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一季拉下帷幕,我們發現一個新穎有趣的翻譯過程。做翻譯往往是一個孤獨的過程,只有譯者獨自一人,通常要在翻譯完成後才能得到反饋。翻譯獎學金得獎譯者之一有靈,和原文作者 Scarly、翻譯導師 Carlos Rojas(羅鵬),卻在這次非虛構翻譯的過程中,打破了我們對於翻譯已建構的印象:

    ❝ 我之前的工作模式是花一段時間自己翻,把所有的有疑慮的點憋在內心裡。然後到完整初稿的時候,才會跟原文作者或其他人分享檔案。這次我算是每天或每幾天都會有一些在留言欄的小互動,讓整個翻譯過程有一種,我其實不是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裡、在筆電自己翻譯。❞

    這期在場翻譯獎節目,特邀杜克大學東亞所所長,翻譯家,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聯合發起人周成蔭客座主持,從中譯英的新模式、非虛構翻譯的情境還原、AI無法代替的翻譯等角度,訪問有靈、Scarly、Carlos:

    ❝ 我跟Carlos之前在Duke成立的一個叫 #故事實驗室,那時候我們的座右銘就是 No Story is Told Alone,故事永遠不是孤島。現在變好像說 No Translation is Done Alone,翻譯的過程變成共筆。❞

    有靈、Scarly、Carlos的母語,有英文、中文、中英雙語,他們在這次翻譯獎裡協作完成英文翻譯、又在這期播客裡用中文分享。中英雙語寫作者在這個時代裡只會越來越多,我們站在多元語言的宇宙裡,翻譯,也可以是一件跨越孤獨和不同的事情。

    【節目時間線】
    04:10 作者x譯者xMentor的三角協作式翻譯,譯者有靈:一切從共筆文檔開始
    07:03 No Story is Told Alone; No Translation is Done Alone
    10:53 當譯者、作者、Mentor都是bilingual,這是在打破中翻英已建構的刻板印象
    17:00 Bilingual的原文作者Scarly:自己嘗試翻譯,到看見譯者翻譯
    19:00 Scarly:有靈懂我!作者和譯者珍貴的共振時刻
    20:31 中英文雙語寫作者只會越來越多,在這個多元語言的宇宙裡,翻譯離我們並不遠
    22:05 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編輯交流與翻譯交流的不同
    23:11 作為譯者,也需要有編輯的視野和思維
    25:19 翻譯不是一對一的搬運,而是給對象語言的讀者創造一個類似的感覺
    28:40 什麼翻譯是不可被AI取代的?翻譯家Carlos Rojas:我更關注保留語言跟語言之間的差異
    35:28 有靈:其實翻譯有非常多種進行的模式
    37:31 Scarly:這次翻譯過程給自己的寫作提供了很難得的「外部視角」
    38:47 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二季將在2025年年初啟動,敬請留意!


    【在場翻譯獎|翻譯不是孤島 feat. 有靈 x Scarly x Carlos Rojas】

    嘉賓:
    • 有靈 Yo-Ling Chen(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一季得獎者,翻譯《她們的AI戀人——真實或虛妄的愛》)
    • Scarly(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一季得獎者,《她們的AI戀人——真實或虛妄的愛》作者)
    • Carlos Rojas(杜克大學亞洲中東研究系教授,翻譯家,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一季翻譯指導)
    客座主持:周成蔭(杜克大學東亞所所長,翻譯家,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聯合發起人)
    錄製:韁河媒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非虛構漫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敘事種類?漫畫可以是非虛構的嗎?為什麼選擇做非虛構漫畫獎學金?漫畫世界中的「在場者」又是什麼樣的?

