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其实,不管《孙子兵法》是由谁传入日本的,大家一致公认吉备真备和百济兵法家们在历史上都为中日兵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吉备真备在日本开创了注释、研究《孙子兵法》的传统,也使得同样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兵法学界在宏扬《孙子》精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元10世纪,当年亲耳聆听吉备授课的土师宿弥关成的后世子孙大江匡房对朝廷秘藏的《孙子兵法》加以整理。其后历代兵家将帅都有人对它情有独钟。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平时就很尊敬孙武这位无法见面的老师,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部《孙子兵法》,他的军旗上则绣着“风林火山”4个大字,象征着《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战斗精神。兵法家北条氏长、山鹿素行、吉田松阴等人,也都有颇具独特见解的研究著作问世。据统计,从16世纪以来,日本的各种《孙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种。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它国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长时间的研究热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人----约瑟夫·J·阿米欧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提起这个名字,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觉得茫然,但要说起他的中文名字——钱德明(别名钱遵道),知道的人还真不少。原来,这位1718年出生于法国土伦的耶稣会士,1750年奉派来华,第二年就被打算结交几个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进京城,此后一直受到清朝的礼遇。而这个钱德明在东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这期间除了传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国文化上面。他学会了满文、汉文,把中国的历史、语言、儒学、音乐、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法国去,引起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有价值的译介工作是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大臣M·贝尔东的委托,翻译的6部中国古代兵书。钱德明靠着自己在满汉语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据一部《武经七书》的满文手抄本,并对照汉文兵书开始了翻译工作。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名为《中国军事艺术》的兵学丛书,其中第二部就是《孙子兵法》。这部书的法译本一问世,就引起法国公众的重视,《法国精神》等文学刊物纷纷发表评论,有的评论者甚至说,他在《孙子兵法》里看到了西方名将和军事著作家色诺芬、波利比尤斯和萨克斯笔下所表现的“那一伟大艺术的全部真理”,建议将这一“杰作”作为“那些有志于统领我国军队的人和普通军官的教材”。

    大清帝国驻法公使论《(孙子兵法)在法国的历史》廖世功(1877--1955)号叙畴,上海嘉定人,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留学于法国政治科学院,获学士学位,回国后考授法政科举人,历任学部主事、北洋洋务局帮办、欧洲留学生监督、驻法国巴黎总领事、兼驻比利时公使、中国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同时负责德意志在华侨民遣返工作。

    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国为世界文化之源》这部著作中提到,就连咤叱欧洲的法国名将拿破仑也读过《孙子兵法》。廖氏曾担任过驻法公使,在法国政界、军界有许多朋友,他的说法恐怕不会是空穴来风。从拿破仑个人的身世看,他于1779年进入位于香槟的布列纳军校攻读炮兵专业,1784年进入巴黎皇家军事学校深造,次年毕业。而18世纪80年代的头几年,恰好《孙子兵法》法文译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众的瞩目。在拿破仑入巴黎军校深造的前两年,尼昂出版公司经法国国王许可,将《孙子兵法》作为一套有关中国的丛书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照常理推断,求学期间酷爱读书,曾大量阅读过世界各国军事、历史和法律书籍的拿破仑受当时巴黎社会上一度盛行的“孙子热”的影响,浏览过《孙子兵法》并不是不可能的。

    对《孙子兵法》的重视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孙子兵法》的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

    中国军事史

    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

    兵学圣典

    ”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提炼一下《孙子兵法》里的九大原则。

    第一、以强胜弱,弱胜不了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里讲“计”真的不是什么奇谋巧计,其实就是现在SWOT分析法,找出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比较彼此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孙子说“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算出自己能胜,然后再开始准备发兵。我们平时总在希望一些小概率事件发生,想着出奇制胜,其实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小概率事件发生。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既然是国家大事,那就更不能赌在小概率事件上


    第二、打不起,就不要打

    有的时候,我们通过计算知道自己能赢了,但是战争的代价非常大,所以不要光想着战胜,有时候也要计算一下这场仗值不值得打,所谓“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总在打仗,人民就疲惫了;总是打胜仗,君王就骄傲了。骄傲的君王带领着疲惫的人民,那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就连汉武大帝到老的时候,发现连年征战把国民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都给自己下了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打了这么多胜仗,但这些仗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里强调首先要自强,要修炼自己的内功,不要总是想着别人来给你好处。“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也就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修炼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再等待敌人可以战胜,自己不可战胜在于自己,而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在于敌,你控制不了敌人,但可以控制住自己。司马懿的一生就一直计算,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等他的对手一个个都死了,他就胜了。


    第四、要等待、要忍耐

    《孙子兵法》讲得最多不是什么绝妙的兵法,而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因为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答应了不一定有多大的利益,打输了可是连命都要丢掉的。所以要善于等待,不要因为焦虑而频频出手。唐玄宗时期,哥舒翰镇守潼关,他自己知道不能打,但是唐玄宗不知道,他命令哥舒翰出关应敌,结果逼的哥舒翰全军覆没。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一名非常善于忍耐的人,织田信长在,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了小兄弟的位置上;丰成秀吉在,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了诸侯的位置上。当他们都不在了,德川家康才稳稳当当地夺得天下,他的家族也统治了日本长达四百多年。


    第五、要一战而胜,不要频繁打仗

    打仗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最终平定天下,而且每打一仗都要死人,所以如果你已经百战百胜,但是还要继续打仗,那这一百场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保全自己、保全财产,再关键的战场上,要一战而胜,把敌人都收服,这样才能平定天下。


