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景德镇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瓷都,素有“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名。千年来窑火不断,为中国古代宫廷乃至全世界,贡献了无数珍品美器。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镇以帝王年号得名。那时候,景德镇就已形成了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因此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I-TALK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依山而建,择水而居,一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人与窑,人与瓷,劳作与生活,艰辛与喜悦……交织密缝,融为一体。
纪录片截图 ©I-TALK
“你要问瓷器从哪里来?它一定说我从柴窑里来。你要问砖想做什么?它一定说我想变成拱券。”建筑师朱锫从柴窑中找到了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砖,又从柴窑中发现了景德镇最自然的建筑结构:拱券,受景德镇建窑所用的传统“挛窑”技艺启发,建造出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这样一座建筑。
灵感之燃,恰恰来自于这片土地最平凡的生活图景。
一言 吾
自然建筑,从艺术中来
吾 一 吾
在影片中,朱锫谈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建筑哲学,受到艺术的启发,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在传统绘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不论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还是高克恭的《雨山图》,都将自然置于建筑之上,虽然也有文明的建造物,但是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很小,包括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纪录片截图 ©I-TALK
“绘画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有很多留白。这种不完整的完整,才是建筑要追求的。我的自然建筑的很多理念,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和艺术的交流之上。”朱锫认为一座好的建筑应该“可息、可居、可游、可望”,御窑博物馆能够吸引人们走入,在里面感受到视线的变化、光线的变化,人们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遇见惊喜。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型 ©I-TALK
景德镇人的生存智慧,带给朱锫很多灵感。人们的生活围绕着瓷和窑,窑火绵延不断,砖是窑的组成部分。这座城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砖”。
纪录片花絮 徐家窑 ©I-TALK
砖的尺度很小,人手就能握住,而你把它一块一块垒起来时,它又能够成为柴窑这样的“建筑”。所以在朱锫看来:“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创造,用最小解决最大,这也是中国人的哲学,举重若轻,以小搏大。”
纪录片花絮 建筑师朱锫 ©I-TALK
除此之外,砖也很有情感, 在景德镇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持续了上千年。因为窑是“易耗品”,过一两年就要拆,拆完之后,当地人用碎砖来建造房屋,房屋老了再拆,掺上新砖再建。“每一块砖都记忆了某个时代的一些历史,我觉得它是有情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御窑博物馆中砌筑起来的带着窑汗的砖,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会想象这是源于落马桥、还是三宝,还是御窑,或者谁家的房子……材料都是拆旧复用的,你会有很多想象。”正如朱锫所说:“砖具有一种文化属性,它承载了这个城市人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 ©I-TALK
一言 吾
思考未来,古今与东西
吾 一 吾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屡获国际建筑奖项,亦展露了中国建筑的世界性。日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展览《重复使用、再生、回收:中国近代建筑展》(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这是MoMA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中国建筑展,精选出八个既能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又能折射出物质传统的建筑,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亦在其中。
“MoMA的展览试图挖掘建筑或者艺术未来的一个走向”,朱锫告诉我们:“通过这个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建筑实践与建筑实验,并且映射这个地域,我们该如何思考建筑的未来。”纪录片截图 MoMA展览 ©I-TALK
一言一吾i-Talk的创始人朱丽康,恰好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对这片土地很有深的情感。御窑博物馆打破了她对故乡的记忆,树立了一种崭新的,现代的建筑风格,但又能够与这里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这座建筑就像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纪录片截图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户外 ©I-TALK
御窑博物馆坐落于龙珠阁旁,而龙珠阁就是御窑厂的“瓷坑”所在地,精美的官窑瓷器因为统治阶级的占有欲而成为碎片,埋身泥土之中,这似乎是个伤感的故事。而今天,美器的价值再度被看见,碎片不仅得到了修复,还被置于玻璃展柜里,重现当年的华彩。“这是一种古物的新生”,朱丽康觉得,这正是空间所带来的一种让古今交融的奇妙瞬间。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瓷器 ©I-TALK
如果将目光放远到十年、二十年之后,这座空间会变成什么?正如朱锫所说:“陶瓷是一个媒介,是东西方文明的载体。而我也希望御窑博物馆未来也能成为一个联系东西方文化的载体。”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导览听起来犹如科幻小说的开场白。当你从上海市区驱车八十公里,最终抵达上海天文馆建筑入口的时候,梦幻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俯瞰上海天文馆的建筑,如同在观赏宇宙中星体的运行。这里没有一处直角,流畅的弧线宛如恒星的运动轨迹,试图呼应宇宙的几何形态。走入空间内部,你会遇见星空和宇宙不可言说的种种奥秘。正如上海天文馆主持建筑师Thomas Wong所说:“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Episodi mancanti?
