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称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于2022年8月25日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获奖作品。并公布了获奖作品名单和各评奖委员会、纪律监察组及评奖办公室名单。

    其中广东作家蔡东的《月光下》荣获短篇小说奖。

    此前,蔡东《星辰书》还曾荣获羊城晚报2020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文学。

    【2020花地文学榜得主访谈】蔡东:小说提供不了解困方法,只能算一种精神抚慰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 磊

  • 文/赵利平

    名厨立店,志在“广州第一家”

    广州酒家始创于1935年,当时英记茶庄商人陈星海先生看中了广州市文昌路和上下九交界的一块地,由于其风水奇佳,按当时风俗面向西南方开办了“广州酒家”的前身“西南酒家”。广州酒家在创店之初,秉承大店必得大厨之训,一开始就志在“广州第一家”。

    开张之际,金匾高悬,两旁门联上书“南北酒菜,物极四时”,店内筵开百席,门外彩狮起舞,鞭炮喧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开业之时,即重金礼聘当时的“南国厨王”钟权掌厨政,加之名厨梁瑞创制的“西南文昌鸡”,名噪一时,引得一众豪绅贵胄登门求尝。

    “西南文昌鸡”是把来自海南岛的名鸡文昌鸡去骨斩件,配以火腿、珍肝、菜远,菜式新颖,别具风味,大受食客赞赏。广州商会会长邹殿邦送上“广州第一家”的金匾,抗日名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也题赠“饮和食德”以资表彰。

    西南酒家虽然1938年毁于战火,但声誉已隆,稍后重建,茶楼巨子谭晴波、陈伯绮等争相入股,使重建有如凤凰涅槃,更顺势放胆以城冠名,并在中间加了一个“大”字,曰“广州大酒家”,这也是广州史上第一家以“广州”冠名的酒家。

    重建的广州大酒家,气魄更大,大大超越了西南酒家的规模。酒家地处三角位,其门面设计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上建一斜偏角“检阅台”,配以规整的门窗,显得开阔、伟岸。门前各植有一株红棉,成为标志。

    由于敦聘了获巴拿马国际烹饪比赛金奖的世界厨王梁贤等,广州酒家声誉更隆。“西南文昌鸡”改名为“广州文昌鸡”,与梁贤在巴拿马烹饪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巴黎鸭”,交相辉映,成为压轴头牌。“蟹黄大生翅”“百花煎酿鸭掌”“玻璃虾仁”等新创名菜均具招徕之功。

    此时名家云集,省、港、澳点心师“四大天王”之禤东凌、欧标、李应皆归于麾下,刘棠、关鹏等名师也是一时俊彦。“蟹肉灌汤饺”“瑶柱贵妃包”“鸡球大包”“沙湾原奶挞”等名点各具特色,尤以禤东凌创制的“星期美点”最著。

    他运用灌汤包的制法,首创“蟹肉灌汤饺”,风味独创,远近驰名。同为“四大天王”之一的欧标则以“虾饺烧卖”见长,创制的“瑶柱贵妃包”和“鸡球大包”,虽然价格有高低档次不同,但都是精工巧制,匠心独具。

    七代相传,盛世出盛宴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大酒家顺利实现公私合营,从1957年首届广交会开始成为官方指定的外宾接待店之一,并从其他著名酒楼调集名厨,以副重任。藉是之故,广州大酒家名厨云集,一时风头无两,到1973年便正式更名“广州酒家”。

    从解放前的“南国厨王”钟权、粤港名厨梁瑞、“世界厨王”梁贤、“翅王”吴銮,再到解放后的粤菜大师黄瑞、“粤菜教父”黄振华以及集团化后的出品总监吴自贵、行政总厨蔡伟域,广州酒家七代相传,推陈出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不断谱写新篇章。

    黄振华是改革开放后崭露头角的一代名厨。他出身于厨师世家,父亲黄深曾在粤菜行业中耕耘四十多年,对其厨师生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帮助。

    黄振华16岁开始进入餐饮行业,同样在粤菜领域深耕了45年,历任广州酒家总厨师长、行政总厨,是广州酒家的“001”号,也是广东粤菜大厨的“001”号,堪称“国宝级粤菜大师”,几十年来创制“一品天香”“嘉禾雁扣”等新菜式数百种,研发出集中国四大菜系于一体的“圆桌中国菜”“满汉大全筵”,为广州添荣誉的“花城美宴”,创新能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上,他以一道“三色龙虾”技压群雄夺得金牌;1990年,在世界杯烹饪大赛上带领中国队拿到了金牌。

    入行半个世纪,除了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之外,黄振华还担任了许多致力于推广粤菜饮食文化的社会职务,不仅出任国家级餐饮技能评委,而且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位世界厨师联合会评委之一。

    退休后,黄振华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笔耕不辍,将自己毕生对粤菜烹饪的心得,著成了《黄振华经典粤菜技法》等烹饪书籍,将一生所学无私传于后世。

    黄振华后,广州酒家迎来了另一位主厨吴自贵。作为黄振华的徒弟,一些名菜名宴在吴自贵的统筹运作下,重现于世。

    广州酒家一直以传承粤菜精髓为己任,以弘扬“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为宗旨。回顾广州酒家80年的粤菜艺术作品,“盛世盛宴”无疑代表了其中的最高成就。

    广式“满汉全席”最早由黄振华在上世纪80年代创制,为此黄振华曾亲自前往发祥地考察,到长春等地的博物馆学习满族饮食文化,采购传统特定食材,并且根据广府菜特色改造菜肴。

    比如,“妙制驼峰”在做法上,考虑到北方用“扒”的技法制作比较腻滞,就改用“炒”——先将驼峰以香叶和草果等卤水料浸数次,去除腥味,再配以香菇、马蹄和西芹粒来炒制;“碧海鱼王”中使用苏眉鱼或东星斑这一类粤菜食材,以广式堂焯法来制作。

    “南越王宴”是广州酒家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旨在发掘南越国时期的饮食文化,阐释“食在广州”的美食文化品位和底蕴。南越国食物资源丰富,当时的“食官”“厨丞”将中原先进的烹调技艺和炊具与越地的食材和饮食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粤菜风格,开创了兼容并蓄的饮食风气,其影响延续至今。

    吴自贵率广州酒家厨师团队与有关专家学者一道研究历史资料,最终定调:在食物取材上,甄选最能体现南越国时期饮食特点的原料入菜,如蛇、雀、海产类等食物;九个菜式“雄关新道”“始皇寻珍”“灵渠船曲”等的命名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烹制方法效仿当时流行的烩、烙、炮、炙等做法。“南越王宴”的精美菜式及服务流程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赞誉,为粤菜这张岭南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内涵。

    “五朝宴”则集唐、宋、元、明、清五朝经典名菜名点,为博采众长的粤菜传统增光添彩。

    2021年,广州酒家新一代领军总厨蔡伟域从总经理赵利平主编的《民国粤味:粤菜师傅的老菜谱》中,精选试制复刻出一席“民国粤味宴”,这是继“满汉大全筵”“五朝宴”“南越王宴”后,粤菜师傅传承有序、推陈出新的新佳话。

    作为吴自贵师傅的高徒,蔡伟域在饮食行业一干就是30余年。30余年间,从一个“打荷”成长为“中国烹饪大师”,广州酒家集团餐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菜烹饪技艺传承人。

    历经80多年风风雨雨的广州酒家,从创店到现在的七代经营、厨师团队,始终坚守初衷,一以贯之地传承这份理念与技艺。如今,广州酒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菜烹饪技艺和广府饮茶习俗的保护单位。

    敢于创新,粤菜大师屡获奖

    从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始,作为广州指定的对外接待店,广州酒家参与各种省市重要接待任务。交易会期间,国家将有限的资源、最好的资源用来接待中外客商,使得广州酒家粤菜师傅的手艺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原料匮乏时期的粤菜,广州酒家粤菜师傅们凭借手艺和创意,开始了一轮创新。1950年代广州酒家曾经要完成一次400名人大代表的接待任务,而他们手头只有限量供应的肉食粮油和一大堆番薯。

    就用这些原料,厨师和点心师们试制出了60多款点心和30多款菜肴,宴会当日,推出了每桌9个菜的“番薯宴”,其中“西汁薯脯”、“五彩炒薯丝”两款评价最高,甚至还得到了当时用餐的归国华侨的称赞:“西洋的西菜味道都没有番薯菜这样好!”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变好,货源供给慢慢丰富起来,不过高档的海鲜食材依旧很稀罕,即使到了1980年,烹饪一席高水平的筵席对广州酒家来说,也是颇费周折的事情。

    那时候广州酒家派出最强的采购队伍去落实材料。根据粤菜大师黄振华的回忆:“一道双鲜乌鱼球所需的乌鱼,得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为了保障肉质好,口感好,还要求乌鱼是一斤三条。采购人员花尽心思,最后才通过水产公司在阳江找到。”

