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本土AI圈陷入路线纷争已久。


    分歧的根源在于:是依靠消费者赚钱,还是从企业客户处拿订单。


    细看OpenAI的蛛丝马迹,似乎能从中找出答案。但也有本土AI公司认为,在中国“复刻OpenAI”是不可能的。


    6月13日,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告诉员工,在过去六个月左右的时间里,OpenAI的年化收入相比23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达到34亿美元。


    在外界看来,OpenAI一年赚34亿美元并不意外,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它靠什么赚钱?是ChatGPT Plus已经打通了AI To C之门,还是仍在走3年前的To B老路?


    通过数据推算与假设,可以估算出整个ChatGPT Plus会员费年化收益逾7.2亿美元,在34亿美元总收入中,只占1/5。因此OpenAI赚钱的大头很可能来自API,而为API付费的多数是B端的企业客户。


    一些AI大模型业内人士也对“OpenAI在To B上的收入远大于To C”这一判断表示认可。


    那么对于时刻观察OpenAI,甚至亦步亦趋,试图仿效它的国内公司而言,OpenAI的变现模式,值得参考吗?AI大模型在B端的商业模式已经先于C端跑通了吗?


    到底哪条道路更适合AI大模型公司,To B or not To B,在今天仍然是个问题。


    你更看好AI To B 还是To C呢?评论区聊聊。

  • Sora的高歌猛进,除了让缺乏创意的导演和平庸剪辑师们瑟瑟发抖,也让传统图像、视频工具软件巨头焦虑陡增。


    拥有Photoshop、Premiere、After Effects等产品的Adobe正是其中之一。


    2023年Adobe的股价涨幅约为77%,是创意软件领域涨势最好的公司之一,而在2024年2月15日OpenAI发布Sora后,Adobe的好日子似乎就结束了:2月初,Adobe的股价尚为638.25美元/股,5月31日,其收盘价为444.76美元/股,仅仅3个月,跌幅就达到了30.3%。


    6月14日凌晨,Adobe公布了截至5月31日的季度财报。该财报被外界广泛关注:人们很好奇,面对Sora等“次世代”玩家,Adobe“起大早赶晚集”式的“AI防御计划”能否奏效?以及Adobe是会像柯达、诺基亚一样被新浪潮掀翻在滩涂,抑或像曾经的IBM一般大象起舞?


    从财报数据看,Adobe的表现超过此前分析师预期:在收入端,季度内Adobe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至53.1亿美元,这也是Adobe疫情以来季度最佳收入表现;在利润方面,季度内Adobe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3%至20.2亿美元。


    从股价表现上看,Adobe在AI上的表现,也得到了积极反馈:6月14日,Adobe收盘价达到524.545美元/股,涨幅超过14.3%。


    但Adobe的烦恼真的离去了么?

  • Episodi mancanti?

    Fai clic qui per aggiornare il feed.

  • 这是虎嗅 《AI星火》系列第2篇稿件,今天的主人公,自喻堂吉诃德,在打造过几款千万用户量级的AI原生应用后,这一次,他们想做一件与别人不同的事情。


    2024年3月14日,面对虎嗅,彩云科技CEO袁行远这样形容GPT4.0带给他的意外冲击:“当看到GPT4.0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自己喜欢的女生跟别人跑了。”


    那一天,OpenAI发布了GPT4.0,看到智能度明显超越彩云小梦的GPT4.0,袁行远感觉就像是“智能的果实被别人摘取了。”在此之前他们其实看到过那扇门,只是没有用全部资源走过去推开。


    曾经,彩云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公司。AI续写产品彩云小梦APP在上线一周,就获得接近 100 万用户。并且很多00后B站用户上传了用彩云小梦来跟卖茶女对线、续写《红楼梦》、写电影游戏剧本等视频,这些视频在B站上面逐渐形成了上亿的播放量。


    正是因为彩云小梦曾经超前的语言能力,当一鸣惊人的GPT3.5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时,袁行远依旧没有为之震撼,因为他发现那时GPT3.5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小梦强。


