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大多时候如此

    美剧广告狂人是一部讲述六七十年代美国纽约的广告从业者们人生百态的一部剧。在剧中,一位女企业家告诉 男主 Don Draper 自己从未爱过。男主的回应道:“她还未爱过,所以她还未出嫁。” 我曾经有一次给卖尼龙丝袜的写过这样的广告语。你以为爱情是心中触电般的感觉吗?那种爱情既不能用来吃喝,也不能带来工作,你难道要为了那个就抛开一切结婚生子么?你感受不到爱情是因为爱根本不存在。你所谓爱情的东西是我这种卖尼龙丝袜的家伙捏造出来的。
    广告狂人所描述的六十年代,民用消费猛增,电视等新的大众媒体兴起,对如何促进市场营销的研究也变成了一个热门的学界话题。这个话题甚至从商业研究里出圈,涉及到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今天我们邀请到了 反对消费主义的 消费者心理学家彗星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神经科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跨界。

    大纲

    01:38 神经科学是如何介入消费心理学的
    11:56 你能喝出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区别吗:品牌的心理效应
    22:35 弹幕吸引的眼球:眼动与注意力
    41:18 看预告片的你会为正片买单吗:脑电图与吸引力
    48:55 攻克消费者的多种感官
    56:51 每件衣服都让你满意:脸部表情与喜爱
    01:07:10 只听副歌决定一首歌是否走红:AI 与金曲
    01:15:40 Neuromarketing:以神经科学作为方法的营销学?

    延伸阅读/ 提到的研究 /

    经典事件:(百事 vs 可乐)2004 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盲测实验,发表在 Neuron 上,他运用 fMRI 的数据,证明了在有品牌标示,人们认为自己在品尝的是可口可乐的时候,大脑中与奖励有关的区域会变得异常兴奋
    http://eugrafal.free.fr/McClu-et-al-2004.pdf

    眼动技术用于消费者研究的例子:彗星所在实验室在做的实验,用眼动分析人们对于弹幕的注意力留存,眼动数据的分析一般会结合热力图 例如停留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就是人们注意力集中的地方(Credit to Yi Su; Liyin Jin, Fudan University)

    男子挑战看女主播的搞笑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adsdlCp70

    复旦管院 吕莎莎 肖莉
    A Video-Based Automated Recommender(VAR)System for Garments
    研究中建立了基于视频数据的自动推荐模型(Video-Based Automated Recommender, VAR),VAR模型首先自动分析顾客在评估产品过程中的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并从中推断出顾客的偏好,最后为顾客做出个性化的产品推荐。

    复旦管院 肖莉
    通过改变模特的脸,提升人们对于广告的偏好,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356864

    预测音乐是否会走红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1/06/can-brain-scans-predict-music-sales

    / 其他推荐阅读 /

    Ming Hsu

    personal website https://haas.berkeley.edu/faculty/hsu-ming/video Neuromarketing: Inside the Mind of the Consum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kYV6aXdc0
    3 Coursera 消费者神经科学与神经营销学导论
    https://zh.coursera.org/learn/neuromarketing#syllabus本期人物

    彗星,复旦管理学院营销系在读PhD,本科财务金融 硕博营销消费者行为/模型方向。目前是bilibili二点五次元的 NLP 算法研究实习生。有一个不怎么更新的知乎专栏: 李达三楼四楼。在录一个探索社会科学如何影响世界的播客: 周五晚。
    小羊:经济学出身。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去脑科学领域做过科研民工,主要做语言方面的研究。现在又回头从事金融行业。有自己的一档播客「顷刻」。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本期纲要

    01:15 美剧《upload》中生命的虚拟形式,人的本质如何去解释?
    15:30 意识上传无法实现:首先是人格同一性的问题;其次是意识的身心基础问题;最后是算力的问题
    30:35 意识上传仍会延续阶级不平等的再生产吗?
    43:30 “你究竟如何才是你?”从第一人称标准和第三人称标准来看
    49:20 机器人能否有自我意识?《西部世界》的故事设定和黑格尔的承认理论
    53:50 人机合体:谁是主体?谁来主导?

