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7日
    【人民论坛】多几把尺子量人才
    作者:石羚

      一套智能产线帮助企业提升25%的生产效率,成了教师方成刚职称晋升的加分项。此前,由于常年在生产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论文不多、承担纵向课题不足,他多年未被评为教授。方成刚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在高级职称评审中设立“社会服务型教师”类别后,他顺利晋升正高级职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如何评价人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人才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是高校教师,有的擅长科研,有的善于教学,有的专于发明;同样从事研究,有的做基础研究,“板凳甘坐十年冷”;有的做应用研究,成果要求迅速转化;有的做交叉研究,要从学科叠加走向融合。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就要尊重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坚持干什么评什么,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多几把尺子量人才。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立并举是一个重要方法。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首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也要“立新标”,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人才画像,让能干事、干成事者被发现、被重用。

      看创新能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出站和青年人才考评不设“硬杠杠”,项目、著作、推广应用均可作为标志性成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由国际评审根据代表作的重要性、发展前景等评估团队成绩。“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成果水平只是人才好坏的重要参考,关键在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才水平,助力“一时成功”为“一世功成”。

      看实际贡献,返乡创业青年杨丽娜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助力落后村变旅游村,提升村民人均年收入,被评为高级农经师。吉林在乡村人才职称评审中重点看能否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发展带头人。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综合评判人才贡献,既要看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也要看经济价值、社会效益。

      改革再出发,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强。不断练就识别千里马的慧眼,培厚千里马成长的沃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定能以人才之强赋能创新之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6日
    【人民论坛】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
    作者:盛玉雷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是重点。此前,湖北某地要求招标代理机构必须在当地具有固定经营场所,涉嫌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被通报后,当地认真整改,不仅废止相关文件,还梳理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打掉“土门槛”、打通“中梗阻”,要素资源流动更加畅通,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拿制度规则来说,如果人才评价标准不一,那么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流动就会受到阻碍;以市场监管为例,倘若以不合理的条件在本地和外地之间设置壁垒,就有可能错过优质企业的“顺风车”。着眼于此,去年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清理行动,各地区各部门清理存在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问题的政策措施4218件。

      政策举措背后,是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越是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越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都要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比如,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再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没有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就无法“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才能在把握战略主动中做好各项工作。

      今天,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显著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浙江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浙里办”集成363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2000余项便民惠企服务,办事不再多头跑、反复跑。生态全域治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的设立,彻底改变过去“山一块、水一块、林一块、草一块”的碎片化管理模式,破除“九龙治水”困局。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定能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5日
    【人民论坛】把握优势互补的辩证法
    作者:周珊珊

      有这样一则数据: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已达80%以上。通俗地说就是,川渝协同,可以完成一辆汽车的80%。重庆整车发展优势明显,四川产业链优势突出,川渝优势互补,同奏汽车产业“交响曲”,“重庆造”“四川造”融合成“川渝造”,携手冲刺“世界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要求“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握优势互补的辩证法。

      做到优势互补,前提是找准自身的特色优势。陕西延安从自然和气候条件出发,发展苹果产业,打响苹果品牌,小小苹果化身致富果、幸福果;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立足“茶乡竹海”等优势,让惠明茶变“惠民”茶,高山果蔬、中药材“闯出”大山……找准特色、认清“本位”,搞清楚哪些资源是“人无我有”的,这是锻造优势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摸清家底的同时,还要善于因时因势重新审视本地资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营销手段,都可能给盘活资源带来新的契机。

      优势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准确“定位”。横向看,要和别人比,找出基础优势;纵向看,就要和自己比,多考虑如何转型升级,做到“人有我优”。黑龙江大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基础优势。而今,大庆油田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把新能源业务并入主业发展,推动“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模式初具规模。资源优势要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应时而变,做好新旧动能高效转换、平稳过渡,汇聚新质生产力势能,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

      做到优势互补,关键是要有“高站位”,在大局下思考,在全局中行动。曾经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人才匮乏的贵州为什么能率先擦亮大数据名片?除了气候凉爽、地质稳定、电力资源充足等因素,正是把一地优势放在国家发展大局大势中考量,才把“换道超车”的契机变为发展现实。由此可见,具备“从全局谋划一域”的高度,才能提高谋划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抓住历史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具有“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担当,才能为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成为增长极、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区域差异,用好优势互补的辩证法,既补各自的短板,又锻造共同的长板,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各地定能不断书写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3日
    【仲音】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改善民生