-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67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栖息地系列住宅项目,其中包括位于中国秦皇岛的国内唯一个海碧台住宅。结合场所本身的特点,构建了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当然,仅仅让人的身躯接近自然,显然是不够的。萨夫迪的Habitat栖息地还追求着某种精神理想:建筑如何赋予人们空间以外的价值?如何构建出一种新型社区?如何启发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的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中,萨夫迪和Habitat栖息地的业主们,分享了他们的新住宅理想。
-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住宅项目。Habitat与不同的场所对话,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更新,从而构建出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今年5月,【一言一吾I-TALK】分别探访了美国波士顿的萨夫迪建筑事务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初代Habitat67住宅区,以及位于中国秦皇岛的海碧台住宅项目,与建筑师萨夫迪以及Habitat的业主们共同探讨“居之自然”的意义。
在全球疫情无法消除的当下,Habitat贡献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人一花园,户户可看海”,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被空间区隔。
未来住宅的理想形态,是否正如萨夫迪为我们展望的那样呢?
8月13日,敬请期待《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栏目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
建筑师能否设计时间?
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自2019-2021年,陆续跟拍了建筑师张永和的2个建筑项目: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和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在上一期节目《张永和:建筑可亲》中,我们穿越施工现场,在未完成的时态中,体验了建筑的进程。
新片《张永和:时间漫游》则聚焦完成后的建筑本体,以建筑师的主观视角,带大家探秘这两处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作。
建筑师张永和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本 期 主 角
张永和
当代中国第一位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曾任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5-201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建筑,为时空赋形
地点: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2019-2021年
张永和在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制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的错位,通过透视关系和建筑手法,改变了人对“大与小”、“远与近”的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逛迷宫”。
吴大羽美术馆的空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大脑的处理几乎是跟不上的。在有限的空间,能够扩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体验或许来自于张永和对东西方时间观的深刻理解。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西方的时间观,强调的是时间的“物理性质”。时间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恰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碑式的“永恒”;而东方的时间表达,在于“恒常”。事物瞬息万变,在变化中流淌的,是无法停留的“逝者如斯”。所以东方的建筑讲求“移步易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画家吴大羽的作品,也展现了时间的东方性。不仅仅是画作,吴大羽在《金刚》这首诗中写到:
影子想骗过形体
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
出入光阴的黑暗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这首诗是吴大羽对佛学的体会,而张永和却在里面读到了建筑——影子和形体、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张永和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九曲桥来诠释这种东方的时间观,本来20步走完的距离,在九曲桥上可能要花60步,每一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目力所及的景观变化,都在心理上拉长了时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张永和的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正是以西方的建筑手法,搭载东方的时间观来设计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张永和认为,“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十字院宅,一线风景
地点: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1990-202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从图纸到建筑落成,跨度是三十年。三栋住宅(一二三号+宅)的构想,来自张永和1990年代的3张设计图纸,其中两分宅、十字宅的概念也分别体现在他过往的作品中。
这个项目对张永和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刚入行时,他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这种准则,尝试新的手法。如今则又回归到建筑的本源,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基本问题”,比如十字结构。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对张永和而言,十字结构与宗教无关,而是一种空间观念:一号宅中的十字像一把锁,锁住空间和院落;二号宅的十字是一个走廊,将空间四分;三号宅的十字梁则是一个通道,延展了空间的纵深体验。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有趣的是:这4栋住宅里,几乎所有的窗都是隐蔽的,从外面看不到里面,从里往外张望,也只能获得“一线的风景”。在景观与资源画上等号的当下,张永和为什么要如此克制地取景呢?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住在风景秀美的山中寺庙里,他在院子的围墙上开了一个口,每天清晨到佛堂去念经时看一眼,傍晚走回僧寮时再看一眼。“他这一眼,比无限制的看,对景观的体会更深”。比起大开大合的取景方式,“一线”的风景让人更珍惜与自然的关系。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内向这个词,可以说人也可以说建筑。内向的人,内心一定也是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建筑也有它内向的性格。”张永和说。看了这组建筑,你或许就会明白“内向建筑”之价值所在。