    自1980年代起,广州酒家开始代表国家、省、市参加世界性烹饪大赛并载誉而归,及被选派到驻外大使馆负责厨务工作。“粤菜大师”黄振华和吴自贵都有多次国外烹饪大赛的经验。1990年的世界杯烹饪大赛在卢森堡举行,24个国家的烹饪大师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中国队一行12人,队长就是黄振华。

    在一个20平方米的展台上,各队要完成面点、热菜和冷菜的制作。热菜,一人量的午餐4道菜,一人量的晚餐7道菜;冷菜,8人量大拼盘两个,餐前小点8款。全部要做130份,现场烹饪,并保鲜一天。黄振华和5个助手一起,经过50多个小时的烹调,最终拿到了金牌。

    1995年的第三届美国“传统杯”世界大赛,队长则是吴自贵,比赛只有热菜和冷菜两项。热菜以“神秘篮子”的形式抽签,中国队抽到“神秘篮子”里的原料有白菜11棵,菠萝10袋,猪肉4条和一些鱼。

    菜单最后定下来:开胃菜糖醋咕噜肉,主菜蚝汁鱼卷,甜食是菠萝馅蒸包、甜饼配以草莓酱。吴自贵捧回了热菜铜牌和冷菜银牌。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标志着广州正式踏入国际化城市的行列。借助这一东风,广州酒家的餐饮外交和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2011年,受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广州市侨办的委托,广州酒家组建了中华厨艺团,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中华厨艺五洲行”活动,出访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马3个拉美国家;

    2013年,国务院侨办再次委托广州酒家派出5位名厨前往瑞典、丹麦等多个城市进行厨艺交流。2017年,广州酒家5位顶级名厨共同组成的中餐繁荣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斐济、新西兰三国,进一步推动中餐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消费升级,广州酒家走出广州

    改革开放让国内经济全面复苏,不仅带动了原材料供给,也带动了广州餐饮业的兴旺,吸引了集体与个体经营的餐饮业纷纷开店。其它的老字号酒家都纷纷引入外资,从装修到菜式、从经营手法到服务理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与外商外资合营的酒楼都是拥有中央空调、地毯、水晶灯等新式用品的舒适用餐环境。相比之下,广州酒家的几根灯管、几台吊扇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连老顾客都开始埋怨别的酒楼都安装了空调,在广州酒家却还是吹风扇。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店铺装修、人员老化,经营理念僵化滞后等问题,总资产还不到40万元的广州酒家,已经明显扛不起“广州第一家”的名头。

    面对困境,广州酒家以37万元净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400万元,对广州酒家重新改造装修,招聘新员工,引进和实施新式的经营管理方法。广州酒家也从“头顶电风扇,脚踏花街砖”的老字号,转身成为一个拥有玻璃覆盖的室内园林以及空调地毯吊灯等设施的餐饮天地。

    在制度上,广州酒家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革新,打破了国企的用工分配机制,面向社会招工,并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坚持“诚暖顾客心”的企业精神,成为了当时广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市委号召全市学习的先进榜样。

    改造后的一个月,广州酒家的营业额就开始大幅攀升,仅装修后第一个月,营业额就同比上升56%,当年营业额达到了2000多万元。这样的业绩也使广州酒家提前半年就还清了贷款。

    在不同时期,广州酒家总能敏锐嗅到市场变化,并勇于踏出第一步,引领行业之先。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餐饮品牌连锁经营还是空白之时,广州酒家借鉴西方经营理念,率先打破传统饮食行业单店经营模式,引入连锁经营,开设了第一家连锁餐饮店——广州酒家恩宁分店,为开展餐饮品牌的连锁经营成功探索了发展路径。

    此后,广州酒家陆续开设滨江西、体育东、东山等十数家分店,大大提升了广州酒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广州酒家又通过对门店装修风格的改造,吸引并留住新生一代的消费群体。

    2018年12月,广州酒家位于广州越秀区沿江中路的新店开业。这家新店一如既往地为消费者呈现出了“食在广州第一家”最正宗的口味。与此同时,在设计风格上,沿江中路店也做了很大的突破: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设计,新店呈现出的更多的是“新”广府文化风格;没有了古色古香的花灯、榕树、亭台楼阁,用气韵高雅的满洲窗、水墨灯饰、锅耳墙建筑风取而代之,更符合时下的流行审美风格。

    为了满足年轻人对空间体验的要求,相比以往热闹的散客大厅,沿江中路店采用了锅耳墙这种实体的界限把大厅分隔开,桌与桌之间也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增加了空间的私密性。这样的探索也体现在其他方面:餐具上,精选一些比较有设计感、有文化元素的餐具;菜品上,更追求新鲜,更注重摆盘的精致;服务上,每个房间有专人负责,点对点快速跟进……

    这种由内到外的全面升级,让新店既保持了传统的“粤味”,又打造了一个“新”广州酒家的形象。此后,广州酒家集团陆续对门店按三种类型进行分级改造。

    一种保留传统岭南风,例如文昌路、滨江西店,这两家延续经典菜单的同时,还要挖掘岭南文化历史内涵。

    第二种门店充满现代气息,菜品、装潢走商务路线,例如沿江店、富力盈通店等,门店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设计,新店呈现出的更多的是“新”广府文化风格,更符合时下的流行审美风格。

    第三种门店,便是老广们熟悉的家常风,前去消费的以老食客居多,一家三四代人在此叹早茶,所以此类店定位更亲民,好吃才是硬道理。

    根据“餐饮强品牌”的战略,广州酒家集团开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外的城市同时,发力华东、华中等重点城市布局,推动传统粤菜走向全国。

    2019年,广州酒家在深圳落地首家的餐饮门店,为深圳市民带来传统粤菜美味。2020年,在南沙首度开设餐饮门店。接下来,广州酒家将落子上海、湖南等城市,推动粤菜拓店的步伐,讲好粤菜故事,弘扬岭南饮食文化。

    助力湾区,建设世界美食之都

    一直以来,广州酒家将传承非遗技艺、弘扬粤菜文化为己任,注重粤菜文化的深度挖掘。2020年,广州酒家与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和广州市总工会联合举办《饮和食德——与广州酒家邂逅时光轴上的味道》展览,以广州酒家80多年的历史发展作为缩影,对广府饮食文化历史梳理应用的首次整体性展示。

    两次展览推出后得到了社会一致的好评,全城的媒体争相报道,让广州酒家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深入人心。这两次展览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广州酒家品牌美誉度,而且通过系统性地对历史文化的梳理,为广州酒家打造文化型品牌提供了底气。

    2022年,广州酒家和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在广州酒家体育东店中庭举办《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参与由市商务局举办的“中华美食荟”活动,在广州塔承办粤菜文化展。新落成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就由广州酒家承办。

    2019年6月,广州酒家集团荣获“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授牌,并在贵州毕节、从化、梅州等地开设“粤菜师傅”广州酒家班,使企业发展与扶贫济困有机结合,成效显著。

    在雷州,携手茂德公集团共同培育本土粤菜师傅致富带头人。重点采购了贵州毕节、广东梅州、云浮郁南等地的扶贫原材料进行厨房深加工,推出刺梨酥三重奏、红薯流心酥、柚皮腊肠等多款广式风味助农产品,以皂角米、天麻等优质食材研制了30余款广府名菜美点。

    借助“老字号+广式工艺”赋能农货“出山入湾”,是广州酒家粤菜师傅工程的重要创新。积极借助广州市消费帮扶联盟资源,牵手十余家联盟成员单位与正果本土企业开展产供销合作,推动正果镇腊味走俏羊城;与贵州毕节合作打造的滚山腊鸡,与贵州安顺市合作打造的牛肉腊肠,与梅州陈小鸽合作打造的腊鸽等,则是广州酒家集团粤菜师傅工程持续创新的新成果。

    2021年10月,广州酒家集团制定《“粤菜师傅”工程(东西部协作)五年规划方案》,持续深化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不断扩大“粤菜师傅”广州酒家订单班办学办班规模,逐步在贵州黔南、安顺等帮扶地复制推广“粤菜师傅”广州酒家订单班成功经验。

    充分利用集团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资质、专项能力定点考场评价认定体系,系统梳理菜谱、汤谱、点心谱等,制定“广府菜”(贵州)食材标准指南和菜品标准,积极探索在贵州建立和推广粤菜服务标准,为今后粤菜餐馆落地贵州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粤菜师傅”产业帮扶物色新的切入点。

    未来,广州酒家将继续以“成为粤式饮食文化领导者”为定位,联合博物馆举办更多粤菜文化展,肩负起向社会大众宣传粤菜烹饪技艺及其传承的历史文化的重任,持续擦亮“食在广州第一家”金字招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美食之都。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创作手记 ●

    1990年我到广州酒家工作,至今已32个年头。我亲眼见证了广州酒家在改革开放后作为百年老店的重振雄风,更亲自参与了广州酒家创新发展的系列改革,并与企业主要领导班子一起主导了近年广州酒家集团在疫情之下的逆风飞飏、逆势扩张,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不断探索发掘和活化利用粤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东乃至全国的饮食文化做出贡献。

    感受最深的,就是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它既是致敬传统开创未来的利器,也是很好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抓手。开展粤菜师傅工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 作者简介 ●

    赵立平,文艺评论家、收藏家,粤式饮食文化的倡导者、推动者,服务餐饮行业30余载。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原副会长。现任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近年来,先后荣获广东烹饪协会成立三十周年金纽带奖、广东省餐饮业职业经理人金钻奖、广东餐饮四十年杰出经理人、广州连锁业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曾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艺术收藏与评论专栏,先后出版了《集藏斋话—艺术收藏与鉴赏》《艺术家那些事》等著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 Eksik bölüm mü var?

