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建築師 林志成「隨著老照片走進日式雙拼宿舍,映入眼簾的是充滿溫度的家園。在客廳吃麵的孩子背後,是日式雙拼宿舍罕見的書齋空間。門前巷弄裡,孩子騎腳踏車、打羽毛球,學生與校友前來拜訪陳老師,幸運的話還能吃到佟老師親手包的水餃。師長們在宿舍間來往交流,這裡曾是高商最具人情味的角落,是一代代教育者奉獻青春的見證。」——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一棟棟荒廢的日式宿舍,矗立在新竹高商校園內,此宿舍群建築為配合1940年新竹商業學校(今新竹高商)創校成立而建,作為教師及職員的宿舍使用。歷經85年,​檜木與瓦頂的結構仍然完整,特別是門窗等建築設計,順應新竹地區風大雨小的氣候環境,相當具有地方特色,更是校園內獨特的文化景觀。不過近期卻因校方規畫拆除新建教學大樓,引發了教育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鋸。究竟新竹高商日式宿舍保存爭議的始末,留與不留正反雙方的論點為何呢?宿舍群具有什麼建築特色?國內外老屋保存或新舊融合有哪些成功案例?校園新建教學大樓是否有其他基地替代方案?教育與文化歷史現場又該如何結合與應用?透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視,竹商日式宿舍群具備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更有校友們的深刻情感。請聽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與林志成建築師的分享與說明,共同守護創校日式宿舍群,守住創校85年共同的校園記憶!

  •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許秋容老師以手繪記錄河岸地標,那株靜靜佇立的破布子樹,見證著溪流重獲新生。(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下,企業如何因應日益嚴格的環境規範與永續要求,成為現代經營者無法忽視的議題。本集《零碳,未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的 研究員黃釋緯,深入剖析國際最新政策與企業實務操作,帶領聽眾全面了解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試行進展、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能源政策轉向,到台灣即將上路的碳費制度與ESG報告書撰寫規定,這些變化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衝擊與應對之道。上半段內容聚焦國際局勢。從歐盟在2024年2月公布的CBAM簡化方案開始,說明碳憑證展延、豁免小型進口商等新規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而美國若由川普重返政壇,其能源政策可能對再生能源推動造成倒退,對全球碳市場與氣候承諾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黃釋緯指出,雖有短期政策波動,但綠能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企業必須提早佈局。下半段則轉回國內關注焦點。金管會自2025年起,正式要求實收資本額21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全面提交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營運新常態。報告書中環境構面尤其與減碳、能源轉型、碳盤查息息相關。黃士偉也分享,中小企業雖非強制撰寫對象,但在供應鏈壓力與市場競爭下,已開始主動編製ESG報告,強化企業韌性與品牌價值。此外,政府也提供多項輔導資源與訓練課程,協助企業從零開始編製報告書,並可參與「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比。這不僅是對企業ESG成果的肯定與獎勵,也有助於強化社會對企業永續承諾的信任感。最後,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型廠商,唯有掌握政策趨勢、積極回應氣候變遷挑戰,才能在這場全球綠色競賽中脫穎而出。ESG與減碳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通往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宣布對多國開徵對等關稅,台灣面臨32%稅率,影響巨大。但情勢又急轉直下,川普在台灣時間4/10凌晨宣布,未對關稅實施報復性措施的75國,對等關稅暫緩實施90天,先以10%稅率實施。消息一出,過去一週承受巨大壓力的全球股市明顯反彈,然而,不確定性與恐慌仍然存在。本集特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帶來分析,川普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決策改變?背後的盤算是什麼?我國外交部確認,台灣被列為暫緩對等關稅的75國之一,32%關稅的立即威脅暫時解除,但台灣顯然不能高枕無憂。可預見的將來,哪些面向會受到衝擊?台灣的下一步經貿談判、產業策略都非常關鍵,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川普關稅政策引發的變局與挑戰?如何因應?雖然美國宣布暫時豁免一系列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包括對台灣影響最大的手機、筆電、半導體設備等,但美國商務部長也表示,這只是暫時性的豁免,相關產品仍將面臨半導體關稅,最終目的仍是驅使相關產品到「美國製造」。如果半導體、電子供應鏈到美國設廠製造,既是我們的談判籌碼,也是無法避免的大勢,對台灣的影響牽涉哪些層面?我國政府在談判時又要注意哪些要點?歡迎收聽!