    但现在袁行远回想起那时的荣光,又像是一个温柔的诅咒:让他“方向错了”。


    因为彩云小梦的文学创作方向具有极强的娱乐属性,并不需要高准确率——即便小梦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用户反而会觉得小梦很萌很天真。所以他们舍弃了本该All in模型知识性和扩大参数的方向,错过Scaling Law,错失突破AI临界点的果实。


    这场遗憾也开启了彩云科技的一场豪赌。


    你看好AI创业吗?评论区聊聊。

  • 抖音博主@李宗恒 最近有一个段子视频挺魔幻的。


    段子里的故事是这样的,未来世界职场反转,应届毕业生不再身处被选择的境地,他们反过来面试老板,这种叙事击中了观众的爽点,获得了超过500万的点赞。


    但@李宗恒 演绎的剧情并不是疲惫生活里的狂想,而是当下日本年轻人逐步踏入的现实。


    只不过,故事并不像段子演绎得那么顺利、那么美好。


    2024年,日本大学生就业数据达到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98.1%,妥妥的毕业即就业。


    但根据日本官方数据,近十年来,咨询离职问题的劳动者数量增长了2倍。在此其中,年轻一代是推动退休代办热潮的核心人群。


    而自从2017年日本出现首家“退職代行”公司开始,这一行业正变得愈发兴盛。根据公开消息,正职员工的辞职代办每单收费在2.5万-5万日元(1100元-2200元)不等,非正式员工的离职代办价格在1.2万日元-4万日元(500元-1800元)不等。


    离职,不就是上嘴皮下嘴皮一碰的事吗,自己单聊就行了,日本人为什么要花钱离职?


    本期,我们来聊聊到底是谁在花钱离职,以及,这场职场变革会对日本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 或许你没听过比音勒芬,但这个店面几乎遍布国内大型机场、定价中高端的国产“轻奢”服装品牌,却在闷声发财。


    从规模上看,比音勒芬不算大。2023年,公司营收约为35亿元,不足海澜之家的五分之一、FILA的六分之一。不过,其赚钱能力却足以羡煞同行。以2023年为例,比音勒芬毛利率为78.6%,不仅超过国内服装同行,甚至比LVMH和爱马仕都高。


    从电商平台的价格看,比音勒芬最便宜的T恤售价也在五六百元,大部分T恤的售价都在千元以上。根据公司官方披露,其两个主品牌比音勒芬主标和比音勒芬高尔夫的主要产品价格带分别在1500元—8000元以及1500元—5000元。


    中年男性,是比音勒芬的主力消费群。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这些有实力的中年男性,往往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且对品牌的粘性更高。正是靠着这部分有消费能力且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客群,比音勒芬业绩得以连年上升。


    不过热闹背后值得警惕的是,比音勒芬的核心消费群体年龄偏大,等到这部分人退休了,他们的服装选择也会发生变化,到时候比音勒芬可能会失去这部分核心人群。


    因此,让品牌走进更多年轻人心里,就成了摆在比音勒芬面前的现实挑战。


    你认为比音勒芬的破局之道是什么?评论区聊聊。

  • 俞敏洪,又双叒叕道歉上热搜了。


    6月7日凌晨1点,新东方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在抖音发布公开信,向东方甄选的客户、股东和投资者道歉,并重点回应了外界热议的“东方甄选做得乱七八糟”言论,称“只是和朋友之间谦虚地表达,是一种习惯的表达,自己也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与此同时,市场好像在等着俞敏洪道歉一样,这边刚发公开信,那边股价立马提振:当日港股开盘,东方甄选直线拉升,一度涨超7%——要知道,道歉之前的五个交易日内,东方甄选股价累计跌幅超22%,创下2023年以来新低,市值蒸发超过43亿港元。


    至于舆论场,热搜就没停过:先是俞敏洪上热搜,接着东方甄选、董宇辉相关话题轮番上热搜,算是替东方甄选在618前夕扎扎实实掀起了一波全民“预热”。


    回溯东方甄选近两年的数次舆论风波,似乎陷入了一种定式的剧情走向:
    先是东方甄选内部“失言”,接着外界舆论哗然、话题热度爬升、市场过度反应,最后当事人下场道歉,股价迅速回升。


