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大家好,這裡是《複雜生活節五—自主隔離》閉幕式。
《複雜生活節五—自主隔離》從疫情混沌不明的年初,到三場各有風格的行前小聚,我們奔走訪談十八個前輩,也北中南各自錄下六場老友訪談。當世界僅剩隔離一途,台灣有幸成為離峰之值角落生物,得以聚會、見面、聊聊可能的未來。
比如,複雜生活節六。
這一集我們跟大家聊聊未來的後續行動,以及為了複雜六的預先準備。分三部分:
今年的回顧與討論。
複雜生活節是什麼?
明年複雜六的行動!
對我們而言,今年的行動尚未結束,
因此也邀請聽完的朋友,提供我們回饋。
幫我們填問券,讓我們有機會送大家展場房間。
我們會送雙人房,方便讓大家在裡面做喜歡的事,
比如布置攝影展,或者販售金融商品(?)。
大家可以邊聽邊寫回饋,問券不會太長,請放心!
自主隔離若已結束,有些事情正要開始 ^^
⏰ 11/11(三) 1800-2400 六小時限定活動!
(1)原本是粉絲專頁將於晚間六點發文釋出連結,為感謝關注節目的朋友,
這裡先偷跑,提供大家問卷連結。於11/11晚間十二點前作答完即可。
(2)我們將抽出一名完整填寫者,再選出一名主辦致謝者(最高質量填答)。
(3)兩位中獎者,皆可獲得複雜生活節六,免費會場雙人套房(雙日,市值約4000元)。
我們線上,明年見。
-
♫ 想聽完整複雜生活節|https://bit.ly/35azc7V
♫ 想看今年的採訪陣容|https://bit.ly/2IgloB3 -
【職涯探索】回顧場
▍本集介紹
職涯探索的歷程包含能力的養成,從委派任務到獨當一面;也包含個人志向的定錨,從模糊焦躁到與不安共處。許多時候職涯探索不只是單純職業的選擇,更是回顧一種自我形塑的歷程。
此集人由複雜生活節召集人的許皓甯,訪談前三場的訪談人 陳沛穎,以及一起回顧三場「職涯探索」的訪談重點,以及在於自身職涯的啟發。 -
Fehlende Folgen?
-
【職涯探索】
是行銷,也是業務,過去曾販售課程、房地產、名車等高單價商品。目前任職 澳堤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創意總監。
▍本集介紹
離開學校之後,踏入職場的青年,往往像是踏入一個蠻荒且美的新世界,許多規則還沒摸透,就惹一身傷提早灰心退場;而創業青年更是戰戰競競,沒有一件事來的及學完,卻也沒有一件事能交給別人做決定。
當代業務被人視為零門檻工作,甚至有些被看輕。如果以交換價值的觀點來看,身為倡議者、文化工作者的人如何借鏡?又以人生為尺度,我們怎麼思考理財配置與工作最終的樣態?這集我們邀請 澳堤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的 沈道廷,除了聊業務思維在各領域的泛用,也談理財觀念。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生活節團隊陳沛穎,社會新鮮人,工作約一年。這集沛穎負責訪談沈道廷前輩,聊聊業務思維對於社會新鮮人的啟發。
▍本集精選六個重點
❶ 當代業務被人視為零門檻工作,甚至有些看輕。您怎麼思考「業務」工作?
❷ 產業型態影響利潤,若產值較小的產業(如文化活動),業務能幫上忙嗎?
❸ 若為高單價產品,賣給比我們更有錢(鑑賞力)的人的關鍵是什麼?
❹ 以您的金錢觀,對資產的處理偏好「小心的花用」與「保守的分配」?
❺ 以高收入職業來說,您如何思考「退休」的選項?
