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ódios

  • 想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龍捲風,核心越明確,可以捲動周遭的力道就越集中,這便是「顯化」的力量。與其說是一個「點」,「核心」更像是一個「範圍」,是許多對向價值觀的兩端,其輕重之間的「槓桿」關係而產生。 - 我是否希望有一個完美的解答,選了我就勝利了? 有很多瞬間,我們會因為選擇了「對」的路而感覺開心、慶幸,我們也會因為這條路上有很多人一起走而感覺安全,這就像一條已經有人開荒過的旅遊路線,它能保證我們一定能「體驗」到某幾件事情。然而當我們的關注並非聚焦於「體驗」本身,而是帶有評判地區別「我對、你錯」,那麼對向的價值觀辯證便會成為主要戰場。 - 對向的價值觀是槓桿關係,這個槓桿關係會產生「核心」 因為有「夜晚」的存在,我們才能理解「白天」的概念,反之亦然。每一個不同的價值產出,它就會有一個相對價值的對向,會跟它變成是一種槓桿關係,然後這槓桿關係就會產生核心。當我們把所有的宗教全部疊合在一起,也會看到那個中間的核心的本質,是比較接近「源頭」的那個位置。 - 不斷趨近「核心」的遊戲——小至細胞、身體,大至社會關係、現象 身體是流動的,這個身體機構所形成的社會關係也是如此,當我們太過固著於某個價值觀,便會帶來相對應的對向關係,在擺盪中看見其平衡的核心。在世代、時代差異中,面對這樣的洗滌仍選擇固著的人們,或者他是個扮演對向角色的演員、或者他會慢慢偏離這個「探索核心」的主線,或者,他可以開始體驗「流動」的旅程。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就在今日,不生氣;就在今日,不憂慮;盡本分;心存感激;善待一切 享受無限生命的存在。 - 試著感受:讀訊息的入門推薦——肌肉測試/O環測試 讀訊息、獲取訊息的方式有很多,透過靈媒、在廟裡擲筊、靈擺等等,而肌肉測試的原理有點像是:肌肉會記憶你在某些事件情境發生時的狀態,例如緊張時會聳肩、焦慮時會前傾等等。也因此每個人對於事情的肯定與否定,都儲存在潛意識的肌肉行為之中,這些訊息也包含了在我們物理器官感知極限之外、所接收到的其他感知訊息。 - 同意權:個人的意願與相信,決定了身心靈工具/系統的管用與否 現在有許多身心靈工具/系統,例如星座、塔羅、人類圖等等,協助人們探索自己的內在,也能進一步地進行療癒。有些人會自己去設定規則,像是做什麼事情是有什麼的暗示,也都是有用的。因此身心靈工具的選擇,還是要回歸到,你/他是否接受?是否感覺舒服?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勉強、也不要勉強別人。 - 直傳靈氣與西洋靈氣:了解靈氣老師的授課方式,選擇自己需要的方向 臼井靈氣有一段時間,是先傳到西方再傳回東方,也因為經過了不同文化的傳授經驗,發展出不同的傳承方法與內容。有些是一對一傳授、有些是著重「祝福」與「分享」的多人課,因此不同性格的人可以透過不同的上課形式,得到對「靈氣」的普遍認識。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Estão a faltar episódios?

    Clique aqui para atualizar o feed.

