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三)
禪就跟水的源頭一樣,
把水的源頭找到了,這股水始終是用不完的;
但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
找到本心,就等於找到水的源頭。
一般人的心因為有了妄想、煩惱,所以沒有靈感,假使把煩惱化掉、執著破除,那麼,這念心就好像一潭止水一般紋風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不落一點塵垢,這個時候才真正是有智慧、有神通,因為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來的,而是心的本能,這念心潛藏有無窮的智慧與力量。修禪的目的,就是在開發這種潛在的智慧與力量,亦即禪宗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使我們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等種種煩惱化掉,啟發本具的智慧,轉識成智,圓成佛道。煩惱化掉以後,心就定下來,身體自然就會健康,照著這樣的方向去用功,就是道,就是禪了。禪就是「三昧」,就是正定,亦即金剛經上所說的「無住心」,這念心達到安詳、自在、如一潭止水,這就是真正的禪。
禪宗祖師說:「挑柴運米,無非神通妙用」,這就是真正悟到禪心了。禪就跟水的源頭一樣,把水的源頭找到了,這股水始終是用不完的;但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找到本心,就等於找到水的源頭。
《雜譬喻經.卷第一(一二)》
昔日,舍衛國有一梵志長者出城遊玩,遊歷多處後,來到祇桓精舍附近。佛知梵志長者有善行福德,可以度化,便走出精舍,來到一棵樹下禪坐,佛身放大光明,普照祇桓精舍及周邊,頓時所有的樹木、土石皆變成金色。
梵志長者見此光,便問侍從:「這是什麼光?」
侍從回答:「不知。」
梵志長者再問:「不是日光嗎?」
侍從回答:「日光熾熱,這個光清涼柔和,不是日光。」
長者接續再問:「難道是火光?」
侍從回答:「不是火光,火光搖動不定,這個光溫潤安穩,不像火光。」
侍從略思惟後,知道是什麼光,告訴梵志長者:「這是沙門瞿曇修道德行圓滿,身所出的光!」
梵志長者一聽,立即說道:「不要說這個!我不喜歡瞿曇,趕緊驅車返回吧。」
此時佛以神力,使地上三面皆出現大的水流,而無法通行,只剩下佛前面的道路可通行。侍從告訴梵志長者:「只剩下靠近瞿曇身旁的路可通行,不得已,只能走這條路了。」梵志長者遙見佛在前方,便用扇子遮住臉,不想見到佛。佛以威神力,使梵志長者的眼睛可透視扇子。如此一來,梵志長者一抬頭便見到佛,頓時善根現前,有所覺悟,趕緊下車,頂禮佛。佛為梵志長者說法,聞佛說法,梵志長者發起無上正真道意,得不退轉地。
初開始,不喜親近佛者,聞佛說法度化,尚得道慧,何況向來具足信心,至心歸向佛者。
公案中,由梵志長者初為無明所覆,不喜見佛,一念回光悟覺,聞佛說法而得度化之典故,勸令歸向佛道者,應堅定信根。佛法云:「信滿成佛。亦當起信,信根成就,初發心住成正覺。」吾人今已得聞佛法,當信根深植,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法之真實不虛,依佛所教落實,堅持力行,必能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二)
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乃至一切語言動作,
都是從當前這念心產生出來的。
有人問:什麼是「禪」?
經典上說得非常清楚:「禪者,佛之心也。教者,佛之口也。律者,佛之身也」。「禪」就是「佛之心」。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乃至一切語言動作,都是從當前這念心產生出來的。現在科學這樣發達,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學,並未注意到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智慧的產生,就必須要有清淨的心,心要安詳、自在、寧靜,就如同古人所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保持清淨,明白的心。
「禪」就是佛的心,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菩薩看齊,如古德所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學習佛的智慧、慈悲、定力,乃至於佛的福德,以及種種功德、神通妙用。而這一切都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這個心不是凡夫心,不是散亂心,不是貪心、瞋心、癡心、慢心,更不是嫉妒、仇恨,那是個什麼樣的心呢?就是「禪心」─真正佛的心,「禪」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定心、淨心、悟心、明心。
《生經.卷第四.佛說馬喻經第四十二》
從前,有一位長者畜養了一匹良馬。起初,這匹馬性情粗野,四處衝撞,無法調御。有人想騎乘牠時,馬即高舉前腿上下跳躍;外出時就四處橫行,不走正路,在溝渠中奔行,甚至衝撞樹叢、牆壁。長者對此馬的桀驁不馴非常瞋怒,便將牠拉回家中以鞭杖重重責打,不給牠飲水及草料,使牠苦痛飢渴。
這匹馬因為苦痛飢渴,心中懊惱自責,卻又無計可施。此時空中有聲音對牠說:「你應當順從主人的調御,如此就能免除責打飢渴之苦。」馬聽聞此語即心開意解。次日,長者再度試乘此馬,在安置馬鞍、轡頭等器具時,馬即順從接受,不再上下跳躍,長者騎上馬背後也不再抗拒作態;主人以韁繩示意牠往東西南北各方向前進,此馬皆能遵從不違。主人十分滿意,便供給牠飲水、穀糧,並且隨時照料牠,使牠身形飽滿健壯、氣力充盛。此後,主人騎乘此馬而行,牠便愈來愈柔順,處處皆能符合主人的心意。
後來,這匹馬生了兩匹小馬,長大後,長者便試騎小馬。小馬不僅不順從,騰躍跳動、橫衝直撞,連韁繩也扯斷了,即使以鞭杖捶打,也不改其抗拒的行為。長者便將小馬拉回家,讓牠們挨餓;小馬飢渴不堪,只好吃路邊的雜草、飲骯髒的水,想到自己所受的災殃,覺得實在是自作自受,又能怨誰呢?到了夜晚,小馬去見母親,長跪請問:「主人現在對我們滿懷瞋怒之心,不但不供給飲食,還嚴酷地鞭打我們。母親,您怎麼自己安處優渥的環境,欣然來去,如鴻鵠一般昂首遠眺,充滿歡喜,而不顧念、憂慮孩子們受到殘酷的待遇呢?」
母馬回答:「這是你們自己的過失,怎能責怪他人?如果長者為你們裝轡頭、披馬鞍時,你們就溫順地讓主人騎乘;不論他想往東或往西,也都順從他的心意,就能得到他的喜愛。這原本是非常容易的事,你們卻反其道而行,才會受此災殃!」小馬聽聞母親教誨,次日即依教而行。長者試騎時,為牠們安置轡頭、馬鞍,小馬皆安然順從;長者騎乘時令馬前進、停止,小馬也都遵行不違,使長者大為歡喜。此後,小馬被調御得柔順馴良,隨時都能得到充足的飲食,與母馬待遇相同。
在此故事中,以馬比喻眾生,由於眾生迷惑不覺,放縱己意、任性而為,故佛陀為說種種法門,使其明白言行舉止、進退取捨的軌範。不受約制的馬匹譬喻行為偏離常軌、甚至造作重罪者,佛陀則他們開示持五戒、行十善,便能得人天福報;若違犯五戒、造作十惡,便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承受極大苦痛之因果,並告訴他們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不休、無一安穩之處的種種苦患。如果眾生既不造惡業、又能持守五戒十善,佛陀就以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神通自在等法門來教化他們,令他們滅除貪瞋癡三毒及五蓋煩惱,契悟十方諸佛的殊勝境界。
而小馬長跪母馬前,請問不受災殃之法,則是比喻當行者向善知識請益修行法則時,師長所開示之深淺不同行門,皆有其用意。對於希求人天福報者,便說明持守五戒十善為人天善因的道理;對於志求無上正等正覺、精進勇猛之人,善知識則為其開演「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及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菩薩行門,令其能出離三界生死、上報四恩,更進一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乘心往來三界之中,運用種種神通方便,度脫一切有情。
眾生不明白自性清淨之理,隨順妄想執著而造作惡業,枉受生死輪迴之苦果;如同故事中的小馬恣意橫行,因而受到責罰飢渴之苦。佛陀有「調御丈夫」及「天人師」的德號,能善觀眾生因緣及根機,以種種方便法門善巧引導,令眾生契悟自性、出離生死,究竟成就如來果德。
故知佛法是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依歸,至心皈依三寶,依循佛陀開示的真理踏實修行,化除煩惱習氣,方不負本具清淨自性,及值遇佛法之殊勝因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Episodi mancanti?