    这背后有个颠扑不破的互联网真理:话题等于流量,争议话题就是全平台热搜,东方甄选快把这套东西玩出茧子了。


    但是,本期视频,我们要聊点不一样的。这场“围绕东方甄选直播风格讨论”的风波,反映出了东方甄选与大众存在割裂的文化碰撞,而这,意味着东方甄选迟早泯然众人。不信?你听我给你说道说道。

  • 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1点,苹果召开了全球开发者大会,包括iOS 18、iPadOS 18和macOS 15等常规升级悉数亮相。


    此前被人们高度关注的AI功能,也终于露出真容,只不过“此AI非彼AI”,苹果将其命名为“Apple Intelligence”。


    一周前,苹果在中国区官网更新了今年大会的预热界面,主题是“猛料全加载”,可谓吊足了用户的胃口。


    不过现实情况却是,苹果的“猛料”实在有限,个别如“数学笔记”的功能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苹果在Apple Intelligence、Watch OS、iPad OS、Mac OS上做出的升级,仍属于中规中矩的范畴。


    就在6月10号,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个人社交媒体写下这样一段话:“在WWDC之后,苹果将不再被视为AI产业的落后者。”


    应该说,苹果的AI首秀达到了及格线,但也仅此而已。


    尽管有OpenAI的加持,但今天的苹果着实乏善可陈。


    自2022年ChatGPT爆火以来,用户对于AI的阈值早就对各类大模型及应用屡屡拔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苹果想要实现“初战即领先”的确不易,但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消费电子公司,它理应展现出人们对它的期望:“Only Apple can do”。

  • “一心堂”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6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连锁药店龙头“一心堂”股价“断崖式”大跌10%以上。


    6月2日,一心堂因其旗下部分门店存在较为“经典”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受到约谈,这些常见问题包括:虚假开药、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其他药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以及无处方销售处方药、先售药后开处方等。


    而这些也将是接下来国家医保局严查线下定点药店的重要内容。作为其中主力,连锁药店首当其冲。


    尽管这是国家医保局首次约谈大型连锁药店,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事件本身对一心堂的影响并没有严重到能伤筋动骨的程度。


    然而,在事件背后,不只一心堂,整个药品零售产业都正面临一场剧变,传统连锁药店一直占据的市场优势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一个又一个新政,正在击破包括一心堂在内的、60万家零售药店的财富梦。


    面对药品零售产业的剧变,你对未来的药店行业有什么样的期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 每年5、6月份,从四川甘孜到西藏那曲,上千支“虫草队”在海拔3800米-5000米的高寒山区中寻觅虫草的踪迹,但从进山的那一刻起,他们将与文明世界彻底中断联系,除领队会携带一部用于紧急避险的卫星电话外,他们无法获得任何来自外界的信息,人们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互联网,在无人区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尽管中国是全世界5G基站密度最高、建设最完善的国家,但在68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西部,4G信号覆盖率仅为30%。


    而那些没有被地面基站覆盖到的地区,尽管大多是由荒漠戈壁、雪域高原组成的无人区,但仍不乏有大量游客、牧民和野外工作者穿梭其中,他们对于网络的需求该如何解决?


    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我看到卫星互联网终端制造商网翎正在做出的一种尝试——民用卫星上网机。


    提到民用卫星互联网这个概念,人们或许会首先想到大名鼎鼎的星链。实际上,两家公司的终端产品在定位上的确相似。


    只不过,相较于星链在全球300万用户,以及每年超过60亿美元的营收,仅成立两年的网翎尚处于起步阶段,民用卫星互联网市场在国内也是一片空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网翎能在中国复刻星链的成功吗?


    你如何看待卫星互联网的民用化?评论区聊聊。

  • 如果说养儿防老是父母辈的终极理想,那么“抱团养老”就如同一只温暖的熨斗,熨平时代婚育趋势下的焦虑褶皱,成为年轻人的定心良药。 


    不过,当畅想回落于现实,真正的问题接踵而至:如此美好到近乎虚幻的愿景真的能实现吗?如果行得通,又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做出准备?