      今年上半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人员1.08亿人次,减少资金垫付918.53亿元。贵州省启动新一轮省内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美带动百姓富。海南省完成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等13个“一件事”改革上线,平均减环节约64%、减材料约76%。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跑赢GDP增速;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全力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既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也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3.1%。实践充分证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能够更好释放内需潜力、激发产业升级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不仅“可办”而且“易办”;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取得积极进展,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更优质;完善财税政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让消费者愿消费、得实惠……民生清单,也是发展清单。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就能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成效。

      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贯彻《决定》部署,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定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3日
    【仲音】深化改革创新,挖掘内需潜力

      今夏文旅市场火热,县域旅游热度更高。在山东荣成市,海草房民宿带火渔家乐;在吉林延吉市,特色美食城吸引八方来客。一些平台数据显示,全国县域7月至8月文旅预订单量环比增幅超过22倍。县域经济“上新”、文旅市场兴旺,折射百姓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展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要求“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政策有力,改革发力,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我国人口规模大,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上半年,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落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有力实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为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提供了强力支撑。下半年,持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必将为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营造更有力的政策环境。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把被抑制的市场需求释放出来,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今年以来,满足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的新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不仅带动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产业发展,也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准确把握供给和需求的有机结合点,我们不仅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能扩大当期和未来的有效需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力。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要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市场效率越高,有效需求越强。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民营经济促进法启动起草……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各方面制度规则“立起来”,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5月底,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所有经营主体的比例增长到96.4%。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致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将更加强劲。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内需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依靠实打实的政策举措和改革行动,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不断挖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定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拥有更澎湃的动力。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2日
    【仲音】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用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顶住压力、积极作为,上半年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又迈出新的步伐。难能可贵的成绩,折射“关键一年”的发展成色,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夯实基础、坚定信心。

      信心来自于准确识变、化危为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关键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中流击楫、迎难而上,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环比增速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信心来自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是基础、是大局,“进”是方向、是动力。“稳中求进”方可沉着应变,“稳中有进”才能固稳促稳。今年上半年,从CR450高速动车组样车加紧研发、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的深中通道开通,到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51.6%、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再到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体量增长、体魄更优,跑好“下半场”后劲更足。

      信心来自于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增强市场活力,《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修订发布,一份“拍黄瓜”折射行政许可改革力度;打通民生痛点,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瘦身”的药费单标注医保改革温度;释放消费潜力,多地出台置换补贴政策,相关企业积极响应,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助力汽车、家电等消费升级……“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我们完全能够适应复杂发展形势、保持平稳前行态势。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坚定必胜信心,保持平常心,增强进取心,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我们定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1日
    【人民论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作者:周人杰

      面对环境污染之痛,浙江富阳一手抓产业“腾笼换鸟”,培育新兴产业;一手依托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抓文旅体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因地制宜抓好创造性贯彻落实,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抓落实、重实效的重要性因此越发凸显。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重要要求,各级干部要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抓落实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就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在新疆,“新服办”升级版发布、“新企办”上线运行,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提档升级,为的是更好便民利企。在湖北,“统一赋权”“固定收益分配比例”等一系列举措为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吃透改革要求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

      抓落实必须敢作善为。为探路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推出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线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胆开展先行先试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股权激励、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等30项政策向全国复制推广。抓落实不能机械执行,更不能照搬照抄。找准自身在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思想解放、敢作善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能不断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抓落实,还需要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建立健全责任清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锚定目标任务确定计划方案,按照时限要求倒排工作节点,有助于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见行见效。河北雄安新区目前已实施380多个重点项目,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累计建设144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是行政审批流程的改革优化和责任履行的踏石留印——“拿地即开工”,施工条件成熟到哪儿,施工许可就批准到哪儿,真正做到审批为建设服务、助发展提速。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守土尽责促实干、责无旁贷抓落实。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31日
    【人民论坛】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
    作者:何娟

      “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信用修复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通壁垒,优化服务,极大便利了企业和群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是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生动体现。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推动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落实《决定》部署,必须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宝贵经验。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管一摊,很容易顾此失彼;只注重一个方面,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从全面划定“三区三线”,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到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汇聚起共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动力。把着力点放到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上,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有助于更好打通淤点堵点,增强整体效能。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条重大原则。《决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时,《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将有助于更好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众多目标的组合和集成。统筹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相关地方、相关部门、相关领域必须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比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地都应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也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决定》各项改革举措上来,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联起来,更要融起来(人民论坛)
    何 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4 版)


