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本轮汽车行业价格战推演,来自桔子卷。
上一轮汽车行业价格战复盘与本轮价格战的推演
1.上一轮汽车行业价格战复盘
上一轮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始于2017年,持续时间将近2年多,期间大致经历了三轮价格战。
第一阶段价格战:SUV车型带来的红利逐渐消失,汽车年销量从2500万辆顶点开始下滑。这阶段价格战由豪车品牌发起,自主品牌随后跟进,由高端品牌到低端,同期库存快速上升。
第二阶段价格战:期间重要的事件是国务院于5月批准进口整车下调关税至15%,奔驰、林肯等车企随即对相应进口车型下调价格。随后,长城主动发起价格战,哈佛全系列15%的折扣,其他自主与合资品牌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价格战: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国五标准升级到国六。因此,众多车企为了处理国五库存开启了新一轮降价。
从降价烈度上看,虽然价格战是由豪车发起,但跟进的自主车企折扣力度更大,中枢在12%左右。折扣力度上,自主>韩系>德系>法系>日系品牌。
从效果上看,虽然豪车品牌是价格战的发起者,但其市场份额反而是上升的,且盈利基本没有受损。反而折扣力度最大的自主品牌,其市场份额是下降的。部分尾盘品牌在上一轮价格战中被出清,如力帆等。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在上一轮价格战中,豪华车品牌的产品力显著优于自主品牌。
随后,整车环节的价格战逐渐传导到汽车零部件环节,时滞上大约2到3个季度。以上市公司为例,零部件板块代表性公司的盈利指标从2017Q4陆续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到2019Q3才陆续见底。板块整体净利润从6.6%下降到3.2%
2.本轮汽车行业价格战的推演
本轮价格战其实可以追溯至2023年1月份特斯拉的降价,随着3月份地方政府的参与,以东风为代表的油车大幅降价,引发市场关注。然而,实际跟进的企业降价幅度有限。此外,5月过节期间与6月季度末冲量时,众多车企继续放出折扣,但随后不久又将折扣收回。到如今比亚迪的降价,本轮价格战其实已经进行了很多回合了。
那么,本轮价格战与上轮价格战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呢?
从起因上看,本轮价格战与上轮并无不同,同样是供需错配下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当然,本轮产能过剩的现象更加严重,过剩约600万辆。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势力车企扩产激进的同时,传统车企的产能并不能有效转换为新能源车的生产。
从行业背景上看,本轮价格战又与上轮价格战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相比于上一轮,本轮行业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清晰——即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同时,自主品牌车企的产品创新能力大大提升,新的产品供给能够创造新的需求。
从参与角色上看,本轮价格战的发起者换成了特斯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传统车企变成了应战方。在行业大趋势背景下,新能源车渗透率上升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新能源车企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规模效应显著,而传统车企为了保证盈利,降价空间其实十分有限。预计经过本轮价格战,凭借成本与产品力的优势,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能上升至60%-80%。此外,行业集中度也将大幅上升,尾部品牌会进一步充分出清,CR6同样可以到达60%-80%的水平。
此外,本轮价格战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智能驾驶平权。在降价过程中,普通消费者也将体验到智能驾驶,从而完成渗透率从10%到30%的飞跃。这里酝酿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间的智能驾驶技术不是被拉平,而是差距越来越大。
各行业价格战的特征与规律
在任何行业里,价格战的本质都是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企业试图通过下调产品价格实现以价换量。如果价格战的烈度较大,行业将实现深度出清,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胜出企业的市场份额得到大幅提升。
在展开讨论前,有一点必须明确,价格战只是企业提升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当前的啤酒行业,经过多年激烈竞争后,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CR5高于90%。然而,在这个时间点,行业巨头们非但没有通过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反而不约而同地开启了涨价模式来推进产品高端化进程。要知道啤酒并非高端可选消费,并不天然具有提价能力。类似的情形同样广泛地存在于其他行业。
因此,价格战的发生并非必然,而有其特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弄清背后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推演动力电池行业的价格战。通过复盘数十个行业的价格战,笔者发现了价格战许多有意思的特征:
特征一:在行业产能过剩、成本下行、库存高企的情形下容易发生价格战。
如前所述,价格战的本质是供需错配,而供需错配的重要表象就是:在供给端产能过剩,在需求端库存高企。另一方面,如果行业还处于原材料成本的下行期,则为企业们开启价格战预留了充分的战略迂回空间。
历史上,无论偏终端消费行业的乳业、方便面、空调,还是偏制造业的芯片、刀具、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发生的价格战都具有这个背景特征。特别地,当企业发起价格战并非仅仅为了清理库存,而是以扩充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为主要目标时,价格战的烈度往往也较大。
特征二:产品差异化小且规模效应大的行业更容易发生价格战,烈度也通常更大。
所有公司的产品战略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品牌差异化与成本差异化。
追求品牌差异化的产品通常为终端可选消费品。其产品可以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多维度价值主张,如马斯洛需求五维论中的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这类产品通常为高端产品,其价格带、定位与低端产品差异巨大。为了保持品牌调性也较少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一般而言,相比于低端产品,高端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即便降价对低端市场的份额影响也较小。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芯片与动力电池行业是例外,留在后文详细论述。
反之,追求成本差异化的产品,通常功能属性较强,产品差异化低。尤其对于产品功能单一、规模效应强、重资产投入的行业而言,价格战通常是其提升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快递行业。快递服务的功能属性强,且产品差异性小。对产品的评估主要聚焦于三个维度:价格、配送速度和安全性。如果不考虑高端市场,三通一达等企业在配送时间和安全性上的差异化并不显著,价格几乎成为区分产品的唯一标准。因此,快递行业的价格战异常激烈,即便在行业格局已初步形成的下半场,龙头企业间仍然难以避免激烈的价格战。
特征三:当行业迈过快速成长期后,价格战通常由龙头企业发起,烈度相对较小。
笔者通过空调行业进行说明。空调行业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三次价格战。第一次价格战是由中小企业发起的,且当时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因此价格战的烈度和持续时间均超预期,行业平均降价幅度超40%,持续时间达3年之久。相应地,从结果上来看,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得到显著提升,格力与美的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至40%。同时尾部企业大量出清,空调品牌数量从400个大量下降至50个。
而行业后两次价格战则都是由行业龙头格力与美的发起。彼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已相对稳定,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幅上升。于是,价格战的烈度也大幅降低,针对性也更强,对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影响不大。价格战的代价对发起者来说是可控且可预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特征四:价格战通常由产业链价值创造源头的环节最先发起,并逐步传导到产业链的每一环节。
表面上看,很多行业的价格战都是从下游终端发起,随后逐步传导至中上游每个环节的。最典型的是汽车行业。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产业链的价值分配通常由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发起环节所决定,价格战也通常由这个环节最先发起。
比如,过去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发起者是整车环节,即整车企业可以决定产业链每个环节赚多少钱。又如医药行业,产业链的价值发起者就不在终端消费环节的医院,而在药企的研发环节。因此,医药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就由药企来决定,具体到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各自能赚多少钱。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美债危机有多远?来自睿知睿见。
当下微盘股的拥挤主要是因为各类量化交易在上面抱团所致,抱团瓦解就会产生一定的踩踏。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踩踏会拖累这个大盘产生流动性危机而暴跌吗?
比如,2024年初就有一波十分惨烈的暴跌。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明白本次抱团是如何形成的。我带大家把过程回顾一下。
一、贴水异常升高
由于国内量化策略有很高的同质化倾向,他们大都会在期指上做空进行对冲。如果期指贴水过大,往往就说明抱团有点过分了。截止到上周五,IH9月和12月合约的年化贴水率达到了6.4%和3.7%;IF9月和12月合约的年化贴水率是8.3%和6.6%。
要知道,IH和IF常年为0基差或者正基差。IC9月和12月合约的年化贴水率达到15%和12.3%;IM9月和12月合约的年化贴水率是18.2%和15.1%。
这都是十分夸张的。为什么会这样?
通常来说,在发生危机时,由于做空对冲的需求大增,贴水才会这么大。比如,4月初关税战,2024年初暴跌,2020年疫情等等。
这次是什么情况导致对冲需求这么大呢?
第一,监管的限制净卖出从3月以来一直都存在,只是时而紧时而严。这就使得机构只能加大在期指上做空进行对冲。
第二,关税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做空对冲的需求。
第三,机构增配红利股也增加了对冲需求。
这些机构希望获得分红的确定收益,需要平抑股价波动。比如,如果保险公司把红利股放入FVTPL类目,很可能就会开股指空单。
再比如,一些量化策略也会一边做多,红利股一边做空IM进行对冲套利。
第四,最近中性策略和指增产品的大量发行(比如A500指增),增加了对期货空头的需求。
由于融券做空被限制了,中性策略只能做多现货,做空期指。过去,大家都把升水当做是看好后市,贴水当做是看空后市。可自2019年以后,公募和私募指增产品爆发,他们开期指空单进行对冲,于是期指就常年贴水了。
第五,存量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产品陆续到期,这导致期货多头仓位平仓,增加了贴水幅度。
以上就是贴水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微盘股抱团是如何形成的?
A股是一个很奇葩的市场,咱们常常用PE或者PB给股票估值,但A股给大盘股和小盘股的PE扭曲得十分厉害。
很多人美其名曰小盘股的成长性更好。真实情况是,小盘股的业绩稀烂,中证2000PE都133倍了。沪深300才十几倍。
因此,A股给股票估值不是用基本面,而是用波动率。波动率越大的股票,往往会得到更高的估值,这折射出A股的投机性非常强。背后确实也是中国散户的无知和无畏。甘愿当韭菜被人割得体无完肤。
既然韭菜这么多,他们酷爱小微盘股,那么主力们自然会如他们所愿,收割场肯定就设定在小微盘上。在小盘股走强时,量化捕捉到了信息,他们就会强化这种趋势。
一开始,他们做多中证2000成分股+空IC或IM,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原因很简单,中证2000比中证500和中证1000强。后来,在中证2000上越来越拥挤,超额难做了,就把多头仓位向更小市值的股票倾斜。
另一边,随着IC和IM的贴水越来越高,对冲成本越来越高,他们就把空头仓位往IF和IH上转移。导致IF和IH也开始贴水走扩。
现在四个期指贴水都很大了,他们的策略就开始要失效了。
此外,由于监管限制了净卖出,所以他们的多头仓位还不能随时想平就能平。这使得他们只能卖掉原来仓位的同时,不断将持仓向更小市值的股票移仓。最终,我们就看到了小微盘的拥挤和所有期指的高贴水。
现在的行情,已经让大部分量化策略都很难做了。这种极致抱团下,会不会带崩整个大盘都大跌呢?
三、会带崩A股吗?