    Akışı yenilemek için buraya tıklayın.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8月24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提到,2021年广州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外贸持续回稳向好,使用外资质量持续提升,对外投资加速推进,高端国际会议活动持续集聚,友城“百城计划”圆满达成,国际组织交流协作多元开展,城市传播渠道全面铺开,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在主要全球城市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正在主动谋划国际化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

    面向未来,蓝皮书建议,广州立足老城市底蕴与国际大都市担当,着力提升城市在畅通国内循环中的核心枢纽功能和参与国际循环中的生产要素吸引力、国际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推动力,全面推进国际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广州国际交往伙伴迈上新台阶

    蓝皮书指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和“一带一路”建设枢纽,广州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新增对外投资企业(机构)167个,同比增长2.5%;中方协议投资额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6%;对外直接投资额3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45%。

    “十三五”时期以来,广州上述3个指标首次实现全部正增长,企业“走出去”的意愿逐步恢复。

    与此同时,广州拥有数量多、布局广的国际友好城市伙伴,2021年友城数量达到100个。在疫情影响下,广州与友城间的交流不止步,借助视频会议、远程签约、直播演出、隔空对话等形式巩固了“云上友谊”。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在主要全球城市评价排名中稳中有进,位居全球前列。”蓝皮书执行副主编胡泓媛说。

    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结果显示,广州上升3名,位于GCI排名的第60位;从2021年全球潜力城市指数排名来看,广州成为中国潜力指数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

    在由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机遇之城》报告中,广州在中国城市的总维度排名中列第四,且在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排名第一、技术成熟度维度排名第二,这表明广州依托其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和服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背景创新发展迅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产业化都得到很大提升。

    广州在区域重要城市维度中的综合排名列第二,在货运总量指标排名位列第一,说明广州仍然作为区域的门户枢纽,继续承担国际辐射的责任。

    2022年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发布第31期报告,广州排名全球第24,比上一年的排名跃升8位。广州总体定位保持在全球性专业金融中心行列,继续保持在“稳定发展的金融中心”行列,中国城市中仅有香港、广州、深圳三座城市入选。

    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1)中,中国是拥有全球前100位创新集群中数量第二多的国家(19个,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圳—香港—广州保持第2位。

    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培育新优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广州立足老城市底蕴与国际大都市担当,站在更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在畅通国内循环中的核心枢纽功能和参与国际循环中的生产要素吸引力、国际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推动力,全面推进国际化转型。”胡泓媛表示,广州全面推进国际化转型,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此,蓝皮书建议,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应积极构建高层次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强市。

    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充分释放两个合作区与“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叠加效应,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构筑更加坚实的枢纽载体,夯实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承载力,立足于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位优势,广州提升各类发展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国际大都市发展活力。

    一方面,强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更优质的空港、海港、铁路港、数字港“四港联动”综合交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加快建设“2+2+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作用,吸引符合广州功能定位的境外高端创新机构、境外投资公司、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来穗落户。

    同时,提振国际商贸功能优势。继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带两区一轴”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和“5+2+4”国际知名商圈,以门户功能汇聚全球消费资源,以智能制造创新消费供给,以时尚引领消费升级,提升世界级消费承载能力。

    巩固提升国际金融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引领带动作用,加快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动科创金融试验区落地,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金融科技、评级机构等顶尖国际金融机构落户广州,鼓励本地金融机构“走出去”,着手培养一批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广州国际金融要素交易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和话语权。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校对 | 赵丹丹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日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总结了2021年广州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研判了今年广州经济的发展走势,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广州连续三年工业投资破千亿元

    蓝皮书指出,2021年广州经济总体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态势。广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31.97亿元,增长8.1%。从产业看,制造业总体增长快于服务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较快;从需求看,消费需求稳步恢复,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外贸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蓝皮书特别指出,广州连续三年工业投资破千亿元,产业发展后劲足。2021年广州完成工业投资为1101.83亿元,增长6.9%,是201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良好的工业投资态势,为2022年广州工业和信息化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皮书认为,广州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广州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广州将其作为“一号工程”,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建机制、打基础、抓招商、培动能,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022年上半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33.8亿元,同比增长1.0%。蓝皮书执行主编欧江波分析称,今年上半年,广州工业生产逐步改善,数字经济表现良好,服务业稳定恢复,但部分行业受疫情防控和政策调整冲击较大。

    从需求看,消费明显放缓,投资平稳增长,外贸承压回落。从财政金融看,财政收支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健。从价格看,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价格涨幅较大。

    今年经济增速预计为3.2%至4.8%

    “经济增长惯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去年经济发展情况都将影响2022年广州经济增长。”欧江波说。

    蓝皮书预测,2022年广州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运行仍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经济增速预计为3.2%至4.8%。

    欧江波表示,该预测主要基于四点原因:一是国家层面对疫情的应对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国家宏观政策趋向更加积极的态势;三是去年经济增长态势呈现前高后低,预计今年广州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四是从专家团队的调研结果上看,从今年6月份开始,汽车等行业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好转迹象。

    为此,蓝皮书建议,广州应全面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切实扩大有效投资,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多点发力稳住外贸外资,努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高标准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按照“储备一批、审批一批、建设一批”等原则有序推进更新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要积极推进白云机场、国际金融城、广州南站、琶洲等重大功能平台及周边区域的“三旧”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主题活力街区”。

    蓝皮书还称,广州目前仍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窗口期,抢占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必须突出重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提高财政资金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补贴上限。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赵丹丹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8月24日,《共感·流觞——中韩当代美术交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为中韩当代美术交流活动在广州的延伸。

    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共同主办了“中韩文化交流年”系列文化活动。

    驻华韩国文化院于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共感:展望韩国当代美术”展览,展出了姜亨九、金丘林、金英燮、李承祚、李二男、李嘏昀、刘奉相、明利植、徐庸宣等韩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试以呈现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创作面貌。

    《共感·流觞——中韩当代美术交流展》邀请中国艺术家曹斐、陈克、陈侗、范勃、冯峰、方少华、胡介鸣、李景湖、秦晋、宋光智、杨诘苍的作品进行对话。

    以讨论同处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相似与差异化问题,来促进两国在当代艺术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共同探讨东亚的现代美术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可能。

    曲水流觞是可追溯到中国周朝的古老传统,宾客坐水边,酒杯顺流而下,取杯饮酒者赋诗作画,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亦仿效进行雅集。

    本次展览中所呈现的作品涉及绘画、新媒体艺术、雕塑、摄影、影像、行为艺术等不同媒介,这些在两国当代艺术领域具代表性的先锋艺术家,出生的年代虽然跨越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但他们大多都有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的经历。

    从这些作品中会看到东亚传统与全球化影响缠绕交织在他们的艺术思想、媒介选择和个人风格中,他们不只需要对当下的现实世界做出敏锐判断与深刻表达,还需要解决面对自身文化属性时的选择与建构。东亚传统中的山水、器道、物我之辩一直或隐或显在两国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里。

    【作品选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赵丹丹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刘天曲 通讯员 艺博宣

    图/黄伟哲(除作品图外)

    今年央视春晚,一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瞬间惊艳全国。作品将宋代青绿山水画巨制《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也让青绿山水画之美再次回归“国潮”的焦点。

    中国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就以“青绿”的面貌示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

    8月23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呈现岭南珍藏青绿山水画历代佳作。

    展览以色彩为媒介,融古汇今,让古今艺术家在绘画中对话与碰撞,探讨传统青绿山水画在现代山水画发展中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性发展的潜力。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青绿山水画如何诞生

    本次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术支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两馆精选馆藏40余件套明清时期青绿山水画以飨观众,以色彩研究为切入点,串联起青绿山水画的“前世今生”。

    传统青绿山水画颜色之所以经久不变的秘诀,在于主要采用呈色稳定、牢固,经久不变的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赭石、铅粉、金、银等天然矿物颜料,以及花青、藤黄、胭脂等天然植物颜料,在绢帛或宣纸上描绘自然山水,其画面多呈现出青绿相映、富丽堂皇的风格。

    展览首先介绍了青绿山水画的材料与技法,以实物及图片的形式,展示传统青绿山水画使用的颜料及其所呈现色相。创作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往往要经过勾勒、多次赋色、调整等步骤。

    展览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刘文东,特意创作青绿山水画分步骤示范画稿。通过画稿及文字讲解,观众可初步了解青绿山水画是如何创作的。