    ❝ 我們有好的研究者、好的非虛構作品、好的田野、成熟的漫畫技藝;我們也有不同於歐美的漫畫風格。而我們需要的是有一個機會讓大家下定決心做這件事情。機會是重要的,每一塊拼圖都有了,在場 · 漫畫獎需要的是把拼圖拼湊在一起。❞

    「在場」繼寫作獎、翻譯獎之後的又一期特別節目,邀請到了在場 · 非虛構漫畫獎共同創辦人、慢工文化總編緝黃珮珊。珮珊早些年留學法國、投入紀錄片領域多年,後來轉軌至紀實漫畫。她定位自己是 producer,希望以漫畫這一個相對較低成本、安靜而個人的媒材,發揮出震撼人心的表達力。她 2013 年回台成立出版社,從台灣走到中國雲南、東南亞各地,專注做亞洲的非虛構漫畫出版,希望將密集又龐大的華文世界的故事能量透過漫畫敘述。

    為什麼是漫畫?珮珊在與我們早期頭腦風暴與節目上都常提到, #漫畫常常被誤會為圖像創作,「#但它對我來說是一個敘事創作,是有敘事的圖像。」

    如漫畫獎主旨所言,我們相信在這個走向極化的時代,漫畫是一種極佳的非虛構語言,它容易引領讀者進入更鮮活的第一人稱視角,能夠再現在場者的經驗與感受。

    ❝ 亞洲常會有一些偏見覺得漫畫是小孩子看的;但總有人喜歡更靜態的視覺閱讀。漫畫有個人空間,是視覺而個人的。對這群人來說,#當漫畫在講離你很遠的地方的故事時,#漫畫比文字更有想像力。❞

    珮珊本人從創作者到製作者,慢工文化十多年來經歷與創作者一起從討論概念、草稿繪製、行銷到海外版權簽約的全過程,對產業鏈上下游都非常熟悉。此次分享,既是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申請獎金、得到獎金,也是將非虛構與漫畫結合的核心心法傾囊相授。

    歡迎大家轉發給更多感興趣的朋友,組隊揪團,報名這一全新獎項,一起看見在想像與理解之間的可能。

    【在場漫畫獎特別節目|非虛構,也可以用漫畫嗎? feat. 黃珮珊】
    嘉賓: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主持:張潔平(在場·獎學金發起人)
    錄製:韁河媒體

    【節目時間線】
    2:41 珮珊個人經歷:從紀錄片到非虛構漫畫
    5:45 漫畫常被誤會為圖像創作,但它實際上是敘事創作
    11:00 最初在歐洲被打動的非虛構漫畫的景象是什麼樣的?
    12:50 我們歡迎記者/寫作者/漫畫家等創作者們一起組合報名!
    15:40 一人成立慢工文化後,「熱帶季風」實驗
    17:10 「敘事語言」是什麼?會不會我們的創作者們只差一個契機?
    20:10 亞洲的偏見:漫畫是小孩子看的
    22:36 港台漫畫技術成熟,但缺乏非虛構的技藝
    25:40 「在場」作為以寫作為主題的獎學金,但收到合辦漫畫獎的邀約!
    28:00 珮珊身為漫畫主編,但收到做寫作獎學金評委的邀約!
    32:50 亞洲的漫畫語言是什麼?
    37:00 報名漫畫獎需要準備什麼(要怎麼提案?)
    46:10 「在場」主辦方的經驗:評委視角是什麼樣的?
    49:50 我是寫作者/漫畫家,要怎麼找到合作者?——「在場就是我們的暗號。」
    50:20 我可以用AI嗎?頁漫還是條漫?

    報名時間:2024年12月1日~2025年3月1日中午12:00(UTC+8)
    更多詳情: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comicsfellowship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 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不知道的。直到我寫了這本書。

    寫完這本書我才很清楚的知道:我就是礦工子弟。因為我的兩個阿嬤、阿公全部都在礦場工作。而我的祖父是礦工這件事,其實我是寫完這本書才知道的。所以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說穿了一開始是來自於對自我認同的追尋,另一方面是海一煤礦(海山一坑煤礦)礦災的時候,我阿嬤就是在場者。我大舅也在坑內,她們真的確確實實就是在場者。於是我寫書,然後也開始了一段挖礦的過程。❞

    「在場者訪談」新一期節目,特邀第一季得獎者、國際記者陳映妤客座主持,訪談剛將第一季得獎作品《末代女礦工》改編成書正式發表的戴伯芬老師——

    從社會學教授到新手非虛構寫作者,為什麼要轉變寫作習慣、嘗試書寫家族史?近四十年後的追問意義在哪裡?每一季「在場」都有大量寫作者計畫書寫個人生命史、家族史,作為計畫獲選並一路改編成書的校友,有什麼個人經驗與建議給其他的申請者?書籍出版後,阿嬤、家人們、以及其他所有礦工或礦工家屬們,都有什麼樣的反應?

