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307天。

    一位叫做jay的同学在早自习后方留言,问我人像的美姿到底怎么快速掌握,有没有什么技巧?他说一个一个记感觉非常费力.

    确实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叫死记硬背啊,但是很可惜啊,现在网上大部分的帖子啊、教学短视频啊、课程啊或者是书籍都在教你一个一个记姿势,它们的名字通常都叫做人像美姿100招,然后感觉你只要背下来就成大神了。但实际上呢这个只是学了一个皮毛和表面,而且学起来确实费劲。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试图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底层原理。

    底层原理这个词虽然被营销给用烂了,但是实际上它真的是蛮管用的,这是一个学霸学习法,是一个用最小的力气学最多的知识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认为它就是学习的捷径。上次出了一个问题,好像有人吐槽我来着,说哪有什么捷径,你这么说是不负责任的!唉,因为我就是这个捷径的受益者,我知道这么学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是吧?非得去苦哈哈的才叫学习的,那个理念已经过时了。好,不多说,我就讲讲这个捷径的问题。就以美姿为例吧,你把那个美姿100招、200招买回来,你仔细看看它有什么规律吗?你可以自己总结,它不帮你总结你自己来。



    © 叶梓


    比如说我总结到的:第一,初学者、老百姓他很不会摆姿势,这个时候你让他摆任何夸张的姿势,他都会觉得非常别扭,所以最好就是去模仿生活中的状态。比如说他低头垂眼向下看,是吧?用手稍微往上抬一下去别耳朵旁边的碎发。这个姿势它来源于哪呢?它很像是比如说我初中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里面见到对面的女孩低头看书时的一个姿势,你看,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 叶梓


    同样的你可以把它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的时候。比如说坐地铁坐公交车的时候,那个女生什么姿势?两眼平视前方,一只手拽着上面拉环,对吧?整个身体是自然且放松的。如果被你拍的人紧张,你就得跟他说戏呀。你说你现在就捧着那咖啡杯,两个手捧着,放松一点自然一点,你就感觉自己好像在等人,等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看向街的那一头,看向窗户外面。你看,这种对生活姿势模仿往往是最有效的,是对谁都有效的。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普通人拍照如果这个姿势它跟生活无关,是你凭空捏造的姿势,那就会非常的怪异。就比如说有很多人捏着一朵花拍照或者是闻一朵花拍照,他可能无意识的就开始翘兰花指啊,脸开始往那边贴呀,很刻意对不对?这个姿势来源于哪呢?它是来源于舞台艺术,比如说话剧舞蹈,但你现在并不是在舞台上,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姿势比较作。你看,第一个规律已经出来了吧,就是像生活的姿势是最自然的姿势。


    © 叶梓



    有人可能会想反驳啊,说老师,我看了好多超模拍照也挺好看的,那姿势好像并不是特别生活呀。嗯,怎么说呢,那些姿势其实还是来源于生活的,只不过是谁的生活?是她们的生活,是那些个性的、张扬的、充分自信的女孩子们的生活。她平时就那样说,所以她摆没问题,你一摆就有问题了,为啥?因为你的性格不是那样的。所以你去把自己装作是另一个人,装作是另一个性格的话,这里面一眼就会被人看穿,所以那些姿势不见得适合你。她们那些姿势为什么显得自信呢?其实也有规律可言。比如说喜欢你的小猫小狗是不是经常把肚皮露出来给你摸呀,对吧?动物都这样,就是如果双臂张开露出肚皮(肚皮是我们最脆弱的部位),如果你敢暴露自己最脆弱的部位,你就会显得很自信,很大方,对这个世界很热爱,并相信这个世界不会伤害你。

    那反过来讲,如果你两只手把自己抱得紧紧的,这就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一个防御动作。这个狗为什么夹尾巴呀?它其实也是把自己紧紧地抱在那里,对吧?你看,这是第二个逻辑,就是你要找到适合你这个性格的动作,你要引导别人的话,要引导对方的性格所应该摆出来的动作。当然了,职业模特除外,因为职业模特她有一定的表演的能力,它可以表演这种性格或者是那种性格。


    © 叶梓


    此外呢,摆姿势还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就是你不要为摆姿势而摆姿势,你一定有什么目的。比如说想显得自己变瘦,身材变好,你有了这个目的以后再采取相应的姿势。

    不过今天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下方留言区留言或者是多点赞,多转发我们本期早自习,那我们下周一的摄影早自习中就陪大家继续探讨怎么摆姿势,可以显得自己瘦一点,好吗?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更多摄影好课就在我“阅读原文”中。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230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6天。


    Photo by Marco Xu on Unsplash


    有一位同学在线下课我们聊天的时候给我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叶老师你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呢?我想当我问出这样问题的时候,大家心里面都会有一个第一直觉的答案,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是艺术的,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对吧?说它是艺术的,是因为它像其他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能够按摩我们的心灵。但是它好像又像是一个科学,因为我们在学摄影的时候,总是在学习一些规律,构图的规律、光线的规律、色彩规律,还有相机操作的方法,这些又好像是学习科学的方法。


    © 叶梓


    那么摄影到底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呢?我心中其实是有一个确切答案的,我认为摄影从根儿上来说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的目的不像科学那样是为了去研究、去发现、去发明,摄影和其他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它都是用来表达自我的。当然了,因为它是拍照嘛,它是记录真实的世界,所以它跟其他艺术门类又有点不一样,它可能比其他所有的艺术都要更加能记录真实。


    © 叶梓


    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摄影两大作用:一是记录,二是表达。表达的基本上都是艺术,就比如说语言的艺术、音乐的艺术、舞蹈的艺术、舞台的艺术、电影的艺术都是表达。但是摄影又跟这些艺术门类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不同,就是摄影尤其依赖高科技,其他的艺术对科技的依赖就少一些。

    我举个例子,如果单论唱歌和跳舞,不说其他的舞台乐器灯光的这种配合的话,你就是今天开心了想唱支歌想跳支舞,你这个用自己的身体就能做得到,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当然了,和它们一样悠久的还有语言的艺术,对吧?但是一旦你要把语言的艺术写成文字、写成书,那我们就开始要依赖科技了。比如羽毛笔啊、铅笔啊、钢笔啊,这些工具帮我们去表达。你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艺术,你是不是需要去印刷呢,是吧?所以它这也是依赖于科技的,但这些科技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来那就是比较习以为常了。


    Photo by Alex Azabache on Unsplash


    相比之下摄影依赖科技可是真的有点厉害,从胶片时代开始,它就对光学的技术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那个时候机身结构还相对简单。但是现在数码年代了,机身里边各种电路板啊,实现了各种复杂的功能啊,里边有各种程序啊,还有芯片啊,有CMOS感光元件啊,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高的高科技,至少在现在看来。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状况,一种别扭的状况,就是我们要去做一件很感性的事情,要去创作一个艺术的作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依赖一个非常高科技的,换句话说也是非常理性的工具去实现这个艺术的创作。

    用理性的实现感性的,这里边确实有脱节啊,它会造成两个后果:


    © 叶梓


    第一呢,就是那些只想表达自我的人,只想创作艺术作品的人,他对理科的东西,对这种数码的装备不是很熟悉。这样一来他可能会觉得有一些力量没有施展出来,想实现的效果拍不出来,他不像在大山里喊一嗓子、唱一首歌那么的潇洒自如。


    Photo by Ning Shi on Unsplash


    另外一种后果就是有很多特别喜欢数码装备的同学,特别重视理性逻辑的同学,他可能会过分重视摄影的工具,也就是照相机、镜头或者其他的装置。他不仅喜欢把玩这些工具,而且非常相信这些工具的力量能让他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强,这是人类对工具的崇拜,是一个天性。最后呢,部分人可能就会相信摄影其实是一门挺科学的东西,我只要去按照一定的规律,比如说把东西放在黄金分割线上来拍照,这照片就一定好看。那就走入了一个工匠的领域,而不是艺术创作的领域。

    当然了,艺术并不是没有规律的,只是它的规律远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得多。就像是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短视频它会告诉你说,你只要按照这个方法来创作一首歌,它一定是一个畅销的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歌,大家能记住的歌。它给了你一个简单公式,说这样你就能创作好作品,你想,它真的是好作品吗?它出来的必定是个口水歌,对不对?因为它的规则过分简单了,所以它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摄影跟写歌其实是一样的,艺术并不是玄学,它背后是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当然也是非常精彩的规律,等你慢慢去发现。

    好吧,更多摄影好课还是在我的“阅读原文”中,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Episodi mancanti?

    Fai clic qui per aggiornare il feed.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5天。

    我经常听到初学者的提问说:老师,我拍照怎么才能避免模糊,怎么才能拍出更清晰的照片?这种问题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它背后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清晰它是一种感觉,而感觉这个东西它通常是比较泛的,比较包罗万象的。就比如说这个清晰的问题,它的反义词应该是不清楚,对吧?不清楚它可能有很多的原因,随便举几个例子。


    © 叶梓


    比如说你的快门速度太慢了,在拍照的时候手有点抖,然后画面就模糊了。


    © 叶梓


    或者你的快门速度还可以,但是你的焦距太长了,轻微的手的抖动也会导致你的画面剧烈晃动,从而拍出来的照片也是模糊的。


    © 叶梓


    这两个答案在网络上比较常见,但是事实上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说你感光度太高啦,或者你拍摄的时候光线太暗了,或者你的感光元件太小啦,都可能会导致画面中出现大量的噪点,这个噪点也会让我们觉得照片不清楚。

    当然了,照片清不清楚肯定也跟你的器材有关系,镜头够不够好?解析力够不够高?相机的像素够不够多?够多的话你设置的照片文件的像素数量是多少?它的格式是什么?压缩比例是多少?后期处理的时候有没有做一些特别有损画质的操作,甚至你放大的时候是不是放到过大去观看,从而从感觉上觉得照片是模糊的,并不清楚,这些都有影响。


    © 叶梓


    甚至我还有见过学生问我:老师啊,你看我拍这个人的时候,他后面为什么不清楚呢?唉,这个其实是小景深效果。大光圈、长焦距、近距离、大感光元件都会导致这个景深看上去比较小,远处就比较模糊。这是一种光学现象,我们根本不需要去逃避它,我们甚至会利用它,甚至有人会喜欢这种小景深的效果,对吧?它可以帮我们集中注意力在主角身上。


