
《亿万》 尼尔·博格 布赖恩·科佩尔曼等 2016
《托尼·厄德曼》玛伦·阿德 2016
《西比勒》茹斯汀·特里耶 2019
《提行李箱的人》香特尔·阿克曼
《婚姻生活》 英格玛·伯格曼 1973
《婚姻生活》弗朗索瓦·特吕弗 1970
《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 2020
《革命之路》萨姆·门德斯 2008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斯拉沃热·齐泽克 2013
《女人就是女人》让-吕克·戈达尔 1961
《夜》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1
《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60
《格林伯格》诺亚·鲍姆巴赫 2010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2023年9月,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的《可怜的东西》获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在奥斯卡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则只提名了最佳影片而未获奖;导演奖项方面,均只提名而未获奖;主要的奖项还是艾玛·斯通的最佳女主角。影片在奥斯卡获奖的包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妆发。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评论是非常两级化的。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打着女性觉醒的旗号,实则剥削女性一部非常割裂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分离的艺术拼贴电影。在简单回顾了导演的创作序列之后,我们首先谈论了影片中主要男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其中对父权制避重就轻式的展现。
接下来,我们着重探讨了影片中在女主角贝拉的人物塑造上的生硬感,以及男性创作者对于女性生命经验和女性成长失真的想象。尤其是,在男性创作者的视角中,性以及对于女性性自由的鼓吹都被夸大了,性被赋予了过剩的意义,而这依然未能逃脱将女性客体化的叙事窠臼。
最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电影中长期存在的男性凝视是如何一步步经由形式所建构出来的。正如“用主人的工具无法拆除主人的房子”一样,用男性凝视的电影语言也拍不出女性主义的电影,更重要地是,我们振奋于女性创作者持续地对抗电影所谓“主人的工具”,并创作出“新”的电影。
Part 01 剧情的刻奇化和人物的空洞化
06:35 男性凝视的语言如何能拍出女性觉醒的叙事?
07:58 欧洲审美大杂烩
09:21 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真实性VS贝拉人物塑造上的生硬感
Part 02 女性觉醒、性解放和性的过剩意义
14:10 对SEX猎奇化和景观化的呈现对大多数女性而已是一种冒犯
25:10 女性壮游更多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34:15 性解放与性压抑是一体两面的
Part 03 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
36:00 电影中的男性凝视传统
42:00 《可怜的东西》中所反映的男性凝视
50:45 那些善于拍女性的男导演们
52:00 对女性创作的未来展望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 1941
《第二生命》约翰·弗兰克海默 1966
《堕落天使》王家卫 1995
《船续前行》费德里科·费里尼 1983
《龙虾》欧格斯·兰斯莫斯 2015
《宠儿》欧格斯·兰斯莫斯 2018
《发条橙》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1
《朗读者》史蒂芬·戴德利 2008
《碧眼武士》厄尔·A·希伯特 / 简·吴 / 瑞安·奥洛林 / 迈克尔·格林 / 孙诺 / 阿兰·泰勒 / 艾伦·万 2023
《巴黎最后的探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1972
《云上的日子》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维姆·文德斯 1995
《戏梦巴黎》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2003
《感官世界》大岛渚 1976
《诸神的欲望》今村昌平 1968
《色戒》李安 2008
《女人步上楼梯时》成濑巳喜男 1960
《送我上青云》 滕丛丛 2019
《野蛮人入侵》陈翠梅 2023
《鹦鹉杀》麻赢心 2023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尼娜·门克斯 2022
女性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让娜·迪尔曼》《家书》等
阿涅斯·瓦尔达:《短角情事》《克莱欧的五到七》等
书籍
《始于极限》[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身为女性的选择》[日]上野千鹤子 / [日]信田小夜子
《性史》福柯 [法] 米歇尔·福柯
《电影批评》戴锦华
《第二性》[法] 西蒙﹒波伏娃
论文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劳拉·穆尔维 1975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本期我们聊了聊开年大热的韩剧《好久没做》,这部剧在一月期间以9.1分的高分霸榜豆瓣高分剧集榜,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我们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两重批判视角,解读了东亚社会爱欲消失的现象,到底是父权制下无真爱,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导致的呢?
