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泥出莲花只因有颗宁静淡雅心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冷静处事。心平气和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是否能心平气和地去化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是否宁静。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俗家人,保持一份宁静之心才能顺畅通达。弘一法师就修心一事对众人说:“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据说在日本,农民被视为“贱民”,没有社会地位,就连出家也是不允许的。有个叫做无三禅师的和尚,原本出身“贱民”,为了皈依佛门,假冒士族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无三禅师在寺庙里潜心修行,淡泊名利,在住持去世后,被推任为新的住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无三禅师的“贱民身份”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在举行就任仪式的当天,有人出来刁难他:“贱民原本连做和尚的资格都没有,你怎么配当寺庙的住持呢?”
    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状况,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大殿里鸦雀无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微笑着说:“泥出莲花。”
    尴尬而僵持的局面被打破了,大家欢呼喝彩,那个故意挑衅的人无言以对,心里暗暗佩服无三禅师的机智和果敢。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搅和就职仪式,反而增加了无三禅师的威望,众人对他更加敬佩。
    之后,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向无三禅师请教,什么是“泥中莲花”。无三禅师解释说:“无论出身贫贱还是高贵,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贫穷只能使那些没有抱负的人沉沦,但却能造就那些有志气的人。”
    生活容不得一点儿马虎,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角的地位,就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一颗宁静淡雅之心。一颗宁静平和的心能征服外物,说服众人,它才是人们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 【话题】低谷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面对和学习成长,克服它们。

    我们结合弘一法师的静心片段来分析

    你的心可以自由伸缩
    世间人本来就活得不容易,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又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排除内心的困惑,人就需要修行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的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人问弘一法师修佛是不是为了避世,大师回答:“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心宽世界就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位前来拜师学道的修行之人问禅师:“师父,要怎样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呢?”
    师父缓缓地说:“现在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识去铸造一根毫毛,记得要用一分钟的时间造好。”
    于是,修行人闭起了眼睛。一分钟后,师父问道:“你心里面的毫毛造好了没有?”
    修行人回答说:“造好了,我在心里造的这根毫毛又尖又细,而且完全将它的形状想清楚了。”
    师父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又对修行人说:“现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宝塔,记住也要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塑造好。”
    修行人又遵照师父的指示,闭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宝塔,而且他将塔的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哪个地方用琉璃瓦搭盖,塔内的装潢设计、摆设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父微笑着对他说:“现在,你该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楼大厦,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们把心收缩到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无限大地扩张,跟虚空、宇宙一样浩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就能承载任何事物。”
    每个人的心都和佛陀的心一样可以伸缩自如,所以我们要在平日里扩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纵横古今。
    如果你能把心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面,那就是修行了,但是要切记,扩大心胸、构筑人生,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互动】非常感谢大家收听,欢迎大家点赞!也可以留下你们自己熬过低谷期的方法呢。晚安

  • Episodi mancanti?

    Fai clic qui per aggiornare il feed.

  • 爱好是自驱力的种子,它来自于持久的练习,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给予我们积极的心理力量,在痛苦和不开心的时候,能够带着我们走出困境。你有什么坚持了很久的爱好吗?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你什么?

    培养善根积福德
    广行善事,积累福德。没有善良之心,美好生活就会受到伤害。宽容博大是善是福,让人敬服,让自己心安,让世界温暖。

    弘一法师对前来求福的信徒们说:“不信净土真是福薄,念了《无量寿经》就明白了。一听就相信,乃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缘大福德,绝非平常人。”
    来看一个作茧自缚,失去福德的故事吧:有一个妇女在生育了一个儿子之后,还想再要一子。可是苦于没有求子的方法,于是就问其他的女人:“你们有办法让我再生一个儿子吗?”
    其中有一位老妇人说:“我有办法让你再得贵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妇女听后高兴地说:“那是当然,只不过我要用什么东西做礼物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说:“只要你把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妇女因为求子心切,对老妇人的话深信不疑,真打算杀子祭天。
    一位禅师得知此事后,解劝道:“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为了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却杀死你辛苦抚养大的孩子,上天是不会允许你做这种残忍的事情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和文中妇女一样的人,为了一时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毁了一生的快乐。做人不可贪图一时的享受或者利益而迷失了自己,从而毁了美好的生活。