    © 叶梓


    其实还没完啊,比如说如果是逆光拍照,强烈的阳光射进你的镜头,形成了光雾光晕,那么它也会让你的整个画面看上去有点灰蒙蒙的,只不过是带有那种阳光的金黄色的那种灰蒙蒙。


    © 叶梓


    与这种效果类似的还有比如说镜头脏了。很多人的手机经常就有指纹摁在镜头上,相机就常年积灰,积了油在镜片上,但是又不敢擦它,镜片都那么脏,你拍的画面当然是带有朦胧感的了。


    © 叶梓


    最后还有天气的影响。如果你今天是一个爽朗的晴天,是新疆那种特别干燥的天气,那你拍出来的照片肯定是很清楚的。


    © 叶梓


    但是如果你要是在江南拍照,是雨天、雾天或者就是个阴天,但是它有水汽在空中,那么远处的景色,比如说山啊,它都会慢慢的变朦胧,变得模糊。这个时候如果你拍照只拍远景不拍近景,那照片里面就是没有一处是清楚的。

    你看,我说了多少种不清楚的原因,我自己都数不清了。可能还有啊,因为我录早自习是直接录音没打草稿,所以有可能说漏,如果你觉得我漏了什么,可以在底部留言区给我补充,也请大家见谅。

    不过,今天的早自习我却不是想给大家详细的去罗列这些影响画面清晰度的要素,我重点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学习摄影就是把你的一个一个感觉,拆解成一个一个的逻辑。而一种感觉往往是包罗万象的,它可能是一种统称,所以它拆解出来的逻辑可能有很多条,很多不同的方面,可能需要不同的摄影技巧去应对。

    所以下次大家问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尽量的去翻译一下自己的感觉。比如说“老师,我的照片为什么是模糊的?”,你可以精确的去描述这个问题,例如把问题变成“老师,为什么我在雾天拍远处的山的时候,总觉得有点朦胧不清呢?”或者“老师,为什么我拍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模糊的,但是他的衣服扣子却是清楚的呢?”你把问题描述的越详细,老师就越方便去帮你找答案。当然,你自己能描述得非常详细的话,那你自己也更方便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摄影的人好多人都是比较感性的,我们试着把它转化成理性的逻辑,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5天,更多摄影好课就在“阅读原文”中。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你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4期。

    一位叫“开朗海洋”的来自于头条的朋友,他在读了我的“为什么相机拍的还不如手机好看?”这篇文章之后提了个问题,他说:我的单反相机拍出来照片为什么没有层次,还不如手机拍的清晰呢?


    图片来源:pixbay.com


    他实际上是提了两个问题,对吧?我们先来看看层次问题,再来看清晰的问题。要讨论相机和手机谁更有层次,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层次。层次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


    © 叶梓


    第一个方面是距离上的层次,有的东西近,有的东西远,这叫有层次,距离层次。


    © 叶梓


    第二种层次是光影层次,有的东西亮,有的东西暗,有的东西介于两者之间,就是黑白灰明暗分明,我们之前早自习也有专门讨论这个的文章。


    © 叶梓


    第三种层次就是色彩的层次,比如说主色、辅色和点缀色,它分的比较清楚,而不是三个颜色都很平均,这个画面看上去没有一个主色调。

    但是以上这三种层次,它又要分宏观的和微观的这两种观赏的角度。宏观来说一张黑白灰分明的照片是光影有层次的。但从微观来说呢,在黑白灰之间有那么那么多的过度的、细腻的、变化着的那一些所有的细节,那种也可以称之为层次。


    © 叶梓


    比如说同样是一片蓝天,你的蓝天只有蓝色,它的蓝天是从浅蓝到深蓝,甚至带一点点晚霞的红色在里面,它有非常丰富的细节变化,它并不是统一的一个颜色,这种时候我们也会夸:啊,这个天空好有层次。

    那层次是什么搞清楚了,我们就来看看相机和手机之间它的层次上有什么区别。注意啊,这里我们就不单谈单反数码相机了,因为本质上单反数码和微单数码拍出来照片效果是非常类似的。


    手机摄影 © 叶梓


    相机跟手机的层次上有区别吗?有,非常明显。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它确实层次感从宏观上来讲会比较明显。比如说黑白灰分明啊,比如说天空亮部的地方看上去有很多细节啊,你看那个晚霞靠近太阳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细节的云彩变化,看上去特别过瘾。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手机的算法已经帮你做过后期处理了,是手机已经主动的帮你做过HDR了,用多张照片来叠加,形成更好的层次观感。


    相机摄影 © 叶梓


    那相机真的不如手机吗?确实不如啊,拍出来是这样。但是,这里有一个特别大的区别,相机它的逻辑就不是一次拍出所谓的最好看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喜欢的好看的方向不一样,有人喜欢细腻的;有人他喜欢爽朗的;有人喜欢品味细节;有人喜欢宏观上乍一眼看上去特别吸睛。那相机它并不知道你每一个个人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最后它的选择就是我给你拍一个细节留的最多的、最安全的、最不丢失这个世界的信息量的这么一种照片,完了你自己回头在后期处理里边你爱怎么调怎么调。因为我给你的信息够充沛,所以你后期愿意怎么做,你都不会有很大的束缚,不至于说你只能这样调,不能那样调,或者稍微调一调画质就损失的不得了。

    这个好像是你做菜,如果你买的菜那个鱼它已经臭了,已经发酵发到一半了,那你或许只能做一道菜,叫臭鳜鱼。但是如果你买到的是条新鲜的鱼,那你就有很多选择了,你可以选择清蒸,选择油炸,你可以选择把它处理一下,让它发酵到一半变成臭鳜鱼。你看,明白我的意思没有?

    所以手机是主动的帮你做完了后期处理,而相机是把后期处理的权利留给你自己。有人说那当然是别人帮我做完了(更)好了.是,但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不一定适合你的审美,或者手机就把所有人的审美都带到同一个方向上去了,大家都变成非常同质化的审美了。如果你有点追求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不好,不太自由。

    所以你看,手机相机它作为拍摄工具,它针对的人群不一样,相机果然是专业一点,这个专业不一定是意味着它们高人一等,只是意味着它们懂得后期处理,它们不想让机器帮它做后期处理,它们对美可能有个性化的追求。


    手机摄影 © 叶梓


    另外清晰这个问题也是类似的,手机拍照就是因为它不够清晰,感光元件太小了,镜头太小了,捕捉光能力太差了,所以它就拼命的锐化,锐化的意思就是把它通过算法尽量的清晰化。但是锐化出来照片其实是不太好看的,放大以后全是问题瑕疵。照片看上去不仅不真实,而且数码味——就那种后期加工的味特别重,有点像做菜放多了味精的感觉。


    相机摄影 © 叶梓


    相机就比较老实,它拍到什么就存下来什么,它不对它做过多的后期处理,自然也不会在拍照的一瞬间就已经得到一个特别惊艳的画面效果。

    好,通过今天的早自习,我们就从根上了解了一下相机拍照跟手机拍照它的不同到底是为什么?它其实是有一个底层的需求上的不同的,拍摄的目标上的不同的,你会更喜欢哪一种呢?反正我两种都喜欢。生活中的记录,我也懒得P,我就手机一次拍完它好看就行了,但是我的画质就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但如果我真的搞起创作来呀,我希望这照片能洗下来呀,能挂在墙上啊,能送人啊,或者能在后期处理中能给我更多的余地了,是吧?让我随心所欲的调色调光啊,那我肯定要用相机拍照。你看,我就住在北京,我去趟三里屯,我可能带手机就拍了,可是哪天我要去新疆,那我肯定会把相机挂在胸口。

    好,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这么多,大家如果想学更多的手机相机摄影知识呢,都记得点底部“阅读原文”,那里面有我更多的摄影好课。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304天(前两天好像还说错这个期数了,抱歉),我们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晏飞,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3天。

    之前我有在早自习分享过我们在飞机上拍照应该怎么选座位,今天想再分享一个飞机上拍摄的小技巧,就是我们坐红眼航班的时候,怎么才能拍摄出一些有意思的画面,而且是用手机就能实现的。


    © 晏飞


    这是我在飞机上拍摄的,你看这个机翼两侧的有很多这种颜色和粗细各异的波浪线,是不是还挺好看的?这些波浪线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我是用了一个长时间的曝光,这些波浪线其实是城市和机场里跑到上的一些灯光,因为机翼相对于我来说是静止的,而这些灯光对于我来说是相对运动的,我用了一个长曝光,就能拍摄出灯光拖出的轨迹。那这个波浪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是在飞机降落的时候拍摄的,降落的时候飞机不是会有颠簸吗,所以就会形成这样漂亮的波浪线。

    这个照片具体是怎么拍呢?我们首先来说一下拍摄的参数。我的手机是小米13 Ultra,我是用了手机的专业模式拍摄,这样就能自己控制每一个参数,然后拍摄的曝光时间选择了30秒,这样才能拉出足够长的线条嘛。然后光圈就选择手机自带的最大光圈,我这个手机的最大光圈就是f/1.9。感光度一般会选择一个相对小的值,我这个手机的最小感光对是iso 50,但我试了一下,拍出来的画面还是有一点暗,所以选了iso 100。选择尽量小的感光度,会保证画面的画质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当然了,这个参数是供大家参考,大家可以根据当时拍出的画面进行调整。

    另外因为我们我们在飞机上隔着玻璃拍照,难免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画面里容易出现机舱在玻璃上的反光,怎么避免反光呢?我给发一个示意图,这是我拍摄的情况。


    © 晏飞


    我是把手机放在遮光板和玻璃之间的缝里,利用遮光板来避掉玻璃的反光。当然我们起飞和降落的时候是要求把遮光板都抬起来的,这时候你也可以用毛毯、用黑衣服直接捂在手机上面,这样也能起到遮挡反光的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在选座的时候要选择靠近机翼的位置,因为它能帮我们提供一个前景。不然的话你想下一下这个画面你拍摄到的就是一堆彩色的波浪线,那谁知道你在干什么,谁知道你在拍什么呢,对吧?