我们首先探讨了以房产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对普通人造成的经济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对爱情和婚姻造成的影响。我们提出资本主义上班制也是亲密关系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并且谈论了当代社会的“高学历贫困”现象。
接下来,关于剧集本身,我们各自例举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出轨组合,以及其中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包括无爱的家庭妇女,向年长男性投诚的豪门赘婿,充满交易性的婚姻制度等。
最后我们回顾了剧中男女主角的恋爱和婚姻历程,从婚姻制度本身到出轨,我们探究了出轨的原因,并对婚姻制度产生了反思。
00:28 韩剧具备很深的社会性和文学性
01:06 两个主播做播客的初衷
02:30 LTNS剧情简介
Part 1 资本主义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03:48 LTNS 中的房贷困境引发了我们的共鸣
05:22 买房与婚姻绑定,是一种资本的手段吗?
08:55 年轻人开始发疯是对体制的反抗
10:22 资本主义的上班制使得亲密关系难以为继
13:30 夹缝生存的年轻人:高学历贫困现象
Part 2 婚姻为何令人感到压抑?
17:20 老年出轨组: 年龄和性别的双重社会因素
20:00 情感关系的新脚本
24:05 同性伴侣组: 婚姻的本质是交易
Part3 人为什么会出轨?以及对婚姻制度的反思
28:12 Samuel和友真:强势的女性和失权的男性
30:00 被女性压制的男性通过出轨等手段找回自己的的支配感
30:55 重新定义"性感"
33:37 “男性肉体出轨,女性精神出轨”这样的叙事太陈旧了
35:50 哪种出轨可以接受呢?
37:15 “人类的花心本质很可能是一种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
42:00 夫妻性格的不同似乎是婚姻破裂的一个原因
44:40 男女主角摆脱婚姻带来的制度性压迫之后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我的解放日志》金锡允 2022
《春夜》安畔锡 2019
《密会》安畔锡 2014
《鱿鱼游戏》黄东赫 2021
《黑暗荣耀》安吉镐 2022
书籍
《罪与罚》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夹缝生存》[美]阿莉莎·夸特著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美] 邦海伦·菲舍尔著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这个春节档,贾玲导演的第二部长片《热辣滚烫》成为讨论度最高的电影,截至目前(上映20天),总票房33.33亿,也是内地票房榜的冠军。这期播客中,我们首先讨论了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喜剧桥段的失效,围绕”贾玲减肥“霸屏式营销,人物塑造上的优势和遗憾,以及贾玲”真诚”作为创作武器的杀伤力。
接下来我们从创作者意图,视听和立意等方面对比讨论了《百元之恋》和《热辣滚烫》,我们认为前者是一部基于现实主义的励志电影,而后者是一部忽略了人性褶皱的、黑白分明的情绪电影。
我们还讨论了几部聚焦女性打拳的电影。我们为女性创作者在这些电影中呈现的不被性化的女性身体而感动不已,同时对女性“变瘦-变美-变强”沦为因果链条的叙事保持警惕,在保有穿衣和身材自由的基础上,我们渴望的是一个身为弱者也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
我们尤其喜欢2023年由陈翠梅导演的电影《野蛮人入侵》,创作者引领我们挣脱思想牢笼,探寻身体上的自由,同时也解构了类型片的叙事。
最后,我们谈论了身为女性与身体的关系,并祝愿听众朋友们在新的一年与身体和解,爱护自己的身体。
Part 01《热辣滚烫》的讨论和争议00:57喜剧桥段的“尴尬”之处。
02:13情绪与真诚作为贾玲电影的最大杀器。
04:14视听语言和剧本的不足
06:12当贾玲瘦身成为影片营销的最大噱头,到底是电影的悲哀还是女性的悲哀
07:58以自身经验为创作素材是否是女性创作的特点?
10:33人物塑造上的成与败
15:47归根解读是一部展现“草根逆袭”的情绪电影。
Part 02 与《百元之恋》对比:视听,剧本,立意17:24《百元之恋》更聚焦日本社会性问题。
17:38对于普通人而已,“赢”是一种稀少的感受。
18:35两部电影结尾的对比:踢开渣男VS不拒绝渣男,网络热梗VS真实人生。
23:03《百元之恋》里印象深刻的镜头语言。
27:58《百元之恋》落脚于性别和阶级的结构性问题。
31:35教练提供的第三方独立视角很妙
34:19父权制还是资本主义,女性必须二选一吗?
