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gen
-
“背诵天团”是指在电视剧《清平乐》热播之后,网友对宋朝时期一群著名文人的戏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在语文考试中,他们的作品经常被要求背诵和默写。他们虽然散落在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但在当时的朝堂之上,这群共享着同一套儒学价值观的“背诵天团”,在一起辩论、斗争、变法、改革,对11世纪的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团的C位,非王安石莫属。
“背诵天团”之间会进行怎样的政治辩论?王安石如何在朝堂上舌战群儒,推行他的变法政策?在今天,当话语成为权力,当说话也讲究艺术,“强辩”的王安石能够在现代自处吗?本期播客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老师。围绕周老师的新书《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不妨让我们来聊聊上述这些问题。
嘉宾
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蒙元史、法制史、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著有《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和军事法》《杭州凤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铭释读译注》(合著)等学术专著;《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等普及类著作。
周思成老师24年5月出版的新书:《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时间轴
03:03 从元朝、金朝再到宋朝,每一本书都有自己诞生的历史。
04:53 读《续资治通鉴长编》把我带到了王安石和他的“强辩”。
13:32 通勤路上手不释卷:书籍越厚,内容越深,读来越愉悦。
16:24 边读边做札记,札记及时整理,手写才能心安。
22:53 “绝不熬夜”的时间管理,用最宝贵的时间读最重要的著作。
25:01 知识碎片形成体系,带着问题慢慢构思成书。
27:06 读完《续长编》,从“司马光”转向“王安石”。
33:50 “背诵天团”的风骨与科举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36:54 书生能否做好政客,是西方政治学的传统问题。
40:28 面对历史人物不代入,不从结果看问题。
42:36 课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如何变成一本书?
44:32 王安石的“强辩”艺术,很难在课堂上运用。
46:40 王安石的“辩论赛”不公平,“脱口秀”不有趣。
50:30 政治场上,王安石和他的“队友”未必真的惺惺相惜。
52:04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和历史书写很多元、很复杂。
55:18 新趋势:全球史与历史领域的不断细分。
59:13 故事/学术:好的学者应该前沿论文与历史叙事两手抓。
64:03 我不是“卷王”。“卷”与否,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66:16 面对同辈竞争和社会时钟,人还是能做出部分自己的选择。
71:00 “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学者需要阅历,也需要想象力。
本期提到
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周思成《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史景迁《王氏之死》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钱钟书《围城》
幕后制作
主播:徐琰青
制作人: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清华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这两年,社交媒体上已经呈现出“人均心理学家”的态势——关于抑郁和焦虑的讨论屡见不鲜,各类心理学词汇诸如“NPD”“PUA”“讨好型人格”等等被大家批量化地使用和讨论,任何话题只要加上“MBTI”都可以再被加热一次……关于焦虑和抑郁,我们似乎讨论了很多,但我们知道的似乎又非常有限。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和她聊聊那些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迷思。
嘉宾
牟文婷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临床心理系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执照临床心理学家,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
研究方向为焦虑障碍疗法创新,临床专长是各类焦虑障碍和抑郁症。在美国完成系统完整的临床心理干预和咨询受训,博士、住院医、博士后项目均为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领域顶尖大学和医学院。合作过的导师包括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如焦虑障碍专家Edna Foa博士等人。尤为擅长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各类焦虑症、抑郁症的短程心理干预。咨询取向为为认知行为、创伤治疗。
小标题02:19 北大英语系毕业,怎么就学起了心理学?
06:40 焦虑感超标到啥地步,才会被盖章焦虑症?
10:33 爸妈当年愁啥 VS 我们现在焦虑啥,代际焦虑有何不同?
14:32 焦虑情绪来袭,吃药、咨询这俩救兵何时出场?
15:19 直面恐惧就能治病?
19:06 心理疾病痊愈,是一键重启还是逐级打怪?
21:10 焦虑和抑郁,多大程度上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25:50 亲友出现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做?
26:59 “断亲”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和父母建立心理边界
30:38 AI能取代心理治疗师吗?
35:02 大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救了
36:29 心理学家看世界的视角有什么特别之处?
39:56 心理学词汇似乎变成了流量密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42:57 当心理学家遇到焦虑问题,如何化解难题?