先说结论:不会。但是注意用词,大跌和震荡可不是一个概念。4月初关税战引起的流动性冲击才叫大跌。如果上证指数都跌不破3200点,这叫哪门子的大跌呢?没有大跌,通常就没有真正的好机会。要区分两者的差别。
第一,杠杆大幅下降。
在2024年市场发生急跌后,监管就一直在压降A股整体的杠杆。请注意,这里的杠杆并非是指融资融券。那点杠杆根本不算什么。
2024年初暴跌时,DMA的杠杆可以达到4倍。这种杠杆率一旦遭遇爆仓,会给市场带来很大压力。而融资盘那点杠杆率,很难出现这么极端的爆仓。
第二,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已经大量减少。
2024年初的暴跌,一个诱因是当时有大量存量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产品,它们距离敲入点不近不远,一旦遇到回调,市场就会担心敲入。所以,当时是几乎所有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都敲入后,市场立马反转大涨。
后来,监管提高了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的购买门槛,据说现在是1000万起步了。所以存量的规模小得多。现存的产品距离敲入点的距离也很远。
第三,监管的把控力更强。
在关税战引起暴跌时,监管直接做了窗口指导,大部分机构都没有抛售。这些机构现在也明白,流动性冲击中,最好别乱动。否则会死得很惨。
第四,汇金一定会不计成本救市。
要知道,央行都是出来表了态的,提供无限流动性。现在可是中美博弈关键期,谁敢捣乱就抽谁。所以指望A股暴跌,不太现实。
第五,长期资金占比和指数化程度更高。
这就不用我多做解释了吧。两者都会降低市场波动率。
第六,成交额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现在成交额缩量到1.1万亿附近,但比起2024年初的6000多亿,不是一个量级的。
股价=成交额/(自由流通股本*换手率)
好好揣摩一下这个公式。
现在全A的成交额是当时的1.8倍,换手率是当时的1.5倍。成交额和换手率的相对变化不是成比例的。A股的生态其实在悄悄改变。
最后也要强调一下,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很复杂。股市随时都可能暴涨暴跌。
这次内容只是讨论了小微盘拥挤对全A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在3300点附近可能就能被拖住。甚至,当大家都在看空的时候,本周它还不一定会跌。
至于它是跌还是涨,有这么重要吗?这就好比,国家未来会越来越强大,但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更好吗?股市未来也一定会不断创新高,但这可不意味着大家都在赚钱。
-
Fehlende Folgen?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见微知著:从微观到宏观,来自投投释道。
对于宏观研究,除了从GDP、CPI、PMI等传统宏观数据出发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层面的微观视角进行推导。企业财报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往往能提前反映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现在,给大家介绍下机构从最新的微观财报的角度,观察宏观经济的相关分析。这份分析无论对投资决策,还是对职业方向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从收入看消费潜能
薪酬数据是观察消费潜力的重要窗口。202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均薪酬达17.6万元,同比增长4.4%,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者报酬占营业收入比重升至9.9%,创2012年以来新高,反映出一次分配格局持续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间的“薪酬比价”变化:制造业与金融业人均薪酬之比从2023年的0.443回升至0.454,达到十年峰值。这一变化既有助于经济“脱虚向实”,也为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均衡的收入基础。
从就业规模看,制造业上市公司吸纳劳动力总量达1601万人,同比增长3.3%,但结构分化显著。汽车制造与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合计新增就业50万人,几乎贡献全部增量;而电气机械行业则减少5.1万人。这种分化恰与产业升级方向吻合——高技术产业正成为就业增长的主引擎。
从资本开支看产业转型
装备制造业的扩张态势尤为亮眼。从2024年A股上市公司中的3657家制造业样本企业来看,制造业整体资本开支同比下降11.1%,但计算机通信电子、专用设备等五大行业的新上市企业逆势扩张,资本开支增速高达23.7%。这些行业同时是近两年IPO的集中领域,占新上市企业数量的65%,显示资本市场资源正向高技术领域倾斜。
投资回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制造业整体投资回报率回落至5.4%,但皮革毛皮、计算机通信电子等7个行业逆势提升,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回报率上升0.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攀升至52%,但装备制造业仍保持6.5%的资产增速,显著高于原材料制造业的3.2%,表明资金正主动适配产业转型需求。
从现金流看上市公司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2024年制造业企业“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与“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之比飙升至2.43,创2012年以来最高值,意味着企业已从资金的净流入方转变为净流出方。这一变化与监管部门披露的全市场分红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的数据相互印证,标志着A股市场逐渐强化股东回报功能。
债务结构优化也为企业减负。制造业带息债务增速放缓至6.8%,利息负担降至3.36%,对应宏观层面企业贷款加权利率下行至3.34%
在盈利承压的背景下,企业通过降低财务成本维持现金流。同时,数据显示,境外业务成为重要的利润率支撑——境外营收占比处于行业前1/3的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达7.8%,显著高于境内业务主导企业的4.8%。
从分化看压力与机遇
不可忽视的是,企业经营压力仍在累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57.1天,为2012年以来次高;货币资金同比收缩1.9%,制造业细分领域降幅达2.8%。但若将视角拉长,当前资本开支/折旧摊销之比处于十年低位,预示未来供给压力有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从资本开支/折旧摊销数据来看,电力、煤炭开采等少数行业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高,在中短期投资上可适当规避。
微观财报如同一面棱镜,将宏观经济的复杂光谱分解为清晰色带。在短期经济整体承压的表象下,消费升级的潜能、产业转型的资源配置、资本市场功能重塑这三大线索,正在勾勒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轮廓。这些变化未必即时反映在季度GDP增速中,却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见微知著,这些微观层面的特征或许正是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一把新钥匙,也为投资、择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现阶段A股和港股,那个更适合散户投资?来自KAIZEN投资之道。
A股与港股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投资机遇。在经济周期的起伏与政策浪潮的推动下,它们的估值、行业结构、资金流向等关键要素不断演变,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差异与趋势,精准把握投资方向,是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实现资产稳健增长的关键所在。以下从估值现状、市场特性及未来潜力三方面展开分析:
现阶段
A股
和
港股
的估值情况
1.A股估值情况 :截至2025年5月,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2.6倍。从历史数据来看,A股整体估值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但不同板块和行业之间的估值差异较大。一些新兴行业和成长型企业由于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高预期,估值相对较高,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部分个股的市盈率超过50倍。而传统的金融、地产等行业,估值则相对较低,市盈率普遍在10倍以下。
2024年A股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资产减值损失创新高,企业加速出清旧周期,但研发投入五年增长64%,技术突围成为新趋势。
2.港股估值情况 :截至2025年5月,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0.0倍,市净率约为1.0倍,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处于过去十年7.3%的极低分位。与A股相比,港股整体估值明显更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安全边际。从全球范围来看,港股也是主要市场中的估值洼地,远低于美股、日股及欧洲市场。
市场特性与散户适配性
1.A股:
优势 :A股市场制度相对完善,交易规则较为严格,有涨跌幅限制,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风险相对可控。同时,A股市场规模大,股票数量众多,涵盖了众多行业和领域,为散户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此外,A股市场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更加有力。
劣势 :A股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短期内股价可能偏离其内在价值。并且,A股市场的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影响投资收益。
2.港股:
优势 :港股市场估值低,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长期来看,低估值资产更具投资价值。并且,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交易制度相对灵活,如T+0交易、无涨跌幅限制等,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和策略选择。此外,港股与A股市场相关性较低,投资港股可以有效分散投资组合风险。
劣势:港股市场的波动性也较大,受全球经济形势、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对于散户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汇率波动影响大,部分中小盘股流动性差,需警惕外资撤离冲击。并且,港股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投资文化与A股有所不同,散户投资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适应,否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未来
A股
和
港股
的投资价值
1.A股:
有利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A股市场中的一些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有望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和估值的提升。同时,国内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也将为A股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不确定因素 :A股市场的估值受宏观经济数据波动、政策预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下滑,A股市场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2.港股:
有利因素 :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港股市场的盈利预期将得到改善。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将为港股市场提供更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吸引海外资金回流。此外,港股市场的估值优势和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也将继续为市场提供支撑。
不确定因素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经济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对港股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并且,港股市场的资金面受全球资金流动的影响较大,如果国际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导致港股市场的资金流出和股价下跌。
总结
总体而言,现阶段港股的估值优势明显,投资性价比更高,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追求长期投资收益且具备一定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散户投资者来说,港股更具吸引力。然而,A股市场也并非没有机会,在政策支持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一些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同样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对于大多数散户投资者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和投资经验,合理配置A股和港股资产,以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此时此刻奉上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电力股强势涨停,投资机会几何?来自科技价值攀登者。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电力股一直备受关注。近期,电力股市场表现强劲,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投资者的热烈讨论。这一波电力股的上涨行情,究竟是短期的波动,还是长期投资价值的体现?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机会?
电力股强势背后:用电量数据是关键
电力股的这波强势表现,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国家能源局发布的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7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1 - 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1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29840亿千瓦时。用电量的稳步增长,直接反映了市场对电力的旺盛需求,也为电力企业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分产业用电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迅速,4月份同比增长13.8%,1 - 4月累计同比增长10.0%,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密不可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的电气化程度提高,都使得第一产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攀升。第二产业用电量在4月份为52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1 - 4月累计达到20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工业的稳定复苏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第二产业用电量的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更为明显,4月份同比增长9.0%,1 - 4月累计同比增长6.0%,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商业、办公、娱乐等领域的用电需求大幅增加,推动了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也呈现出增长态势,4月份同比增长7.0%,1 - 4月累计同比增长2.5%,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电设备的普及,以及夏季制冷、冬季取暖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提高。
用电量的增长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用电量的上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的生产活动日益活跃,对电力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用电需求,数据中心、智能工厂等的耗电量巨大,成为推动用电量增长的新动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家电设备的普及,以及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如夏季制冷、冬季取暖等,都导致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攀升。
行业发展趋势:
绿色低碳
与政策扶持
在全球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也在积极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国家对能源行业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国家能源局强调增强能源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变革,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其中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对核电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争取每年审批十台以上,以保证不低于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碳排放低、发电效率高等优势,其发展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在核电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不仅能够受益于政策的扶持,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方面不断投入,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其核电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为其在国内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新能源发电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装机量数据亮眼。随着消纳红线由95%放宽至90%,意味着更多的新能源装机可以得到批复。这一政策调整,为新能源发电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增加,电网改造也成为了关注焦点,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新能源电量接入,需要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输电能力。这不仅为电网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也为相关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变电工作为变压器及新能源电站设备提供商,受益于电网升级,其产品在电网改造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业绩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在绿证市场方面,也有新的政策动态。2025年3月,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全面提出行业绿电消费比例要求,加快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一政策的出台,有望激发绿证市场活力,提振绿证价格。随着绿证市场的不断完善,新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出售绿证获得额外的收益,这将进一步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龙源电力作为新能源发电运营商,积极参与绿证市场交易,其绿证交易量不断增加,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理性投资是关键
对于投资者来说,电力行业的投资机会虽然诱人,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其中的风险。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如果经济增长放缓,用电量需求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对电力企业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如煤炭价格的变化,对于火电企业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如果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火电企业的成本将增加,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虽然新能源发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新能源发电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和成本问题,如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以及储能技术的不完善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投资者可以关注具有稳定业绩和高分红政策的企业。中国核电、长江电力、中国广核、桂冠电力等能源龙头企业,不仅在各自的行业内占据领导地位,而且在资本市场上也以其良好的分红政策,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以中国核电为例,7月16日为中国核电现金红利发放日,每股将分派0.195元现金红利,派发现金红利共计36.82亿元,分红再创新高。这些企业通过稳定的分红,为投资者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回报,同时也显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稳定性。
投资者还可以关注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潜力的企业。在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那些能够积极投入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些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发电效率和供电稳定性,还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提前布局,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
电力股的强势表现反映了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但投资者在决策时应保持理性,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以及潜在风险,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在投资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美债危机有多远?来自当理性来敲门。
5月22日美股市场大跌,可能与市场担心美国债务规模继续攀升有关。
那么,美债到底有没有危机?