      珠江口,深中通道飞跨伶仃洋,一条线,将“深莞惠”和“珠中江”两个城市群连接得更为紧密。长三角,“上海—上海虹桥”超级环线高铁串联沪苏浙皖,一个圈,让“轨道上的长三角”继续提速。

      这些年,着眼全国“一盘棋”,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在关键处落子。通道、环线、交通圈……“大动脉”“微循环”构架起发展“快车道”。物理阻隔打破了,发展空间打开了,但要真正成为发展共同体,还需畅通经络,让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活力迸发。

      在致信祝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这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提出新的要求,对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调是发展问题,本质也是改革问题。实践中,由于政策、规则、标准等的不一致,相通不一定相融。破除导致市场分割、连接不畅的各种梗阻,要靠改革的方法。

      最近,在广东的许多超市里,一些生鲜产品前多了一个“湾区认证”的标志。去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共同开发推出“湾区认证”,涉及装备制造、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等领域。“一次认证,三地通行”,帮助企业更好开拓市场。“湾区认证”“湾区标准”……规则机制对接融合,持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内,光是税费政策实质性差异就达125项,当地按照“政策最优、成本最低”的标准,协力推动税费政策协同,已完成76项税费政策口径统一,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打破区域行政壁垒,释放发展新动能。

      跨区域的协同,常常涉及观念、利益、机制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尤需着眼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探索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的路径和方法。同时,要着眼实现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既发挥特色优势,又强化产业协同,不断塑造产业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增长极。

      “协,众之同和也。”放眼全国,正是因为一个个增长极、动力源、发展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才越走越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方能更大限度激发协同效应,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定破除梗阻的决心,涵养融为一体的智慧,在提升“硬联通”“软联通”水平上下功夫,打造更多产业共兴、平台共建、项目共谋、资源共进、市场共享的共同体,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将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将更足。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9日
    【人民论坛】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认同度
    作者:常晋

      穿街过巷的外卖骑手,传递“人间烟火”;东奔西跑的网约车司机,织就“流动脉络”;扎根乡村的带货主播,架起“云端桥梁”……8400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保障他们的权益,成为改革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等举措,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兴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为了解决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真正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话题作出部署,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具体改革思路、制定具体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问计于民知冷暖,问效于民知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决定》中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正是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回应群众诉求、真情顺应群众期盼,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定能提升群众对改革的认同度,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也是改革的推动力。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认同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在新征程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6日
    【人民论坛】在全面上下功夫,在深化上用实劲
    作者:达仁

      新能源汽车产销屡创新高,低空经济蓄势起飞,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方案,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抓好改革落实工作,必须在全面上下功夫,在深化上用实劲,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推动“中国之制”塑造新优势,引领“中国之治”开辟新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就把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坚持抓重点和带整体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促进、重点突破和渐进推动相衔接,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系统观念,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齐头并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在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决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等改革举措,体现的正是改革与法治的互动。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带动面上各领域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5日
    【人民论坛】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
    作者:李洪兴

      当前正值暑假,全国各地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青年学子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习实践是学生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本领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传递着改革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决定》中,一系列改革举措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守着绿水青山,老百姓却长期过着穷日子。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健全,甘肃靠山吃山的牧民成了生态管护员,湖南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浙江的乡村游、生态游让百姓更富、生态更美,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关键问题、找科学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就发展风险投资、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听取意见建议。经反复比选、研究论证,《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务实而有力的改革部署,彰显出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的改革决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推进好、落实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需要、人民群众最期盼、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现实条件最具备的重大改革举措。

      从实践看,只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才能确保改革更好造福人民。河北邢台强化入企扫码“硬约束”,推动执法过程透明、执法结果互认,打造让经营主体专心经营的“软环境”。青海以科技支撑盘活信用数据,推出独具特色的“拉面贷”“枸杞贷”等产品,用普惠金融助力企业增效。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抓好改革落实,就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精准解决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宏图舒展,使命催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一定能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4日
    【人民论坛】凝聚起防汛救灾抢险的强大力量
    作者:李斌