    延伸阅读

    思想实验/理论:
    布洛克的“中国脑论证”(China Brain Argument):让每一位中国人模拟大脑里的每一个神经元活动,通过操作无线电装置的输入输出模拟了人在感受到“疼痛”时的脑活动状态,那么整体看来,是否会出现第15亿零一个人,而且它能感受到“疼痛”?
    ——Block, Ned. Troubles with Functionalism [J].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9: 261-325,1978.
    德里克·帕菲特关于人格同一性的思想实验:火星旅行的分支电子传输事业
    ——详见《理与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45586/
    谷堆悖论: 出自古希腊哲学欧布利德的诡辩论,一粒谷子无法形成一个谷堆,再加一粒也还是不能。加了N粒谷子以后,最终形成了谷堆,但是到哪一粒谷子加上去才算是形成"谷堆"呢?其结论是: “一粒谷子不成谷堆又成谷堆;谷堆不存在”。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蝙蝠对外界的感知主要基于声纳系统,然而由于我们人与蝙蝠大脑结构的不同,我们无法经验到做为蝙蝠的感官体验、它们的内心活动是如何的。内格尔举的这个例子意在说明物理和心灵的解释性鸿沟,并提出了一个概念:感受质(qualia) 。

    意识上传的理论根据:
    the classical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经典的心智计算理论
    主张心灵是一个计算系统,我们的反事实推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感知觉、语言理解以及其他的心灵过程都是计算的结果。
    ——详见《斯坦福哲学百科》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mputational-mind/
    the whole brain simulation 全脑模拟理论

    提到的书/影视作品:
    美剧:《Upload》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622782/
    电影:《Sleep Dealer》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1105/
    书:《Things that bother me》:“记忆”对“我”之形成的重要性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4159/

    本期人物

    兵书,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王球,1983年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晨光计划”、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洪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等荣誉。在《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

    后期 / 北方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 Eksik bölüm mü var?

    Akışı yenilemek için buraya tıklayın.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纲要

    01:32 赛博化当前,人类需要挽尊吗
    15:20 网络语言无法捕捉微妙的现象学
    17:47 语言作为技术,作为前提,作为思维的脚手架
    30:40 亚里士多德:摒除本质主义的人之所是
    36:40 马斯克的“数字第三层”与如何成为更好的后人类
    53:40 赛博格身体会破坏公平吗

    →【敬请期待】(下)赛博格的终极形式——意识上传

    延伸阅读

    丹尼尔 · 丹尼特《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珍妮古道尔的著作:https://book.douban.com/tag/%E7%8F%8D%E5%A6%AE%E5%8F%A4%E9%81%93%E5%B0%94

    / 赛博格与后人类 /
    《这样折腾自己,就能成为超人类吗?》
    https://mp.weixin.qq.com/s/ido8dNMazmw1q5-ZGEQ9gQ
    《超人类的崛起:当人与机器融合》
    https://mp.weixin.qq.com/s/kOTpf3lAguy-E6VEbQRuWQ:詹姆斯•杨(James Young)在2012年伦敦东部的铁路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随后他在一个电竞游戏比赛中获得了一条仿生手臂……在《黑客帝国》上映的头一年,沃里克(Kevin Warwick)就已经给自己植入了硅芯片应答器,还声称自己是“赛博格”。四年后,沃里克发明了一款叫做“Braingate”的移植物,将上百个电极连到自己的神经系统。
    《OriHime-D机器人现身日本咖啡厅,意在通过机器人将人们联系起来》https://www.sohu.com/a/274019696_394987; Japanese Cafe Found A Way To Employ Paralysed People As Waiters, https://www.boredpanda.com/disabled-people-robot-dawn-ver-beta-cafe-orby-lab-japan/?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organic&utm_campaign=organic
    《巴西世界杯第一球,有那么神奇吗?》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591/:一位瘫痪的年轻人将在机械外骨骼的协助下,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踢出第一球
    《专访约翰·塞蒙斯:“后人类”是一种哲学寓言》https://mp.weixin.qq.com/s/KNoTUjIS6sXBmtfeRbEuBw