建筑师张永和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1990-2020
3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项目总时长
2019-2021
2年
一言一吾拍摄乌镇和宁波项目所用的时间
……
时间的流逝,本没有痕迹,而建筑的存在,便是时间的证明。这一场时间漫游,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体验如何?钥匙就握在观者自己的手中。
END.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是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夫迪、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媒体合作伙伴
BiliBili哔哩哔哩、爱奇艺、界面
ArchiDogs、一筑一事、青年建筑
城市设计、archdaily、造么
建筑师疯人院、澎湃、艺术商业
澎湃号、建筑档案、新浪家居
营造家、大渝网、Duni设计学院
扮家家室内设计、建道ArchiDogs
LeTalwork勒拓论坛、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腾讯家居、扮家家室内设计
出品方
出品人:朱丽康
本期导演:卢少华
策划:李昕
摄像:李洪涛、陈国强
摄影助理:奉建子
剪辑:刘钊永
翻译:雅楠
设计:朱俊杰
宣传:田雅婷
助理:东开开
//////////
本文版权为《一言一吾》所有,欢迎分享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咨询后台,侵权必究。
-
法国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建筑大师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2019 年 9 月,上海市汾阳路 6 号的上音歌剧院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包赞巴克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一个优 雅、精巧、衔接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的建筑。2020 年 8 月,体量惊人的北京会议中心二期工程也已结构封 顶。建筑纪录片《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在建筑的边界之外》将走进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探索他 截然不同的两个建筑项目,发现他“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非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 的独特主张。
蔓延街区,衔接历史
在过去的 20 年中,包赞巴克常常来到中国。但去年 9 月开幕的上音歌剧院,是包赞巴克在中国的第一 个项目,也是他目前唯一在中国建成的作品。
上音歌剧院鸟瞰图 ©I-TALK
上音歌剧院地处上海曾经的法租界,这与包赞巴克本人的身份形成了妙不可言的呼应。在设计歌剧院 类型的建筑中,创造一个大体量建筑是很常见的。但在包赞巴克的方案里,历史文化得到了充分尊重。歌 剧院被化整为零,与城市古老的部分产生了紧密联系。
“在上海,城市既有水平性,又有垂直性。但是我们有一部分历史留存得非常好,它为城市又增加了一 个维度。”
正因为歌剧院所处的历史街区地理位置,在他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街道的尺度,建筑的体量,城市节 奏,甚至是外墙的材质,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我不想让歌剧院只有金属和玻璃幕墙。一个好建筑的品质是由街道和数目的韵律及比例决定的。我更 想做一个延续这些元素的建筑。“
上音歌剧院室内空间 ©I-TALK
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巨无霸工程
关于体量,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中方第一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刘淼在接 受采访时说到:“中国速度、中国体量对于外国设计师都是巨无霸,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总建筑面积达 74 万 平米,更是难得一见的巨大工程”。
2022 年就是北京冬奥会,所以工地全是新闻中心和记者中心。在项目的土建完成之后,会被移交给国 际奥组委。在冬奥会结束之后,又会把这些都拆除,继续做建筑。这就导致目前的项目难度特别大,需要 同时考虑赛后和赛时。
国家会议中心的项目反映了包赞巴克个人风格的延续。好的建筑师不会模仿自己,更不需要模仿别人。 在刘淼的解读中,包赞巴克的方案恰是在他自己成熟的审美上继续往前突破。
“在样板白色幕墙下面,有许多参数布局,包赞巴克想在优雅的架子下面,找到一种新的建筑语言。这是他 从来没有的尝试。”
建筑纪录片《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在建筑的边界之外》花絮 ©I-TALK
古老的媒介,飞速生长的城市
在中国,很多城市在飞速地发展,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包赞巴克说:“自从语言的发明以来,传统知 识就开始不断地发展,我们都很熟悉它是如何影响通信速度、计算以及技术的进步。相比语言媒介,空间 媒介是非常古老的,它是我们的童年,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动物天性,我们的家。”过去人们认为,街道是 一种工具,这让一切都显得简单和便捷。
“对我来说,我们的建筑需要更加尊重城市设计。”
包赞巴克与老子
每一栋建筑,无论好与坏,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生活在城市,就是生活在各种体量空间之中。城市 之美在于它是由千千万万人的行动创造出来的。它是在时间中累积未来,也是在转化时间。就像老子说的,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不想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复制历史,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现代和未来的方式去转化外围世界。”
在 20 多年与中国的奇妙缘分中,包赞巴克将老子千年前的思想解读出了自己的理念。不知如今的他回 想起 1981 年的巴黎工作室,面对中国学生采访时提出的“什么是建筑师”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时,又了 怎样的答案· · ·
——END——