    已在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多年的戴老師坦言,「社會學的訓練其實是非常循規蹈矩的」,所以一開始都在建立阿嬤生平年表、整理礦業重大事件檔案,「但後來寫著寫我發現我真的無法置身事外,因為我阿嬤的經歷比我預期的豐富太多。」

    「有次生病,阿嬤被醫生判斷沒救了,然後被推到了太平間,其實就是等死。而在她身邊陪伴著的,只有我四歲的小阿姨。我阿嬤形容,當時她躺在床上看著時鐘滴滴答答,門被風吹得吱吱拐拐(ki-ki-kuái-kuái,指門被吹得發出聲響)⋯⋯
    聽到這裡我終於忍不住了。我忍不住加了一句,『我想死神可能來過了,但看我阿嬤太可憐,所以沒忍心帶走她。』」

    於是戴老師開始思考將自己也放入文脈中,「這本書真的是第一次的、很大的嘗試。從自制,到進場。我一直在揣測『我』應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四十年前,戴伯芬的阿嬤作為極少數的女性礦工入坑工作,自己的大舅、祖父皆是礦場工人;
    四十年後,戴老師作為已近 95 歲高齡阿嬤的孫女,「寫著寫著,我也入坑了。」

    本期節目:在場者訪談 007|「我想死神可能來過了」 feat. 戴伯芬
    本期嘉賓:戴伯芬
    客座主持:陳映妤
    現場監製: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節目時間線】

    03:03 社會學教授第一次寫家族史,為什麼?
    05:43 忍不住在文章中現身的時刻:「死神可能來過了」
    15:30 訪談多代家族女性的感想
    22:53 四十年後重返礦災現場的意義是什麼?
    32:14 「礦工的命是命」
    35:58 一部家族史背後要付出的努力
    40:00 新書新增的一倍篇幅,是關於什麼?
    *這裡提到的聚落是台北縣大漢溪旁的三鶯部落
    47:40 未來會繼續寫男性礦工視角
    50:00 阿嬤已95歲高齡,如何核實口述內容?
    54:50 出書以後家人們有什麼反應?阿嬤唯一認不出的書中人物大揭密!
    57:50 「現在要做三件讓阿嬤很開心與擔心的事情」
    63:25 其他礦工家庭對這本書的反應
    71:18 面試回答「如果入選了,我阿嬤會高興」

    ❒ 「在場」第四季現正開放報名,2024/5/1中午12點截止:www.frontlinefellowship.io/4th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我發現即使我在《靜寂工人》最後一章以「他們即我們」作為結尾,但是在不少的讀者回饋裡,碼頭老年男性的生命處境還是容易被他者化,他們還是被劃分為不幸的個人。我對這樣的發展感到很不安。即使這不是我書寫的原意,但覺得自己好像用了某些人的生命故事,去換來同情——即使我已經跑了十幾場的環島的新書分享,但作者仍舊已死。

    可是作為把書寫當成實踐的人,我不想死。我想到能夠延續作者生命的方法,就是繼續寫。❞

    順著「在場者訪談」第二期嘉賓 @胡慕情 的接力邀請,我們在去年冬天與同時身為心理諮商師、社工督導和人類學寫作者的魏明毅老師線上見面,從心理學、人類學以及新聞記者的角度,一起探問魏明毅過去兩部作品如鏡像般的關係,以及鏡像關係背後「拒絕作者已死」的意志:

    第一本書《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是經典的民族誌書寫,在對基隆碼頭工人所處社會結構做出細緻刻畫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魏明毅十多年心理諮商經驗帶來的細膩捕捉個人情緒狀態的身影。七年後,心理諮商室、督導工作空間內外的備忘錄被編集成《受苦的倒影》出版,在這些現場裡,人類學式的思考亦形影相隨。

    對魏明毅來說,無論從心理諮商師還是人類學學生、寫作者的角度出發,「在場」總是重要的。

    「在場包含了三個很核心的因素:對於此刻情境的意識,對於他人的意識,以及對自身的意識。這三個意識缺一不可,一旦你在不同的現場忽略了其中一個或兩個意識的時候,我們即使在現場,但我們並不在場。」