    / 意识 /
    《安迪·克拉克的意识延展论》
    https://mp.weixin.qq.com/s/MMmMt7oQDlG295lRr6AIWQ
    《关于意识,神经科学准备摊牌了》
    https://mp.weixin.qq.com/s/4Sf-V3APnRn1d9pII_EDFQ
    《大脑是预测机器》
    https://mp.weixin.qq.com/s/baDXRgZtG5Dwra9vKgXfTA
    《僵尸与意识的永恒谜题》
    https://mp.weixin.qq.com/s/9Nc6TXNnKzu5MI_GLMjr-A

    本期人物

    兵书,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王球,1983年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晨光计划”、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洪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等荣誉。在《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

    后期 / Cathy,汉那

    Special Guest: 王球.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纲要

    01:32 赛博化当前,人类需要挽尊吗
    15:20 网络语言无法捕捉微妙的现象学
    17:47 语言作为技术,作为前提,作为思维的脚手架
    30:40 亚里士多德:摒除本质主义的人之所是
    36:40 马斯克的“数字第三层”与如何成为更好的后人类
    53:40 赛博格身体会破坏公平吗

    →【敬请期待】(下)赛博格的终极形式——意识上传

    延伸阅读

    丹尼尔 · 丹尼特《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珍妮古道尔的著作们

    / 赛博格与后人类 /
    《这样折腾自己,就能成为超人类吗?》
    《超人类的崛起:当人与机器融合》:詹姆斯•杨(James Young)在2012年伦敦东部的铁路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随后他在一个电竞游戏比赛中获得了一条仿生手臂……在《黑客帝国》上映的头一年,沃里克(Kevin Warwick)就已经给自己植入了硅芯片应答器,还声称自己是“赛博格”。四年后,沃里克发明了一款叫做“Braingate”的移植物,将上百个电极连到自己的神经系统。
    《OriHime-D机器人现身日本咖啡厅,意在通过机器人将人们联系起来》; Japanese Cafe Found A Way To Employ Paralysed People As Waiters
    《巴西世界杯第一球,有那么神奇吗?》
    《专访约翰·塞蒙斯:“后人类”是一种哲学寓言》

    / 意识 /
    《安迪·克拉克的意识延展论》
    《关于意识,神经科学准备摊牌了》
    《大脑是预测机器》
    《僵尸与意识的永恒谜题》

    本期人物

    兵书,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王球,1983年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晨光计划”、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洪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等荣誉。在《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

    后期 / Cathy,汉那

    Special Guest: 王球.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内容请配合延伸阅读中的图片使用

    本期纲要

    03:14 · 蒙德里安的风格派
    19:16 · 直线构图创造的稳定空间和深刻情感
    23:53 · 吴冠中《双燕》的构成
    37:53 · 空间的视错觉与柏拉图主义
    01:01:48 · trivia:致敬蒙德里安缺失的绿

    延伸阅读/ 蒙德里安 Piet Mondrain /


    →《沃勒附近的树林》(Woods near Oele), 1908


    →《水平的树》(Horizontal Tree), 1911


    →《码头和海洋》(Pier and Ocean), 1915


    →《迪旺德勒希特附近的农场》Farm Near Duivendrecht, 1916


    →《黄、黑、蓝、红和灰色的菱形构成》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Black, Blue, Red, and Gray, 1921


    →《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3

    / 弗瑞德·桑德贝克(Fred Sandback)/



    →未命名 Untitled (Sculptural Study)

    / 吴冠中 /


    →《双燕》

    《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Mondrien)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如1988年的《秋瑾故居》(画外话:忠魂何处,故居似黑漆棺材,生生燕语明如剪。)再至1996年,作《忆江南》,只剩了几条横线与几个黑点(往事渐杳,双燕飞了),都属《双燕》的嫡系。(吴冠中)