45:47 时代性的焦虑是否真的存在?
幕后制作主播:张琳
剪辑:郑丹璐
助理制作人:郑丹璐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Fehlende Folgen?
-
本期嘉宾
张佳
清华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博士生,小说作者,师从格非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前沿小说、电影理论与批评、欧陆文艺理论、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今年预测了包括韩江在内的三人可能获诺奖,遗憾的是没买彩票。
本期主播
张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调动播客氛围的ENFP,一名普通的读者。
李涵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方向本科生,写作关于韩江的毕业论文途中得知研究对象获得诺奖。第一次录播客有点小紧张,揪掉了三根头发,无法驾驭随着情绪变化而乱飞的音调与音量,还是幕后写导语时更安心。
导语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概是少数几个能让在世界深处写作的人被广泛关注的节日之一。公众记忆里短暂出现的一个人名背后,或许就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又一代人背负起创伤而追寻希望的印记。
韩江的世界流动着对最无辜的脆弱的体察,同时用直接或隐喻的方式,触及这样脆弱的白在这样的人间里,会遭遇的种种暴力。有人说,韩江笔下的人物常常内化了另一个自己的死亡,那个死亡的自己并不是失败者,ta唯一的缺点只不过是坚持正直与善良。历史之于她并非外在的教义,而是作为幸存者含在体内的哀悼,是谴责与守护的温存,是纵使需要每三分钟被扎针一次,也要留下那根负责按下快门的手指,而坚守的尊严。
我们希望这份在脆弱与暴力中坚持去看见的尊严,也能被更多在脆弱与暴力间挣扎的人看见。
你将听到
01:56 渗透着生与死的《白》
05:04 有预谋的竞猜?后悔没买彩票
06:12 在2016年无聊的现代文学课上得知《素食(主义)者》获布克奖
06:50《素食者》的第三章已经超越了性别议题
07:43 世俗意义上的“好”生活与难以言说的困境
10:10 韩江最打动我的一首诗:《没事了》
11:14 同胞/姐妹情谊是韩江进入历史的重要情感装置
14:22 J人如何介绍吸引INFP的《失语者》
15:46 差异化的阅读体验,秋冬季超绝失恋感
17:26 难以描述的一次小说写作尝试
20:29 一个村上粉的十三年诺奖追踪
22:14 从《少年来了》到《不做告别》:经验缺失的人如何书写历史创伤?
24:31 关于济州岛大屠杀:为何、如何不与之告别?
30:46 《不做告别》与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不在场的一代人如何深入内心世界拥抱集体记忆
32:13 两个文本中相似的三条叙事线索:当下的叙事,现时语态中的回忆,回忆中的回忆
33:00 资料与记忆之于 “异乡者”
34:53 “不做告别”与“手指扎针”的隐喻:在历史的伤痛与阴影中活着
36:24 塞巴尔德与韩江的“拼贴”
38:35 二战后的双眼与笔端:乔治·佩雷克、塞巴尔德、托卡尔丘克、安妮·埃尔诺、韩江
39:35 韩江获奖只是因为东亚女性的身份?
40:12 “韩国文学”“韩女文学”等范畴是否必需?
41:29 “因为我们写的好”
43:31 写作者是否一定要有接续文学史的意识?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李涵
剪辑:尹佳
助理制作人:李涵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在高中时期,江东曾以为大学是一个自由而有用的地方,不存在起不来的早八与竞争机制下的绩点焦虑,一切都是光明的坦途。熟记了一切的标准答案之后,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瞬间,他以为自己关上了优绩主义的最后一扇大门。
而时间来到了一年后,不断缺勤的早八,勉强及格的微积分,在摆满名著的图书馆里敲了一下午电脑,此前对于大学的预设像一个巨大的回旋镖,在这一刻击中了自己。不想学习,不想上课,不想考试。所有情绪最终变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通过学习考上清华后却不想学习了?
