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柑仔店新品上架】 〈史料大發現時代的金石考古與歷史研究〉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新材料的發現,對於歷史學研究帶來什麼幫助呢? 金石學與考古學有怎樣的異同?他們又各自引發怎樣的學術思潮? 「史料的大發現帶來學問的突破,在十一世紀有金石學,在二十世紀有現代史學。新史料讓學者批判現有框架,發展出新方法,最終誕生新學術。今日二十一世紀的史學是上世紀的延續,新材料與新方法仍是創新的要素,新議題由此展開。」 1925年,處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王國維(1877-1927)便曾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現〕。」他回顧漢代以來學術史上的重大發現,其中十九世紀末以來,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與西域各處的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的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的明清檔案,被譽為特別重要的四大發現。這當中,殷墟甲骨文字的出土,更使上古史的研究成果最為可觀。 甲骨文帶來怎樣的學術創新呢? 「甲骨文的發現,正好上承乾嘉以來的考據風氣,在堅實的商周銅器銘文的考證基礎之上,甲骨文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材料,促成一波史學的重大突破。……王國維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書時,倡導『二重証據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將出土古文字與傳世文獻互證。他強調新材料的重要,倡導以『二重証據法』來進行研究,展現出二十世紀的現代性格。」 這樣的學術創新,又與當時的新思潮產生怎樣的互動或對話? 「二十世紀初的知識界,在西力——如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衝擊下,不少知識份子對傳統產生懷疑,疑古的風氣高漲。……要解決古史辨的諸多謎團,只能靠科學考古,讓地下出土材料說話。與過去學者只重視有字甲骨或作為禮儀重器的青銅器不同,傅斯年與李濟還關注其他的遺物與痕跡,例如建築礎石、破陶片、骨角器等,它們共同見證了商文明的發展。 借助地層學與類型學等現代方法,這些傳統文獻不載的地下出土物,成為重建商代歷史與文化最可靠的直接材料。」 新史料的發現與學術新風氣的開展,是民初知識分子的專利嗎?還是有更早的淵源? 「對於古代經典心存懷疑,乃至於援引出土材料來辨證文獻記載,嚴格說來不是民國學者所獨創,九百年前的宋朝也曾有過一波的風起雲湧。那時的領導者是歐陽修(1007-1072),這位文化先鋒在很多方面都有過人成就。……私底下的歐陽修大量收集古代青銅器與石碑拓片,對相關制度、人物、事件進行考訂與研究,與經史典籍相辨證,這些成績收錄在《集古錄》一書中。歐陽修與同好對古銅碑拓的收藏研究引起同時代人的共鳴,也啟迪了往後幾個世代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投入,因而開創出『金石學』這門新學問。」 宋代金石學有怎樣的學術傳統,又引發怎樣的文化風氣?從學術方法來看,宋代金石學與近代考古學有怎樣的異同?與歷史學有何種聯繫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許雅惠的介紹,看看宋代與民初這兩個「史料大發現」的時代,如何引發研究方法的創新與轉型!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B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一位經濟學家給台灣經濟的歷史備忘錄:書評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台北市:春山出版社〉 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經濟學家眼中的臺灣經濟史該如何書寫呢? 《台灣經濟四百年》一書,有哪些重要的論點?本書在研究史上又有怎樣的意義? 「吳教授這本以臺灣四百年為題的專書雖主要從經濟學者的經濟史研究取徑切入,但處理的議題顯然密切涉及歷史學與經濟社會學者各自所關切或者處理過的主題。作為經濟學者的吳教授已經發聲,接下來有待其他領域的學者針對相關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筆者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引發更多不同領域的台灣經濟史論辯。」 近代早期以來的臺灣經濟史,主要有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三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分別從事研究。受限於臺灣各時期歷史脈絡與史料性質,有意願與能力從事跨時期臺灣經濟史的研究者甚少;但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聰敏的近作《台灣經濟四百年》,縱貫討論了近代早期到當代四百年間的臺灣經濟演變與發展,則是少見的通史之作。 