Part 03 当女性开始真·打拳36:25女性审美争论的焦点:女性美的标准里父权制塑造的成分到底有多高
36:55目前女性美只能是自由主义取向。
40:46变瘦变美变强的因果链条是否是另一种压迫?
41:45“具身性”的概念引入女性主义,打破男性对强壮肉体的垄断
44:20部分女性打拳电影介绍。
46:45《百万美元宝贝》中保守自由主义对女性的塑造居然还不错?!
47:57《野蛮人入侵》拓展了女性主义的想象。
54:37《惠子凝视》中对“自我”的刻画和“弱者”视角很具备女性主义思想
Part 04 与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54:37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复杂感受与和解。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热辣滚烫》贾玲 2024
《百元之恋》武正晴 2014
《百万美元宝贝》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2004
《野蛮人入侵》陈翠梅 2023
《惠子,凝视》三宅唱 2022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电视剧版的《繁花》一经播出,就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本期播客,我们以王家卫影迷的视角,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这部剧的看法。
我们首先比较了小说、舞台剧和电视剧三个版本《繁花》的特点。如同剧集一开始播出就遭遇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质疑到上头”的过程。面对珠玉在前的舞台剧改编,剧版《繁花》的改编思路和基调在前期也遭受到了不少批评。我们列举了文学影视改编的案例,讨论了导演对文本阐述的自由度。
其次我们各自吐槽了《繁花》中不喜欢的点,包括改编的疑云、内容的转向、表达和主题上的割裂。短暂的吐槽过后我们从视觉风格、空间还原、音乐的使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表达了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独具风格的视听语言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作为王家卫的招牌,依然被复用在《繁花》中。“下凡”的王家卫为广大的国产电视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点燃了人们对那个逝去的年代的热情,掀起了一股全民怀旧的风潮。
虽然《繁花》已经不是繁花本花了,王家卫还是墨镜王本王吗?我们在这期播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期主播】梦君,巴黎三大电影系,前海外版权从业者,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小红书【梦的精神角落】
晓碧,巴黎一大电影系,前影视制作行业从业者,公众号【纸言片羽】
Part 01 三版《繁花》感受
00:51 两位主播观看 《繁花》小说的感受
03:12 梦君观看忠于原著的《繁花》话剧,像是一副众生浮世绘
06:30 文艺作品影视化的难点,以及作为对原著的补白的《繁花》剧集
09:50 王家卫比娄烨更适合改编《繁花》吗?
Part 02 《繁花》吐槽大会
12:18 不喜欢喜欢商战的部分,强慕杰人物过于单薄
14:08 结尾几分钟还以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
16:03 《繁花》剧集在主题上和人物塑造上的割裂
17:07 《繁花》技术上是王家卫,但内容上已经不是熟悉的王家卫了18:51 《繁花》这段“上海往事”,怀旧大过于批判
21:10 《繁花》响得挺噼里啪啦
Part 03 从王家卫影迷的角度,《繁花》表彰大会22:20 视觉风格来讲,《繁花》是很王家卫独一份的
30:08 《繁花》还原90年代上海的都市空间的同时,在空间营造上是虚实结合的
34:30王家卫擅长用音乐叙事,通过音乐把宝总和雪芝、玲子、汪小姐的关系说清楚
42:05 剧情开始觉得好看是从第8集和第9集开始
43:16 对于剧情有一种从质疑到上头的状态
45:35 人物的华彩完全弥补了剧情上一些“行活”的流水线感
52:20 食物映照了宝总和雪芝、玲子、汪小姐和李李四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55:21 王家卫电影里的女人很少为男人“要死要活”过
57:20 王家卫作品里的这群男女是典型“不孝子女”?