-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一)
了解佛法三世因果的道理,悟到這念清淨本心,時時刻刻安住在這念心上,就可以以無人、無我的精神服務大眾。
學禪可以安定身心,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上。因為悟了這念心之後,行住坐臥都可以得到自在,不會空虛、妄想、顛倒,就如找到一條大路,可以安穩地永遠走下去。
人的煩惱主要是由於迷失本心。學禪目的在契悟這念清淨本心,清淨本心時時存在,即能得到自在;亦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則不會小看自己而自卑。
現代社會,一般人都追求物質生活的提昇,有的人因緣較差,始終無法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如果知道佛法所提供的另一條大路、另一個心靈世界,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化煩惱為菩提、安定身心。
就如:在上位的人若能夠明白佛法,就會以慈悲心關照大眾,用智慧服務社會。中下層的人若明白佛法,心中就不煩惱、不起嫉妒心。現在社會上充滿了嫉妒、仇恨,看到別人有財富地位,心中就不平衡;如果了解佛法三世因果的道理,悟到這念清淨本心,時時刻刻安住在這念心上,就可以以無人、無我的精神服務大眾。心清淨才是真正的富貴,心具足一切功德、財寶。
總之,學禪讓人明白,內心世界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再汲汲營營、盲目的追逐外在的名利,或者嫉妒別人。有了這份自覺,就能充份發揮內在的慈悲和智慧。如果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這樣的共識,社會必然和諧安定。
《舊雜譬喻經.卷第二(四十七)》
從前有一位國王,放棄了尊榮的王位,出家修行。
國王出家後,於山林裡過著樸實的生活,居住在以茅草搭建的屋室中,將草蓆鋪蓋為床。他在草屋裡精勤用功,靜坐思惟佛法的義理,感到前所未有的歡喜和滿足,不禁開懷暢笑著說:「快樂啊!實在是太快樂了!」附近的修道者聽到這位比丘的話,便好奇地問:「你說自己很快樂,現在你獨自在山中修行,有什麼快樂的呢?」
比丘回答:「我過去貴為一國之君,雖然社稷百姓都歸屬於我,但我卻不快樂,因為心中擔憂的事情很多──我擔心鄰國來侵犯國土,也害怕有人來劫奪財物、或向我謀取利益;我也常憂慮屬下不知何時會叛亂造反、或竊取國庫中的寶物……」
比丘繼續歡喜地說:「現在我出家了,成為一個修行人,人們不會來貪圖我的財物或謀取種種利益,我不再終日擔憂,心也能得到平靜,這種歡喜難以言喻,所以我說實在非常快樂啊!」
世人總是汲汲營營,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名聲、權勢……,如同故事中的國王,擁有全國的人民和財寶,卻始終活在憂慮當中,失去了心中的平靜和快樂。
佛法教導我們,以智慧心看清萬法虛妄的本質,捨去心中的貪求和牽掛,學習放下執著、提起覺性。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返照自心,就能息滅煩惱、執著,本具的清淨心朗朗現前,方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三十二)
有理有事
修行必須有理有事,假使有理沒事,說得做不得,造了惡業,還是要受苦報。隋朝有位雲光法師,雖然善於宣說大乘法門,卻有個嗜好,喜歡吃牛肉,常邊吃邊說吃而無吃。他也懂得般若空性之理,可是功夫不夠,吃了以後卻空不了,業還是存在,所以往生後即墮為牛身,痛苦不堪。
所以,修行要知道隨順覺性的道理,而當中又有層次上的差別,第一是凡夫隨順覺性,進一步是賢位菩薩、登地菩薩隨順覺性,更進一步得到金剛喻定,證到中道實相,漏盡無始無明,達到如來隨順覺性,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脫。雖然要做到這些,是不簡單的,但是只要用功去做,一定可以達到。
唐朝詩人白居易,擔任杭州刺使時,政務繁忙,仍然不忘吟詩、參禪、修養心性。一日,他來到鳥窠道林禪師的處所,見師棲止於一棵盤屈如蓋的巨松之上,便好奇地問道:「禪師的住處,不是太危險了嗎?」豈料禪師回答:「太守的危險甚於我啊!」居易乍聽之下,不明瞭禪師所言,再問:「居易是一地方的行政長官,身旁環繞帶刀侍衛,有什麼危險呢?」只見鳥窠禪師不急不緩地敘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難道,不危險嗎?」原來禪師指的是這念心的意識遷流,不曾停息,加上境界之風吹起了識浪,使我們與解脫之岸漸行漸遠,更因炎炎的無明之火,燒盡了本具的菩提種子。這才是最大的危險啊!白居易聽了有所體悟,臨別之時,再問道:「何謂佛法大意?」禪師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以為禪師會給一殊妙禪語……居易不以為然地回覆:「這道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但是「三歲小孩雖知道,八十歲的老翁卻未必做得到呀!」禪師安詳且嚴肅地答道。聽了這一席話,白居易如大夢初悟,恭敬地作禮以別。
回去後,他寫了一首偈子寄給鳥窠禪師:「特入宗門問苦空,敢將禪事扣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鳥窠禪師收到此偈,也以偈回覆:「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當白居易讀到禪師的這首詩偈,法喜欽歎之餘,心彷彿從無邊夢中透入一絲曙光。古德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禪師三業清淨,履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修德而度化白刺使,令其虛心探究佛法真理,感受人生的苦空、如夢如幻,進而深入佛法之堂奧。黑夜作夢,無非是白天所思、所行,那麼白天的所思、所行,又何嘗不像是在夢中呢?經云:「三界如幻化,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是不是也像作夢呢?禪師偈子開示我們,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緣起緣滅,不就是一場大夢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三十一)
如來隨順覺性十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此法界中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此智慧,就是般若正智,猶如一把金剛寶劍,能斬斷一切無明、妄想,照了諸相,猶如虛空,畢竟空寂,了不可得。這念心契入不二法門,則處處皆是淨土。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世尊!您說十方諸佛都是住在淨土之中,為什麼您住的這個世界,卻到處都是石頭瓦礫、髒亂污穢,見不到您的淨土?」釋迦牟尼佛聽完,馬上用大腳拇指往地上一按,整個世界都成了淨土。所以到達如來隨順覺性,證到最高的三昧境界,就能「指長江為酥酪,點大地成黃金」,因為長江之水、山河大地皆是虛妄不實,唯心所現。
《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徹悟佛果,其後七日仍於樹下靜坐思惟。如來眼觀樹王,心中想著:「我已漏盡煩惱,畢竟滿願,了脫一切生死,但我所證得之法,唯佛與佛能真正了達,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說,卻是非常深奧難解。他們的心被貪欲、瞋恚、愚癡、邪見、憍慢及諂曲等煩惱所障蔽,根器暗鈍,智慧不顯,如何能夠理解甚深微妙之法?若我現在為眾生宣說佛法,恐怕他們不但無法理解信受,反而造作毀謗惡業,未來必定墮落惡道受苦。既然如此,我寧可入於涅槃。」
此時,大梵天王見到太子雖然證得無上佛果,卻決定不為眾生宣說佛法,心中萬分憂慮:「世尊從過去無數劫以來,為了救度芸芸眾生,在六道之間往返生死,不惜將頭目腦髓布施眾生,勤苦精進行道,今日終於圓滿過去所發度眾的弘願,證得淨智莊嚴的無上佛果。但如來為何現在只是靜默的獨坐思惟,不願為眾生說法呢?無數眾生還沉淪在黑暗的生死大海,我一定要去請求世尊為眾生演說正法!」
大梵天王瞬間便從天宮來到世尊面前,五體投地禮拜佛足,繞佛百千匝後胡跪合掌,恭敬的啟請:「世尊過去長久以來為了救度眾生,不惜布施自身的頭目腦髓,久住生死無有疲厭,受盡各種磨難,廣修德本。如今終於成就無上佛道,為何您卻默然不為眾生說法呢?雖然許多鈍根眾生長久以來沉淪生死、難以出離,但仍然有許多久修善法、植諸德本,堪任聽聞聖法的利根眾生啊!懇請世尊慈悲為眾生轉大法輪。」
