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我们针对《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做个小总结,做为易读《道德经》的第三部,本部我们就称为《不败自胜》系列。
们也总结一下,《道德经》启发我们应该以「不败」为最重要的原则,而不是以「求胜」为目的。不败能自胜,同时还能终吉无吝,我们本篇文章就跟大家一起来复习及总结《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的奥秘与精髓。
中国文化几千年下来有一套非常特殊的处世思想,在西方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则强调组织发展。在日本比较容易看到一种「必胜」的氛围,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武德强调的是「东方不败」的精神,在绝世高手的比划中,也大多点到为止,甚至会彼此给对方留有余地,顾全对方的面子。所以,越是这样的高手,越被大家心里拜服的妥妥贴贴。
-
任何事情用力过猛,就会后力无继,凡事只要强盛到头,就会开始内耗衰老。暴力强过头,既虚耗自己,也招致反作用力,这就是违反天道、人道,那招致终亡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做生意不外乎就是求财,和气生财,价格战也好,口水战也好,都不是意气之争,而是最终就是以求财为善果,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发动战争,目的是什么要想清楚,不管争与不争,其实,都是因果而筹划的,战争不应轻易启动,而是要预先做好更周全的准备,一旦发生,也不应该负气用强,因为,物壮则老,用力过头,最后迎接的必然是自身的衰败。
「老子」并非单纯的主张「非攻」,而是「看着办」,不是不打仗,而是看怎么打,能装装样子就能得到结果最好,如果非不得已,那也要看看怎么打,绝不用强,用兵以不败做为最基础的底线,先求不败,再求得胜。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表达的是不妄用自己个人的意志为之,反而是全面性斟酌,直击事情的核心与本质,从本质入手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
-
Fehlende Folgen?
-
有智慧的领导人,不会妄意以自己的欲望及意愿强力谋取,也不会仅凭自己的欲望强加管理于百姓,做百姓想要的,为百姓想要的创造适合的环境,那自然就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不管是家庭教育、管理企业、治理天下,「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或是牵头引领、或是跟随助力,或是插手相助,或是干预抑制,我们要做到不仅凭自己的欲望、妄想来处置,其实是有极高的难度,因为,我们的所有行为不都是靠着我们都意念所为,我们如何判断其界限?
-
「知其雄,守其雌。」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威风八面,可以驰骋四海,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想成为国家人民的母亲,以爱护、呵护的心做好各种忍辱负重的经营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想要风风光光的,大家都「知其白」,却不愿意「守其黑」,宁可摇摇摆摆的接受众人的欢呼喝彩,却不愿意默默无名的做好每一件大家不喜欢、又不关注的事情。要把天下打造成一个世界的模范,难道就是只要做好那些大家喝彩、关注的事情就好吗?
-
人不能自满、骄傲,应该随时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各种经验,如果别人比我厉害,那我就把他当老师,把人家厉害的,人家成功的经验都学起来。相反的,如果别人比我们笨,那他犯过的错,我们也要把他学起来、记起来,也要知道从中去获取借鉴,不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最好还能够从中看到机会,这才是重点,所以,「老子」解释了那些很厉害的人,他们都是怎么成功的?
「老子」就举例,那些很会行军的人,他们因为是从别人跟踪的各种方法,然后才知道怎么做可以破解不被发现的奥秘;那些很会游说辩论的、很会谋划的、很会制作枷锁,为什么他们都这么厉害,都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而来,就是因为他们懂的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当中,总结出最好的方法而已。
-
在君臣之间的相处更是随时在变化,做臣子的人,躁动就容易透露给君王自己功利的目的,所以说「轻则失臣」;同样的,如果身为君王的人躁动,也容易导致军心不安、或者被下属抓住弱点或把柄,所以也说「躁则失君」。
其实通篇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广积粮、缓称王」。「老子」用君子远行来做比喻,没有足够的装载,又怎么能够安心无虞的走到目的地,那又何况在打仗的时候,怎么可以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君王没有做好准备就出征,那就是跟让老百姓去送死,没有什么不一样。
-
「老子」在冥想中预见了宇宙的生产与变化,我们不知道「老子」看到了什么,但是,在「老子」探索的天地生成的奥秘中,我们参考了现代物理学家对于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发现中,我们的得到了一些更为具体、更为视觉化的理解。
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描述,我们便觉得为何于「老子」所描述天地诞生的经过,是如此的相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而逝,逝而远,远而反」。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地不违天,乃得全载。天不违道,乃得全。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所以,自然之道是一切的终极。
-
怕别人看不见自己,就想站的更高,让别人看见;怕跟不上别人,就死命的把脚步迈的更大,怕不能超越、怕被他人超越。在竞争的世界中,我们是不是易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呢?
我们总以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所以,当朋友跟我们交恶,我们想到的都是对方的过错,我们总看到自己的理由,认为自己都是自然而然,别人都是因为不能理解我们,然后别人都太过分,而我们自己的无辜、无奈则没有人可以理解。
难道我们不该为自己辩解吗?
-
狂风再大,刮不了一个早上;暴雨再大,不会满满下一天;天地变化都不存在亘古不变,那人更是不会不变的。
我们如果再反复推敲一下,「老子」对统治者有什么建议?
当一堆聪明巧智的人不断给「为政者」各种建议的时候,再多一个说法,也无济于事,或许可以客观的等待,风雨再大也都有停的时候,与其再去说,何不如等?
人性恰如「老子」所说的,因此,「老子」的选择是「希言自然」,与其奋力止住浪花,还不如等待风平自然浪静。
-
人总以为刚直的才是好的,应该被标榜的,但事实上柔软弯折的可以保全,怎么可以说是不对的。在「老子」那个年代,人们在探索何为大是大非,喜欢标榜作为圣人应该这样那样,作为贤者又应该那样这样,在很多价值观都是独独偏向刚直的一面,所以,「老子」应该是想说,在大家没有关注的那一面,或许常常才是成全之道。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弯曲柔软我们嫌恶没有刚直个性,矫枉改正我们嫌恶批评,坑洼凹洞我们嫌恶不平坦,残破陈旧我们嫌恶鄙陋,好追求丰盛嫌恶少有,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我们从事情的另外一个角度看,却可以看到事情反面的价值。
-
宇宙生育万物的造化,可以称为孔德,这所有打造化都遵循一套运作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称为“道”。
我们反复的阅读「老子」的文章,其中描述了许多他对于天地万物诞生之道的探索,无论「老子」是不是使用了观想或者冥想方法,用我们今日已知的科学知识来对照,我们很惊讶其中为何如此相近。
这篇文章原本只是在描述「老子」透彻于道的发现、认知与原因的表达,其实未必真能有什么具体的启发。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们自己旋转的,而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样运作起来的,上等人造势而后为之,中等人顺势而为之,末等人随势而为之。既合乎道,又终于德,方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