    魏明毅也笑說自己在《受苦的倒影》寫完後,「三分之一白的頭髮就變成了四分之三白。」我們便接續討論受苦——閱讀文字時的痛苦,還有痛不欲生的人生境遇——但也在對話中意識到「因為太辛苦而無法閱讀沈重作品」或許是假命題。

    ❝ 在比較辛苦的生命狀態的人,也許反而讀不進太輕的書。她需要經歷過或見證過相似辛苦的作者,告訴她這個黑暗到底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大家需要同等的重量,理解絕望。❞

    【節目時間線】
    13:40 面對同樣的來訪者,心理學視角與人類學視角的差異
    21:13 《靜寂工人》內外:寫作者的決定時刻
    33:35 如何面對遠離現場的讀者
    35:40 「作者已死」的不安
    39:27 記者視角對「故事」的補充
    48:33 痛苦的讀者 V.S. 沮喪的作者
    51:10 「因為太辛苦而無法閱讀沈重作品」或許是假命題
    53:05 魏明毅的第三本書預告
    1:02:35 像做社會運動一樣地寫書

    本期嘉賓:魏明毅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 Marks

    ❒ 第四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將於4月1日開放報名
    ❒ 第一季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得獎結果將於4月公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你要怎麼翻譯「長春」給沒去過甚至沒聽過長春的人聽?怎麼把故事帶到另一個境界裡?你要做註腳嗎?還是補充在哪裡解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戰。我們需要有新的譯者討論這些問題。⋯⋯21世紀英語世界的觀看者會漸漸發現自己也需要接受字幕與翻譯,才能吸收新的知識。❞

    杜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杜克大學故事實驗室創辦人、同時也是在場翻譯獎的發起者周成蔭,在 Podcast 裡如此分享道。

    -

    「在場」於今年2月推出全新獎項「非虛構翻譯獎學金」,希望在翻譯優秀非虛構故事的同時,尋找、陪伴、支持一個世代的譯者,持續將華文的非虛構作品,有效地翻譯給全世界。

    經過三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處理以後,我們發現真正孵化、長出的故事跟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它們既不是經典的新聞報道,也不是純粹議題導向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不是人類學、社會學的田野寫作。我們最終選出來的、受歡迎的故事,其實是落在這個光譜之間的。

    第二季我們曾用「在世界的田野上」來形容「在場」的作者與作品:有很多母語不是漢語的寫作者的作品,最終以生命經驗承載的、真摯的書寫,這些書寫同時也能映照出大時代的背景。

    張潔平作為多年的媒體人,認為這些故事的生命力遠超過已經設定好議程的書寫。在新聞機構裡如果要寫中國或廣義的華人故事,我們會有一些框架、議程,並從此出發去找。但「在場」的其中一個標準就是鼓勵申請者從自己最被打動、最放不下的、縈繞著的故事入手。

    「在看到這些故事之前,我腦中沒有這些議程,但看到之後發現,沒有一個所謂的中國故事,或所謂的華人世界的故事。我們只有這些世界田野上,跟許多世界上其他人也高度共鳴、高度相關的故事。所以翻譯獎來自一個簡單的初衷:希望這一類中文非虛構寫作能被更多語言的人看到。(我)很想去驗證,是不是不一定要先透過社會科學的框架才能理解不同國家的人——我们没有真的那么多想象中的文化隔閡。」

    【Podcast Show Notes】

    02:20 「在場」設計的初衷與受歡迎作品的類型
    08:52 Eileen:為什麼要做翻譯獎?
    11:34 在有 ChatGPT 的時代,為什麼還需要我們翻譯?
    14:30 非虛構是一種組織:我們在打造可以帶走的金戒指*
    18:14 非虛構寫作:翻譯與溝通的本份
    21:24 霸權的變化:英語世界發現自己需要字幕才可以接受新知識
    27:30 譯者與作者 co-worker 的關係
    30:57 翻譯需要在脈絡化的同時維持神秘感
    33:05 AI最不擅長的事情
    40:05 翻譯獎評委對申請者的建議