  • 靈氣五守則—— 就在今日,不生氣;就在今日,不憂慮;盡本分;心存感激;善待一切 - 第六守則:享受無限生命的存在 靈氣的「守則」,也帶到靈氣的學習與傳承當中另一個重要的區塊,亦即思考我們生命經驗中的種種現象,對於所有的是或非,我自己評判的機制是什麼?我對於這些「守則」的界定範疇為何?在點化之後,通常身邊的事情會開始急速運轉,讓「事件」引發自身所需要的思考,在過程中與師父的談話關係,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類似「諮商」的作用,而不論是透過什麼界面,本質上都是去協助一個人解決他所關注的議題。 - 讀訊息:訊息無所不在,不同的界面會閱讀到不同維度的訊息 當個人核心的管道越來越通透之後,我們可以承接的能量就越來越大,覺察也更敏銳。一開始可能會發現自己平常沒有留意的、朋友家人的感受;再者可能會開始感受到我做的事、我吃的食物,所影響到的空間氛圍及情緒在不同狀態時的濃度;再更為延展之後,有些人會能夠接受到無形的訊息,例如常說的阿卡西紀錄、或是所謂的神靈溝通,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學習靈氣到後來,會具有靈媒的特質。 - 訊息的判讀與正負面影響 即便是日常的感受也存在誤解。學習靈氣的過程當中,便是在梳理這些「我認為我感受到的訊息」及「核心的訊息」之間的距離,那為什麼會有距離?例如有時判讀某一個對象為具有「正面作用」,他有可能是來透過課題幫助你學習、或是打開結,過程卻不一定是舒服的狀態,對於「正面作用」與「實際現象」之間理解與期待的落差,便成為我們可以據以探究自身的種種劇本。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我們的身體存在著許多能量節點,靈氣療癒幫助我們調節這些能量場。臼井系統靈氣是其中一個索引,提供一個可能的路徑,引導我們探索跟身、心、靈有關的訊息。靈氣的核心像是土,而各個不同的系統則是各種不同用土創作出來的器皿,傳達著每個不同個體的成長歷程與目標選擇。 - 入門課:身體能量場認識 在靈氣一階的課程當中,介紹到人體脈輪的運作,以及這些能量節點分別對應到我們意識層面的哪個部分。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裡,有許多以身體相對位置討論心靈狀態的系統,例如較古老的梅爾卡巴系統,以及當代的人類圖系統,都可以做為學習療癒的索引。 - 靈氣學習中的師徒關係 在台灣人的成長歷程中,大部分的學習模式是透過課堂,由老師授課。創作類、設計類、研究類以及更進階的職場學習中,則更常見師徒模式──具有特定對象的互動交流,除了技藝之外還有價值觀的琢磨與對話。臼井系統延續日本起源的脈絡,較著重師徒之間的關聯。 - 點化的作用及影響 靈氣的學習與一般冥想的不同之處,在於會有一個「點化」的程序,由師父打開學生的能量節點。「點化」涉及到另一個要幫你點化的人,他是另一個對象,也因此老師的選擇會對學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點化」能透過別人的協助,讓我們有不同範圍的體驗與吸收,卻不一定會是學習身心靈的必要條件。 - 最終也是取決於個人的需求是甚麼。 - 2024.11.26錄音/2024.12.12整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建築系的學生經常熬夜做設計的原因是什麼?在我們看來,建築教育中的學徒,總是同時在學習三種角色:作為創作者的個人實現、作為建築師的社會責任以及作為協調整合者的尊重、涵融、解決衝突。角色之間的關係,本身便是一連串的磨合,而磨合需要時間。 - 既有價值觀的衝撞 建築師要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業主,不同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價值偏好,而如果執行的是公共建設,面對的則是整個社會群眾的集體想像,當我們在看一張平面圖的時候,除了繪製出來的線條,還包含了來自社會涵構中的無盡訊息。因此建築課帶來的練習之一,便是或多或少挑動個人對於事物已經設定好的界線,可能會有瓦解並重建的過程。 - 建築物必然要落地,而建築可以持續探索 建築師為建築物的建造做簽證,有其需要為社會把關的事情,包含安全及實用議題,發想若想要實現便要面對材料的限制、工程的需求等。大學設計課學分做為考取建築師證照的第一道門檻,實務觀念是必然要給到的養成。然而建築確實有其精神向度,形上與形下兩端的拉扯、平衡,也形成另一個讓人糾結及困惑的情境。 - 時代流轉帶出不同的主次關係 過往討論建築物設計的「好壞」,大抵都跟物質體感層面的性質有關,如物理環境的通風採光、構築材料的工法創新等。本世紀以來,空調系統的大量普及、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等,都帶來一些物質體感「之外」的體驗模式,建築也正在轉換為新的討論方式。 - 現代主義討論建築,著重於「形」的創造,並將建築物整理為基本形狀的關係,進一步梳理出「形」的系統教育方法。建築的學習在這個立基點之上,可以通往「形上」與「形下」的道途,各有其任務及風景。 - 2024.07.06錄音/2024.11.26 整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近來「療癒」這個詞經常被提及,有人在身心靈課程中得到幫助,也有人不明所以。對我們來說「療癒」是運用一個個具有相對關係的系統,可以是物理上有距離跟尺度關係的空間、也可以是劇本裡一個可以帶入自己立場的角色,透過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對照,來尋找自己感受自在的位置。 - 療癒如何透過「空間」來達成? 如果以物理空間為討論範疇,一個會給人帶來「療癒」感受的空間,一半來自於整體物理環境的平衡狀態、另一半則來自經營及維護空間的主人心意。我們會利用物理空間的轉移,帶動心理思緒的轉移,像是透過旅遊、看電影、離開工作城市的抽離感獲得放鬆。也有人的療癒方式聚焦在非空間關係的對象上,例如可愛的玩偶、遊戲、戲劇、哲學辯證等等。 - 物理空間中,物件之間的相對關係,共同構成環境療癒的主題及方向 建築師及使用者角色是整體關係的一部分,所有參與這個空間活動的人、花草、物品,共同導引了這個空間的調性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空間配置的選擇,理解建築師或使用者的價值觀詮釋,若詮釋結果是某個人所需要的,他就會感受到被療癒。 自然環境亦然,動植礦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生長的氣候條件、當下的溫溼度狀態等,也會讓不同的人進入到特定的自然空間當中時,獲得不同面向的療癒結果 - 我們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在建築教育中的抽象思考,蠻適合讓我們引用以說明這個關鍵概念,因為建築創作在從無到有的過程當中需要跟很多不同的對象對話,所有這些對象的因素都會加入進來、影響最終的成果。然而任何型態的創作練習,都可以將腦中的思辨具象化,幫助我們聚焦、建立一組或多組的相對關係,完成與自己內在的對話。 - 每一個來到我們眼前的事件,也都是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個人與整體關係的練習題。 - 2024.09.13錄音/2024.11.10 整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兩人都是建築背景,也都做了一些與藝術有關的事情,常常被問及的,就是作為一個「跨域者」,看待藝術的觀點。李霽從植物開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實踐道路,陳品蓁在大一設計課的教學經驗當中,動態探索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 要怎麼樣,才稱得上是「藝術家」? 我們想先問:您因為這個話題浮現的情緒是什麼?是您對藝術家有屬於自己的定義、而有些人不符合這些定義嗎?是「藝術家」理應代表一種身份地位、有些人「夠格」而有些人「不夠格」嗎?這些問題本身,某種程度也是這集對話的答案。 - 動人的創作,取決於作品與作者本心的距離 「藝術」的核心是「創作」,將個人抽象的感受及觀點,用適當的媒材轉譯出來,如果媒材是文字,便稱為作家或詩人;如果媒材是顏料,便稱為畫家。閱讀這些創作的人,會因爲自身能夠理解的範疇,而有所共鳴、以及好或壞的辯證。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成果,越接近自己內心想要探索的事情,他與觀賞者互動的結果,也會越接近個人內在核心的探索,因而漸次釐清什麼是想要的、什麼是需要的。觀賞者也會透過好的創作,帶動對應的內在探索旅程。 - 每個創作都有其對應的觀眾,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之中產生影響 創作像是把一個視角帶到我們眼前,它拋出了觀點,有人選擇接球、有人選擇不接、有人想教人怎麼接、也有人想教人怎麼拋。