    其实这个方法同样也可以用在在飞机上拍摄星空,而且星空它离我们相对比较远,所以它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静止的,你就可以得到一张在星空下的一个机翼的画面。但因为我这次的航班天气不是特别好,所以就只拍摄了这个的画面。

    好吧,今天的早自习就分享这么多,我是晏飞。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2天。

    一位叫做silence的同学问我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叶老师有时间可不可以谈一谈人文摄影和镜头霸凌的问题?唉,这个问题早就想谈了。

    什么叫镜头霸凌呢?这个词是个新词啊,以前我们不叫这个,但是现在这个现象确实是比较明显了。就是有的人他拿起相机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了一个尚方宝剑,然后就可以去拍所有的人了,我是摄影师啊,我的职责就是拍啊,所以你们愿不愿意拍我都要拍啊。然后就会出现什么怼脸拍啊,让人不开心的那种拍摄方法,被拍的人可能会被侵犯一些权利,比如说肖像权,而且时不时的还会体现冲突,对方不让拍,你说凭什么不让拍。这种现象多了,被大家讨论的多了,这个词就出现了——镜头霸凌。


    © 威廉·克莱因


    这个现象能谈的东西很多,我之前也花点时间谈过新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和我们的应对方案,今天呢我想跟大家从根上来谈谈这个问题,就是这种霸凌他必不必要,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有没有从中获益,她是不是已经误入歧途了?

    要谈这件事情呢,首先得从什么是人文摄影或者是街拍纪实开始谈起,这三个词概念是不一样的。


    © 贝歇夫妇


    人文摄影是指记录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摄影,它未必是拍人,它也可以是拍比如说工业文明的遗迹,包豪斯式的建筑、厂房、冷却塔或者是乡村里的老房子,这都是人文的类型。


    © 叶梓


    那什么叫街拍呢?街拍是个场景,它指一个地点,尤其指城市里或者是乡镇里,街头拍摄的那些图片。拍的也不一定是人啊,它可以拍人,可以拍井盖啊,可以拍小狗啊,可以拍广告牌,都行,它并不是限定了只能拍人的。


    “游在疫情之下”组照之一 © 叶梓


    最后就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和前两者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可能并不是随机拍摄的,它并不是走到路上看到什么拍什么,纪实摄影往往有明确的故事的主线,有记录的对象,或者它有一个明确的记录的群体的对象。这里顺带辟个谣,不是所有的记录真实的就叫纪实摄影,这个词它本身会容易让人造成误解,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做纪实,其实做的不是,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这里不展开。

    那为什么要从摄影的题材开始讨论起呢?因为你会发现不管你做的是人文摄影,还是街拍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那你都不一定要去把镜头朝向街头的陌生人,大家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可能是过于狭隘了。

    另外现在还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很多人他拍所谓的人文照片的时候,他就只拍弱势群体,拍睡在街头无家可归的人,拍辛苦工作但是却收入微薄的人。这样的照片说实话有的时候是比较打动人,它确实比较博流量博关注。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是真的关心他们,那么你的这种拍摄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对对方的伤害。我的意思不仅仅是说你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去给他拍照,而是你正在用一种自上而下的状态去俯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尊严。如果你真的是关心他们生活的话,关心他们疾苦的话,我想有太多的方式。

    我随便举个例子,在布达佩斯有一天我晚上2点在外面走着,突然就看到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大概就是大学生或者是大学毕业没多久,提着大概三四瓶啤酒就在我的前面走。这个时候他左前方有一个柱子有一堵墙,他走过那堵墙往左后方回头一看,又往前走了两步,停了下来转过身,走向了墙角。这个时候我也路过那堵墙了,我就回头看,他怎么突然就改变方向了呢?我看到他走到了一个流浪汉的身边,然后就在他的边上一屁股坐了下来,很自然的把冰啤酒递给流浪汉,打开,开始聊天,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对对方应有的尊重,他不仅是拿个昂贵的相机昂贵的镜头,站在那里对着对方咔咔咔,然后在心里面说:嗯,我是为了让大家关注他们,我是为了帮助他们。将心比心的话,我不喜欢别人对我有同情式的关怀,当然我想他们也并不想这样。


    © 布鲁斯吉尔登


    我很喜欢的另一位摄影大师美国的布鲁斯吉尔登,他也是在街头拍摄那些人,而且把人拍得极其的丑陋,他是在做镜头的霸凌吗?很多人认为他是,但是如果你真正的了解他的话你会发现,他和那一些被拍的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常的好的。他拍的人或许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些美丽的光鲜的那种外表,但是有很多被摄者是同意被他拍摄,且尽量的在他镜头前展示出自己美的那一面的。布鲁斯基尔登是在一个平等的视角上去和他们沟通、交流和拍摄,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同情式的关怀。


    © 黛安阿伯斯


    对我影响最大的摄影师黛安阿伯斯,她也拍摄过很多的人,里面有一些畸形儿,有一些同性恋者或者是变性者,当时人们都认为黛安阿伯斯这种行为是对对方有冒犯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黛安和他们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背景故事,如果你只是看到了黛安阿伯斯或者是布鲁斯吉尔登所拍摄的一些照片,可能你就会误入歧途,你会想我也能行,我也去街头去拍那些生活困苦的和相貌丑陋的人。那这个就是连皮毛都没学得到,完全是搞反了拍摄的动机。

    有人可能会疑惑说:照这说法我是不是以后都没有办法抓拍人物啦?我拍摄就可能会侵犯他的权利呀?我是不是每次要先打招呼呢?打招呼的话他会不会变得很僵硬、很做作,或者说是他不够自然呢?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在什么样的场域下可以相对比较宽松的去拍摄大量的陌生人,又如何在拍摄前或拍摄后跟对方友善的去沟通交流,这个我在纪实摄影的课程里面其实有给大家非常详尽的介绍,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如果大家想学更多的摄影好课,可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看一看我有什么课是适合你来学的。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1天。

    很多人学摄影的时候就只想学拍摄好照片的技巧,但是对概念、理念、器材的原理都有点敬而远之,不想学或者是自己学不会,或者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看为什么你始终会绕不过这些摄影的概念。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举个例子,今天我在抖音上做直播的时候,有个同学就在问,说老师,我如果自拍照片手机离我比较远的情况下,我怎么样去定焦呢?你看,这句话里面他用到了一个词叫做定焦,但我想他是用错词了。我在和他聊天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偏差,是我不理解他,他不理解我,我们各说各话,但是谁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当然了,我心里是知道他在说什么的,他说的是我怎么样让手机对我的脸来对焦,只不过他用了一个词叫“定焦=”——确定那个对焦,他可能是这么理解的吧。


    对焦在人的眼睛上 © 叶梓


    事实上,关于“焦”这个词在摄影里就有好多种,比如说有对焦、有焦距、有定焦、有变焦、有长焦,是不是很容易乱?那么有可能在聊天过程中绕过这些词不说吗?有人可能认为那都是专业名词,都是人家用来装一个范儿的,显得很专业,我是老百姓我可以不说这个词啊。唉,有的时候你不说还不行。比如说吧,把人脸变成画面中最清晰的地方,这个动作你如果不用对焦来形容,那你这个说话就会比较啰嗦。你看,“对焦”就两个字,“把人脸变成画面中最清晰的地方”这得快10个字了,我没细数啊。总之呢,专业名词你不要对它有些抵触,它的作用能让你和在别人沟通的时候、聊天的时候、讨论的时候变得更加的高效。

    当然了,你要进一步的去解释对焦相机里发生了什么,镜头发生什么改变的话,那会相对的复杂一点,得画光路图,理解起来确实有门槛的,老百姓不理解那个倒是没什么关系,但是你至少要知道哪个动作叫对焦。

    那么什么叫变焦,什么叫定焦,什么叫长焦呢?其实这几个词都是从焦距这个词衍生而来的,焦距指的是镜头的光学中心到焦平面之间的距离。听上去就晕吧,我们不管它,你这么理解:焦距就是你在拍前面的风景的时候,这支镜头它帮你拍到的这个风景的范围。


    同一个事物使用广角和场角拍摄对比 © 叶梓


    能拍到的风景范围越大,就是拍摄的角度越大的时候呢,这就越是短焦的镜头,短焦我们有专门的另一个名词叫广角镜头。而如果你拍摄的范围很狭窄,像门缝里看人一样,很专注在远处的景物上,这个叫做长焦镜头。


    佳能 EF 16-35mm f/2.8L 变焦镜头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有一种镜头如果能在不同的焦距范围内变化,有广角变长焦啊,有准广角变准长焦啊,我们就管它叫做变焦镜头,在焦距上可以在一支镜头里发生改变。


    佳能 EF 50mm f/1.2L 定焦镜头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而不能发生改变的,焦距是恒定的不会变的,那我们就叫它定焦镜头。你看,解释到这,我们才终于搞明白,原来定焦和对焦它不是一回事。

    所以今天我们至少知道了两件事:

    第一,就是摄影里它真的有很多专业名词,我们学习它的时候不要带有抵触心理,不要觉得别人一说专业名词就是想忽悠你,或是想显得他很专业,有的时候是用这个词它比较方便,所以他们就脱口而出了。当然了,我们作为老师肯定是要尽量的循序渐进,不能一上来就跟初学者讲这些词汇,造成疑惑或者是打击人家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作为学习者,我们要尽量的去清晰的区分这些名词之间的含义,在跟其他人去讨论摄影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高效,也不容易发生各种奇怪的误解。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啦,大家如果有更多摄影问题,你可以在底部留言,我们尽力为你解答。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两2301天,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0天。

    今天我们来继续聊一聊摄影器材,看看有没有一些情况是非用某些器材不可的呢?其实这种情况还真是不少,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Photo by James Lee on Unsplash


    比如说当你想去拍摄一个小物体的时候,一枚钻戒上的钻石,一个面包上的芝麻,一朵很小很小的花儿,那么你就得用一种镜头叫做微距镜头。


    探针镜头 图片来源:岩石星官网


    如果你想把汉堡包掰开来,在两片面包片的中间去拍摄一个微距的画面,那你需要的是一个探针形状的特别长条状的微距镜头。


    © 叶梓


    如果你想拍星空,上次我们说过了手机就能拍到,但是如果你想把星星拍的特别的多,特别清晰,每一个点都不要有任何的晃动和模糊,还要能看见银河、银河的颜色,那么你可能需要的是一支大光圈的镜头。


    该图片由Evgeni Tcherkasski在Pixabay上发布


    如果你希望银河尽量的拍全一点,场面大一点,那你需要的是超广角且大光圈的镜头。



    富士GFX 100II 中画幅相机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


    有人说老师,我特别特别追求那个画面的清晰,因为我这不是自己拍着玩,我是干活,我要把这个照片给甲方的,甲方给我付30万的报酬呢。那你或许需要用一个画质最好的相机,比如说你是用中画幅来拍摄,1亿像素来记录这个场景,拍摄你想要的画面。