    第六、以正合,以奇胜

    这是《孙子兵法》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以正合,以奇胜”,奇就是多余的力量,手里一定要攥着没有打出去的牌,留到关键时刻打出去致胜,这叫做出奇制胜,也叫分战法,这是兵法里面最基本的战法之一。韩信背水一战,他也不是把所有的部队都布阵在水边,而是派出了一股奇兵出去埋伏,靠着这股奇兵关键时刻杀出来,才能获胜。


    第七、诡道,不重要

    “兵者,诡道也”这句话让太多的人误解了,其实讹诈归讹诈,万一人家不上套,还是要靠硬实力取胜,所以平时做人做事,不要靠诡计,要是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奇谋巧计永远都不如扎实的基本功给力。

    第八、知己知彼,关键在于知己

    很多人都听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往往大家都想去知彼,而忽视了知己,但这是错误的思想,所谓“不可胜在己”,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你自己不犯错,无论别人怎么样,你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色,不断修炼基本功,别人是打不赢你的。


    第九、《孙子兵法》是在教你认输

    《孙子兵法》的第一选择永远都是不战,为什么呢,因为战争不如和平来的让人舒服呀。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 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无所不用间,古代兵法。是指在战争中无处不可使用间谍,以先知敌情。孙子在其兵法的《用间篇》中,系统地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正确地选定军事谋略,必须以可靠的情报信息为前提,而要深刻地了解敌方的实情内幕,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使用间谍。用间,不只是索取情报,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内容。孙子在此提出了“五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或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或俘虏做间谍;“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叛逃人员误传给敌人,造成敌人上当将其杀死。这是一个借刀杀人,处置叛逃人员的计谋;“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内间”,就是收买敌国的官吏作间谍;“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用间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了它的专门学科——谍报学。


  •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子的《火攻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系统总结火攻作战经验和特点的专著,主要论述了春秋以前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发后的相应应变措施等问题。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根据所要打击对象的不同,孙子把火攻的方式具体区分归纳为五个大类。


    这一是焚烧敌方的人马,它属于最主要的类型,如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情况;


    二是焚烧掉敌军的粮草,让他们饿肚子全身虚脱,就像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纳许攸的献计,一把火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军粮;


    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军无辎重则亡”,对手没有了装备,便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破坏对手的后方战略资源,这仗自然便无法再打下去,就像隋统一南北之前,用高颖的计谋,潜人陈国后方,烧仓库搞破坏;


    五是焚烧敌方的交通线,补给道路一旦被切断,敌人虽“有心杀敌”,但实际情况则是“无力回天”,遭到失败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了。




  •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不到危难的时候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君主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愤怒就轻易发动战争,为将军者也不可以因为一时的不快而出兵作战。对于国家有利益的时候才能参与战争。以感情代替理智,考虑不当,计划不周,其结果必败无疑。君主的一个错误决定会丧失江山,将帅的一个错误命令会导致全军覆没。气可以消,忿可以平,怒气过后可以转怒为喜,但国家一旦灭亡后就不复存在,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也不能够重新活过来了。作为君主、将领,切不可意气用事、轻举妄动,应以国事为重、大局为重,冷静地处理国务和军机大事。
    它劝告强硬派,不合于利而止,强硬必得当前之小利,损长远之大利。这句话还说主强硬派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只想着了主权不容商议的原则性没想着捍卫主权手段的灵活性。原则性不意味着必须强硬,灵活性不意味着以损害主权来换取和平环境。不要老想着打打打,须知非危不战,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安定生活再不可随便被战争左右。

  •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 语出春秋孙武《孙子兵法·火攻篇》。用火来辅助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进攻威势强大。水可以分割、断绝敌人,但是不能夺取积蓄。佐(zuo左):辅助,帮助。明:明显,指效果显著。绝:断绝、隔绝。夺:夺取,剥夺。这里指焚毁敌人的物 ......

  •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主要在于假意顺从敌人的意图,在实际上却集中兵力,确定一个进攻点,待机而动,一旦机会来了,便集中兵力攻敌一处,千里奔袭也是可以战胜敌人的。这就是所说的因地制宜、以巧取胜。它简述了战前、战初和始战时的一些行动,慎重初战,示敌无战意,乘敌之隙,迅猛突入;给敌一点希望,夺敌所爱。“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思想,至今仍是行之有效的军事原则。

  • 敌人出现可乘之隙,一定马上攻入,首先夺取敌人所心爱的部位,不要与敌约期决战。执行作战计划一定要随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来争取战争的胜利。

  • 关于孙子的这段论述,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首先,他提出了军队必须严格纪律和法治,这是军队能够百战百胜的保障。- 一个团队要是没有了纪律,团队就像是一盘散沙; 人人各自为战,就没有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那么这个团队注定不会成功。


  • 但凡进入敌国作战的原则是:深人敌境就军心专一,敌军就无法战


    胜我军;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军队就可以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


    士卒的体力,不能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


    让敌人无法揣测我军的真实意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死


    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已经不怕死,他们怎能不会殊死奋战呢?士卒深


    陷危地,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就能稳固;深人敌国,军心就不


    会涣散;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拼死战斗。因此,这样的军队


    不待修整,就懂得戒备;无须强求就能完成任务;不待约束,就能亲近


    相助;不待申令,就会信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即


    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不留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


    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

  • 《孙子兵法》是一部集兵法、谋略和处世智慧的经典著作,被古今中外名人奉为必读经典。这本著作成书的时间,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