面對大梵天王及釋提桓因等諸天的請求,世尊回答:「我也希望為一切眾生宣說佛法,但我所證得的解脫法門,甚深微妙,只怕眾生無法信受,反生毀謗,招致墮落的苦果,所以我才保持沉默。」然而眾天王們再三地懇請,直至七日後,世尊終於默然慈允。眾天王們如願以償的頂禮世尊,然後歡喜地離去。
世尊曾云:「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轉大法輪,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釋、諸梵王等,勸請於我轉大法輪。」請轉法輪,功德殊勝難量。今日得遇正法,亦當效法諸天王,勸請佛法宣流,令佛法得以長久住世,令眾生皆因佛法得脫苦輪,方能報三寶、父母師長、眾生、國家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三十)
如來隨順覺性九
同樣一個世界、一個境界,由於眾生心的清淨程度不同、業報不同,所感得的六根也不同。六根不一樣,對外面六塵境界的感受也就不一樣。例如,白天,在人類的眼睛看來,到處都是光明;有很多眾生,看到的卻是一片黑暗。又如廁所裏的糞便,人們覺得又髒又臭,污穢不堪;而廁所裡的眾生,不但不嫌髒、臭,反而覺得很清涼,如飲甘露。從這些角度觀察,一切都是相對的境界。
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就能超越相對的境界,達到「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即菩提。因為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是實相的境界、是真如的境界、是菩提的境界,也就是隨順圓覺的覺性,所以一切煩惱皆得以解脫。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昔日,佛在毘耶離城菴羅樹園說法,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一同前往敬謁佛。寶積請佛為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開示道:「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聞佛此言,舍利弗心中感到納悶:「若說菩薩心地清淨,則佛土嚴淨,難道佛在做菩薩時心不夠清淨,以致應化的佛土不淨?」
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於是問舍利弗:「日、月能發光,普照大地,但是盲者看不見日、月之光,這是日、月的問題嗎?」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是因為盲者的眼睛有病,才看不到日、月的光明,不是日、月的問題。」
佛言:「眾生看不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是因為被業障所遮蔽。舍利弗!如來的佛土清淨莊嚴,是你沒看見而已。」
此時,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不要認為如來的佛土不淨,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就如同自在天宮一樣清淨莊嚴。」
舍利弗說:「可是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有丘陵、荊棘、沙礫、土石,還有大大小小的山,高低不平,充滿穢惡。」
螺髻梵王說道:「那是因為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見到的佛土是不淨的。菩薩對一切眾生皆平等,心無差別,深心清淨,依佛智慧,所以能見到清淨的佛土。」
佛於是以足趾按地,頓時三千大千世界成為百寶莊嚴的清淨佛土,就如同寶莊嚴佛,有無量功德寶莊嚴的佛土。見此殊勝景象,與會大眾皆讚嘆未曾有,且每個人都看見自己坐在寶蓮花上。
佛問舍利弗:「你現在所見到的佛土是否清淨莊嚴?」
舍利弗回答:「是的!此前未曾見聞過,今親眼看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來的佛土一直是如此清淨莊嚴,為了度化此土根性下劣的眾生,才示現為惡濁的穢土。就如同天上的天人,共食一個寶器內的食物,但隨其福德不同,所食用的飯食也有差異。若人心淨,便能見到佛土的莊嚴。」
當佛現出清淨莊嚴的佛土時,長者子寶積所帶來的五百位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與會的八萬四千人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通,整個世界又恢復原狀,此時,求聲聞乘的三萬二千人天,知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當下遠離煩惱塵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古德云:「聖凡因果,一切如如,凡所差殊,皆隨心感變。所謂隨其心垢,則國土垢;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也。」經文中,透過與舍利弗的對答,佛揭示一切善惡、染淨諸法,皆由心造,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覓」,淨土是一種果報,果不離因,因圓才能果滿。學佛修行,貴在修心,了解此理,勤修諸善,遠離塵垢,清淨自心,心淨即佛土淨,佛國淨土就在心中,無須外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九)
如來隨順覺性八
達到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天宮和地獄,同樣都是淨土。為什麼?契悟到佛性、法性,不淨不垢,不增不減,淨穢不二這念心,所以全部皆成為淨土。維摩詰經云:「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圓覺經也講:心清淨了,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六塵清淨;六塵清淨,六識清淨;六識清淨,十二入、十八界清淨;十二入、十八界清淨,國土清淨;國土清淨,一切清淨,全都是淨土世界。所以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一切境界都是淨土。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昔日,佛在毘耶離城菴羅樹園說法,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一同前往敬謁佛。寶積請佛為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開示道:「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聞佛此言,舍利弗心中感到納悶:「若說菩薩心地清淨,則佛土嚴淨,難道佛在做菩薩時心不夠清淨,以致應化的佛土不淨?」
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於是問舍利弗:「日、月能發光,普照大地,但是盲者看不見日、月之光,這是日、月的問題嗎?」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是因為盲者的眼睛有病,才看不到日、月的光明,不是日、月的問題。」
佛言:「眾生看不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是因為被業障所遮蔽。舍利弗!如來的佛土清淨莊嚴,是你沒看見而已。」
此時,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不要認為如來的佛土不淨,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就如同自在天宮一樣清淨莊嚴。」
舍利弗說:「可是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有丘陵、荊棘、沙礫、土石,還有大大小小的山,高低不平,充滿穢惡。」
螺髻梵王說道:「那是因為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見到的佛土是不淨的。菩薩對一切眾生皆平等,心無差別,深心清淨,依佛智慧,所以能見到清淨的佛土。」
