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這集我們邀請台大機械系的林心恬副教授來節目,老師帶著他擅長的「生命週期評估」(LCA),向我們分享科學界評估環保的方式。

    一個商品「從搖籃到墳墓」,需經歷漫長的過程,從取材到製造,從使用到丟棄處理,每一步都涉及人、企業與環境的互動。物品是否環保,時常需要我們依據社會與個人的需求做出評估,當中不只是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透過科學理解背後的複雜性,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本集重點:

    🛵電動機車 v.s 燃油機車,誰更環保?🪣為塑膠正名!錯不在材質,而在使用方式📏政策藏在細節中:垃圾袋的厚度說明什麼?🛒實體購物,線上網購,老師選哪個?💰企業也很想環保,需要科學的橋樑🚲共享經濟:系統性的改變,讓環保成為自然


    心恬老師除了教學研究,還時常與企業、環保團體合作,一起溝通、研究出能夠對環境更友善的解方,更是將科學溝通融入生活,製作了Podcast《永續生活家》,以自身的工作與生活為起點,以不同角度分享永續的生活方式與環保。

    聽完這一集,你會發現,如何判斷環保,不只關乎我們個人的消費選擇,更是一種視角,幫助我們思考,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才真正有助可持續的環境保護。心恬老師的Podcast《永續生活家》連結在這裡,歡迎大家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8RNkpByDE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心恬老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上週一(11月11日)起,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亞塞拜然的氣候峰會(COP29)開啟長達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

    今年,醫學期刊《刺胳針》在COP29舉辦前發佈一篇報告,揭示了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連結。這一集,我們會介紹《刺胳針》的氣候健康危害報告,看見氣候問題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以及當中可能存在怎樣的社會不公平狀況。說到「公平」,我們還會在這集和大家分享今年氣候峰會的焦點之一,財政分配,這同樣涉及淨零過程各國間的「公平」。我們還會講到氣候峰會的另一焦點,氣候調適,在目前已經造成、未來也將可能繼續發生的氣候災害面前,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減少氣候對社會、個人的衝擊?來聽聽吧!

    本集重要內容:

    COP29:國際為氣候議題做決策的機會2024氣候峰會焦點:財政資源分配《刺胳針》:從健康危害看氣候問題,全球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損失與損害基金:氣候變遷之下,小國應對有何困境?與國家、社會、個人息息相關的氣候調適


    每年氣候峰會的前後,都會有大量科學研究新報告釋出,供與會者參考、做出決策,除了《刺胳針》,SMC目前還整理了以下報告,十分推薦你來閱讀:
    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
    2024刺胳針倒數計時
    2024調適差距報告
    「2024調適差距報告」台灣專家意見
    2024全球碳預算
    「2024全球碳預算」專家意見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6iJvFetMPDE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美國大選上週已有結果,早早預約好錄音室要在選後第二天錄音的我們,在錄音前一天得知川普當選的消息五味雜陳。就在大選這週,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分析了2021年年初,川普落選後的國會暴動激烈程度,與川普貼文、#stopthesteal標籤貼文之間的關聯。以這篇研究作為起點,我們能看見選舉作為社會動員的契機,透過語言與資訊的傳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這種時候,川普在面對自己的受眾時,似乎真的是一個「很會溝通」的發言人。然而他的當選,對科學溝通來說,也許是一個壞消息🥶於是,另外我們也從美國大選出發,思考川普這次當選將如何影響氣候政策,分享英國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的專家們怎麼看。

    最後,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台灣的政策與科學溝通,和大家聊聊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科學溝通,才能讓大家在投下重要的票時,為自己想要的未來做決定。


    本集精選

    🔘從4年前的國會暴動談起:選舉、川普、推特、傳播效應🔘川普對他的選民來說,很會溝通(吧)🔘重回白宮,對氣候政策與氣候經濟有何影響?🔘台灣視角:聊聊那場超難公投,公民科學溝通怎麼做?🔘結論:選舉不適合溝通💀那何時適合?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7EgJyknvc5Q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幾週前,播出蟑螂一集後,出乎我們的意料,發現大家對昆蟲有特別的喜愛,這週,我們來聊聊果蠅。

    但我們要聊的,是實驗室內的果蠅。我們會討論果蠅這一模式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多重應用,從基因變異、壓力應對機制到環境污染監測,理解果蠅如何成為現代科學實驗的重要工具。

    果蠅研究很有趣,因為有時實在太像人類。但這一集,我們也會討論,面對這樣有趣的研究,科學傳播如何兼顧有趣,又避免將動物行為推估到人類身上,讓科學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保持準確性?