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学习,在三代清华人的视角下去讨论学习的意义,关于过去与未来,时代与个人,也许我们的思考并没有标准答案,但相信一定存在一个与你相关的故事,祝你收听愉快。
嘉宾文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院校研究、大学生学习和发展、教育国际化。
代表作品有《走向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和实践》、《新时期 新理念: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2022年UNESCO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纪要兼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项多国比较研究》等。
目前在清华大学开设本科生课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高等教育学”等一系列课程。
主播张琳
新闻学院博士生二年级,本科期间什么都搞了就是没搞学习,现在回来搞学习。
王江东
建筑学院本科生二年级,微积分刚及格的早八困难户,每天都在学习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小标题
03:45 初到图书馆,我曾以为大家都在看书。
04:54 这个大学怎么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07:08 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9:23 那我可以一边考证一边读文学吗?
10:58 原来大学里不存在一个“标准的”苏轼。
14:50 当知识无法解释世界时,也许我们可以走向社会。
18:28 “镜中我”,你会怎样认识你自己?
20:28 成功的模板依然在,那么如果大学也有一个标准答案呢?
21:29 “大二现象”,当我们不再想要学习。
26:41 没有了专业就没有了恨,世界上全都是爱。
28:01 微积分拿D,我曾以为我的天塌了。
30:59 受挫之后,我才明白了大学教育的意义。
32:53 课程改革,减负似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自由。
35:03 那时我们躺在草坪上,想过为生民立命。
37:09 今天和过去,优绩主义似乎一直存在。
40:07 成长是一次逃离,那我们走后怎样?
43:29 世界上存在一个我无法定义的成功。
44:34 那么我可以成为一个不优秀的清华毕业生吗?
46:56 努力就会有回报,但这并不是我的人生。
48:58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一切吗?
本期提到的追踪研究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项目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9年发起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情调查。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院校本科教育的质量和动态。截至2016年,累计已有147所高等院校参与了本项目调研。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王江东
剪辑:王江东
助理制作人:王江东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导语
在很多人心目中,马克思的形象都是一位“斗士”。他用理论的“手术刀”,精密地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解剖”,找出了其中的缺点和弱点。但当一身“班味儿”的打工人跟着他酣畅淋漓地进行批判之后,往往会陷入新的焦虑:“马克思说得对……但我该做些什么呢?”马克思当然不是一个只重视批判的思想家,他也有着建构性的创见。本期嘉宾——来自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潘沈阳同学就专注于研究马克思思想中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过渡部分”,本期为大家分享马克思的“协作理论”。
本期嘉宾
潘沈阳,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成功毕业了!),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1:55 马克思的“协作理论”到底在说啥?
04:19 “协作”就是一群打工人在一起打工呗?
09:24 “分工”是对人形成压迫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形式
12:52 工厂主使唤不动拥有土地的工人,就如老板奈何不了富二代员工
20:18 高管就是新时代的奴隶主?
24:46 马克思辣评“宗派式”的合作社:合作社靠化缘活着,跟帮派有什么区别?
28:01 并不空想的“空想社会主义”
32:01 马克思和俄国社会主义者谈了什么条件?
36:15 “协作”思想,落地中国
41:05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笔记本从公司“出走”
49:06 如何亲身体验“生产关系”
52:53 马克思对AI的睿见
58:00 “爱智慧”诓骗了多少人入了哲学坑
01:12:00 现实的“引力”永远拖拽着思考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穿上被无数博主推荐的“某某系风格穿搭”,最终发现还是不适合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穿搭风格,缺的是流量同款还是穿搭思路?
本期播客想聊一聊穿搭,和大家一起解决永远在“买”衣服,但永远没衣服“穿”的问题。如何用衣橱已有的衣物去搭配,用低成本探索新的可能,而不是被动地重新购买一套流量穿搭的模板,陷入消费陷阱。
希望最终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穿衣风格,通过搭配更好地认识独特自己、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祝你收听愉快。
吴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研究员、“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审专家等。吴波老师主要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致力于服装设计发展趋势、教育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服饰文化研究,通过比较古今中外服装的不同特点,探究服装构成规律,展现服装审美艺术。
小标题
03:04 给电视剧做服装搭配是怎么一个流程?
05:52 影视穿搭怎么为我所用?
11:42 时尚轮回!能预测下一个爆火单品吗?
13:59 被流量穿搭绑架,我要自救!
13:03 时尚列车高性价比购票攻略?
16:06 挖掘个性风格,拯救穿搭灾难。
18:46 买股要买基础款,投资回报率高!