    / 其他内容 /

    通神教派:通神学,又译为神智学,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认为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乎人的正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当人把握到这种实在时,人就了解了神的智慧,从而可以洞观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

    [贵格会](英语: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英语: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贵格会成立于17世纪的英国,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贵格”(Quaker)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Carpentered-World Hypothesis(木匠世界理论)是说长期住在人造物世界的人对直线和正角更易有视错觉,例如米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是两条等长平行线段,两端箭头向外的线段比两端箭头向内的线段看上去更长的现象。

    简单细胞(simple cells)和复杂细胞(complex cells)
    初级视皮层内的两类神经元,神经科学家 Hubel 和 Wiesel 发现它们在视觉信息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它们都对特定方位朝向的亮暗对比边界产生选择性反应,但刺激特异性不同。其中终末神经元 / 超复杂细胞(endstopped cells,又称 hypercomplex cell)更敏感,能对亮暗边界的长短、拐角、端点等特殊图形有选择性反应。参考 The Roles of Endstopped and Curvature Tuned Computations in a 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 of 2D Shape

    15:05 处引用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 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艺术与脑科学的还原主义:连接两种文化) 中的引段 Zeki 1999, Inner Vision 113

    《海上钢琴师》最后一段对白

    人物

    朱锐,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美国芝加哥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孙骞谦,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行动哲学,形而上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当前的主要兴趣是预测心智框架下的认心智架构,心理表征与认知基本单元等议题。

    Ines,在佛罗伦萨做独立策展人,关注通过艺术创造性活动加强对于个体身心的积极影响,以及辐射至社群进而推动社会连结。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后期 / 汉那
    封面 / Ines

    Special Guests: 孙骞谦 and 朱锐.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内容请配合延伸阅读中的图片使用

    本期纲要

    03:14 · 蒙德里安的风格派
    19:16 · 直线构图创造的稳定空间和深刻情感
    23:53 · 吴冠中《双燕》的构成
    37:53 · 空间的视错觉与柏拉图主义
    01:01:48 · trivia:致敬蒙德里安缺失的绿

    延伸阅读/ 蒙德里安 Piet Mondrain /


    →《沃勒附近的树林》(Woods near Oele), 1908


    →《水平的树》(Horizontal Tree), 1911


    →《码头和海洋》(Pier and Ocean), 1915


    →《迪旺德勒希特附近的农场》Farm Near Duivendrecht, 1916


    →《黄、黑、蓝、红和灰色的菱形构成》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Black, Blue, Red, and Gray, 1921


    →《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3

    / 弗瑞德·桑德贝克(Fred Sandback)/



    →未命名 Untitled (Sculptural Study)

    / 吴冠中 /


    →《双燕》

    《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Mondrien)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如1988年的《秋瑾故居》(画外话:忠魂何处,故居似黑漆棺材,生生燕语明如剪。)再至1996年,作《忆江南》,只剩了几条横线与几个黑点(往事渐杳,双燕飞了),都属《双燕》的嫡系。(吴冠中)

    / 其他内容 /

    通神教派:通神学,又译为神智学,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认为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乎人的正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当人把握到这种实在时,人就了解了神的智慧,从而可以洞观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

    [贵格会](英语: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英语: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贵格会成立于17世纪的英国,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贵格”(Quaker)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Carpentered-World Hypothesis(木匠世界理论)是说长期住在人造物世界的人对直线和正角更易有视错觉,例如米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是两条等长平行线段,两端箭头向外的线段比两端箭头向内的线段看上去更长的现象。

    简单细胞(simple cells)和复杂细胞(complex cells)
    初级视皮层内的两类神经元,神经科学家 Hubel 和 Wiesel 发现它们在视觉信息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它们都对特定方位朝向的亮暗对比边界产生选择性反应,但刺激特异性不同。其中终末神经元 / 超复杂细胞(endstopped cells,又称 hypercomplex cell)更敏感,能对亮暗边界的长短、拐角、端点等特殊图形有选择性反应。参考 The Roles of Endstopped and Curvature Tuned Computations in a 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 of 2D Shape