      7月19日,陕西商洛市柞水县境内一高速公路桥梁因山洪暴发发生垮塌,导致一些车辆坠河。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多部门迅速组织力量赶赴柞水县,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驰援,社会救援力量和沿途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密切配合,全力开展搜救工作,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巡查排险,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清醒认识当前防汛形势的严峻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端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救灾抢险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科学调整应急响应到及时排查风险隐患,从转移受灾群众到做好安置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防汛救灾抢险工作既千头万绪又急难险重,既要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也要发挥基层治理的优势和效能。基层党组织把各方资源力量统筹起来,把党员群众发动起来;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听令而行,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凝聚起防汛救灾抢险的强大力量,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堤坝。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防汛救灾抢险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安徽黄山遭遇洪涝灾害,各单位立即投入保路通、保供电、保供水、保通信、转运群众、运送物资等任务中。江西九江市濂溪区虞家河乡发生内涝,党员、干部驻点,医护人员驻守,为集中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搭建“临时的家”。全力以赴防灾减灾救灾,折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需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面对仍有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查,尽最大努力防范化解风险。

      防范处置汛期多发易发的自然灾害,需要依靠组织化、制度化的防御力量。山东淄博市利用智慧水利平台向防汛责任人发送提示信息,加强对小型水库、山洪灾害防御村的安全督导。吉林舒兰市朝阳镇向村民发放“防汛明白卡”,提供转移路线、紧急安置点、转移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等信息。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效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把抓当前与谋长远统一起来,把锻长板与强弱项统一起来,努力实现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有效,就一定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安全保障。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17日

    【人民论坛】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作者:邹翔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新时代以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泛凝聚了共识。

      由于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老人自己指定监护人”的诉求,一位律师提出建议,增设有关公民按自己意愿选择监护人的规定。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第三十三条采纳了这一建议,“老婆婆的意愿被写进了法律”。2015年至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先后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设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27880多条,其中有3200多条被立法研究采纳。

      “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就能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实践告诉我们,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改革进程中,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涉及部门众多,税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必须协同发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涉及患者、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各个利益主体,必须形成合力……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提高政策精准度,把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

      也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才能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为推进改革发展、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汇聚强大力量。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美篇章。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人民论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作者:尹双红

      “面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请大家畅所欲言。”在前不久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6位企业代表、3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总书记不时提笔记录,一次次插话询问,了解具体情况,深入交流回应。

      无论是提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是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步推进和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都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回顾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正是因为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改革是搞不成的。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福建武平县农民拉开林改的序幕,唤醒了大片沉睡的山林;源于政法工作实践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条条溪流汇成江河,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三明医改经验是如何走向全国的?成为多个国家层面医改任务试点,多次列入深化医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这一基层率先探索的经验,经过总结、提炼,化为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继而推向全国。实践证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缺一不可。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才能将一个个“点”的突破提升为“面”的推广。

      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意见建议最聪慧、最管用。保障他们的意见建议畅通表达,有利于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改革成效。“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形成互助养老模式。”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网络问计中,一位网民留下关于“互助性养老”的建言,最终变为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到“小院议事厅”“屋场恳谈会”等基层民主实践不断涌现,一项项制度机制,促进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实现了“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具体推进必须坚持一盘棋、形成大合唱。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人民论坛】党员在线上也要当先锋作表率

    作者:周南


      浙江台州有个“网络上的党支部”——临海在线党支部。党员点亮“共产党员勋章”,亮明党员身份,在网络上及时发声,传播正能量。台风来袭,他们辟谣虚假消息、扩散求助信息;助力公益事业,他们以微直播、微公益等行动凝聚网络向心力……“勋章”亮在网上,唤醒了更多党员在网络空间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念兹在兹,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员的服务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党员的形象就要树在哪里。今天,身处互联网时代,亿万网民上网、千行百业“触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共产党员在全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线下,同样要体现在线上,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规范网络行为,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澎湃正能量。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也日益成为群众获取信息和发出声音的重要渠道。如果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舆论环境、文化生态恶化,就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负面影响。党员、干部要自觉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让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内容充盈网络空间。在宁夏固原彭阳,90后大学生村支书张玮,把乡村日常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上,接地气的风格、真诚为民的姿态、为乡村奉献的决心,赢得众多网友点赞支持;在山东潍坊青州,年轻党员干部戴党徽、亮身份,化身“网络主播”,传播本地文化,叫响地方特色……如今,不少党员干部在网络上讲述奋斗故事、参与志愿服务、为地方发展奔走鼓呼,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正能量”赢得了“大流量”。