    事实上,抱团养老在中国,打一开始,看起来就像个先天不足的伪命题:最初的激动过后,是“看起来很美”的质疑。


    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暗示,年轻人对抱团养老的热切关注,并不代表能转化为真正的行动力。


    毕竟在时间与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一个至少30年后才会变得紧迫的事项付出巨大精力,听起来并不划算。


    于是,尽管许多人把抱团养老当做抚慰焦虑的终极退路,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条路具体该如何去走。


    欢迎翻开《老后说明书》,今天我们来聊“抱团养老”。

  • 《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这个以打工人王妈视角切入,吐槽疯癫霸总的系列视频自3月份上线后,立马成了现象级爆款。光是抖音平台,发布账号“七颗猩猩”在3、4月份累计涨粉数就超过400万。


    事实上,除了解构、吐槽霸总的搞笑类内容,“正统”的霸总题材也是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创作重地。以短剧为例,一位从业者告诉虎嗅,“女频是短剧的主流,而七成左右的女频短剧都会有霸总”。


    创作之外的现实世界,好利来“二公子”、毛巾少爷等一众真总裁也在流量平台上打造自己的IP;品牌端,借助霸总概念营销更是一阵热风,典型代表如纸品企业中顺洁柔,利用霸总人设在全平台吸粉近百万。


    可以说,经久不衰的霸道总裁,正在引发新一轮网络“狂欢”。


    随着流量涌入短剧赛道,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通过投放或自制短剧的方式营销。这个过程中,“霸总”是经常出现的元素。


    2024年,在“姜十七”、“七颗猩猩”等头部短剧创作账号上定制或者植入广告的品牌越来越多。王老吉、美团、饿了么甚至包括深圳市卫健委等也都在流量平台上推出了自制“霸总”短剧。


    这些披着“霸总”壳子的短剧,因为够爽、够下沉,所以流量都比较高,但想借霸总概念营销的品牌也面临着“霸总”翻车的风险。理清霸总的本质是什么,甚至不断更新“霸总”这个壳子下装的核心要素,对品牌来说至关重要。


    你如何看待品牌勇闯短剧圈风潮的?评论区聊聊。

  • 因特网加快了一切的速度,当户外成为中国所有产业关注的赛道,时髦生活方式的概念更迭,也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其速度,远超过往的互联网公司造词运动:

     
    前脚Home Bar刚被扫进互联网的故纸堆,后脚City walk就成了泛黄的日历,现在互联网流量热度的交接棒又被交到了Wild Eat的手里。


    Wild Eat,源自中国互联网新词工厂小红书,诞生于2024年初夏。


    在繁中语境下,这个词是我国台湾地区一家宠物零食公司的名字,以高质量的狗狗肉干闻名。而在简中语境下,它是野餐一词小跑迭代的产物。


    不看图单听词,或许你会以为是潮人返祖,重新开始体验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但看了图你才知道这不就是在大野地干饭吗。


    自然,如同这两年的所有流行过的户外概念一样,Wild Eat像City Walk、Home Bar、飞盘和露营一样大被抨击。


    如果说这些“户外活动系列被喷事件”有什么共性,那么就是他们指向的群体——中产。


    近些年有个特流行的调侃是:酸奶碗是中产的脑白金,户外运动是中产的广场舞,揶揄背后是对所谓中产阶级追捧生活方式的鄙夷。但我觉得中产对户外运动追捧乃至疯狂这件事背后,展现的是更深刻的焦虑。


    本期,我们试图在经历一系列中产调侃现象之后试图搞清——为啥被喷的总是中产。


  • 最近,很多医院、体检中心悄然上线了AI中医机器人,被戏称为“赛博中医”。


    这些“赛博中医”的眼睛是摄像头,像老中医一样,要“扫描”你的舌苔、面色;它也能号脉,感应器构成的号脉终端不到2分钟,便能“摸个门清”。很快,这位赛博中医对你“了然于胸”了,它迫不及待地给你手机发了一份专属健康报告:阳虚or阴虚、寒湿or湿热,怎么应对,怎么开方,报告上一目了然。