    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画在隋唐时期达到兴盛,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一度占据主流地位。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不断与笔墨相融合,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复兴与变革。

    展览还将展出两件绘画史上经典的青绿山水画的临摹作品,并附有分步骤的临摹过程的展示,呈现经典作品是如何生成的。

    江浙与岭南对话青绿

    现场展出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的青绿山水画,其中包括以文徵明、钱谷、袁耀为代表的东南江浙一带画坛主流地区的青绿山水画,还有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青绿山水画。

    策展人吴冰丽介绍,明代青绿山水画先是出现复古浪潮,而后在继承中发展;清代山水画坛虽然由水墨文人画占据统治地位,但仍出现不少以水墨画为骨、略施青绿的“文人风青绿山水画”作品,风格清新秀丽。

    “职业画家和画工的加入、画商的赞助等因素,也给清代青绿山水画带来新的面貌和成就。”

    本次展出的文徵明《醉翁亭书画合卷》近十米,堪称青绿山水画“标准件”。该作以苍劲简练的笔墨勾勒山体峭壁,以干墨点苔,以淡墨勾勒树干枝叶,施以浅淡的青绿和赭石,水墨与设色皴染紧密结合,笔墨苍润,色彩淡雅,格调清新。

    文徵明另外两件展品《鸡声茅屋》与《孤帆落日》为广东省博物馆藏《潇湘八景图》册中的两景,作品风格细致而富文人意趣。

    清代顺德人黎简创作的《春岩簇锦图》就是后者的代表作。这件作品设色浓丽、风格独特。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画对暖冷色过渡的重视,画家对石青、石绿的处理是染至某处时戛然而止,以山石轮廓为界,而无色彩的过渡。

    近景处,画家着重以石青和朱砂点染两棵树的叶片,形成蓝与红的鲜明对比。色彩的冲突和对比使画面具有夸张而独特的风格。

    当代青绿在岭南的呈现

    青绿山水画曾在我国古代创造了金碧辉煌的江山颂歌,并始终以其独特的色彩语言和审美取向,吸引着画家们的目光,在元、明、清各朝中不断传承与革新;

    如今,它也为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有力的养分,青绿山水画正以更多样而丰富的形式和面貌被继承和发展。

    岭南画坛在清代末年率先吸收外来艺术,成为兼收并蓄又勇于革新的重要绘画力量,出现了居派绘画、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等画派。

    岭南地区的画家们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宗旨,在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艺术史研究和我院的历年展览中,已多次呈现岭南画坛所创造的丰硕成果。

    在本次展览中,特别邀请了李东伟、吴泰、王绍强、刘文东、杨峻、杨星、陈伟明、林于思、林淼等九位艺术家参展。

    这些艺术家都曾学习传统绘画,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也是“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践行者,在各自的创作历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们都成长、生活于岭南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岭南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

    “他们的作品既包含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底色,又展现了现代岭南人的视角,可视为当代‘青绿’在岭南的一种呈现。”吴冰丽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赵丹丹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1、本地:广州上线数字化文旅云平台

    近日,“读懂广州”惠行动——文旅惠民品质体验项目在广州塔启动,广州数字化文旅云平台同日上线。

    为拉动文旅消费,促进产业恢复,广州将采取“企业让利、政府直减”模式,创新推出旅行社、文旅门票、旅游住宿3大类共计200余种文旅惠民品质体验项目,市民可享受企业让利+政府补贴双重优惠购买文旅产品。

    由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推出的广州数字化文旅云平台将对接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官方数据,内容涵盖文旅资讯、门票预购、酒店预订等广州文旅主营业务,并可实现健康码、乘车码、预约码、身份码等整合一体,助力“一码在手”,安心畅游。

    2、新建:贵州龙里河大桥成新晋“网红”打卡点

    8月19日,世界第一高山峡谷景观斜拉桥——贵州龙里河大桥顺利合龙。该桥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境内,全长1260米,横跨朵花大峡谷,主跨径528米

    ,在主桥及塔柱设有观光旅游玻璃步道、观光电梯、空中观景平台等观景设施。项目建成后,可将贵阳市至龙里大草原的行车时间由1.5小时缩减为半小时左右,更好地服务当地旅游业及方便山区出行。

    3、景区:黄河壶口瀑布临时闭园

    受强降雨影响,位于晋陕两省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迎来入汛以来最大洪水,8月22日每秒最大流量达到5500立方米,旅游区部分核心观景区域受到影响,游客通道和部分护栏被河水淹没。

    为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宣布自8月22日16:00起采取应急措施临时闭园,待洪水过境后重新对外开放。

    4、城市游:上海推首批科普旅游线路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沪上首批科普旅游线路,分别以“海空探秘之旅”“科学求索之旅”“汽车动感之旅”“寓教于乐之旅”“生态田园之旅”“科创发现之旅”“自然奥妙之旅”“工艺创新之旅”“科教传奇之旅”“苏河科普之旅”为主题,串联起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公园绿地等景区景点。

    十条科普旅游线路将以不同主题诠释科普,首批线路将于9月正式推出。

    5、政策:福建下达6000万元支持文旅和直播

    为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产业发展,提振市场消费信心,福建省财政近日下达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6000万元,支持文旅和直播经济发展。

    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围绕文旅产业发展主题,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产业融合度高、品牌效应显著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文旅项目。通过加强直播基地建设,支持重要直播活动开展,进一步带动文旅等产业恢复发展。

    6、倡议:多家邮轮公司倡议邮轮安全复航

    全球邮轮市场已全面恢复运营,近日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多家邮轮企业共同发起《中国邮轮安全复航倡议》,呼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邮轮防疫体系和安全复航路线图,并考虑区域性试点复航。

    数据显示,2019年国际邮轮对中国经济贡献358亿元,根据201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35年中国邮轮市场将达到每年1400万人次。

    7、免票:横琴星奇塔无动力世界推出医务工作者免票

    适逢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宣布:自2022年8月19日至9月19日期间,旗下星奇塔无动力世界对医务工作者实行一个月免票优惠,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本人职业资格证及身份证原件可现场兑换入园门票。

    8、论坛:黄山美好生活季引出新业态度假

    黄山美好生活季活动近日在安徽黟县启动,同期举办了“旅行,让生活更美好”高峰论坛及草坪乡村音乐会、非遗集市、关麓帐篷客度假酒店首开体验日、世界文化遗产村落游、国风汉服旅拍等活动。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论坛中指出,文化遗产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作为安徽省重点文旅项目,应打造更多以关麓帐篷客为代表的“慢工出细活”新业态度假项目,用文化、艺术、科技创造更多新内容和新业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

    校对 | 何绮云

  •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粤文旅宣

    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于8月21日正式拉开帷幕。

    8月23日,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广东共有7个作品和1个群众合唱团队入选本届群星奖决赛,广东的入围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前三,比上一届有了较大提升。

    广东的入围作品及团队分别是:

    音乐类作品《岭南雨巷》《浪漫是个茶叶蛋》、舞蹈类作品《步步高》《逆行者》、小品类作品《烟》、曲艺类作品《同心结》、广场舞作品《湾区时代》和深圳福田星辉合唱团。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将在4个省市进行。

    其中,群众合唱决赛将于8月21-24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嘉兴采取线上形式进行;广场舞决赛将于8月24-27日在宁夏银川市览山剧场举行;

    戏剧、曲艺类决赛将于8月28日-9月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演艺中心举行;音乐、舞蹈类决赛将于9月3-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人民会堂举行。

    颁奖晚会及获奖作品展演将于9月14日在北京市国家大剧院举行,广东舞蹈作品《步步高》将受邀参加展演。

    记者留意到,广东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和群众合唱团队中,有3个来自广州市,包括舞蹈作品《步步高》、曲艺作品《同心结》和广场舞作品《湾区时代》。

    广东入选作品(群众合唱团队)简介

    音乐作品《岭南雨巷》

    该作品由东莞市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文化馆创作演出,以岭南人文风貌为创作题材,歌词描绘一幅黛瓦青砖,烟雨长廊,氤氲旖旎里清幽唯美的岭南雨巷场景。其旋律采用岭南音乐曲调,以女声小组唱呈现。

    漫步岭南雨巷,雨滴洒落在芭蕉伞上,风情浸在身脉,既柔婉又绵长,一川烟雨,一缕芬芳,一抹乡愁,一席怀念,犹如丝雨随风一样的清愁,一样的回味。

    音乐作品《浪漫是个茶叶蛋》

    该作品由中山市文化馆创作演出,从粗茶淡饭中的茶叶蛋切入,描写一线工人的火热生活。

    他们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用汗水和智慧浇灌人生的憧憬和希望,他们用歌声表达着浪漫的梦想。“浪漫是个茶叶蛋”!是新时代的劳动号子,更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诠释。