21:24 理性购物,认知自己,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23:06 分类整理与安全搭配,兜底穿搭下限。
25:48 服美役?时尚和舒适不如听听内心的需求。
31:02 穿搭不设限:中年人的穿衣指南。
36:26 小个子、梨形身材……穿搭博主多样化。
38:56 高饱和度的衣服不敢穿?穿搭别为为“合群感”买单。
45:16 审美就是竞争力,美商培养靠熏陶。
48:13 拒绝被物化,时尚是女性打开大门的手段。
50:03 向内探求安全感与归属感。
53:50 国风潮来袭,传统和现代服饰如何更好融合?
56:15 法式松弛感穿搭不一定松弛,但法国人很松弛。
本期播客录制当天吴波老师(图右)和侯祥儒同学(图左)的穿搭
脚部穿搭特写:小体块的色彩亮点搭配
吴波老师(图右)在“敦耀光华”清华美院敦煌艺术研究设计成果巴黎特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吴波老师(图右)在“敦耀光华”清华美院敦煌艺术研究设计成果巴黎特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
吴波老师在“敦耀光华——清华美院敦煌艺术研究及设计成果巴黎特展”上的作品:彼时风动
本期提到的书影音
《十面埋伏》
《一代宗师》
《唐顿庄园》
《穿普拉达的女王》
齐奥尔格·西美尔著,费勇译:《时尚的哲学》,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
幕后制作
主播:徐琰青 侯祥儒
剪辑:徐琰青
制作人:徐琰青 侯祥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导语
当代年轻人前往寺院已不是罕事,但我们是否会在烧香许愿、求取法物之后,好好地端详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堂、雕塑、纹饰以及墙上的壁画。当然,可能举目望去,浓重的异域风情会一时间让眼睛都不知道该放在何处。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姚霜老师——是一名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沉浸了十年的学者,她的博士毕业论文从西藏平措林寺的壁画入手,考察了其整体的空间和艺术。借着她的研究,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
本期嘉宾
姚霜,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学)、汉藏佛教文献、语文学。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成功毕业了!),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2:16 藏传佛教,不止在西藏
04:57 “小乘佛教”竟是偏颇的叫法
07:51 宏伟的寺庙为何隐藏在山沟中?
11:52 被异端化的觉囊派,濒临灭亡
16:13 改宗的寺庙,却成了艺术的殿堂
19:41 多罗那他,一个叫梵文名字的藏人
24:42 看似简单的教派问题,学者们也头疼
32:14 平措林壁画中隐藏了教派的什么秘密?
36:10 藏传佛教的寺院“定式”是杂糅
41:07 参观寺庙的法门:“三依法”
46:56 转经中的“经”到底在哪儿?
51:41 经变画中的“经”到底“变”成了什么?
59:17 申请艺术史博士,却入了藏传佛教研究的“坑”
01:01:53 切入藏传佛教研究的“语文学”方法
01:05:14 做学问如游泳,要记得换气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这是一期电影学者和经济学者关于《西游记》的漫谈,起因是本节目的主播之一刘宣伯最近刚刚和他的导师曹书乐老师一起发表了一篇关于《黑神话:悟空》的论文。
有人说《黑神话:悟空》是西游记的再世后传,也有人说它对西游记剧情进行了魔改,趁着游戏还热乎,论文也滚烫,我们约了这期播客,想看看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如何从自身体验出发,以爆火的游戏作为标的物,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当然,也希望聊聊我们这代人关于那只猴子的集体记忆。
嘉宾
刘宣伯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客《人文清华播客》主播,研究方向为影像传播、游戏研究、科幻电影。
Gareth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播客《子非鱼》主播,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和公共经济学。
我们聊到
l 02:47 打着游戏把论文给发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l 04:07 说好了搞游戏研究,怎么研究起了历史?
l 06:45 《西游记》章回之间的留白给了游戏设计以空间
l 07:28 游戏里有哪些让《西游记》原著粉会心一笑的设计?
l 10:22 一个跨文化传播现象:外国游戏主播不知道何为“袈裟”
l 11:33 当一个游戏兼顾了文本性、游戏性和审美性
l 14:08 或许只有八零后九零后是先看的《西游记》再玩的西游记游戏
l 16:37 跨媒介叙事、粉丝研究和同人文化
l 23:10 《繁花》改成电视剧大变样,《西游记》为什么没有?