本書有哪些主要的學術貢獻呢? 「第一,這是第一本較完整討論近代早期以來台灣四百年經濟史的專書。……第二,這本書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史的評價,很明顯不同於過去流行的矢內原忠雄、凃照彥等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論的台灣經濟史批判分析。……本書作者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史的研究主要採用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典範……這些分析有助於讀者認識如何以新古典經濟學及新制度經濟學觀點來考察近代台灣經濟史。」 本書有什麼著力最深的新穎論點呢? 「首先,針對戰後初期到1960年代台灣經濟從惡性通貨膨脹到經濟穩定,以及開始走上經濟成長之路的過程,過去學界有一個相對主流的說法是瞿宛文(2017)接近於國民黨政府自我政策宣傳的,揉合民族主義與發展型國家論的分析觀點……相對於此,作者則對於戰後前期經濟變遷的過程與原因提出一個不同於瞿宛文等人的歷史圖像,作者雖然不反對尹仲容等財經官僚在政策執行上有一定的貢獻,但否定了這些官僚的高瞻遠矚,並批判其過度的計畫經濟思維乃是引發經濟危機的起因。」 「其次,針對1970年代以來台灣半導體等產業發展成功的原因,作者也對流行的發展型國家論說法『(半導體產業)是台灣政府一系列的精心規畫政策下的成果』,表示存疑。作者主張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未必是主要因素,指出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台灣有很多政府積極推動的產業,後來都以失敗收場。相對於產業發展政策,作者強調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功,是『在一系列的試驗與失敗後,意外地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主要與『大量優秀敬業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以及擁有半導體專業知識並領導產業發展試驗和工程師的專業經理人密切相關。」 本書又有哪些可以進一步商榷之處呢?與其他經濟學、社會學觀點,又有哪些對話空間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林文凱的腳步,一起深入閱讀吳聰敏教授的《台灣經濟四百年》一書,看看本書提出的各種論點,並思考未來研究的進一步可能!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s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Eksik bölüm mü var?
-
【柑仔店新品上架】 〈冏:臺灣漁業的1949〉 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過去「捕漁人兒世世窮」的說法從何而來? 戒嚴體制又如何影響臺灣的漁業發展? 「在漁業史的書寫上,1945至1950年間常被稱為「復員期」。揆諸當時的情形,臺灣漁業不過苟延殘喘而已……1949年5月20日起,臺灣實施戒嚴;年底,國府敗退來臺,對臺灣漁業更是雪上加霜。」 1945至1950年間,臺灣漁業面臨戰後重建的困境,受資源短缺、設施破壞和戒嚴體制影響,發展緩慢且艱難。戰時日人徵用大量漁船,導致戰後漁船不足,港口設施損壞,重油短缺加劇了漁業的低迷狀態。1949年國府來臺後,軍事管理進一步限制了漁業發展,漁民生計受漁場限制、資源競爭及軍警干預的多重壓迫。 水產界中權力重組的過程中,如何顯示當時政治上的結構性權力分配方式? 「日人撤出臺灣後,水產界權力重組的過程中,不但是從中國來的人士,即使原來臺灣水產界的菁英,莫不盡在新的水產權力結構中取得一席之地。有趣的是,上文所提及的大陸人士如陳保泰與劉永愨重點在爭取行政體系的位置,而臺灣原來的水產界人士則重在爭取漁會等民間組織的領導權,具體而微地體現了戰後臺灣權力依著省籍界線的結構性權力分配方式。」 那麼臺灣漁業納入軍事管理的戒嚴體制,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由警備總部管制漁船的出入,漁民成為戒嚴體制被動員的一環……當時更有如簡點船長一樣的案子:日治末期,簡點曾在日人所辦理的漁業訓練中,表現傑出。戰後卻只因不慎為中共砲艇所掠,回台後坐了三年牢。在軍事管制之下,漁民除了要擔心經濟上的騷擾外,尚須顧慮捕魚時的政治風險,戒嚴對漁民生活的干擾可見一斑。」 當時漁民的經濟處境又是如何? 「當時漁業資金短缺,漁勞常處於貧窮線之邊緣。再加以當時漁市中漁蟲橫行,『承銷商與公司雇用之拍賣人互相勾結,而有力的承銷商在魚市場交易相當霸道,他們看中的魚貨,可以不讓別人買去。』使得漁民生活更加窮困。」 漁民生活普遍貧困,多依靠小型漁船或沿岸捕撈維生。資方與勞方的分配比例不公,加上魚市中層層剝削,使得漁民經濟狀況惡化。儘管國府試圖改革漁業結構和市場,但成效有限。在美援的助力下,臺灣漁業在後期迎來發展契機,為遠洋和近海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祝平一的腳步,深入臺灣漁業的歷史現場,了解漁業復興的難處以及戒嚴對漁業經濟的影響!