    15:05 处引用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 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艺术与脑科学的还原主义:连接两种文化) 中的引段 Zeki 1999, Inner Vision 113

    《海上钢琴师》最后一段对白

    人物

    朱锐,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美国芝加哥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孙骞谦,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行动哲学,形而上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当前的主要兴趣是预测心智框架下的认心智架构,心理表征与认知基本单元等议题。

    Ines,在佛罗伦萨做独立策展人,关注通过艺术创造性活动加强对于个体身心的积极影响,以及辐射至社群进而推动社会连结。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后期 / 汉那
    封面 / Ines

    Special Guests: 孙骞谦 and 朱锐.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这期节目是“还原论”主题的第二期,我们继续和哲学背景及科学背景的朋友讨论还原论的相关问题。还原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复杂事物分解为部分来理解的认知方法。我们从“什么是还原论”这个问题开始,讨论了哲学上的各种还原论形式;进展到作为认知方法的还原论有什么缺陷;再转到用还原论解释心灵的问题在哪里,还原论和脑科学、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上。本期节目可能不会是一期有明确演讲或问答脉络的节目,但却会是一期沙龙式的由很多围绕着还原论展开的小话题的节目。希望你能喜欢科学和哲学在还原论这个问题上的碰撞,并对一些哲学、科学问题有新的看法。

    本期纲要

    00:50 人工智能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
    08:30 符号主义兴起
    10:06 连接主义重新被盘活
    15:53 卷积结构
    17:49 连接主义是还原论的吗
    25:52 计算主义 vs 连接主义
    29:40 找出你的大脑图谱,就能意识上传吗
    38:48 AlphaGo 是符号主义的还是连接主义的?
    43:53 不模仿生物结构,深度学习的黑箱

    参考延伸连接主义的人工智能:感知机(perceptron),模仿神经元实现感知问题的可能性,用于图像识别分类等 Marvin Minsky, Perceptr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 无法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如「异或问题」 更多历史:"大脑神经网络——不完美的民主社会"John Hopfield 重新盘活连接主义 用神经网络解决 NP 难问题(e.g., 旅行商问题 travelling sellsman problem)John Hopfield, David Tank. “Neural” computation of decisions 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Biological Cybernetics, 198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339943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PDP) 神经表示是分布式的,计算是并行的。获图灵奖的"深度学习三巨头":Yoshua Bengio, Geoffrey Hinton, Yann LeCun专家系统:基于知识数据库和符号推理的早期人工智能系统。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ert_system联想记忆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类似,是一类带反馈连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模拟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或者模式补全。https://www.tutorialspoint.com/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_associate_memory.htm银烛推荐科幻《为您效劳》——选自莱姆《完美的真空》AlphaFold 做蛋白折叠,价值函数估计 Senior, Andrew W., et al. Improve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using potentials from deep learning. Nature 2020.
    distribution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预测价值回馈的分布。 Bellemare, Marc G., Will Dabney, and Rémi Munos. A distributional perspective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CML 2017.
    Dabney, Will, et al. A distributional code for value in dopamine-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Nature 2020本期人物

    闰哲: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本科毕业于交大ACM班,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个人主页:https://runzhe-yang.science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小羊:经济学出身。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去脑科学领域做过科研民工,主要做语言方面的研究。现在又回头从事金融行业。有自己的一档播客「顷刻」。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这期节目是“还原论”主题的第二期,我们继续和哲学背景及科学背景的朋友讨论还原论的相关问题。还原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复杂事物分解为部分来理解的认知方法。我们从“什么是还原论”这个问题开始,讨论了哲学上的各种还原论形式;进展到作为认知方法的还原论有什么缺陷;再转到用还原论解释心灵的问题在哪里,还原论和脑科学、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上。本期节目可能不会是一期有明确演讲或问答脉络的节目,但却会是一期沙龙式的由很多围绕着还原论展开的小话题的节目。希望你能喜欢科学和哲学在还原论这个问题上的碰撞,并对一些哲学、科学问题有新的看法。