  • 温柔狐狸涂山璟、霸道总裁相柳、隐忍权谋玱玹...近日,《长相思》中三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男主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这人物设定我超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喜欢哪种类型的另一半呢?快来分享你的想法吧~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
    此是观想方法,西方世界人绝无情爱,我们也应当放弃,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谓之嗔,心内不高兴不表现于外者谓之恚。比较有修养者,喜怒不形于色。
    有一个财主,他的妻子生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为此他高兴得不得了。每当有客人来访,他都会叫出女儿展示一番,而每一位来访的客人也都会对他花容月貌的女儿赞不绝口。
    有一次,一个客人来访时,财主按照惯例又叫出了自己的女儿,并问客人:“你觉得我的女儿美吗?”
    客人微笑着说:“这样吧,我们来打一个赌,赌金是五百两黄金。你让你的女儿们盛装打扮一番,然后到大街上行走,如果遇到他们的人都说她们漂亮,那么就算我输,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不美,就是你输。”
    听到有五百两黄金,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把女儿们精心打扮了一番后,地主带着女儿们上街了,见到七个女孩的人都说她们很美,财主为即将得到的黄金沾沾自喜。最后财主将七个女儿带到了佛祖面前,并问佛祖:“大慈大悲的佛祖啊,你觉得我的女儿们美吗?”
    佛祖摇摇头说:“不美。”
    财主难以置信地问道:“可是见过他们的人都说她们很美,您为什么说她们不美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得是面容,而我看得是心灵。在我看来,评价一个人美丑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心灵。如果一个人能不贪钱财,不说恶言,不起邪念,才是真正的美!”
    财主听后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和财主打赌的客人是佛祖的弟子,让财主到佛祖这里来是他安排的最后一站。
    评价一个人美丑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心灵,但是很多人喜欢以貌取人,忽略了内心,其实只有纯洁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只有美丽的外表,没有美丽的心灵的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识,知识也只能成为装饰品。正如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作过的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

  • 爱自己,是人生最最重要的事。清晨享用了美味的咖啡和早餐、通勤路上听了喜欢播客的新节目、高情商拒绝了领导的无理要求、准点下班跟亲朋好友吃个火锅、回家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躺到床上冥想片刻美美入睡…每天,你都是怎么爱自己的?

    用心去爱,才能用心微笑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就会越来越少。

    禅心就是一颗定慧之心,是不为外物所乱的心。法师讲佛时就曾告诫众僧徒要不为外物所乱:往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诉我们的“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又高一层是“一心不乱”,如夹杂其他念头,一向专念就达不到,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更做不到。
    禅心总是能够让人开悟。相对于内心来说一切都是外物,外物都是让自己开悟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内在的本体。斧头镰刀是工具,文字书本也是工具,禅心自在工具之外,只有真心体悟才能得到。
    一次,慧能禅师在一户人家借宿,发现主人午休时在念经,慧能倾耳细听,但是感觉有些不对,于是对主人说:“你常常会诵经吗?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主人摇摇头说:“经文真是太晦涩了,我没有办法理解。”
    于是慧能就将刚才听到的经文讲解给他听:“当我们为名利奔波了一生后,我们想得到什么呢?当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心跳和呼吸都将停止的那一刻,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当我们的身体开始腐烂,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又在哪里呢?”
    听了慧能禅师的讲解之后,主人似有所悟,并隐约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之后,主人又翻出佛经中他不理解的部分请慧能帮自己解释,可是慧能笑着说:“施主,我并不识字,所以没有办法为你解读,不如你直接读给我听吧!”
    主人听了慧能的回答之后非常吃惊,问道:“你既然不认识字,又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呢?这真是太奇怪了。”
    慧能笑着说:“佛经的玄妙和文字并没有关系。文字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佛经的内涵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理解的,这就如同骑马不一定要勒紧缰绳一样。”
    文字可以帮我们记载一些东西,可以帮我们入门,但是却并不能替代我们的头脑,所以不可死读书,不可尽信书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

  • 人生漫漫,并非尽是坦途,总会遇到低谷。遇到低谷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走出低谷、战胜低谷。考试失利、投资失败、感情破裂…面对人生低谷,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心态、寻求突破?熬过低谷,便会重生。欢迎分享您的经验和建议!