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i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夏代、洪水與二里頭文化〉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二里頭文化從何而來?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有怎樣的關係?又與洪水的神話或歷史經驗有怎樣的聯結呢? 「二里頭文化是不是夏文化?這是歷史與考古學界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現在考古學界經常以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因為兩者在時間與空間上是大體重合的。不過,筆者持保留的態度,主要因為二里頭文化雖然在陶片上有一些刻畫符號,卻沒有文字書寫的材料。相對地,商王朝在甲骨文中稱首都為『大邑商』,自稱『中商』,也就是商王朝自名為『商』。筆者認為二里頭文化不可能與商一樣有自名,原因是二里頭文化很可能使用的是夷語而非漢語。」 從考古學文化觀察,二里頭文化屬於鼎系文化,它與山東、江蘇、上海、杭州地區的關聯遠大於與陝西地區的關聯,也就是說筆者以為二里頭文化是「泛夷系」的。另外,在金文材料方面,目前的證據也無法證明「夏」和「禹」起初就有內在連結。就現有的證據來說,二里頭文化與傳世的夏代在時間與空間上大體可以對應,二里頭文化的政體也確定就是商文化所消滅的一個(或多個)國家。但是,此一政體被稱為「夏」未必是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概念;再者,從傳世文獻中,夏曾經被后羿及寒浞等不同群體所取代,而呈現出不連續性來看,傳世文獻所謂「夏代」也可能指涉同一時代或相近時代的更多考古學文化,不見得只有二里頭文化。 那麼,二里頭文化從何而來呢? 「近年關於二里頭文化的來源逐漸傾向來自新砦期二里頭文化,也就是將新密新砦遺址視為二里頭文化的早期。新砦期二里頭文化的鼎足也是三角形側裝扁足鼎,所以兩者間的聯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麼,二里頭文化也好,新砦期二里頭文化也好,它們的三角形側裝扁足鼎又是從何而來?學者又根據鼎足的型態追索到豫東的大汶口文化造律台類型(ca. 2,600-2,000 BCE,或稱造律台文化)。」 過去認為二里頭文化的來源是洛陽地區的王灣三期文化(ca. 3,000-2,000 BCE),王灣三期文化又來自大汶口文化的穎水類型(ca. 3,300-2,600 BCE)。大汶口文化與王灣三期文化都是鼎系文化,不過,兩者的鼎足差異較大,二里頭文化是「三角形側裝扁足鼎」,但王灣三期文化卻不是。近來,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的來源與造律台文化有關,是造律台文化往地勢較高的鄭洛、嵩山地區遷徙,其後與使用陶罐(桶)為炊器的人口(鬼方系人群)大規模交流而形成。 這三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又產生怎樣的互動,甚至遷徙呢? 「造律台文化從2,600 BCE出現,大約在2,000 BCE又突然在豫東消失,此後豫東地區慢慢地出現來自山東,繼承龍山文化的岳石文化,以及來自豫西,繼承造律台文化的二里頭文化……這種大規模的聚落出現與消失通常指向大規模的天然災害,例如洪水或傳染病等。豫東地區的天然災害黃河水患應當是很容易想像得到。」 2,600與2,000 BCE,黃河兩次改道,時間點正好是造律台文化的上下限。它因第一次黃河改道而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又在下一次改道時受到衝擊,而產生人群離散。二里頭文化,正是造律台文化向西離散的出口之一。除此之外,造律台文化也向東南、西南、南方等地的文化,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造律台文化向東南離散的路徑上,安徽的蚌埠禹會遺址是重要的考古遺存,附近的「涂山」由於與傳世文獻中禹合諸侯之地對應,引發考古發掘的熱潮。不過,這一遺址與禹會諸侯的傳說能夠具體對應嗎?它的出現,反映了後世怎樣的觀念或需求呢? 進一步思考,大禹治水的傳說從何而來?是否能從考古證據中找到部分原型,又有哪些與考古證據不合之處?我們是否可以從文獻與考古的距離,推敲此一神話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黃銘崇的分析,看看二里頭文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如何影響傳世文獻對夏代的認識──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8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一則關於戒嚴的舊文〉 吳宗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按:本文增補自吳宗謀,〈「戒嚴70」從何說起?〉,《向光》1(2019年11月),頁8–11。) 生活在臺灣的人們,對「戒嚴」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臺灣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戒嚴嗎? 你知道戒嚴背後的法律根源嗎?戒嚴又與治理體制有怎樣的關係呢? 「距今5年前,筆者有幸曾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發行的《向光》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分享筆者關於如何敘述戒嚴經驗的一些想法。