    Photo by Alexandr Sadkov on Unsplash


    有的人对画质对像素没有那么高追求,但希望它整个画面够精致,他拍的是一些小静物。比如说茶杯啊,一双鞋子呀,要放到网上来销售的,那么你肯定需要人造的灯光。因为自然光太不可控了,今天晴明天阴,有的时候不同的季节窗口进来的光线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自己用专业的影棚灯来布光,效果会更稳定一点。所以你就知道了影棚为什么会用人造灯光来给人拍照呢?因为那样稳定啊,不管是阴是晴是雨,不管什么季节,你只要把顾客往中间一放,拍摄的照片都跟样片一样美。


    佳能 RF100-300mm F2.8 L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如果你是在体育场边拍摄那种比赛场景,激烈运动的,那你肯定需要一个长焦镜头,而且它最好是大光圈的,能让你用更快的快门速度去凝固对方运动的瞬间。


    偏振镜 图片来源:七工匠官网

    偏振镜过滤掉水面反光效果 © 叶梓


    或者说我就想把玻璃背后的事物拍清楚,把水面以下的事物拍清楚,那你需要用偏振镜来滤除水面和玻璃的反光。


    佳能50mm移轴镜头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Photo by Simone Hutsch on Unsplash


    如果你要仰头来拍摄一个高大的建筑,但是不想让那个建筑近大远小、下大上小,你想它显示的很平整,就像图纸上那样规规整整的,那么你还需要移轴镜头。后期处理倒是能帮你矫正,但矫正的同时呢,画质下降的会比较严重。

    你看,我罗列了这么多,同学们有发现什么规律吗?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都属于一些比较专业的场景?什么叫专业?不是说这个人很厉害叫专业,是指他专门从事某一行业叫做专业。比如这个人他就是个建筑摄影师,那个人是个风光摄影师,他是个人像摄影师,他是个静物产品摄影师,每一个不同的方向的摄影人,他会有他独特的需要,没有一个摄影师是需要所有这些东西的。

    当然了,叶老师除外,为啥呢?我讲课要用,我要给你们拍样片,要拍摄这个东西、这个装备的使用过程,所以我这东西全。但是你可别学我,我其实也从来没说过器材是一点用没有,我只是要帮助大家建立一个思维方式,就是审美优先,技术其次,最后再考虑器材。但是有的东西它真的是只有器材能帮你做得到的。


    Photo by Jeff Hopper on Unsplash


    如果你准备去购买新的器材呢,我也有一个很中肯的建议想提给你,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做原地升级。比如说你有一支50mm f/1.8的镜头,纠结老半天了,要不要换一支50mm f/1.4啊?你为了光线大半档,多付出几千块钱,我觉得真的没有这个必要。你不如考虑一下你要不要别的东西啊,比如别的焦段的镜头,别的种类的镜头,或者是镜头的滤镜附件,或者是灯光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道具,或许他对你的照片的优秀程度的帮助会更大一些。

    另外机身也是一样的。你已经有一台微单机身了,相机厂商又出新的了,要不要追一下呢?要不要换一下呢?没必要,没必要!我觉得一台相机10年内你都不要考虑去更换它,拍不好,我觉得十有八九不是机身的事儿。你如果真的有预算,然后想买东西了,你买镜头啊,你买附件呀,又是那句话,对吧?你买灯光啊,你买其他东西呀。你的原地升级机身其实并不会有多大的帮助。我就打你是从半画幅升级到了全画幅,你的感知也不会有那么强的。



    Photo by Luke Porter on Unsplash


    当然了,除非你是职业摄影师,你的客户对你有那个要求,这个时候你肯定没什么好纠结的了。这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情况,那种属于你自然而然的就知道我肯定要买那个东西,我觉得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添置器材的情况,你真需要了你会知道的。但凡你还在犹豫我要还是不要呢?那说明你不是真的需要。

    好吧,这两期早自习我们就正过来反过去的跟大家讨论了器材在摄影里面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果你有什么想补充的,欢迎你在底部留言区畅所欲言,我们一起来讨论。

    今天呢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0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你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299天。


    讲座现场 © 晏飞


    昨天去了北京的P&E展,就是著名的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也在展会的官方讲座区给大家做了一个有关光线和色彩的演讲。说实话,每年器材展我都会去,每年走在这种人潮汹涌的展会里,然后看到那么多的新器材的推出,每个品牌都在声光电,都在特别努力的去推销自己的产品。每次从这样的展会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其实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厂商们好努力。他们作为厂商,作为商人,他们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去推销他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去购买他的产品。而他们的力量真的是很强大,因为有资金的投入、有时间的投入,他们也会组织很多的摄影比赛呀、活动啊、讲座啊,对吧?而且很多是免费的。这样一来就不停地给消费者灌输了一种观念,你和好作品之间只差一台相机或者一支镜头,或者一个好的灯光等等。


    和观众互动 © 晏飞


    一方面我就不厌其烦的跟所有同学们说,器材它只是拍好照片的中间一环,它或许远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审美很重要,技巧很重要,器材是排在末位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也会不断的反思,其实喜欢器材也是人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非常善于运用工具创造工具的动物。我们之所以有现代的文明,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好用的高级的工具。当然了,我们喜欢工具的本质其实是喜欢更大的力量,而这些工具、这些机器,它让我们人类拥有了过去所不能企及的力量,可以说对力量或者是对工具的追求,它是个人性。

    我的女儿在很小的时候路都不会走的时候,她就喜欢玩锤子,为什么呢?因为锤子可以帮她达到更强的力量。到现在她还挺喜欢这种螺丝刀或者是之类的这种工具,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帮她把一个用手拧不进去的螺丝给它牢牢地拧在某一个物体上。小孩子还很喜欢玩刀,虽然它有点危险,还很喜欢玩火。为什么拦都拦不住啊?因为他人性中有对更大的力量的追求,有对工具的追求的这一个成分。



    Photo by Hunter Moranville on Unsplash


    所以藏在我们心中的对力量或者对工具的追求的种子呢,在摄影器材厂商的撩拨下,是很容易被相信,很容易被点燃,现场的成交真的是如火如荼。于是就有很多人会一头扎进器材的怀抱,因为你买了一个器材以后,厂商还会希望你再买嘛,所以他会通过别的渠道、别的方法,再教给你说你应该再买一个,你还缺一个,只缺最后一个,还缺这最后一个。

    在这条路上如果越走越远,我们就称之为器材党了。他的快乐主要来源于这个买器材、了解器材、运用器材。最后呢,如果他无法把控自己的这种购物欲望,可能就会变成传说中的“摄影穷三代”的那个穷一代,那就比较糟糕了,你就为了得到快乐却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那么参观这样的摄影器材的展会真的是百害无一利吗?那倒未必,我可没说这种话。我自己就从来都很喜欢来参观这种器材展,不仅是器材展,其实北京摄影器材城啊这种相机的商店我都经常去逛。尤其是在我读书的时候,坐着公交车大老远的跑过去,可能一个星期恨不得去三次。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学摄影的渠道少,我通过不停的去观看这些摄影器材,跟老板的聊天,销售的介绍,我就可以去认识不同的器材它所独特的那些效果。说实话,我有好多的关于摄影器材的知识,都是在北京市摄影器材城和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里边慢慢学到的。

    当然了,现在这个年代不一样,除了去亲自逛展会,你还有别的渠道去学习摄影了。你比如说网课呀,对吧?如果你想学到更多的好的摄影网课,可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你看看叶老师到底有哪些摄影课程,肯定有一个适合你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人说老师,你老在说器材不重要,那有没有一种情况是器材非常重要,非要不可的呢?有,而且还挺多的挺常见,那么在下一期早自习里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8天。那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用手机拍视频要怎么防抖?

    手机的感光元件要比相机小得多,所以它的防抖也就更好处理。那按道理说,手机的防抖性能通常要比相机好得多。但即使是这样,也难以避免还是会拍出很抖的视频。如果你发现自己拍的视频非常的抖,那就说明你的抖动幅度其实已经超过了手机所能处理的最大限度。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方法来进行额外的防抖,我总结了下大概有这么几种方式吧。


    图片来源:大疆官网


    第一个就是用手机稳定器,我自己也有一个,但是呢我用一了段时间后就基本没再用过了。一个原因呢是我那个稳定器是好几年前买的,那个时候的产品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复杂。每次想拍要先捣鼓半天才能开始,所以就懒得用了。另一个原因是手机稳定器都很小巧,所以手机在上面的运动范围也就比较小。我就感觉稳定器对防抖的提升并不能像相机稳定器带来的提升那么大,和我的期望差的有点远。所以再一想到为了用它要进行的一顿操作,就更觉着不值那800来块钱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啊,只有我自己的感受。


    图片来源:淘宝seajic品牌店


    图片来源:淘宝斯莫格旗舰店


    接着说第二个办法。现在手机镜头是越做越大了,而且手机的屏幕是不能翻转的。那拍摄的时候为了不挡到镜头,或者看屏幕方便,通常都是掐着手机而不是握着手机来拍,如果说中了在下面留言打个1啊。但其实掐着手机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姿势,这种不舒服的姿势也会造成抖动。针对这一点呢,我们可以考虑给手机装个手柄,从掐着手机拍变成抓着手机拍,更舒服的同时也就不那么容易抖了。甚至啊可以给手机配上兔笼,装两个手柄,两只手抓着拍。

    如果说我就不想氪金,能不能不用这些附件来防抖呢?也是有办法的啊,那就要从拍摄的动作上面要注意了。首先能双手拿着手机就尽量用双手,同时呢让手臂紧贴着自己的两肋啊,这样上半身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好这是上半身,那下半身呢,如果是小范围的运镜,可以根据你的运镜路线是横移还是推拉,来选择是扎马步还是弓步。在镜头运动的时候,我们的双脚不动而是靠移动上半身来运镜,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步伐带来上下的颠簸。如果运镜的范围很大,不走不行,也可以在运镜的时候尽量弯着膝盖走,通过膝盖的弯曲来抵消走路时上下的抖动。