从数字上看,美债规模现在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了,我个人觉得处于不太稳定的上限区间了。美国国债存量有36.2万亿美元,2024年GDP大约有29万亿美元,国债/GDP的比值大约在125%左右,是联邦政府年财政收入4.9万亿美元的7.4倍。这个债务规模高不高?只看这个数字没多大意义,我们看看偿债负担是什么情况:
美国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是4.33%,10年国债利率是4.58%,20年国债利率是4.96%。试想,假如未来1年利率一直保持在4.33%,美国的利息支出将变成多少?2023财年6590亿美元,2024财年1.1万亿美元,据此猜测,2025财年利息支出很可能变成1.3万亿美元左右,占财政收入的26%左右。依我之见,这个数字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是在上限区间,如果再往上加,那就危险了。
通常,假如一国政府债务无约束往上加,加到一定程度,入不敷出,还利息还不上了,怎么办?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实施通货膨胀。怎么实施?把利率降低,以降低还债负担,甚至来个更狠的,央行直接买国债。这将带来政府信誉丧失,也将带来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全民手里货币贬值,分担消化政府债务。这实际上是一种征税。
但是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是独立于政府的,总统管不了联储主席。那么会发生什么?联储不降息,迫使政府不得不大幅削减支出,或加征新的税,结果是什么?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又会让财政收入下降,削弱减少支出的效果。大概率,如果美国通胀不是那么厉害,联储为了避免衰退,恐怕也不得不降息。
那么美债到底有没有危机?
我理解不会有实质性大危机,但是短暂的市场恐惧是会有的。
美债有没有危机,取决于市场上各路投资者对联邦政府能不能还钱的预期。目前看,市场很忌惮目前这个债务水平,希望不要再增加负债。但是,川普政府正在酝酿的预算案似乎坚持要大幅减税,同时增加一些政府债务。这个做法让市场恐惧,长债利率陡升就体现了这种厌恶,5月22日市场大跌似乎也表达了这种情绪。
因此,美债有没有危机最终取决于川普政府会怎样做。
川普政府手上目前有这样几个选项:1.大幅减税。这似乎是很坚定的决心。2.加大国防开支。这又进一步增加财政缺口。3.加关税来弥补减税的缺口。但是太高的关税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最大的外部压力是中国和欧盟,坚决反制,打击美国出口。最大的内部压力是联储的态度——这可能是对高关税政策最大的打击。如果高关税造成通胀,联储将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利率,拒绝降息。从目前态势看,继续坚持高关税已不现实。4.砍社保、砍基建等支出。这对居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阻力很大。5.抬高债务上限,继续加大借债。目前看这个做法也遭到了国会的反击,前两天几个共和党议员倒戈,跟民主党议员一起否决了川普政府大幅提高国债的预算案。
你觉得川普政府会怎么做?继续实施高关税?大砍福利支出?硬杠国会加大借债?这三个可能性都不是零。又或者,也许三个事情都做点但又不太出格?
我个人觉得,最后一个策略可能性更大。由于各方的掣肘,川普政府无法大幅提高国债规模,无法实施高额关税,大规模砍福利支出也很难,很有可能都来点。最容易做的他已经做了,砍对外援助、砍教授们的研究资金,可是这些支出比较起来规模太小,满足不了他大幅减税的目标。而实际上,这两个做法对美国的伤害很大,尤其是砍教授们的研究资金,严重伤害了美国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我觉得不大可能有实质性美债危机,因为美国这个分权架构造成他没有办法随心所欲。但是,短期内的担忧以及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最终的做法是我考虑的最大可能性的最后一个策略的话,美国经济也不会遭受太严重的重创。但是我们倒是有可能在波动中寻找一些投资的好机会。实际上正确的做法很清楚:不要大规模减税,适度减少基建支出,不要搞关税大战,平稳降债,大力支持科研和国防。可是,除了减基建和增国防,其他都不被考虑。
未来两个月是不确定性非常大的、非常重要的观察期,让我们静观其变。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60亿美金,何以落至三生制药头上?来自醉酒看股。
该来的总会来,何况是一个BD老手。
2025年5月20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三生制药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60亿美元”的价格,将海外权益卖给辉瑞。
必须强调的是,这一金额突破不仅发生在特朗普对中国生物制药领域实施高压制裁的严峻背景下,更以中国双抗药物成功进军全球市场的里程碑式进展,实现了对行业认知的颠覆性突破。
一笔交易,三重颠覆
我们细拆这BD背后的定价逻辑的颠覆可以发现,此前的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首付款多在1-5亿美元区间。而三生制药此次首付直接翻倍至12.5亿美元,相当于辉瑞提前锁定了这款药物的“Best-in-class”潜力。
另外,在这笔BD中,还让技术估值得到形象化。因为辉瑞在协议中额外支付1亿美元认购三生制药股权,这在过往交易中极为罕见。国际巨头用真金白银投票,实质上是对CLF2双抗平台技术壁垒的一种认可。
此外,这次三生的商业权益似乎也得到“保留”。按文件,三生制药既保留中国市场的主动权,又能通过销售分成享受全球收益。这种“两头吃肉”的授权结构的确是体现了谈判中的“硬”。
当然,这种"硬实力"并非小Biotech能够轻易复刻。回溯其发展轨迹:2013年6月完成纳斯达克私有化退市,2015年转战港交所主板上市,在投资者20多年的“教育”下,三生制药已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一,在产能布局与CDMO领域展现超群实力。旗下德生生物配置的19.9万升全球领先的生物药产能集群,成功承接基石药业PD-1单抗药物的商业化生产,充分验证了其国际水准的大规模生产体系。这为辉瑞实现SSGJ-707全球供应链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二,构建了深度渗透的渠道网络。依托覆盖2000家三级医院及1.4万家基层医疗终端的营销矩阵,其核心产品特比澳、赛普汀已建立起亿元级单品商业化标杆。值得注意的是,三生在非小细胞肺癌等重大适应症领域的渠道积淀,将有效助推辉瑞PD-1/VEGF双抗产品的市场渗透进程。
凭什么是SSGJ-707?
这款双抗药物能打动辉瑞,大概率是在于临床数据和技术设计的双重突破:
一是疗效碾压单抗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II期试验中,SSGJ-707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达45%,比Keytruda同类数据提升60%;二是结构设计降维打击:采用“四臂对称”结构,分子稳定性较竞品提升3倍。
另外,联用想象空间巨大。与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联用的临床前数据显示,肿瘤完全缓解率提升至70%,临床数据无疑“勇猛”。
藏在交易背后的“阳谋”
对三生制药而言,这笔交易不仅是财务胜利,更是战略卡位。
从2024年的财报来看,三生制药公司全年实现收入91.08亿元,同比增长6.53%;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34.93%;经调整的经营性归母净利润约23.18 亿元,同比增长18.8%。但海外收入占比以不足为3%。
且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三生制药净利润表现为较大波动,且面临商誉减值、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研发、政策变动等诸多难题。此外,为了赢得市场信心,三生制药近些年先后斥资近10亿元用来回购公司股份。
而此次潜在总金额60亿美元的BD足以为公司长期遭受质疑的“投入产出比”问题提供了有力成功佐证。
CLF2技术平台成功完成验证后,其孵化的CD3×BCMA双特异性抗体项目估值实现跨越式增长,市场预期从5亿美元飙升至12亿美元。北美CDMO生产基地运营效率持续攀升,当前产能利用率稳定在90%高位,2024年已成功斩获辉瑞等国际药企战略订单,合同金额突破3亿美元大关。60亿美元量级的战略储备金池已形成规模效应,为基因编辑疗法、核酸药物创新等战略新兴板块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提供充足弹药。
当然,辉瑞的算盘同样精明——通过绑定三生制药,既能补齐双抗管线短板,又能借助中国药企的研发效率,对抗默沙东Keytruda等老对手的围剿。
三生制药与辉瑞的这次握手,或许意味着中国药企只会做“技术搬运工”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而娄竞似乎又打赢了一个“翻身战”。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谈谈对资产并购重组新规的理解,来自何纯在南国。
要谈对资产并购重组新规的理解,就需要简单研究一下前几年股市运行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中证全指来分析。选用中证全指而不是上证指数,是因为中证全指代表了所有上市公司,更能代表股市的整体运行情况。
根据2016年初至2024年底中证全指的流通市值、上市公司数量和对应的点位数据,可以发现,在注册制实行的过程中,A股流通市值涨了62%,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80%,而股市点位却下降了21%。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股市长的很胖,却没有长高的现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飞速增长,必然带来资金的分流,就使得股市没法往上涨。到2024年后,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继续快速增长显然没法持续。
这是2024年前几年的情况。不用多说,在这几年股市数量的迅速增长中,自然有一些公司可能通过财务注水的方式获取了上市公司的地位。具体可以参考中证2000指数在2023年12月31日时的市净率和市盈率水平。如果只看市盈率,中证2000为代表的这些新上市的小公司估值确实很高。但是仔细分析市净率,其实这个估值又并不高,甚至2024年底的市净率估值水平比2023年底还要低。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还是不少上市公司带病上市,上市后财务逐渐洗澡,露出了真实面孔。2023年中证2000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3.3%,2024年中证2000的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下滑到1.62%。这个收益率甚至比很多银行1年的定存利息还要低。
到2024年,管理层希望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希望严打财务造假,严格退市制度,另一方面严把上市关,不让有问题的公司上市,控制上市公司数量,同时通过鼓励分红和回购来提升上市公司股价,让股市能够良性发展。严格退市制度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因为很多公司是带病上市的,如果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必然使得大量公司批量退市。批量退市的话,由于法规对退市股民的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必然导致股民承担大量损失。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24年1月1日到9月23日,中证全指跌幅15.5%。这期间还有资金入场维护股市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救市资金的话,股市跌幅会更大。同时,由于严格控制新公司上市,大量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没法退出,使得不少企业和投资者均面临困境。具体情况可以参见当时的媒体报道。
推倒重来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要解决股市低迷的问题,同时能让部分优质企业通过IPO上市,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并购重组放开口子,使得已有的上市公司能够吸收新鲜血液改善资产质量,同时也能让一些优质公司能够通过并购重组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达到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股民,拟上市公司和一级市场投资者多赢的局面。公司股价能稳定,IPO不用排长队,就能两全其美了。这就是9.24后并购重组新规的出台背景,以及这次5.16继续进一步简化并购重组程序,加快重组进程的原因吧。
大家可以看下这次新闻报道的用词:“提高监管包容度”,“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明显是管理层希望并购重组能够起到激发市场的作用。去年9.24的政策之后已经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对小盘股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这次5.16新规,无疑又将起到带动小盘股的作用。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新禁酒令突袭 茅五泸们如何破局?来自扫地僧司马懿。
咱们来聊聊政策冲击下,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龙头企业的真实处境。
一、政策冲击禁酒令的变与不变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公务接待不上酒不供烟不安排高档菜肴。这一政策看似与2012年三公消费限制相似,但背后有两大变化:
一方面,覆盖范围更广:不仅禁止白酒,连香烟也一并纳入限制,凸显政策决心;
另一方面,财政导向更紧: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背景下,公务消费预算进一步压缩,高端白酒的政策敏感性被放大。
不过,与2012年不同的是,当前高端白酒的政务消费占比已大幅下降。茅台集团内部数据显示,其政务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30%以上降至如今的1%,五粮液、泸州老窖的政务渠道占比也不足5%。这意味着政策冲击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而非实质性销量下滑。
二、市场反应股价波动与消费结构转型
政策出台后,白酒板块短期内出现调整。茅台股价在5月16日回购时价格区间为1585-1639元,较2021年高点下跌超40%;五粮液和泸州老窖股价也分别回调约25%和20%。但长期来看,消费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行业逻辑:
首先,大众消费崛起:茅台1935和五粮液普五等核心产品的开瓶率同比提升34%,商务宴请和个人消费成为主流;
其次,年轻化尝试:茅台推出冰淇淋酱香拿铁等跨界产品,五粮液与电竞IP合作,试图吸引年轻客群,尽管效果尚待观察;
再者,国际化提速:茅台2024年出口量突破2100吨,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增长超40%,在东南亚富豪圈形成新消费场景。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营收分别增长10.67%、6.05%、1.78%,净利润增速保持在5%-12%区间,显示行业基本面依然稳健。
三、企业破局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
面对政策压力,头部酒企正通过三大策略寻找新增长点:
产品结构优化
茅台:收紧500ml飞天茅台投放量,推出30余款个性化新品,试图通过稀缺性重塑品牌价值;
五粮液:聚焦第八代五粮液经典五粮液双核心,强化千元价格带竞争力,2024年吨价已达34.2万元(+7.2%);
泸州老窖:推动国窖1573数字化转型,通过开瓶激励和费用管控提升终端动销,2025年5月批价从860元回升至990元。
渠道深度变革
茅台:i茅台平台用户突破3000万,但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0.51%,显示直销渠道仍需优化;