……越來越多人知道,隨著『臺灣』定義不同,『戒嚴』會指涉不同的起迄時間,與不同的生活經驗。相對於此,可能在韓國事件以前,很多人會以為,『戒嚴時代』已經結束,戒嚴法應該早就不存在了。若非戒嚴法修正在立法院成為話題,恐怕很少人知道,戒嚴法不但仍然有效,內容更是從1949年1月以來始終如一。」 2019年,臺灣各界紛紛以「戒嚴70週年」為主題進行企劃;往前推算,指涉的正是1949年5月20日起,到1987年7月14日為止,為期38年又56天的戒嚴。在今日,提到「戒嚴」這個詞彙,人們往往聯想到的正是「那一次」戒嚴。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這樣的理解其實值得商榷。 第一、戒嚴令施行的空間? 「如《戒嚴令》第1條所示,《戒嚴令》只針對當時中華民國政權所稱的臺灣省。而《解嚴令》的標題與唯一一條內容則載明,解嚴的範圍是臺灣地區。眼尖的讀者會注意到兩點:(一)『臺灣省』與『臺灣地區』是否一致?(二)屬於福建省的金門與馬祖等地狀況,似乎與臺灣省有所不同。」 事實上,中華民國政權下,福建省沿岸的金門、馬祖、東引、烏坵等島嶼,則最慢從1948年12月10日起,就因為《戒嚴令》,被劃定為警戒地域;這些地方要到1991年動員勘亂時期終止時,才有機會解嚴。但就在同一天,金門與馬祖的防衛司令部仍然宣布了臨時戒嚴,並獲得立法院追認。金、馬等地的戒嚴狀態,表面上持續到1992年,且出入境的管制,要到1994年才解除。 第二、戒嚴的手續完成了嗎? 「除了1949年5月19日的《戒嚴令》以外,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在1949年11月,也準備宣告臺灣省戒嚴,並且劃入接戰地域。然而監察院發現,這兩則《戒嚴令》,可能有手續不完備的問題。」 中央政府的戒嚴案是1949年11月2日由行政院會議通過,同月22日發咨文給立法院。但當時的代總統李宗仁在同月20日出境,抵達香港。因此這一則《戒嚴令》,可能缺少了總統簽署公布這一道手續。至於1949年5月20日起實施的《戒嚴令》,固然是依據《戒嚴法》第3條關於臨時戒嚴的規定所發布,然而該條也要求戒嚴命令應「迅速按級呈請,提交立法院追認」;只是,行政院早在1959年,就已經注意到上述追認手續「無可稽考」。 第三、戒嚴時期,才開始軍事政府統治嗎? 「西方式法制下的戒嚴特徵,以法國《1791年7月10日法》為例,是文民組成的政府聽命於軍事長官的指揮,甚至職權的一部分或全部遭到軍隊的取代。……戒嚴的前提,是已經有非軍人負責的行政與司法制度在運作中。也就是有文民政府進行統治。」 從這個意義出發,不考慮是否有宣布戒嚴的形式、以及國際法上的差異等議題的話,1895年日軍與中國辦理主權移交後入侵臺灣,以及1945年10月以後,由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接管時,臺灣、澎湖等地都進入了軍事政府的統治。 第四、這是臺灣、澎湖等地第一次戒嚴嗎? 「臺灣第一次施行《戒嚴法》,是因為日俄戰爭期間準備迎擊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而宣布從1905(明治38)年4月14日起,澎湖馬公一帶為接戰地域、實施戒嚴。5月13日,臺灣本島全島與沿海,也被指定為接戰地域。」 臺灣在日治時期,就有戒嚴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時,日本雖然在臺灣實施戒嚴,但是日本統治全期,臺灣的在地漢民族(本島人)從未遭到現役軍人擔任法官的法庭審判,更遑論受到軍事法院管轄。不過,無論是否戒嚴,當時的臺灣、澎湖都還在軍警主導的殖民統治下。 進一步思考,「戒嚴」是否能直接等同於「國家」這個治理體制呢?回望過往,我們該如何檢討戒嚴時代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吳宗謀的回顧,看看臺灣史上的戒嚴,並一同思考、辨明戒嚴的意義──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V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求速於死生之際:宋代(960-1279)醫書中的藥方檢索〉 陳韻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身體不舒服,去藥局買藥就好;但如果穿越到宋朝,要怎麼知道該買什麼藥呢? 宋朝人如何讓醫書變得更容易查閱,讓藥方更容易普及呢? 「李朝正回憶:在紹興(1131-1162)初期,他的小女兒罹患痘瘡,病癒後,又突然復發。須臾之間,女兒身體佈滿了紅色的水泡,疼痛難耐。在女兒瀕臨死亡之際,李朝正翻閱北宋(960-1126)《證類本草》,偶然見到書中記載用蜂蜜煎升麻的藥方。他迅速施用此藥方,藥到痛止。幾日後,女兒的身體恢復安康。之後,李朝正聽聞里中有數人死於此疾。他遂感嘆這種藥物組成只有一、二味藥材的單方,居然有如此神效,於是搜羅醫書中的單方,挑選其中藥材易得者,再按照藥方所治病(如:痘瘡、眼疾、婦人病、小兒病等)分門別類,最後完成40卷的綜合性藥方書《備急總效方》(又稱《備全總效方》)。」 宋代醫書《備急總效方》的編纂,和李朝正從前朝醫書中找到醫治女兒藥方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蒐羅只需調劑一、兩味藥材的單方藥,顯示藥物可及性(availability,或可獲性)和物資特性(materiality),是讀者能否迅速應用醫書所收藥方的關鍵。