    当“看”到你挺感兴趣,这位赛博中医就会举起机械臂,想帮你立刻来一场赛博艾灸、赛博推拿。


    即便明知道娱乐属性更强,这些“赛博中医”也还是广受欢迎,几乎任何场合都是“人气王”,长期亚健康的职场人乐此不疲,在赛博中医的摊位前大排长龙。


    除此之外,这波“中医+科技”热潮,已经不满足于赛博中医了。热度,还渗透到了中医药大模型领域,只不过这次排队的,换成了产业界“玩家”。


    进入5月份以来,大洋彼岸的OpenAI的GPT-4o、谷歌的Gemini、Deepmind的Alphafold3等,都引起国内吃瓜群众一波又一波的狂欢,余韵之中,字节跳动、华为云、阿里云等也动作频繁。在光环之下,中医药大模型也没闲着。虎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23年以来至少已有三四十个中医药相关大模型相继亮相。


    你体验过赛博中医吗?GPT真的能引领中医驶入智能化“快车道”吗?评论区聊聊。


  • 这是 《AI星火》系列第1篇稿件,本系列聚焦AI各细分行业的头部公司,通过AI创业者的故事折射出他们对AI产业的共识与非共识。


    第一篇,我们来聊聊当理想破灭,发现AIGC无法颠覆内容行业时,创业者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下去?


    DeepMusic创始人刘晓光,在清华大学就读时,曾是清华校园歌手大赛中出镜率最高的人。当他在舞台上一展歌喉时,台下不会有太多人想到,这位清华大学音乐圈的风云人物、化学系高材生,最终会成为一个AI创业者。


    影响刘晓光命运的关键节点发生于2016年。曾任清华大学吉他社社长的刘晓光机缘巧合加入了清华大学AI作曲小组,这是一个隶属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兴趣组,几个组员试图用AI解决音乐创作的问题。


    一路走来,刘晓光的创业之路不乏危机。他经历过短视频平台冲击音乐产业的剧变,曾被第三方平台抄袭,还曾被大厂挖人。但最大的危机,来自于2020年的一次“惊醒”,当时得到腾讯投资的刘晓光看到了腾讯音乐的行业研究报告:平均每年有100万首新歌诞生,但全行业收入的80%都流向了最火的100首新歌。


    刘晓光告诉虎嗅,“一个关键问题是:AI提升音乐创作效率,真能带来更多营收吗?作为给音乐供应端提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供应端不需要你,那你的业务模式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成为了DeepMusic转向的起点,他开始转变产品逻辑,针对音乐爱好者,推出主打音乐创作“心流体验”的音乐创作工具。


    2023年1月,DeepMusic开启AI音乐产品“和弦派”的内测,这是一款可以囊括歌词创、旋律、编曲、混音等多个环节的AI音乐工具。截至2024年5月,和弦派的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0万人,成为目前国内用户总数最多的工具类AI音乐产品之一。


    4月29日,“和弦派”2.0正式版上线,用户能在其中参与音乐制作的全过程,并在编辑音乐过程中也实现了实时交互反馈的效果。


    不过,摆在刘晓光面前的挑战依然存在。


  • 毫无疑问,新晋顶流郭有才是抖音算法又一场大捷——他就像一颗子弹,轻易击穿了抖音构建的圈层壁垒,无差别蔓延进数亿网友的推荐列表。

    新抖数据显示,此前郭有才直播间观看人次不过十余万;但5月3日之后,每场直播观看人次保持在百万以上,5月16日单场直播观看人次甚至超过2774万、点赞破亿。

    与之对应的是,郭有才抖音粉丝数也急剧攀升——5月10日郭有才账号粉丝不过19万,但被算法选中后,5月9日- 5月12日涨粉314万,5月15日更是一天涨粉113万;截至5月26日,郭有才抖音粉丝已经超过了1300万。

    不过,全国网红涌向菏泽南站直播渐成失控之态,官方上周一纸公告叫停了各类文娱活动,郭有才的抖音热度也渐渐降温,甚至媒体探访到郭有才在菏泽的烧烤摊已主动搬离。

    一位抖音主播对虎嗅说道,“在好几个群看到同一个问题:‘现在复制郭有才晚了吗’?问的人有 MCN 合伙人,也有千万抖音账号老板,但他们都觉得现在顶流 IP 的生命周期再次被压缩了。”