l 24:46 不同时期不同游戏里孙悟空形象之流变
l 29:33 论文里写到的那么多游戏,都需要亲自打一遍吗?
l 30:19 以《黑神话:悟空》为研究标的,经济学研究者会如何破题?
l 31:47 《王者荣耀》之于《黑神话:悟空》,就像商业片之于文艺片
l 38:47 孙悟空是中国人能想象出来的最好的英雄
l 46:39 《西游记》后传是四大名著后传里最好的
l 48:43 文艺作品的再创作,对原创者是福还是祸?
l 52:36 《西游记》一些五花八门的打开方式
l 57:55 当了老师之后,我更理解菩提祖师了
l 59:48 《西游记》中的女反派其实各有各的美
l 61:09 要是能重来,我想选牛魔王
本期参考文献
[1] 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27-34.
[2] Zhou, Shibo. "How Do Users' Reviews Matter for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vol. 2020, no. 1, p. 12700. Briarcliff Manor, NY 10510: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20.
BGM
云宫迅音 - 许镜清
相思-毛阿敏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惠政
助理制作人:吕珺菲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
说起文艺复兴,达·芬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工程师、一个发明家、一个超越时代的科学怪人。本期的嘉宾王哲然老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一个很酷的展览把达·芬奇手稿里出现过的那些奇思妙想给复原了出来,做成了展品。其中有达·芬奇对飞行器的构想,有他做过的一些实验,还有他的工程设计。和达·芬奇一样,王哲然老师也是一个跨专业人士,他本科学的是数学,却走上了哲学的道路,现在在做科学史研究,同时还是一名科学博物馆的策展人。让我们和哲然老师从这个展览聊起,走进科学史的奇妙世界。
嘉宾
王哲然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基地班,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领域为西方古代至近代早期的数理科学史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多次参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的策展工作,策划展览包括《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神机妙算:全球计算器具的演变历史》《星盘:宇宙在手》等,以上展览均可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的官网找到线上展览。
小标题
l 01:13 什么是“复原研究”?
l 05:58用了科学的方法,设计出了失败的飞行器
l 09:17 工匠出身的达·芬奇,比科学家更科学家
l 12:31 达·芬奇对现代科学的影响真的是一片空白吗?
l 15:15 达·芬奇真正的天赋是什么?
l 18:42 星盘和透视法
l 21:01 星盘最初不是用来算命的
l 24:10 在古代,搞占星术反而是不迷信上帝的表现?
l 31:13 科学主义VS自然主义
l 34:43 不好好学数学,怎么跑去研究哲学了?
l 39:35 学数学出身的科学史学者,有什么特别之处?
l 41:47 科学史可以让我合法地反思日常技术
l 44:14 科学革命让宗教改革和耶稣诞生都沦为了“二流事件”
l 45:57 伽利略为了生存也要拍权贵的马屁
l 50:58 复原一台消失在靖康之变里的天文钟
l 52:55 清华为什么需要建自己的科学博物馆?
本期提到
《伽利略的望远镜》(意)马西莫·布钱蒂尼 米凯莱·卡梅罗塔 弗兰科·朱迪切
《透视法的起源》王哲然
《星际讯息》(意)伽利略
《新仪象法要》苏颂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今天我们继续和梁导聊天。“六边形战士”这个词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还是没有比它更适合用来形容梁导的词了(这或许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常态)。我我们好奇的是,在“六边形战士”这样简单粗暴的表述之下,梁导到底在践行怎样的一种活法?做研究和做纪录片,当老师和当导演,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影视传播、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关注身份认同、媒介技术、视觉文化等议题。曾执导《风起前的蒲公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纪录片,展现出视觉人类学和观察式拍摄的创作取向。投身影视实践教学多年,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摄影》和《影视制作入门》的负责人。
小标题
l 00:46 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合唱团,为什么动人?
l 03:46 纪录片之神降临的时刻
l 06:27 在一个普通的六月清晨,过完了一生
l 11:58 紫禁城遇到摄影术:灵韵的消逝与现代政治空间的形成
l 16:43 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l 20:03 对纪录片人来说,停止拍摄并不意味着停止创作
l 23:30 P人也能当“六边形战士”?