    舞蹈作品《步步高》

    该作品由广州市文化馆创作演出,讲述粤藏两省开展精准帮扶对口共建工作。

    援藏路上,面对藏民阿叔一家突发的困境,广东志愿者们挺身而出、一步一步努力攀爬,不惧艰辛,始终坚定信念与藏民阿叔一家共渡难关,谱写汉藏一家亲的动人事迹。

    舞蹈作品《逆行者》

    该作品由茂名市文化馆、茂名阳光舞蹈培训中心创作演出,以医务人员甘如意单车骑行300公里返岗归程为素材,从小角度刻画和歌颂抗疫中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品以富有想象力的立维表现手段,虚实结合刻画时代青年坚毅的形象,彰显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和民族精神。

    戏剧作品《烟》

    该作品由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罗湖区文化馆、深圳市文化馆创作演出。

    2022年初,香港抗疫形式异常严峻,关键时刻,应特区政府请求,经党中央批准,上万建设者浩浩荡荡奔赴深圳与香港交界的落马洲,经过30天日夜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

    作品通过在工地中消防和防疫安全的一段小故事,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家国情怀。

    曲艺作品《同心结》

    该作品由广州市文化馆、荔湾区文化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创作演出,是近年来群文创作中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演员联合演绎的作品。

    讲述了三姐妹同游港珠澳大桥,忆述“东深供水”及驻澳部队抗灾,三姐妹化险为夷的感人故事。母亲结赠的同心结与桥上高耸的中国结交相辉映,象征着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亲如家人,团结一心。

    广场舞作品《湾区时代》

    该作品由广州市文化馆、番禺区文化馆、广州飞天艺术舞蹈培训中心创作演出,讲述一群来自全国各地敢闯敢拼的有志青年,在富有创新力的广东大湾区这片热土上,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憧憬着对祖国的未来。

    作品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既展现出朝气蓬勃、锐意的时代精神面貌,更展现了祖国大时代大发展的繁荣景象。

    深圳福田星辉合唱团

    群众合唱入围决赛的是深圳福田星辉合唱团。这支合唱团由深圳市文化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于2017年3月发起并成立,曾参演业界顶级制作的“北极之光”管风琴合唱音乐会,深圳合唱节开幕式及专场音乐会。

    2019年赴瑞典和挪威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乐春节”项目在6个城市巡演。该合唱团在2019年深圳音乐厅举办“星之呢喃”专场音乐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校对 | 李红雨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 磊

    图/主办方供图

    8月21日,“《周四推理俱乐部》品读会——推理的尽头是人性的无限可能”在广州方所举办。活动邀请推理小说作家、该书衍生赠品作者卢昌榕到场,与读者分享“沉浸式阅读体验感”。

    《周四推理俱乐部》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在一间高档养老社区里,曾经叱咤风云的前特工、前工运带头人、外科护士和心理医生因不服老走到一起,四人组成“周四推理俱乐部”,每周四研究从警方偷拿出来的悬案档案。一天,养老社区真的发生了连环凶案,四个平均年龄77.5岁的老人各显神通,抢在警方前面侦破案件。

    该书上市18个月,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版权售出到43个国家和地区。简体中文版由接力出版社引进,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发行后连续加印,并登豆瓣新书速递榜、虚构类热门榜、悬疑推理小说一周热门榜等众多榜单。

    为什么这本书这么火?卢昌榕称,在欧美,数十年来最主流的悬疑推理,仍然是偏向于以犯罪元素为主,充斥各种暴力、黑暗的作品。《周四推理俱乐部》的诞生,可说是带来了一股“清流”。该书是最近欧美很流行的“舒适推理”代表作,其中幽默、舒适等元素深得读者的喜爱。

    所谓“舒适推理”,不同于大众所熟悉的本格、变格、新本格、社会派、冷硬派等推理小说类型的。在卢昌榕看来,与其说“舒适推理”是一种类型,不如说是一种风格:反冷硬推理,情节欢快,节奏舒缓,充满乐趣。

    卢昌榕表示,在大家的印象里,推理小说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像福尔摩斯那般紧张刺激,步步为营,马不停蹄,但《周四推理俱乐部》反而是不紧不慢。

    除了破案之外,读者可以在这优哉游哉的过程中,感受到几位老人表达出来的搞笑幽默,喜怒哀乐,甚至是他们老了之后,回首过去,面对当下,向往未来的人生态度。

    据悉,《周四推理俱乐部》是该系列小说的第一部,系列第二部简体中文版将于2022年年底出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校对 | 彭继业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朱绍杰

    8月23日,《羊城晚报》在A3版刊发《“容庚文化”无关容庚:已故著名学者名字被“抢注”,有关部门:已要求整改》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报道中指出,针对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侵犯著名学者容庚先生姓名权益的争议,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一个月内办理名称变更登记。

    报道见报后,事情有了最新进展。23日下午,容庚先生的长孙容国濂致电记者表示,其委托律师告知,23日上午,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已亲赴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当天下午,该公司便办理了名称更改。

    其委托律师介绍,工商内部网站目前已经显示名称变更,但外网还需3-5个工作日后,方可查询到变更名称。

    记者随后联系了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其工作人员回复,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确已经在23日下午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前台办理了企业名称变更。

    该公司董事长陈映庭也告诉记者,在与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沟通后,他当天下午去办理了名称变更,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为“广州市逅墨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做法,我是比较满意的。”容国濂表示,目前企业名称已经改过来了,但这只解决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商标’的问题。“他们公司还注册了多个与容庚相关的商标,我们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诉和证据。具体怎么处理,要等知识产权局和商标局的回复。”容国濂说。

    新闻背景(点击阅读原文):著名学者容庚之名两年前即遭某公司抢注!有关部门:已要求整改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朱绍杰

    校对 | 彭继业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近日,具有女性先锋气质的《万物流向彼此——中国女诗人诗选2021》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主编施施然介绍,这是自2017年卷起,正式编选出版的第五本中国当代实力女诗人年度佳作选本。广东冯娜、安然、谭畅、布非步、宝蘭、林馥娜等6位女诗人入选。

    《万物流向彼此——中国女诗人诗选2021》汇集了生于20世纪后半叶女性诗人2021年的诗歌作品选。

    这些生于不同年代的女性诗人以独特的代际经验对日常生活、行旅见闻、文化艺术、爱情友谊、故人乡愁、死亡体验、自然风物、阅读感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书写,展现出不同代际的诗歌创作风貌和各个时代的诗歌美学特征。

    该选题立足“天星诗库”产品线,聚焦女性写作与代际写作,诗歌作品贴合历史与现实,呈现出创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并体现出对当下现实的人文关怀。

    本书共精选了包括翟永明、荣荣、蓝蓝、戴潍娜等107位极具创造力的前沿实力女诗人作品,旨在引领当代女性诗歌气象,展示女性诗歌力。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海男在代序中说:女诗人,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女诗人意味着性别,她们是水和银白色的月光。女诗人,是时间流逝的另一半,从古至今,女诗人都以她们竭力绚丽绽放直至枯萎的姿态,获得了一次次的轮回和重生。

    在海男看来,这个选本以非常客观包容的美学态度接纳了各个年龄段女诗人的诗歌,编者从灵魂上升的诗意出发,发现并展示了中国汉语写作的女诗人独具魅力的情感与语言结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校对 | 彭继业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南豆

    图/主办方供图

    8月21日,2022年南国书香节之夜,“名家带你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活动在书香四溢的楠枫书院举行。活动由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广东省新华发行集团、岭南美术出版社主办,楠枫书院承办。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穆林,原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胡川妮,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等人。

    广州美术学院录制的百集“画中有话”系列短视频在线上获得广泛传播,有30 多集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作为项目策划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穆林详细介绍了“画中有话——百幅美术经典礼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项目的策划缘起。

    百集“画中有话”系列短视频的录制,以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目标,以传承广美红色美术基因、继承“革命美术先锋”优良传统、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特色为立足点,创新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平华就项目的具体落实分享了经验。“画中有话”百集短视频的录制可谓举全校之力,参与人数之多,辐射范围之广,并非一蹴而就。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从出版社的角度谈到岭南社用40年的时间在探索和践行“美育立社”的发展理念,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本书的出版是党史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创新,是专业出版和主题出版深度融合的探索。

    在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与时代同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的美术经典,生动再现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和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活动现场,艺术家们济济一堂,“以画讲史”,在一幅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形象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和代表性人物,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艰辛探索。

    原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胡一川女儿胡川妮回忆父亲的一生,深情讲述父亲胡一川创作美术经典作品《到前线去》和《开镣》的历程,表达了革命美术家胡一川满怀时代激情,为时代服务的文艺品格。

    广州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讲述自己主创的油画《草地铁流》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创作背后的趣事,再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彰显新时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著名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从专业角度和艺术形式方面鉴赏《开荒牛》《九八英雄颂》,指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永不停步、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时代画卷中为观众呈现了美术经典的艺术价值与时代内涵。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现场分享冰墩墩创作背后的故事和设计理念,强调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家的使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艺术家们在一件件经典美术作品中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艺术盛宴和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校对 | 彭继业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刘昶