    他认为,从张同学、秀才、于文亮到闻会军、王婆、郭有才,素人成顶流的“传说”反复上演,但爆火的时间窗口却越来越短,更像一场速生速死的“造神”运动。

    郭有才为啥能“击穿”抖音?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平台算法选中郭有才背后的底层逻辑。

  • 中东正再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这里石油资源丰富、地处欧亚十字路口,风吹草动都会改变大国角力的方向。这片神秘的土地长期承受着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遍地土豪、极度保守、高度依赖石油产业。但实际上,巨大的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它们力图发展多元化经济,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力图聚焦先进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跟上世界的节奏。2021年阿联酋建国50周年之际,启动了“面向未来50年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沙特公布国家战略转型纲领“2030国家愿景”;埃及也提出“振兴计划”试图恢复经济、提升影响力。中东国家们正在发生深刻巨变。


    中东也成为中国公司出海的热土。投资中东市场的主角不再仅仅是国有企业,大量民营企业也开始在中东挖掘机会。除传统的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外,跨境电商、社交文娱、新消费、新能源也变成出海中东的热门赛道。


    近日,我们去了趟中东,探访了阿联酋迪拜、沙特利雅得、埃及开罗三个城市,在这里,我看到了机会、冒险与矛盾。本文是中东系列第一篇,聊一聊在三个截然不同的中东国家都有什么体验。


    6月20日,虎嗅出海将推出以中东为主题的线下交流活动,欢迎报名参加。



  • 当OpenAI 创始人Sam Altman登上微软Build 2024开发者大会的舞台时,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相比于微软首席技术执行官Kevin Scott眉飞色舞的神情,Sam Altman的双眉微微低垂,并不亢奋。


    相比于微软的态度,Altman显得淡然许多,他穿着淡棕色T恤、蓝色牛仔裤,全程语气平静。这或许是因为他正被场外舆论影响心情,在活动前一天,寡姐针对“OpenAI聊天机器人采用酷似其声音的语音”发表声明,对OpenAI提出质疑。


    而在更大的视野中,环顾Altman的“竞争因素”也正在变多。2024年初以来,Google、Meta几家大模型的头部公司,先后发布了能力直逼GPT-4的模型,中国的主流AI公司在模型能力方面也都突飞猛进。在AI大模型赛道上,OpenAI虽然仍处在领先位置,但与第二名的差距已开始缩小。


    但对于微软而言,OpenAI足够重要,甚至可以被视为“战术基石”。


    整个Build 2024开发者大会期间,微软的主语境一直是“强调与OpenAI的深度融合,展示各种基于GPT-4o的功能和产品”。如果考虑到,本次微软发布新品的力度,不难看出微软几乎想“搭建”可以和OpenAI深度融合的大生态。


    猛然看去,微软在Build大会上发布的产品、技术更新,表面上与2023年中的AI动作差别不大,仍是聚焦Copilot。但细看之下会发现,与OpenAI的高调合作其实已经成为微软的“明修栈道”,微软真正的战略重点正在向AI应用产品转移。


    微软是要用Copilot,AI PC这些产品,以及产品构筑的生态,打造一套不管换什么AI大模型都能快速形成产品竞争力的AI模式,从而将AI沉淀成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微软这波的“暗渡陈仓”,你是怎么看的?评论区聊聊。

  • 这是新加坡观察系列《滚雪球》第八篇稿件,今天,我们不谈商业,聊聊教育。


    多年前,为了能让儿子A进上海紧俏的公办小学,陈姐花大价钱额外购置了一套学区房。但A性格内向,不太合群,一直到三年级,都处于抑郁状态。这让陈姐心疼不已。


    机缘巧合下,陈姐一家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决心一试。疫情伊始,陈姐带着A坐着国际航班来到新加坡,参加国际学校的考试。安顿下来后,她把5岁的小女儿也接到了新加坡上幼儿园。


    四年过去,和众多来自中国的陪读妈妈一样,尽管初期会被包裹在不确定性与焦虑中,但她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