关于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1944 年出生于卡萨布兰卡,是国际知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法国第一位普立兹克奖获得者。荣获法国荣 誉功勋勋章、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法国国家荣誉勋章等诸多荣誉。代表作品:巴黎音乐城、卢森堡爱乐 音乐厅、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之城”、上音歌剧院、苏州湾文博中心、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等。《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出品,是国内首个建筑纪录片栏目,旨在 回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期待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 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栏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张永和,马岩松、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 赞巴克、加拿大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 灵感启迪。
一言一吾: 《一言一吾》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一言一吾》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 更多视频新栏目和综艺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艺术家,法国第一位普立兹克奖获得者。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荣获法国荣誉功勋勋章、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法国国家荣誉勋章等诸多荣誉。
-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第四集
本期节目海报
摩西·萨夫迪 (Moshe Safdie),以色列裔加拿大籍知名建筑师。他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两江交汇处建了一座“横向摩天大楼”地标建筑——重庆来福士。
近日,这座“横向摩天楼”登上微博热搜,#国内首座横向摩天楼开放#话题引发近6000万次阅读。
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的视频栏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在波士顿和重庆两地跟踪拍摄、专访了摩西·萨夫迪,并制作成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6月12日,该纪录片首映礼在其拍摄地重庆来福士俱乐部全球首发。
同时,本片已荣获2020纽约电影奖(New York Movie Awards)的最佳纪录短片奖(Best Short Documentary)。
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影 片 主 角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国际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资深建构师和作家,以色列裔加拿大籍。他曾在加拿大的McGill和Laval大学中受颁荣誉博士的勋章、建筑的Massey奖章、美国陆军中尉黄金奖章、加拿大优秀建筑师奖章、蒙特卡Hebrew大学的奖章和魁北克优秀建筑师奖章;代表作品:加拿大Habitat 67、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新加坡Sky Habitat67、新加坡Jewel星耀樟宜机场等项目。
2020.6.12
中国·重庆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中的重庆来福士
近日,一座“横向摩天楼”登上了微博热搜,这栋“横向摩天楼”,便是全球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职业生涯中体量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建筑项目——重庆来福士,这一项目也为他带来了空前的争议。
争议背后,萨夫迪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建筑于他而言,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空间”,还是空间内的人们可以拥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会建造更多纵向和横向的摩天大楼,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提示。” 摩西·萨夫迪说。
6月12日,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全球首发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试图走近建筑师摩西·萨夫迪,为公众揭开争议的表象,提供更多理解建筑的视角。
建筑师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摩西·萨夫迪的“重庆挑战”
由摩西·萨夫迪设计的重庆来福士,其水晶连廊被誉为“国内首座横向摩天楼”。2011年,重庆来福士斥资240亿人民币,将该项目选址在重庆的城市发源地:朝天门。
嘉陵江与长江两江交汇于此,这座建筑犹如一艘巨船,作扬帆启航之势。似乎要带着重庆这座城市从历史的迷雾中浮出,朝未来驶去。
重庆来福士
2019年9月,重庆来福士购物中心开放;2020年5月30日,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开放。至此,历时8年建设的重庆来福士向公众揭开了完整的面纱。
摩西·萨夫迪把对重庆这个城市未来的展望,浓缩到摩天大楼中。或垂直或平行,或封闭或开放。新鲜空气、阳光、视野,在这里被巧妙归拢,开放给大众。“横向摩天楼”横跨4栋高楼顶部,长300米,水晶连廊拥有270°天际观景台,50米无边际泳池,人们可以在高空俯瞰山城重庆,感受滨江璀璨景色。
重庆
摩西·萨夫迪认为:建筑师不止设计空间,也设计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座摩天楼的建设与落成引起了“破坏城市天际线”,“影响朝天门景观视野”的争议;与此同时,市民却如同潮水般涌入这里,参观、打卡、消费。人们对它的情感是复杂的。
《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也展示了人们对这座摩天楼的喜忧参半。
影片拍摄于中国重庆和美国波士顿两地,呈现了摩西·萨夫迪对建筑的态度与情感。摄制组特地飞往摩西·萨夫迪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建筑事务所,对他和项目相关团队进行了专访,也跟随他来到重庆的项目工地进行了跟踪拍摄。镜头前的萨夫迪,谦和、敬业,似乎时刻都在思考。重庆项目带给他不小的压力:“这里是孕育这座城市的地方。我认为自己肩负巨大的责任。”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在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的当下,大体量建筑需求增长。建筑已经被赋予了空间规划的使命,处理与公众的关系也变得十分棘手。摩西·萨夫迪在影片中说:“当你在城市里设计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建筑时,你也在设计工作和居住在其中人们的生活”。