    图/广东省话剧院提供

    8月23日、24日,话剧《深海》代表广东省登台邯郸大剧院,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大奖”。

    由广东省话剧院精心创排的大型话剧《深海》,讲述了以“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同志为代表的我国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三十载,为实现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白手起家、百折不挠、殚精竭虑打造国之重器的艰辛历程,追溯与回望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强军之路。

    话剧《深海》自2020年6月首演以来,一直备受专家及观众们的的好评和关注,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主题创作扶持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重点跟踪项目。

    该剧先后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奖,并于2022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话〉精神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该榜单涵盖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80年以来中国文艺史上产生的100部经典文艺作品。

    今年7、8月份,话剧《深海》先后到厦门、宁波、南通、石家庄、北京、青岛等地巡演,吸引近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为各地观众奉献出了一场场生动立体的“国防尖端科技体验”和爱国主义教育课。8月下旬,海军某部还组织官兵进行了在线观看。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文 艺

    校对 | 李红雨

  •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广东非遗保护传承又有新动向。

    8月23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通知》明确,将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广东省内各县(市、区)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帮助本地区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认定:依托非遗项目开展生产和创作

    广东非遗工坊建设强调立足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传承人群主体地位和权利,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坚持因类制宜、精准施策。

    《通知》明确,非遗工坊认定工作由县(市、区)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部门开展。确定了非遗工坊的认定条件,包括:

    依托本地区一项或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生产和创作;所从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已列入本地区县(市、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主体具备法人资格,开展生产的场地原则上不少于100平方米,具备提供水电暖、工具设备等条件,并符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

    设立在方便带动当地居民就近就业的乡(镇)、村或社区,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个;符合县(市、区)级乡村振兴项目库入库条件;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

    扶持:支持非遗工坊进景区、进街区

    同时,广东省非遗工坊建设强化了各项相关扶持举措。

    《通知》明确,将支持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将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合运用媒体平台对本地区优秀非遗工坊和带头人进行宣传报道;

    建立非遗工坊产品目录,通过各种非遗展会活动,帮助目录产品与各类企业对接;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为非遗工坊进景区、进街区等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

    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录入县级乡村振兴项目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非遗工坊劳动者提升技能,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给予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对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支持;根据实际在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非遗技能类竞赛项目,开展相关技能展示交流,不断加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韶关、河源等地已率先设立了一些非遗工坊,像韶关市乳源县瑶族刺绣非遗工坊、河源市和平县楼镇彩扎非遗工坊,带动了当地人就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校对 | 赵丹丹

  •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文瑶

    今年是白驹荣先生诞辰130周年、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成立30周年。

    8月22日晚,广州、顺德两地联合举办的“梨园代代仰宗师——粤剧白(驹荣)派经典剧曲欣赏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

    众位艺术家满怀致敬先辈、致敬传统的深情,倾情演绎白驹荣先生的部分传世之作。

    8月26日,本场欣赏会将在顺德演艺中心大剧院再演一场。

    创立粤剧五大流派之一白派

    粤剧宗师白驹荣是百年来粤剧前辈中德艺双馨的最杰出代表之一。白驹荣早年以“小生王”美誉扬名海内外,是率先改用真嗓、白话演出的改革先驱之一。他发展了传统板腔,创出独树一帜的“白派”唱腔,并以洗炼、感人的表演风格列入粤剧五大流派。

    白驹荣在1946年不幸双目失明,被迫离开舞台,卖唱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顽强意志奇迹般重登舞台,被誉为“中国戏曲界的保尔·柯察金”,并且成为粤剧界第一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白驹荣历任广州粤剧工作团团长、中国剧协广州分会首届主席以及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广东粤剧学校首任校长。

    白驹荣先生的一生,为发展粤剧事业、培育粤剧新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精湛的白派艺术,更是高尚的人格楷模。

    白驹荣的演艺生涯中,先后演绎过近百个戏剧角色。他从不墨守成规,善于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丰富了粤剧的表演艺术。

    其早年的代表作有《风流天子》《再生缘》《客途秋恨》等。白先生晚年改演老生、丑生,代表剧、曲目有《宝莲灯》(二堂放子)《选女婿》《拉郎配》《琵琶上路》《竹伯返唐山》《白云松涛》《一条赶牛鞭》等,并在《梁天来》《白蛇传》《十五贯》《卖怪鱼龟山起祸》《闯王进京》等剧目中,甘当绿叶,饰演了东莱和尚、南极仙翁、过于执等重要配角。

    他的一生,为粤剧留下了大量精湛的白腔演唱音频(唱片、磁带),而表演视频只唯一留下1962年摄制的粤剧彩色影片《二堂放子》,弥足珍贵。

    演绎传世之作致敬一代宗师

    为纪念一代宗师,加深人们对粤剧前辈的缅怀之情,激励新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将前辈的高尚品德、精湛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再创粤剧事业的新辉煌,广州、顺德两地联合举办了本次粤剧白派经典剧曲欣赏会。

    晚会由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中共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广州粤剧院、顺德区大良街道办事处承办,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顺德区文化馆)协办。

    晚会上,倪惠英、丁凡、黎骏声、陈韵红、琼霞、蒋文端、崔玉梅、麦玉清、吴非凡等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与彭炽权、郭凤女、何笃忠、关青、邓志驹、林家宝、陆敏渭等粤剧艺术名家,以及李伟骢、陈健超、陈骏旻、莫燕云、陈韵玲、肖婉婷、嘉华、杨作霖、冼圣莲等知名演员登台,倾情演绎了白驹荣先生部分传世之作:

    《长生殿》《盗仙草》《竹伯返唐山》《选女婿》《琵琶上路》《二堂放子》《拉郎配》等,以及唱颂白驹荣宗师的歌曲,让观众再次领略到粤剧白派的艺术光彩,以及当代粤剧人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精神风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校对 | 彭继业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8月22日14时,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在菲律宾以东形成,并将在未来72小时有可能正面登陆广东省,对广东省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引发江河洪水、山体滑坡、城乡积涝等灾害,发生交通安全、人员溺水、游客滞留等旅游安全事件的风险增大。

    目前,广东省已启动防台风IV级应急响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醒广大游客:

    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

    出游前,密切关注气象、“三防”等部门发布的台风、强降雨预警信息,详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区以及疫情、交通、气象、应急等相关信息,合理规划旅游行程,及时调整改变出行安排,减少或避免户外游览活动。

    二、谨慎进行户外旅游活动

    台风影响期间,暂勿前往强降雨、台风天气影响的山岳型、峡谷型、涉水、滨海型旅游景区景点,遇到恶劣天气要及时安全撤离。

    切勿擅自进入当地政府明令禁止的未开发、未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自然保护区、峡谷、无人岛、海滩、网红景点等不明区域开展游览、探险、戏水、宿营等活动,确保人身安全。

    三、遭遇险情及时求救

    遇到突发险情,团队游客不要擅自离团活动,要保持冷静,服从导游及景区的管理安排,并及时进行自救、互救,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必要时拨打报警电话求助。

    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节省体力,保持耐心,听从指挥,避免拥挤混乱,做到有序撤离。

    如遇旅游服务质量纠纷,可拨打政府服务热线12345,依法理性维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校对 | 彭继业

  • 文/吴思敬

    我于1979年夏由北京南池子的普庆前巷搬家到菜厂胡同7号,直到1990年4月搬离,在那里整整住了11年。我的80年代是在那里度过的。如今离开菜厂胡同已30年,就目前的居住条件而言,应该说,比当年好多了。但我还是很怀念在菜厂胡同的那些日子,很紧张、很窘困,但也很出活的时光。

    菜厂胡同是北京王府井大街路西的一条胡同,明清时为皇家御膳房所需蔬菜、水果等的贮存地,由此得名。菜厂胡同7号这院落,当年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祠堂,格局比一般的四合院要大,中心部位为祠堂主体,左右各有一个跨院。当时院内住了21户人家,是个超级大杂院了。

    我住的是西南角的一间西房,大约13平米。放上一张双人床,一个大衣柜,一个写字桌,两个书架,两个书柜,两个简易沙发,就已经是满满当当了。吃饭时只能打开一个活动的方圆桌,吃完饭就折起来。没有暖气,用蜂窝煤炉取暖,冬天最冷时,室温只有8℃,我坐在靠北窗的书桌前写作,手上常常要戴手套。

    我菜厂胡同这个家,虽然狭小、简陋,但偏处一隅,关上房门自成一统,倒也可以闹中取静。这里还有个便利之处,就是紧邻王府井大街,胡同口对面就是东安市场。东安市场内原有好几家旧书店,后合并为中国书店,就开在紧对着菜厂胡同的市场大门内,离我住的菜厂胡同7号不过几十米。这为我选书、购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时我在写作中突然发现要查一下引文或工具书,手头又没有,就放下笔到东风市场的中国书店去找,通常都能解决问题。