    别忽视纯真自然之心
    人们有一种天然的智慧,只是一路走来被生活磨砺得所剩无几,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辛苦。人若有一颗自然之心,便能保留一份天性中的智慧,让人生更加从容而丰富。

    弘一法师讲经时,对人们的天然智慧做如是说:“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
    释迦牟尼为了开悟弟子,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先后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为人处事机灵圆滑,并时刻陪伴在他身边,就像是他的影子;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花容月貌,身边的人都很羡慕他;第三个老婆善于操持家务,让他无后顾之忧;第四个老婆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商人却不知道她在忙什么,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忘记还有她的存在。
    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了,但是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决定选一个老婆陪他同行。于是他将四个老婆召集在一起问:“我要远行,你们谁愿意跟我同行。”
    第一个老婆一改常态说:“我是不会陪你去的,你还是找其他人吧!”第二个老婆说:“别忘记我可是你抢来的,所以不会陪你去受苦的!”第三个老婆说:“我向来身体不好,所以无法承受路途颠簸之苦,就不随你去了,但是可以送你到城外。”第四个老婆说:“你放心吧,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在你身边!”
    听完老婆们的话后,商人感慨道:“到了关键时刻才能看到人心啊!”
    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那四个老婆其实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肉体,肉体最终是会与你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金钱,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它奔忙,可是到头来却无法带走它;第三个老婆是自己的妻子,虽然生前可以同甘共苦,但是死后还是会分开;第四个老婆是指人的天性,你可以忽视它,但是它却始终对你不离不弃,无论你处于何种境界,它都不会背叛你。”
    天性永远与你相随,所以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

  • 赚钱,对你意味着什么?有人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因为负债千万,有人为了过上更理想的生活。关于赚钱你还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快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财富是无形的
    财富和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人们之所以失意,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拥有的大量财富。我们拥有亲人的关怀;拥有朋友的包容;拥有路人的相视一笑,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弘一法师在给信徒们讲经时将这种财富一语道尽:“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很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
    一个年轻人经常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时运不济,于是找到无德禅师,希望可以得到开示。
    无德禅师看见年轻人愁眉不展,问道:“施主,你为什么不高兴?”
    年轻人叹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贫穷,佛祖真是太不公平了!”
    “穷?但我觉得你很富有啊!”无德禅师不解地说。
    “这从何说起呢?”
    无德禅师避而不答,反问道:“如果我打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千两银子,你答应吗?”
    “不答应!”
    “那我用一万两买你的一只眼睛,你干吗?”无德禅师又问。
    “当然不干!”
    “假如把你变成一个快死的老头,给你一百万两黄金,你同意吗?”禅师接着问。
    “坚决不!”
    “这就对了。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有美好的青春,你就可以奋斗,这样算起来,你也是个富翁了。”禅师微笑着说。
    健康是无价之宝。身体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有健康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一切。如果失去了健康,就算得到了全世界的财富也无福消受。

  • “坚持和努力一定会有答案吗?”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大家热衷于探究的问题。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甚至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因为看不到努力和坚持带来的结果,而最终彻底摆烂。那么努力和坚持还有意义吗?快来聊聊你的想法吧!

    做一只快乐的蝴蝶
    只要你有一颗快乐的心,你也可以像蝴蝶一样在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与花儿嬉戏,以湖水为镜欣赏自己美丽的舞姿。

    对待眼前的事情诚心诚意去处理,不推脱、不怠慢就是良好心态的体现。做事情就像修佛一样,弘一法师针对修佛就曾说:“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也曾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有一个小和尚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去找师父开示,禅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黄昏,庄子信步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觉得自己很久都没有这样自在了。之前,他一直为无法被别人理解而压抑痛苦,为了摒除心中的杂念,他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只沉静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躺在草地上,微风中泥土和青草混杂的香味不时扑来,这时的庄子觉得放松极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竟然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他在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与花儿嬉戏,以湖水为镜欣赏自己美丽的舞姿。
    突然,他醒了过来,但是好长一段时间无法分清现实与梦境,良久之后,他不禁哀叹道:“梦境无论多么美好总归是梦,梦醒之后庄子依旧是庄子。”于是他怏怏不快地回到了城里。
    可是有一天,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只自由自在的蝴蝶呢?自己如此苦闷完全是因为自己心态的缘故,于是从此之后庄子变得快乐起来。
    禅师对小和尚说:“你的快乐别人是不能主宰的,关键要看自己。”
    小和尚顿悟。
    心态能左右你的一切,包括成败。不要忽视自己的心态,更不要因为心态而使你成为失败者。
    同一件事情,抱有不同心态的人取得的结果可能截然相反。改变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抛弃那些消极危险的心态,将自己的弱势变为优势,或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

  • 当你疲惫时,什么能给你带来快乐,让你重新振作?音乐?书籍?睡觉?旅游?还是亲朋好友的爱?生活有时很苦很累,但总有一些人或事物就像“解药”,可以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力量,让我们觉得还是人间美好、活着值得。对你来说,疲惫生活的解药是什么?

