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真正的高效,不是用力逼迫自己达到目标,而是学会在平静中找到力量。


    【耶基斯和多得森】法则

    动力和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而是一条倒U型曲线。

    当动力过弱,我们陷入懒散;而当动力过强,我们可能因过度紧张而崩溃。


    简单的任务

    简单任务的本质是重复,它需要的是能量而不是技巧。

    当动力增强时,能量被激活,人们更愿意调动体力和注意力去完成任务。


    复杂的任务

    复杂任务本质上是多维度的,它需要认知资源的分配和平衡。动机过强时,大脑会进入高唤醒状态,反而让思维变得狭隘,注意力被锁定在细枝末节上。


    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

    任务越简单,动力可以越强,但别超过临界点。  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冷静,过分用力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坚持,不是对结果的执念,而是对当下的专注;真正的高效,不是拼命用力,而是恰到好处地放松。

  •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越刷手机,越觉得‘自己原来挺聪明的’?大家都在说你认同的观点,连推荐的内容也是你喜欢的——好像整个世界都跟你一个脑回路?

    今天我们聊聊这种现象——【回音室效应】

    什么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就是你待在一个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声音圈’里。

    你觉得某件事是对的,然后环境给你反馈的所有信息都在说‘对对对’,结果你越来越确定自己是对的,甚至根本没想过可能有别的答案。

    【回音室效应】圈套如何产生的?算法的推波助澜
    人类的心理偏差(这个才是关键)--人类喜欢“偷懒”
    证实倾向:人们喜欢验证自己已有的观点群体归属感: 人都有‘找同类’的心理倾向,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会觉得安全认知失调:我们不喜欢面对‘打脸’的信息 【回音室效应】如何阻碍我们的成长?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半边真相”决策会变得短视或片面沟通变的固执 5招打破【回音室效应】的魔咒挑战自己的观点接触不同类型的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5why 真的好用反思自己的“信息舒适区

    有没有让你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回音室效应】呢?欢迎留言分享!

  • Fehlende Folgen?

    Hier klicken, um den Feed zu aktualisieren.

  • “查对方手机”“要求对方时刻报备”“经常质疑对方是否爱我”“情绪失控”,这是我们的今天故事的主角-小雨,也可能是听播客的你,也可能是曾经的伴侣,或者身边人的缩影。

    为什么会变成了爱情中的“完美情人”?控制的背后,是极度自卑,是过度补偿心态的一种体现恋爱的自卑,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安全感的渴望“极度的自卑,带来的是“过度付出和迎合”、“控制欲的滋生”、“情绪化的试探” 从自卑到自信:如何打破过度补偿的模式?识别补偿行为的根源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从“外部认同”转移为“自我认同”建立健康的关系模式:设立情感边界, 和建立信任感 每个人都有补偿心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接纳自己,努力提升,但不要为了弥补不足而失去自我识别问题来源,学会爱自己,再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在陪伴中成长!

  •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其实应该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那就是“AI的快速发展会不会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它,失去自己的创新主导权?”

    现在我们用AI写文章、设计、甚至创作音乐,但当AI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的创意空间会不会反而变得更小?

    其实,很多人对AI的使用是带着一种矛盾的情绪的:一方面,它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方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会不会有一天,AI替代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天重点聊聊文章《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from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有趣的发现,包括“ 人类的独特的禀赋 是怎么样被AI像毒药腐蚀的?如何人在创造性任务中,会有哪些坑儿?我们如何应对?”让GPT回答“到底AI能否取代人的创意能力?”等问题 创造性的任务中,会需要我们的思维认知能力: “我应创新”&“我能创新”在传统创造性任务中, 个体是否进行创造行为取决于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即“我能创新”。动机受到胜任力的支配。当传统人与人合作转变为人与AI共同完成创造性任务时, 个体会将进行创造行为视为一种角色责任, 即“我应创新” AI工具的使用的影响,如何体现在创意生产全过程创意准备阶段:AI 能够处理远超人类能力的信息量、挖掘有趣的研究领域来支持人类开发新想法、机会和解决方案 创意产生阶段:AI 可以支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探索和选择创意发展阶段:AI 也可在人类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AI 等自动辅助决策技术旨在提高人类的决策效率, 但却常被人类误用。一方面, 自动生成的信息线索很容易吸引个体注意力另一方面, 与其他建议信息来源相比, 个体会赋予AI 更大的“数字权威”, 导致个体过分依赖自动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的信息。原因:
    1.人类在决策时倾向于选择认知努力最小的方式,过分依赖AI自动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的信息。
    2. 人类倾向于将自动化辅助系统视为强大的智能体, 高估其能力, 认为其比人类具有更高权威;
    3. 使用自动化技术可能会导致人类产生社会惰化, 个体认为无需对产出结果负责而资源付出减少 AI 引致创造力困境的破解之道:自我领导调节一方面, 克服“认知节约”倾向, 即让个体自主对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而非直接使用AI 提供的信息建议。另一方面, 减少社会惰化, 对自己的工作及决定保持高责任感, 在与AI共同完成创造性任务时依旧保持高度投入, 为最终的产出目标负责。在过程中监控自身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 对决策和行为进行控制, 管理自我以达成最终的创新目标。最终, 通过自我惩罚不断对不良行为或认知进行内省, 抑制自动化偏差。 文章引入