    本集精選:
    🪰什麼是模式生物?科學家為何這麼愛研究果蠅?
    🍽️實驗室果蠅的飲食,節制又乾淨
    🍷求偶失敗會攻擊、酗酒?
    📖偏好同性的雄性果蠅,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警惕:在科學溝通中將動物研究推估到人類行為
    🧐果蠅可以幫助我們做環境、農業研究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I3pHRljc_4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項公布的時間。從瑞典頒獎到台灣報導,幾乎短短一小時內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報導,對讀者來說,這看似理所當然。但科學類獎項的報導,對記者們來說,可準備時間短、理解門檻高,任務重要卻艱鉅。

    從2021年開始,每年諾貝爾生醫獎、物理獎、化學獎公布的三晚,SMC都會邀請專家解析科學獎項的重要性,舉辦線上記者會,連結台灣科學家、記者朋友,一起將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分享給公眾。

    這一集,我們不講諾貝爾獎背後偉大的科學研究,而是和大家分享,在我們看到的一篇篇諾貝爾科學解析報導背後,是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遞著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科學傳播的研究學者,稱這些人做的這些事是「隱形的勞動」。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科學新聞背後的隱形勞動與挑戰,也看見科學傳播工作的真實面貌。

    本集精選:

    ⌚️下班時間,怎麼找科學家開記者會?🎤為什麼要做記者會?🏆諾貝爾獎要有屬於台灣的報導,才能讓大家看見台灣科學家的耕耘🤔️這麼重要的獎項,不能醞釀,一定要出即時新聞嗎?✏️五年了,還是會驚嘆:記者寫稿超快!👓報導背後,那些被忽視的「隱形勞動」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BSendmIlJLM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科學有媒有》來到第二季,這一季,我們會嘗試訪談不同的科學溝通者,他們可能是記者、編輯或者研究者。謝謝各位第一季的支持,希望你會喜歡新一季。

    本季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研之有物」的文字編輯克志。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編輯部穿梭走訪中研院各個研究所、實驗室,採訪頂尖研究團隊,向公眾分享前沿研究的新資訊。

    本集精彩主題:

    原本可以在科技業過得好好的克志,為何走上「科普」和「編輯」的不歸路?「科普」是什麼意思?Sinead:我有點抵觸科「普」!科普文章其實可以變成資料庫,但為何有些網站悄悄關閉?是否有其他可改善資料庫保存的方式?


    除了與我們分享了從科技業離職,輾轉成為文字編輯的心路歷程,克志也分享了他在負責「研之有物」的科學研究編輯時的見聞。究竟做科普的人是如何思考科普的呢?在這集對談中,克志和Sinead討論了一些科普圈內很少思考或嘗試對話的主題,或許都是些尚未有答案的問題,邀請你一起來思考科普的挑戰與未來。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PrZRh3Ueje8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研之有物」簡克志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這一季,我們還換了音樂,「有媒有」終於有它的音樂了🎉創作者是我們的好朋友果葶,除了會製作音樂,他還是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的助理教授,感謝果葶🧡很好聽,風格和過去不一樣,但剪在節目中也毫無違和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科學有媒有》已經播出12集,謝謝大家的支持!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前期最大困難,是大家抗拒聽見自己的聲音,總覺得怪怪的。不過十幾次的錄製播出後,大家漸漸適應自己的聲音出現在其他裝置,Sinead也找到了解釋「為何聽自己的聲音總是又奇怪又尷尬」的研究paper。

    這集,我們就來聊Sinead找到的paper:我們聽見的自己的聲音,和錄音錄下的聲音,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還會分享其背後關於「骨傳導」的原理,可以被應用到AI、聽障者輔助以及軍事等領域。

    我們發現,科學家之所以可以解答「為何我們聽自己的聲音不一樣」這個問題,依靠的是科學研究領域不斷進步的技術。這些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例如手機、骨傳導耳機)讓我們看見的,是科技如何成為我們人類理解、感知自己的工具。

    第一季的最後一集,簡短輕鬆,希望大家喜歡。

    本集精選:

    🧐為何聽自己的聲音會覺得很怪?👂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骨傳導與我們的自我聲音感知🦴骨傳導:未來聲音科技的突破🪞鏡子與照片中的自己,也差好多!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Ks9jXpNYYz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Cottages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活動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1

    上個月,著名的神經科學家Eliezer Masliah(艾利澤.馬斯利亞)發表的多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研究,被美國一位記者Charles Piller(查爾斯.皮勒)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布的簡短聲明,NIH認為馬斯利亞涉及在兩份已發表的研究中,使用重複的圖片來代表不同實驗結果,有偽造或捏造的疑慮,NIH將向兩家期刊通報這個調查結果。目前尚未能確認馬斯利亞的研究究竟哪一篇、是否真的,有學術不端行為。