    找到心中盛开的莲花
    滚滚红尘,能拥有一颗慈悲之心尤为可贵!多一份慈悲心,世间就多一份温暖。慈悲应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让那份禅意,让那朵圣洁的莲花在心中灿烂地绽放!

    佛家信奉心怀慈悲、普度众生。弘一法师在给僧众们演讲的时候也曾就佛家的慈悲度化之心与众人分享:“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慈悲就是为大家而忙碌,并非一己之私。有一次,佛光禅师问克契和尚:“你到这里来学禅已经二十余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向我问过道,这是为什么呢?”
    克契和尚答道:“禅师每日都很繁忙,我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荏苒,很快又三年过去了,佛光禅师再次见到了克契和尚,于是问道:“你到我这边来,今天我有空,我们谈谈。”
    克契赶快合掌作礼道:“我知道禅师很忙,不敢浪费您老的时间!”
    佛光禅师知道他是过分的谦虚,便说道:“学道是需要不断参悟的,不来问我怎么参透啊?”
    克契依然说:“因为禅师太忙了。”
    佛光禅师听后大声呵斥道:“忙!忙!忙!我是为大家忙,当然也包括你。”
    听了禅师的话,克契和尚终于有所悟。
    原来禅师一直为大家忙碌,一直为度化众生而忙碌,他忽视了禅师的慈悲之心,一直以一颗自私之心去揣度别人,所以以至于光阴空流二十年。

  • 哗众取宠让人仪态尽失
    有些人爱玩儿小聪明,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很低调,因为他们知道,自作聪明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过度虚荣和过度表现,任何时候,他们都知道如何铭心智。

    弘一法师身为一代宗师,但一直不忘谦虚自检,他对自己说:“真正修行人的态度是如痴如呆。我们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贤也比不上,自以为聪明是劣智,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工夫才能有进步。等觉菩萨还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何况我们凡夫,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
    大师也曾以故事点化世人不要故作聪明:有两个寺庙相邻不远,一个寺庙的僧人外出办事时,必定会经过另一个寺庙。每当这个时候,另一个寺庙的僧人总要想办法出来“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沙弥出去办事,路过另一个寺庙门的时候,这个寺庙里的和尚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要到哪里去?”和尚问道。
    小沙弥回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去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告诉他说:“明天你继续问他,如果他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说,如果没有脚的话,你到哪里去呢?那么他一定回答不了!”
    第二天一早,昨天败下阵的和尚早早地守候在庙门前。一会儿,昨天那个小沙弥从寺院里走了出来,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拦住他,轻蔑地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风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沙弥不慌不忙地说。
    和尚再次语塞,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小沙弥扬长而去,和尚只好垂头丧气地去请教师父。
    师父听了和尚的描述,很不高兴,责备道:“你真是太笨了。你为什么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他一定答不出来!”
    听了师父的这番话,和尚高兴极了,他心想,明天看你怎么应付我!
    第三天,和尚又早早地等候在寺庙门前,等小沙弥过来后,和尚走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呢?”
    小沙弥被纠缠烦了,于是告诉他:“我要到菜场去!”
    和尚本来准备了一大堆问题用来刁难小沙弥,可是听到小沙弥这么说,和尚傻乎乎地站在那里无言以对。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无聊地去和别人做没有任何意义的纠结。人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得到释放和解脱。

  • 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
    意动则心动,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过人。假如为外物所扰,笑容就会在你杂念顿起的时候离你远去。