佛於是以足趾按地,頓時三千大千世界成為百寶莊嚴的清淨佛土,就如同寶莊嚴佛,有無量功德寶莊嚴的佛土。見此殊勝景象,與會大眾皆讚嘆未曾有,且每個人都看見自己坐在寶蓮花上。
佛問舍利弗:「你現在所見到的佛土是否清淨莊嚴?」
舍利弗回答:「是的!此前未曾見聞過,今親眼看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來的佛土一直是如此清淨莊嚴,為了度化此土根性下劣的眾生,才示現為惡濁的穢土。就如同天上的天人,共食一個寶器內的食物,但隨其福德不同,所食用的飯食也有差異。若人心淨,便能見到佛土的莊嚴。」
當佛現出清淨莊嚴的佛土時,長者子寶積所帶來的五百位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與會的八萬四千人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通,整個世界又恢復原狀,此時,求聲聞乘的三萬二千人天,知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當下遠離煩惱塵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古德云:「聖凡因果,一切如如,凡所差殊,皆隨心感變。所謂隨其心垢,則國土垢;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也。」經文中,透過與舍利弗的對答,佛揭示一切善惡、染淨諸法,皆由心造,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覓」,淨土是一種果報,果不離因,因圓才能果滿。學佛修行,貴在修心,了解此理,勤修諸善,遠離塵垢,清淨自心,心淨即佛土淨,佛國淨土就在心中,無須外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八)
如來隨順覺性七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和國土,是同一個法性。法性即是空性,眾生、國土都是空。所以地藏王菩薩要度盡眾生,如何去度?只要了達眾生本來空,了達六根、六塵本來空,既然一切都是空性,哪裡還有眾生?地獄?天堂?所以眾生與國土都是畢竟空寂,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在一般人看起來,地獄是地獄、天堂是天堂;在佛看起來,地獄和天堂都是淨土。地獄、畜生、餓鬼所居住的地方很黑暗、很骯髒、很齷齪,稱為穢土;天上都是一塵不染,所以稱之為淨土。例如四王天住在四寶所成的須彌山上,忉利天是七寶宮殿所成;還有十方的淨土,黃金為地,琉璃為池,遍地都是光明。
《生經.卷五.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學習佛法,應當向善知識學習。過去有一頭驢子,牠的主人恆使驢子跟在馬兒後面,無論飲食、行走,都和馬兒一起。若馬兒走一百里,驢子就跟在後面走一百里;馬兒走了一千里,驢子也就跟著走一千里。最後驢子的走路姿勢、舉止動作,甚至毛皮外型、鳴叫都與馬兒相似。
後來,主人使這頭驢子跟在其他驢子後面,無論飲食、行走,也都讓牠和其他驢子在一起。其他驢子走一百里,牠也跟著走一百里;其他驢子走了一千里,牠也跟著走一千里。最後牠的走路姿勢、一舉一動,甚至毛皮外型、頭顱軀幹都與其他驢子相似。
令人感傷的是,這隻驢子終其一生,都難以再恢復成當初像馬兒一樣。學習之人也是如此,若能跟隨善知識,則能日日精進,而精進之人,則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若跟隨惡知識,則會使自己日日懈怠、放逸、墮落,而懈怠放逸之人,將沉沒於生死苦海,無有出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文中的驢子,與馬終日相處,受其影響,變得與馬相似;而後和驢時時相處,受其影響,就變得和驢一樣。所以學習時,親近善知識很重要。《華嚴經》云:「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實修實證的大善知識,提點我們因緣果報之理、戒定慧之法門,乃至直示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引領我們日日精進、遠離懈怠,一步一腳印,邁向菩提大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七)
如來隨順覺性六
在如來的隨順覺性的看法,和一般人的看法是有差別的。假若未達到如來的境界,而因此認為也可以做與如來隨順覺性相同的事,那就是糊塗了!
社會上很多修禪的人,說要任心自在,「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還找理由解釋:你看濟公和尚也是吃酒吃肉呀!現在學佛法要隨緣,要跟得上時代,學佛是學佛,吃酒就吃酒,吃肉就吃肉,心中要得自在!這種觀念就是錯誤的,要知道濟公吃酒進去,可以吐黃金出來!吃愈多,所吐的金子愈多;吃死的動物進去,可以吐活的出來,普通人根本做不到這個境界!因為要證到諸法實相、諸法平等的境界,才有這個能耐。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隨順覺性有不同的層次,由於層次不同,所能做的範圍,亦有所不同。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昔與魔競品第三十四》
時,比丘們問佛:「世尊!為何魔王波旬經常欺誑佛,都無法得逞,佛都能免於厄難?」佛說道:「比丘們,至心諦聽!我為你們解說。我不但今世得免於魔王波旬的欺誑,不被其惱亂;過去世,魔王波旬也曾欺誑迷惑我,一樣無法擾亂我。」
比丘們問道:「世尊!此事如何說,請為我們詳細解說。」
佛告比丘們:「過去,有一條波梨耶多河,河岸邊住著一位以編結花環為業的花鬘師,他擁有一座花園,就座落在河岸邊。那時,這條河裏有一隻烏龜,從水裡出來,到花園覓食,到處尋找食物,踏壞了花園內的花。花鬘師見此烏龜到處覓食,所行經之處,花都被踩壞了,於是設法捕捉,捉到後,就將烏龜放進裝花的竹篋內,準備烹殺食用。
當時,烏龜心想:『我要用什麼智巧方法,才能脫離此危難?』想到:『我可以用善巧方便設法脫身。』於是向花鬘師說道:『我剛從河裏爬出來,身上滿是泥濘,你暫且把花放一邊,先幫我把身體洗乾淨,我怕我身上的污泥會弄髒你的竹篋和花。』
花鬘師聽聞此語,心想:「這烏龜說得對,好心提醒我,我應該採納牠的建議。我得把牠的身體洗乾淨,才不會讓牠身上的泥弄髒我的花篋。」於是捉起烏龜走向河邊,準備把牠洗乾淨。當花鬘師將烏龜放置在一顆石頭上,取水正要洗時,這時烏龜使出最大力氣,縱身跳入河中。
花鬘師見狀,心想:『這隻烏龜真是稀奇!竟能這樣逗弄我。我今天也要想辦法誘騙牠,讓牠離開水裡。』便向烏龜說道:『賢龜你聽我說,你有眾多親眷,我可以編織花環繫在您的脖子上,讓您回家後可隨意自在與親眷作樂。』
烏龜心想:『這個花鬘師根本就是說謊欺騙我。他的母親臥病在床,他的姐姐採花,編成花環準備賣,用以維生,現在他卻平白無故說要編花環送我,一定是欺騙我,想要將我烹殺食用,所以設法引誘我出水面。』
烏龜遂向花鬘師說道:『你一定是欺騙我,想要將我烹殺食用。你早已在家備好酒和種種美食,要宴請親戚。你準備把我烹煮,然後向大家誇耀說,龜肉已經煮熟,透出油脂,可以拌飯吃了。我不會上你的當。』說完即離去。」
佛告比丘們:「當時那隻跳入水中的烏龜,就是我的前身;花鬘師就是魔王波旬,他那時就想欺騙我,無法得逞,這世又想欺誑我,怎麼可能得逞?」
公案中,花鬘師欲誘誑烏龜出水面,幸賴烏龜巧智,識破其計,而得免於被烹殺。《大智度論》云:「隨五欲故,為貪所覆,貪因緣故,慳、虛誑……續作生死業,常往來六道中。」五欲禍人,如魔王般,殘害法身慧命;智者能了達五欲之過患,不被五欲所誑。學道之人,若能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必能避禍得福,進趨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六)
如來隨順覺性五
成就如來隨順覺性,則「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在一般人看起來,戒定慧的相反就是淫怒癡,修戒定慧的目的,就是要除去淫怒癡。成就如來隨順覺性了以後,戒定慧和淫怒癡之性,是平等不二,通通都是清淨的,都可以得解脫,但這要到達如來的境界才可以。
這在一般人看起來,那佛法不是顛倒了嗎?怎麼淫怒癡就是清淨的行為?這與戒定慧怎可相提並論呢?因為殺盜淫的本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再其次,一般人認為貪瞋癡是惡法,在修行來講,可以用貪來上求佛道--貪求佛法,下化眾生--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像地藏王菩薩就是大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貪不正是佛事嗎?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邪聚品第三十五(五)》