五粮液:优化经销商分层管理,对低质量销售减少激励,同时加大电商和宴席市场布局,2025年一季度婚宴用酒订单同比+22%;
泸州老窖:实施一地一策,通过数字化工具精准匹配区域市场需求,2024年经销商数量净减少9家至1701家。
文化价值重构
贵州省长李炳军提出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茅台、五粮液等企业纷纷布局酒旅融合。例如,茅台打造茅台镇酱酒体验店,五粮液建设酒文化街区,试图将白酒与旅游文化消费结合,提升品牌溢价。
四、投资建议
短期,关注情绪错配:从长期看,头部酒企的品牌壁垒和消费黏性依然稳固。
中期,把握结构性机会:高端酒如茅台、五粮液的千元价格带仍有扩容空间;次高端酒如泸州老窖汾酒在300-800元价位竞争激烈,需关注渠道效率;国际化方面,茅台在东南亚市场的突破值得期待,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海外布局尚处早期。
长期,锚定消费趋势:随着老龄化加深和健康意识提升,低度化年轻化国际化将成为白酒行业的三大主线。
在笔者看来,禁酒令的冲击本质是白酒行业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驱动的催化剂。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股价波动,不如关注企业能否在消费升级与理性回归中找到平衡点。毕竟,真正的价值,永远藏在那些穿越周期的品牌基因里。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15年港股风云:从历次港股行情看互联网龙头崛起,来自港股小姐。
近期,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但港股的反弹幅度却十分亮眼。恒生科技指数自低点以来最大涨幅超23%,而同期万得全A仅上涨了11%。自2025年初以来,港股的表现一直领先,1月13日至3月7日恒生科技累计涨幅超40%,同期万得全A涨幅仅为11%。回顾近20年,港股有三轮明显跑赢A股的行情,本文尝试找出历次港股占优的主要原因,并梳理互联网龙头崛起的脉络,希望能为当下市场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轮:海外流动性充裕
,
移动互联浪潮催化
2011-2014年港股持续跑赢A股,累计长达33个月,恒生指数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达6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海外充裕流动性及人民币升值是核心因素,此外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催化也是推升港股走牛的关键所在。
从宏观流动性看,金融危机后欧美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大量资金流入港股市场。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外资累计流入港股市场10亿美元,港元汇率也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此外,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自然升值,2010年6月后重新步入上行趋势,2014年1月达到接近6的高位,这也为港股的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海外流动性、人民币升值与国内基本面复苏之外,移动互联网浪潮更是推动了港股的上涨行情。2010-2012年移动互联浪潮开启,2009年我国3G正式开始商用,苹果公司于2010年发布了划时代的产品iPhone 4,自此揭开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序幕。映射到股市上,行情沿苹果产业链传导,以各类硬件设备为主题的投资机会开始出现。2011-2012年港股和A股硬件端上涨,其中港股涨幅更大,主因港股聚集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巨头,能够映射产业变革并引领上涨。
第二轮:南下资金大举流入
,
互联网消费龙头崛起
2016-2018年,港股再次大幅跑赢A股。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恒生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38个百分点。国内供给侧结构型改革推动基本面向好、海外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这轮行情的核心原因,另外南下资金的大幅流入也是阶段性推升港股的关键因素。
2016年初,港股估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恒生指数PB仅0.87倍,配置价值凸显。内部来看,供给侧改革和棚改货币化政策推动了基本面的回暖。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化解了过剩产能,提升了企业盈利。棚改政策则带动了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回暖,推动了经济增长。外部来看,2016年美联储加息步伐暂停,海外流动性环境相对宽松
南下资金的大举流入也是港股上涨的重要支撑。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2016年12月深港通启动后,南下资金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2016年和2017年,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分别达到2112亿元和2943亿元,较2015年的1016亿元大幅增长。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在港股的成交占比从2013年的13%增长到2018年的28%。
2017年,南下资金和外资加持下,互联网消费龙头开始崛起。国内企业受益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的不断迭代创新,在内容和应用端优势逐渐凸显,带动了港股互联网平台企业盈利快速增长。2017年港股软件服务行业归母净利增速维持在60-80%左右的高速增长水平,2017年1月-2018年3月腾讯控股大涨146%,带动港股软件服务行业指数涨108%。此外,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升级趋势逐渐演绎,同期港股医疗和可选消费行业涨幅分别为69%和50%。
第三轮:基本面快速修复
,
港股
互联网龙头起飞
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恒生科技指数涨187%,较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达137个百分点。这一轮港股核心资产大幅跑赢的背后,一是海外流动性环境宽松,二是国内政策推动疫后经济快速修复,三是中概股赴港上市后吸引内外资流入港股。
外部来看,2019年美国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内外需收缩影响,制造业萎缩,企业投资增长缓慢。美联储于2019年8月开启降息,随后3个月内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2.5%降至1.75%。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联储两次降息共计150BP,并重启量化宽松政策。恒生科技等高成长板块对利率更敏感,海外流动性的宽松环境为其上涨提供了动力。
内部来看,2020年疫情后我国经济更快复苏,港股企业盈利快速改善。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国内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盈利逐步改善。GDP累计同比从2020年一季度的-6.8%升至2020年四季度的2.3%,而美国、欧盟等海外国家GDP全年依旧负增长。港股归母净利累计同比增速也从2020年一季度的-23%回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60%,其中恒生科技盈利回升更快、幅度更大,归母净利累计同比增速从2020年一季度的-8%回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240%。
流动性宽松和基本面修复,叠加中概股回港上市潮,吸引内外资流入港股。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行上市制度改革后,中概股回流趋势加速。2019年和2020年,阿里、网易、京东等多个中概股纷纷赴港股二次上市。优质资产的注入提高了港股的流动性与吸引力,内资和外资在2020年和2021年加速流入港股。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超9000亿元,外资也持续流入港股,成为港股上涨的重要催化。
科技国产替代和互联网核心资产接力推动恒生科技走牛。2019年中美摩擦催生了科技国产替代行情。美国通过发布出口管制清单等方式打压我国龙头企业,催生了港股国产替代行情。中国科技企业加快了国产化进程,尤其是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环节上的布局。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港股半导体、信创等板块股价快速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期间涨幅为45%。
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催化剂。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超70%。港股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在线上经济领域的核心地位,成为这一浪潮的核心受益者。优异基本面支撑下,港股优质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南下和海外资金最青睐的板块。截至2021年2月,腾讯控股和美团是南下资金持仓最重的个股,持股市值分别达4506、1984亿元。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深度剖析市盈率:投资决策的多面镜,来自从七。
在投资领域,市盈率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段永平、巴菲特、芒格、林园等投资界的大咖都曾对其发表过独到见解。段永平认为,市盈率本质上是对企业过往赚钱能力的一种总结,是将过去的盈利与当前市值进行对比的结果。然而,未来企业的盈利情况与过去并非总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毕竟,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核心是看好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需要深入探究公司10年、20年后的盈利预期,并与当前市值进行权衡,这样才有望在投资中斩获丰厚回报。
现实中,低市盈率买入股票未必就能稳赚不赔。以通用汽车为例,长期维持在5倍左右的低市盈率,却因背负高额负债,最终走向破产;曾经市盈率低至2倍的纺织行业,钢铁行业巅峰时期3到4倍的市盈率,以及许多市盈率处于3到4倍的地产公司,不少企业难逃破产命运,即便幸存下来的公司,股价也经历了90%甚至95%、99%的暴跌。这充分说明,不同公司的市盈率背后所蕴含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同样,高市盈率买入股票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牧原股份上市时,近百倍的高市盈率并未阻挡其成为投资神话,早期买入的投资者收获了近100倍的惊人收益;2005年,泸州老窖市盈率高达80倍,当时买入并持有7年,也能获得20多倍的丰厚回报。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牛市中,“漂亮50”股票平均市盈率高达80到100倍,买入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却深陷长达10年的套牢困境;2007年,以90倍市盈率买入招商银行、万科、茅台、五粮液等股票的投资者,也经历了8到10年的漫长套牢期。
由此可见,面对不同公司的市盈率,投资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究竟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低市盈率、高市盈率,甚至不考虑市盈率来进行股票投资呢?
在低市盈率投资策略中,强周期行业低谷期是值得关注的时机。例如钢铁、煤炭等行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企业利润锐减,市盈率随之降低。若投资者能够精准判断行业即将复苏,此时以低市盈率布局,待行业回暖、企业盈利回升,股价往往会迎来大幅上扬。此外,被市场“错杀”的优质公司也蕴藏机会。一些公司可能因短期负面消息冲击,或是受市场整体悲观情绪拖累,股价下跌,市盈率走低。但公司基本面依然稳固,具备核心技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稳定的现金流等优势,此时逢低买入,有望在市场情绪修复时获取超额收益。
高市盈率投资也有其适用场景。高成长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是典型代表,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行业龙头凭借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具备强劲的增长潜力。尽管当前市盈率较高,但只要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未来利润的大幅提升,股价也会水涨船高,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品牌优势突出的消费股同样如此,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品牌,凭借深厚的品牌底蕴、庞大的忠实消费群体以及强大的产品定价权,业绩增长稳定。在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时,即便市盈率处于高位,长期持有也能获得可观收益。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投资者可以不将市盈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初创期的创新型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这类公司可能还处于研发投入阶段,尚未实现盈利,市盈率无从谈起。但如果公司拥有颠覆性的技术或独特的商业模式,未来成长空间巨大,投资者可以基于其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团队实力等因素做出投资决策。另外,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由于重组后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将发生巨大转变,此时的市盈率已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重组后的业务整合效果、新的盈利增长点以及协同效应的发挥,而不必拘泥于当前的市盈率水平。
市盈率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投资世界的复杂与多变。投资者不能单纯依赖市盈率这一指标,而是要结合公司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竞争优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才能在投资市场中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90天内中美互相出口的实际关税,以及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分析,来自火星宏观。
中美在日内瓦谈判后,90天内美国对华商品征收的实际关税达54%,中国对美商品实际征收的关税为44%。中国新增关税主要冲击企业供应链,影响利润;美国关税推高消费品价格,但企业转移采购缓解压力。双方出口或将缩减,中国企业面临更大利润损失,美国消费者承担部分成本。
一
、
日内瓦谈判达成互相取消或降低关税后
,
90天内中美对对方产品实际将收取多少关税?