    弘一法师一直教化世人要心念平和,不张扬,不外显,即: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日禅,内不动心日坐。
    石屋禅师在外云游说法时,碰到了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两人一同投宿到一家旅店。
    半夜,禅师听见有人在他的屋子里蹑手蹑脚地走动,于是问:“天亮了吗?”
    一个青年答道:“还没有!”
    禅师再次开口问道:“你到底是谁?”
    对方回答:“小偷。”
    石屋禅师道:“喔!你原来是一个小偷,这是第几次了?”
    对方回答:“数不清了。”
    石屋禅师问道:“每偷一次,你会快乐多久?”
    “那要看偷到的东西的价值了!”对方回答。
    石屋禅师又问道:“那你的快乐能够持续多久呢?”
    对方回道:“几天而已,过后仍旧是不快乐。”
    石屋禅师说:“哦,原来只是一个鼠贼,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对方问:“原来我们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
    石屋禅师回道:“只有一次而已,但让我终生受用啊!”
    对方急忙问:“在哪里偷的,能告诉我吗?”
    禅师突然抓住这个青年的胸口问道:“这个你懂吗?这个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他,毕生受用不尽。”
    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年从此改邪归正并且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成为了有名的禅者。
    很多人就像是故事里的青年一样,自身贮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却不知道,常因图一时之快,心念一起便误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永远的快乐呢?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收获呢?
    大师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就都能离开。

  • 你也能在微笑中举重若轻
    那颗纯正的心,有着一份坚定,也有着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气,于是他在微笑中修成正果。

    弘一法师对于因果的见解颇深,他曾给他的善友们讲过由于开悟而最终修得正果的一个修行故事。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檠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世尊说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
    世尊教他时,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点,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弃了。
    对于世人来说,相信因果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在确定了目标后,将目标当成一粒种子,想要让它生根发芽就要给它施肥浇水,有耕种必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
    从佛学上来说,法是无影无形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想要求得真法,只需潜心修行便是真正的付出。唐朝名相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曾将自己参禅的心得记录下来并编印成册。
    有一次,他将自己的书籍呈送给黄檗禅师,希望能得到黄檗禅师的指点。
    黄檗禅师接过之后,随手往桌上一扔,许久之后才问裴休:“你能够懂我的意思吗?”
    裴休诚实地回答:“我不懂大师的意思!”
    黄檗禅师便开示道:“‘禅’是教外别传,不设文字的,你把佛法真理写在这个上面,是扼杀了佛法的真谛,也失去了悟道的真意,所以我才不看。”
    裴休听了以后,对禅更加契入,对黄檗禅师也更加敬重,并作颂赞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
    黄檗禅师看了以后,并没有任何的评论之意,只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真正的佛法需要潜心修行,认真领悟,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诠释出来的。
    有因必有果,有怎样的付出必有怎样的收获。如果苦修善学,愚钝之人也能成正果;如果只想诠释禅佛,必然无法到达真境界。

  • 7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
    人就像是一台有很多频道的电视机,我们调到佛的频道,我们就是佛;调到痛苦的频道,我们就是痛苦;调到微笑的频道,我们就是微笑。

  • 你的不安由心而生
    平心静气就会心安,就不会有恐惧和担心。只有内心平静如水。你才能直面一切,战胜一切。

    有听弘一法师讲佛的人问大师如何消除恐惧,大师回答:“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的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
    恐惧和不安总是由心而生,那是因为人们太在意了。人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恐惧,就容易被某个不好的念头纠缠。
    从前,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名字叫“恶者”。弟子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每天缠着师父给他改名字。禅师被缠烦了,于是随口应道:“你自己去外面找名字吧,如果有中意的,回来告诉我。”
    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后,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小和尚走到第一个村落时,恰巧碰到了一对送葬的人,于是上前问道:“施主,能否告诉我死者的名字啊?”
    一个送葬的人告诉他死者叫“有命”。小和尚听了后不住地摇头,自言自语道:“叫‘有命’却没了命,真是奇怪。”
    送葬之人听到小和尚的话后,不禁笑着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跟生死有何干系,你还是出家人呢,为何如此糊涂?”
    小和尚边走边想送葬之人的话,不知不觉进了村庄。在经过一户富有人家时,他看到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女仆,于是上前去解劝。主人说女仆借他家的钱没还,所以该打,不用解劝。
    小和尚看女仆可怜,于是俯身问道:“施主叫什么名字啊?”
    女仆怯生生地回答:“宝玉。”
    小和尚觉得莫名其妙,说:“你叫‘宝玉’却没有钱还债,在这里挨打。”
    女仆哭着说:“名字只是父母给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跟我的财富更是没有关系。”
    小和尚似有所悟,于是打算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老者,于是好心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在临别前,他问老者:“老施主,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人回答道:“指南。”
    小和尚摸着头说道:“叫‘有命’的没了命,叫‘宝玉’的却没有钱,叫‘指南’的不认识路,难道名字真的只是一个符号?”
    老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后,说:“小师父说得对,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太在意。”
    这一趟下山让小和尚放弃了自己对名字的执著,于是回到寺院后告诉师父不再改名字了。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身边的人能不能够认可你,不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外在,而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多一份能力和品质,你就多一份从容。