    最后,我们也可以在后期通过剪辑软件来给视频增稳。后期在做防抖的时候其实是要对画面进行裁切的,视频抖得越厉害,你想要的结果越稳定,那么画面裁切的就会越多。就拿剪映来举例,它的防抖等级里就有三个选项,分别是推荐、裁切最少和最稳定,那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最终效果来选择了。




    好了,关于手机拍视频怎么防抖我们今天就先聊这么多。如果有所遗漏欢迎在早自习下方留言指正。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6天。

    我发现很多同学学构图的时候是比较进步快的,但是在学习用光或者是学习色彩的时候总是会停滞不前,他们脑子里会有太多的技巧想要去运用,到头来就是有点乱糟糟的。那今天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比较需要注意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规律,不管是用光还是色彩都需要遵循这个规律来做,就可以比较快的去出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口头所说的事不过三。

    我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情啊,就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欢三这个数字,比如说领导讲话说我就说三点,我们写作文也是总分总结构,你看就是刚好三条,我自己做课件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经常就是一个一小时的课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个大部分里面再分三个小部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有可能是因为两条太单薄,四个又嫌多,记不住,所以三个好像是比较恰当的一个数字。


    © 叶梓


    在拍照的时候,其实三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数字。我举个例子啊,拍彩色照片的时候呢,我们通常非常注意这个颜色的搭配,但是色彩搭配确实是不好学,那我们至少要知道一个普遍规律,就是颜色不能太多,对吧?那么多少算多呢?一般来说最多三个。


    © 叶梓


    比如说我给大家看一张,这张是只有一个主色调的照片,全是火红的,红色是主色调。这张照片就漂亮吧,一眼看上去就很醒目,而且它的气氛非常到位。


    © 叶梓


    如果我们再加上第二个色彩呢?这第二张照片是我用汽车尾灯照亮了这条小路拍摄的傍晚的场景。天空是蓝的,跟那个红色形成一个鲜明的冲突,这是两个颜色的照片,对吧?但是如果你想再增加,咱们三个颜色差不多了。


    © 叶梓


    比如说小麦麦踮起脚来去够墙壁上的光斑的这张照片,同样是手机拍的,但这张就是有下边那个三轮车的一种青色的油漆,还有墙面的黄,还有麦麦身上的红衣服的红。她的裤子其实是另一种颜色——蓝色,但是跟青色比较接近,而且比较淡,我们在这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你看,这就是三个颜色所构成的画面,但它之间还是有主次区别的,最明显的是黄,其次的是青色,最后是红色,这个主次分明其实也是蛮重要的事情。

    我用相机拍的彩色照片其实也是这样,它要么就是一种、要么两种、要么三种颜色构成画面,并且主次分明。你们可以看看我在下边放的这些照片,你可以数一数这里面的颜色的数量。

    把这种思路带到黑白摄影里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所谓的黑白摄影,它其实就是去除颜色以后,光凭光影看世界。那光影层次也是三个最好,它也和色彩一样,需要做到黑白分明。


    © 叶梓


    比如说我这张拍摄的日落的照片,你就可以看出来,从最深的最近的这一片这个树林是深色的黑色的,然后到中间的浅灰色,然后再到最远天空部分的更浅的灰色,在这三个部分是非常分明的。不过和彩色的照片不同,黑白照片如果只有深色或只有浅色的一般不会特别好看,只有浅色会显得太轻浮,只有深色会显得太沉闷。所以在黑白或者说是光影的表现上,我们至少需要两个层次,两个层次、三个层次都是好看的。


    © 叶梓


    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拍黑白或彩色照片的时候,他们的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他们经常会拍摄到更复杂的画面,有层次有10种、20种,甚至更多,花里胡哨的,这画面重心就不明确。


    © 叶梓


    咱们知道艺术是要高于生活的,对吧?它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做总结,去做提炼,要把真实世界中那个乱糟糟的画面变得更加的明了一些。所以你在拍生活的时候,你得去寻找,去躲避,然后去归纳,让这个复杂的世界变成三个层次。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教学方法,其实有可能三个以上的层次也会好看,比如四个层次啊或者更多等等。所以这也称不上是什么原则,它只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大家可以依据这个去审视一下自己拍的照片层次感是否是做到位了。


    © 叶梓


    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在底部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另外,在底部“阅读原文”中有我的更多摄影好课。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6六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5天。

    有一种风景真的是非常美好的,是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看到的,就是星空。我们有没有可能用手机拍到星空呢?还真是有可能,但是有很多注意事项,今天我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前几天我们露营的时候用手机拍的星空以及一些心得。


    © 叶梓


    首先我们都知道星星的光是非常微弱的,所以用手机拍星空的时候,你要注意,你得用你最强的那一支镜头来拍摄。对于绝大部分手机而言,一倍的镜头就是它的所谓的主摄镜头,感光元件最大,光圈也是相对比较大,那它捕捉光线的能力就会相对比较强,所以我强烈建议你使用一倍来拍摄夜景或者是星空。

    但即便如此,手机的感光元件还是太小了,捕捉光线还是不够,这个时候你就要记得打开手机的夜景模式来拍照。夜景模式可以令手机拍摄多张照片,然后把这些所有的照片叠加合成在一起,用来增加风景事物的亮度,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夜景尽可能拍明亮一些。但也正是因为手机的夜景模式本质上是拍了多张照片来叠加,所以你要特别小心两件事:第一,就是手不能抖,不能晃。你稍微的抖一抖晃一晃,你手机在拍夜景的过程中,多张叠加的照片每一张构图都不一样,最后就会叠出重影来,那这个照片基本上就废掉了。或者呢你也不能去拍摄运动的事物。



    © 叶梓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家这条狗它在我用夜景模式拍照的时候稍微动了动,结果好像头和尾巴都分不出来了,变成了一团移动的长着四只脚的毛。拍摄人物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这一点,如果你眨眼了、转头了,都会导致模糊。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人有个印象,就是拍照都是一按快门就拍完了,所以有的人他知道不能动,但是他按完快门就放下了手机,或者按完快门,被拍的那个人就走开了。实际上你就忘了手机正在拍摄多张照片做叠加,所以夜景模式是坚决要保持画面静止的。

    有条件的话,你可以使用三脚架来拍摄。如果手边没有三脚架,那你可以把手机稳稳地拿在手上,双手拿手机,然后把手靠在某一个静止不动的物体上,比如说栏杆上或是大岩石上来拍摄天空,尽可能的去保持手机的稳定。不过现在的手机的算法真的很强大,如果你晃动了一点点的话,它会自动的帮你去纠正这种偏差,然后尽量的再把几张照片叠在一块的时候叠的比较整齐,看不出那个重影的痕迹。

    我这几张照片都是把手机拿在手上拍摄的,就没有使用三脚架,你看,这也挺好吧。不过讲个前提条件啊,我用的是小米的旗舰级的手机,并且我用的是一倍的镜头,这支镜头里边是一英寸的感光元件,它本身就是对光的捕捉能力比较强的,再加上算法比较强,它才能做到手持拍星空。

    这个时候拍哪里星星会更多呢?那一定是拍头顶的位置,我们叫做中天,那个位置主要是光污染最少,天空最深邃,所以星星就显得更多一些。这个不仅是拍照是这样的,平时你自己看星星用肉眼看也是这样的,看向头顶星星最多,看向天边星星最少。



    © 叶梓


    最后呢,还有一个有关测光的问题。如果你的拍摄方向是有光源的,比如说像我拍的这个山头那么多帐篷,还有我的营地上我那辆小车。因为这里都是有灯光的地景,所以我的手机就会觉得:哦,这里光线挺充足的呀,我不需要那么努力的去把画面拍亮。这样一来它就无法兼顾天上的星星了,那些星星的数量就大不如你直接拍中天。


    © 叶梓


    所以这样一来好像是有一个矛盾,对吧?那怎样才能把星空和地景都拍好呢?地景明亮星星还足够多呢?那就不是我们手机的事了,就得找一个合适的景,就是地景可以有光,但是要足够足够暗,它要暗到跟星星一般的光,那么我想天地曝光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了,就不会地景太亮,天空太暗了。所以这个本质上是在选择地景,是在选择拍摄的对象,选择拍摄的角度的问题。

    好,今天我们就暂时聊这么多,大家五一节如果拍了什么好照片,也欢迎大家都发到我们的摄影早自习的微信群里来。如果你是新同学还没有加入我们的群的,你可以加我的微信号,我的微信号的帐号很好记,就叫做:nihaoyelaoshi,跟我说“影友入群”,我就会拉你进群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更多摄影好课,请见底部“阅读原文”。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5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线下讲座《极致的光影和色彩》 

    时间:周日12:00~12:50 

    地点:北京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7天。

    熟悉我的同学可能知道我在抖音上做直播的时候,主要是讲手机摄影课,有很多同学就会在课上问老师说:我应该去买什么样的手机?应该换什么样的手机?什么型号、什么品牌比较好?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在讲完课的时候给出一个观点,我说北宋的大文学家陈师道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善书者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写作的人,他不管什么烂纸什么烂笔,他都能写出传世文章,这个文章的好坏和纸笔没有关系。他的后两句是解释他的第一句的观点,他说“妙在心手,不在物也”,意思就是艺术之美、作品之美,它美在审美——就是心,以及手——就是技巧,而不在于你去创作这个作品的工具。“妙在心手,不在物也”,你看,说得多好啊。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但是有一天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位网友就提出了质疑说:你敢说手机拍的比相机拍的还好吗?你看,遇到这样的挑战,你会怎么去回答呢?你会认同他的观点吗?那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把摄影器材分成两大类,一类手机拍摄,一类相机拍摄。哪一类更专业?那肯定是相机更专业,但哪一类更普及,哪一类器材所创作的照片的数量更多?一定是手机。


    手机摄影 © 叶梓


    那么我们要比较的时候,一般会在一类的里边去比较。就比如说我们说你是小米手机拍照好呢,还是华为手机拍照好呢,还是苹果手机拍照好呢?这样的讨论会比较有价值有意义。那如果你说手机跟相机哪个强,这已经跨了分类了,这个就比较难比,因为它们各自有优势,而且各自优势的点不一样。比如说相机不如手机轻便呐,相机不如手机随身携带呀,相机不如手机的HDR的功能强啊,手机它又不如相机的感光元件大,不如它画质好啊,手机拍照可能有的时候算法上会出现错误,出现一些瑕疵啊,它没有相机那么稳定啊……