❻ 從職涯發展來看,若想成為好的業務員,什麼是最重要的?大學期間能怎樣先做準備? -
【職涯探索】
姚詩豪(Bryan),《大人學》、《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創辦人。文章與課程內容設計上均以「切身實用」為目標,並為學習者歸納出立即可用的「系統化做法」。過去與張國洋合著《大人學選擇》、《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本集介紹
離開學校之後,踏入職場的青年,往往像是踏入一個蠻荒且美的新世界,許多規則還沒摸透,就惹一身傷提早灰心退場;而創業青年更是戰戰競競,沒有一件事來的及學完,卻也沒有一件事能交給別人做決定。
職涯探索的終點是特定的職位,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能力邊界?轉換跑道是從零到一,還是一種能力的疊加?這集我們邀請《大人學》的 Bryan,分享社會新鮮人能如何回應職涯發展的多變,又該怎麼自我累積。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生活節團隊陳沛穎,社會新鮮人,工作約一年。這集沛穎負責訪談 Bryan,聊聊職涯探索多種可能。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如何務實地想像自己的職涯規劃,或者建立適當的職涯預期?
❷ 對社會新鮮人來說,應該優先「強化優點」還是「補足缺點」?
❸ 如何為自己的能力估價,或是能以怎樣的方式審視自己的競爭力?
❹ 從各職涯階段評估,如何辨識正確的轉職 / 離職時機?
❺ 以人生規劃的角度來看,若事業與感情的時間分配有所衝突,該如何思考兩者的平衡?
▍其他資訊
如果想更多了解大人學
❶ Podcast 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kwB55b
➡Spotify:https://spoti.fi/2Tt7ihK
➡Youtube:https://youtu.be/KZw9S1tp7Qs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mkw00m
➡Himalaya:https://bit.ly/2HCMn9j
❷ 大人學報名網站
http://bit.ly/35z1ebV -
【職涯探索】
黃大米,過去曾任記者、電視台採訪中心副主任、人力銀行編輯總監,現在於大學公共事務室服務,著有兩本書。
▍本集介紹
離開學校之後,踏入職場的青年,往往像是踏入一個蠻荒且美的新世界,許多規則還沒摸透,就惹一身傷提早灰心退場;而創業青年更是戰戰競競,沒有一件事來的及學完,卻也沒有一件事能交給別人做決定。
職涯探索並非只有選擇職位,職場中的關係與流轉更是歷程的一部份。這集我們邀請洞悉職場關係的黃大米,如果你也曾在職場受挫,對未來感到困惑,希望這集可以陪伴你度過。大米過去著有《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小資世代突破盲腸的30個人生亮點》、《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以「每個轉身,都是生機」為主軸,為你、我的生命低谷,點亮那道光。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生活節團隊陳沛穎,社會新鮮人。這集沛穎負責訪談大米,陪大家聊聊職涯甘苦談。
*備註:此集錄製地點於大米工作校園一隅,錄音中的背景為青春大學生,還請見諒 m_ _m
*備註:如果話語間停頓較久,不是音檔壞掉,可能是情緒到了我們在哽咽XD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如何思考自己的職涯階段,是以年齡檢視,或是從產業環境評估?
❷ 如何為自己的能力估價,或是以怎樣的方式審視自己的競爭力?
❸ 若個人品牌帶來影響力,如何與正職工作取得平衡,或以職涯發展全局可以考量什麼?
❹ 怎麼思考談加薪、轉職與離職對職涯發展的影響,有哪些關鍵指標可以評估的適合時間點?
❺ 若剛畢業社會新鮮人想更快適應職場,您認為有哪些心態是需要被校正的? -
【社會參與】回顧場
▍本集介紹
明明可以過日子,卻站出來,希望能讓更多人過好日子。這是公民課本的論述,但在真實世界替他人多分擔一些社會責任,實然艱困且高貴。在社會需要的時候,率先出來行動,這是公民社會的基石,這是怎麼開始的,我們能怎麼跟上呢?