被诟病照搬新加坡金沙的重庆来福士,实际面临着迥异的环境因素的挑战:新加坡只有一个夏季,因此连廊建筑是一个露台式的开放空间;而重庆则四季分明且气候极端,因此顶端的连廊建筑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式建筑,因而设计、施工的技术难度更高。这也是业内人士普遍赞叹这座建筑技术难度的原因之一。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在影片中,观众能感受到萨夫迪紧张的情绪,巡视工地时他一次次地站在体验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能否让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项目成为人们愿意密切接触的空间?”这样迫切的自我追问贯穿始终。
建筑师应为市民提供 “生活解决方案”
摩西·萨夫迪认为:室内与室外,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可以被模糊,建筑应该成为沟通人与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他的第一个作品《人居67》(Habitat’67)就诠释着这样先锋的理念,直到53年后的今天仍未过时。
Habitat’67 加拿大
如今,设计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硬屏障正在软化,建筑变得更加多孔、开放,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他的这些建筑理念与思考,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重庆来福士中。阳光、花园、宽敞的公共空间是重庆老城区的稀缺资源,它们一齐出现在萨夫迪引以为傲的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中。
建筑师Moshe Safdie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自然、花园、露台、开放空间。” 在城市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建筑师需要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横向摩天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困境。同时,300米长的空中连廊在250米高的云端之上,将6座建筑相连。从城市地面到最美天际线,生活中的美好体验,不该被空间打断,而是能够经由空间到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公众都在重新思考建筑能为生活带来的可能性。摩西·萨夫迪说:“未来始终是掌握之外的事。因此,应该谦卑地认识到,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变数。未来建筑师能够提供的或许是更多的‘生活解决方案’。”
重庆生活 摄影:存在建筑 Arch-Exist
END.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出品,是国内首个建筑纪录片栏目,旨在回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期待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夫迪、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媒体合作伙伴
爱奇艺、哔哩哔哩(bilibili)、微博视频、界面
文化力研究所、外滩THEBUND、archdaily、雅昌艺术网
designboom设计邦、广东电视台、一筑一事、澎湃号
青年建筑 、Duni设计学院、Zaome Design、艺术头条
建筑学院、建筑师疯人院、设计本、专筑网
建筑档案、扮家家室内设计网、城市设计
设计物语、科技湃、万叶千家、马蹄室内设计网
Letstalk勒拓、营造家、广州设计周、重庆日报
重庆购物狂、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华龙网
重庆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中新网重庆(重庆新闻网)
重庆发布、重庆CKG、星耀重庆
出 品 方
出品人:朱丽康
本期导演:JIA LI(美国)
策划:李昕
摄像:JIA LI(美国)
Nathaniel J Brown(美国)
摄影:李志雨
剪辑:陈艺唯
执行协调:Shaoyi
设计:朱俊杰
翻译:程璐
宣传:田雅婷
助理:东开开
特别鸣谢: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第四集
本期节目海报
摩西·萨夫迪 (Moshe Safdie),以色列裔加拿大籍知名建筑师。他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两江交汇处建了一座“横向摩天大楼”地标建筑——重庆来福士。
近日,这座“横向摩天楼”登上微博热搜,#国内首座横向摩天楼开放#话题引发近6000万次阅读。
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的视频栏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在波士顿和重庆两地跟踪拍摄、专访了摩西·萨夫迪,并制作成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6月12日,该纪录片首映礼在其拍摄地重庆来福士俱乐部全球首发。
同时,本片已荣获2020纽约电影奖(New York Movie Awards)的最佳纪录短片奖(Best Short Documentary)。
影 片 主 角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国际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资深建构师和作家,以色列裔加拿大籍。他曾在加拿大的McGill和Laval大学中受颁荣誉博士的勋章、建筑的Massey奖章、美国陆军中尉黄金奖章、加拿大优秀建筑师奖章、蒙特卡Hebrew大学的奖章和魁北克优秀建筑师奖章;代表作品:加拿大Habitat 67、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新加坡Sky Habitat67、新加坡Jewel星耀樟宜机场等项目。
2020.6.12
中国·重庆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中的重庆来福士
近日,一座“横向摩天楼”登上了微博热搜,这栋“横向摩天楼”,便是全球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职业生涯中体量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建筑项目——重庆来福士,这一项目也为他带来了空前的争议。
争议背后,萨夫迪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建筑于他而言,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空间”,还是空间内的人们可以拥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会建造更多纵向和横向的摩天大楼,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提示。” 摩西·萨夫迪说。
6月12日,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全球首发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试图走近建筑师摩西·萨夫迪,为公众揭开争议的表象,提供更多理解建筑的视角。
建筑师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摩西·萨夫迪的“重庆挑战”
