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要点提示】
清代书论突出特点是碑学书法热。总体来说,中国千年书论我们用100个段子来展示,其特点有三……
-
【要点提示】
清人原著《书法秘诀》,这里透露了一点秘传内容,就是学书的体悟历程。
【原文参考】
又开无限法门
节自 清人原著 《书法秘诀》
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
【标题图片】
明 董其昌 行书 《枯树赋》局部
-
Episodi mancanti?
-
【要点提示】
学书法者,或喜好者,不妨一试王澍的“影像临法”,很好玩。
【原文参考】
善学书者
节自 清 王澍《翰墨指南》
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观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始得其一二,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标题图片】
清 王澍临石鼓文
-
【要点提示】
费瀛《大书长语》的经典表达,书者舒也,道出了书房里最大的秘密。
【原文参考】
书者 舒也
节自 明 费瀛《大书长语》
书者,舒也。襟怀舒散,时于清幽明爽之处,纸墨精佳,役者便慧,乘兴一挥,自有潇洒出尘之趣。倘牵俗累,情景不佳,即有仲将之手,难逞径丈之势。
【标题图片】
东晋 王羲之 行书 《兰亭序》局部
-
【要点提示】
曾国藩用乾坤二卦和礼乐之意,高屋建瓴地解读了书法“神采”与“形质”的关系。
【原文参考】
皆出于乾坤二卦
节自 清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彭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
【标题图片】
清 曾国藩 楷书 《百字铭》
整体
局部
-
【要点提示】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从广大的视野指出学书的必由之路,通俗而震撼。
【原文参考】
千剑 博学 采花
节自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仲尼、子舆论学,必先博学详说。夫耳目隘狭,无以备其体裁,博其神趣,学乌乎成!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盖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断非枯守一二佳本《兰亭》《醴泉》所能知也。
【标题图片】
清 康有为 书法
-
【要点提示】
《书概》强调书如其人,做好人才能作好书。书法于人生的意义此中可见一斑。
【原文参考】
书,如也
节自 清 刘熙载 《书概》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识之高下存焉矣。
【标题图片】
清 康有为 行书书法
-
【要点提示】
刘熙载用《孙子兵法》喻书法结字,要求先有恰当部署。
【原文参考】
必先隐为部署
清 刘熙载 《书概》
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意通之于结字,必先隐为部署,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字势有因古,有自构。因古难新,自构难稳,总由先机未得焉耳。
【标题图片】
明 董其昌 行书 《答客难》局部
-
【要点提示】
刘熙载《书概》点透了草书操作要领,力度、内涵、筋节,简明又深刻。
【原文参考】
草书重什么
清 刘熙载 《书概》
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标题图片】
唐 张旭 草书 《古诗四贴》
-
【要点提示】
何绍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书法的“五难”,指点迷津。
【原文参考】
何绍基论书“五难”:
一是得于心不能应于手,此难关乎于技;二是落入古人窠臼,不能自成门径,此难关乎于定型;三是师友指示,不能付诸于笔,改懦成勇,此难关乎于转型;四是落纸如铸,不可修饰,此难关乎于熟练;五是读书少则气韵不深,此难关乎于修养。
何绍基论书“五难”原文:
“余尝谓书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限于此者也。一心运臂,臂运腕,腕使笔,笔使墨,墨使指,指肖心,杆格太多,得于心,不能应于手,一难也。纵习古人碑碣简牍而沿袭肖似,不克自成门径,与此事终不相涉,二难也。师友指示,不能攒吾腕底,不比文章学问可以破昧为明,改懦成勇,又一难也。落地如铸,无可修饰,又一难也。非砥行严,读书多,风骨不能峻,气韵不得深,又一难也。有此五难,而知有成就者寡矣。”
【标题图片】
清 何绍基 隶书 临《石门颂》
-
【要点提示】
从做人之道,推出作书之道,指出如何追赶古人的真草书最高境界。
【原文参考】
古人未尝不可企及
节自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
故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静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质而无情性,则不得为人,情性乖戾,又乌得为人乎。明乎此,而自力不倦,古人未尝不可企及耳。
【标题图片】
唐 颜真卿 楷书 《颜家庙碑》局部
唐 怀素 《小草千字文》局部
三国 皇象 《急就章》含章草书体
-
【要点提示】
《评书帖》里这个段子,高度概括书法史的发展轨迹,语意极简,醍醐灌顶。
【原文参考】
晋唐宋元明之书
节自 清 梁巘 《评书帖》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馀,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
【标题图片】
唐 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 《圣教序》局部
-
【要点提示】
这里把横竖撇捺与情趣气势,分割对应,便于学习,但不可僵化理解。
【原文参考】
横竖撇捺
节自 清 笪重光《书筏》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展舒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标题图片】
清 笪重光 书法
-
【要点提示】
书法规矩有三个层面,入而又出,书法乃成。
【原文参考】
入规矩与出规矩
节自 朱履贞《书学捷要》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标题图片】
清 刘墉 书法
-
【要点提示】
篆隶楷行草五体,有差别又无差别,建立这样的观念对后来学书人至关重要。
【原文参考】
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节自 明清 傅山 《霜红龛书论》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锺、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标题图片】
明清 傅山 啬庐妙翰
-
【要点提示】
元明书论大超前代,复古倾向为主,古雅至上。
-
【要点提示】
临帖的最高境界是“目击而道存”,此中流露了临帖的真正目的。
【原文参考】
目击而道存
节自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头面, 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参考收听:书谱段子27.《书体是什么?》
【标题图片】
元明 董其昌临颜真卿帖
-
【要点提示】
放纵与攒捉的确存在于书法的方方面面,这种灵感式表述堪称秘籍。
【原文参考】
放纵与攒捉
节自 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标题图片】
明 董其昌 《白羽扇赋》局部
-
【要点提示】
学书先学篆隶,这在明代渐成潮流,其中颇具深意。
【原文参考】
学书先学篆隶
节自 赵宧(yí)光《寒山帚谈》
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是故文字从轨矩准绳中来,不期古而古;不从此来,不期俗而俗。书法所称"蜂腰"、"鹤膝"、头重末轻、左低右昂、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一皆篆法所不容,由篆造真,此态自远。
【标题图片】秦 李斯 小篆 《会稽刻石》局部
-
【要点提示】
表现书法的神采,功与性缺一不可,这对当今书坛尤其有启示意义。
【原文参考】
功性与神采
节自 明 祝允明 《评书》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 。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明 祝允明《题草书后》
胸中要说话,句句无不好。笔墨几曾知,闭眼一任扫。
明 祝允明《奴书订》
为圆不从规,拟方不按矩,得乎?
【标题图片】
明 祝允明 狂草 《箜篌引》局部
- Mostra di p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