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毛主席说: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老子却说: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还说哀兵必胜。这两者是不是有矛盾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逐章逐句全解老子《道德经》。
说明一下:这一章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别较大,但意思基本一致,这里采用的是陈鼓应校正的文字。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大意是说: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依靠它或不使用它。其中开头的「夫兵者」既是指兵器,也可以指战争,下文的「用兵」也能印证这一点。
开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当于这一章的总纲,其他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老子接着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古代君子平时以左为贵,用兵打仗时以右为贵。为什么要这样呢?中国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所以砍头、杀人的事情一般在秋冬季节。
古人认为,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的行为也应顺应天时。秋天草木凋零,呈现出肃杀之气,这个时候执行死刑,与自然的肃杀氛围相契合,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从这一个角度,我们也能领悟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这里的“贵左”、“贵右”,以及下文的“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时候的礼仪。
那为什么平时以左为贵,用兵以右为贵呢?接着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说:兵革或战争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最好要淡然处之,打赢了也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等同于喜好杀人。喜好杀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
其中帛书本这一句的开头有一个「故」字,表示「所以」,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我认为不要更好。「胜而不美」在帛书本叫「勿美也」,两者差别比较大。「胜而不美」指的是打了胜仗不要自鸣得意,不要赞美,不要歌颂。这和上一章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也就是取得结果不要自负、自夸、自傲的意思保持了一致,这样上下章连贯性更好。
变成帛书的「勿美也」三个字就不单指对结果不要赞美,甚至连兵戈之事本身也不要赞美,这样「勿美」的对象就宽广了很多。将帛书和今本综合起来就是,不要赞美战争本身,同时战胜了也别得意,别歌颂,毕竟杀了那么多人,自己也死了那么多人。其中「恬淡」在帛书甲本为「铦xiān袭」。
铦的写法是:左边金字旁,右边一个舌头的舌。铦袭的袭是袭击的那个袭字。有些学者,比如秦复观将铦袭解读为「锋利」,意思是:兵器锋利便于杀伤为上,不要去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是喜欢杀人。但我个人认为:仅仅赞美兵器或喜欢兵器或喜好配剑就等于喜欢杀人,这个逻辑不通,比如现在的人们喜欢战斗机、轰炸机或核潜艇就等于喜好杀人或喜欢战争吗?至少因果关系不强。任继愈认为铦袭这两个字指的是把兵器的锋芒收敛起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就按今本理解为「恬淡」就可以了。
吴澄在《道德真经注》说:恬者不欢愉,淡者不浓厚,谓非其心之所喜好也。”这个解释很贴切原文。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恬淡,面对名利诱惑不为所动。明显,这是《道德经》本身就有的思想,比如第十九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是一种合道守一的恬淡。
另外根据第十二章老子所反对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也能证明这一点。把这种心态扩展到战争层面就是不好战,不恋战,要不你就和心发狂的驰骋畋猎行为没区别了,如此是不可得志于天下的。另外,站在「道」的视角下,胜败是彼此依存且会相互转化的,就像上一章说的「其事好还」。总之,这些哲理因为有着共同根源、环环相扣,我们不能单独拆一句话而不顾及具体语境和《道德经》整体思想来解读。
接着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吉事,或者说喜事以左边为尊,丧事以右边为尊。偏将军,或者说副将处居左位,而上将军,或者说主帅居右位。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接着老子更是强化了这样的思想说道: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战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老子说「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意思是:所以当对抗的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时候,哀者胜。这就是老子非常著名的「哀兵必胜」思想。但怎样才叫哀兵?这需要结合整体来理解,到时再展开。回到文本,难道打了胜仗不是要高高兴兴凯旋而归吗?可老子却说要以悲哀或悲痛的心情来对待,战胜了按照丧事的仪式来办理。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另一句话: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同时还和「慈不掌兵」这一理念有冲突。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也就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我们一集说过,要回到具体语境去理解。比如,先理解「敌人」具体指什么。回到时代背景,「敌人」所指的是: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一些离道甚远的极端意识形态,不是指具体的生命,所以和老子表达的层面和背景完全不一样。回到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仁慈和残忍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保持警惕、不能放松、将革命进行到底、保护好胜利果实的思想。至于「慈不掌兵」和我们今天的这一章关系不大,等到了「夫慈,故能勇」那一章再展开。
我们现在重点还是回到老子这一章。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说:杀人众则庶民殃,老则失其子女,幼则丧其父母,悲哀降临无辜。故此战胜不可赞,亦不可颂,当以丧礼处之,以示其残害百姓、荒废田亩、不祥甚矣,不可美也,不可以杀人为美。听完高明先生的注解,我仿佛听见老子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每一个士兵的阵亡,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可你们却在这里歌颂、庆祝?生命由道賦予,我们没有资格去主宰他人生命的去留。第七十四章老子说:代替专门的执法者去执行杀戮的任务,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材,这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南怀瑾也说: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但是我们人如果替代这个决杀权,你代天去杀,很少有自己不受伤的。所以不是说他是敌人你就可以随意处置,而现代战俘法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老子这种思想极具时代的超越性。1949年8月12日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说到:战俘拥有生命健康权和生活保障权,人格尊严权,知情权和通讯权等诸多权利。对敌人尚且如此,何况对自己人呢?在中国另外两部经典《尚书》和《诗经》,同样传达着和《道德经》类似的思想,那就是我们熟悉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理念强调了生命的神圣性和宝贵性,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视。有人说,老子是无情的,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世俗化了,站位没上去,和「道」的高度还相差很远。
我认为:老子之心才是真正的大悲悯之心,用现代的话来说:老子非常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用佛家的话来说:众生可怜,我佛慈悲。在佛的视角下,谁都是不断轮回的痛苦之身。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以及我们现在讲的:全球化、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显然更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文化里,这种文化更讲究万物这一个整体。
这种理念的先进性,已充分地得到了现代科学的佐证,人类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作为中华儿女,应当为我们的中国先贤在2500多年前就拥有这样的智慧而感到自豪,并脚踏实地将它发扬与传承,你觉得呢?