    你看,在各有优势的情况下,你怎么说是手机好还是相机好呢?我觉得它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多的可能是你适合手机拍,他适合相机拍,你愿意拿相机拍,他不愿意拿相机拍,是这么回事。这个世界是很多元的,你如果硬去拿好坏高低去评判事物,那你不管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一定是无法精确的去描述这个世界的现状的。


    手机摄影 © 叶梓


    另外呢,在直播间的现场我还回答了这位同学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我说:如果你是一个学过摄影的人,拿着手机在拍照,那我可以说你一定会比完全没学过摄影,却拿相机拍照的人要更强,拍出的照片要更好看。我们不是说器材不重要,我是说审美和实现审美的技巧远比器材更重要。一般我不太愿意排序,但你非得让我排序的话,我一定把审美排在前位,然后才是技巧,最后才是器材。


    手机摄影 © 叶梓


    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是一个商业的世界,有很多话语权掌握在器材厂商的手中。所有的相机、所有的手机的品牌,它都会不断的通过一些广告、软文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影响人们的思维,让人们觉得我和大片之间只差一片滤镜,我和大片之间只差一个镜头,我和大片之间只差一台手机,一台相机。这些观点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叫“器材党”的人群,就非常迷信器材,如果我不拿最好的器材,我都觉得我不可能拍出好照片了。而且非常遗憾的是这些人他陷入这种思维怪圈以后还会特别的排外,如果你拿着一张你用手机拍的好照片给他看,那么他就立刻可能会产生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就是:啊,你是大师,那我不能跟你比,我们普通人还是要用好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而第二种反应就是他会说:哎呀,你要是拿相机来拍,一定比这张更好看。


    手机摄影 © 叶梓


    而这两句话里面其实都有一个逻辑的谬误。首先,对方不是因为他是大师,所以拿什么东西拍照都好看,而是因为他掌握了审美和审美背后的技巧,所以他拍什么都好看,别人才称他为大师,这个因果关系被颠倒了。


    手机摄影 © 叶梓


    第二,如果我们拿上相机来拍这个场景,它会变得更好看吗?或许会,但或许也不会。就比如说一张夜景的照片,如果我用相机拍,那十有八九我还是得支三脚架,而且因为相机不依赖计算摄影,所以我搞不好我还得做非常复杂的 HDR的拍摄和后期的合成,才能勉强达到手机拍摄的水平。


    手机摄影 © 叶梓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小花很好看,我拿手机拍了这么一张照片。昨天我又路过那片小花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当时拿的是相机呢?很可能我拍都不会拍了,因为太麻烦了。更何况我没有办法随身携带着相机、三脚架和所有拍摄的附件。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优势,我们要做的是去了解这些器材,有需要的话,就选择合适的器材拍合适的题材。但如果只是生活中的记录,那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吧。

    最后是一个免费的公开讲座的通知,在这个周日的中午12:00~12:50,我将在北京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做一个演讲、一个讲座,讲座的内容是《极致的光影和色彩》,也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审美和技巧。如果你有时间,欢迎你来参加。我的讲座是免费的,整个展馆也是免费的,想参加的同学可以在下方第二条图文链接里去了解详情,以及进入我们的活动小群。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你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4天.

    五一假期大家去拍什么好东西了吗?我也出去露了个营,和家人一起拍了不少喜欢的照片,今天就就着其中两三张我用手机拍的长城来给大家讲讲一个摄影中的核心观念:用光。



    © 叶梓


    这一段长城其实是我们的帐篷前方的景色,长城的这个方向是东边,我到那的时候已经是到中午了,扎好帐篷做好饭,有空拍照的时候正好就是阳光在西边的时候。你看,这个长城第一张照片是顺着光在拍的,阳光在我这一侧,所以这个长城的砖块就会有强烈的反光。但树木不会有,因为叶片它本身是深色的、是绿色的,对吧?而且它还有吸光的效果,它还每一片叶片朝向也不一样,所以它要反光也反不了那么整齐。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树叶山体的吸光,长城在反光的效果。

    当然肉眼看上去长城没有那么明显,为了凸显它这种主角(就是长城)和配角(山体)之间的差异,为了拉大它们的对比,我使用了小米手机里边的一个黑白模式来拍照。黑白模式本身就有凸显光影隐藏颜色干扰的这么一种属性,当颜色并不是那么好看,但光影很好看的时候,我们就用黑白来拍。我还嫌不够,我又再选了一个高对比度的黑白模式。所谓高对比度其实也是高反差,意思就是说它会进一步的让画面中黑的地方更黑,白的地方更白,这光影效果会更强烈、更夸张。你看,最后拍出来这张照片是不是长城特别的明显啊?它虽然是细细的一条线,但是因为它足够的亮,所以它一定是画面中毋庸置疑的主角。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种照片却不是谁在什么时候都能拍得出来的。我再给你看一看第二天的上午我所拍摄的同一段长城。


    © 叶梓


    你看见长城了吗?是不是几乎都看不到它了?为什么呢?刚才我也说到一个细节,我说长城这段在东边,我要是上午拍照的话,太阳也在长城的那个方向,所以你看,这个城墙靠近我的这一侧的墙体是处在阴影中的,不仅没有反光,而且一片漆黑,跟山的颜色混在一起。唯一有一点反光的是长城的地面,那个坡面,它有一点点反光,但是因为那个面积在我这个角度看着不大,所以整个长城就被隐藏在山体里了,几乎是看不出它的存在的。


    © 叶梓


    你看,我在同样的角度拍同样的山头,用同样的拍照的模式,同样是高对比度黑白,但拍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这至少能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风光照它跟拍摄的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是早上还是晚上,跟阳光的方向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老说拍风光特别需要耐心,如果光线不对你就得等,如果等不来你可能还得换山头,甚至换季节再来拍这个场景。我们甚至有时候在出发之前,如果就是为了拍风光照去了那个地方,我们会提前的在地图上反复去推测应该上哪个山头,应该上午还是下午再来拍摄,以免在现场耽误时间。


    © 叶梓


    好,搞明白光线的角度对于风光照的重要意义以后,事情就好办多了。你看我最后这张照片就是在下午的时候拍摄的刚才那段长城的左上角那一小段,我用了更长的长焦,想拍到更多长城的结构的特点,你会喜欢这张照片吗?

    好,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4天,我是叶梓,每天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里,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3天。

    昨天我们谈到审美的敏感力和钝感力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延续这个话题。昨天我们有谈到我和我媳妇的审美敏感力是通过长期学绘画来培养的,我们就经常见到一些同学的提问说:老师,我为了学好摄影,要不要学习绘画呢?



    Photo by Samuel Castro on Unsplash


    说实话,学绘画确实会对学摄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绘画是在一张白纸上,所有的细节都由你自己去一笔一画画出来,所以你的观察力会被训练得非常的细致、非常的优秀。不仅是对细节的观察,也包括对整体的观察,因为你要画一个房子,总得把它画得像吧,它的比例总对吧?那房子还是简单的,你要画个人头像,你要画一个人的素描,那么你对他的脸的刻画总要足够的像他本人吧。所以不管对于整体还是局部而言,学绘画确实是一个训练观察力的极好的方式,几乎没有替代方案。但是啊,我们也要承认现在的人他要抽出那么多时间去学习绘画,我觉得有点难。你就是每一个星期都抽一整天的时间去画室里画,画个一年两年,其实都很难有真正的很系统的很深入的成果。绘画真的是太占时间了,我们当年都是泡在画室里面,从早上六点画到晚上九十点,就一年两年这么下来,才稍微的好一点,能考上一个大学。所以通过学习绘画去提升对摄影的感知能力、创作能力,我觉得这不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可能99.9%的人都可以不要走这条路。

    那应该怎么去提升自己的观察的敏锐程度呢?其实你也可以直接通过学摄影来取得。你可以把摄影和绘画并列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创作,不过就是工具不同。绘画是用笔,然后我们是用相机,能用笔训练的东西呢,也能用相机来训练,只不过要讲究训练方法。


    © 叶梓


    比如说我们学绘画的时候,老师会一点一点的去抠你的画面中的细节,说你这个阴影打得有点过重了,或者你这个阴影里面居然没有桌面对这个坛坛罐罐的反光,是错的。它是非常细节的东西老师在反复的矫正。


    线下课


    那如果学拍照的时候呢,理想状况也是这样的,就是你一边拍,拍了以后呢,我们旁边有个老师迅速的来给你一个反馈,让你现场重来、重拍,加以改正。而且摄影的老师也可以像绘画的老师一样,从整体局部两个方面下手去给你提建议。大效果一定要好,一眼看就是大片,但是小的细节一定要抠到位。但是很可惜啊,现在的摄影教学里,可能大家更关注的还是整体,线下课的老师们很多都只是把你带到一个地方,说向这边拍,然后用什么参数,基本上是不会犯错,一定能好看,你就高高兴兴回家了。


    © 叶梓


    有的同学甚至会反过来要求老师,如果老师跟他抠细节的话,说你看这个地方这样这样会更好一点,可能能把你照片从70分提升到71分72分,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就觉得老师没有达到他的预期,觉得老师的建议不能帮你做大幅的迅速的修正,反而去刁钻的看那些没有用的小细节。这样的负反馈也会让摄影老师们在线下教学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只讲究整体,不讲细节,不讲局部。


    © 叶梓


    另外现在的在线教学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在线上去很好地呈现我们对细节的改进过程,或者因为隔着屏幕我呈现出来了,你也感觉不太到。所以在线上的摄影教学也趋向于只讲大效果:你就这样这样这样就出大片。讲的是真的很轻松,但是因为缺乏细节的支撑,它光有一个大架子大效果,所以其实这样的照片是经不起推敲的。


    © 叶梓


    但是有一种教学形式可能会有点例外,相对可以更好的帮你抓抓细节,就是评片会。如果你按照老师的要求交了一些作业,然后老师把你的作业拿出来,给你一点一点去点出其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如果老师是够细致的话,它是能够把一些细节问题抓出来,能够提升你对审美的敏锐程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所有的摄影的课里面,评片会一直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环节,它是对你学到的所谓的审美规律、摄影知识、摄影技巧的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补充。


