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不器。”
-
Eksik bölüm mü var?
-
02:02 通过温故,领悟新知识: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04:03 孔子:有经验的人如何学习和成长
06:05 老师的重要性:内在品德的传递者
08:07 学习论语:深入理解圣人话语、切磋琢磨、克服私欲,提升德行和智慧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説:“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見和疑問, 像個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揮,可见颜回並不愚蠢。”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子夏也来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在它的周围。”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我要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吗?《论语》里说,不用担心。
要担心的是我能力够不够,我有没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假设今天有人了解我,而我能力不够怎么办呢?给我一个机会去做一个事情,没做好怎么办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就是说,不要特别去在意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够。“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设法让别人愿意了解你,或者说让你值得被别人了解。
相比来说,我不了解别人恐怕更严重,因为等到年纪大了,自己当上了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是当了老师,做了父母,这个时候就要担心我们不了解别人。如何才能了解别人呢?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懂得怎么听别人说话,就不可能去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就要懂得听别人怎么说话:是巧言令色?还是很实在?这都反映了一个人的特质。
很多时候,人要等待机会,不要着急,要尽量充实自己。学习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要精益求精,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总有机会让别人了解“我”,那时候就可以尽力为社会服务了。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zhuó)磨,精益求精。’这就是你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了。”
从这章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人贫穷时有可能无依无靠,怎么能够快乐呢?一定要有道才能快乐。要了解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会有外在的成就。这个时候,只有转而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也就是向善的人性。择善固执,就是完成人性最根本的要求;也就是作为一个人,可以日趋完美。如果人性日趋完美,外在的一些得失,相形之下,就算不上什么了。
富而好礼,更是理想。现代社会慢慢走向繁荣富裕,更需要这种观念。否则有钱而没有人文素养,就会表现出非常粗糙的一面。这对一个社会来说不是好的示范。所以有钱人称作富者,有地位的人称作贵者。富贵之家、富贵之人,对于礼仪、礼节、礼貌要特别重视。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一章有三个重点。
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饭吃就好了,不要求吃得很满足;有地方住就好了,不要求住的地方一定要很舒服。这代表要降低物质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第二,属于言行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眼疾手快,称为敏捷;说话要尽量谨慎,这两方面一般人其实不容易做到,平常我们做事慢吞吞,说话却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言行敏捷谨慎,也与好学有关系,因为这样才能够证明我们在培养德行,不断成长。
第三,“就有道而正焉”。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现在还常说“有道之士”。如何知道一个人有道呢?社会上有许多共识,公众的评论一致认为这个人是有道之士,他一定有特定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那就要向他请教,请求校正,请他来指导自己不断改进。
孔子认为,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三点就算好学了:减轻物质欲望,说话做事能够恰到好处,然后再向那些有道者去请求指导。
真正的好学不能离开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一方面要实践。透过实践,使前面所学习的心得更加得到肯定,肯定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儒家对于好学是非常谨慎的,有一定的要求标准。儒家认为人有理性,一定要发挥理性的能力才能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如果不能了解好学,不能做到好学,这一切都要打折扣。譬如,我们讲人性向善,只讲向善没有用,还要能够实践,能够做到所谓的善,也就是择善固执,才能够体会到人性如何从潜能趋于实现。随着生命的成长,在德行方面也慢慢趋于圆满,才是真正的好学的表现。
另外,当有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有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优点来效仿,找到缺点呢,就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们一样。不能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嘲笑、就批评,而应该自己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通常我们容易只看到别人的毛病。
当谈到儒家的好学时,我们要明白其中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概括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这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叫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与人约信,比如我与你有约定,须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如果约定的事情不合道义,将来很难做到。所以,有子说,和别人约定任何事情最好合乎道义。所谓道义,就是合乎正当性。这样才能实践。
再则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我们有时候强调谦虚,要恭谨,但是如果没有按照礼节适度来约束,恐怕反而会遭人嘲笑,或被看不起,因为太恭谨了,太恭顺了。到时候变得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则或者立场,这样和别人来往,对方怎么能看得起我们呢?自己都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所以,和别人相处时虽然要谦恭,但是要用礼来节制,这与前面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相互配合。
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说的是,当我们施恩于人的时候,对别人做好事,很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爱心。比如我们在社会上会看到有些人捐款帮助别人,开始是很有诚意,帮久了之后便失去爱心,变成例行公事。所以,有子强调当施恩于人的时候不要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
这三句话,都讲与别人相处的关系,第一句讲朋友之间守信用;第二句讲对长辈要恭敬;第三句讲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这个时候不能失去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