由摩西·萨夫迪设计的重庆来福士,其水晶连廊被誉为“国内首座横向摩天楼”。2011年,重庆来福士斥资240亿人民币,将该项目选址在重庆的城市发源地:朝天门。
嘉陵江与长江两江交汇于此,这座建筑犹如一艘巨船,作扬帆启航之势。似乎要带着重庆这座城市从历史的迷雾中浮出,朝未来驶去。
重庆来福士
2019年9月,重庆来福士购物中心开放;2020年5月30日,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开放。至此,历时8年建设的重庆来福士向公众揭开了完整的面纱。
摩西·萨夫迪把对重庆这个城市未来的展望,浓缩到摩天大楼中。或垂直或平行,或封闭或开放。新鲜空气、阳光、视野,在这里被巧妙归拢,开放给大众。“横向摩天楼”横跨4栋高楼顶部,长300米,水晶连廊拥有270°天际观景台,50米无边际泳池,人们可以在高空俯瞰山城重庆,感受滨江璀璨景色。
重庆
摩西·萨夫迪认为:建筑师不止设计空间,也设计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座摩天楼的建设与落成引起了“破坏城市天际线”,“影响朝天门景观视野”的争议;与此同时,市民却如同潮水般涌入这里,参观、打卡、消费。人们对它的情感是复杂的。
《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也展示了人们对这座摩天楼的喜忧参半。
影片拍摄于中国重庆和美国波士顿两地,呈现了摩西·萨夫迪对建筑的态度与情感。摄制组特地飞往摩西·萨夫迪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建筑事务所,对他和项目相关团队进行了专访,也跟随他来到重庆的项目工地进行了跟踪拍摄。镜头前的萨夫迪,谦和、敬业,似乎时刻都在思考。重庆项目带给他不小的压力:“这里是孕育这座城市的地方。我认为自己肩负巨大的责任。”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在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的当下,大体量建筑需求增长。建筑已经被赋予了空间规划的使命,处理与公众的关系也变得十分棘手。摩西·萨夫迪在影片中说:“当你在城市里设计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建筑时,你也在设计工作和居住在其中人们的生活”。
被诟病照搬新加坡金沙的重庆来福士,实际面临着迥异的环境因素的挑战:新加坡只有一个夏季,因此连廊建筑是一个露台式的开放空间;而重庆则四季分明且气候极端,因此顶端的连廊建筑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式建筑,因而设计、施工的技术难度更高。这也是业内人士普遍赞叹这座建筑技术难度的原因之一。
纪录片《摩西·萨夫迪: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在影片中,观众能感受到萨夫迪紧张的情绪,巡视工地时他一次次地站在体验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能否让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项目成为人们愿意密切接触的空间?”这样迫切的自我追问贯穿始终。
建筑师应为市民提供 “生活解决方案”
摩西·萨夫迪认为:室内与室外,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可以被模糊,建筑应该成为沟通人与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他的第一个作品《人居67》(Habitat’67)就诠释着这样先锋的理念,直到53年后的今天仍未过时。
Habitat’67 加拿大
如今,设计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硬屏障正在软化,建筑变得更加多孔、开放,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他的这些建筑理念与思考,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重庆来福士中。阳光、花园、宽敞的公共空间是重庆老城区的稀缺资源,它们一齐出现在萨夫迪引以为傲的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中。
建筑师Moshe Safdie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自然、花园、露台、开放空间。” 在城市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建筑师需要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横向摩天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困境。同时,300米长的空中连廊在250米高的云端之上,将6座建筑相连。从城市地面到最美天际线,生活中的美好体验,不该被空间打断,而是能够经由空间到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公众都在重新思考建筑能为生活带来的可能性。摩西·萨夫迪说:“未来始终是掌握之外的事。因此,应该谦卑地认识到,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变数。未来建筑师能够提供的或许是更多的‘生活解决方案’。”
重庆生活 摄影:存在建筑 Arch-Exist
END.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出品,是国内首个建筑纪录片栏目,旨在回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期待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夫迪、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媒体合作伙伴
爱奇艺、哔哩哔哩(bilibili)、微博视频、界面
文化力研究所、外滩THEBUND、archdaily、雅昌艺术网
designboom设计邦、广东电视台、一筑一事、澎湃号
青年建筑 、Duni设计学院、Zaome Design、艺术头条
建筑学院、建筑师疯人院、设计本、专筑网
建筑档案、扮家家室内设计网、城市设计
设计物语、科技湃、万叶千家、马蹄室内设计网
Letstalk勒拓、营造家、广州设计周、重庆日报
重庆购物狂、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华龙网
重庆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中新网重庆(重庆新闻网)
重庆发布、重庆CKG、星耀重庆
出 品 方
出品人:朱丽康
本期导演:JIA LI(美国)
策划:李昕
摄像:JIA LI(美国)
Nathaniel J Brown(美国)
摄影:李志雨
剪辑:陈艺唯
执行协调:Shaoyi
设计:朱俊杰
翻译:程璐
宣传:田雅婷
助理:东开开
特别鸣谢: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视频栏目第三集
嘉 宾 介 绍
张永和
张永和,中国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建筑系主任。他是国内第一位成立独立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也是第一位参与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的中国建筑师,他为国内建筑领域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曾“跨界”设计时装、家居、舞美甚至食物。
建筑是为了“人”
拿走身份的标签,张永和给人的感觉十分谦虚,有趣,自带一种“萌”的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来自于他对文艺的热衷。