根据5月11日中美日内瓦贸易谈判的初步结果,美国同意将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从特朗普第二任期后宣布额外增加145%降低到30%,另有24%的关税在90天谈判期内暂缓;中国同意将进口美国商品的关税从宣布反制后额外征收的125%下降到10%,另有24%的关税在90天谈判期内暂缓。需要注意,这里的30%和10%的关税,指的是2025年特朗普掀起关税战以后,新增加的关税,而非海关实际收取的关税。因为这个数据不包括关税战之前已经存在的关税。从5月12日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在54%以上。
由于特朗普第二任期之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平均税率大约为21%,加上日内瓦会谈确定的新增加的30%,所以在接下来的 90 天内,运往美国的中国商品将被征收至少 51% 的关税。
我计算的至少 51% 的关税,与美国官方的数据比较接近。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5月14日表示,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现在将面临至少54%的综合关税税率。贝森特在彭博电视台上证实,根据白宫对中国目前对美国出口征收的税率的计算,加上特朗普在执政最初几周已经对其征收的现有20%税率,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都将面临34%的新税率,新老税率合计为54%。54% 的总数接近特朗普在 2024 年总统竞选期间威胁要对中国征收的 60% 或更高的关税。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5247亿美元,进口1636亿美元,贸易顺差3611亿美元。由于美国的对等关税是按贸易顺差除以对美出口额计算的,中国为68%,加上美国保底的10%的关税,所以最后美国新增的关税和存量关税合计78%,其中24%暂停90天,90天内实际关税为54%,其中存量关税24%,新增关税30%。这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关税数据的来源。
中国的关税制度比较复杂,除了按类别和不同国家确定的关税外,还要征收9%-13%的增值税。某些商品,例如奢侈品、酒类和烟草,在关税和增值税之外还需缴纳消费税。消费税的税率因产品类别而异,最高可达 30%。
不同研究机构对2024年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平均税率计算各不相同,大体在12%-18%之间。骑牛研究所分类加权计算的平均关税为22%,增值税平均为12%,消费税平均四舍五入后为0%,合计为34%。2025年中国对美新增加关税为10%+暂停90天的关税24%。以此计算,90天内运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将被征收至少 44% 的关税。
以上税率不包括2025年以来新增加的中美对对方部分指定产品额外征收的关税。比如美国对中国的钢、铝、汽车、汽车零配件额外征收的25%关税,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额外征收的10%-15%的关税
二
、
中国新增关税
,
对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有何影响?
要研究关税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商品进出口结构。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1636亿美元商品中,消费品大约186亿美元,占11%,工业设备、原材料和中间品约1450亿美元,占89%。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械电子类、农副食品类和能源类产品,进口额分别为2697.3亿元人民币、1901.2亿元和1643.34亿元。其中:机械电子类产品进口额为2697.3亿元,集成电路838.77亿元,发动机及零部件532.06亿元,半导体制造设备319.46亿元,农副食品类进口额为1901.2亿元,能源类产品进口额为1643.34亿元,运输设备类产品进口额为1085.53亿元。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的进口主要是为了向企业提供国内供应短缺或者无法供应的生产资料类产品,显示出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品和农副食品的依赖,同时也表明了在能源和化工产品方面的进口需求。
中国对美国产品新增10%的关税,对中国消费者几无影响。
90天内,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至少44%的关税,其中新增10%的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微乎其微。186亿美元的消费品仅占2024年中国零售额的0.27%,新增10%的关税仅增加18.6亿美元成本,对中国CPI至多产生0.014%的影响。由于中国消费市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相信这个成本影响不太可能传递到零售市场。
新增10%的美国产品关税对中国企业有显著影响。
2024年中国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大约19.3万亿美元,利润约1.05万亿美元。1450亿美元的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约占工业企业收入的0.75%。新增10%的关税,企业增加成本145亿美元,减少企业利润1.38%。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8%。那么5-7月这90天内,因对进口设备、原材料增加10%的关税,企业利润将由一季度的增长0.8%转为下降0.6%。
三
、
美国新增关税
,
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有何影响?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5247亿美元商品中,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工业类产品大约1500亿美元,占28.6%;消费品约3750亿美元,占71.4%。
其中,向美国出口较多的是机械电子类、纺织鞋服类产品、家具、灯具、玩具、运动、游戏等杂项制品,出口额分别为15476亿元人民币、4686亿元、4595亿元。
第一大类的机械电子类产品中,出口智能手机9309万部出口金额2502亿元,笔记本电脑4526万台金额1799亿元,平板电脑2929万台金额508亿元,蓄电池2.50亿个金额1165亿元,通讯/音像设备及零部件2092亿元,出口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976亿元。
第二是纺织鞋服类产品,出口金额4686亿元。其中:鞋服3161亿元,假发2.55万吨金额192亿元。
第三是家具、灯具、玩具、运动、游戏等杂项制品,出口金额4595亿元。其中:出口坐具/家具1545亿元,游戏/运动用品1162亿元。
第四是金属及其制品,出口金额是2150亿元。
第五是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出口金额是1891亿元。
第六是运输设备类产品,出口金额是1801亿元。其中:全地形车/高尔夫球机动车45.24万辆金额是87亿元,出口客车/轿车/越野车10.51万辆金额是174亿元,出口摩托车/脚踏车672万辆金额是124亿元,出口无人机63.22万架金额是13.74亿元。
这些数据显示出,美国消费市场对中国商品有较大的依赖性,美国企业对中国的设备、原材料等依赖,比我们媒体渲染的要小。
美国对中国产品新增30%的关税,对美国消费者有一定的影响。
90天内,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至少54%的关税,其中新增30%的关税,对消费者存在显著影响。
3750亿美元的消费品占2024年美国零售额5.28万亿美元的7.1%,新增30%的关税将增加1125亿美元成本,如果美国零售商不采取转移采购渠道的替代措施,对美国CPI中的商品价格 产生2.1%的影响,对CPI将产生0.84%的影响。考虑到实际上美国进口企业一定会采取转移供应链的替代措施,比如下半年开始所有供应美国市场的iphone都会从我们这转移到印度;沃尔玛已经在美国本土采购了第一批零售价9.9美元的T恤,并将一部分中国采购转移至东盟、印度、中东、南北等地,预估下半年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采购转移,那么美国对中国新增30%关税,对美国CPI的影响,就降低到0.6%左右了。
美国对中国产品新增30%的关税对美国企业有一定的影响。
2024年美国工业增加值约为2.8万亿美元,估算其营业收入大约5.7万亿美元,利润约1.03万亿美元。1500美元的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约占美国工业企业收入的2.63%。如果美国企业不调整供应链,不压低中国企业报价,新增30%的关税,企业增加成本450亿美元,减少企业利润4.3%。美国企业利润增幅将从四季度的5.9%下滑至1.6%。
从现有的资料看,美国进口商一方面在压低中国企业报价,一方面在逐步转移供应链。如果压低10%的供应价,同时转移30%的供应链,对中国商品新增30%的关税,将导致美国工业企业利润减少2%。
四
、
美国对中国商品新增30%的关税
,
对中国企业有多大的影响?
增加关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除了中国增加美国产品10%的关税将导致中国企业利润减少1.38%之外,美国对中国商品增加30%的关税,对中国企业影响更大。其影响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美出口减少的影响。
前面我们介绍过,苹果、沃尔玛等美国企业都在积极转移供应链。由于中美贸易对抗是大势所趋,其中虽然有谈判、有让步,但总体趋势肯定是无法回到2024之前的关税水平。因此,美国进口商对供应链的转移,也不太可能停止。这将导致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的永久损害。如果美企转移三分之一的采购量,中国企业将损失1730亿美元的出口。
另一方面是对美出口利润减少的影响。
面对美国新增的30%的关税,美国进口商必然会要求中国出口商承担一部分关税成本。如果提出来承担10%的关税成本,在商务谈判中,别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只要求你承担三分之一,而我们又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难题,这样的要求基本上不会拒绝。而10%的关税成本,我国企业将减少520亿美元以上的利润,利润将因此减少5.03%。
总体而言,由于我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主要为消费品,可替代性较高,供应链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而我们对美国一些设备和中间品进口又有较大的依赖性,难以转移替代。中美关税战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美国企业的影响。我们对美国产品新增10%的关税,以及美国对中国产品新增30%的关税,合计将影响中国工业企业减少30%左右的对美出口,减少10%左右的工业利润。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谈谈拼多多,来自wangdizhe。
2020年美股熔断那会儿,腾讯大概460港股,都憋在家里,所以打游戏,看视频的反而多了,业绩向好,股价并不便宜。亚马逊股价120美元左右,反而逆势上涨。连续上涨的,甚至不怎么跌的,都没买入的必要。在那个时候,已经注意到了拼多多,但研究不多,股价大概40美元附近。拼多多不仅年轻人在用,而且很多上岁数的人在用,因为“不用砍价”,也不用太和卖家沟通,都是爆款,性价比高,直接下单即可,能有效降低生活成本。这几年业绩增长很快,先看看2024年,营收3938.4亿元,同比增长59%,归母净利润1124.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7%。
拼多多东西卖的很便宜,但它2024年毛利率60.93%,净利率28.55%。全年总毛利润3938.36*60.93%=2400亿元,同比增长54%。拼多多毛利率60.93.%。显著高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核心差异在于拼多多以轻资产广告为主,而阿里、京东需承担物流和仓储成本。所以拼多多是轻资产经营模式。
拼多多的生意,广告业务是真挣钱的地方,因为广告业务毛利率超过80%,远高于商品销售。得有人看,有人点,流量才大啊,所以拼多多就用高性价比属性,来吸引流量。2024年广告收入占比达50.3%,这一比例远超传统电商平台。所以卖东西,就是一个引子,核心是收商家的广告费。它是一种特殊的“内容变现模式”,内容不是短视频或者文章,而是人们一次次购买商品的行为,创造了一种“行为流量盈利模式”。所以表面看是卖东西的,其实是主要靠广告挣钱,当然了,二者是联动在一起的,也需要极致的供应链控制。早在2009年初的时候,阿里的聚宝盆项目,我就注意过,其实很多年之后,拼多多学了这个项目的精髓,并利用了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
拼多多负债率37.96%,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处于电商行业低位。负债率2019年时候是67.59%,那时候刚起步,花的多挣的少,慢慢的盈利起来之后,负债就降低了。总负债258.14亿美元。其中流动负债为258.14亿美元,主要由应付账款和其他流动负债构成,无短期借款非流动负债仅4.52亿美元:包括融资租赁负债等长期负债。整体看有息负债率也就是1%(大概15亿元人民币),财务费用为0,几乎无利息支出压力。
现金及短期投资达547.98亿美元,是流动负债的2.12倍,流动比率为2.21,远超1的安全线同时截至2024年底,现金储备总额达3316亿元人民币,覆盖总负债126%,无流动性风险。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19亿元人民币,自由现金流1213亿元,现金流对净利润的覆盖率达108%,盈利质量很高。
所以,看一下净现金,也就是,净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息负债。也就是1261.94+2737.92-15=3985亿人民币。现在的总市值大概1700亿美元,汇率如果按照7.2计算,那就是12240亿人民币。减去净现金就是8255亿人民币。静态看,归母净利1124.35亿元,潜在市盈率大概7.34倍。当然了,汇率部分会有些影响,但不大。另外这么算仅仅是一个“毛估估”的数据,因为近2年以来,归母净利都在以90%的增速在增长,这还没有考虑业绩成长性。
机构普遍认为拼拼多,在今年业绩增速会慢慢降下来,归母净利大概1263亿元,同比增速12.33%,所以动态看,潜在市盈率就是6.54倍。到了2027年,归母净利大概1770亿元,那样的话市盈率就是4.66倍。其实随着盈利提升,账面现金也会更多,这部分还没细算。
高毛利率,高净利率,高现金度,低负债率,估值还低,这几项是牛股要素,看着挺不错的。再看看它这个钱是具体怎么挣的。
一种是按照盈利模式来分。这种分法简单,就是广告和交易服务。
第一大部分,在线业务服务,也就是广告业务全年收入1979.34亿元,占总营收50.3%,同比增长29%
分类业务毛利率没公布,只告送公司整体毛利率60.93%。但可以大致推导一下,按照历史数据广告业务毛利率80%左右,但2024年受补贴影响可能略降至约76%,这样广告业务毛利润就是大概1979.34*76%=1504亿元。这一高毛利得益于精准推荐算法和商家生态优化,广告投放效率行业领先。