  • 來賓:「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創辦人 彭兆駒近年,單口喜劇(脫口秀)、日本漫才、即興喜劇、音樂喜劇、腹語及魔術表演等,深受年輕族群喜愛,隨著喜劇演員博恩的全球巡演帶動下,讓更多的喜劇演員能夠被台灣觀眾看到,同時也激發了喜劇產業的發展。來自風城在地的「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彭兆駒團長以自身數十年的戲劇表演和教學經驗,極力投入推廣。究竟他與新竹有著甚麼關聯?成長求學與創業、擔任教職的經驗歷程有哪些豐富有趣故事?1997年曾創立「經典劇坊」,2023年再創「站立風城」的動機為何?劇團的表演形式及營運模式具備哪些特色呢?新竹又該如何發展喜劇表演,並培養人才和觀眾?找尋假日休閒娛樂~不妨來體驗一場笑開懷的喜劇表演,讓「站立風城」為您掀起笑浪,新竹喜劇文化風再起,請聽「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創辦人彭兆駒的分享。期待實際的推廣體驗行動,掀起新竹一波波喜劇風潮,更透過現場觀眾為傳播媒介,塑造出充滿文化素養城市形象!

  • 一條被水泥困住的溪流,要如何重獲自由?在南投國姓鄉的種瓜坑溪畔,一場由私人發起的河川復育革命正在上演。原本的種瓜坑溪被水泥護岸束縛,河床上有多道固床工,水流停滯,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夫妻倆,2018年來到南投縣國姓鄉定居,卻發現溪流因過度的人為改造而失去活力。4到6公尺的高聳護岸阻隔兩岸,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水流停滯,水中多是吳郭魚,山林裡的動物也難以親近。2021年,匯入種瓜溪的一條小溪即將被整治,計畫再蓋上水泥護岸。許秋容與Peter教授發現這個問題,擔心生態進一步惡化,於是找上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求助。在雙方合作下,他們展開後續的河川復野行動,決心讓這片土地與溪流重現生機。河道內一部分固床工移除,一部分打開缺口,以引導自然水流,並減低上溯⾼度阻隔,改善⽔域的縱向連結。(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什麼是復野?復野(rewilding)就是以低度干預的手法,讓河川恢復成近似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喚醒它的生態功能。與過去強調「控制」的治水概念不同,復野強調河川的生命力,賦予它空間與自由,讓水流、洪水調節等自然過程自行運作,河流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重現生機。復野的成效令人驚艷。種瓜坑溪溪床從象草與小花蔓澤蘭叢生,變成有30多種植物共存;水中石蠶蛾與魚群重現,吸引翠鳥、鷺鷥翩翩而來,甚至觀察到像斑嘴鴨這樣的候鳥。在河畔獸徑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了山豬、食蟹獴、鼬獾、白鼻心、穿山甲,藍腹鷴也曾造訪這片土地。將河流右岸的護岸打除,改為拋石緩坡,不僅能讓生物親近水域,該處緩坡也成為⽔砂溢淹空間,對下游有減緩水流的功效。(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復野工程不只對生態好,還能降災減災。許秋容與Peter老師提供自己的土地,打造調節河川水量的洪泛平原,讓溪流「在洪水期能換穿8XL號衣服」。這樣的想法,已通過2024年多次大雨與颱風的考驗。經由學理計算,這樣的工程也能減輕洪水對下游大石村的危害,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不走控制洪水的老路,種瓜坑溪的故事告訴我們,把還空間給河流,就能換來生機與希望。復野工程讓藍綠帶順利連結,創造豐富生機,自動相機也拍攝到了穿山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啟動第二期復野計畫,進一步拓寬河川生態的復育版圖,願自然生機綿延更遠。