    本期纲要

    00:50 人工智能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
    08:30 符号主义兴起
    10:06 连接主义重新被盘活
    15:53 卷积结构
    17:49 连接主义是还原论的吗
    25:52 计算主义 vs 连接主义
    29:40 找出你的大脑图谱,就能意识上传吗
    38:48 AlphaGo 是符号主义的还是连接主义的?
    43:53 不模仿生物结构,深度学习的黑箱

    参考延伸连接主义的人工智能:感知机(perceptron),模仿神经元实现感知问题的可能性,用于图像识别分类等 Marvin Minsky, Perceptr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 无法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如「异或问题」 更多历史:"大脑神经网络——不完美的民主社会"John Hopfield 重新盘活连接主义 用神经网络解决 NP 难问题(e.g., 旅行商问题 travelling sellsman problem)John Hopfield, David Tank. “Neural” computation of decisions 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Biological Cybernetics, 198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339943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PDP) 神经表示是分布式的,计算是并行的。获图灵奖的"深度学习三巨头":Yoshua Bengio, Geoffrey Hinton, Yann LeCun专家系统:基于知识数据库和符号推理的早期人工智能系统。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ert_system联想记忆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类似,是一类带反馈连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模拟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或者模式补全。https://www.tutorialspoint.com/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_associate_memory.htm银烛推荐科幻《为您效劳》——选自莱姆《完美的真空》AlphaFold 做蛋白折叠,价值函数估计 Senior, Andrew W., et al. Improve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using potentials from deep learning. Nature 2020.
    distribution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预测价值回馈的分布。 Bellemare, Marc G., Will Dabney, and Rémi Munos. A distributional perspective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CML 2017.
    Dabney, Will, et al. A distributional code for value in dopamine-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Nature 2020本期人物

    闰哲: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本科毕业于交大ACM班,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个人主页:https://runzhe-yang.science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小羊:经济学出身。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去脑科学领域做过科研民工,主要做语言方面的研究。现在又回头从事金融行业。有自己的一档播客「顷刻」。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翻译、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所以本期是特别放送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播客我们请来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关注自杀事件的青少年心理老师和关注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群体的神现志愿者来谈谈:

    身边人有自杀倾向,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我们该怎么办?自杀干预都会应用哪些方法?心理工作者如何做自杀干预?需要秉持哪些基本理念?由此引申的干预策略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全球范围内,死于15至39岁的人群,死因排名第一位的,是自杀;在中国,15至34岁的人群,自杀是首要死因。

    有人会说,尊重一个生命的生,也该尊重其死亡的权利。作为自杀干预人员,我们只能说,我们尊重你选择死的权利,我们更敬畏生命。

    本期纲要

    03:16 自杀现状:城乡差异及东西方差异
    05:50 农药、枪支作为自杀工具的易得性
    06:15 自杀的易感人群:慢性压力+急性事件
    08:35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如何影响干预
    14:00 作为心理老师,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20:15 为何现在孩子的压力也会这么大?
    25:05 一个来自青少年的电话:“哥哥,我想自杀”
    26:25 自杀干预的一般流程
    34:06 构建安全网,获取干预对象“保证不自杀”的承诺,扩大社会支持
    37:20 干预成功率较大的情况
    41:20 是否任何情况都应该进行自杀干预?
    42:33 当朋友明确表意想自杀,我有资格介入吗
    47:28 公开谈论死亡:认同情感状态,但不认同自杀决定

    延伸阅读

    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量表辨别对话访谈再测评搭建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需要记得的:

    自杀干预的工作有局限性,是被动干预+一次性干预干预成功率取决于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内部资源明确能为朋友做到的事情的局限平常心与朋友谈论自杀因为无法揣测对方的真实观点,作为工作人员会选择干预若干预对象仍选择自杀,不要将结果归咎于自己

    我国自杀研究现状及数据 → 参考:宋剑锋, 卢祖洵. 中国人群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9(4):49-51.