有子讲的话一定对吗?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生都很用功,也都立志向上,所以,我们参考一下是没错的。但是念的时候一定要警醒,这是有子的话,不等于是孔子的话。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古代周公制礼作乐,礼与乐本是两件事。我们讲到“五经”,有礼、乐,“六艺”也有礼、乐。“礼”强调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的行为规范,所以一谈到礼节,就包括礼仪、礼貌,要分清楚谁是长辈,谁是晚辈,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谁是官员,谁是百姓。这样才能够有一个规则,让大家来构建秩序。“乐”是强调和谐。大家在一起,唱歌、听音乐演奏,情感可以调和。有时候一群人听某些歌曲,大家听了之后就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出现时便觉得情感非常协调,不再计较平常的恩恩怨怨,所以音乐的作用要配合礼仪。“礼”代表区分,“音乐”代表能够协调,有互相搭配的作用。
“礼之用,和为贵”,表明有秩序,才能够和谐。一个社会如果缺乏秩序,缺乏礼的规范,那就是假的和谐,无法持久。没有秩序,谈和谐只不过是混淆身份、角色,那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有秩序的,所以“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很有道理。有子也知道,这话会引申出一些不同的想法,所以他才会接着强调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有礼乐,形成和谐。“先王之道斯为美”,美代表很合理想、很值得欣赏。我们欣赏先王之道,就因为它有秩序,运行非常和谐。一个社会,大家都有礼让的风气,既能够遵守规定,又凡事退让一步,这样的社会当然是非常理想的。接着说,小事、大事都按照礼的规定。遇到行不通时,如果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那绝对更行不通。人和为贵,并非希望大家都不要吵,把问题放在一边,这样是和稀泥,等于让大家不要坚持原则,都不要提意见,都做好好先生。这样没有正义,没有善恶是非的分辨,那将来谁还愿意行善避恶呢?所以,有子知道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和谐要用礼来节制,所以礼的本意就是要有适当的节制,它代表规范。若没有以礼来加以节制,恐怕还是成不了事。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能做到长期坚守他父亲的合理行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这一章是孔子在宣扬孝道思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孔子极力倡导的价值观念。
“父在,观其志”,在孔子时代,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父亲在世,子女只能顺从父亲的意愿,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要看他真实的想法,只有“观其志”了。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了,不再有人掌控子女的思想行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所以通过他的行事方式,就可以看到他真实的想法,看他是不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孔子在这里看的“志”与“行”,注重其是否与其父亲的思想吻合,而且要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把这作为孝的标准。
在古代,“道”是用来表述正面的事物,这里所说的“道”应该是指父亲的“美德、正道”。这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完整的意思是:长期坚守父亲的正确思想和做法,继承父亲的美德,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孔子讲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在于“无改于道”,强调子女对父辈、后代对祖先的美德、传统、精神的传承。
子女对父母尽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给父母增光添彩,光耀门楣,而不是重复父母走过的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没有发展;而是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增添新的美德、新的精神、新的活力。如果每一代人都能继承父辈的美德,努力为他们争光,就与学而篇第九章讨论过的“慎终追远”联系起来了,可以看出二者思想上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
这些美德代代传承,就形成了家风。家风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称赞人“世守家风”,那不光是称赞其本人,也羡慕其家族兴盛;指责人“有损家风”,同样不是批评其本人,也连带批评了其整个家庭。
今天,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大家族变成了三口之家、二人世界。家虽然小了,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我们从小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成长,受到家风的浸染熏陶。当我们有了子女,也要把这些传自先人、得自父母的美德教给他们。给子女留下美德,比留下财富更值得自豪,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子禽问子贡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道:“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是靠这些德行而得到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子贡对孔子的评价中,带有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意,也客观地道出了孔子修养境界的高低。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于此才取信于各诸侯国的。
政事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与每个人都有关联。所以,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知晓。孔子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子禽很奇怪,故有此问。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描述了夫子的人格风采,从另一个侧面给出答案。子贡认为,夫子的人格已经达到极高的境界,各诸侯国的君主,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所以,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实情,靠的是做人的修养。
孔子的修养主要体现在五点:
第一,“温”是温和的意思,不粗暴,不刻薄。哪怕一个人做了错事,也不迫切要求他立马改正。不盛气凌人,好好待人,自然会吸引众人,谁会和一个和善平易的人对抗、顶撞呢?
第二,“良”是善良而正直,一个心性光明良善且正直的人,你会愿意把你所知道的与其分享,不用担心他到处传播,不用害怕他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不用费劲心思揣测他的说话意图,因为他怎么说就怎么做的。
第三,“恭”是庄重恭敬,不傲慢。一个再优秀的人,也有你不懂的事,所以要保持谦卑的姿态。 孔子周游至卫国,卫灵公问打仗怎么打。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也就是说,打仗这件事情我从来不会,我只会研究祭祀那点事。其实很多优秀的人即使你讲了他已知道的事,他也不会表现出“这我早已知道”的傲慢或不耐烦,这就是“恭”。
第四,“俭”指节俭克制,不奢(shē)靡、不放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富贵而不奢靡,居高位而不放纵,若得胜而不骄傲,若失败也不气馁。
第五,“让”是谦让,不骄傲,不争名夺利。不要别人说话的时候恨不得插上一嘴,不要做事太满,凡事留有余地,不要为名利迷失自己。
温、良、恭、俭、让是孔夫子身上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其始终活在后人心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子也有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后。这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做人谦退无争,反而令众人尊重,孔夫子本人不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映射吗?当今时代,我们尊敬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同样也向往成为这样的人。
君子居易以俟(sì)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很多人在快进程的发展中迷失了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圣人的温、良、恭、俭、让,活好当下,每天做一些正向积累,一点点进步,然后慢慢等待命运的安排。 - Daha fazla gö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