  • 行为随心而动
    行为是由内心决定的,心有所想,必有所行动。不管你多么用心隐藏自己的心迹,你的行为将把你的所想展示给众人。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五浊恶世被袁宏道居室一语道尽。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所想,然后才以或污浊或怪异的现象呈献给众人。弘一法师也曾点化在家之人万事要先想而后动,这样才能寻得自己的真心迹。
    禅宗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为了表达决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请你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当即说:“简单,把你的心给我。”
    慧可无奈地说:“弟子无法找到它。”
    达摩微笑着说:“那就对了,如你能找到它,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后,慧可终于大悟,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一天,僧璨前去拜谒慧可,问他说:“请师父帮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眼前突然出现了当年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于是微笑着对僧璨说:“简单,你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僧璨求教,当时的僧璨已经是禅宗的三祖了,小和尚问三祖:“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像慧可一样想到了当年自己被开悟的情景,于是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说:“没有谁在束缚我!”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第四祖——道信。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贪欲、争名夺利,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嫉妒和猜疑?遇到问题,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 开悟心智世事洞明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弘一法师借古圣先贤的祭祀之礼来开示众生:“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 低调处事保留余地
    低调本来就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得意不张扬,失意不自卑。这样的心境能让人回归平静,这样的做法也为今后任何的可能保留了几分余地。

    印光大师曾经教化弟子们说:“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弘一大师以此警戒自己,其低调、其智慧、其修佛之心可见一斑。众生处事张扬,或者智慧受阻,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执着于外向很难开悟,难以开悟的人对于低调一词也只是表面的理解罢了。
    白云禅师曾在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学习了很久依然无法开悟,方会禅师也为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而着急。
    有一天,方会禅师带着白云禅师来到了庙前的广场上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不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
    白云禅师回答:“我听说是因为有一天摔了个大跟头,才突然开悟的。”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故意发出了几声冷笑,转身扬长而去,白云禅师愣在当场,心想:“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呢?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呢?为什么大师会耻笑我呢?”
    从这以后白云禅师总是想方会禅师的笑声,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就连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吓醒。终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前往方丈的禅房请求大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后,说:“你还记得在广场上表演把戏的小丑吗?你比他差不了多少。”
    白云禅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请师父指点!”
    方会禅师说:“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你却害怕人笑。我那天只不过冲着你笑一笑,你就为此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这么认真对外界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渗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你太执著于外界的假相,从而生起得失心,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啊!”白云禅师一听,立刻就大悟了。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自己的喜乐忧苦都被人左右,便是失去了自己。
    不要太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和看法,你活着是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只有顺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低调智慧才是由内而外的,凡事只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了,你才能给自己留足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可以回旋的余地。

  • 看清通往幸福的路
    以为正走向幸福之路,其实是踏上了迷途,人们误入迷途,只是因为原来那颗聪颖无暇的心被贪心掩盖了,以至于失去了辨别能力。只有不起贪念,保持自己的无暇之心,才能看清通往幸福的路。