此集人由複雜生活節團隊的 陳沛穎,訪談前三場的訪談人林宗洧,以及一起回顧三場「社會參與」的訪談重點,以及如果想行動,自己又可以做些什麼。 -
【社會參與】沃草 — 洪國鈞 總編輯
▍本集介紹
沃草的英文名字「Watchout」,除了代表「提防」和「警戒」,也是代表著「向外觀看」和「關注」。過去以有趣且有意義的專案引起大眾對於議題的關注,像是「總統,給問嗎?」、「立委出任務」、「國會無雙」等,致力於提供公民更好的參與時政的平台和工具,以期建立真正的公民社會。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林宗洧,過去曾參與新二代議題的倡議,也加入彰化縣磺溪文化永續協會返鄉參與地方事務。這集宗洧負責訪談沃草的洪國鈞總編輯,期待提供觀眾思考關注議題,參與社會的不同面向。
▍本集精選六個重點
❶ 沃草定位為監督政府,從立法院黑箱到國會直播,行動上有怎樣的角色變化?
❷ 倡議促成改變需要更多人參與,您認為促使(政治冷感)的人對議題有興趣的關鍵有哪些?
❸ 沃草期待降低參與政治的門檻,除了觀看人數之外,您如何評估過去專案與行動的效益與影響?
❹ 時間、人力等資源有限情況下,你怎麼設定議題的進程與組織發展,會有哪些關鍵指標能評估呢?
❺ 沃草起源公民團體,回頭看您如何思考團體公司化的優點與限制?
❻ 社會的改變需要很長時間,從財務與資源面向,您怎麼思考團隊的永續?
▍補充資料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
【社會參與】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 -王薇君(姑姑)
▍本集介紹
這集我們邀請到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王薇君理事長,人稱「姑姑」。九年前王昊小弟弟的虐童案震驚社會,他的姑姑王薇君毅然決然放下二十多年的家庭主婦的身份,從家庭走入社會,協助被害家屬,成立「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踏上捍衛兒童權益之路。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林宗洧,過去曾以三個月的時間,舉辦超過五十場的環島演講,讓大家了解什麼是《兒童權利公約》。這集宗洧負責訪談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王薇君理事長,期待提供觀眾思考關注議題,參與社會的不同面向。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在推動議題時,如何看待政府/政策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互動中又該如何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❷ 社會參與中可能會遇到立場極不同(像是廢死議題)。怎麼思考(或如何回應)立場不同的人?
❸ 許多議題會訴諸情緒動員(像是以個案資訊或照片爭取募款或支持),尤其以兒童福利更為常見。如何思考此一倡議方式?
❹ 時間、人力等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思考議題的進程與組織發展?
❺ 持續以非營利組織的身份推動政策倡議是件「有效」的事嗎?
*備註:因場地因素,局部聲音有些不清楚,還請包涵 Q_Q -
【社會參與】One-Forty 陳凱翔
▍本集介紹
移工議題有許多關注的角度,有組織以上街倡議發聲,有團隊以文化交流活動長遠深耕。One-Forty 則是以教育培育培力為核心,希望移工能夠擁有好的台灣經驗,也能夠在未來返鄉之後有能力經濟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並為自己、家人,乃至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更有準備地走向未來。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林宗洧,過去曾參與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及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致力於推廣新二代議題推廣。這集宗洧負責訪談 One-Forty 的共同創辦人凱翔,期待提供觀眾思考關注議題,參與社會的不同面向。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社會參與中,組織與個人參與的關鍵差別是什麼?從個人到組織的決策點又有哪些考量?
❷ 時間、人力等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設定議題的進程與組織發展,會有哪些關鍵指標評估?
❸ 在推動議題時,如何看待政府/政策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互動中又該如何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❹ 議題多為小眾,但推動改革需更多人參與。倡議與行動中,促使不相關的人對議題感興趣的關鍵有哪些?