58:28 《春光乍泄》是王家卫电影序列的一个转折点,下期再聊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花样年华》王家卫 2000
《东邪西毒》王家卫 1994
《一代宗师》王家卫 2013
《爱神》王家卫 2004
《阿飞正传》王家卫 1990
《旺角卡门》王家卫 1988
《春光乍泄》王家卫 1997
《东成西就》刘镇伟 1993
《食神》周星驰 2004
《美国往事》赛尔乔·莱翁 1984
《了不起的盖茨比》巴兹·鲁尔曼 2013
《王冠》菲利普·马丁等 2016-2020
《东京爱情故事》永山耕三、本间欧彦 1991
《继承之战》马克·米罗、亚当·阿金、亚当·麦凯、安德里杰·帕瑞克 2018-2023
书籍
《繁花》 [中] 金宇澄著
《海上花列传》[清] 韩邦庆著
《红楼梦》 [清] 曹雪芹著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著
《第一炉香》[中]张爱玲著
《色戒》[中]张爱玲著
《教父》 [美] 马里奥•普佐
《理智与情感》[法] 简•奥斯丁
《霸王别姬》[中] 李碧华著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涉过愤怒的海》于2023年11月25日上映,一经上映,电影中对于代际关系的探讨、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聚焦,及其关于家庭中“爱的缺失”主题的直白展示,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期播客中,我们首先谈论了各自对《涉过愤怒的海》的观影体验,从电影的剧作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探讨了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
接下来,我们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创作序列谈起,分别引入了性别视角、导演的创作路径、父亲形象的塑造等角度畅聊了我们对这位导演电影风格的看法和感受。
最后,曹保平导演在其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重构引发了我们对华语电影及西方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进一步讨论,我们发现无论是华语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存在对父权结构的反思、对“失权的父亲“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家庭进一步崩坏和瓦解这一主题的探讨。
结尾,我们认为,携带原生家庭创伤成长起来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重新养育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爱、创造爱、生产爱。
Part1《涉过愤怒的海》观影体验03:56:《燃冬》VS《涉海》,一种与市场热度相反的意见。06:12:《涉海》作为一部类型片的得与失。13:50 :《涉海》的成功之处:对父爱的颠覆、原生家庭病态的展现和人性的试炼。17:30:结尾的败笔。20:25 :对于原生家庭的审判引起观众的深深共鸣。Part2 曹保平电影序列以及其对父亲形象的解构
20:27 :曹保平电影回顾。20:33:以性别视角看《烈日灼心》。
24:00:从《狗十三》到《涉海》,对父亲的批判渐强。
24:54:曹保平在做类型片的时候一直在做反类型的人物。
27:44:巧合—曹保平剧本里的一把双刃剑。
33:18:曹保平目前最佳:《狗十三》
33:53:“中式残酷青春物语”。
37:50:《狗十三》中的经典父亲形象。
40:36:世界是“爹的套娃”。
44:33:“长大是不断受锤的过程”,放眼望去大家都是“挨了锤的牛。”
Part3 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47:21:男人“喜”当爹作为影视剧常见的升华男性道德手段。
53:47:盘点影视作品中令人难忘的父亲形象。
1:07:55:原生家庭之苦可以超越。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曹保平电影序列
《光荣的愤怒》2004
《李米的猜想》2008
《狗十三》2013
《烈日灼心》2015
《涉过愤怒的海》2023
其他影视剧
《推手》李安 1991
《喜宴》李安 1993
《饮食男女》李安 1994
《冰风暴》李安 1997
《燕尾蝶》岩井俊二 1996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 2001
《漫长的季节》辛爽 2023
《封神》乌尔善 2023
《那人那山那狗》霍建起 1999
《一一》杨德昌 2000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 1953
《托尼厄德曼》玛伦·阿德 2016
《快乐结局》迈克尔·哈内克 2017
《父亲日记》伊斯特凡·萨博 1966
《魔王》玛丽路易斯·依莉贝 1931
《橡皮头》大卫林奇 1977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
爱情的起承转合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所有人对于爱情的美好想象。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走向美好的结局。在漫长的父权历史中,女性离婚的权力充满限制,甚至被剥夺。哪怕到了今天,离婚依然被视为是不体面的事。《再见爱人》将目光聚焦于婚姻生活中的裂缝,让我们不再忌讳爱情的终结。
我们首先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对两性关系的“桎梏”,以及这种性别分工被颠覆后对两性心理和两性关系带来的影响。其次引入“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来解释女性除了家务之外还额外承担的另一种隐形劳动。这种劳动让女性陷入了情感枯竭的地步,却得不到承认。
面对社会的转型时期,女性和男性在某种程度上都实践了或多或少的解放,但是思想和社会的脚本依然有陈旧的残余。两性如何面对这样的“新旧”之争?而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当下,觉醒的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爱情”?女性主义在提供思想上的解放之余,是否能在社会实践层面上构建新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我们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人类对爱与支持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不管它来自于怎样的形式。而当爱走到尽头的时候,愿我们都有勇气去感激曾经的相遇和面对未来的人生。
00:48 女强男弱的婚姻,男性和女性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05:05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造就了婚姻中的“怨女”
06:30 什么是情绪劳动?