    © 叶梓


    我甚至把摄影的学习方法就总结为四步,这四步缺一不可,叫做学、练、评、问。学习摄影知识技巧,练习拍摄,找老师点评,最后向老师提问——学、练、评、问。大家可以自我反思一下,你有没有做到这一个完整的摄影学习的闭环,尤其是一些已经有了一些摄影基础的拍照还不错的同学,其实往往因为你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大体结束了,反而对这个评和问的环节有所忽视,没有再继续去找一个老师来细致的辅导你,这往往就会导致你的摄影的审美能力、创作水平停滞不前。

    好,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怎么培养一个更敏锐的审美能力,一直聊到了摄影的完整的学习闭环,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从明天开始就是五一节的假期了,我在这里就预祝大家节日愉快,生活美满,拍出更多好照片。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3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2天。上

    周很忙,忙得连觉都没得睡,所以一直没有录早自习,很久没见,甚是想念。那么我们现在来继续每天学一点摄影的知识,或者说是分享一点我关于摄影的感想。


    © 叶梓


    在和朋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和我的妻子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经常会赞叹某些东西的美,即便那些东西很小,比如说墙根的一小束野花,即便那个野花的周围都是泥土,或者就是一个墙面本身的颜色好看,或者是一块天空好看,我们都会由衷的感叹它好好看啊。然后我们的朋友就发出抗议,说哪儿好好看了?你们讲话也太夸张了,是不是?这种事情发生太多次了,以至于我们有的时候也在自己去思考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差别。我们的朋友把它归结为南北方差异,他说北方人讲话通常没有那么夸张,你们南方就喜欢好好看、好好吃,喜欢用这种特别夸张的词汇。


    © 叶梓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就开车出门跟着我媳妇一起走在路上,我们就一直在感叹这个好看那个好看,不是夸张啊,是真的觉得很开心能够看到那些美。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种区别,就是我和我媳妇我们俩都属于学过美术的人,而学画画这个事情是非常讲究观察能力的,它会训练你对所有的细节的观察,当然也包括对整体的观察,所以我们好像有一种对美的敏感,而我们的朋友有一种对美的顿感。这样一来我们见到一些小的局部的美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开心,但是他只能在遇到那种大的风光、大的美那种大场景的时候,他才会觉得这个好像有点好看。


    © 叶梓


    这个还不只是我们自己观察出来的,其实回想一下,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苹果公司他们在跟我讨论授课的内容的时候,曾经就对我的拍摄风格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叶老师,我发现你拍的建筑很喜欢拍局部。我后来一细想还真是这样子的,因为建筑的外观我觉得怎么拍都是那个样子的,所以可能我更会去观察那些局部,把那个局部拍成我想要的样子,还用局部再反过来描述整体。


    © 叶梓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和我媳妇在购买一些比如说家具或者是装饰品的时候都会非常非常的挑剔,我们会反复的斟酌,大量的商品其实是入不了我们的法眼的。这一点我想是所有学美术的同学的痛,选购的时候比其他人要难得多。


    © 叶梓


    当然,我不是说对审美敏感就一定是好,敏感有敏感的好,顿感有顿感的好。举个简单例子,就我们这种对审美敏感的人,虽然很容易自我陶醉,看到很多喜欢的细节都很开心,但是我们拍出的这种照片,它很难符合大众对美的期待和需要。大众还是喜欢那种更显而易见的大的风光,视觉更刺激更强烈的,他很难去品鉴那些很细致的东西。


    © 叶梓


    而对审美有钝感的人,因为他对这些细节他根本就不感兴趣,看不出什么来,所以他就反而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去追求大风光上面。比如说那种新疆的宏大的自然风光,或者国外的非常有异国风情的那种人文建筑等等。而这种所谓的大片,它其实是非常容易去夺取眼球,适应大众对审美的预期,并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


    © 叶梓


    这样听起来好像学美术对摄影反而没有什么帮助是吗?那我觉得倒不是。因为你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去欣赏大的美了,你真要拍,奔着那个目的走,你还是能拍到大风光的。比如说我现在做摄影教学的时候,我是可以去拍摄那种大家所期待的所谓的大片的,只不过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不会教学,我自己拍着玩儿的时候,可能我就喜欢去记录生活中的小细节。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方式其实是可上可下,可大可小,可敏感可钝感,可以根据你的拍摄需要来进行自我的调节。

    好,那我想问一问,你如果要站个队的话,自我总结一下的话,你属于哪一类人群呢?你属于对审美很敏感的人,还是对审美有钝感的人呢?你可以打在下方留言区,并且说说你的看法。

    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大家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1天,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李明。

    上期跟大家分享了一点我对空镜头的看法,很多人都很喜欢,我今天就再补充一点,把我了解到的空镜头的用法分享给大家。上期我讲了空镜头一般的用法就是用于叙事、抒情、气氛营造、承上启下几种用途。还讲了空镜头在视频方面、在组照方面用了很多,尤其是大家常见的视频上。我经常参与一些视频的拍摄,像导演拍完人物的镜头后,总会交代摄影师再多拍一些需要的空镜,甚至有些时候是要求越多越好。因为空镜头在后期剪辑非常好用,你很多片子它有分镜,但是分镜拍着拍着最终它会是变的,它会跟着内容变的,而如果有适合的足够多的空镜,后期补救就会容易很多。但是在拍照中就有区分了,今天我就分使用场景跟大家聊一下空镜的拍摄。


    © 李明


    一般如果是有布置的大型活动,都会要求摄影师必须在活动开始前就要提前一些到场,拍点没有人的空镜,让人看到活动主办方细节的用心,看到这个场面的宏大,看到现场这种整齐的摆设,给人一种仪式感、期待感,甚至是一种虚席以待的感觉。


    © 李明


    家庭摄影上也用了很多,毕竟家庭它是充满回忆的地方,充满情绪的,多拍点空镜肯定不会错。


    © 李明


    比如说像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墙上,可能这个镜头就是家庭主人他最放松的时候;比如一盆生机盎然的花,藏满了主人对它的悉心浇灌的点滴;那也很可能是大家都快忘了,但是却很重要的一些道具,一旦看到这个空镜这些回忆就瞬间涌上心头。


    图片来源:www.unsplash.com


    婚礼纪实也会有很多空镜头,因为婚礼纪实除了记录也需要有一些仪式感。摄影师往往要拍下家庭里精心准备的这种喜庆的装饰,还要拍下比如戒指、婚鞋这些富有意义的符号。还有一些新人自己可能都注意不到的一些小细节、小心思摄影师都会捕捉到,这样不仅能叙事,还能营造出幸福浪漫的氛围。

    说了好几个用的多的地方,那我们说几个用的少的.比如我们常看到的新闻摄影,我们看到的新闻摄影,比如报纸上的公众号上的这些,很多时候都会有人物在,因为毕竟照片里的人才是我们最关注的,所以照片里面只要出现了人,那么我们首先就会看这个人是谁。我们希望通过几张照片就把事情说清楚,我们看到新闻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而通过拍空镜来完成这个任务显然就有点难了。


    图片来源:www.unsplash.com


    其次还有商业写真,这种商业拍摄往往大多数甲方希望摄影师多拍一点自己,最好照片里满满都是自己的各种面,正面、侧面、特写等等,而且很多拍摄环境都是搭出来的,跟模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故事好去交代,主要就是要突出人。如果你空镜拍多了呢,甲方肯定不爽,甚至怀疑你会不会拍照,我花钱来让你拍这些花花草草的?你在讲什么故事,我就让你拍我,拍我自己,拍人。

    所以空镜当然很重要,适当的空镜它是能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功效,有了基本的拍摄的这些主题照,你插几张关键的空镜头,自然这些照片它的层次感就有了,也会显得更高级一些,细节也会更多一些,甚至是情绪也会有一些氛围。但除非我们有客人有一些要求,作为摄影师其实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拍空镜上而忽略了主题,那就本末倒置了。


    © 李明


    这里我说一个小窍门,我常常最终会用到的一些空镜,往往是在我专注于拍摄主题的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就忽然间看到这个镜头,我觉得跟主题很搭,我就专门去拍了一下,而并不是说刻意的,我接下来就要拍空镜了,然后拼命的拍各种空镜。除非说我去补拍,比如前面可能有个镜头我觉得非常好,我没拍到我重新去补拍,这样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今天就说这么多了,我们说了空镜头主要的它的一些功能,比如叙事啊、它的情绪啊、气氛营造啊、承上启下这些,同时还列举了空镜头在不同的拍摄题材中的一些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充分理解空镜头,它再重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拍摄时还是要专注于主题的表达上,只有当你足够的专注,并且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你才容易拍出好的照片,才能拍出好的空镜头。空镜头的应用它是锦上添花信手拈来的,而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1天,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我们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90天。


    我拍摄李杜宇的照片 © 叶梓


    尹小毅同学在前两天我发的一份我拍我媳妇的略带模糊的人像照片后留言,她说我拍了同类型的照片,我媳妇说虚成这个样子会不会拍照?冷暴力加白眼,老师有没有哄媳妇儿这方面的经验?