      今天,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舆论“放大器”的作用更加凸显。党员、干部如果有不当网络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更严重。近年来,个别党员、干部在网络上公开发布炫富斗阔、铺张浪费等信息,发布、传播涉政有害言论,凡此种种,都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在网络上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游戏娱乐,都要牢记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做网络文明的践行者,在网络空间展现良好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党员、干部更应时刻绷紧这根弦。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生活纪律中增写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处分规定,切实规范约束党员网络言行,体现了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的鲜明导向。党员、干部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育良好网络习惯,在互联网这一“新空间”“新阵地”上,擦亮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做到网上、线下一个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党员干部在网络空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引领新风尚、营造好生态,让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才能更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1日
    【人民论坛】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
    作者:石羚

      谈起黄大发,贵州遵义团结村的群众只有一句话:他是个老实人。就是这样一位老实人,带领村民凭借锄头、钢钎等工具,历时30余年,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靠老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他也被称为“当代愚公”。

      愚公不愚,贵在立志,重在有恒,善作善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黄大发的事迹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何为老实”的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人老实不是愚钝,做事踏实不会吃亏。”人在事上练,也在事上见。做人老实,离不开做事踏实。老实不老实,关键看是不是坚持实事求是,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寻乌进行调查研究,老老实实扎到基层,一待就是20多天。大到县里的经济政治、商业交通,小至县里有几家卖豆腐的、杂货店里有多少种“洋货”,《寻乌调查》报告一一记录、娓娓道来,为当时农村社会描绘出一幅工笔画。“绘图”是为了“找路”,“向下看”是为了“往前走”。深入细致的调研,为我党制定土地革命政策、走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老实人坚持真理、尊重实际,一门心思想的,是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必须善于思考。如果脑子不清,就无法认识复杂现实,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不久前评选的“最美公务员”中,来自上海的陈丽红跑现场、进小区,敲企业大门、与居民长谈,用“笨办法”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推动黄浦江、苏州河岸线“工业锈带”成为“生活秀带”;湖南常宁的吕晓毛不到半年走遍9个村111个村民小组,“白加黑”“5+2”住在乡里,问冷暖、谋出路、兴产业,带领瑶乡群众过上好日子。

      老实人还爱下笨功夫。方向确定了,就要矢志不移坚持下去,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终能抵达目标。这山望着那山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抓不住重点、抓不好落实、做不出成绩,看似聪明,实则愚钝。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政治纪律部分充实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处分规定,在组织纪律方面完善不按规定说明和报告行为的负面清单。这告诫我们,做老实人,必须将对党忠诚放在第一位。对党说真话而毫不隐瞒,就能让组织更好掌握情况、防微杜渐;顾全大局而不搞山头、不谋私利,才能下好全国一盘棋;坚持原则而不随波逐流,就不会让歪风邪气滋生蔓延……把忠诚老实作为人生信条,有助于党员干部成长成才,更有助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

      周恩来同志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做忠诚可靠、言行一致的老实人,做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老实人,做进取创造、任劳任怨的老实人,我们的征途将更加顺利,我们的事业将无往不胜。

  •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02日

    【人民论坛】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

    作者:邹翔


      从2023年7月开始,载满货物的船舶不必经过杭州市区的古运河航道了,新通航的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让运河岸边星罗棋布的制造企业、外贸公司和物流产业园,更顺畅地通江达海,也让古运河卸下了沉重的担子,得到更好保护。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正如“新运河”与“老运河”交相辉映,时代精神与大运河文化相互激荡,千年文脉得以赓续,跃动出新的神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焕发蓬勃生机,需要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


      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敦煌莫高窟伫立千年,如明珠般闪耀在世界文明长河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身处辽阔戈壁大漠深处的莫高窟,也需要洪水预警监测。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开展自动化监测工作,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小到细微的壁画塑像病害和洞窟温湿度变化,大到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各项数据指标一览无余,为“对症下药”进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系统保护,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才能有效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更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作为世界上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2024年5月1日,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在香港首演,利用增强现实(AR)、沉浸式舞美等新技术,让展柜里的文物登上了舞台,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从推出《故宫的时节》视频课,让孩子们在跟着云课堂的老师做手工的过程中知时节、通古今,到《故宫日历》融合虚拟现实让“纸上博物馆”贴近观众,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它们背后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更好呈现出来,才能让越来越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认同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的瑰宝所托有人、代代相传。


