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千语千寻播客首次出外景了!我们来到有“微博第一画家”之称的薛继业老师工作室,一边喝茶,一边撸猫。上月,“老薛小画——玩物养知”在大千画廊正式开幕,老薛也借“玩物”这一看似戏谑的人生态度,构建了以笔作口侃侃而述的新“文人画”世界。老薛说跟他采访,笔访一百字,面访长篇小说。本期播客只从这次聊天中截取了1/3的长度,但精彩程度已不亚于以往任何一期。适合煮一碗面,轻松侃,慢慢听。
嘉宾:薛继业(画家、雕塑家)
01:07 自媒体兴起了,我也开始画水墨了
09:22 画钟馗就是因为“好卖”
10:14 我从没觉得“艺术家”有神圣感
16:09 画家也分“演奏家”和“作曲家”
17:49 画着玩儿进广美的“理科尖子生”
20:59 改革开放与“85新潮”的来袭
28:12 在体制内画插画几年后,我“下海”了
34:38 同样是买画,中外藏家大不同
36:50 作品“上链”NFT,第一次就卖了500多份
46:46 画画儿,别忧国忧民,开心就好
封面图:薛继业水墨作品《六鬼渡钟馗》
展览信息
薛继业:老薛小画——玩物养知
展期:2021.06.19 – 2021.07.18
地点 : 大千画廊 Daqian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797中街1-22幢一层2号 大千画廊
老薛的微博视频节目丰富多彩
薛继业的近期油画作品
吸猫钟馗 34x22cm 2021
“老薛小画——玩物养知”展厅现场
-
插画行业,仿佛是创作者们在实现“艺术自由”前,首先实现“面包自由”的一个可靠途径。当媒介模糊了艺术与商业的界限,离开乌托邦,脚下沾满泥土,你是否还能仰望当年的星光?我们邀请了前驻馆策展人天墨,聊聊他从美院的课程学习,到驻馆策展时的兼职创作,以及彻底拥抱自由后的挣扎与收获。
嘉宾:天墨(自由插画师,前驻馆策展人)
4:02 从经书到艺术流派,溯源插画的来龙去脉
8:04 插画师之道:在艺术家与设计师之间反复横跳
10:29 艺术家做插画,是降维打击,还是离开乌托邦?
17:15 内卷严重的插画行业存在鄙视链吗?
25:01 给小说画插图,就如同给电影画分镜
28:34 给吴昌硕一部ipad,他也能画插画
33:32 班克斯、霍克尼、沃霍尔等大艺术家的“插画视野”
38:14 插画也是“艺术为人民”的一种方式
封面图:天墨的插画作品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内容:
天墨为黄晓明的公益展绘制的插画作品
邱丹丹的插画创作
天墨为小说绘制的插图
徐克的分镜手稿
David Hockney和他的Ipad创作
“民以食为天——邱志杰的市集书写”三源里菜市场现场
-
Eksik bölüm mü var?
-
眼前的水不是水,你说的墨是什么墨?丛老师最近策划了一个打破我们传统“水墨”印象的展览,召集了徐冰、田黎明、李津、刘庆和、展望、武艺、史金淞、汤南南等一众中国当代艺术大咖,而展品除了传统的架上,还有雕塑、装置甚至实验影像。我们正好也借此机会和他聊聊:为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水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材质了?而它的多元性又如何理解?
嘉宾:丛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学术总监)
封面图:当代水墨艺术家李津《足食者》 (局部)
• 本期你将听到 •
00:21 嘉宾求“黑粉”,让我们开一场水墨“奇葩说”
05:18 为什么装置、雕塑和实验影像也算“水墨”?
汤南南《高山流水》
单屏彩色录像,14m16s
4K,16:9
2020
史金淞 《松NO1 双重版》
青铜、实木、漆
180x146x233cm
2021
06:42 董其昌不会说,我画的是“中国画”
13:39 “水墨逻辑” ≠ 东方性?