  • 在全球淨零碳排壓力下,核能再度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焦點。本集《零碳未來》,我們再度邀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 ,延續上集關於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與核融合的深入對話,從科學面向探討核能的真實樣貌與未來可能性。節目一開始,葉院長詳細說明何謂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的模組化優勢,能根據區域用電需求彈性配置,提高供電效率,也解決大型電廠建設與用地限制問題。而針對外界關心的核廢料問題,葉院長指出,SMR雖然機組小,若要達成與大型機組相同的發電量,須部署多台反應器,整體廢料產量可能略增約10%。同時也駁斥部分報導聲稱「SMR核廢料是傳統機組30倍」的說法,並指出該數據基於過時設計與不合理假設。值得一提的是,比爾蓋茲支持的熔鹽式SMR反應器技術,因採用高濃縮燃料,可達成8至10年更換一次燃料的目標,其所產生的核廢料量僅為傳統反應器的25%,展現未來核能的潛力。葉院長提醒,面對新技術報導,應詳加查證其計算依據與技術背景,避免誤判其真實成熟度。例如談及核融合技術時,葉院長強調核融合是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方,因其使用氫同位素進行融合反應,不會產生傳統核廢料,能源密度高且原料來自於水。雖然技術尚未成熟,目前國際熱融合大計(ITER)預計至2040年後才可能商轉,商業應用尚有技術與能量效率(Q值)上的挑戰。最後,回應台灣民眾對地震與地理條件的疑慮,葉院長說明美國核管會的標準並非以是否位於斷層帶為限,而是要求反應器須設計能耐預估最大震度。台灣在這方面也發展出先進的「斷然處置措施」,能防止如福島般的事故重演。在全球減碳時程壓力與AI、大數據推升能源需求下,葉院長也呼籲政府應務實評估能源規劃進度,包含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進度與核電延役的可能性,保障能源穩定與永續發展。╭☆╭★╭♬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城市裡不只有人類定居,更有不少野生動物與人類比鄰而居,在公園裡、行道樹上伴隨人們生活起居的各式鳥類可說是最貼近生活的生態指標。一座城市的生態多樣性,竟與居民的幸福指數相關?本集特別請成立超過半世紀的台北市野鳥學會,帶來他們長期的觀察與經驗,聽總幹事陳仕泓分享,台灣藍鵲為何在城市裡更有機會看見?台灣野鳥的處境改善了嗎?在城市中可以看到哪些野鳥嬌客?隨著城市發展以及其他人為因素等影響,人類生活與野生鳥類棲地會有哪些衝突,如何調適?當遇到受傷野鳥該如何處置,第一時間應該如何評估與判斷?本集從陸域生態保育的角度,與您談談野鳥二三事。歡迎收聽!

  • ⛵台灣位居海上十字路口,商船往來頻繁,但為何少見海下文物與遺址? 文化部文資局現列冊的歷史沉船 共有六艘,包含西式大帆船、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間往返的運輸船、二戰時期軍艦等,拼湊出台灣的時代面貌。不過數百年來的人為活動、變動的海洋環境,讓缺少海下直接證據成為考古的一大挑戰。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用沉船故事穿梭台灣的各個年代。 ★本集重點:出水、不出水?淺談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調查從歷史沉船看見台灣與世界的接點救援與修復 無動力橫越太平洋的「自由中國號」 #水下文化資產 #OceanDacadeHeritage #沉船

  •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清華學院退休榮譽教授 王俊秀精通英日語的社會學家王俊秀教授真的很特別,既留學日本拿到碩士,又於美國攻讀博士,至少精通四種語言,無怪乎他什麼都通。來自台南關廟,竟說「新竹」是他的主埸,更因清華大學而深根在地有了強勁關聯性!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新竹州圖書館】前身是「新竹街圖書館」,為了紀念1923年日本大正天皇東宮太子裕仁訪問新竹而籌款興建,1925年完成,改為「新竹州圖書館」,台灣光復後由新竹市政府將其定名為新竹市立圖書館,後又改為新竹縣立圖書館,民國73年由新光集團取得產權。【新竹市役所】1920年,日本政府改正地方制度,於新竹州新竹郡管轄的新竹街(今新竹市)設置新竹街役場;原街役場設於郡役所內,直到1925年才建成。 歷經多次轉型,1930年新竹街升格為新竹市,新竹街役場也更名為「新竹市役所」。兩幢百年古蹟建築有著前世今生豐富精采的故事,雙館「百年好合」合辦慶祝活動更具意義,請聽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清華學院退休榮譽教授王俊秀老師,帶領我們重回新竹州圖書館與市役所的榮光現場!原來節目現場四人皆與雙館有著無法分割的情緣。

  •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功能在治理過程中被忽略。(照片提供: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讓自然野溪變成筆直陡峭的水泥排水溝,水泥固床工也阻斷了水域的連續性。(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