    我們十分關心這題,不僅因為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這兩種疾病飽受關注,更因為這類事件可以探討的角度十分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一位記者在2年前報導指出阿茲海默學者Sylvain Lesné在研究中造假,那時廣受國內外媒體與公眾的關注。

    這一集,我們藉著這兩個事件,和大家討論科學研究背後的運作邏輯,生物醫學研究做出來,如何被藥廠使用。從而看到,錯誤的、或虛假的科學研究,如何影響研究應用、科學媒體傳播。我們也試著從科學記者、科學家的不同視角,一起看科學和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角色。

    ————————————

    本集精選:

    🔍多篇腦神經退化研究被Science記者指出「一圖多用」?目前是否釋出調查報告?同一記者,兩年前報導過另一專家的阿茲海默研究有誤一篇研究就能誤導藥物開發16年?藥廠才沒這麼笨研究造假,最終損害的是公眾信任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gcSYcjErj5g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假設一個人平均壽命是80年,人的一生大約會花26到27年的時間來睡覺。

    睡眠在日常看似很自然,但這樣自然的事情,一旦出了差錯,影響巨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網上的助眠產品也越來越多。可見大家的需求不單大量,並且各有差異。

    不過,各類助眠產品真的有效麽?科學的世界裡,怎麼判斷有效?如果真的有用,又是為何?這一集,有我們的好夥伴,哇賽心理學的創辦人蔡宇哲老師,和我們一起聊聊失眠和助眠產品。

    ————————————

    本集精選:
    🛏️改善睡眠效果最好的方法:認知行為療法
    ⌚️躺在床上半小時睡不著,該起床嗎?
    🥱很累,但腦子停不下來!這是什麼意思?
    🌛褪黑激素可能幾乎沒有效果?
    💊是藥物還是保健食品,背後意味著成效差別?
    🔬科學中的「有效」,怎麼定義?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TjbqJCpV0RA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蔡宇哲老師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氣候變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每日接觸的食物,就有可能因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生產量以及風味的變化。最終,不論是我們家常飯桌常見的米麵、上班族每日不得不喝的咖啡,還是價格不一的紅酒、阿里山的茶葉,無一例外都會受到波及。

    都說農民靠天吃飯,但在農地裡的科學,不但需要對氣候的探索,更需研究者與在地人緊密的連結。這一集,我們來聊聊咖啡喝紅酒的產地、產量,如何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也提出一些疑問:圍繞著這些變化,未來的作物,價格如何受波動?味道如何變化?對農民來說,他們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科學家如果想幫忙,需要做什麼?科學溝通如何發揮作用?不同國家的資源有差異,如何影響當地的糧食作物研究?

    ————————————

    本集節目精選:

    有生之年可能會看到咖啡豆產區減少50%咖啡豆為何減產?葡萄產區北移,紅酒會好喝嗎?看見不公平:資源差異影響糧食研究農地裡的氣候調適(這是什麼?)科學幫忙前:聽聽在地農民需求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TjbqJCpV0RA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個月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澳洲政府正擬定新法,對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進行規範,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使用社群媒體的傷害。

    先不論法案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這讓我們想到,人們時常將社群媒體、短影音、多巴胺、沉迷、成癮,這些字彙連結在一起,以表達使用社群媒體、觀看短影音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進而表明使用科技可能產生的弊端。

    這些論述好像總是有哪裡怪怪的,似乎討論了一些重要的事,又有更多值得關注的事沒有說出來。這一期,我們坐下來好好聊聊,圍繞科技、生理影響、使用行為,我們還期待什麼樣的討論,以及,這些論述背後的科學溝通邏輯,還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如何影響我們尋求快樂。

    ————————————

    本集節目精選:

    定義「成癮」為疾病,對社會影響深遠多巴胺和快樂到底有什麼關係?短影音真的能帶來快樂嗎?數位時代,我們的快樂有更多元的選擇嗎?為什麼我手機滑不停?演算法機制如何影響我們使用手機?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TjbqJCpV0RA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osEiI6AiTN8

    9/18(三)19:00 活動參加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0

    ————————————
    鳥作為一種生活領域與人相當近的動物,不但受人類對環境改造的影響,同時也促使人類不斷思考自身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從飛入小童家煙囪的鳥談起,談到鳥如何受人類改造環境的影響。