毕加索的水墨自画像
23:34 徐悲鸿对水墨的探索也很“当代”
28:36 西方看水墨,仍是一种殖民者视角
2013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水墨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井上有一:东瀛的钟声”
32:18 推动水墨的资本在想什么
37:56 当代水墨: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回应
香港水墨艺博
-
一到春秋,就仿佛到了“怀疑人生”的季节,各大国内外拍卖市场风起云涌,几个“小目标”就为买一张纸,豪车名表在其面前不值一提。关于拍卖行,我们听说了太多传说,却不知其真实面貌。拍卖行的工作看似飘在云端,实际上更需要脚踏实地地耕耘。其实一家伟大的拍卖行,往往还有着超越交易层面的历史使命。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一位拍卖公司的朋友,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嘉宾:伊人
1:30 嘉宾介绍:一场改变“命运”的拍卖会
7:42 工作日常:我在拍卖行译梵文
15:10 我有一幅祖传的画,能拿给拍卖行上拍吗?
17:42 一场几个“小目标”,拍卖行到底能赚多少钱?
21:25 举报!全世界的拍卖行竟然公然卖“假货”?!
24:45 拍品的价格由谁来定?可能打听到内部价吗?
26:34 没有拍不到,只有想不到!陨石专场登场
32:50 扒一扒拍卖的起源:从古希腊“新娘拍卖”说起
35:43 原来不是长得帅就行?拍卖师的大学问
39:36 你说,拍卖现场打电话的那群人是不是“托儿”?
41:05 免费与珍宝零距离:来拍卖预展“摸一摸”吧
42:26 拍卖行和画廊既然都能买画,去哪儿买更好?
46:54 神秘的“大藏家”,拍卖行如何维护?
47:35 想进拍卖行工作?光鲜背后的不为人知
49:30 拍卖行的使命:人类文明的搬运工
-
常玉成为2020年度交易额冠军的艺术家,他本人也渐渐变成社交媒体上一个不再小众的谈资。作为上世纪前期赴法留学的一员,我们不禁联想起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刘海粟等同期的艺术先驱,揭开他们脸谱化的一面,聊聊他们对艺术策略的抉择与艺术使命的自觉,以及带给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启示。
嘉宾:丛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学术总监)
0:23 嘉宾介绍
2:08 为什么我们现在开始喜欢常玉了?
5:40 那届留法学生,背负的是救亡图存的使命
9:05 灵魂拷问:古典还是现代?
17:06 20年代的巴黎,时代激荡的中心
22:04 徐悲鸿的野望:被艺术耽误的社会活动家
31:10 顶峰之战:北平(央美)VS 杭州(国美)
36:53 我们走向世界时,究竟拿什么代表东方?
封面图:徐悲鸿夫妇在常玉的画作《牡丹》边合影 -
展览太多了,到底怎么看呀!对于这个问题,艺术从业者的我们也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网红展”?去逛美术馆到底意义何在?为了让你走进美术馆,策展人都是怎么想的?我们抓来了大千的副馆长张锐来一起讨论讨论。
嘉宾:张锐(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0:58 嘉宾介绍:我在翡冷翠学艺术
5:05 你的看展初体验如何?
10:50 作为业内人士,你如今是怎样看展的?
17:00 我们其实很需要“网红展”
25:20 “网红展”是艺术与技术的错位?
27:44 “大师巡回展”跟“IP展”,好像不是两码事
31:11 业内人士的美术馆打卡姿势
32:28 手机上就能看的画,为什么还要去美术馆看?
34:50 我看不懂艺术展 ,还要去看吗?
38:14 “请享受这份‘不明白’的悸动”
41:10 看展之前需要做功课吗?
42:50 展览前言看不懂,是我没文化吗?
封面图是艺术家李明维的作品《移动的花园》,参观者可以免费领取一朵花,并送给离开美术馆后遇到的第一个陌生人。 -
毫不避讳地说,我们是北京一家民营非企业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的员工,我们在这个节目里会邀请到一些和大千相关的艺术圈朋友们加入我们的聊天话题。但是呢,因为我们实在只是两个“nobody”,从业经历也尚浅,我们个人的言论其实也不能完全代表这家美术馆。只是我们更加想借助这个平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邀请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想要去深入交流的朋友们。
封面图来自微博@局外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