  • 台灣2024年用電創歷史新高,再生能源占比首度突破一成,核電占比則降至4%。隨著核三廠二號機預計於 2025年5月除役,台灣即將全面退出核電。然而在COP28與COP29後,全球有多國重新擁抱核能,面對碳稅壓力與近零碳排目標,核能成為許多出口導向國家,如日、韓、義大利等的選項之一。本集《零碳未來》邀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 葉宗洸教授,為我們解析國際核電趨勢與臺灣當前處境。葉教授指出,核能不僅是穩定無碳電力來源,更有助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特別是在歐盟即將啟動的碳邊境稅制度下,國家無碳電力占比將直接影響產品價格與市場競爭。葉教授也提到歐盟已將核能納入綠色投資標的,有助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核能市場。新型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技術亦正在全球布局,包括中國與俄羅斯已有SMR進入商轉,美國與多家企業則預計2028年前投入市場,為核能發展帶來更多彈性與可能。而面對能源現實及環保危機,葉教授建議台灣應評估延役既有核電機組,作為短期內強化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重要選項。他強調,目前核電每度僅約1.6元,是台電最便宜的發電方式,若能延役,將有效改善台電財務與能源穩定性,而這是我們的選項之一嗎?讓我們一同探討這些關鍵議題。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台積電晶片直接出口美國,占多少比例?為什麼?如果美國從台積電直接出口的晶片收到關稅並不多,為何台積電還要加碼投資美國?半導體市場與半導體供應鏈,有哪些差異?帶來哪些策略上的影響?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新川普時代」來臨,在川普的關稅新政,和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等新聞曝光後,本集特別邀請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從新書《天選.矽島—川普風暴下的科技島》的觀點出發,帶來分析。為何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暴增,恐讓我們被盯上?如果黃欽勇董事長設身處地,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立場,也會做出加碼投資美國的決定嗎?談到台灣會不會被掏空,不妨回頭想想,為何高科技業與半導體先進製程傾向於「根留台灣」?不訴諸民族情感,有哪些效率上、成本上、時間上、溝通默契上的具體考量?另一方面,如果台灣高科技製造業並不想「出國比賽」,為何拿出大筆資金對外投資,將一定比例的產能移到海外,意義何在?台灣的政府與整個社會需要注意的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半導體、電子供應鏈的複雜結構?為什麼要向全球行銷台灣,讓國際更了解台灣科技產業的結構與狀態?請聽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的分享。

  •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許倍銜、研究生 黃詩涵 楊鈞凱 王玟淯透過線上與線下的展覽,揭開建築作品與觀者之間隱藏的薄膜,2025年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展覽以「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為主題,除了展示作品表象的狀態,更進一步挖掘作品間蘊藏的連結,尋找那些表面疏遠、實則密不可分的關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許倍銜所長,引領我們回顧陽明交大建築所成立的歷史,並透過曾與新竹縣市互動經驗及USR的案例,走入2025交大建築展的策展理念。究竟今年的建築展具有哪些特色?黃詩涵、楊鈞凱、王玟淯三位研究生各有哪些作品參展?除「進行中建築-海山漁港」、「新竹美術館」及個人宅友善寵物的設計,還有哪些有趣的作品呢?人們總習以為常的將各種事物視為獨立存在,但事實上,沒有任何領域、主題或經驗是孤立的,請聽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以及三位研究生的分享,藉由建築研究所展覽作品間的虛擬動態網絡,尋找它們的交匯點,重新觀看建築展,引發設計者、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話,一切「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2025陽明交大建築展「沒有想像中的遠」即日起至4/12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展出。