    诗歌评论家邹建军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我在菜厂胡同的生活与写作情况,说我“住在王府井菜厂胡同的一所弄堂里,他常是白天登讲台,深夜在方格上开夜车,只有晚饭后的黄昏,才慢慢悠悠地踱步在王府井大街的树荫下,沉思,沉思……”所言大致符合我当年的情况,不过,他描述的我在王府井大街独自踱步情况并不多,实际上更多的是抱着两三岁的儿子在王府井漫步。

    那时人民日报社还在王府井,报社门前有一排报栏,报栏的下边是木框打成的方格,上边是玻璃门,里面贴着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只顾看报,儿子的小脑袋不小心钻进报栏下边的木格里出不来了,怕蹭破他的脸,费了好大的劲才弄出来,急出一身汗。

    菜厂胡同所在的王府井地区,不光有百货大楼、东安市场,是北京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这里有人民日报社,有中央美术学院,有协和医科大学,有工艺美术服务部,有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还有新华书店的内部发行部。

    许多朋友来王府井买书、购物,顺便来我家坐一坐,聊聊天,也是很自然的。1983年我开始担任《诗探索》的责任编辑,谢冕、丁力、杨匡汉、刘士杰、刘福春、楼肇明等《诗探索》同仁多次来我家,或谈诗坛情况,或交流稿件。至于江河、顾城、杨炼、林莽、一平等朦胧诗人来得就更多了。谈的话题多与书相关。

    朋友们来我家喝茶、聊天,交流诗歌……有时忘乎所以,甚至在我这屋里举行即兴的朗诵会。我妻子回忆,有一次她下班回来,推着自行车刚一进院,就听到我房间里传出的高声朗诵声,她心想这是谁呀,进门才发现是任洪渊在朗读他的新作。反正我这小屋偏处大院的一隅,即使说笑、朗诵的声音闹翻了天,也没人干预。

    来访的朋友多,有时我不在,他们往往在门上留个条就走了。但丁力先生比较特别,他知道我的房子在角落里,不好找,进了大门就高声大叫:“吴思敬,吴思敬……”我听到后,赶紧答应,迎出来。有时我不在家,他高叫几声,没人答应,他便折身返回了。

    那时我虽不能每周把北京市的主要书店跑个遍,但守在家门口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及东安市场的中国书店,却是经常光顾的。于是我的藏书迅速膨胀起来,书架、书柜放不下了,又没有空间添置新的,就在书架、书柜上层层搭板,直顶到天花板。书多了,不能闲置,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雷打不动的计划,每天看理论书籍至少50页。这个计划定下来,果然有效。大量的阅读为我80年代写下的几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80年代给我从事的诗歌评论工作提供了宽松的研究环境。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雷,诗歌也冲破了禁锢诗坛的樊篱,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穿透板结的土壤。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不能不对我的诗歌评论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1965年大学毕业,1966年“文革”爆发,在“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肆虐下,诗坛一片凋零,根本没有从事诗歌评论工作的可能。只有在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后,我才可能在舒畅的心境中研读理论、阅读诗歌,才能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由于我与“朦胧”诗人交往较多,再加上我妻子就是与朦胧诗人同属于一代的“老三届”,因而我深深地理解这代诗人的处境与心态,所以在1980年开始的“朦胧诗”论争中很自然地就站在支持朦胧诗人的一方。先后写出《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说朦胧》《时代的进步与现代诗》等文章,并为顾城、江河写出了关于他们诗歌的首篇评论。写顾城评论时,不只与顾城多次深谈,而且前往总后大院访问顾城的父亲顾工和母亲胡惠玲。写江河评论时,江河给提供了他“文革”期间抄录的中外诗人的名篇,为了把我们俩人对话的内容保留下来,我还临时去百货大楼买了一个盒式录音机。

    80年代初期,中央办公厅机要局为提升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办了一个中南海职工业余大学,我在那里兼课。这一时期,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菊香书屋及流水音等景区曾一度对外开放,但参观票非常紧俏,很难得到。我由于在那里兼课,受到照顾,优先得到了参观票,带着我的父亲和在上小学的儿子参观了久已向往的中南海,并在那里留下我的首张彩色照片。

    20世纪80年代除《诗歌基本原理》之外,我还完成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诗歌鉴赏心理》《心理诗学》等几部专著。这阶段我的评论对象之所以多为朦胧诗人,以及艾青、牛汉、邵燕祥、赵恺等“归来诗人”,就在于这些诗人的作品鲜明体现了“五四”传统在今天的延续。

    随着王府井地区的建设拓展,如今我所住过的菜厂胡同7号院已不复存在,成了由东安门大街通向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条崭新的马路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菜厂胡同7号没有消失,它和20世纪80年代那段喧闹的、热烈的生活,永远鲜活地保存在我的心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潘丽玲

  • 文/蔡秋川

    我自小生于广州,父辈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母家却是地地道道的老广州。我如今能说流利的潮州话,在广州的同龄人中是很稀罕的。这归功于我幼年时奶奶潜移默化的影响。

    两岁半时,父母忙于工作,分身乏术。他们商量后,决定把我托付到潮州寄养一段时间,由奶奶带,这一住就是大半年。来到潮州,我一开始因为离开父母不适应,哇哇大哭。奶奶抱着我老哄不住,便指着墙上泛黄老日历上的日期,一个个地念上边的数字。我听不懂她的陌生乡音,哭得更厉害了。

    奶奶早晨习惯到附近的西湖公园遛遛弯——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固定节目。在那儿,她结识了很多岁数相近的老阿姨,她们总喜欢凑在公园长廊上聊天解闷——说的自然是潮州话。我就乖乖地坐在奶奶旁边,听她们张家长李家短的。

    久而久之,听着听着,我渐渐熟悉了那么一些字眼,也理解了它们蕴含的意味: “买咸”就是买菜,“钱葱”就是马蹄,“地豆”就是花生,“人客”就是客人……

    更奇的是,言谈中还掺杂着不少匪夷所思的土话和俚语:“鸟嘴”就是八卦,“浪堵”就是生气,“恶雨”就是淋雨,“过脚事”就是过去了的事……

    春节前后,老家的四合院里总会买上一两盆柑橘,奶奶没事就摘几个喂我。她剥开橘皮,从橘瓣的一角咬掉一口吐掉,然后小心翼翼地沿着那一角撕开橘衣,露出内里金澄澄的饱满橘肉塞进我口中,一边擦拭我嘴角溅出的橘汁,一边接我吐出的橘核,用乡音念叨着什么。

    幼小的我,便坐在奶奶腿上,奶声奶气、一字一句地学着奶奶说 “吃橘子”“橘皮”“一粒核”……我努力地模仿着,尽管有时候跟不上,但在奶奶的乡音里渐渐适应了老家的生活。

    记得当时家中有一台老式电视机,虽然时常开着,但奶奶听不懂电视剧的普通话配音,只能眼看着播放的画面,心里揣度剧情的意思,有时看着看着便在那里呆呆地纳闷。

    现在想来,她多年下来,似乎只看懂了那么一部电视剧——《西游记》,因为情节简单,而且在各大频道翻来覆去地重播,奶奶总是翻来覆去地重看,看得津津有味。

    除了看电视,奶奶还有一项娱乐节目——听潮州频道广播。通过小小的播音机,奶奶即使足不出户亦能知晓天下事。她很喜欢收听潮剧,尤其喜欢听一个叫做《梨园群英会》的广播节目。该节目分为两个环节:听众在线下唱,然后主持再作点评。

    奶奶听着听着,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几句,此时房间里便回荡着低低的“落梅声凄泣~此冤何时消啊~”,有一种年月悠然的兴味。待到主持人评说时,奶奶又侧耳倾听,还兴致勃勃地跟一旁的我说道:“你看,这主持人的嘴真晓说话,伶俐极了!”

    奶奶淳朴本分,虽然没文化,但是很聪慧,年轻时靠绣花一针一线编织着一家人的生活,熬了大半辈子,最远也只到过广州。她出身贫苦,连小学都没念完,除了写自己的名字,没能认得几个大字,一辈子便只懂听和说家乡话。

    大半年不知不觉过去了,爸爸把我和奶奶接到广州住。离我家不远便是爸爸上班的电视台,再远一些,有个流花湖公园。有一回,奶奶带我上那儿玩,兴许是公园太大,奶奶也是初来乍到,逛着逛着居然就迷了路,找不着家,拉着我到处瞎转。

    她只懂潮州话,奶奶十分无助地左顾右盼,情急之下,上前拉着路上一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女人,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地用四分之三的潮州话和四分之一的普通话竭力地表达着她想表达的意思:“哎,那个,那个‘电视塔’怎么走哇?”其实她想说的是“电视台”,在潮州话里“台”和普通话里的“塔”发音很相近。

    那女人不明就里,便热心地指向对面的山坡——“喏,电视塔。”奶奶一听,喜出望外,领着我就往那个方向走。然而往电视塔的方向走了老半天,走得气喘吁吁,却越走越不对。到了山脚,发现走得更离谱了。天色很快暗了下来。“这可怎么好?”奶奶彻底慌了神。路确乎是走不通了,我也饿了半天,哭着嚷着要回家,一切都乱了套,奶奶急得直跺脚。