那麼,在宋代以前,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讓醫書更便於應用呢? 「第一種方法是醫書包含的藥方儘量以單方為優先。單方通常只包含一到二味藥材。一道藥方所使用的藥材越少,搜尋、處理、調和藥材所需的時間也就越少。第二種是縮減醫書的篇幅。一部醫書的卷帙越短,讀者搜尋起來也就越快。第三種是將藥方依據所治療的疾病或症狀分類,方便讀者依照症狀搜尋相應的藥方。……第四種方法為化繁為簡。這方法包括:將不同版本的醫療知識濃縮為一種版本、或是將散落在不同文本的同一類藥方摘抄在一處。」 上述方式可見,無論是精簡醫書篇幅或查詢方式,或者讓所需藥材越少越好,「簡化」是讓醫書更便於利用的重要原則。那麼時至宋代,又有哪些更新穎的方法出現,讓藥方更容易普及呢? 「除了上節所說的四大基本方法外,宋代醫書作者也發展出其他加速醫書中藥方應用效率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提出新的藥方分類模式,例如:以所治病的緊急程度分類和排序藥方,治療越緊急狀況的藥方(如:難產瀕危等),出現的卷數越早。此外,更有兩大有關快速應用藥方的新方法。」 這兩種重要的新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另一方面,宋朝出現的新型書籍形式,會不會對藥方檢索,也有所幫助呢?這些醫學書籍的預設讀者,又是怎樣的群體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陳韻如的介紹,來看看宋朝人面臨生死關頭時,如何盡可能搶得先機,找出救命藥方──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G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余英時眼裡的中國政治傳統〉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我們可以怎麼樣從整體上把握 #傳統中國、特別是秦朝確立 #皇帝 統治後,一直延續至二十世紀初的政治傳統? #余英時 的學思歷程和各種見解,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余英時是二十世紀後半享譽國際的人文學者,為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在中文世界尤具影響力。他一個極為人稱道之處,就是關於思想史和儒學的著述,而此二者與政治有密切關係。他也很早便指出,中國史上大一統政府的延續性、帝王至高無上之特性、社會經濟發展、價值觀念、以至宗教和法律制度的表現等,皆『和 #中國的政治傳統 密切相關』。當然,余英時的觀點,無法代表所有歷史學家眼裡的中國政治傳統,但無論同意與否,我認為他的看法確實值得重視,也是未來尋求更深入探究和比較的一個良好出發點。」 余英時在人文學術上做出極大貢獻,許多作品在臺灣是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發行,甚富影響力。余先生過世後,聯經也在網站上規劃紀念專輯,有助認識他的學思歷程和各種見解。以中國政治傳統來說,皇帝及其權力、士/知識人 與政治傳統、秩序的理念、秩序觀的變化,可說是把握他對中國政治傳統觀點的幾條線索。 「和許多研究中國歷史及文化的學者一樣,余英時認為皇帝制度,或說皇帝的至高權力,是影響甚至決定傳統政治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皇權統治(皇帝制度)是秦朝兼併六國後才確立的,而皇權的發展也跟學術思潮有關。余英時指出戰國時期學術自由『提供了許多可能性』,讓人可以『對當時政治、社會種種大問題提出各種解答』。但秦朝以降開始壓制學術自由,要以皇帝和政治的權威介入思想,明、清時期尤其激烈。」 上述想法,可說是源於余英時早年的名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整個中國政治傳統,可謂是環繞皇帝及其權威而建立起來的。皇權的壓迫,也會影響到知識人本身的學術和政治選擇。如明代政治風氣往往打壓讀書人,限制他們在政治舞台上追求理想的可能。不過,皇帝及皇權雖然佔據極重要的位置,但余英時並未簡單為中國政治傳統貼上君主專制這個標籤;中國政治傳統中至少有兩股力量──官僚制度與士人的政治觀念,能為皇帝權威設下若干約束。由於官僚的主體是士人,提出政治理念的也是他們,皇帝與官僚和政治理念的互動,也不妨理解為皇權與士人的互動。 「在余英時眼中,把握士或知識人的角色,是理解中國政治傳統必不可少的一環。他認為中國的知識人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便著意於透過『道』改變世界;但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限制皇權的制度性憑藉,中國知識人只能靠『修身』、『精神修養』,以此得『道』來對抗皇帝。因為『道』的『唯一保證』,是知識人的內心修養。」 不過,「道」的內涵是什麼呢?另一方面,「士人」群體如何產生,又如何在19世紀開始產生轉變?近代的知識人,和傳統的「士」精神又有何共通呢?這些問題,都是余英時論述士人與政治傳統時的關懷重點。另一方面,士人所追求的「道」,核心的追求如果是建立秩序,那此一秩序,又會以什麼樣貌展現呢? 「余英時就以『倫』為中心分析中國的秩序觀。在他看來,『倫』或『人倫』涉及人與人、群體和不同社群的關係,本身就與秩序息息相關。在個人的層次之上,所有政治、社會組織都與人的互動有關,都是人倫關係的逐步擴大,最基本的出發點則是家庭。許多政治理念,例如『均』、『安』、『和』,既是治國的目標,也是家庭所追求的狀態。