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支付广告费,拼多多则通过AI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效率。2024年,品牌广告预算占比提升至40%,苹果、戴森等高客单价品牌入驻推动收入结构优化,所以现在的拼多多和早前不同了,慢慢不那么低端了。
比如“百亿补贴”项目,这上面的商品通过高流量曝光吸引商家投放广告,形成 “低价引流-高曝光-广告变现”的经营闭环。
第二大部分,交易服务。全年收入1959.02亿元,占总营收49.7%,同比增长108%,首次与广告收入持平。
这部分业务从营收组成维度,分3块也就是国内主站佣金+多多买菜+Temu。
首先,国内主站佣金,包括百亿补贴商品的佣金抽成,全年约463亿元。其次,多多买菜的社区团购业务营收约300亿元,占总营收的7.6%,已实现盈亏平衡。再看,Temu,贡献交易服务收入的主要增量,全年营收约1196亿元,占总营收30.4%。Temu通过全托管模式快速扩张,GMV达4000亿元,但因物流补贴和价差模式,货币化率低于国内主站。
交易服务的毛利率也没公布,但按照历史经验,国内电商业务拼多多交易服务毛利率大概60%左右,显著高于京东,接近阿里巴巴,拼多多跨境电商Temu的毛利率约25%,低于SHEIN,特别半托管之后比全托管还会下降一些。所以综合来看,这部分整体毛利率大概为40%左右,那么整体毛利润就是1959.02*40%=784亿元。校对一下,784+1504=2288亿元,和3938.36*60.93%=2400亿元,相对接近。这部分肯定有误差,但应该也差不多。
其实从挣钱模式上,交易服务也可以总结为3种挣钱模式,分别是“抽成+佣金+倒货价差”。第一就是“交易抽成”,和股票投资的佣金费类似,基本是从商家交易额中抽取0.6%-5%的佣金,其中Temu贡献超半数,所以海外业务增速很猛。第二,支付手续费,这个就是通过自有支付体系“多多钱包”收取交易手续费,覆盖约80%的订单。第三,是进销差价。在多多买菜和Temu的类自营模式下,平台采购商品后加价销售,这个业务就是利用自营平台直接买东西,挣钱,类似于“倒爷”那种模式,吃价差。
看完大致的业务划分,再看看拼多多的经营特点,主要是4点,一个个看。
一、高性价比:拼多多继续以“百亿减免” 为核心,通过C2M模式压缩供应链成本,商品价格较同行低20%-40%。2024年国内GMV达4万亿元,下沉市场渗透率82%,用户规模9.2亿,接近电商用户天花板。同时,平台通过“超级加倍补”等促销活动,在双十一期间订单量突破6100万单,强化性价比优势,提升心智占领黏性。
二、品牌提升与品质升级:推出“新质商家扶持计划”,投入100亿元资源包,助力产业带商家转型,品牌GMV占比提升至35%。例如,广东惠东女鞋产业带通过数据赋能,单厂日出货量突破1.5万双,区域订单增长35%。此外,“百亿补贴”引入苹果、戴森等高端品牌,高客单价商品GMV占比达31%,逐步打破 “低价即低质”的认知。
三、技术驱动的效率优化:全年研发投入127亿元,重点用于动态定价算法、物流中转仓模式及商家服务系统升级。例如,“异常订单预警”系统降低商家风险,“推广服务费退返” 每年为商家降本数十亿元。
四、全球化扩张:Temu在2024年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跨境电商平台,GMV达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0%,新增下载量5.5亿次,美国市场占比超45%,欧洲、拉美市场快速扩张
在这四个策略中,核心还是“高性价比”。这是拼多多最突出的属性。依托C2M模式直接对接产业带,将设计到生产周期压缩至7天,孵化出1200个工厂品牌,消解传统品牌溢价,重塑“国民级供应链”。也就是它追求极致的供应链管理效率与流量的配合,并且是在轻资产模式下完成的。
另外对于每个主竞品,拼多多其实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应对。
在国内对手主要是淘宝和京东。
淘宝的特点,就是东西多,啥都有。拼多多的策略就是,第一精简sku,做的更专注,而且性价比更高,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和物流优化直接降低商品价格。第二,拼供应链深度赋能,比如通过“电商西进”计划,带动西部地区订单量双位数增长,为偏远地区近亿消费者实现“全面包邮”,覆盖淘宝未充分渗透的市场。第三,在活动上与淘宝的“百亿补贴”形成对抗。第四通过“仅退款”等实用策略强化用户信任。
京东的特点,就是快,东西正品。拼多多的策略,第一还是性价比高,京东都是自建的系统,所以它资产结构天生就重,费用率难以有效降低,所以京东上的东西不会很便宜,而拼多多“身轻如燕”,资产结构很轻,所以它一边卖货挣佣金,一边卖货攒流量挣广告费,所以它卖东西可以便宜的多,因为广告毛利率超高,有其他地方找补回来。第二物流本地化,在全国建设中转仓,西部配送时效提升至3-5天,与京东的“次日达”差距缩小,拼多多送货的速度在提升。第三,也在慢慢提升品质感,比如通过“新质商家”计划提升商品质量,以及吸引优质品牌入驻。
在海外,对手主要是SHEIN和亚马逊。
拼多多弄了一个Temu。中国企业现在到外面很能打的,因为国内更卷,当年能从淘宝眼皮底下做出来,已被视为“不可思议”。对标亚马逊,其实也啥可怕的了。海外Temu部分2024年增速很快,但亏损200多亿,如果去掉这部分业务,2024年归母净利就1300亿之上了。
Temu业务的特点基本是复制国内业务。然后就是加了一个“本土化运行”。基本也是4步。
第一,极致性价比。这个永远是第一刀,因为没性价比流量也会少,这样广告业务就会走弱。Temu通过全托管模式直接对接中国产业带工厂,剔除中间商环节,实现商品价格仅为亚马逊的30%-50%,例如,美国市场同类商品价格比亚马逊低20%-30%,即便叠加关税后价差仍保持10%-15%,此外Temu通过半托管模式(如欧洲本地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部分商品配送时效已逼近亚马逊FBA的4天标准。玩的就是速度差不多,但比亚马逊便宜大概三分之一。
第二,社交裂变与流量裂变。借鉴拼多多的“砍一刀”模式,Temu在海外推出邀请奖励机制,在国内用微信玩,在海外换成通过Facebook、TikTok等社交平台分享链接,实现指数级传播。数据显示,Temu用户日均打开次数达6.8次,远超亚马逊的3.2次。此外,Temu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与KOL合作,通过“Try-On Haul”等互动内容吸引年轻用户。
第三,供应链与物流创新打造极速响应能力,通过AI预测系统和产业带“共享产能池”,Temu在快时尚品类实现72小时极速上架,比SHEIN快30%。首单试产仅需500件,大幅降低库存风险。另外打造全球物流网络,在美国、墨西哥、欧洲建立本地仓,美国区全托管商品配送时效缩短至8天,半托管模式可实现4天交付。欧洲本地仓覆盖后,80%以上订单从本地发货,配送时效从数周缩短至几天。
第四,本地化深度运营。设计市场细分策略,比如在日本推出“全免运费+ 90 天退货”,满足高服务标准。在韩国聚焦5-165元人民币商品,与KakaoPay合作本地支付强化本地供应链整合,在英国、日本、墨西哥等地开放本地卖家入驻,要求商家使用本地仓发货,例如英国消费者购买家具等大件商品最快可1天送达。2025年,Temu计划将欧洲市场份额提升至35%,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SHEIN专注于快时尚,而Temu覆盖家居、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全品类,所以灭SHEIN很容易,核心对手是亚马逊,亚马逊Prime会员体系以服务取胜,temu通过全托管模式压缩成本,商品价格比亚马逊低10%-20%。例如,Temu半托管商家按7-8折供货,平台甚至补贴降价,使美国消费者能以亚马逊七折的价格购买同类商品。此外,Temu通过墨西哥仓和半寄售模式规避关税,进一步降低成本。
物流时效与模式创新维度,亚马逊FBA以3-5天配送为核心竞争力,这其实比京东差远了。而Temu通过本地仓布局和半托管模式逼近其时效。同时,Temu推出Y2模式,允许商家从中国直发美国,虽然时效延长至14天,但降低了库存压力和资金周转风险。
用户心智与流量获取维度,亚马逊依赖Prime会员的高忠诚度,而Temu通过巨额广告投放和社交裂变快速获客。例如Temu在美国超级碗投放广告后,下载量一度超越TikTok。此外,Temu通过高收入用户渗透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对于拼多多的情况,有些了解了,那是否值得投点呢?这个因人而异了。因为每个人投资逻辑不同,仓配不同,敏感度不同,偏好也不同
整体看,滚动市盈率10.81倍,分位点6.26%。阿里巴巴是18.39倍,亚马逊34.03倍,似乎还可以,而且之前聊过了,现金流充裕,基本没有有息负债,轻资产运营模式。
Temu项目如果盈利,那必然估值提升。但很明显,海外业务会面对关税战的挑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5年估计也只能做到“减亏”。但即便最后不顺,直接砍掉Temu项目,靠着国内主站也能支撑起盈利端。护城河肯定不如腾讯这种,即便是国内主站,也有淘宝和京东竞争,而且抖音电商增速也很快。
美股整体高估,如果未来杀跌,拼多多不会“独善其身”。而且后面如果关税战再升级,中概股有可能整体从美股退市,而拼多多也没在港股上市,所以可能面临“过渡期折价”。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关税缓和,哪些行业及个股有补涨机会呢?来自mavk-张。
5月12日一些行业受关税缓和影响,一部分提前知道的资金介入,5月12日有些个股涨幅不错。还有哪些行业及个股有补涨机会呢?主要是如下2个方面行业及个股:一方面,跟美国业务出口占比高的行业及企业;另一方面,4月份受关税影响,下跌幅度大,且业绩估值好的企业。
一、跟美国业务出口占比高的行业
电子行业:中国在电子产品领域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性价比,在美国消费电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出口额超过 500 亿美元,长期占据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榜首。产品涵盖智能手机、电脑、平板、无人机、智能家居设备等。像立讯精密作为苹果产业链核心供应商,AirPods 等产品代工龙头,美国收入占比超 70%。
机械设备行业:2024 年机械及运输设备相关出口额约 150 亿美元。其中发电机、空调、汽车零部件、船舶部件等是主要出口品类。中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提升显著,尤其汽车零部件和发电设备在美国市场需求稳定。例如,三一重工的起重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凭借质量过硬,在应对美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时表现出色。
家具及家居用品行业:受益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居家消费需求,中国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在美国市场表现良好。2024 年家具类出口额居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前三位。产品包括沙发、床、办公家具、灯具、装饰品等,设计创新和价格优势是中国产品的关键竞争力。比如顾家家居对美出口占比约 25%。
玩具及游戏产品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玩具生产国,占美国市场 70% 以上份额。2024 年玩具出口额持续增长,尤其在节假日需求激增。产品包括智能玩具、益智玩具、电子游戏配件等。
纺织品及服装行业:2024 年,中国纺织品和鞋类对美出口额合计约 200 亿美元。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支撑了美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产品包括针织品、非针织服装、鞋类等。鲁泰 A 对美出口占比超 30%,是美国品牌的主要供应商。
塑料及塑料制品行业:2024 年出口额约 120 亿美元,广泛用于美国制造业和消费品领域。产品包括包装材料、日用品、玩具配件等。
钢铁及金属制品行业:受美国基建需求推动,钢铁出口长期稳定,但近年因关税政策波动较大,2024 年出口额约 70 亿美元。产品包括钢材、钢管、铝制品等。
医疗设备及用品行业:疫情后对美出口需求激增,2024 年医疗器械出口额显著增长,中国成为美国中低端医疗用品的主要供应国。产品包括口罩、注射器、心脏支架等。迈瑞医疗的监护仪、超声设备等产品,美国收入占比约 10%-15%,且近年增长较快。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2024 年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爆发式增长,比亚迪等品牌在美国市场崭露头角,出口额突破 80 亿美元。产品包括电动汽车、传统汽车配件、电池等。拓普集团作为特斯拉供应链企业,美国收入占比约 40%;旭升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部件,美国收入占比约 30%,主要客户为特斯拉。
二、相关行业个股
消费电子
相关概念:
苹果链:歌尔股份、东山精密、鹏鼎控股、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长盈精密、安洁科技、水晶光电、领益智造、共达电声、高伟电子、舜宇光学科技、瑞声科技等;
服务器链:沪电股份、景旺电子、生益电子、深南电路、生益科技、工业富联、江海股份、华勤技术、胜宏科技等;
光学光电子
以光模块为例,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出口占比超过80%,关税减免直接降低其对美销售成本,毛利率有望提升
关税豁免后,中国光学光电子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扩大。据预测,2025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厂商占比超60%。
相关公司: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联特科技、天孚通信、烽火通信、亨通光电、长飞光纤、大族激光、联创电子等
汽车行业
拓普集团:作为特斯拉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主要生产轻量化底盘、热管理部件等产品,美国收入占比约 40%。
旭升集团:是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主要客户为特斯拉,美国收入占比约 30%,其北美市场收入占比超 40%,客户包括特斯拉、福特等美国车企。
敏实集团:汽车外饰件供应商,为特斯拉等客户提供产品,美国收入占比约 25%。
万向钱潮:万向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汽车底盘件对美出口占比 30%,客户包含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
福耀玻璃:全球汽车玻璃龙头,美国市场占比约 20%,通过俄亥俄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同时也有一定量的产品直接出口5。
科博达:汽车电子控制器供应商,北美客户包括通用、福特,业务对美出口占比约 20%。
医疗器械
中美关税缓和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成本优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及供应链韧性增强等方面,尤其是低值耗材和部分医疗设备企业直接受益。
相关公司:英科医疗、采纳股份、康德莱、振德医疗、迈瑞医疗、新产业、万孚生物、华大基因、健帆生物、乐普医疗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商品——还需要再耐心等一等,来自黑貔貅俱乐部。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5年4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1%,较3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连续2个月低于50%。