建筑师 张永和
生活中的张永和,似乎一直处于思考状态中,对世界保有敏锐的感知。早年在美国留学与创业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也让他明白对一个建筑师而言,“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出差中的张永和
很难概括张永和的“风格”,他不以“形式”来定义建筑,在他看来:“建筑不该分为东方和西方,而是根据气候,分为南北。因为建筑是为人而设计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应首先让位于“人”。从席殊书屋到晨兴数学楼,从山语间别墅到运河上的院子,从吉首美术馆到吴大羽美术馆。他的作品,实践着自己隐藏的逻辑,精巧而智慧,每一个细节都有思考的火花闪现。
建筑作品模型 非常建筑
营造诗意江南
宁波华茂教育论坛项目工地
本期节目中,我们探访了正在建造中的张永和新作:宁波华茂教育论坛、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和嘉兴华之毅时尚中心。
吴大羽美术馆项目工地 乌镇
他将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把江南的诗意,转化为建筑语言。
吴大羽美术馆项目工地 乌镇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借鉴了江南园林的动线设计,改变了时空原有的状态,让人在有限中体会无限。宁波华茂教育论坛项目里,江南建筑显著的符号——房梁,被设计为“步道”,让人化身为《水浒》中的时迁,感受把房梁踏在脚底的轻快自在。嘉兴华之毅时尚中心则挑战了技术的高难度,用大面块的弧形混凝土屋顶,呼应了江南的“曲线”之美。
华之毅时尚中心项目工地 嘉兴
张永和在施工现场
去穿行,去感觉,去体会
华之毅时尚中心项目工地 嘉兴
张永和用简洁笔触去建造建筑,更希望自己的建筑被体验和亲近。“看模型得不到那个直接的建筑感受,还是真的要去体会建筑。就是你要进去真正的体验一下。你看外面一天光线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你就会发现建筑跟生活的关系,它是一个变化的感受。”
宁波华茂教育论坛项目工地
张永和很喜爱中国的民间故事《壶中世界》,“一个壶里能装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隐喻,房子、建筑也有这样的意图。”建筑与壶一样,可以拿在手里,观赏,把玩,感觉它的妙处,会心一笑。
非常建筑工作室 北京
“空间,永远以人的尺寸,人的大小作为参考。”张永和的建筑与人没有隔阂,是亲切可感的。正如他所说:“人造空间是为了人,尺度是亲切的。所谓亲切,就是和人的关系比较平和,让人能安静下来。”
建筑师 张永和
《张永和:建筑可亲》下集,将带你继续探访建成后的张永和新作:宁波华茂教育论坛、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嘉兴华之毅时尚中心。敬请期待。
END.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CLIVET中央空调独家冠名赞助,是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本期拍摄花絮
独家冠名赞助
媒体合作伙伴
爱奇艺、界面、文化力研究所、网易设计、外滩THEBUND
archdaily、designboom设计邦 、新浪家居、一筑一事
澎湃号、青年建筑 、Duni设计学院、Zaome Design
马蹄室内设计网、建筑学院、PChouse、建筑师疯人院
腾讯家居、营造家、广州设计周、AssBook设计食堂
建筑联盟、艺术商业、Let's Talk学术论坛、设计本
海棠设计家、烩设计、造学设计会、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Cozzare酷赞、城市设计、设计纪元、设计物语
建筑档案、构筑空间、专筑网、万叶千家
建道ArchiDogs、纯氧设计馆、科技湃
出 品 方
出品人:朱丽康
本期导演:卢少华
策划:Lixin
摄影:大勇、李洪涛
摄像:陈国强
剪辑:Leo
设计:阿莫
翻译:程璐
图片:付兴、舒赫、浅川敏、吕恒中
存在建筑、田方方、曹扬
助理:陈开开
特别鸣谢
非常建筑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近期视频精彩内容回顾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Álvaro Siza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
张永和
第一位在中国创立“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
第一位位列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席的中国面孔
第一位参与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的中国建筑师
……
撕掉身上诸多的“第一”标签
张永和其人十分低调谦虚,有趣
“空间,永远以人的尺寸,人的大小作为参考。”
张永和的建筑与人没有隔阂,是亲切可感的
正如他所说:
“人造空间是为了人,尺度是亲切的。
所谓亲切,就是和人的关系比较平和,让人能安静下来。”
12.23 重磅上线,敬请期待!
-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第二集
阿尔瓦罗·西扎 Álvaro Siza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嘉 宾 介 绍
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
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1988 年获西班牙建筑师协会金奖、阿尔瓦·阿尔托奖(Aalva·Alato);1992 年获普利兹克奖; 2012年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颁发终生成就金狮奖。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艺术化的风格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
藏身于环境的“我”
西扎的建筑中没有“我”。他从未在作品中加入过什么“标志性”元素,他的建筑匍匐在环境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然而他赋予建筑的减法哲学,却让他的作品拥有了很强的辨识度。白色的墙体,笔直的线条,极少的柱子,光线与风景巧妙地进入场所……曾梦想成为雕塑家的西扎,找到了建筑与艺术的联结,进入他塑造的空间,人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漫游。
阿尔瓦罗·西扎 Álvaro Siza
西扎的合伙人,葡萄牙建筑师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评价道:“西扎并不属于任何新的流派,而是作为现代主义的延续和传承。”在这个风格渐渐消亡的时代,西扎并不热衷谈论作品的个性,他更关注建筑本身如何与自然对话,体量与空间如何达到平衡。
建筑师卡洛斯·卡斯塔涅拉 Carlos Castanheira
Serralves Museum,波尔图
让光线进入空间
Álvaro Siza在办公室 波尔图
光线,是西扎在设计一个项目时最重视的部分,对他而言:“窗户是一座建筑的灵魂。需要将其整合,并从内部和外部做深入的研究。”在设计圣玛利亚教堂时,西扎对窗户的安置,除了空间设计上的考虑之外,更多了些文化上的重塑。他一反传统,在圣玛利亚教堂内部开设超长的窗户,做礼拜的人们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身在其外也能观察到室内的景象。内部与外部不再毫无沟通。类似这样的革新,重新定义着现代“教堂”的概念。
Santa Maria Church, Marco de Canavezes,葡萄牙