能把家庭處理好,才有可能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 這種建立和評估這種人倫秩序的原則,以及倫理與政治觀念,主要源於何處呢?這樣的秩序觀歷經怎樣的內部折衝,又在十九世紀末西方軍事力量與觀念的衝擊下,產生怎樣的根本改變?新型態的秩序,又走向何方? 最後,政治傳統的確立、變化與重建,固然與思想觀念有關,但在此之上,余英時最為核心的關懷,又是什麼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傅揚的介紹,來看看余英時如何看待中國政治傳統,各種觀點又如何反映他的關懷與企盼──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s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清帝國與那些沒有數字的人〉 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你相信 #數字 嗎?相信數字所建構的世界就等同於事實嗎? 你知道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知識人,是多麼狂熱地追求各種統計數字嗎?! 「中國人沒有精確掌握和使用數字的習慣,這是在近代史料裡頭常見的一種說法。這裡面有來自外部的聲音,也有發自國人的批評與反省。……『我們沒有數字』這種意見,在科學調查與研究的推波助瀾下,顯得益發真實與緊張。20世紀以降,配合著1920年代以來主張實地調查和搜集民間各種數字資料的社會調查運動,越來越多人發現『中國缺乏數字』。」 19世紀晚期開始,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便在著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指出,中國人總是含糊地認識數目字;梁啟超更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問題,中國缺乏 #統計數字 和相關知識及制度。不過,國家如果欠缺搜集數字資料的統計技術,是優點還是缺點呢? 「如果直接站在現代、西方和理性思維的角度,那統計學之於國家治理自然是必須具備的技術工具。但我們更應該去追蹤,在國家嘗試透過數字治理建構『國家—社會∕人民』關係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張力。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 #晚清 時候來看,狀況就不太一樣了。當時追求統計學與數字者,都還未能想像或預測到這種內在矛盾與張力,只是熱切的希望中國能搜集並製造更多能反映國家真實樣貌的數字。」 對晚清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缺乏統計技術,自然是重大的缺陷。這時候,一本來自域外、翻譯自 #西方統計年鑑(Year Book),用各種數字來描寫世界萬象的書冊──由傳教士林樂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 1836-1907)口譯和鄭昌棪(生卒年不詳)撰作,江南機器製造局於1875-1876年出版的《列國歲計政要》,吸引了眾人的眼光。這種編纂及出版目的的參考性書籍,在晚清為何且如何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討論呢? 「從西方傳來的年鑑,以統計知識揭露了西方國家的勝出處,更彰顯中國的核心問題:行政官僚體系還未具備建構 #數字政治 的知識與技術。也就是說,國家若要富強,就必須要生產各種數字,掌握國家內部的事實。」 不過,傳統中國完全沒有處理數字的能力嗎?數學、卜算技術還有民間商業的複式簿記技術,不也是對數字的處理嗎? 「晚清時候可能沒有太多人會朝這個方向想,進而形成反省性思考。多數人是以『我們沒有數字』為出發點,急於建構一套新的治理模式。這個目的與晚清最後十年的立憲政治交織在一起,成為政府與知識人共同關懷的核心課題。只是,相信統計數字能富國強兵這種想法和主張,最後並沒能真的做出什麼成果,反倒讓國家與社會產生一種追求統計數字的形式主義困境。」 這種形式主義困境,展現在哪些地方,又反映晚清知識人怎樣的思考邏輯呢?另一方面,同時期的明治時期日本,又怎麼因應類似的統計數字挑戰呢? 最後,透過近代中國的案例,我們該如何看待眼前所見的各種數字、據其所提煉的各種公共意見和主張,又該如何評估數字所代表的「真實」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韓承樺的介紹,來看看晚清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沒有數字」的困境,各種現象又如何反映時人的思考邏輯──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8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從大稻埕出發的「通識醫療史」課程〉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你知道 #臺灣醫療史 與 #大稻埕 的關聯嗎? #中草藥文化、#疫病防治,還有許多歷史上未被提及的醫療故事,都在這裡發生! 「大稻埕自晚清以來,因著『茶』帶動其他產業而成為商業興盛之地。到了日治時期更加繁榮,各種新文化、新思想傳入。