當好的藝術創作帶來啟發,藝術家留下了作品並繼續他的旅程,「知道或不知道作品啟發了誰」是藝術家的事情,「啟發或沒有被啟發」是觀賞者的事情。 - 對創作者來說,「藝術家」這個稱謂,是否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對觀賞者來說,創作者的作品帶來了什麼樣的思考或感受?不懂就不懂、懂了就懂了,可以不想懂,也可以不需要懂。如果「藝術家」的稱謂會影響觀賞者閱讀某位創作者的作品,那麼觀賞者的焦點便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之外的某些事情,也可能與「藝術」無關了。 - 2024.07.06錄音/2024.10.26 整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空間創作的教學中,「領域」的覺察是入門課之一。這天我們從談論「領域」起頭,對談「領域」在不同層面、不同學習階段、不同人生階段的呈現樣貌。這集的每個子題,都可以延展為一個完整的討論。 - 最初的領域感:家庭生活與安全感界定 領域感有點像是我們感到「安全」的範圍,而我們最初對於安全感的探索是來自原生家庭,像是父母的背景是大家庭,或者因為父母的職業關係讓通常是私領域的家,變得具有公共性,都會影響我們看待「領域」的觀點。 自我的領域感探索:社群生活的多重對照 開始脫離家庭的時候,身邊的關係都成為我們的對照組,我們會用不同的型式探索自我的安全感是怎麼建立的,例如透過交往對象的投射,或是物質的配置,很像是把內在的想法丟到環境中,可以具體的看到它們的關係及影響,透過它們的存在來確認腦中所想的事情。 領域這件事情像是內在的延伸:創作成為自我辯證的過程 當我們察覺到外在的這些「創造」其實是反映我們的內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創造」的元素置換與調整,去進行反覆的自我辯證,因此我們說建築也是創作,因為是在創造「形式」之間的關係,不管我們透過甚麼媒材去做「關係」的配置,就是在創造,而創造可以協助自我探索。 - 錄音有一個部分沒有收錄到最終的成果中,但也很有意思,李霽聊他一路從建築領域--開始做植物--藝術家,最後學習靈氣、開啟更廣泛的感官邊界體驗,我腦海便浮現一個人在不斷畫圈,旋轉的核心緩緩地朝著邊界移動,然後越過邊界的瞬間又開始畫另一個形狀的圈。 有些人終其一生盡力的畫好一個圈,有一個專業、然後把事情做好,隨著圈畫的越多越深,透過自己的努力築起一個堅實美好的領域空間。有些人畫圈的時候則是不斷地碰觸邊界,回頭時發現這些圈串起了一個脈絡。 - 更多內容分享,關注兩人Instagram:1331goodnight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空間具有能量這件事我們都不陌生,但也很玄,因為能量的存在似乎很難被客觀驗證。李霽透過靈氣閱讀到能量,因此我們試圖討論不同層面對於能量運作的共通性。傳統認知上的「信仰」是集體行動,現在漸漸地趨向個體化,「靈性空間」未來可能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家」。 創作「空間」會創造能量嗎?「風水」運作能量的原理是什麼? 萬物都是能量本身,「意識」創造實相,實相的呈現方式有可能是物質、空間、繪畫、戲劇等創作。創作者的意圖會決定能量的型態,大量製造的產品在能量層面也會反映該企業的理念。「意識」有很多層次,狹義「風水」的創作源頭來自地方的集體意識。同理,個人的創作源頭來自個人意識。 能量先有還是場域(空間)先有? 場域(此指物質空間及其中的人類行為)是能量的呈現形式之一,在這個脈絡之下,是能量先有。能量的呈現範圍越廣,影響的力道就有優先關係,例如集體意識的「風水」,在使用者未介入空間之前,會有某種程度的主導角色,而個人意識加入後,主導的比例也會浮動。鄉村相對都市,大地能量的主導比例可能也會多一點。 因此當我們重現一個經典的「空間」,我們是重現了某個比例的能量關係,使用者那部分的比例拿掉了,但重現的部分仍然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買入一張沙發,配置在家中的某個位置--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都是在創作自己的空間,也是在定義動態的能量關係。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