往昔,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諸位比丘開示:「女子有五種貪愛,是哪五種呢?第一,想要出生在豪貴之家;第二,希望能夠嫁入富貴之門;第三,希望能夠使喚自己的丈夫,讓他對自己言聽計從;第四,希望有眾多兒子;第五,希望在家中事事皆能順從己意、獨立作主。比丘!這就是女子心中的五種貪愛之事。」
「同樣是欲求,諸位比丘!應當透過對五種善法的樂欲,生起勤行不息的精進,是哪五種呢?持守禁戒、博學多聞、成就正定、智慧通達,以及成就智慧解脫。因此,比丘們!應當生起對此五件事之善法欲,精勤修習,以成就道果。」
此時,世尊便以偈頌再次宣說:
「我生豪族種,亦適富貴家,能役使夫主,非福不剋獲。
使我饒兒息,香華自嚴飾,雖有此想念,非福不剋獲。
信戒而成就,三昧不移動,智慧亦成就,懈怠而不剋。
尋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淵,願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剋。」
「因此,諸位比丘!應當勤求種種善巧方便,修習善法,除去不善法,在道業上漸修前行,有所增益,無有退悔之心。諸位比丘!應當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陀宣說之理,皆歡喜奉行。
生命中的順逆境界,皆離不開因緣果報之理,眾生因為心念、欲求不同,所感召的業果千差萬別。佛法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修行之人應當立定志向,對善法生起樂於修習之心,「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藉由斷惡修善去除我執,福慧雙修,如是專注精進、無有懈廢,當這念心垢去明存,即能破惑顯真,解脫煩惱而成就道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五)
如來隨順覺性四
在一般人看來,成破是兩回事,如破了戒定慧,成就戒定慧;破了六波羅蜜,成就六波羅蜜,這是有成有破。證到如來究竟的境界,成破不二,煩惱就是涅槃,成也是涅槃、破也是涅槃。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既然是如此,一切法皆無自性,是畢竟空,所以成法、破法都是涅槃。這是站在如來的境界來觀察成破。
在如來的智慧來觀察,「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在一般來講,智慧才屬於般若,修戒定慧、為善去惡才是智慧。但是成就了如來的隨順覺性,智慧和愚癡都是般若,智慧和愚癡是不二,都是在這念心當中,沒有自性,能所不二。
《雜阿含第九八經》耕一種不一樣的田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個婆羅門村落外的樹林中。 村落附近有一個大農場,農場的主人是一位大家都稱他為耕田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族人。 這天早上,耕田婆羅墮婆闍正在農場工作,指揮工人們犁田與播種。這農場到底有多大呢?當他們工作完畢收工時,光整理犁田用的器具,就有五百具之多,由此可以想見了。
耕具收拾妥當後,耕田婆羅墮婆闍開始分派食物,給農場中的工人。這時,佛陀正好路過這個農場,要到村落裡乞食,佛陀看見他們正在分派食物,就停了下來。
耕田婆羅墮婆闍看到佛陀停了下來,知道佛陀準備向他乞食,但他心中不滿出家人不像他們一樣付出勞力工作,所以不打算布施食物給佛陀,就譏諷佛陀說: 「出家人!我們種田人,依耕種而有食物吃,從來不必向別人乞食,你也應當自己耕種。耕種就有食物吃,不必向別人乞食。」
「婆羅門!我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
「哦?是嗎?但是,我們沒看見你有耕作的農具,像犁啊、鋤頭啊,耕牛、牛軛、牛鞭之類的,你怎麼敢說自己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沒有農具也能耕田?我倒要向你討教討教。」
這時,佛陀就說了:
「正法的信心,是我播種的種子;所有的善法,是我耕種的良田;精進的毅力,是我馴良的耕牛;嚴謹的修持,是那甘美的雨水。智慧是耕犁,慚愧之心是犁柄,專注是韁繩,守護六根的正念,就是操作這些犁田工具的高手。戒護自己的言行舉止,控制自己的食量;真理是拔除雜草的利器,解除束縛的休息處;精進是最耐負荷的牛隻,帶我快穩地前進;帶我離開束縛到安全處,不再憂苦不再回頭。我就是以這樣耕種,不死是這樣耕種的收成;當完成這樣的耕種,所有的苦迫也就解除了。」
耕田婆羅墮婆闍一聽,竟有這種不一樣的耕作,而深受震撼,不由得讚歎起佛陀來,說佛陀才是最會耕田的人,也對佛陀生起了信心。於是,準備了豐富的食物,想要供養佛陀。 佛陀說法,一向是為了利益聽者,不是為了贏得食物供養,所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接受食物。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只能再次地讚歎佛陀說:「瞿曇是最殊勝的導師!尊者瞿曇所說的正法,引導失敗倒下的重新站起來;將隱蔽覆蓋的顯露出來;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迷路者。我現在就歸依世尊、正法與僧伽。但願尊者瞿曇,接納我從現在起終身為佛弟子。」
這個故事,說明對修行者「不勞而獲」的誤解,另一方面也展現了 佛陀「應機說教」技巧的高明:以修行比喻成耕種,將信心、一切善法、精進、智慧、慚愧、 專注、正念等修行要項,作巧妙的解說,而將不死的解脫,比擬為耕作的收成,讓善於耕種 的農人也容易理解與接受。
「死亡」是一般人所不喜歡的,因此,故事中佛陀以「不死」為修行耕種的成果,可能對一般人有較強的吸引力。實則,依緣起來說,不死即是不生;不生也不死,就是指涅槃
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四)
如來隨順覺性三
達到如來隨順覺性,則「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一切法都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即是成。例如修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修道場等,修圓滿就是成法。依據隨順覺性來修,就能得涅槃,涅槃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大般涅槃。無論是證那種涅槃,都是因緣所生,若沒有緣起,也沒有辦法證到涅槃,所以這就是成。破法就是破了清淨法,或是這個法的因緣散掉了,例如不但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而且還起無明、生煩惱、起貪心。有的人甚至於毀謗佛法,這是破。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迦旃延尊者論長者義
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摩訶迦旃延尊者與眾多比丘們聚集在婆羅那烏泥池畔的食堂中,一起縫製僧衣。
當時,有一位執著手杖的年老梵志來到食堂,拄著手杖站在一旁,沉默了一會,然後開口對比丘們說:「諸位長老,你們見到長輩來,為何都不問候,並恭敬地請他入座呢?」當時,迦旃延尊者也在座中,聽到梵志的提問,便對梵志說:「佛法中,若有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我們都會向他問候、恭敬禮拜,並請他入座。」
梵志說道:「我看這裡沒人比我更年長的,但是並沒有人來問候我、對我恭敬禮拜,並請我就座,你為什麼說『佛法中,見到德高望重的長者,會恭敬禮拜,並請他就座』呢?」迦旃延尊者回答:「若有八、九十歲的老人家,髮白齒落,但他在修行上的成就像少年般淺薄,就不能算是長者;相反地,如果一位年紀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膚白髮黑,年輕力壯,青春貌美,在修行上的成就如長者般深厚,就屬於長者之輩。」