    也持續思考,在恐懼鳥及其可能帶來的傳染疾病、過敏時,科學可以如何作為了解生物的良好橋樑,成為實踐生物多樣性的工具。

    ————————————

    本集節目精選:

    🐦鳥和人之間的衝突🦜台灣的鳥,有什麼特別?🚽為燕子做個廁所?🪹當鳥窩「被都更」🔍科學,如何連結「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日常?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請SMC的夥伴喝杯咖啡: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佩懃,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9/18(三)19:00 活動參加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0

    ——————————

    (⚠️警告!!!)本集內容有大量蟑螂、扁頭泥蜂相關資訊,怕蟑螂的聽眾朋友請斟酌收聽🥶

    雖然本集內容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卻很精彩,以至於辦公室全員都因為好奇而參與錄音(?)

    透過科學家對德國蟑螂遷移歷史的追溯,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昆蟲的世界,而是人類世界的種種移動如何影響蟑螂在全球各地的「發跡」。

    我們還會講到,科學家如何觀察、發現蟑螂與天敵之間的博弈,以及從中找到對人類有用的知識。「好奇」也許是人類探索知識的起點,但知識的傳遞、累積、挖掘,之所以可以持續下去,仰賴的是科學溝通的品質。

    ——————————

    本集節目精選:

    🪳德國小強何以稱霸全世界?🙃小強嬌生慣養?人類養出來的^_^🐝小強很強,也是有天敵啦🔎看似獵奇的知識,是如何生產的?🧐我們可以僅因「好奇」而做研究嗎?⏳科學累積,無法一蹴而就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請SMC的夥伴喝杯咖啡: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佩懃,小童,硯芳
    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我們:https://youtu.be/xwez0UB6-Tc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Cottage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一集的內容,不僅關乎珊瑚,更關乎經濟、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嘗試與局限,以及我們作為海島國家,不得不意識到的海洋狀況。

    珊瑚,聽起來離陸地上的我們十分遙遠,但圍繞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的海洋生物,沿岸的漁業,都仰賴著珊瑚的健康存活。

    讓我們十分擔憂的是,最新研究顯示,今年大堡礁周圍的海水溫度已經達到 400 年來最高,威脅珊瑚礁生存;而在台灣,鄰近海域的白化警報即將達到最高風險等級。

    為了避免珊瑚更大規模的白化、死亡,科學家做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的背後,需要巨大的人力、財力支撐,那麼這些代價,由誰來承擔?

    在這一集,我們除了介紹珊瑚為何白化,也會介紹科學家做了什麼努力。更想以珊瑚相關研究作為例子,和大家看科學的侷限,也看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

    本集節目精選:

    🪸什麼是珊瑚白化?🐟珊瑚數量銳減影響漁業🌊沒有珊瑚,海浪巨大能量將威脅沿岸安全❓媒體沒有告訴你的事:科學研究並非萬能💰科學研究花費這麼多錢,從哪裡來?🔍海底的世界,是另一個世界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請SMC的夥伴喝杯咖啡: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佩懃,小童,硯芳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Cottage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高溫,被科學家稱為Sneaky Climate Issue,意味其雖不動聲色,但危害極大,甚至大於颱風或暴雨為人體帶來的傷害。然而,比起肉眼可以看見危害的颱風暴雨,我們對高溫的重視程度,是不成比例地低。

    台灣衛福部在剛剛過去的7月公布數據,今年台灣熱傷害就醫人數,是去年同期的1.6倍。六月就醫人數超過600,而光是七月的第一週,就醫人數就已達329。每年夏天越來越熱,受到熱傷害影響的人越來越多。

    在歐洲,每一次熱浪襲來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即便沒有達到熱浪的程度,高溫也會帶來嚴重的身體傷害。這一集,我們聊聊熱傷害。如何預防熱傷害,不能只靠民眾的自我防護、或醫療機構的協助,維護勞工權益的法規、更多科學數據的挖掘、社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都很重要。

    ————————————

    🔥熱浪是什麼?台灣有嗎?🫀高溫如何威脅心臟健康?🧐超大膽研究:讓不吃藥的心臟病長者經歷高溫會怎樣?🧑🏻‍🦳即便身體健康,為什麼長者仍被視為「高溫的高風險族群」?🧑🏻‍🔧夏日炎炎,必須在高溫下工作的勞工怎麼辦?⚖️科學依據促勞工權益,但是法規執行又是另一回事?♻️熱不只是感受,還意味著人類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或分享給感興趣的朋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FB、IG或Threads:https://linktr.ee/smctaiwan🙇請SMC的夥伴喝杯茶:https://neti.cc/3ZgX5m6