l 27:10 那些很老很慢的东西,我觉得它们很美
l 29:48 完美的生活就是:想去哪里看戏,可以抬脚就走
l 34:09 如果纪录片的镜头对准自己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本篇播客节目参加第四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播客赛道
-
本期播客的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梁导,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主要和梁导聊聊他是如何走上纪录片之路的。当他站在故宫养心殿的屋顶,站在喜马拉雅之巅,纪录片导演的眼、人类学家的眼,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影视传播、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关注身份认同、媒介技术、视觉文化等议题。曾执导《风起前的蒲公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纪录片,展现出视觉人类学和观察式拍摄的创作取向。投身影视实践教学多年,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摄影》和《影视制作入门》的负责人。
小标题
l 01:49 不好好学化工,搞什么电视台?
l 03:38 第一次拍片子,用力过猛,效果很差
l 06:17 什么是“一直在活着的感觉”?
l 08:32 决定学电影之前,我在小西天看了两年的电影
l 12:53 拍纪录片就是与“不确定性”共存
l 15:53 现在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好时代吗?
l 17:54 连续四十天在紫禁城里city walk
l 24:04 完全没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会火
l 26:19 把养心殿的房顶掀开,眼前的东西让我大为震撼
l 31:57 六百年后,普通劳动者和故宫依然在发生关联
l 35:10 帮一个藏族少年把经书捎给喇嘛
l 38:04 只要去青藏高原待着,你总能适应它
l 42:02 什么是“有人类学色彩的纪录片”?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书接上回,今天继续放送蔡峥老师和他造价14亿的MUST望远镜的故事。最近很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把手弄脏”,说的是钻到社会里、钻到具体而微里,真真切切去做事。当一个象牙塔里的天文学家决定要造一个大望远镜的时候,我们很难去想象,他是如何“把手弄脏”的?我们听了好多天文学家的故事,但似乎从来都不曾真的了解一个天文学家的内心世界。人心和宇宙,哪个更复杂?听完这期,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4 要做就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l 04:53 “烦恼即菩提”
l 10:43 宇宙和人心,哪个更复杂?
l 14:56 如何用天文学定义“轮回”?
l 19:13 天天研究宇宙的人,是不是觉得人间特别小儿科?
l 22:56 天文学家的一天
l 25:47 在世界上最好的观星点,你可以用肉眼看到红色的小行星带
l 28:22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能干大事儿,比如马化腾
l 31:34 喜欢天文学,可以读点什么书?
l 34:16 天文学家怎么看科幻文学?
l 36:47 宇宙里肯定有比人类牛的物种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学生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今天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天文学系的蔡峥老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早期星系宇宙学。所谓早期星系宇宙学,就是通过观测和计算,去描画宇宙生态系统的演进路径,我们大概可以理解成对宇宙进行考古。除了做考古宇宙这样一件浪漫无比的事情,他还在干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那就是筹款。他的目标是14个亿。听上去很疯狂对不对?更疯狂的是,他筹款14亿,是为了造一个望远镜。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9 学物理让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的底牌”
l 03:27 博士毕业,入选了NASA的“哈勃学者计划”
l 05:15 天文学家如何理解“平行宇宙”?
l 09:15 对宇宙做考古,浪漫,又不那么浪漫
l 14:07 加入清华天文系,to be or not to be?
l 16:18 望远镜观测的数据,难道不是开放给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吗?
l 18:09 MUST望远镜有多厉害?
l 20:59 外星人来打我们的时候,怎么才能让他们肃然起敬?
l 22:57 目前中国的大望远镜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l 26:56 直到某天,一个中国老板支持了我一个亿
l 29:15 我是如何说服清华校长的?
l 32:18 星星眨眼和“视宁度”
l 34:35 “念力”真的是有力的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本科在北师大学环境工程的贾立元老师,如何走上了科幻研究的道路?当一个写小说的人开始写论文,他会经历什么样的自我改造?教中国脑子最好使的一群大学生写科幻小说,如何帮他们打开脑洞?大哥你搞科幻,科幻它有啥用哇?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跟贾老师聊了一小时。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1:05 上班好困,好想回学校读书
l 05:50 跨专业考研中文系,我的答卷可谓“搞笑诙谐”
l 08:42 当兴趣变成了专业,我没理由不努力了
l 11:46硕士研究科幻文学,对象是刘慈欣和韩松
l 19:21 一个人为了不上班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l 24:08晚清科幻小说为什么值得研究?
l 38:29 从《新石头记》里一处谬误说起
l 43:42 跳脱出后殖民理论再看晚清科幻小说
l 49:08 写小说VS写论文,哪个难?
l 52:06 科幻写作怎么教?
l 56:53 清华课堂上的科幻书单
l 60:30 人类为什么需要科幻?