    © 叶梓


    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我们拍照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时候目的之间是有些冲突的。比如说有的照片是给自己看的,自己喜欢就好;有的照片是给别人看的,别人喜欢才是最终目的;还有一种照片是给甲方爸爸看的,所谓的商业片啊,这照片要卖钱的,肯定是以甲方为主要的判断的依据。如果这三个目的混淆在一起,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各种拍摄上的纠结。


    使用OPPO为抖音学员拍摄的颐和园下午茶 © 叶梓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啊,比较容易出现的是给甲方拍的照片不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比如说去年年底我给vivo拍的广告片里面,他们就要求要颜色鲜艳,要有晴天有阳光,要特别的小清新。这样的照片显然不符合我自己创作图片时对作品的期待,但是我也非常理解vivo为什么会这么要求,因为他希望照片能够被大部分它的受众或者说它的客户喜欢。而且光是以vivo为例,它的不同系列的手机,你比如说x系列x100是吧,这是比较专业比较贵的手机,比较擅长拍照的手机。还有那种相对比较便宜的,比如说s18,这种比较入门级,但是又针对年轻用户女性用户的手机。那么不同的系列,它也需要摄影师在拍广告片的时候为它创作的是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的这个系列可能需要你拍出来显得很专业,显得很有质感,高大上,但有的就希望美美的开心的,能让人一看就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的感觉。所以在拍摄时其实作为我而言,我是想得非常明白的,这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你拍的照片是卖给它的,那么你就为它拍摄,按照它的要求拍摄。


    © 叶梓


    那我们把它套用在自己跟自己媳妇的关系上来,我们为她拍摄照片,那当然要拍她喜欢的照片了。我给我媳妇拍了张照片,是模糊了,她依然喜欢,那是因为她也是学艺术的呀,所以她是完全能够理解这种创作方法,能够容忍这种模糊,甚至她也会非常喜欢这张照片,我才敢这么拍,拍了才敢给她看。


    © 叶梓


    同样的如果我是为身边的朋友们,尤其是这些女孩子们拍照,我会特别留意她们的需求。她们有的人就觉得自己脸太方,想要圆一点,想线条流畅一点;有的人呢特别在意自己的法令纹;有的觉得自己没有腰线,一直就跟我强调:我要穿宽松的衣服啊,你拍的时候不要拍到我的腰啊,或者尽量不要拍全身照啊。这个时候我肯定是先按她的要求来,然后在她的要求的基础上再做有限的自由创作。你这么想吧,谁会更了解她自己呢?那一定是她自己啊,对吧?所以当她说我对这里不满意,对那里不满意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说服对方,去教育对方说:啊,其实你很完美,其实你很好看。除非你俩的关系已经进阶到一定的地步,非常熟悉了,或者说是她是那种开放式的性格,她很愿意去听取一些你的建议的时候,你可以小小的给她一些新的观点,当然你也要能够证明这个观点。


    © 叶梓


    比如说我在给包子拍照的时候,头两次见面,她就一直跟我说:我的侧脸不好看。我刚开始就非常疑惑,但是还是按照她说的尽量拍正脸。但是拍到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当我跟她慢慢熟悉起来以后,我就跟她说其实你侧脸很好看,不信的话你看看我这张照片。她一看觉得,嗯,好像还可以,后来慢慢的,她也有敢面对我的镜头摆出更多的侧脸的表情动作,然后我又一次一次证明给她看:你看,你的侧脸其实真的很美。不过这已经是很靠后的故事了,是后话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面向朋友也好,家人也好,你要拍照就尽量拍他们喜欢的照片,这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因为你是在为他们拍照。

    好,那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了,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229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晏飞,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9天。

    今天早自习想介绍一种我们街拍的时候特别常用到的一种构图方式,叫做陷阱式构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看到一个特别好的场景,就是什么构图、光线、色彩你都觉得很完美,但独独可能就缺少了一个主角。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选择在这蹲守,就拿着相机一直对着它进行构图,等到这个主角的出现。这就好像是我们布置一个陷阱等着猎物出现一样的感觉,所以它叫陷阱式构图。具体我来给大家举两个拍摄的例子吧。



    © 晏飞


    比如说这第一张照片,这是在斯里兰卡拍摄的,是我们停车去路边买椰子吃,然后我就看到对面马路上有两棵树,它们刚好都是往中间长,就一个往左倒,一个往右倒,两棵树的树冠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挺完美的拱形,而且这个画面的背景也很干净,就是蓝天还有海面。这个地方是当地的一个鱼市场,就是渔民打上来鱼以后,可能就手就把这鱼给收拾了,他们这边什么内脏啊鱼头鱼尾之类的全都不吃,都随手就扔了,所以就会吸引很多乌鸦在这儿吃鱼。其实这个场景已经可以拍摄了,我可以借着这个拱形把这些乌鸦作为主角拍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好,如果能有一个人出现在这个画面中,我觉得就会更好了,所以我就举着手机构好图等着主角的出现。

    其实没有让我等太久,就没多会儿就出现了一个我特别满意的主角,就是这推着独轮车,然后穿着跨栏背心短裤,戴着一个红帽子,一个特别符合当地人打扮的一个大爷他就出现了。而且更好的是这个大爷刚好就走到这些乌鸦前面,随手好像就轰了一下这些乌鸦还是扔了一个什么东西似的,一下这个乌鸦就哄一下就飞起来了,这个瞬间就被我抓拍到了。我因为是一直在连拍,所以最后选择了其中的一张,就是所有的乌鸦姿态我觉得还算完美的一张照片,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


    © 晏飞


    当然这个场景我不止拍了一张,我是从这个大爷推着他的小推车进入我的构图以后就一直在抓拍,一直到他离开。这其中还有一张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给大家看一下。这张照片主角就不是这个人了,而变成了马路上骑摩托车的这两个人,那刚好是两个摩托车交错的瞬间。这个画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这个拱形里面有四个特别明显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不同的圆形,两个骑摩托车人的头盔是两个圆形,包括左边的路牌,还有右边大爷戴着红帽子的这个头是一个小小的圆形。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在画面中好像又形成了某种巧合、某些联系,我就觉得这个画面就很有意思,我自己还挺喜欢这张照片的。



    © 晏飞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张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们的北京游学营我带着大家去拍摄故宫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这个地方是在故宫午门刚一进门的地方,就是午门不是有一个很长的拱形的门洞嘛,刚一进门洞旁边就有这么一个警亭。这个警亭玻璃的反光你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是刚好能够拍到午门广场西北角的建筑会出现在反光中,就形成这种古今同框的画面。一个是很典型的这种黄顶的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搭配上很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写着中国武警PAP的这种岗亭,我觉得又很有意思。而且它的颜色我也挺喜欢的,刚好是黄色和蓝色,是一对互补色。其实大家如果仔细看,在这个玻璃反光里面不仅仅是有建筑,你还能够看到故宫前面的金水桥,你看这个反光里左下角有一些比较亮的画面,就是金水桥前面的栏杆,同时它也能够拍到故宫里面很多的游人在下面。

    那我就想啊,如果这个时候画面中能够刚好出现一个人的剪影,一个穿着古装的人的剪影在画面中,那这个画面就完美了。因为故宫里确实有很多穿着汉服的游客在那去拍照,我就拿着手机构好图,想等这样一个完美的主角出现。但等了好长时间我发现就没这么容易,一个是虽然说故宫穿汉服的人很多,但是恰好有一个人出现在我能够拍到反光的这个区域,这概率就很小,而且他的姿态、动作还要恰到好处。在我的想象中这个画面应该是这样,就是一个梳着那种古代中式发髻的人,她能够给我一个半侧脸,我能够看清她侧面的轮廓,同时还能够很明显的拍到她的古代的头饰。更难的是我还需要她单独的出现在这个画面中,她的周围她的后面不能有人,如果有人他们的剪影会互相重合,那我就看不清楚这个人物的轮廓了。所以想等到这么一个完美的主角,就真的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

    但这时候我会注意到每隔一段时间,午门前面就会有几个巡逻的武警,他们会从这个门洞前经过,刚好就会能找到一个角度让他们出现在反光中。唉,所以我就改变了拍摄思路,我就开始在这蹲守,大概在这个地方拍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等到了这样一个我觉得还挺好的时刻。就刚好只有这两个武警在门洞前走过,他们的身姿特别的挺拔,然后侧脸的轮廓也很清晰,还戴着特别有职业特色的这种大檐帽,刚好和下面的中国武警四个字互相呼应。


    © 晏飞


    上面这两个就是我拍摄陷阱式构图的两个实例,我拍摄这样画面的时候,一般都会是先有一个预想的场景,比如说在这样的场景下面,我会预想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出现在画面中的某一个点,甚至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姿态在画面中,后面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和耐心了,我就构好图,等待这么一个幸运时刻的降临。

    好吧,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9天,我是晏飞,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我们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8天。

    “7”同学又来提了一个问题,他说想请教一下,经常在评论区见到一个镜头的解析力怎么样怎么样,可以喂饱多少像素,那么镜头的解析力到底是怎么界定的?怎么才能知道它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我相机传感器的潜力呢?这两个问题我分别作答。


    Photo by Fidel Fernando on Unsplash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解析力,解析力是对镜头的捕捉画面细节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它有自己的一个单位,叫做线对每毫米(lp/mm),意思就是说这支镜头把真实的世界的光线汇聚在一起,然后打在了一个比如感光元件上或者是胶片上,打在一个面上的时候,这个光线它到底能在1毫米里体现多少对黑白线条,就是一黑一白算一对,是吧?如果1毫米内最多这支镜头能够打上100对可以被分辨的黑白线条,我们就说它是每毫米100线对,这个数值肯定是越高,镜头的解析力就越高。


    相机中的感光元件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


    那什么叫做喂饱一个感光元件呢?我们就来做个假设,如果你的镜头每毫米能体现100线对,而你的感光元件在每毫米里面只能有10个像素点,唉,同学们你看,用100线对去喂10个像素点那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呀,这个时候镜头的解析力就远远大于了机身感光元件的解析力,于是就叫喂饱了。那如果你的镜头是100线对,但是这个感光元件它每毫米里面存在着2000个小像素点,那完了,那你是喂不饱的状态,因为你机身的感光元件的密度大大的大于了镜头所能呈现的图形的清晰度。


    照片放大到100%效果 © 晏飞


    那我怎么去知道一支镜头能否喂饱一个感光元件呢?你有两种方法。第一,就是在生活中去实拍做测试。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拿着一支镜头去拍照,你首先可以在晴朗的白天去拍摄,保持光线充足,并且缩小一点光圈,比如说用f/8的光圈,用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的光圈来拍摄。然后这个时候你去观看你拍下来的照片,放大来看,放到了百分百,判断一下那些像素点是不是清楚的,拍到的事物是否清楚的。如果说你看到的所有的细节都是一团糊的,那么就证明你这支镜头没有喂饱你的感光元件。


    分辨率测试卡


    当然了,这种生活中的拍摄还是靠感觉,不太严谨。那么严谨一点的话,就是在实验室里面控制好距离,控制好光线强度,控制好机身的变量以后,再使用镜头去测试,拍摄一种特定的靶子。这种靶子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粗细不等的线条,而且它的线条是由粗到细,间隔由疏到密不断变化的。然后你就可以从这个图片上读得出来,哦,这支镜头对应的最极端的最细小的一个画面细节它是多少线对,你可以直接在这个靶子的照片上去读出一个结果。这样你就了解了一支镜头它的解析力能不能跟这个机身、这个感光元件去匹配了。

    当然了,关于解析力其实还有很多别的话题,比如说一支镜头的中央解析力跟边缘解析力是不一样的,一般边缘都会比较差。它的不同的对焦距离啊,不同的光圈大小啊,解析力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在这里我们就先不展开了。

    如果想学更多有关器材的知识,欢迎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去了解我的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 Plus”。我们在课里再见。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