年轻与永恒
Santo Tirso Museum of Contenporary art, 葡萄牙
西扎热爱建筑,热爱家乡葡萄牙,也热爱在葡萄牙以外的世界各地做建筑项目。86 岁的西扎,思想依旧非常开明,宛如年轻人,他认为一名建筑师身上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激情”。大部分西扎的作品已有超过五六十年历史了,然而即使是用当下的眼光去评判,依旧没有过时。从某种角度而言,西扎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的经典。
Boa Nova Tea House,葡萄牙
Álvaro Siza手稿 波尔图
与中国的缘分
Álvaro Siza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 波尔图
西扎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0 年前的淮安实联化工水上办公楼,他极富创造力地将工厂置于水上,300 米长曲线清水混凝土挑战施工高难度。凝固与真实遇上流动与空灵,犹如一首诗作,美而不失严谨。在西扎看来,中国项目设计的方式和理念与欧洲项目不同,他强调对品质的追求。
淮安实联化工水上办公楼 中国江苏
正如西扎所说:“如果要否认建筑的艺术性,那意味着我们接受了那些并不完美的作品”。走入西扎的建筑,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你将体会到更多“言外之意”。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中国杭州
END.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CLIVET中央空调独家冠名赞助,是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本期拍摄花絮
独家冠名赞助
媒体合作伙伴
爱奇艺、文化力研究所、网易设计、外滩THEBUND
archdaily、designboom设计邦 、新浪家居、一筑一事
澎湃号、青年建筑 、Duni设计学院、Zaome Design
马蹄室内设计网、建筑学院、PChouse、建筑师疯人院
有方、看见景观、腾讯家居、设计气象台、营造家
广州设计周、AssBook设计食堂、尖叫设计
出 品 方
出品人 : 朱丽康
本期导演 :JIA LI (纽约)
策划 :李昕
后期剪辑:YiWei (纽约)
摄像 :GuanNan Li(柏林)
摄影:李志雨
翻译 : 程璐
执行统筹 :ShaoYi (纽约)
宣传 : 田雅婷
设计: Carol Z
照片 : Fernando Guerra
助理 : 陈开开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86岁的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是建筑界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人物,许多后辈建筑师心目中的“偶像”。本期节目录制于葡萄牙波尔图,西扎的故乡。在人物采访与建筑实景的交叉并置中,解读西扎的成名作品,以及这位建筑大师的独特理念。
-
建筑,是梦的实体
建筑师,就是“筑梦人”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是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
由【一言一吾】发起,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视频海报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
美国建筑师Steven Holl等多位大师级人物,
讲述他们的“筑梦”故事。
或突破常规,或返璞归真,或充满人文关怀……
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
给予丰富的灵感启迪。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年少成名的马岩松,被视作中国建筑师的成功典范。《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第一期,我们跟随马岩松来到巴黎,见证蓬皮杜艺术中心MAD个展“MAD X”的高光时刻。
马岩松本人可以说是成功学的反面:叛逆不羁,逐梦而行,这个“坏孩子”如何行动来抗议所谓的“成功学”?年少时手绘曲线的马岩松和高调筑出梦露大厦、卢卡斯叙事博物馆的马岩松,是同一个无畏无惧的马岩松吗?
马岩松在巴黎拍摄花絮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首作,与你分享马岩松的“筑梦”故事。
马岩松在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MAD X 展览现场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
论坛《速朽时代 如何创造不朽》海报
6月13日,建筑师马岩松与博物馆馆长陈履生一起来到上海,揭幕《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首期视频内容,并与来宾们分享了“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的话题。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活动现场
科技发展让现代生活更便捷,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文明的入侵与物质需求的高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上行。商业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一个疑问:这些华美的楼盘,保鲜期是多久?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活动现场
马岩松认为,建筑从物质上来说无法“不朽”,建筑本身也不追求物质的“不朽”。真正不朽的是精神,好的建筑能够带来一种文化启发,启发出新的灵感和生命。
建筑师马岩松
而在陈履生看来,建筑的“保鲜期”是反向的,一些初时不被认可的建筑,经过岁月的“包浆”,反而显露出它的价值。
陈履生
马岩松表示,他要做的是能够启发人们灵感的“建筑”,而不是转瞬即逝,仅仅满足商业需要的“房子”。在陈履生的眼中,马岩松这位“坏孩子”的现代性作品与古典主义作品的艺术风格虽然不同,却富有现代思想,与环境和城市反差、共生,是非常优秀的建筑。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活动现场
现场马岩松还分享了他对“成功”的定义,他认为普世价值的成功,是要求你“成为更好的别人”,而他追求的“成功”,则是用作品展现出对世界和未来的价值。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活动现场
谈及建筑的文化性,两位嘉宾还分享了对中国建筑现状的看法。一个国家的文化状态,决定了建筑的风貌。“文化危机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危机感,才会建筑师产生创作的欲望,做出更好的作品。
《速朽时代,如何创造不朽?》活动现场
马岩松最后还给了建筑系学生一些建议:想成长为真正的建筑师,要先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不受外部影响,敏感地认识到自己是谁。“找到自己”,然后“做你自己”,这种表达自我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
END.
媒体合作
外滩THEBUND、一筑一事、PChouse、广州设计周
建筑师疯人院 、青年建筑 、尖叫设计 、 设计癖
Hi设计、designboom设计邦 、AssBook设计食堂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