    【報名資訊】

    ❒ 3 名得獎者,每位 1500 美元獎金、頂尖譯者一對一指導、譯作主流媒體發表
    ❒ 不限國籍、職業與年齡,面向所有翻譯人開放
    ❒ 申請截止時間:2024/3/1 00:00 (UTC+8)
    ❒ 申請方式:需要填寫報名表、試翻譯選定的段落。

    具體翻譯文本及報名問題請見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translationfellowship 

    2024年,期待在世界的田野上,看見我們的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寧德有很多山,我房間的窗外就有一座。山下有一座教堂,教堂下有很多雜草和垃圾堆。當時寫得很痛苦,我就給我的朋友發視頻——只給他們看教堂和山。「小北歐欸!我在這麼好的環境下寫作。」但是其實它底下都是雜草和垃圾堆。

    我覺得那很像我生活的一個隱喻:拼命給自己搭建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建築,但其實一直沒有機會去看被我藏起來的東西。❞

    第二期得獎者特別節目,嘉賓是「在場」第三季得主林秋銘,與指導編輯、春山出版總編莊瑞琳。其得獎作品《被兩地「驅逐」的人》是女兒秋銘,在母親缺席生命十年後,跨越時空、竭盡全力去理解自己假結婚到台灣的媽媽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女人如何越過無數障礙抵達另一個女人的生命現場——

    「我跟媽媽在這之前一直是戰友的關係,我們一直在打仗,馬不停蹄解決生活中拋來的問題。但從來沒有在解決後仔細聊一聊我們彼此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

    秋銘在 Podcast 裡分享了這篇提案的背景: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如何與媽媽、這麼近的人提出採訪的要求?與其他阿姨們的訪問過程又是什麼樣的?編輯莊瑞琳則分享,自己在一開始看到林秋銘《被兩地「驅逐」的人》的提案與試寫稿時,一直想到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如刀的書寫》。

    「她從中下階層的家族位置出發、到巴黎念大學,成為作家後就不斷叩問自己:你寫的是誰的語言?⋯⋯這種向內的、對家族的書寫對作者來說是一段黑暗旅程。#作者的筆跟心是連在一起的,要如何走到陽光下被大眾所看見、同時要怎麼安頓好自己,是一段對作者痛苦、但內在張力非常精彩的黑暗旅程。」

    秋銘也坦言,這群女性不是完美的受害者。「我可以為這些女性說什麼話呢?」做了幾年記者的她,要為不公發聲的新聞理想在這裡暫時失落;但同樣也是得益於這樣的專業環境,#大家不會太快對一個故事下判斷,讓秋銘有辦法將難以啟齒的故事用脫口秀的方式一遍遍地講給身邊人聽:提煉「精彩」的片段,讓灰色的痛苦變成有趣的「荒謬」。

    這也是在文章激起千層浪的反響以後,編輯小瑞的心得。「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跟這些假結婚的女性靠得如此近。#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成為社會大眾化约其他群体的阻力。」

    秋銘後來笑著跟我們說,自己終於有機會更進一步理解自己的母親。而媽媽也在秋銘的詢問裡意識到,原來她的故事是重要的。於是走進小房間裡,擁抱秋銘:「寶貝你寫得太辛苦了。媽媽如果有什麼沒講好的,媽媽可以再跟你講一次。」

    ❝ 在她的講述中我獲得一種莫名的力量——我在時代的現場,我不能把我的目光移開。❞

    本期節目:在場者訪談 005|媽媽,我要寫你的故事!feat. 林秋銘 x 莊瑞琳
    本期嘉賓:林秋銘、莊瑞琳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節目時間線】
    04:18 莊瑞琳:在最初看到提案時的想法
    09:00 秋銘:提案的背景與生命中的疑問
    21:03 媽媽如何面對女兒的採訪
    29:42 在電動車上:「媽媽,我要寫你的故事!」 
    38:02 「翻橘子」的遊戲
    42:52 不只是母女,也是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故事
    49:40 一起搭建漢納鄂蘭的「小桌子」
    55:08 中英世界的新聞/故事書寫差異
    1:00:12 這是生命敘事嗎?
    1:11:03 讓故事成為化約他人的阻力
    1:18:56 給下一季提案者的建議:不要把目光移開