梵志聽了,不解地追問道:「為什麼說八、九十歲的老人,髮白齒落,卻只成就年少之法;而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膚白髮黑,健壯貌美,卻可被視為長者之輩?」迦旃延尊者回覆:「有五種欲,就是指眼根與色塵相觸,產生貪愛、好樂、念念不忘的執著;耳根接觸聲塵,鼻根接觸香塵,舌根接觸味塵,身根接觸觸塵,對這些感受產生貪愛、好樂、念念不忘。若是無法斷除對五欲的貪戀、欲求、愛執、念想、染濁,雖然已經八、九十歲高齡,髮白齒落,在修行上,也只是成就年少之法。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膚白髮黑,健壯美好,對於五欲能做到不貪戀、無欲求、不愛執、無念想、離染濁,雖然才二十五歲,但在修行上已成就老人法,就屬於長者。」
聽完迦旃延尊者的說明,年老梵志說道:「依尊者所開示的法義,我反省檢視自己,雖然年老,但修行上的成就還很淺薄。您們雖然年輕,但有長者的修行。我還有許多事要處理,現在便請辭先回去了。」尊者回應:「梵志,您可以依您的方便自行離去。」
聽聞了迦旃延尊者的開示,年老梵志滿心歡喜地離去。
公案中,尊者開示值得受人恭敬之長者,並不是指外相上的年邁耆老,而是在於修行之成就。有道不在年高,若能修心聖道,離欲解脫,即便是年輕的修行者,也能受人恭敬。
貪著五欲是輪迴生死之根本,修道、悟道,無貧富、貴賤、老少之別,行者若能嚴持淨戒,覺生死苦,捨離五欲,精進行道,必能進趨菩提,成就正覺。修道之行者,應如是自警自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三)
如來隨順覺性二
到達如來隨順覺性,就能夠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智慧、與神通。在凡夫菩薩、賢位菩薩、或登地菩薩的境界,都有貪瞋癡、色身、無明煩惱、色聲香味觸法,順境、逆境等障礙;到達如來隨順覺性,一切障礙都變成究竟的覺性了。
到達如來的究竟隨順覺性,得念、失念皆是解脫。所謂得念就是正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打妄想,想到過去、未來。一般的凡夫沒有正念;菩薩要堅住正念,才能破無明煩惱;到達如來的境界,沒有得、沒有失,得失不二,契悟到這一切皆是解脫。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
正念破魔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林給孤獨園弘法時,一位名叫吉離舍瞿曇彌的比丘尼,與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園精舍。早晨時,她們都會搭衣至舍衛城中托缽,回到精舍後則洗淨雙足,到安陀林中的樹下禪修靜坐。
當時魔王波旬知道了,便興起惡念:「這位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每天早晨都會到舍衛城中乞食。回到精舍後,便到安陀林中的樹下靜坐,一直到隔天早上都能定境現前,我可前去破壞梵行,阻其修道。」於是魔王化作相貌莊嚴的男子,前往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靜坐之處,說道:「你是不是喪子呢?為何滿臉憂愁,獨自坐在樹下,為何不與我共享歡樂呢?」
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心想:「是誰來打擾我修行?是人?是鬼?」如此思惟後,便確定:「一定是魔王波旬想要擾亂我。」於是說了一首偈子: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此則男子邊,以度男子表。
不惱不愁憂,佛教作以作,一切離苦愛,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隱盡諸漏,已知如弊魔,於此自滅去。」
這時,魔王波旬心想:「唉!我的計謀失敗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道我想要破壞她的梵行了。」於是離去,不再出現。
人生當中,會有很多順、逆境界的考驗,也容易迷失在看似美好的境界中,因此不論面對順、逆境時,都要秉持正念,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能安穩地走在菩提大道上,直通成佛寶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二)
如來隨順覺性一
明白、契入心地法門後,契入了中道實相,時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定慧不二這一念心,達到最高的境界,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最後十地滿心,達到妙覺,入金剛喻定,破無始無明,漏盡無量劫的一切煩惱,煩惱全轉為菩提,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所謂「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成就法、報、化三身如來。這就是究竟的隨順覺性,超越前面的任何境界。
《大智度論.卷第八.序品一》
福慧雙修的重要
過去在迦葉佛的時代,有兄弟二人一起出家求道。哥哥每日精進持戒、誦經、打坐修習禪定;弟弟則勤於向施主們募化,並以所得的財物來廣修種種福德。
到了釋迦文佛出世的時候,這兩位兄弟中的哥哥投生為大長者的兒子,弟弟則成為一隻力大無窮、能戰勝敵人的大白象。長者的兒子這一世仍舊出家學道,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具有六種神通;但是因為福德淺薄,經常化緣不到食物。
有一天,長者的兒子進城,四處托缽化緣,卻沒有得到任何供養。他不知不覺走到了大白象的象舍中,看見國王供養白象種種食物、用具,十分豐厚,就對白象說:「我和你,都是有罪過的啊!」白象聽懂了比丘的話,感悟到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因,整整三天都沒有吃一口食物。
負責照顧白象的人看到這個情況感到非常害怕,就去尋找這位比丘,問他:「你是下了什麼咒語,讓大王的白象生了病,而且不能進食?」比丘回答:「這隻象是我過去生的弟弟,我們在迦葉佛的時代一起出家修行。我當時只注重持戒、誦經、坐禪,而沒有行布施;弟弟則是只向眾多施主化緣,然後作種種布施供養,卻沒有精進持戒、學習教理。弟弟因為只修福德,而沒有持戒、誦經、坐禪的緣故,所以今世成為白象之身;但也因曾行廣大布施,現在才能得到各種豐足的供養,飲食及用具齊備無缺。而我則是一心行道,卻未修布施之故,今日雖然得證道果,卻化緣不到任何食物。」
這位比丘與白象雖然生在佛世,但由於過去修行的因緣不同,所以一方雖有福報卻為畜生道,一方雖修行成道,卻仍然為飢渴所困。
古德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故事中的兄弟,因為各自在修行因地上的取捨,而產生了後世不同的果報。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佛是福慧兩足尊,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聽經聞法,增長智慧;另一方面,也要修習種種善法,廣積福德資糧。福慧雙修,精進不退,才能圓滿殊勝的果報,成就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ㄧ)
地上菩薩隨順覺性
明白這個道理後,繼續在這念心用功,動靜閒忙,不離當念,最後到達覺和照同時放下,沒有能照、所照。因為此時已沒有瞌睡、妄想了,所以再也不須起覺、照了,就將覺照的心放下,任其本心自照,任其本心自覺,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是圓覺淨性,能因此而入大圓覺海,這是登地菩薩的境界。
佛所說的一切大乘、小乘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使眾生覺悟本具的心性,如同標月之指。目的是在循著指頭找月亮,找到月亮後,這時就不須再執著指頭。現在悟道了,時刻覺察、覺照,了了分明,不離當念,到達沒有能覺、所覺,覺照一如,任其本心自覺、自照。既然覺悟心性了,再也不須執著八萬四千法門。
《出曜經‧卷六‧無放逸品第四下》
經云:「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訴比丘們:「尚未漏盡煩惱之前,切莫自恃,懈怠放逸。」此偈亦說「不為時自恣」。長養色身四大,猶如與毒蛇同住一處。比丘們應當勤精進,以求出離三界牢獄。為何自甘放逸,永失道果?歷經無數生死輪迴,苦多樂少,為何於中又起愛染塵勞?生死輪迴如同處於熾然猛火中,沒有可迴避之處,為何依舊心生放逸?因此,應時時精進,切勿懈怠放逸。