❺ 社會的改變需要很長時間,從財務與資源面向,您怎麼思考團隊的永續? -
【商業模式】回顧場
▍本集介紹
商業模式的價值是什麼,或者說了解並運用帶給我們的好處有哪些?《商業模式》的系列,我們從媒體、房地產以及產業的觀點切入,訪問三位該領域的前輩。
此集人由複雜生活節團隊的 陳沛穎,訪談前三場的訪談人鄭祤呈,以及一起回顧三場「商業模式」的訪談重點。 -
【商業模式】商業思維學院 院長 ,《商業思維》、《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及《OTPR 敏捷工作法》作者-游舒帆(Gipi )
▍本集介紹
本集以職涯為主軸,這集將會談不同探索階段我們可以怎麼使用商業思維,探索可行的執行模式。也會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 NGO ,或者利潤規模較小的產業(如出版業),該怎麼思考商業思維帶給自身的價值?我們邀請商業思維學院 的游舒帆(Gipi )院長,從商業思維的角度,為我們分享產業型態與個人職涯的不同路徑。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鄭祤呈,過去曾待過包租代管的管理物業,目前是共同工作空間小聚點的經理。這集祤呈負責訪談 Gipi,期待提供觀眾關於商業思維的。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之前有「小六學生偷帶手機到校,每人收50元出借網路」,怎麼讓小朋友提早或接觸商業思維?
❷ 您如何判斷或分析現有商業模式或品牌是否有變現能力?
❸ 以個人(自由工作者)與小型新創,您有哪些建議的商業模式探索路徑?
❹ 面對利潤規模較小的產業(如出版業),您會如何思考商業模式的創新?
❺以職涯發展來看,您建議學生或新鮮人能從哪些面向學習應用商業思維? -
【商業模式】專業買屋平台「House123」執行長 、《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與《小資族大翻身》作者-邱愛莉
▍本集介紹
錢該怎麼賺進口袋,才能滿足客戶,滿足廠商,也不虧待辛苦的自己?除了受雇之外,如果想要開啟截然不同的職涯型態,那麼探索一套穩固的商業模式,顯然迫在眉睫。
我們邀請《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的作者,同時也是House123 執行長 邱愛莉老師,帶我們以理財的角度思考買房規劃。讓我們先放下低薪無法買房的恐懼一同理解理想的非薪水收益模式。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鄭祤呈,過去曾待過包租代管的管理物業,目前是共同工作空間小聚點的經理。這集祤呈負責訪談愛莉老師,期待提供觀眾關於空間的商業與財務想像。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從理財的角度思考,「多少薪資以上不思考買房」是可惜的?
❷ 什麼時候能開始思考準備買房的事,有什麼關鍵數據可以自我評估?
❸ 從人生規劃的角度,未來政策的走向可能提供足夠的保障,促成不需買房的條件嗎?
❹ 北部房價高,中南部近期看漲,「台北生活圈,中南部買房」有哪些需要考量的?
❺ 近幾年出現「共居」與「共同工作空間」的模式,這兩種商業模式可能是什麼? -
【商業模式】楊士範(Mario,馬力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主持人。
▍本集介紹
當代對於媒體在商業模式的討論並不陌生,今年被稱為 Podcast 元年,許多創作者開始探索 Podcast 作為品牌平台甚至獲利的可能。我們邀請《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關鍵評論的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馬力歐,除了談國外既有的商業模式,也陪我們從創作者的角度討論,對於 Podcaster 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團隊陳沛穎訪談。這集沛穎負責訪談馬力歐,期待提供觀眾關於Podcast 製作的想法。
▍本集精選五個重點
❶ 您當初是怎麼定位《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在《關鍵評論網》的角色?
❷ 以 Podcast 來說,您認為人物專訪相較其他形式的優勢與限制是什麼?
❸ 如何驗證自己的影響力,會有除了收聽次數以外的評估指標嗎?
❹ 您認為留著聽眾的關鍵因素會是什麼?是更新頻率、內容調性或其他因素?
❺ 以您的觀察,有沒有哪些是新手 Podcaster 容易但最需要做的忽略的動作?