-
Episodi mancanti?
-
参加家长会,看到家长们拍照成绩时的认真模样,不禁思考重视成绩到底对不对。磊哥和婷姐用幽默与真诚赢得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好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懂得因材施教、春风化雨。严厉可以有,但要建立在理解与关爱之上。如何让教育既有力又温柔?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一起探讨教育之道。
-
参加家长会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教育真的该这样吗?它让孩子们感到焦虑不安。这一集,我将分享两个女儿不同学校经历的故事,探索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用老子的智慧直击现象背后的本质!希望你能坚持听完,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
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心浮气躁成了常态,我们越来越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期播客探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教你如何找回内心的定力,打破困境。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你是否也感到迷茫和焦虑?听完这期节目,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02:00 人生的根本是什么?探索内心的力量与主宰
04:01 是以君子终日行而不离其辎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06:02 内心静重,不为外物所动——解读老子的话锋
08:02 尊重与轻率:老子对天下君王的劝诫
10:04 德才兼备,方能有所作为——重要性的思考与探索
-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
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商业、职场、个人三个领域,很多人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忽视内心的声音。电商浮躁,职场政治化,个人焦虑不安,根源都是不知根本。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如何才能不做时代的奴隶?
02:03 “本固邦宁,勇往直前:品牌营销中的本与末”
04:03 在浮躁社会中追求内心踏实的力量:职场竞争与个人成长的思考
06:06 信息过载:如何摆脱碎片化思维,建立系统认知。
08:07 你被手机奴役了!回忆没有手机的生活,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二十五章(下):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冯友兰的道法自然聊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外平衡。我们用生活案例解释了什么是自然状态,并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最后讨论了生命的意义,鼓励大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
第二十五章(下):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从后羿射箭的故事到庄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深奥的概念。为什么保持平常心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然之道?老子的《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跟着我,让我们共同领悟自然背后的深刻含义,追求生命中的最高境界。
你准备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了吗?
-
第二十五章(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的奥秘藏在天地之间,老子说它叫道,也叫大。难以言表却又无所不在,从广阔无垠到遥远未来,再回归本源,就像生命的循环往复。这不仅是宇宙法则,也是人心所向。面对复杂社会,你是否渴望返璞归真?
-
第二十五章(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道德经》中的奥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背后藏着宇宙的终极母体吗?是物质还是精神创造了万物?苹果公司的愿景启示我们思考宇宙是否存在意志?
跟着我,一起解读老子智慧,开启心灵之旅。
02:00 宇宙创生的能量与信息:探索无明万物之始的奥秘
04:03 宇宙的意志与人类的使命:探索无尽的创造之旅
06:06 周行而不殆:道的普遍性和循环性,与《周易》的呼应
08:09 《周易》中的“周”:循环、普遍性与《周易》的奥秘
-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个故事源自柏拉图的《理想国》,讲的是洞穴里的囚徒以为影子是真实世界。当一个囚徒发现真相后想告诉同伴,却遭到拒绝。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接受新观点相似。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像这些囚徒一样,被自己的观念束缚?为何认识自己渺小才能走向精神伟大?欢迎来听我聊聊这些问题。
02:05 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深刻认识认知局限与观点的形成
04:05 看待人事物的观念:从道的角度看,自视、自见都是非自然态。
06:07 尊重差异,拥抱多元: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互补
08:07 跳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看问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10:10 超越自我,领悟无我的大道——老子的智慧之旅
12:11 重温老子智慧:第二十四章中的深刻道理
- Mostra di p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