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2021年4月,以“重建联结”为主题的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在成都揭晓。这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发起的建筑/城市评奖。作为中国最有广泛影响力的传媒之一,《三联》一直努力为其读者记录时代的变化。当它把目光投向建筑/城市,让这个奖项不仅延续了其关注人文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天然地摆脱了专业主义的束缚,以完全自觉的态度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
中国城市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密切的关联。互联网时代对于视觉和数据的依赖,也让人们对建筑、空间与城市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相关的审美、功能、权利意识都相对薄弱。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了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设立背景、评审机制、奖项设置、获奖项目,以及我们觉得很有趣但未获奖的项目。借助具体的项目与细节,我们的讨论联结到了更大的议题:比如更具有人文价值的城市与公共生活。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也和建筑师们、评委们、公众参与者们一起融入了一个更大的行动者网络。
本期节目梗概:
[00:49] 三联人文城市奖介绍
[02:15] 社区营造奖:上海社区花园公共空间更新实验/菜市场美术馆
[10:10] 生态贡献奖:绿之丘/桥头废墟公园
[23:59] 城市创新奖: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34:57] 建筑设计奖:连州摄影博物馆
[42:50] 公共空间奖:西村大院
[53:46] 提名池遗珠:《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线上慈善音乐会/大庆南路畅行“拔墩子”行动/竹溪县龙坝镇菜市场/燕京里/金台村灾后重建
[63:15] 奖项总评:设置目的达到了吗?/未来展望
-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是美国设计学家、教育学家维克多·帕帕奈克 (Victor Papanek, 1927-1998) 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先于1970在瑞典以“Miljön och miljonerna : design som tjänst eller förtjänst?”(“环境与百万人口:设计是服务还是功绩?”编者译)为题首次出版,1971英文版本正式面世,共被翻译成23种语言,是世界上被阅读次数最多的设计书籍之一。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战后各种新社会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诞生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书籍,例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等。这些作品颠覆性地批判了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生态破坏、工业生产过剩等社会问题。《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则为这个新思喷涌的时代提供了设计学视角,并成为可持续设计、批判性设计和设计伦理领域的奠基著作。
作者严厉批评了只注重外观的设计行业:“这个行业的行动就像所有医生都放弃了全科和外科,而只专注于皮肤病学和化妆品的情况。”他探讨了设计教育的弊端:“设计学校的主要问题是,他们教了太多的设计,而对设计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教得不够。”他认为负责任的设计师应该 “为人的需求 (needs) 而不是欲求 (wants) 设计”。
在全球分配不均、资源加速耗竭、效率异化社会的时代,作者思考的核心,是关于正义和道德的永恒问题。设计师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生态、社会和公民责任,同时又不能脱离商业、市场和资本主义。即使在这本书出版50年后,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仍迫使每一位设计师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个体可以做什么?该用什么代替现状?理想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和大家一起重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与帕帕奈克展开一段对话。他不一定就上述问题给出完美答案,但我们决意继承他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以及构想未来社会时展露出的勇气:努力理解设计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以贴近真实的世界;同时永远不把现状看作是封闭的,而是寻找下一个出口,以重塑更好的世界。
本期节目梗概:
[01:30] 设计的定义
[12:20] 设计为什么被矮化
[24:50] 设计师的自我反思
[34:20] 如何做出负责任的设计
[42:30] 设计和创新到底是什么关系
[54:10] 设计教育的弊端
-
Episodi mancanti?
-
决定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正值疫情刚爆发。彼时舆论混杂焦灼,动物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人批评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有人因恐惧动物携带病毒而随意虐杀,有人被迫与自己的宠物长期分离。这些混乱促使我们坐下来聊了聊动物。
我们并没有花时间讨论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因为对我们来说,这已是无需质疑的观念。一个更加现代、文明的社会,一定是人与其它物种平等相处,是动物们也可以自由生活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时装品牌停止使用动物皮毛或使用纯素皮革;人造肉市场不断扩大,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动物园的经营与维护也逐渐得到公众关注,向大众求救的红山森林动物园得到积极反馈,迎来了一直期盼的“报复性”消费。这一切变化的发生,都源于人们对于动物权利的关注,并通过消费行为作出回应。
正如英国政治哲学家边沁所说,我们不能剥夺一个生灵享有与人类同等的权利,动物虽然不能思考,不能说话,但动物能感受到痛苦。关心动物,也会创造更有同理心的社会氛围。“人类世”严重挤压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因此如何看待与理解动物,决定了人们未来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探讨了时装、彩妆、素食、宠物家具、动物园等行业对于动物境遇的关切与回应。我们相信,对于当下变化的捕捉与描述,对于现存事件的评述与质疑,可以促成一个更好的观念的形成。
观念的变动会带来整个宇宙的改变,会带我们去往一个人与动物都更加自由的未来。
本期节目分为四个部分:
Part 1. “衣” [01:45]
Part 2. “食” [12:04]
Part 3. “行” [22:26]
Part 4. “住” [32:20]
-
轻资源型社会(Ressourcenleichte-Gesellschaft)是指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有意识地使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尊重环境空间并因此变得非物质化的社会。