▍補充資料
真心推薦收聽《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ZCn2je
Spotify ➡ https://spoti.fi/32dSc27
Castbox ➡ http://bit.ly/mariodrink
Stitcher ➡ http://bit.ly/2mmA46t
Soundcloud ➡ https://soundcloud.com/drink-with-mario/s4ep20 -
【多元策展】回顧場
▍本集介紹
用嶄新手法,將內容置入觀眾的眼簾,而後印上觀眾的心中。除了傳統的博物館策展之外,這些生猛有力的展覽單位們,或許用印刷品展一段老時光,用當代主題設計全新課堂,拜請工地號誌成為精神信仰。這些方式如此動聽,商業、文化、教育或可一體成形,讓我們沉浸其中,完整閱讀。
此集人由複雜生活節團隊的陳沛穎,訪談前三場的訪談人 林宏儒,以及一起回顧三場「多元策展」的訪談重點,以及在當代職涯的啟發。 -
【多元策展】WHYIXD 何理互動設計 葉彥伯
▍本集介紹
策展是傳遞內容的形式,體驗中裝置創作可以帶領觀者進入深度體驗的可能。何理團隊將裝置帶至音樂展演,利用燈光等效果,使創作者、觀眾與空間彼此共鳴,像是 2013 年「Always劉德華世界巡迴演唱會」台北站的開場設計。也將概念延展至藝術場域,使感官純粹被放大,如 2020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X-site計畫」首獎〈膜〉。過去作品可見官網。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 林宏儒,是《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的創辦人,致力於推廣策展思維、實驗與價值。這集宏儒負責訪談彥伯,期待提供觀眾思考策展、科技與美的交織。
▍本集重點
❶ 商業接案(如演唱會)與藝術創作(如《膜》)是能融會貫通的一套思考模式嗎?或者是截然不同的類別?
❷ 如何落實(或思考)科技技術與美感體驗的連結?面對藝術展演或者商業需求,呈現方式有怎樣的差異?
❸ 何理許多專案基於跨領域合作,涵蓋藝術家、工程師等身份。想請您分享藝術思維與工程執行的差距(或經驗)。
❹ 在互動設計領域科技與材料仍有許多突破空間,在面對新的嘗試您中間的學習歷程怎麼渡過?(年輕人如果想學習該如何建議他)
❺ 公司創業初期,何理如何在業主的期待中突顯個人色彩?(沒個人色彩不被記得,但太有個人風格可能顯得喧賓奪主)
❻ 經營公司與創作過程中,您怎麼思考設計價值、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取捨與平衡? -
【多元策展】INCEPTION 啟藝 — 梁浩軒(Ocean)
▍本集介紹
當代策展呈現多種面貌,形式多樣但不變的是讓內容與人產生連結。INCEPTION 啟藝除了為臺灣帶進豐富視野的展覽,如 2016 年與「東京21_21 DESIGN SIGHT」一同規劃的《單位展 in Taipei》,也有許多自製展,如啟藝的第一個作品披頭四展《The Beatles, Tomorrow》。其他展覽如玩具解剖展、恐龍實驗室等,展覽作品可見官網。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 林宏儒,是《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的創辦人,致力於推廣策展思維、實驗與價值。這集宏儒負責訪談 Ocean,期待能放大「策展」與觀眾體驗的想像。
▍本集精選三個重點
❶ 「沉浸式體驗展」是啟藝策展常用的形式,此需包含的元素,以及對於策展體驗的影響有哪些?
❷ 博物館的常設展、文化園區的商業國外授權展都屬於展覽,台灣的策展產業產業概況是什麼?
❸ 若對策展有興趣的年輕人以策展為業,面對業主或將「策展」作為公司的收入該注意什麼?