    弘一法师讲解《观无量寿佛经》这一经本时,曾用一句话来解答人们对“烦恼”二字的提问:“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大师云:“此文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她觉悟了,她亲眼看见的。当时她遭遇家庭变故,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替她找一个安身之处,不愿再住在这个世界。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介绍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变现在她跟前,她看来看去,觉得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请佛帮助她生到极乐世界,不愿意再待在这个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此种举动是警惕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
    有时候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他们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于暂时的烦恼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大师讲经,并非要每个人都弃世出家,只是教化众生如何看破世间烦恼,如何回归真我。无德禅师收了很多年轻的学僧,并告诫他们必须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否则山门是不会容纳他们的。
    但是学僧们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懒做,有的贪图享受,有的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无奈之下,无德禅师只得将他们召集起来,希望可以度化他们。无德禅师对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如果听完之后你们依旧不能有所悟,就请离开。”
    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刚一进门,司阍就问他:“你喜欢吃吗?你喜欢玩吗?你讨厌工作吗?”
    这个人说:“我喜欢吃喝玩乐,不喜欢做任何事情。”
    司阍说:“那好,这里正是你最好的归宿。这里有很多诱人的食物,你可以随便吃喝;也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睡觉,不会有人打扰;这里还有很丰富的娱乐活动,让你尽情地欢乐。”
    听完司阍的话,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了下来。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这个人渐渐厌烦了这种生活,跑去见司阍,央求道:“这种日子实在是太乏味了。因为玩得太多,我已经腻了,对娱乐提不起任何兴趣;由于吃得太饱,我的身体不断发胖,行动非常不方便;由于睡得时间太长,我的头脑已经变得很迟钝。您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吗?”
    司阍笑了笑说:“实在很抱歉,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阍:“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哈哈大笑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这里能让你失去理想、失去创造力,没有了前途、没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将会渐渐消沉,人格也会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人生的意义不是享福,而是经历实现梦想的过程,经历通向幸福的过程。所以,有梦想、有创造、有挑战、有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切被烦恼所扰,被诱惑所蒙蔽的选择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选择。

  • 经常有人说,维持一段长久舒适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付出,相互给予“情绪价值”。跟情绪价值高的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情绪滋养、汲取正向能量,从而感到愉悦。相反跟情绪价值低的人在一起,总要承担、排解他的消极情绪,是对自己的一种负向消耗。

    流于场面和形式,心就会累
    哲学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学认为,一切凡尘俗事都会成为修行的障业,善加修持,也可以成为助缘。其实,无论出家还是在俗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灵慧的心,都要学会通过一切迹象洞悉事物的本质。

    印光大师曾教化僧众:“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无独有偶,弘一法师也对此观点深信不疑:“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
    修佛人开示弟子无处不在,他们会从一件小事中教弟子洞悉事物的本真原貌。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在远行的中途停下来歇息,佛陀饥渴难耐,对侍者说:“我们刚才好像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解渴。”
    侍者拿着容器很快就来到了小河边,但很巧合不远处的一队商人骑着马从小河里疾驰而过,溪水顿时变得浑浊不堪。
    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对佛陀说:“我正准备盛水的时候,不巧一队商人骑马从河水中践踏而过,溪水被弄脏了,不能喝了!据我所知,前面不远就有一条小河,河水非常清澈,而且离我们这里也不是很远,如果我们现在起身的话,两个时辰就能赶到那里。”
    佛陀生气地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水呢?再说,也许你这次去会有不同的收获呢?”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朝小河走去,并在心里不停地嘀咕:“刚才我明明看见水那么脏,根本就不能喝,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小河边的时候,却发现河水那么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当事情的最终结果还未知的情况下,不要急着下结论,人的双眼没法与真理抗衡。有时候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更何况世上的事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多一份耐心等待和观察,而不是过早地贴上标签,打上烙印,以免留下遗憾和悔恨。

  • 职场精神内耗在当今社会愈发普遍,它可能来自于工作本身,也可能来自职场上的社交关系等诸多方面。你是怎么看待职场中的精神内耗的?你有经历过职场精神内耗吗?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快来一起聊聊吧~

    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大多数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来检验自己的成果如何,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尺。无论谁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谁前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静下来问问自己,我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还有多远。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解释这句话为:“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比作修道人道业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可以做到。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佛家修行是修自身,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便是修行中的开悟。在新的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造佛像。
    小和尚问老和尚,是不是应该找一个佛像照着塑。
    老和尚说:“不,照着自己的模样塑就行。”
    小和尚不解地说:“师父可以,我可不行!”
    老和尚笑道:“这样吧!我照你塑,你照我塑!”
    小和尚不明白,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你我的德行和模样都可以塑成佛,世界上还不平添许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吗?”
    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他们是因为用心地去修行才一步步把自己塑成佛的。
    自己心中的画像——“心像”,往往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当我们在心里将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往往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敬业,只要真诚修行,一心向善,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