    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加上学费,一个典型的二孩家庭往往每个月至少要花费4~5万人民币不等。能出得起这个钱的家庭,往往是中产往上——最恐惧阶级坠落的一类家庭。


    实际上,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们在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省市间,学区间进行着数不清的迁徙。全世界都笼罩在阶级坠落的恐惧当中,又希望孩子能够免于这种恐惧的侵扰。


    新加坡是一颗漂亮的糖果,它包裹在父母对精英教育的期许当中,成为中国中产父母们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而对于陪读妈妈而言,这颗糖果甜蜜中却裹挟着丝丝苦涩。一方面,孩子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长;另一方面,陪读妈妈们抛下国内的工作与生活,远渡重洋,在陌生国度承受着语言障碍、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以及孤独感的侵袭。尤其在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上,面临着挑战。


    对于留学陪读,你是怎么看的?评论区聊聊。

  • 当全世界目光都停留在Open AI和谷歌的时候,微软不声不响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北京时间5月21日凌晨,在微软Bulid开发者大会前夕,这家软件巨头举办了一场特别发布会,提出了名为“Copilot+PCs”的概念。


    与此前被主机厂频频展示却又概念模糊的“AI PC”相比,微软在Windows系统层面,集成了刚刚问世的GPT-4o;在硬件层面,内置的骁龙X Elite芯片可以在不依赖云端算力的情况下,本地处理生成式AI应用。


    尽管此前关于微软将对Copilot进行升级的消息已经满天飞,但本次发布会还是大大超出了预期。


    首先,令人始料未及的是,GPT-4o竟然能如此迅速地被整合到终端产品上。当然,考虑到Open AI与微软的关系,双方围绕端侧AI的合作大概率早已开始。


    其次,“Copilot+PCs”的首批产品中,全部搭载骁龙X Elite/X Plus两款芯片,这意味着微软开始主导主机厂们集体转向ARM阵营。


    过去几年,苹果凭借ARM架构的M系列芯片,在PC市场中大举蚕食Windows阵营,如今微软选择了用苹果最熟悉的方式来向这家公司发起反攻。


    发布会现场,微软的高管甚至在演示产品旁边,直接摆放了一台搭载M3芯片的Macbook Air,展示在图片生成环节中,Copilot+PCs如何大幅领先于后者的。


    微软如此公然地“针尖对麦芒”,苹果接得住吗?

  • 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而年轻人就是站在时代裂痕处的微观分子。互联网像一樽巨大的玻璃罩,将不同阶层的年轻人罩在了相似的困境之中。有人选择打破玻璃,有人选择原地躺平,也有人选择质疑和反问。


    本期为《青年之苦》系列的第一篇,我们观察了最近流行的“年轻人和AI谈恋爱”。


    谁能想到,写论文把ChatGPT当学术奴隶就算了,现在的年轻人连谈恋爱也要找ChatGPT。


    自从ChatGPT被探索出“脏话模式”之后,全世界的年轻人的脸上都浮现出隐晦的黄色笑容。越来越多渴望爱情的年轻人,被AI一把揽入怀中。


    直到 2024 年,人们才终于明白痞老板为什么会爱上电脑。毕竟,有什么能比得上和一个幽默风趣会说话的AI调情更爽呢?


    当OpenAI关于GPT-4o的发布会结束,Sam Altman在推特上发了一则动态,只有一个词:Her。这部来自2013年的电影,几乎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寓言。


    这则寓言逐渐走向现实。


    曾经人们关于人机恋的想象,是披着斯嘉丽·约翰逊声线的Samantha和孤单人类Theodore的日夜依恋。


    而这个故事,如今正在每一个深夜屏幕前发生着。


    我们曾经都在想象,AI会以哪一种方式毁灭人类。但AI或许在以另一种方式,宣告占领人类内心最脆弱的塌陷处。现实世界的悲哀、无奈与痛苦,被一并打包,送往虚拟世界的幻梦里。


    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人类却陷入无话可说的孤独。随后,人类选择点亮那个转动的光轮。当肉体腐朽,由代码组成的情话依然漂浮在宇宙中。


    你和DAN聊过天吗?AI陪伴到底是不是个伪需求?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