碳酸锂,PVC,工业硅,不锈钢,纯碱,乙二醇等一部分商品跌破了生产成本线。从历史规律来看,当大部分商品价格跌破成本的时候,商品会迎来年度级别的反转行情,这个过程产业减产,重组会加快,这次也会一样,只是时间可能略微拉长。现在部分商品成本坍塌的逻辑还需要煤炭,油价,电力价格再弱一些,这种大C浪的下跌,只有在14-15年出现过。
PMI可以代表全球的需求预期,最起码现在看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上半年,想要出现系统性反转,难度较大。但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品种的最后下跌,绝对跌幅可能已经不大,但是需要更耐心等待。这波商品最硬的是工业有色,需要关注这个品种,如果有色开始大幅度补跌,可能意味着工业,农业商品系统性下跌接近尾声,然后转入震荡,而非价格V型反转。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2025年1-3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29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4%,延续了近年来新开工面积持续收缩的趋势。这意味着整个地产链的拖累,明年可能比今年还要大,即使商品见到绝对的低点,但是由于缺乏向上的弹性,维持底部震荡的时间恐怕也会较久。历史上大宗商品容易走V型反转,这次需要提防有L型震荡或者连续小W底部震荡的可能。
近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战略金属价格上涨远比工业品要强很多。以钨为例,2025年5月8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突破325,000元/吨,单日上涨1,000元,连续8日刷新高位。在欧盟战略储备冲击、国内资源枯竭与技术升级的多重催化下,钨产业链正面临全球定价权争夺的关键转折点。要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上涨的战略小金属了。此前的锑,铋,锗,镓,重稀土都是价格到了历史新高或者几年高位,从当前情况看,战略小金属的价格弹性要远高于预期。
我在2023年的时候聊过,如果工业金属缺乏系统性的机会,就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黄金+战略小金属上。从当前情况看这个逻辑仍旧在延续,这次小金属跟其他工业品的割裂有很多的时代原因,恐怕这一趋势还会延续。
维持观点:黄金震荡后会继续创新高,白银更大的涨幅还没开始,战略小金属系统性的超级大牛市渐入佳境。而绝大多数期货交易的品种都在进行最后,最惨烈的下跌,而且下跌时间可能比历史上的周期都持续的要久且短期缺乏向上的弹性,待这些产品下跌转入连续震荡结束后,才会有更大涨幅的行情。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特朗普药价政策,来自张小丰。
特朗普5月11日说要签行政令让美国药价降低30~80%,认为同一个药美国的价格比其他地方贵很多,这不公平,必须变得和其他国家价格一样。而实际情况非常复杂。
实际上这个思路早在他上一任就一直在提,当时名字叫“international price index”意思就是选了欧洲,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价格,然后美国的药价必须和这些国家的价格一样。最后法院没通过这法案,拜登上台以后就不了了之。而在当时这法案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有2个:
第一点,药品的权益归属有时候比较复杂。一个药物在美国的权益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权益可能是由2~3家不同公司持有的。很多时候是同一个药物A公司卖美国,B公司卖其他国家。那么A公司就无法决定B公司在欧洲这些地区的药价。所以美国价格更高不能怪A啊。
第二点,更严重的一点是药价在全世界都是非常不透明的。大部分时候标价和实际支付价格是不同的,而且是保密的。比如伊布替尼当时在美国医保IRA谈判降价38%,但后来发现销售并未降低这么多,因为伊布替尼的实际价格大幅度低于标价,降低38%的标价不代表实际价格降低38%。又比如经常看见新闻英国NHS决定不让一个药进入英国医保因为认定价格太贵,性价比低。但过几个月突然又宣布让这药进医保了,因为药企提供了一个“保密的折扣比例”
所以这2点让特朗普的政策非常难以落地。当时美国前FDA局长的观点是企业会“game”这个系统,简单来讲就是让欧洲的标价大幅度上升,但实际价格并不涨价还是比美国便宜。另外如果权益归属问题是一刀切解决,那么会影响小药企的BD。因为现在很多时候小企业喜欢把美国权益留在自己手里,然后把没能力销售的其他国家权益卖给大药企来融资。而未来大药企会不希望买到欧洲权益不在自己手里的药,因为这会影响到全球统一定标价。那么小药企就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手段。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贸易变局下投资如何破题?五大方向或是关键,来自二鸟说。
2025年4月以来,全球贸易局势急剧变化。出口作为拉动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面临较大压力。在全球贸易竞争秩序与供应链格局被重塑的过程中,A股中各行业及领域的估值逻辑也在经历重构。
复盘2018年和2019年的关税1.0阶段,国内积极应对,对关键领域进行了政策支持和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内需等板块展现出较大的超额收益。当前的关税2.0阶段,国内在应对方面准备的更加充分。比如政策调节工具更加多样化,反制措施精准有力;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诸多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从A股股市表现来看,维稳资金出手果断迅速,市场底线得以稳固坚守。
那么,当前该从哪些行业挖掘机会?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五个方向,分析如下:
一、非出口型行业:受关税直接影响较小
非出口型行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品或服务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生产、下游销售等环节相对独立于国际贸易体系,受关税政策变化的直接影响较小。
不过非出口型行业也会面临一些压力,比如自身行业景气周期的影响;因受关税直接影响小,可能暂时不会享受更多的增量政策倾斜支持;如果海外贸易问题使得居民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下降、企业投资减少,也会间接影响非出口型行业的发展。
整体上看,当前外贸局势不稳的背景下,非出口型行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沿着这个方向布局时,大家可以关注金融、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红利资产。
二、内需相关行业:可能获政策支持对冲影响
为了稳定经济大局,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提振内需成为国内重要的对冲手段。当前国内提振内需存在显著增量空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消费潜力亟待释放。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 55.6%,较当年全球平均水平低 17.4 个百分点。
不过,提振内需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比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影响居民收入增速和收入预期,导致消费者更加谨慎;企业可能因市场不确定而推迟投资和扩张计划;关税博弈可能促使一些出口型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加剧内需领域的竞争。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内循环”。比如,通过发放消费券、降低消费税、以旧换新等措施激活潜在消费;鼓励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
整体上看,“内循环” 方向是值得期待的增量政策发力领域。沿着这个方向布局时,大家可以关注食品饮料、旅游、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行业。
三、稀土和军工:为反制提供实力支撑
关税反制措施是指一国在面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时,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市场秩序。目前国内通过稀土和军工等领域的精准反制,既捍卫了利益,也彰显了实力。
1、稀土反制直击命门
军事武器、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许多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稀土。稀土在军事领域应用极为广泛,比如钐是电子对抗核心设备的关键构成元素;钇对发动机叶片的抗高温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稀土资源的全球分布和产能都较为集中,目前国内稀土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49%,是全球唯一拥有稀土全产业链的国家,拥有全球70%的稀土产量,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相较之下美国在稀土加工的148道工序中仅掌握前30道开采技术,其国内军工产业中的1000多个武器系统、超2万个零部件供应链中,约87%依赖中国稀土,国内稀土管制将直接导致其大量武器生产减产甚至停滞。
2、保护经济利益需要军事实力支撑
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保障经济发展不受外部威胁。关税战旷日持久,一般是讨价还价,边打边谈。对外谈判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军事实力就是谈判的基石之所在。
整体上看,稀土和军工是我国关税反制的有力武器和实力基石,是投资布局可以考虑的方向。
四、自主可控:避免受制于外部不可控因素,紧迫性大幅提升
自主可控强调自主权与可控性,即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确保从研发、生产到升级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全程可控,避免受制于外部制约,避免恶意后门或漏洞的存在。
目前半导体设备、高端芯片、工业母机是我国实现自主可控、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领域,这几年我国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在这些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北方华创已经在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复旦大学在2025年4月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无极”。
整体上看,外贸承压促使国家加速释放自主可控的强大动力。沿着这个方向布局时,大家可以关注半导体设备、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行业。
五、人工智能:左右大国竞争的胜负手
关税战是表象,底层逻辑其实是中美对于未来的竞争。在众多未来产业里面,人工智能是左右大国竞争的胜负手。这一点,中美双方的认识惊人一致。
AI技术能够赋能各行各业,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有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现代社会向前演进的关键动力之一,将重塑全球经济、科技和军事格局的新一轮产业竞争。
目前我国在AI领域有很多优势,比如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为AI算法迭代提供海量数据支持;我国拥有庞大的青年人才队伍,高教入学率上升,理工科学生比例居高,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国内目前已经从“互联网+”时代过渡到“AI+”时代,与互联网、机器人、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沿着这个方向布局时,大家可以关注人工智能、AI+互联网、机器人等领域。
六、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普通投资者虽无法左右历史洪流,但可回归投资本质,于实战中探寻解题思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变局中捕捉机遇,夯实自身投资的确定性。
随着贸易摩擦的持续博弈,市场逻辑已从全面避险逐步转向结构性机会挖掘。投资者不妨循着上述五大方向,结合自身投资目标与资产配置特点,去挖掘契合的投资机会。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京东集团与美团外卖大战分析及投资展望,来自KAIZEN投资之道。
2025年,京东以“品质外卖+低佣金+物流协同”策略高调进军外卖市场,与占据70%份额的美团展开正面交锋。这场战役不仅涉及用户补贴、商家争夺与运力比拼,更是即时零售基础设施与生态协同能力的终极对决。以下从竞争格局、核心竞争力、估值及后市投资价值展开分析。
竞争现状与策略对比
1. 京东的进攻逻辑
一方面,差异化定位:主打“品质堂食外卖”,以连锁品牌商家(如瑞幸、海底捞)为核心,通过“0佣金初期政策+长期5%低费率”吸引优质供给,并依托达达130万骑手和智能调度系统实现30分钟送达。
另一方面,物流协同:利用京东物流午间运力闲置(波谷利用率38%),通过外卖订单摊薄边际成本,同时以“外卖赠PLUS会员”反哺电商用户黏性。
再者,数据整合:打通外卖消费与3C家电购买行为,探索跨场景精准营销(如“买空气炸锅用户减少炸鸡订单”)。
2. 美团的防守策略
一方面,护城河加固:凭借680万活跃骑手、5.82亿年交易用户及超脑算法调度系统,强化履约效率;推出“钻石商家计划”降低KA客户抽成至18%,并通过“二选一”协议限制商家多平台运营。
另一方面,即时零售扩张:美团闪购日均单量近1000万单,覆盖全品类,2024年已实现微利,形成“高频外卖+低频闪购”的流量闭环。
再者,成本控制:通过无人配送试点(如无人机)及算法优化,应对骑手社保成本上升(2025Q2起缴纳),预计运营效率提升可覆盖新增支出。
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
1.美团 :
首先,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 :拥有 745 万骑手,日均处理 8000 万单,30 分钟送达率达 98%,其闪电仓的前置仓网络深入社区末梢,生鲜损耗率仅 0.3%,能够高效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配送优势。