……然而,大稻埕除了商業之外,在醫療方面也相當重要,因此,我們帶領北醫學生到大稻埕,透過走讀的方式認識當地歷史文化,並聚焦於大稻埕的漢藥與西方醫療的發展歷程。」 曾齡儀在本文介紹了她在臺北醫學大學教授的「通識醫療史」課程內容與目的,這門課程以大稻埕為歷史背景,探索當地的醫療文化和歷史發展。課程中,學生透過走讀和參訪,了解大稻埕的傳統漢藥與西醫的發展歷程。 傳教、漢醫、政治樣樣都行的斜槓醫生黃玉階是什麼樣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晚清至日治初期,臺灣也發生多起霍亂與鼠疫傳染病,當時沒有足夠的西醫師與現代醫療機構,人心惶惶、束手無策。黃玉階以其豐富的漢醫知識,努力配製藥丸藥散,施藥救人,並將醫療心得撰寫成書;除此之外,他也帶頭呼籲廢除女性纏足、男性辮髮的陋習,並憐憫失婚或無家可歸的婦女,成立「元珍醬菜館」,讓婦女們製作醬菜販賣營生。此外,他也擔任大稻埕區和大龍峒區的區長,具有政治影響力。」 西醫流行起來之後,中醫在現代台灣的處境有何變化? 「中草藥在臺灣社會扮演重要角色,青春期的轉骨湯、四物湯,中老年的補氣養生,還有四季時令的食補食療,中藥材與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然而,中藥產業面臨嚴重的衰退危機,目前全臺僅剩下八千家左右的中藥行……探究其原因,消費模式的改變、人才傳承困難,加上國家法規的限制,導致二、三十年未核發新的中藥行執照,都造成中藥產業的急速萎縮。」 大稻埕只有 #中醫 嗎?除了我們在歷史課本看到的由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還有哪些 #西醫 診所或事蹟呢? 「『#中藥』是大稻埕的主要產業,但中藥之外,大稻埕其實也有非常豐富的西醫故事。日治至1970年代,由於這裡商業繁榮,吸引許多西醫師在此開業……大稻埕在西醫方面有許多的『第一』,例如:臺灣第一位公醫黃瑤琨、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正式完成西方醫學教育的外科醫師謝唐山。除此之外,大稻埕還有非常多西式醫療院所,包括大名鼎鼎的蔣渭水(大安醫院)、二二八受難者施江南(四方內科醫院)、創立美和少棒隊的徐傍興(徐外科醫院)等。」 那麼關於女性的 #婦產科 呢?從 #傳統時代、#日治時期,一直到 #戰後,婦女與婦產科醫師的觀念有什麼改變?又有使用了哪些醫療器材? 「因有感於大稻埕人口眾多,卻少有臺灣人專職婦科醫師,臺灣婦女若給日籍醫師看診,多少有語言的隔閡,於是1920年,高敬遠在大稻埕六館街開設臺灣第一間私立婦產科診所。不過,在民風保守的年代,許多婦女聽到要『內診』都花容失色、落荒而逃,因此剛開始時生意並不好,但因醫術高超,許多日本婦女也來看診,加上民智漸開,臺灣女性也慕名而來,『高產婦人科醫院』的名聲也更加響亮。」 在繁盛的商業之外,醫療也是大稻埕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條線索;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曾齡儀的「通識醫療史」課程,深入大稻埕的歷史現場,了解臺灣醫療史的演變!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2y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降清」與「反清」――十七世紀文獻對吳三桂的記述〉 葉高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嗎? 降清後又「反清復明」,讓他落得兩面不是人的下場?! 「吳三桂 一生面臨若干重大抉擇,無論是『降清』或『反清』,都得不到世人的諒解。反映在現存文獻有關吳三桂的記述,呈現幾個特點:一、各種載籍的內容不盡相同,評價亦有出入;二、間有肯定的意見,但未受重視;三、愈晚出的資料,其立場愈受官方觀點影響。」 時至今日,吳三桂仍常被社會大眾視為「投降主義」、「勾結外人」或「漢奸」的代名詞。清代以來,對吳三桂的評價多屬負面,且時間愈後,言詞愈為激烈。清初,漢族將「亡國」的情緒,發洩在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身上;清廷為實現中央集權,也對發動「三藩之亂」(1673-1681)的他嚴厲譴責。到了清末,反滿革命運動以及接踵而來的反帝國主義風潮,因投降而導致中國淪為「異族」統治的吳三桂,更是眾矢之的。不過,關於他的種種傳說,我們又能如何在史料中找到佐證呢? 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 「私家著述有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動機,不外是『借兵復仇』,但各書記載頗有出入,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為父報仇;二、為崇禎皇帝報仇;三、為報愛妾陳沅被奪之仇。」 「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嗎? 「吳三桂在情感上雖極度依戀陳圓圓,但在關鍵時刻的種種決斷,陳圓圓的影響力如何,旁人無從了解;經吳偉業以文學手法鋪陳後,陳圓圓卻因『紅顏禍水』而遭世人唾罵。……惟吳偉業詩中另有『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說明兒女情事無關重要,自古英雄亦不能免,是吳三桂個人抉擇的失誤,才有『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的結局。」 時人怎麼評價吳三桂向清借兵之舉呢? 