    ▸ 

    林秋銘是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三季的一等獎獲得者。《被兩地「驅逐」的人》計畫2023年8月入選「在場」獲支持,11月作品完成獲首獎,12月首發於 Initium Media 端傳媒與單讀。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面向全球華語寫作者,為獨立寫作者提供獎金、編輯、發表及出版支持。2024年1月將開啟新獎項,歡迎訂閱最新資訊,敬請期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她有一個我很親近的猶豫——有擔心、有想要把訊息傳出去,但是也不希望只是歌功頌德。我希望呈現很真實的、內在皺摺的擠壓。」

    擔任了「在場」三季的書面評審、面試評審與編輯的顧玉玲老師,在訪談的最後如此總結。

    這一期 #在場者訪談 為 #得獎者特別節目,嘉賓是「在場」第三季得主斑戈,與得獎作品《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的指導編輯顧玉玲。在一開始,斑戈與她書寫的湄索的關係,跟讀者與湄索的關係幾乎沒什麼兩樣:陌生、遙遠、語言不通。

    【那為什麼非寫不可?】

    斑戈在緬甸政變兩周年時在曼谷參加了大使館前的抗議。當時發現,泰國人在現場不斷交換聯繫方式、積極 social,但緬甸人只會交換 signal,每個人都不會用自己的真名。對於剛剛經歷了高壓期後離開中國大陸的斑戈, 「#在那個時刻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經驗之間的隱秘連結」。

    // 那個狀態和我熟悉的中國大陸人的狀態好像:恐懼,人和人之間的談話諱莫如深;都是加密的語言。當時我也認識了文章里面的主角赫特,他在政變之後被通輯,照片在各个軍政府背景的電視台上都出現過。我跟著他一起回到湄索,坐大巴的路上聊天時發現他是缅甸的安那其(無政府主義者),我剛好也很熟悉在中國大陸的安那其群體,就講我們的空間運動。#然後他就分享他們當時怎麼搶軍政府的銀行。

    我就覺得,(相比之下)我們好像只在安那其世界的幼稚園。//

    【這篇計畫有什麼樣的特質使評委選中?】

    「她最吸引我的是有一種熱切,那個熱切不是要去告訴你你不知道的事情、不是要去窺探那些想必是苦難的故事,而是自然地說著,她相信在這些艱困的革命裡頭的知識生產,對整個世界是重要的。」顧玉玲分享,反而不是因為文章的大架構吸引了她,而是計畫裡有一種 #對生命的叩問。對這些遙遠革命者經驗的敘述與學習,也是在扣問著作者心裡對自身處境的最大命題。

    斑戈也分享了多個與評委們遙相共感的來源。其實這群被稱作流亡者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在流亡。「流亡是不會回去的,但他們一直在等待哪一天可以回去。」「我們這代中國人也在經歷離散,然而,#我們的離散是作為最後一代的出走,#他們的流亡是要作為第一代人而重返。」湄索也因此不只是一塊獨特的空間,還有化如雨滴的時間,一層層下落、覆蓋在這裡。

    我們要怎麼呈現一個複雜的題目?如果我要書寫的對象與我沒有實質關係,我還算「在場」嗎?非虛構寫作中,報導與文學的風格必然二分嗎?曾經初稿中刪掉的、調動順序的部分,分別想要傳達什麼、為什麼做這些決定?

    讓我們一起從故事背景出發,回到作者、編輯與評委的視角,重新參與一篇得獎作品的誕生過程。

    本期節目:在場者訪談 004|最後一代的出走,第一代人的重返 feat. 斑戈 x 顧玉玲
    本期嘉賓:斑戈、顧玉玲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韁河媒體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節目時間線】
    04:02~09:59 顧玉玲:為什麼非做這篇的編輯不可?
    10:40~20:40 斑戈:為什麼非寫這個題不可?
    20:40~24:04 兩個世界:中國人的湄索與緬甸人的湄索
    24:04~38:38 如何找到書寫複雜議題的方式?
    45:25~53:51 不想「逾越」他人經驗與書寫他人並不衝突
    53:52~57:58 動態時刻的在場:終稿繳交之後,中緬關係改變
    57:58~1:02:51 顧玉玲:處理社會運動的緊迫感
    1:02:51~1:06:35 看見地緣政治之外的革命主體
    1:06:35~1:09:53 斑戈:準備打開湄索的其他時空
    1:12:57~1:20:18 斑戈:給其他「在場」申請者的經驗分享
    1:20:18~1:27:05 顧玉玲:先後給人類學家與記者做編輯的經驗分享
    1:25:33~1:27:10 顧玉玲:三季評審總結,什麼樣的申請者會上?