「能制漏得盡」。即便已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卻尚未漏盡煩惱,儘管不會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但貪欲沒有斷盡之前,不可自恃,放逸怠惰,因為還有最可怕的魔存在。
魔王波旬晝夜都在伺察人們的過失,若見世人放逸,便心懷踴躍,緊追在後,設法讓人退轉。一旦怠惰放逸,魔就有機可乘,所以說「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當母鹿生了小鹿,會以乳汁餵養,鹿子由於年幼,緊隨在側,母鹿愛戀鹿子,不忍離開。獅子獸王知道母鹿不會離開鹿子,便伺機撲擊攫取,往往母子俱亡,原因正是母鹿愛戀鹿子,讓獅子得以乘虛而入。
貪欲尚未盡除之人,也是如此。聽聞此偈,大眾應心生厭離,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在閑靜處,靜心思惟愛染過患,堅固道心。當欲愛心斷盡,不再有塵染,便得阿那含道;此時更加精進向前,不中途退悔,彼此互相策勵,窮究苦源,直到漏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時時保持覺性;如果失去覺性,貪著外境,放逸怠惰,魔王立刻伺機而入,奪取我們的法身慧命,猶如獅子搏攫鹿群。因此,修行不可輕慢放逸,得少為足,應當正視貪欲是輪迴的苦本,唯有二六時中精進勇銳,無有懈怠,方能盡諸有漏,破滅眾魔,成就聖道,獲得究竟的解脫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二十)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三
明白覺照的道理,功夫用得上了,就找到修行的路。如果坐在這裡聽法時打瞌睡了,自己馬上就知道,發慚愧心,告訴自己不要打瞌睡,或者身體動一動、頭動一動。能知道打瞌睡不對,這就是覺;能夠對治瞌睡這個心就是照。照了以後歸到什麼地方?要堅住正念。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又不打瞌睡,保持清楚、明白,又能作主,這就是隨順覺性。
如此保持住,使這個心行住坐臥時刻都清楚、明白,沒有妄想,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即說即了,即做即了。要說就是好話,要做就是善事,這就是能夠作主。不說、不想、不做時,心一念不生,清楚、明白,這樣就是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大莊嚴論經.卷15(八六)》
有一位國王,為了抵禦鄰國侵擾,而訓練一批精銳的良馬,鄰國自知不敵良馬而退散。國王便想:「當初飼養良馬,是為了退怯敵軍,現在目的達到了,這批良馬已無用武之地,應該物盡其用,挪給其他人做更有效的運用。」於是國王便下令,將這群良馬發配給需要的人。幾年來,這批良馬都只用於推磨穀物。後來,鄰國又來侵擾,當國王下令號召良馬來作戰時,這批良馬因多年來習於推磨,不管再如何鞭策,都只會原地旋轉打繞,怎樣也不肯再前進。
眾生也是如此,想得到解脫,就必須從根本的心念下手,能不貪著五欲,才有解脫的可能。心若耽溺於五欲之樂,遇生死無常大軍來襲時,就會被五欲牽絆,無法出離生死輪迴,進趣解脫樂果。
即說偈言:
「智慧宜調心, 勿令著五欲,
本不調心故, 臨終生愛戀。
心既不調順, 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 迷荒不能覺,
心既不調順, 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 迷荒不能覺,
如馬不習戰, 對敵而旋行。
佛陀是調御丈夫,以良馬喻心,勸化世人,智慧從調心中求。從心念下手,平時就要覺察、返照,截斷五欲輪迴之因。心若耽著於五欲之樂,就像精銳的良馬,會被五欲推磨所囚繫,恆於生死輪迴當中盤旋,永無出離之期。但心若能時時提起覺性,堅住正念以降伏五欲之樂,就如訓練有素的良馬,隨時隨處都能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魔軍,成就菩提解脫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十九)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二
賢位菩薩是有覺有照的層次,覺察、覺照當中的能所就是一種障礙。因為這個心有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還不是本覺,而是在本覺當中起能觀的智慧心,以方便對治我們的妄想、昏沉。
譬如現在打妄想了,能馬上知道,就是覺;趕快把打妄想的心化掉、照破,不打妄想就是照。又如師父在說法時,大眾聽法,不自覺的想到家裡,忽然覺察:我在這裡聽佛法,為什麼想家裡?立刻將想家的心,當下就收回來。能夠知道這個心跑掉了,這就是覺;覺了以後馬上能夠對治,這就是照。
勤修「正念、正定」,會在念頭生起時就知道念頭生起,有定力不隨著念頭轉,不被念頭牽引;有一剎那時間用佛陀所教的「中道正觀」來處理問題,不落二邊,放下對錯、好壞、善惡和能所,用「正見、正思維」來尋找互利雙贏的方法;修行可以令自己在罵他前自覺到是不是應該罵他,罵他對他有沒有幫助,或是想想應該採取其他方法,這就是「覺性」的增長,佛家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道理。《大乘起信論》所說的「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就是這個意思,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泄,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食物,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甚麼是接受?甚麼是給予?甚麼不是接受?甚麼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反之,如果不以謾罵響應謾罵;動怒回應動怒;拳頭回應拳頭;爭鬥回應爭鬥;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瞋恚永斷的人,還有甚麼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你應當瞭解: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瞋心的,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以瞋怒來回應瞋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不以瞋怒回應瞋怒的人,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也能夠讓自己沈靜而提起正念,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不瞋勝過瞋恚;善行勝過不善;布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聖賢者不會動瞋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禦師,不是那手持韁繩控制馬兒的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十八)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一
初開始修行是凡夫菩薩,達到六根清淨,法喜充滿,意識感覺這個境界很好。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是入了賢位菩薩,就是稱之為入理;入到圓覺之理,就稱之為聖。賢位菩薩仍然執著見覺。見,就是見地,認為這個道理是最高的。
因為心還住在見覺上,執著見覺。執著覺觀、覺察、覺悟、覺性的境界,還是有能、有所,所以還有法的執著,是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自在。這個境界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屬於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賢位,經過三賢就進登十地。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五(八二)》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曾聽聞過的一段故事:有一位長者婦因為經常被小姑所瞋惱,遂走入林間欲了斷生命,最後還是沒成功,只好躲在樹上將自己隱藏起來,樹旁池水正好將婦人身影映入水中。