轻资源型社会是一个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新概念。它除了对物质资源的更公平分配提出愿景之外,更畅想了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方参与者所能发挥的作用。这本由德国环境部发布的研究报告立足于德国国情,但对于中国长远目标的设立也具有启发意义。
在这期节目中,三位主播想和大家探讨这本报告提出的5个愿景,以及Scenario Planning的设计方法是如何推动社会系统设计的。
本期节目分为三个部分:
Part 1. 轻资源型社会简介 00:08-11:25
Part 2. 5个愿景(5 Visions)11:25-28:00
Part 3. Scenario Planning作为设计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28:05-34:21
-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1895-1983)是一位美国建筑师、工程师、几何学家、制图师、哲学家、未来学家和发明家。不过在他的众多标签中,思想家可能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理解了富勒的思想,就理解了他对地球危机和人类命运的深沉关切。这本初版于1969年的薄薄小书《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是富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个人思想的精彩集成。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并从多方面多角度阐释了可以促进人类协同进步的原则与观念。
在这一节目中,三位主播节选了这本书的第三章(地球号太空飞船)和第八章(生生不息)与大家分享。我们探讨了富勒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协同效应、能源转型、自动化生产、思想补助金、财富共享、反对专业化教育等理念,并感佩其理性的浪漫,目光的远阔和思想的前瞻。我们由衷地向所有人,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憧憬着另外一种可能性的人推荐这本书。
本期节目分为三个部分:
Part 1. 作者及作品简介
Part 2. 第四章: 地球号飞船
Part 3. 第八章: 生生不息
-
德国冬季入学申请季又要开始了!
“Transformation Design (M.A.),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Braunschweig” 即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的硕士专业—转型设计,是一个新兴设计学科,除了学校官网上对于专业只言片语的介绍,申请者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的中文资料。为了帮助感兴趣的人更好的应对申请和面试,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了WS17/18级刚入学的新鲜小学妹,和三位主播一起聊了聊当时申请的全过程,包括材料准备,面试经历,心得体会,注意事项等,干货满满哦~ -
“消费主义是现代历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全面的消费主义——大量社会群体强烈地永无餍(yàn)足地追逐新奇商品的现象——17世纪晚期从欧洲逐渐扩张到全球。源自欧洲的消费主义给全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要比西方军事与殖民占领大得多。”
—— 彼得·N.斯特恩斯《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
回顾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消费不再代表“小资情调”,而是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证明。在双十一、黑五、双十二、圣诞季、情人节、春节的一波波密集的促销轰炸之下,似乎买到就是赚到。我们尝试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却也只是停留在大呼“剁手”,实际上是等下一个打折季继续“买买买”。持续的购物会带来更多幸福感吗?个体的消费行为又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影响吗?
趁着2018春季上新的消费热潮,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德国人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希望通过探讨消费文化和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畅想另一种未来消费文化的可能性。
-
本期是寻端电台的第一期特别节目,好饭不怕晚,转型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概括来说,Transformation Design作为新的设计学科,自然少不了大多数新学科包含的热点话题,即未来研究和跨学科合作。除此之外,它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关于社会转型的探讨。更准确的说,就是西方应当如何应对当下全球性问题,而设计师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新角色。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有疑虑,转型设计的野(nao)心(dong)好像很大。设计本身都还是一门年轻的专业,设计师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才突显出来,这时候难道还要重新定位设计?设计师不去作乙方,竟然还要做社会转型跟政治搭上边?转型设计专业真的有能力让设计师在今后进入陌生领域并做出改变?
有这些疑惑都不要紧,在这期特别节目中,我们就帮大家探探转型设计的底。
-
当我们在设想未来情景的诸多可能性时,“人工智能”总是一个避免不了的因素。人们对于它的设想,从最开始就是喜忧参半地进行着的。也许正因为它科技加人性的复杂性可以触及到我们心中伦理和道德的边界,我们才可以在设想未来时,同时保持着理性与感性。
第三期节目我们就借着科幻影视作品,聊一聊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诸多想象。正是这些想象让我们在埋头寻找技术突破口的同时,一瞥我们可以期待(或避免)的未来。 -
曾经被认为是生理疾病的“怀旧”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一种独立概念,牛津英文字典这样解释道:“怀旧是对过去的饱含情感的一种渴望感”。通过回溯过去我们获得了一次珍贵的“重塑”的机会。我们转变了看待过去、解释过去的角度和方式,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怀投射到商业行为上后,或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进购买行为,塑造、提升品牌或企业的形象;或引起消费者对品牌的戒备心,保持审慎的态度,甚至引起负面营销效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校友嘉宾,与我们共同构筑了怀旧记忆库,并探讨了当下泛滥的怀旧经济。
-
德国《经济周刊》7月29日以“白痴经济”为题发文评价中国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并认为其前景堪忧。共享经济风口已持续一年却丝毫没有弱化的迹象,创业者不断获得大量融资,却没有多少人在意共享经济的初衷。在狂热的市场里,共享经济还可以带着“绿色可持续”的帽子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