  • 春天是鳥類繁衍的季節,築巢、育雛,繁忙而充滿生命力。透過直播技術,我們現在可以即時觀看黑鳶的育雛過程;這些畫面,不僅是自然界的美好展現,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猛禽保育所面臨的挑戰。10年前,紀錄片《老鷹想飛》揭示了台灣黑鳶的生存困境,經過長期的監測與保育行動,黑鳶的族群數量已有穩定回升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威脅已經消失,包括農藥與老鼠藥的傷害、棲地劣化等,仍是牽動牠們生存的關鍵因素。「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獲得超過600人支持,已進展到第三階段,期待開啟2027年黑鳶巢位直播與衛星追蹤研究。(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為了深化公眾參與,「老鷹公主」林惠珊創立的昕昌生態科研發起「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從黑鳶巢位直播開始,讓更多民眾能親眼見證這些猛禽的生活樣貌,進而關注生態保育。黑鳶巢位直播一點也不簡單,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技術門檻、資源調度與人力需求都是挑戰。此外,黑鳶是否能順利破殼、親鳥會不會棄巢,這些自然變數也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甚至曾發生巢位下方墓仔埔失火的意外,讓研究團隊連忙出動救援。用手機、平板、電腦觀看巢位直播,是支持黑鳶保育最簡單的方式。(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的生存,除了來自於環境條件,更仰賴人類如何選擇行動。我們是否願意減少有害農藥與鼠藥的使用、願意支持有機友善農業,這些決定,將影響牠們的未來。當我們看見直播畫面中黑鳶育雛的瞬間,或許就能更深刻理解保育行動的價值。本集節目邀請到「老鷹公主」林惠珊,一同探討黑鳶的生存挑戰,並介紹這項募資計畫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從「0」開始,為台灣黑鳶保育貢獻一份力量。無論是安裝直播攝影機,還是繫放幼鳥,這兩項工作都需要攀樹才能順利進行。(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寶寶看起來又萌又可愛,但隨著牠們的成長,將逐漸變身為強悍的猛禽,翱翔於天際。(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的繁殖與生存正面臨著農藥、老鼠藥等毒害問題的重大威脅。(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

  • 本集《零碳未來》針對台灣能源結構變化及全球核能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2024年台灣用電創新高,再生能源發電首次突破一成,燃氣發電占比也高於燃煤,核能僅佔 4%。隨著核二廠第二機組預計於 2025年 5月停機,台灣即將邁向無核家園,正是檢視能源轉型方向的關鍵時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林正原指出,所謂「全球核能復興」其實是誤解。他以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報告》為例,說明全球核能發電占比從 1996年的 17.5%下滑至 2023年的 9.15%。核電機組數量不增反減,全球資金投入亦顯示非水力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核能 27倍。即使如美國、法國等國有核能擴張討論,實際上興建進度緩慢、預算暴增,例如美國喬治亞州的 Vogtle核電廠耗費逾15年才完工,成本高達 1.2兆台幣。針對新興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林正原指出此技術雖具「模組化、快速建造」的理論優勢,但實際上商轉困難重重。美國NewScale原訂案因成本暴漲導致合作電力公司解約;更重要的是還有其核廢料,因使用高濃度核燃料而提高核武擴散風險等議題,未來還需進一步的安全與政策審視。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後,再生能源占比勢必提升至六至七成,如何因應其「間歇性」供電特性。林正原提出三大解方:一是發展多元再生能源;二是透過「虛擬電廠」等手段調整需求端用電行為;三是積極強化儲能技術。他強調,國際如加州等地已能在某些時段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供電,台灣亦應擴大政策決心,避免能源政策搖擺不定。本集內容深度解析核能政策與再生能源轉型,也提供政策制定者與民眾多角度思考能源未來的參考依據。╭☆╭★╭♬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坐落在桃園市復興區山間,卡維蘭 Kaviiland源自泰雅族古語,有如雲霧悠遊的意思。2013年一名分發到部落服務的青年役男提出幫部落銷售500盒水蜜桃,而與部落結下不解之緣。洪睿弘畢業於政大國貿系,服役時運用所學在社群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因而興起創業的念頭,希望農民的辛勤投入,能夠換來相對應的報酬。後來,孕育出了備受獎項肯定的社會企業:卡維蘭。卡維蘭在做甚麼?除了合作、收購、代銷,怎麼樣進一步讓產業升級,開發更多市場可能性?如何讓群眾有機會認識到遠在山間的部落產地?什麼樣的經營模式,可以使農友避免過度施肥與用藥,對土地更友善而永續?卡維蘭的經營模式能夠也成為其他農產品產地的學習對象嗎?歡迎收聽!