本期提到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贾立元
《人面桃花》格非
《新石头记》吴趼人
《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美】刘宇昆
《巴比伦塔》【美】特德·姜
《银河系漫游指南》【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二十多年前,内蒙古赤峰一个煤矿上长大的小孩,为一本科幻杂志着了迷;二十多年后,这个小孩成了一名科幻作家,还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科幻写作的课程。有作家梦的孩子不少,科幻迷也有很多,为什么他可以把科幻作为一生的志业,读科幻、写科幻、研究科幻,甚至是教科幻?欢迎来到贾立元的异想世界。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0:46 如果一个i人小朋友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内蒙矿区
l 08:05 《科幻世界》为我打开了科幻世界
l 12:28 在《科幻世界》上第一次读到刘慈欣的作品
l 16:41 马桶是宇宙穿梭机的驾驶凳,上厕所是在拯救世界
l 18:43 “我现在要当一会儿作家了,你们都出去一下”
l 22:33 高中时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大受刺激
l 27:47 写青春疼痛文学无人理会,写科幻小说一投即中
l 33:35 写出《去死的漫漫旅途》的漫漫旅途
l 42:26 科幻作家们的聚会长啥样?
l 48:12 如果一个作家22岁写出代表作,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本期提到
《地火》刘慈欣
《流浪地球》刘慈欣
《去死的漫漫旅途》飞氘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本期节目继续放送我们对蒙克老师的访谈。我们和蒙老师以他的两个很有趣的研究为中心展开了讨论,一个是关于生育政策和父职母职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量化历史的研究。这两个研究共同阐释了他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借此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悲欢为什么并不相通。剧透到此为止,祝大家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2:05 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了?
l 07:55 不生孩子都怪“现代化”?
l 10:27 两性关系影响生育率
l 12:48 什么叫“pleasure of parenthood” ?
l 15:55公共政策要匹配上“人的现代化”程度
l 18:52 好的公民,可以在12345投诉热线里把话说清楚
l 20:27 养育没有那么容易,每个小孩有ta的脾气
l 21:37 公共政策只负责减少育儿负担,不负责增加育儿乐趣
l 25:12 公共管理学者怎么研究起了历史?
l 28:28 “孔子的解放日志”
l 30:58 轴心时代,其实是人的主体性绽放的时代
l 31:46 斯巴达VS雅典,宋襄公VS郑庄公
l 35:04 关系的撕裂来自于不同主体的“时差”
l 36:19 “断亲”是一种调整代际“时差”的方式
本期提到
[1] 张林虓,蒙克.父母育儿中的性别不平等:解释路径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J].学术交流,2023,(10):150-169.
[2] 蒙克.“就业—生育”关系转变和双薪型家庭政策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二孩”时代家庭政策[J].社会学研究,2017,32(05):218- 241+246.DOI:10.19934/j.cnki.shxyj.2017.05.010.
[3] 蒙克.国内规范争论与国际规范演变——对“春秋无义战”的跨层次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01):25-52+151-152.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你没看错,标题里是“北大”。高考报名季刚刚落幕,我们和老朋友蒙克老师细聊了一下,在“撞大运式”考入北大之后,他是如何一点一点找到自我的锚点,走上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道路的。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不管上没上北大,我们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点启发。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3:10 全中国有如此多努力的人,为什么就你考上了北大?
l 07:15 如果没有遇见高数B,我将会是在哪里?