    ▸ 

    斑戈是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三季的二等獎獲得者。《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計畫2023年8月入選「在場」獲支持,11月作品完成獲首獎,12月首發於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五年前,人類學家劉紹華被診斷出淋巴癌,而她的媽媽洽在一周前被確診了阿茲海默症。

    母親剛確診時被理解的程度並不高,能獲得的安全感也不多。劉紹華在當時本可以扮演溝通者的角色,「卻於公於私都缺席了。」醫療人類學、老人照護的研究專長都沒辦法快速合適地運用在媽媽身上。在那一刻,劉紹華坦言,自己好像「成為了沒有用的學者。」

    這份內疚一直追著劉紹華,希望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試圖看見母親的故事、心情、經歷——於是書寫成為和解的路。「這是對我跟我對母親內疚的和解。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我理解母親現在真的過得比較好。」

    劉紹華是「在場」三季多次合作的評委、多季發布會的講者,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我的涼山兄弟》等。在這一期「在場者訪談」裡,我們邀請劉紹華談今年新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內外的故事。一個學者的、女兒的、生病的劉紹華,如何同母親「小美」在「邊界」狀態上反思生命經驗?

    主持人張潔平提到,書中兩個動人的反身性思考:一個是「邊界」,一個是被賦予新定義的「禮物」。

    「邊界」是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在模糊地帶,能夠思考和理解不同世界、自身位置的脈絡。「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

    至於「禮物」,劉紹華在書中寫道:「我深刻體會到,人應該至少要對某個人或某種生命示弱,不論是上帝或佛祖等神聖對象,或是伴侶、親人、尊敬的人、投合的朋友、喜愛的寵物等。示弱帶來的是照顧和被照顧關係中的禮物交換。」

    「經歷過照顧與被照顧的人都可以理解,那是一種當下、即刻的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種延時體驗的禮物交換。」

    希望這一期 Podcast,也是一份延時到每個聽眾老年、偶有跌落健康狀態時的禮物。

    本期嘉賓:劉紹華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韁河媒體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共苦到底是不是可能的?真的有誰可以背負誰的人生嗎?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最初的心意是不是打折的?我對報導者是不是誠實的?如果我的行為跟不上我的初衷,我是不是虛偽的? ❞

    第二期在場者訪談,順著上期顧玉玲老師的接力邀請,我們與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議題的自由記者胡慕情一起聊她這些年的職業轉變,以及在書寫那些人性深處故事時的思考,共同站在罪與罰的現場。

    胡慕情曾任《立報》記者,坐居民與同事的車深入災害現場、帶回報導;曾在公視「我們的島」擔任文字記者,深耕環境議題;著有《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關注苗栗土地正義——那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成功對抗土地徵收的社區。後因以非虛構方式書寫鄭捷隨機殺人案、臺南醫學生住家縱火案等犯罪新聞進一步被大眾認識,而這也是我們在邀請之初就想問的:

    這些社會案件——思覺失調、隨機殺人、罪案——好像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胡慕情會怎麼描述這個主題?又是什麼驅動這一系列寫作的出現?背後那個問不完的問題是什麼?

    // 當時鄭捷案在捷運藍線上發生的時候,我正在跟樂生案的抗爭者們搭橘線⋯⋯如果鄭捷有機會去樂生的話,那個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你自己的生命狀態跟被報導者的生命狀態,其實會有很多交換。那不會只限於你們原本共同關注的那個公共領域,它隨著你們認識的時間越久,彼此間出現很多人間的愁哀、有很多衰敗。所以當採訪的個案越來越多、又開始涉及犯罪的時候,我慢慢意識到相互承擔好像是一個不可能的事。

    所以這幾年,我常常在自問共苦到底是不是可能的?真的有誰可以背負誰的人生嗎?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最初的心意是不是打折的?我對報導者是不是誠實的?如果我的行為跟不上我的初衷,我是不是虛偽的?//

    在這一期節目裡,你會聽到大量的提問。來自主持人、來自嘉賓的,可能也有來自讀者與社會的疑問。同時,我們都坦言這些問題沒有答案。

    ❝ 他們的苦,我真的有辦法跟他們一起承受嗎? ❞

    面對傷害的時候要離開還是不離開?什麼是虧欠?什麼是彌補?