    自杀因素 → 参考:李献云, 费立鹏, 张艳萍.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03):31-35.

    实用短程自杀干预技术 → 参考:Stanley B , Brown G K . Safety Planning Intervention: A Brief Intervention to Mitigate Suicide Risk[J]. Cognitive & Behavioral Practice, 2012, 19(2):256-264.

    本期人物

    Birdie:神经现实副主编,德语硕士,中科院心理所硕士在读,心理&精神医学编辑,精神健康从业者,曾供职于Mayo Clinic,春雨医生。
    做过一些精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对自杀干预相关话题有浓厚兴趣。日常想瘫倒。
    董木: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职,自杀干预从业人员。
    王春天:心理从业者,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神经现实副主编,希望每天能在10点之前睡着。
    Any:巴政本科在读,社科人,神经漫游,白日梦家。永远谦逊,永远纯挚。

    后期 / Leo

  • 神经漫游隔周二更新
    所以本期是特别放送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小宇宙,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安卓的AntennaPod等)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 Spotify 找到我们。

    本期播客我们请来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关注自杀事件的青少年心理老师和关注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群体的神现志愿者来谈谈:

    身边人有自杀倾向,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我们该怎么办?自杀干预都会应用哪些方法?心理工作者如何做自杀干预?需要秉持哪些基本理念?由此引申的干预策略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全球范围内,死于15至39岁的人群,死因排名第一位的,是自杀;在中国,15至34岁的人群,自杀是首要死因。

    有人会说,尊重一个生命的生,也该尊重其死亡的权利。作为自杀干预人员,我们只能说,我们尊重你选择死的权利,我们更敬畏生命。

    本期纲要

    03:16 自杀现状:城乡差异及东西方差异
    05:50 农药、枪支作为自杀工具的易得性
    06:15 自杀的易感人群:慢性压力+急性事件
    08:35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如何影响干预
    14:00 作为心理老师,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20:15 为何现在孩子的压力也会这么大?
    25:05 一个来自青少年的电话:“哥哥,我想自杀”
    26:25 自杀干预的一般流程
    34:06 构建安全网,获取干预对象“保证不自杀”的承诺,扩大社会支持
    37:20 干预成功率较大的情况
    41:20 是否任何情况都应该进行自杀干预?
    42:33 当朋友明确表意想自杀,我有资格介入吗
    47:28 公开谈论死亡:认同情感状态,但不认同自杀决定

    延伸阅读

    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量表辨别对话访谈再测评搭建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需要记得的:

    自杀干预的工作有局限性,是被动干预+一次性干预干预成功率取决于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内部资源明确能为朋友做到的事情的局限平常心与朋友谈论自杀因为无法揣测对方的真实观点,作为工作人员会选择干预若干预对象仍选择自杀,不要将结果归咎于自己

    我国自杀研究现状及数据 → 参考:宋剑锋, 卢祖洵. 中国人群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9(4):49-51.

    自杀因素 → 参考:李献云, 费立鹏, 张艳萍.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03):31-35.

    实用短程自杀干预技术 → 参考:Stanley B , Brown G K . Safety Planning Intervention: A Brief Intervention to Mitigate Suicide Risk[J]. Cognitive & Behavioral Practice, 2012, 19(2):256-264.

    本期人物

    Birdie:神经现实副主编,德语硕士,中科院心理所硕士在读,心理&精神医学编辑,精神健康从业者,曾供职于Mayo Clinic,春雨医生。
    做过一些精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对自杀干预相关话题有浓厚兴趣。日常想瘫倒。
    董木: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职,自杀干预从业人员。
    王春天:心理从业者,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神经现实副主编,希望每天能在10点之前睡着。
    Any:巴政本科在读,社科人,神经漫游,白日梦家。永远谦逊,永远纯挚。

    后期 /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