l 10:13 一种很典型的报志愿思路:我的人生不能吃亏
l 18:34 第一次感受到学术之美,是读了《利维坦》的序言
l 24:19 在牛津,我学会不把自己当工具
l 28:22 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l 31:53 牛津“扫地僧”教会了我量化方法
l 37:18 学术研究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
本期提到
《利维坦》[英]霍布斯
Meng, K. (2014).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the political-economic logic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 [PhD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UK.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导语
中国人常用一个俗语来代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琐碎的日常事务,那就是“吃喝拉撒”。虽然都是人的基础生理活动,但在受关注的程度上,“吃喝”估计是“拉撒”的百倍不止。而清华美院的梁骥同学就是一个研究“拉撒”的博士。作为工业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他不仅要想办法为厕所的使用者带来不黑不臭不脏不滑的体验,而且要考虑排泄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另外他还要将这些新式厕所想办法“推销”出去。通过他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我们能窥见为什么“上厕所”被称为是“最重要的小事”。
本期嘉宾
梁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包容性设计,长期从事厕所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1:32 一个设计师如何“掉入厕所坑”
04:21 比尔·盖茨为什么拿着粪便演讲
07:30 “标准”厕所,修起来不容易
10:21 停留在上世纪的胡同厕所要怎么“走向现代”
13:18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一个问题:尿盆怎么办
16:32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二个问题:老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18:10 用公厕来展现北京风貌
20:08 胡同大爷为什么阻拦公厕改造?
23:54 在农村改厕所,我们依旧不用水冲
34:21 推广农村厕所改革,要害在“孙子”
42:45 美国参众两院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女厕所
44:36 要想女厕不排队,女厕面积得要男厕的2倍多
52:07 厕所革命,要从娃娃抓起
54:19 在乡村小学,厕所会阻碍孩子成长
58:32 现在的东西不如过去耐用?可能是设计理念变了
01:01:18 设计师是要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东城区轿子胡同1号(改造前左、中,改造后右)
东城区厕所标识展示
免水冲蹲坐一体便器及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厕所系统设计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导语
这期播客的起因是我在课间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展览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做“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的主办方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带着好奇,我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也想由此展开和科学史系的老师一起录一期播客,看看这些研究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人到底在怎样思考问题。
嘉宾
胡翌霖(左二)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技术史
王景(左一)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部馆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博物馆学与社会工作
重点关注性别、残障、老龄化、包容性社会发展等人权与人类学议题
小标题
03:01 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长啥样?
07:28 从当年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
10:12 互联网普及了,还要博物馆干什么?
13:20 科学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3D打印吗?
17:52 很多东西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奇观“
24:22 去掉功利色彩看技术发展:要感谢那些那些真正会玩的人
29:38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创造力
36:29 学者的底色和学科的底色,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41:56技术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50:52 搞技术哲学的学者,是不是挑股票的眼光都特别好?
57:10 历史上既没有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条件,只有重要条件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导语
去年年底,清华办了首届哲学-戏剧节,在45天的时间里,为大家带来了近20场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精彩演出和公共活动,其中就包括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浮士德》的展演。
今年3月,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而话剧《浮士德》成为了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的两位发起人,和《浮士德》制作人,一起聊一聊哲学和戏剧的那些事儿!
嘉宾
雷婷(下图左二)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编剧、制作人
话剧《浮士德》出品人、制作人
夏莹(下图左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肖薇(下图左一)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小标题
03:18 “哲学-戏剧节”到底是个啥节?
09:11 《浮士德》落地清华始末: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发生
18:23 如果你试图五分钟读完《浮士德》,那只会浪费你生命里的五分钟
22:19 浮士德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晶体
24:18 当代人再读浮士德:理性终将毁于理性本身
27:57 图米纳斯:一个世界级大导的成长之路
31:30 跟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导演合作是什么体验?
39:15 戏剧之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
47:23《浮士德》这么晦涩,出品人为什么要“花钱找罪受”?
49:46 哲学诞生于对话,对话就是最初的戏剧
54:21 让学生理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戏剧老师比哲学老师更在行?
60:23 未来的哲学家就是导演,这是德勒兹说的
62:25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
67:57 图米纳斯导演在排练厅朗读的《浮士德》片段
《浮士德》选段中文翻译
我真想看到他们——
自由的人们,在自由的土地上相会
这样,我才会对那个瞬间说
停下吧,你有多美!
在时光的流逝中
我的痕迹才不会消退
这是崇高而又奇妙的瞬间
值得我永远品味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 Mehr anzeigen