    ❝ 但我覺得一起承擔是有可能的,不是相互。是一起。一名寫作者可以去創造一個好的理解框架,然後把盡可能多的讀者拉進這個框架里。讓你的受訪者、你,以及大家,一起去承擔。 ❞

    歡迎大家一起向每一個細節提問。

    本期嘉賓:胡慕情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韁河媒體 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 Marks

    第三季「在場」已進入終稿評審階段。完整報告將公佈於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訂閱即時消息:https://www.surveycake.com/s/bvadx
    任何問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即時資訊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frontlinefellowship.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對於一個有文學夢的文藝少女而言,是運動救了我;
    而當我成為勞動中年時,又是寫作,從另一個角度救了我。❞

    【在場者訪談】第一期,與身在台北的顧玉玲聊寫作、記錄、貼近與抽離。顧玉玲是一位社會運動者,也是一位作家,她為國際移民移工權奔走二三十載,一邊從事社會運動,一邊書寫移工的勞動生命——她的田野,就是她的工作現場;她的公共經歷,長成了她的文字與作品。

    「因為投入社會運動,當初常寫的是新聞稿,也就是寫簡化的故事,心中就有很大的不滿足。所以出第一本書《我們》時寫了二十萬字,特別想把那些珍貴無比的故事寫下來。當時白天上班,半夜書寫,寫到會有一種幸福感。」

    顧玉玲,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曾任工殤協會秘書長、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著有非虛構作品《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回家》,小說《餘地》等,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評委、編輯。

    「在場者」是一群對所處環境、故事有長時間的深刻理解的耕耘者。Ta們超越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政治正確,呈現複雜世界中人們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本期嘉賓:顧玉玲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莫曉璇

    第三季「在場」特別與《小鳥文學》合作,新設「小鳥與好奇心獎」。恭喜本季8位得獎者。得獎結果與完整報告已公佈於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 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 ❞
    任何問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即時資訊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frontlinefellowship.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 我有一個故事想寫,但不知道能否發展成一個成熟的作品?
    我不知道如何著手計畫書和試寫稿?
    我應該怎樣在申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
    「在場」的評委青睞哪些計畫書?
    我應該怎樣規劃寫作預算? …… ❞

    有感於每一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申請者們的疑惑與提問,我們決定錄下這期節目,由「在場」的創始人張潔平、負責人張妍、評委甯卉,與每年要審看數百份申請提案的資深媒體人丁進一起對話,回答關於申請寫作型獎學金的二三事。

    本節目也適用於所有想要申請寫作類型獎學金的朋友,歡迎大家收聽。

    【第三季報名截止日期】
    2023年6月1日00:00(東八區)

    【報名方式】
    詳見官網:frontlinefellowship.io,閱讀報名須知,準備材料後提交報名。

    【本期製作人:笑笑】

    【節目時間線】
    04:12 如果我有一個想法,我要思考的多成熟才能來申請?
    09:35 (對於寫作者來說)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用文字/非虛構寫作的方式來表達?
    14:30 申請可以瞭解流程、增加經驗、獲得反饋
    15:50 從「在場」角度來說,什麼樣的提案會被青睞?
    21:30 如果一個主題有幾十個申請者都在寫(例如家族史、疫情)這個時候我要怎麼脫穎而出?
    >> Why This / Why You / Why Now / How —— 都回答好了,才能把臨門一腳踹進去。
    >> 你要把申請書想成:你也在說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29:43 什麼才算是好的試寫稿?
    36:05 如果我進入了面試,要怎麼準備?要注意什麼?
    39:40 素人作者並不天然有劣勢,但請不要毫無章法地書寫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經驗(這反而是其他資深寫作者可能沒有的)
    52:03 我應該去看評委團的喜好嗎?
    59:35 如果……我拿到了獎學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