其次,庞大的用户和商户基础 :依托美团 APP 日均 3 亿活跃用户,以及 800 万中小商家的入驻,形成了用户习惯和价格敏感型消费的强锁定效应,通过 “高频打低频” 的策略,实现了业务的协同发展。
再者,技术与数据优势 :凭借 “超脑调度系统” 优化配送路径,动态平衡骑手安全与时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消费数据和商家数据,能够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2.京东 :
首先,卓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作为自营电商巨头,京东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实现从采购、仓储、物流到配送的全流程控制,保障商品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通过将家电等品类的配送时效压缩至30 分钟,展示了其供应链的强大竞争力。
其次,高品质服务与品牌形象 :京东以品质和服务著称,在用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推出的 0 佣金吸引海底捞等连锁品牌、骑手五险一金等举措,不仅提升了平台的吸引力,也体现了其对品质和服务的重视,有助于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认可。
再者,强大的电商平台协同效应 :京东集团的电商资源为外卖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现了从线上购物到即时配送的无缝衔接,拓展了用户的消费场景。同时,达达秒送的配送网络也为外卖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后市投资价值分析
1.美团 :虽然面临着京东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但其在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的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其强大的配送网络、庞大的用户和商户基础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构成了深厚的竞争壁垒。随着消费市场的复苏和外卖行业的持续增长,美团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为投资者带来较为可观的长期回报。
2.京东 :京东的外卖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品牌优势,有望在外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满足了部分用户对高品质外卖和即时配送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京东在电商领域的稳定增长也为外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有助于降低单一业务的风险,从长期来看,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总结
京东与美团的竞争本质是“基础设施效率战”与“生态协同战”。美团凭借其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庞大的用户和商户基础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在短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京东则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高品质服务与品牌形象以及强大的电商平台协同效应为依托,有望在外卖市场中逐步扩大份额。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应综合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对美团和京东的投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以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最后我是持有美团,也坚定看多后市。此时此刻奉上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凛凛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谈谈中芯国际争议巨大的1季报,来自橙子不糊涂。
跟踪中芯国际很久了,若干年,从没见过1份一季报引起这么多讨论的,而且争议巨大。原因一方面是因为Q1本来就是传统淡季,季报都很平淡,另一个就是几年前中芯国际因为各种原因,关注度不高。
这份一季报有认为大幅低于预期,指引也不好;有认为毛利率和净利润超预期,老外是觉得整体很不错:
具体来看财报关键点:
1,收入大幅低于预期,之前指引环比6-8%,实际营收22.47亿美金,环比1.8%;
2,但毛利率超预期,达到了22.5%,环比居然持平了,指引是19-21%;
3,产能利用率上升至89.6%,环比增长4.1%;
4,资本开支14.15亿美金,24Q4资本开支16.6亿美金;
5,折旧摊销8.66亿美金,环比1.9%,同比16.1%。
6,Q2收入指引为环比下降4%到6%,毛利率指引为18%到20%。
可以得出几个判断:
1,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很高(满产),这点很多人没看到;
2,Q2营收环比略降,毛利率略降,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下降,主要是成熟制程方面的问题;
3,目前的股价包含的预期主要在先进制程的利用率、价格,以及扩产节奏,所以业绩本身低于预期也不大重要,需要确认这个逻辑;
4,所谓净利润超预期,这个不存在…中芯国际之前没有给过指引,如果营收达到之前的指引,是不是净利润增长会更高?
5,下阶段,中芯国际主要的看点是:总体产能利用率(不能跌太多,跌3%左右)、先进制程满产、先进制程扩产节奏,尤其是先进制程的扩产已经涨价‘预期’是核心逻辑;
6,净利润会有波动,而且现在看净利润难道是想算PE?那可不太妙…这里关于净利润还有一个隐含彩蛋:瓷砖厂已经找到了好的资本开支和营收的临界点,未来可以很好的平衡资本开支和净利润的关系。也就是说,公司比两三年前财务模型强壮了非常多,可以说脱胎换骨了,未来大概率不会再有因为资本开支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90%甚至亏损的情况(参考这次华虹的1季报)。
结论:季报营收确实大幅低于预期,但主要来自于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还不够高(华虹102%),先进制程符合预期;而先进制程是核心逻辑,所以这里隐含了巨大的预期差,一旦明天下跌的话,一切等明天早上听业绩会后,再验证和修正判断。
插几句华虹,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指引5.3-5.5亿美金),同比增长17.6%,环比增长0.3%;产能利用率102%,毛利率9.2%(指引9-11%)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净利润375万美元,同比减少88.21%。
第二季度指引:销售收入约在5.5亿美元至5.7亿美元之间,毛利率约在7%至 9%之间。都属于正常,而华虹的净利润拉垮主要因为新建产能折旧(1.72亿美金)给侵蚀了,产能利用率102.7%。
华虹Q2的营收指引不错,毛利率正常拉垮,这个毛利率Q2存在可能要亏损,新建产能折旧太大,比较不确定,这个无解,此情况现在在中芯国际上不会再出现。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看待稀土永磁板块的暴涨?来自扫地僧司马懿。
节后首个交易日,稀土永磁板块如同一匹脱缰野马,在A股市场掀起惊涛骇浪。盛和资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线封死涨停,九菱科技、大地熊、广晟有色等十余家个股紧随其后,板块内涨幅超5%的个股占比高达78%,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18.45亿元,将板块总市值一举推上1.03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这一场资本狂欢的背后,是中国稀土战略重塑全球产业链的雷霆之力,更是资源价值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觉醒时刻。
一、政策,核弹引爆市场:出口管制引发全球供应链地震
4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纸禁令犹如平地惊雷——对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切断全球80%的中重稀土供应。这一精准打击迅速在国际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欧洲镝价从425美元/公斤飙升至850美元/公斤,铽价更是从965美元暴涨至3000美元,创下2015年以来最大单月涨幅。这种涨幅意味着什么?以特斯拉柏林工厂为例,每台永磁电机成本激增120美元,英国Dogger Bank风电项目30%的风机因缺镝铁合金被迫停工。
更严峻的是,海外市场的库存危机已进入倒计时。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军工系统75%的稀土元件依赖中国供应,F-35战机单架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现有库存仅能维持2-6个月生产。日本专家警告,若6月前无法解决供应缺口,全球电动车产业链可能面临停摆风险。这种战略威慑力,让稀土从"工业维生素"升级为"大国博弈的核武器"。
二、三重风暴叠加:政策、天灾与需求共振
此次价格狂飙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政策、天灾与需求三重力量的共振。政策层面,中国通过管制优化资源开发节奏,倒逼产业升级——深加工产品出口豁免管制,北方稀土一季度净利润因此激增727%,创历史新高。天灾方面,3月底缅甸7.9级地震导致中国43%的中重稀土进口中断,冶炼厂库存仅能支撑两个月,这种冲击远超2019年供应中断引发的50%涨幅。
需求端则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1000万辆,单车需3-5公斤稀土永磁材料;人形机器人市场更带来20-40万吨增量需求,伺服电机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传统工业。低空经济、6G通信等新兴领域的崛起,进一步打开需求天花板。这种供需失衡的态势,让稀土成为"硬通货"中的硬通货。
三、资本市场的狂欢:从个股妖股到板块重构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不同企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盛和资源凭借包销海外稀土矿的独特优势,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78%,股价涨停封单量达23万手,成为资金追捧的焦点。广晟有色作为中重稀土龙头,一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727万元,股价单日涨幅10%,彰显资源垄断价值。最令人瞩目的是大地熊,这个永磁材料新锐单日涨幅18.86%,在机器人产业链爆发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板块内部呈现明显的分化格局:具备海外资源布局的企业(如盛和资源)、高附加值深加工技术龙头(如北方稀土)、新兴领域配套厂商(如大地熊)成为资金主战场。而那些依赖传统出口、缺乏技术壁垒的企业,则在这场变革中黯然失色。这种分化,正是产业升级与价值重估的必然结果。
四、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话语权的历史性跃升
中国此次出手,本质上是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重构。欧美国家虽然试图通过重启矿山(如美国芒廷帕斯矿)、开发替代技术(日本钐钴磁体)缓解短缺,但面临三大致命瓶颈:资源禀赋不足(海外中重稀土矿占比不足5%)、环保成本高昂(分离成本是中国的3-5倍)、时间窗口紧迫(重建产业链需5-10年)。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送到中国精炼,这种"中国加工"的依赖短期内无法打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过深加工技术突破,成功将稀土从初级原料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北方稀土的晶界渗透技术将钕添加比例降至1.8%,单吨磁材成本降低15%,牢牢掌控全球高端市场。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在稀土博弈中占据绝对主动。
五、未来趋势与投资逻辑:在战略红利中把握平衡
从短期看,海外价格高于国内的价差格局仍将持续(欧洲镝价已达国内2倍),抢单潮推动的溢价效应尚未完全释放。但中期来看,随着政策调整和灰色渠道回流,价差有望逐步收敛,而国内企业通过深加工规避管制的策略将持续受益。长期而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需求将支撑稀土价格中枢持续上移,这种结构性机会将贯穿整个科技革命周期。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在战略资源红利与产业周期波动中寻找平衡。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具备海外资源布局的企业,如盛和资源(包销海外矿不受配额限制);二是高附加值深加工技术龙头,如北方稀土(镨钕分离技术全球领先)、广晟有色(离子型稀土提纯技术垄断);三是新兴领域配套厂商,如大地熊(机器人伺服电机磁材供应商)、天和磁材(低空经济核心材料商)。
稀土风暴背后的大国博弈
这场稀土板块的暴涨,本质上是资源战略属性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觉醒。中国通过政策杠杆,将稀土从"白菜价"的尴尬境地推向"战略王牌"的高位,不仅实现了资源价值的回归,更重塑了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当特斯拉为电机成本激增焦头烂额,当美国军工企业为稀土库存告急四处求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的狂欢,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与资源领域的深度布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稀土正在改写全球产业权力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资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战略课——在大国博弈的浪潮中,唯有把握资源与技术的双重密码,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稳立潮头。而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正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注脚。
- Mehr anzei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