    本集出場:Sinead,佩懃,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024巴黎奧運會上週閉幕,回顧這一屆奧運,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特別之處呢?今年奧運聲稱是史上最環保奧運。今年,《巴黎氣候協議》通過近十年,作為舉辦城市的巴黎,在這屆奧運花了不少心力減碳排。

    減碳排是一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而減碳措施也是有可能影響每個人的公共決定。於是,在事情發生前,細緻討論彼此需求的科學溝通是重要的。

    奧運作為一個城市展現其治理水準的舞台,我們可以看到的模樣,也許就是巴黎試圖向我們述說的故事。然而,若媒體沒有報導,我們便不會看到這場賽事之後更複雜的氣候治理工作。我們以巴黎奧運為例,討論大型賽事為何減碳,也討論什麼樣的減碳以及生態保護實踐過程,會是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

    ————————————

    本集節目精選:

    🧑‍🏫「簡單來說」:固碳、碳中和、碳排放,到底怎麼理解?🍞大家熱議的紙板床,房間沒冷氣,英國運動員抱怨餐點難吃——都跟減碳排有關?🤔類似大型賽事還有哪些?大家如何考慮碳排放量?🏄衝浪小島大溪地:又減碳又辦奧運,在海底鑽孔,會不會太矛盾?❄️冬奧會,越來越難辦了🔍科學溝通在氣候議題上,如何發揮作用?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請SMC的夥伴喝杯咖啡: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佩懃,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接續上一集的討論,我們這一集,我們試圖以性別視角,討論一個同樣古早的問題「大腦的性別差異真的存在嗎?」

    這樣一個議題,連科學界也一直爭論不休,歸根到底,也許不只是科學知識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乃至科學家們,如何想像「性/別」的問題。

    這是資訊豐富的一集,希望你喜歡。

    ————————————

    本集節目精選:

    😅科學家們吵起來了(?)❓為什麼科學家要做這些研究?⚖️沒有差異,不代表平等🏠科學研究,從提出假設到解釋結果,本來就跟社會緊密相連👀你講性別,他講性別,是同一件事嗎?🧑‍🔬Gender與Sex,連科學家都可能懶得分🤔「男」「女」之外,我們對性別可以有新的想像嗎?


    謝謝你收聽這次的《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抖內SMC: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參考資料:

    怪怪但被引用很多次的研究:https://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1316909110幾個月後,其他科學家對此的重要提醒: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hum.2014.00650/full然後有人說「拋棄性別二元論」: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621637/又有人說,不能模糊性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09515/生理差異不能解釋行為差異: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57650X.2018.1497044愛思唯爾研究者學院(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提供關於SEX與GENDER的編輯原則:https://researcheracademy.elsevier.com/uploads/2020-09/Editorial%20policies%20for%20sex%20and%20gender%20analysis.pdf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左腦負責理性,右腦負責感性」這樣的話,我們聽了好多年,但這是真的嗎?

    要拆解真假,除了要證明左右腦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區域,還要清晰定義何謂「感性」「理性」。

    這一期,以這個科學迷思作為案例,我們想一起聊聊:過時、模糊的科學資訊,為何流傳甚廣。

    ————————————

    本集節目精選:

    左右腦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上世紀內容古早,現代人還在相信?感性理性,是科學的事嗎?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某類資訊?


    謝謝你收聽這次的《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關注我們的社群抖內SMC:https://neti.cc/3ZgX5m6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謝謝你打開這個節目,我們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 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

    在這期預告集中,我們會介紹:

    SMC是誰?SMC的日常工作;為何社會需要科學新聞;科學新聞的報導困境;我們的好夥伴:科學研究者和記者;SMC如何參與解決科學困境;《科學有媒有》的製作初衷


    科學節目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冗長,但我們還是想做,且重點不只在科普。

    我們相信,科學的價值不應止於對錯、新舊,所以,《科學有媒有》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科學知識生產的過程,科學資訊的傳播,科學與社會的互動。

    ————————————

    講科學,卻不只講科學。

    SMC是獨立的非營利組織,我們的成立,是為了增加科學新聞的可見度與品質,藉此改善台灣的科學閱聽環境,並促進科學溝通。

    訂閱我們,一起聊更多科學背後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留下你的五星好評: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whc1uah021s01rj51ypd5c3?m=comment
    如果你對我們感興趣,歡迎追蹤smctaiwan的社群;
    如果你渴望更好的台灣媒體資訊環境,歡迎點擊我們的捐款連結,抖內給SMC。

    科學與媒體的事,我們一起在乎!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