    网站:心理科学进展

    文章:《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 今天聊聊这个话题,其实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心理疾病严重时才需要。

    实际上就像我们身体不适时会看医生一样,心理问题也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

    它能帮我们在问题恶化前,找到解决办法,让生活更轻松更可控。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不妨听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一起探索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去做心理咨询,是不是就代表有病?

       去做心理咨询,是防范于未然,让我們在问题还没变得更糟之前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或在你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时,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你解决心理情绪等问题。

    有哪些情况/现象,可以考虑尝试做心理咨询的?自己感受到了情绪异常,并且自己感受觉得是个问题了,影响了生活或者工作情感,有想要改变的意愿。身体给你发警报,常见说到的“躯体化”意志减退短期内,性情突变重大创伤后遗症自我的成长探索 心理咨询也需要祛魅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去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涉及生活和实际问题上,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师可以直接给你答案,或者做决定,最好的答案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在短期内解决你长期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并不是无病呻吟,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找到自己的心结,才是让我们更轻松面对生活的关键。如果你也遇到一些困扰,别害怕寻求专业帮助。

    注:本期内容,仅供参考和分享,可根据个人情况判断是否选择做心理咨询。 


  • 在家庭的剧本里,你是哪种角色?

    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轮回中,我们如何寻觅自我救赎?

    是甘愿背负重担的“英雄”,默默承受不公的“弱者”,还是以伤害为盔甲的“强者”?

    透过心理学视角,揭开“戏剧三角”的面纱,探索这些角色背后的动机与痛楚。

    是时候,从角色中觉醒,勇敢打破循环,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你的家庭剧本,又该如何改写?


    戏剧三角(Drama Triangle)

    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问题可以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三角关系来描述。

    这种三角关系最早由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提出,

    家庭成员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内轮换扮演这三个角色

    拯救者 (Rescuer):通常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或“拯救”其他家庭成员,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他们往往渴望得到认可,想要通过帮助他人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受害者 (Victim):常常觉得自己无力掌控生活,觉得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由他人或环境造成的。他们倾向于依赖他人,尤其是拯救者,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去改变现状。加害者 (Persecutor): 通常通过批评、责备或控制他人来展现自己的力量或优越感。他们往往缺乏同情心,总是指责别人导致了问题。他们需要通过打压他人来保护自己的脆弱自尊。
  • 你会出现这种情况么?

    你讨厌父母的样子,你又成为了父母的样子? 你讨厌父母的行为,明知这个不对,但是不自觉的又复制粘贴了这些行为? 你找的伴侣,极度的像你的父母,尽管你不喜欢他们?

    “隐形忠诚“ 在潜意识驱动了你的行为

    什么是“隐形忠诚”?

    孩子在家庭中确实可能因为潜意识里的忠诚,表现出既想支持某一方(比如母亲),又会在行为上无意中模仿另一方(比如父亲)的矛盾心理。这个现象背后,往往是孩子试图在父母间维持一种平衡,甚至是一种深层的保护欲。

    孩子通过趋同或者模仿父母的方式,包含了行为、语言、关系处理模式,找到和父母的链接,期待寻求一种关注和爱。

    关键词

    原生家庭  隐形忠诚 亲密关系 自我成长 内心冲突

  • 聊点啥?

    我们的伤害完全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么?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

    关键词

    原生家庭  性格塑造  心理创伤  安全感  自信 沟通 亲密关系 自我价值感

  • Hi,

    同一时空的你!

    开心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和你见面😊

    这是一档关于心理成长的播客📻,也是你的心理疗愈空间站🛸

    在这里,希望和大家聊聊心里的那些事儿,及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分享心理相关的知识和感悟...

    希望在这里,你能放下心里的疲惫,治愈自己,找回最简单的快乐!

    期待我们第一期的节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