    直到过了漫长的一刻钟,偶然路过的保安才把我们孙儿俩带到了值班室。不久后,爸爸闻讯而来,我们方才得以回到家中。那天晚上,奶奶面露愧色,连饭都吃不香。或许在她心里,一口浓重的乡音第一次为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尴尬。

    随着墙上的日历纸一页页被撕掉,我也渐渐长大。有那么一天,我在翻阅童话绘本时,突然心血来潮,对身边的奶奶说:“奶奶,我教你念普通话吧。”当时六十多岁的奶奶憨憨地笑着:“奶奶这个岁数,都快死的人了,还学什么普通话。”我便作罢了。

    后来,奶奶还是福寿高,活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如今想来,若是当年奶奶愿意跟我学,哪怕是一天就学一个词儿,兴许也能把普通话说个滚瓜烂熟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奶奶在弥留之际,用那嘶哑的乡音含糊不清地絮叨着我的名字:“秋川啊……你拿几个钱去给秋川买个肠粉吧。”我顷刻间不禁泪如雨下……

    此时,我心里默念着对奶奶的万般牵念,用的竟也是奶奶最初启蒙了我、也必将相伴我一生的熟悉的潮州乡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潘丽玲

  • 文/盛祥兰

    白色塑料袋

    还有三分钟就下雪了

    世界处于短暂的寂静中

    空气中集聚着暴力

    一只白色塑料袋

    贴着墙角,飞了起来

    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它以危险的节奏

    寻找安全地带

    整整三分钟,我看着它迷失

    它让我看见,每种事物的背后都有生命

    面对死亡,一只塑料袋

    也会慌张,恐惧

    也有对生命的渴望

    后来,它安静了下来

    后来,雪落了下来

    死亡不绕过动物

    也不偏袒植物

    一只白色塑料袋

    在我目光的抚慰下

    灵魂得到了超度

    帕米尔高原

    8611米是你的身高

    你只比天矮一点

    当白云与雪山的焦距调整到

    令人心跳的位置

    世界只剩下一贫如洗的白

    这是白与白的盛宴

    仿佛冰山的一次破碎

    仿佛海浪的一次崩溃

    但始终不漫延到宇宙之外

    只有天空任性地蓝

    只有大地放肆地黄

    只有塔吉克姑娘的红头巾

    能点燃草原

    只有李子树结出了李子

    并不会感到羞愧

    一片云

    最初,它只是无意识地

    扭动身体

    张开,收缩

    或者膨胀,旋转

    然后停下来,调整呼吸

    再次开始

    我仰头看它时

    长发向后飘

    像它那样,投下一片

    无用的光影

    木棉红了

    三月,木棉红了

    大红,桃红,水红,粉红

    人间的红都被它戴在了头上

    人间的美都被它高高举起

    我不想让它一次红个够

    不想被红蛊惑

    不想在红里沉溺,翻腾

    再被它抛弃

    这个三月,春风没有带来远方的消息

    我在看木棉时,莫名想起你

    我在最近的地方

    想一个遥远的人

    孤独的人间

    这热烈的木棉,也红不过三十天

    而我,只把一个期盼的眼神

    留在了春天

    小步舞曲

    光阴,藏在小步舞曲的旋律里

    年轮,压在石头的眼皮底下

    一滴墨水,因写不出你的名字

    而黯然神伤

    一朵云,因自己不够白

    而郁郁寡欢

    一条银鱼,因游不出灰蝶的形状

    而忧伤死去

    九月,所有的风月事正在呈现

    就在脉搏寻找脉搏的途中

    【诗歌作者简介】

    盛祥兰,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吉林抚松,现居珠海。著有诗集《偶然》《我们都是宇宙的一撇》、长篇小说《爱的风景》、散文集《童年春秋》等7部。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李妹妍 柳卓楠 丁玲

    8月22日,广东省政府原参事王则楚发文,指出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庚文化”)侵犯已故著名学者容庚先生的姓名权益,引发广泛关注。

    “这家公司用了祖父的名字。我们并不知情,在其成立了近两年后,我们才知道它的存在。”容庚先生的长孙容国濂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年5月18日,容庚后人陆续收到亲朋好友发来的疑问:“‘容庚文化’和你们有什么关系?”

    随即,他们委托执业律师向该公司登记机构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行政投诉,要求对被申请人已登记的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予以纠正。

    “起名纯属偶然““容庚是不是名人?”

    著名学者容庚先生(1894-1983)是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他的书法造诣也闻名于世。

    容庚先生更是迄今向国家捐赠青铜器数量最多的个人。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他及家属先后共捐出青铜器近200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

    2020年11月3日,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旅厅、广州市文广旅局主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此3个月前的2020年7月30日,容庚文化在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登记设立。此前有报道称,容庚文化董事长陈映庭是一位心系书法艺术的工科男。

    “当时起名的时候,纯属偶然。”陈映庭在8月22日下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容庚是不是名人,这个如何界定呢?放到整个社会面来说,应该多数人是不知道(容庚)的。”

    陈映庭表示,成立文化公司的初衷也是用科技的手段为文化赋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公司注册了“容庚”等名称的商标。

    他又补充说明,商标的专用权期限从2021年9月14日到2031年9月13日,“第一,工商给我注册;第二,国家商标局给我授权,那我有权去使用它,对吧?”

    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方面介绍,2020年7月30日,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广州市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自主申报名称,系统未提示其存在企业名称禁限用情形,随即其设立登记经系统智能审批通过。“其名称自主申报及设立登记符合《广州市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管理办法》及《广州市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实施办法》相关程序规定。”

    公司经营范围与容庚先生所涉领域有重合

    记者查询企查查数据发现,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条目下有32项注册商标信息,“容庚”“容庚云案”“容庚云观”等均显示为“已注册”状态。

    记者留意到,2021年2月8日至8月27日,广州市容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为“容庚”申请了六个商标,商标分类分别为“35类广告销售”“41类教育娱乐”“9类科学仪器”“20类家具”“42类设计研究”“16类办公用品”。

    工商信息显示,容庚文化于2021年10月9日对营业范围进行了变更,经营内容由原来的“营业性文艺表演文化传播(不含许可经营项目);文化推广(不含许可经营项目)”等18项变更为64项,其中艺(美) 术品、收藏品鉴定评估服务;文艺创作;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艺术考级活动等,与容老卓有建树的研究、创作及收藏领域高度重合。

    该公司开设的官网及经营的天猫、 京东等店铺显示,其销售的产品是为书法爱好者、从业者提供的“容庚云观”云播装备、“容庚云案”书法学习平台;根据该公司住所地的展示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中国书画等级测评报考站”“全国硬笔书法教育考试的产学研基地”……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2020修订)第十一条、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名称不得有“违背公序良俗或者可能有其他不良影响”、“可能使公众受骗或者产生误解”的情形。

    “容庚其姓名在艺(美)术品、收藏品收藏、文艺创作、书法绘画、 雕刻等国学文化领域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姓名至今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且已经与容庚本人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容国濂及其委托律师黄建南认为,容庚文化的经营范围与容庚先生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文化领域重合,极容易使得公众产生误解,以为该公司与文化领域的名人容庚有一定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黄建南表示:“有关企业名称上使用‘容庚’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姓名,且主要经营国学文化领域的商品与服务,其借用名人‘容庚’的姓名吸引相关公众的注意力,不仅属于不正当搭便车的行为,且足以导致相关公众认为该公司与与名人容庚存在特定联系,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构成不正当竞争。“

    监管部门已责令一个月内整改

    为进一步促进注册登记便利化,简化名称登记程序,广州市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即申请人通过相关系统对拟定名称进行自主查询、比对、判断、申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有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网上审批有“宽进严管”的趋势。随着相关审批越来越便捷,难免有一些瑕疵,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于存在的异议,应该积极主动引导市场主体加以改正。

    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方面表示,该局收到申请人容国濂提交的名称争议申请后,依法于2022年8月11日对容庚公司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于一个月内办理名称变更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将直接在企业名称数据库中删除企业名称,以商事主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替,并将其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通过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

    该局声称,2022年8月15日,已将上述处理情况告知申请人容国濂的委托律师。

    “如果容庚先生的后人有异议,出于对容庚先生的尊敬,我们可以改。”陈映庭补充道,该公司不需要借助某个人的影响力,而是依靠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去赢得用户的信赖。

    他还表示,经过前期大量的投入和产品研发,“容庚云案”“容庚云观”等产品正逐步发布面世,“变更一个公司名称涉及的维度是很多的,假如我真的违法了,我愿意承受损失。但我合法合规地经营,你不能说让我三天就改。”

    陈映庭强调,自己也曾咨询过律师,得知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但这将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还表示:“如果国家说这些无效,我理所当然就不能用了,但现在不管是工商局还是商标局,都给我们批准的。”“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会按计划更改名称,虽然很遗憾,但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而愿意将更多时间聚焦在公司的经营上。”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陆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