      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镇花楼沟村,借助金山岭长城这张“金名片”,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村”。过去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随着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旅客增多,大伙回村创业,目前村里已发展民宿100余家,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村民就业达700余人。保护、利用长城文化遗产,让越来越多长城脚下的村庄吃上旅游饭、奔向致富路,也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可见,保护传承不是要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是要推动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让文化遗产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发挥更大作用。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包括大运河在内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恰似中华文明这条数千年奔流不息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定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 《人民日报》2024年06月24日
    【人民论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尹双红

      冰川雪山、河湖湿地、草地森林,青海生态系统丰富多样,风光壮美,是资源宝库,也是生态屏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内蒙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题,指出“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搞大呼隆,一哄而起”;面对长江沿岸省份,强调“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地方发展把脉定向。谆谆告诫里,蕴含着智慧,体现着远见。

      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只有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盯着脚下的、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找准发展方向。锚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北宜昌着力破解“化工围江”,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向高端产业发展。一家磷化工企业培育壮大微电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实践证明,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就能找到发展的破题之策和乘势之举,实现“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地方的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发展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顾实际铺摊子,“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对发展就会弊大于利。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内蒙古立足“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的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实现了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的蝶变。浙江温州洞头滩涂资源丰富,发展光伏项目,短期内就能带来可观收入,但考虑到可能影响岸线美观,建设过程也会影响生态,最终将项目搁置,转而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退取舍之间,是“为”与“不为”的科学考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统筹起来,才能做到进退有据、取舍有道,找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既胸怀“国之大者”,又考虑“一方水土”,保持定力,避免一哄而上,同时脚踏实地,看准了便加油干,就能将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开辟新赛道,孕育新希望。

      当然,时与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与“不为”也会互相转化。过去,西部地区的货物多数先向东运至沿海城市,再经海运通达世界各地。过长的物流周期,曾让一家企业放言再也不承接生鲜货物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欧班列畅通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这家企业改变了主意,生鲜产品又成为其货单上的常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主动应变,定能更好把握“为”与“不为”的时度效,始终站稳脚跟、抢占先机。

      “为”与“不为”的选择背后,是对发展为了什么的回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自身实际在大局中找准定位,“为”与“不为”才能殊途同归,共同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 《人民日报》2024年06月18日  
    【人民论坛】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作者:尹双红

      蓝色的光伏板,挡住了太阳直射,减少了水分蒸发、降低了风速,加上定期清洗形成的水浇灌,黄色的不毛之地上,绿意开始铺展……在我国西部的不少荒漠化地区,正在奏响“黄+蓝=绿”的神奇变奏曲。

      故事并没有结束。野草疯长会影响发电效率,还可能引发火灾,于是羊上场了,成群结队的羊,在蓝色的“海洋”中悠然吃草……“光伏羊”新模式,发展了清洁能源、治理了荒漠化,还帮农牧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的巧思,成为我国治沙智慧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治沙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防沙治沙犹如“滚石上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既需要苦干的精神,也需要巧干的智慧。

      在与黄沙的反复较量中,内蒙古磴口探索出“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光锁沙”的方法,库布其实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新疆柯柯牙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以林养林”……正是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推动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模式之所以有效,关键在因地制宜。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不同类型地区,沙化土地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尽相同。同样是库布其沙漠,南缘干旱,则飞播灌木密植造林;北缘有水,则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依托穿沙公路、孔兑,营造护路林、护堤林;在腹地的丘间低地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则建设绿岛、绿洲。从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发展符合实际的治沙模式,才能铺展人沙和谐新画卷。

      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闻名于世的“治沙魔方”麦草方格,便诞生于此。如今,这里的植树工人几乎人手一把新“神器”——“干”字形的铁制植苗工具。它直接把苗木根系送入45到50厘米深的湿沙层,让苗木成活率提高了25%,植苗效率提高了一倍。这个“神器”,正是一名治沙人休息时用木棍“拄”出来的。翻开三北地区的治沙手册,引水拉沙、锁边固沙、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一个个正在发挥大作用的“土办法”,无不是人民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治沙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

      陕西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90后小伙张至立志“当沙漠里的一棵樟子松”。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治沙人,组建起4人的科研团队,在微生物研究方面进行攻关,“如果成功在林下种植赤松茸、牛肝菌等食用菌,每亩可以增加六七万元林下经济的收入。这就能够引导更多人投入到植树造林事业中来。”从防沙到治沙再到用沙,当治沙与致富有机融合,当新一代治沙人开始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沙里掘金”“点沙成金”,荒漠化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持之以恒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一定能创造更多防沙治沙新奇迹,让美丽中国绿意更浓、成色更足,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