10:50 情绪消极的一方,实则要求伴侣在承担情绪劳动
12:25 关系中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4:20 男性只在追求阶段提供高强度的情绪劳动
16:35 从校园到婚纱的爱情,高中生的示爱方式在成熟的关系中不适用了
20:50 女性对男性的想象也是陈旧的
22:30 经济上强势的女性,在结构上仍然是弱势的
25:25 思想观念摩登的女性,为什么依然难以离开一段疲惫的婚姻?
27:35 被爱者面临的“脚本缺失”
30:40 平等互爱的“脚本缺失”
34:40 现代爱情中,双方共享的信号和代码消失了
38:22 衡量亲密关系的心理学模型
40:00 女性的被呵护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
49:30 女性主义是创建互帮互助的网状结构
54:20 日剧中的小型照护型社区的样本
57:30 愿你有结婚的勇气,也有离婚的勇气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我的前半生》沈严 2016
《恋恋笔记本》尼克·卡萨维蒂 2004
《流星花园》蔡岳勋 2001
《爱情而已》陈畅 2023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 2023
《色戒》李安 2007
《四重奏》坂元裕二 2017
《重启人生》笨蛋节奏 2023
《大豆田永久子和她的三位前夫》坂元裕二 2021
书籍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美] 杰玛·哈特莉著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法] 李维·施特劳斯著
《心是孤独的猎手》 [美] 麦卡勒斯著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
《阁楼上的疯女人》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爱,为什么会痛》[法] 伊娃•易洛斯
《阅读浪漫小说》[美] 珍妮斯•A. 拉德威
《女性主义四十年》[日] 上野千鹤子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播客
[随机波动] EP122.再见爱人,再见张春
-
作为在大城市独自工作和生活的女性,我们发现婚育的叙事越来越成为横亘在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一个巨大的分歧,身为女儿的我们曾经享受过父母强大而温暖的庇护,但是身为女性的我们却感受到的是不同身份的重重割裂,我们想从与父母的相处谈起,探讨造成这种割裂感的原因是什么。
当作为“出走的娜拉”,我们自以为从父权制的传统叙事中走出来时,在大都市谋生的经历又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东亚社会常见的阶级跃升叙事背后,无处不在的新自由主义陷阱如何编织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我们尝试一种work life balance的路径时,我们发现自己偏离了社会主流。
我们还追溯了各自在法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试图寻找到一种介于中间的叙事,在卷与躺平之间,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还有别的道路吗?
最后,热爱电影的我们分享了两部跟女性处境和女性生活相关的电影,通过解读电影映照我们的现实...
00:17 :¨非主流¨女青年
00:34 :要¨面子¨的父母和¨懂事¨的女儿
08:40 :女儿既想摆脱母亲又很理解母亲
17:32:¨出走的娜拉¨ 遇上¨狗屁工作¨
30:04:在法国遇见另一种叙事
44:32:文学艺术拓展了女性生活图景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怒呛人生》2023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 2023
《弗兰西丝·哈》诺亚·鲍姆巴赫 2013
《朱莉和朱莉娅》诺拉-艾芙隆 2009
《圆月映花都》埃里克·侯麦 1984
书籍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 [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
《毫无意义的工作》[美]大卫·格雷伯著
《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
《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美]克劳迪娅·戈尔丁著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无版权音乐)
播客
[EXTENDED] EP1.在上海|跟随苏州河,记忆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