此時有一婢女擔著陶瓶來取水,見水中婦人身影以為是自己,便言:「我的長相竟然如此端正莊嚴,為何要做這種汲水的粗活?」索性就把陶瓶打破,回到家中對主人說:「我的長相這麼莊嚴,為何還讓我去做擔水的粗活?」主人心想:「這婢女可能是著了魔,才這麼說。」於是再給她一個陶瓶請她再去汲水。婢女回到池邊,再度看見池水中莊嚴影像,怨嘆之下又再度打破陶瓶。
此時在樹上的婦人目睹這一切,便笑了起來。婢女見水影在笑,才覺察到水中莊嚴影像並非自己,抬頭一望,見到婦人在樹上正微笑看著她,婢女發現,原來倒影中相貌端正莊嚴的人並非自己,心中感到非常慚恥羞愧。
什麼因緣而有此譬喻?因為愚惑的眾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如此顛倒之妄見,就像用香油塗在頭髮上,因為愚惑不解,誤認倒影為真實,卻以為是自己頭頂上出了香氣。即說偈言:
「末香以塗身,并熏衣纓珞,倒惑心亦爾,謂從己身出,
如彼醜陋婢,見影謂己有。」
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妄認即是錯誤認知,認為四大五蘊是真實的自己,不知道真實的是本具的清淨心,因此貪愛自身,於妄執中向外馳逐,六根攀緣六塵境界,迷失本心。正本清源,就要從端正知見下手,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這念心上如實用功,方能捨妄歸真,解脫生死。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十七)
凡夫隨順覺性三
所謂法喜充滿,起初由於輕安境界現前,在行住坐臥當中,身心都感覺到很平靜、很愉快。這個心清淨了,地水火風、六根也隨之清淨,馬上就產生清淨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安定,很平靜、很快樂,但一般人可能就會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以為這是最好的,如果執著這個境界,這就是自己障蔽了自己。一執著,心就停留在這個地方,反而被法界淨所障,始終認為這個境界非常好,因此證不到最高的如來境界,所以還是不得自在,所以稱為「凡夫隨順覺性」。
所以感覺到這種清淨的快樂,不執著就好了,繼續用功,就能由凡夫隨順覺性,超越到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雜寶藏經.卷第三(三〇)提婆達多欲毀傷佛因緣》
一日,佛在王舍城,告誡提婆達多:「汝莫再起惡心傷害佛,以免自損福報,招感禍患,自受其苦。」
比丘們說道:「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常對佛起惡心,佛總是慈心憐憫,委婉勸說。」
佛說道:「我對提婆達多的護念並不只是今日,過去世也是如此。曾經有一世,在迦尸國的波羅㮈城中,有一大龍王名叫瞻蔔,總能在適當的時候降雨,令五穀豐收;在每月十四、十五日,更會化成人形,受持五戒,並廣作布施、恭敬地聽經聞法。」
佛繼續說道:「當時有個自南天竺國來的咒師,手裡握著箭、口中持咒,抓走了龍王。天神知道此事,便前去告訴迦尸國王:「有位南天竺來的咒師,將瞻蔔龍王抓離了迦尸國。」迦尸國王一聽,即刻派出軍隊去追,此時,婆羅門咒師又施咒術,讓軍隊無法動彈。國王只好以巨資贖回龍王。
之後,婆羅門咒師又再次施咒術,欲抓捕龍王。龍王的眷屬們便大興風雨,欲除掉此婆羅門咒師。頓時風雨、雷電交加。正當此時,龍王對龍眷屬們說道:『不要傷害婆羅門的性命!好好勸說,然後放他離開。』
當婆羅門第三次又再要捕捉龍王時,龍王的眷屬們憤而想要立刻殺之,龍王也再次加以救護,不允許龍眷屬們殺害他,並放他離去。」
佛接著說:「當時的龍王,是我的前身;那位施咒術的婆羅門,就是今日的提婆達多。我當時身為龍王時,能慈心不殺,一再救護他,更何況今我已成佛,怎會不慈悲救護,勸他向善。」
佛過去生於因地上修行,對於一切眾生皆能慈心不殺,並積極救生、護生,乃至對於屢懷惡心的提婆達多亦是一再救護。《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慈心的涵養,不但能化解自身的瞋毒之害、利益一切眾生,更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地本行。佛弟子若能朝此方向努力精進,修行定能有所成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隨順覺性(十六)
凡夫隨順覺性二
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我們不貪著、不去追求,當前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安住在這念心上。禪宗所說要直下承擔,「起心即錯,動念乖真」,在這個地方安住,就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就是站得住。
除了要站得住,還要站的長,繼續安住在這念心上,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十分鐘、一個鐘頭……,就是如此持續保養下去,就能得法界淨。這種清淨境界現前了,六根就得到清淨了,生理、心理就產生無量的快樂與無比的法喜。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二)》
過去,佛陀與眾多比丘住在菴羅林的精舍時,某日,許多上座比丘聚集在齋堂討論著:「諸位比丘!您們認為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是『眼』繫縳『色』呢?還是『色』繫縳『眼』呢?乃至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意』繫縳『法』呢?還是『法』繫縳『意』呢?大眾有何看法呢?」
此時,質多羅長者剛好有事來到精舍,見到諸上座比丘聚集在齋堂,便上前頂禮,而後退於一旁,向諸上座比丘請示:「請問諸位尊者在研討什麼佛法呢?」
上座比丘們回答:「質多羅長者!我們今日聚集在此,正在討論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是『眼』繫縳『色』呢?還是『色』繫縳『眼』呢?乃至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意』繫縳『法』呢?還是『法』繫縳『意』呢?」
長者又問:「請問諸位尊者對於這個問題有何結論呢?」
諸上座比丘反問:「長者,請問您有什麼看法呢?」
長者回答:「如果就我的看法,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其實並不是『眼』繫縳『色』,也不是『色』繫縳『眼』,乃至於不是『意』繫縳『法』,也不是『法』繫縳『意』。然而,如果我們心生貪欲,就會被貪欲繫縳。譬如有兩頭牛,一頭黑牛、一頭白牛,用一條皮繩將牠們綁在一起。有人問:『是黑牛綁住白牛?還是白牛綁住黑牛呢?』這是不是一樣的問題呢?」
諸上座比丘回答:「長者!既不是黑牛綁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住黑牛,而是那條皮繩綁住了這兩頭牛。」
長者接著便說:「同理可知,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不是『眼』繫『色』,也不是『色』繫『眼』,乃至不是『意』繫『法』,也不是『法』繫『意』,而是因為貪欲生起,令六根與六塵相互繫縳。」
隨後,質多羅長者又聆聽上座比丘更深入的法義開演,心中歡喜,作禮而去。
平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習於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其根結就在於貪欲。因貪欲而六根攀緣六塵,無有止息。還沒得到的,便汲汲營營向外馳求,得到了又擔憂會失去,始終被外境所迷惑、束縳,不得解脫。
修行要從六根門頭入手。平常六根向外攀緣、分別造作,唯有建立正確知見,經常思惟佛法並落實觀照,改變攀緣的習慣,將這念心不斷地向內收,才能在煩惱中解脫。透過佛法的種種加行,使心念作得了主,平時更要提起覺性,收攝六根,時時觀照,檢討反省,不攀緣執著、不起煩惱,本具的清淨心現前,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Mostra di p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