▍特別預告
繼 2016 年單位展的合作,2020 年啟藝與「21_21 DESIGN SIGHT」 再次合作,推出「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
【 21_21 DESIGN SIGHT 企劃展「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in Taipei 】
▩ 展覽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東 2 AB 館
▩ 展覽期間:即將公告
▩ 主辦單位:INCEPTION 啟藝
▩ 企劃單位:21_21 DESIGN SIGHT -
【多元策展】文化銀行 邵璦婷
▍本集介紹
當代策展呈現多種面貌,策展團隊除了轉譯文本,更需在商業、媒體與科技三者中將內容組織為適合傳播的型態。文化銀行從內容採集、社群傳播與互動型展覽活化文化資產,同時藉由產業合作促使文化重新融合為我們的日常。過去展覽經驗如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懶雲診療室》等。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 林宏儒,是《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的創辦人,致力於推廣策展思維、實驗與價值。這集宏儒負責訪談文化銀行的創辦人邵璦婷,期待提供觀眾思考「策展」作為理念傳播的可能性。
備註:此集後半段有複雜生活節團隊沛穎的爆笑聲,拍謝嚇到大家 Q_Q
▍本集精選三個重點
❶ 近幾年「策展」非常熱門,對文化銀行來說這個概念會如何詮釋?
❷ 處理文化內容常有轉譯與挪用界線的討論,文化銀行在策展規劃時如何思考?
❸ 若對策展有興趣的年輕人以策展為業,面對業主或將「策展」作為公司的收入該注意什麼? -
【設計視野】回顧場
▍本集介紹
設計是美感的展現,也體現人與物的關係。有人以設計介入社會,以期創造更好的互動模式;有人以場域經營,搭建非設計與設計人的交流;有人以大尺度的展覽規劃到圍觀的商品,傳遞價值。這些不同的設計樣態,新人設計師或者對設計好奇的年輕朋友該如何認識。
此集人由複雜生活節團隊的陳沛穎,訪談前三場的訪談人 簡嘉芮,以及一起回顧三場「設計視野」的訪談重點,以及在當代職涯的啟發。 -
【設計視野】一點點創意事業總設計師兼博物館產業研究室 林點點
▍本集介紹
設計面向廣,博物館設計涵蓋展覽體驗與商品轉譯等多面向。林志峰老師(人稱林點點老師)是一點點創意事業總設計師兼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擁有 20 年以上文化商品研發展覽資歷。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服務處研發部門設計師,是國內文化商品最大研發及展覽中心。也曾參與臺灣多個大型設計專案,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米勒」特展商店及商品規劃設計、「總統府紀念品中心」總設計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布列松攝影展」,負責空間設計及跨國企業展示館等展覽策畫活動。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 簡嘉芮,大學念工業設計,近期對社會設計感興趣,過去也曾舉辦設計主題的互動式論壇《設計現場》。這集嘉芮負責訪談林點點老師,希望提供觀眾「設計視野」的多種面向。
▍本集精選三個重點
❶ 藝術產業應該培養生意腦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產業概況又是如何?
❷「產值」可能是大眾素養的培養或博物館營收的提升,您如何思考與評估各類別展覽的產值?
❸ 從展館、展覽至博物館商店,如何定位博物館各環節給予民眾的體驗? -
【設計視野】薄霧書店 蔡南昇
▍本集介紹
設計的創造涉及生命經驗、閱讀及工作的積累,影響設計時符碼轉譯的選擇,與商業需求中抱有獨特性。蔡南昇設計師現為平面設計師,對書籍設計充滿熱情,曾參與陳綺貞專輯設計、金馬53專刊,活躍於書籍與唱片設計。2016 年創辦薄霧書店,店內蒐藏許多國內外獨立雜誌,也經常性地發起多場展演活動,有計畫性地推廣平面設計教育。
此集的訪談人為複雜之友 簡嘉芮,今年剛從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過去也曾舉辦設計主題的互動式論壇《設計現場》。這集嘉芮負責訪談雲科的學長, 蔡南昇設計師,希望提供觀眾「設計視野」的多種面向。
▍本集精選三個重點
❶ 設計類別許多,為何選擇深入書籍裝幀設計領域?書籍裝幀設計領域有怎樣的獨特性?
❷許多商業作品的成功是流量與曝光,那您認為成功的書籍裝幀設計是什麼?
❸ 近期電子書崛起,有別於紙本書可藉印刷與紙質凸顯風格,您怎麼思考紙本書與電子書書籍設計的差異? - Mehr anzei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