  • 來賓:第26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罕病藝術家 徐若鈞「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需要依靠魔法,因為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勇敢傳說》梅莉達從出生便患有罕見疾病遺傳性表皮剝離鬆懈症(俗稱「泡泡龍」),全身皮膚異常脆弱,除了傷口與水泡外,口腔及眼睛也因黏膜不定期的破裂而受影響,導致右眼視力幾乎為零——她是罕病藝術家徐若鈞,迎向困境,踏實邁步,期許可以在有點不平凡的生命裡,好好平凡的活著!藝術之路,因罕病她走得比其他人辛苦,成長求學過程如何克服病痛?如何開啟繪畫興趣呢?2024年獲得了一輩子未曾想過的「十大傑出女青年」及「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殊榮,面對未來有哪些自我期許?曾獲新竹美展竹塹獎、磺溪美展優選,全國美展、大墩美展入選等,作品更於藝術銀行與清華大學典藏,並於金門、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透過不凡生命經驗,持續挑戰世界,尋自己的光!把每一道生命裂縫,堆疊一個個故事和印記,打開心世界的窗!請聽藝術家徐若鈞分享她溫暖茁壯的生命故事,讓罕見被看見,讓罕見不罕見。

  • 「嗶、嗶、嗶、嗶……」在夜晚潮濕的森林裡,一聲聲輕脆的嗶嗶聲響起。這不是車輛倒車,而是一種小巧卻極具特色的青蛙——「艾氏樹蛙」的鳴叫聲。艾氏樹蛙是台灣的原生蛙類,體型不大,僅約3到5公分,體色會隨著環境變化,從褐色到黃綠色都有可能。牠們偏好棲息於樹洞或竹筒內,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是,雄蛙在假交配後會守在洞口保護卵,而雌蛙則會定期產下未受精卵,作為蝌蚪的食物,以確保後代能順利存活。這種護幼行為,在台灣蛙類中相當罕見。艾氏樹蛙棲息在樹幹上,保護色讓牠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照片提供: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雖然艾氏樹蛙並非保育類,但歷年調查顯示,其數量並不多。因此,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特別舉辦「樹蛙艾回家」活動,帶領參與者親手營造棲地,利用竹子打造適合牠們繁殖的家園。活動不只是觀察,更要動手參與。參加者使用桂竹製作「青蛙公寓」,為艾氏樹蛙提供產卵與孵育蝌蚪的環境。竹筒的設計也蘊含實驗精神,透過40cm、70cm、100cm三種不同規格的高度,觀察牠們的棲息偏好,為未來的生態研究提供參考。艾氏樹蛙的卵粒緊貼著竹筒內壁,裡頭的小生命正悄悄成形。大小朋友專注地鋸竹、測量、刻字,再親手將竹筒固定於森林間,同時,也親眼觀察到艾氏樹蛙的卵與雄蛙的護幼行為。許多首次造訪東眼山的家庭,都對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感到新奇,也因此更能深刻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一場自然教育課,一次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的體驗。現在就來聆聽這場活動的精彩片段!「樹蛙艾回家」是森命之島保育季系列活動之一,未來幾週還有蝙蝠、鳥類標本與蠟葉標本製作等主題的工作坊,等你來探索。孩子專注地鋸竹子,親手製作艾氏樹蛙的「青蛙公寓」。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專注地使用電烙筆在竹筒上刻畫圖案。冒雨合力在森林中架設竹筒棲地,為樹蛙打造安全的家園。

  •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深入探討台灣最新提出的NDC 3.0減碳目標及其亮點。此次NDC 3.0相較於過往版本,不僅設定了更明確的 2030年減碳 30%、2035年減碳 40%的目標,還搭配了具體的20項旗艦計畫,涵蓋能源、製造業、運輸等六大部門,並針對風電、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提出新策略。在能源領域,政府計畫加速再生能源發展,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 30%,2035年提升至 36%,並積極推動地熱開發,希望在2035年達到2GWe的裝置容量,進一步提升台灣電力穩定性。製造業方面,中鋼目標在 2035年減碳 44%,並考慮導入氫能煉鋼與綠色鐵礦。然而,石化產業的減碳計畫尚不明確,仍有進一步規劃空間。趙理事長強調,這次 NDC 3.0仍處於 Beta版本,政府應透過公民參與與協作機制,讓學界、企業、NGO共同研擬更可行的減碳策略,避免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此外,面對民眾對於能源轉型的信任危機,政府應透過直接民主機制,如舉辦氣候公民大會,讓社會更理解並支持減碳政策,提升全民參與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在國際趨勢下推動更具實質影響力的減碳行動?本集節目帶您一探究竟!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