「順治年間,由於各人立場不同,對借兵復仇的評價也不一。康熙朝中期,受三藩反清事件影響,時人對吳三桂的評價急轉直下。……但在一片誅伐聲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藏有一份年月不詳、殘缺不全且佚名的檔案,題為〈論吳三桂殘件〉,對吳三桂一生的重要活動,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借兵復仇事為例,〈殘件〉認為是『以報君橋之讎,以雪國家之難,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數行,千古之下,可稱大忠、大義、大仁孝之聖賢也』。」 對於吳三桂揭起「反清復明」大旗,引發三藩之亂,〈殘件〉又有怎樣的評價呢?各種史料之間又有何差異,可能反映哪些不同的立場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葉高樹的介紹,來看看17世紀的人們如何評價吳三桂,各種說法又如何折衝與流傳,最終形成今日對吳三桂的既定印象──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2f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神話與現實〉 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近年來,有些人深信『多數臺灣人是平埔族後裔』的傳聞。然而,日治時期嚴密的戶口登記資料清楚表明:漢人婚配平埔原住民的比率相當低,整體而言不到1%。只有那些在平埔村落裡做為少數群體的漢人較可能與平埔原住民通婚。一旦離開平埔村落,想遇到一位平埔原住民都不容易。」 時至今日,仍有部分人認為平埔族群早已與漢人融為一體。然而根據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及清代臺灣史的史料,平埔族群的人口在17至19世紀始終維持在低於5萬的水準,與漢人通婚的比例也相當有限。除此之外,平埔族群更因為生產力限制、屠殺、瘟疫、及土地流失等原因而使人口難以增長。葉高華揭示了坊間常見的三個「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說法,並用四個歷史事實一一擊破: 一、 Q:清國佔領臺灣之前,臺灣已經到處都是「平埔族」,這些人不可能大量消失吧? A:其實根據史料,從17世紀至19世紀,平埔族群一直不超過5萬人。 二、 Q:清國佔領臺灣後,實施叫做「臺灣編查流寓例」的制度,把很多漢人趕回中國大陸,並且實施海禁,漢人很難來到臺灣或留在臺灣,因此留在台灣的都是「平埔族」吧? A:傳說中的「臺灣編查流寓例」是將不同時期制度揉捏成一團的結果,任何一個時間點都不存在這種制度。 三、 Q:雖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計顯示平埔族群只有四萬多人,但是,人口會自然成長,不可能過了兩百多年還是四萬多人吧?如果漢人來台困難,那麼增長的都是平埔族人,或是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後代。 A:首先,平埔族群因為生產力限制、屠殺、瘟疫、及土地流失所以人口難以增長;除此之外,清國為了「分而治之」,也相當刻意區隔漢人與原住民。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葉高華縝密的史料分析,破除「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迷思,重新重視平埔族群的文化保存議題!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1j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柑仔店新品上架】 〈看見孩子、說孩子的故事──介紹一本近代臺灣兒童史著作〉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部相當詳盡細緻描寫 #長老教會 在臺灣有關孩子的觀念,以及與當地社會遭遇的過程。全書在教會的脈絡中,綜合兒童觀相關變遷,並提出整理與分析,主要使用較特別的教會羅馬拼音(白話字)史料。由於目前歷史界中對 #臺灣兒童史、#家庭史 研究尚有發展空間,尤其是 #兒童 在臺灣社會的樣貌包容萬千,令人好奇。」 法國新文化史研究先驅Philippe Aries撰作的《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與家庭生活》在1962年出版後,各地對 #兒童史 的研究便方興未艾。那麼,臺灣的兒童史又有怎樣的發展?我們是何時「發現兒童」的呢?黃子寧在2022年出版的《利益囡仔: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1865-1936)》,可以幫助我們回答上述問題。究竟 #清代 與 #日治時期 的臺灣長老教會,是怎樣看待孩子?抱持著怎樣的教養理念?對兒童的教育,又是如何逐步進入教會知識份子的視野?書中又紀錄了哪些反映19-20世紀臺灣風土的孩子故事?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鄭麗榕的介紹,透過黃子寧的《利益囡仔》,來看看兒童在19-20世紀臺灣社會的樣貌──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13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